- 王嘉琦;黄晓冬;王越;于海庆;
基于一套环流-潮汐耦合模型的模拟结果,本文探究并比较了2015—2016年的三种黑潮形态下,吕宋海峡全日内潮以及全日非相干内潮生成与传播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当黑潮以流套形态流经吕宋海峡时,全日内潮非相干性最强,具体表现为全日非相干内潮能量生成最大,全日内潮的传播速度变化率最大。由于传播速度的变化会改变全日内潮的位相,进而会影响全日内潮的非相干性,导致在吕宋海峡内全日内潮的非相干性最强。本研究结果对理解黑潮背景动力过程下吕宋海峡内潮的时空变化有重要意义。
2023年11期 v.53;No.35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0K] [引用频次:0 ] - 郭浩康;李春;石剑;
2021年5月江南地区降水量是近40年最多的,达到常年的2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基于逐日的降水和NCEP再分析资料,本文对2021年5月江南地区的异常降水事件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降水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和异常偏西、偏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为副高)为持续性强降水提供了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来自北大西洋的Rossby波的能量向欧亚大陆频散,维持欧亚遥相关(Eurasian teleconnection, EU)稳定的正位相,使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江南地区。异常偏西、偏北的副高有利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暖湿空气输送至江南地区。来自热带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形成锋面,产生降水。副高脊线和西伸脊点的准双周振荡引起江南地区降水的南北摆动,造成降水量和降水落区的准双周振荡。此外,海洋大陆(Maritime continent, MC)附近对流活动也具有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可能通过激发东亚遥相关波列影响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准双周振荡,进而造成江南降水的准双周振荡。
2023年11期 v.53;No.354 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1K] [引用频次:1 ] - 黄俊杭;陈舜;房景辉;倪孝品;陈万东;谢尚微;于瑞海;郑小东;
为探究在南麂海域进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筏式笼养的效果,本研究选用“海大系列”长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在南麂海域马祖岙海区开展筏式笼养实验。按月份进行周年跟踪测定该海域的环境因子和长牡蛎个体的生长指标。研究表明:南麂海域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10.50~28.12℃,盐度平均为29.14,pH平均为7.93;叶绿素a含量为0.42~6.64μg/L,颗粒有机物含量为2.41~11.32 mg/L;海水中氮磷比范围为2.51~39.06。实验结束时,三个品种中,海大1号和海大3号长牡蛎的湿质量显著高于海大2号(P<0.05),壳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湿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均在1月最高,肥满度在6月最高。三个品种的湿质量增加量均与水温、盐度和叶绿素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铵盐含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Logistic模型对三个品种的湿质量变化曲线拟合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南麂海域筏式笼养“海大系列”长牡蛎新品种具可行性,其中,海大1号长牡蛎新品种的养殖效果最好。
2023年11期 v.53;No.354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引用频次:1 ] - 杨小刚;顾靖媛;董暄;王鹏;黄铭;王杰;高勤峰;董云伟;周演根;
为探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不同规格大西洋鲑(Salmo salar)各组织的脂类组成特点,本文选取4种不同规格大西洋鲑(体质量分别为0.89 kg(S1)、1.96 kg(S2)、4.41 kg(S3)和5.75 kg(S4)),分别测定其肝脏、肾脏和肌肉(背肌、腹肌、尾肌)的总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大西洋鲑的不同组织和不同规格进行了区分。研究显示,大西洋鲑肌肉总脂含量随规格增大而降低;肝脏、腹肌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随规格增大而升高,这表明脂类组成含量随规格增大呈现不同趋势。4种规格大西洋鲑脂肪酸16:0、18:1 n-9、18:2 n-6的总和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占比均超过50%,这表明大西洋鲑在生长过程中对上述脂肪酸的需求较高。通过结合脂类组成和PCA分析,可有效区分肝脏和肌肉,且不受规格影响;采用脂类组成和OPLS-DA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区分大西洋鲑的不同规格。综上所述,脂类组成和多元统计相结合可有效区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不同规格大西洋鲑。
2023年11期 v.53;No.354 3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引用频次:0 ] - 蒋明峰;陈新军;许子安;林泓羽;吕泽华;雷林;贺海平;贾海滨;汪金涛;
为了解在不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下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资源的变动规律,本研究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08—2018年中西太平洋鲣鱼的生产数据,结合海洋尼诺指数(ONI),利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季时间尺度下鲣鱼的自由鱼群和随附鱼群的渔场空间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季尺度下渔场重心聚类分析表明,各簇所包含季度发生的异常气候事件具有一致性。拉尼娜时期,两种鱼群的主要渔场都有向西移动的趋势,厄尔尼诺时期则相反。在异常气候事件下,随附鱼群的迁移幅度小于自由鱼群,且随附鱼群渔场的经向分布更稳定。不同ENSO模态下,资源丰度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对自由鱼群而言,在拉尼娜事件发生于第1、2季度时165°E以西海域的资源丰度最高,灰色关联度为0.650,在拉尼娜事件发生于第3、4季度时165°E—180°海域的资源丰度最高,灰色关联度为0.411,在厄尔尼诺时期,180°以东海域的资源丰度最高,灰色关联度为0.727。对随附鱼群而言,165°E以西海域及165°E—180°海域资源丰度最高时期为拉尼娜时期,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52和1.000, 180°以东海域资源丰度最高时期为厄尔尼诺时期,灰色关联度为1.000。研究结果可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鲣鱼渔情的预报。
2023年11期 v.53;No.354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引用频次:3 ] - 刘雅;王晶;栗小东;王迎宾;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中国东海北部海域重要的经济蟹类,对三疣梭子蟹资源开展评估是其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本文运用基于贝叶斯方法的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对东海北部海域的三疣梭子蟹资源进行评估,确定了当前三疣梭子蟹资源的开发利用状态,估算了在不同收获率水平下未来10年三疣梭子蟹的生物量和年总可捕捞量,分析了管理策略实施后三疣梭子蟹资源崩溃的风险。研究显示,在基准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下模型参数预测值以及生物学参考点估计值比较相近。使用两种方案估算得到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均约为24×10~4 t, MSY对应的生物量B_(MSY)均约为252×10~4 t。在基准方案下,MSY对应的捕捞死亡系数F_(MSY)为0.096;在敏感性分析方案下,MSY对应的捕捞死系数F_(MSY)为0.097。在2001—2020年间,捕捞死亡系数均低于F_(MSY),且生物量基本在B_(MSY)水平之上,表明近年来三疣梭子蟹未出现过度捕捞的情况。决策分析和风险分析表明,为使三疣梭子蟹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收获率设定在0.04左右是较合理的捕捞方案。
2023年11期 v.53;No.354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引用频次:3 ] - 马振龙;陶奕文;赵亚琦;宋柳;郭华荣;
为探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3种囊膜蛋白VP19、VP24和VP28对其假型昆虫杆状病毒的包装与对虾组织亲嗜性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过表达的上述3种囊膜蛋白在包装细胞(Sf9)中的亚细胞定位,然后通过共转染的方法分别构建了其假型杆状病毒:Bacmid-GUS/VP19、Bacmid-GUS/VP24和Bacmid-GUS/VP28,比较了上述3种假型杆状病毒的包装效率及其在感染对虾组织上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过表达的VP19、VP24和VP28均可定位于包装细胞的细胞膜上,均能促进假型病毒的包装效率,并分别提高了14.1%、11.5%和11.7%,且携带不同囊膜蛋白的假型病毒在感染对虾成体时具有不同的最低感染剂量和不同的组织特异性。其中,假型病毒Bacmid-GUS/VP19和Bacmid-GUS/VP24仅能感染对虾成体的心脏和肌肉组织,且在单个对虾肌肉组织中两者的最低感染剂量分别为1×10~(11)、1×10~8个具有生物活性的病毒颗粒数。而假型病毒Bacmid-GUS/VP28不仅能感染对虾的心脏和肌肉组织,还能感染对虾的鳃组织,且其在单个对虾鳃组织中的最低感染剂量为1×10~8个转导单位,在单个对虾肌肉组织中的最低感染剂量为1×10~9个转导单位。病毒感染对虾的成体组织的电镜分析结果提示,同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感染结果相似,假型昆虫杆状病毒在对虾成体组织中的感染也是复制缺陷的。本研究成果拓展了人们对于对虾WSSV病毒囊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的认知,为假型昆虫杆状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与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其在对虾活体基因转移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2023年11期 v.53;No.354 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4K] [引用频次:0 ] - 周董华;王承昊;范纯新;
为了探究Sdf1-Cxcr4信号在斑马鱼(Danio rerio)后侧线系统(Posterior lateral line system, PLLs)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原位杂交发现斑马鱼cxcr4b在迁移的侧线原基-Ⅰ和原基-Ⅱ中表达,sdf1a在原基迁移路径上表达。进一步构建了由热激启动子控制的cxcr7b过表达转基因斑马鱼,在不同时间点过表达cxcr7b抑制Sdf1-Cxcr4信号。结果表明:相较于野生型斑马鱼,过表达cxcr7b的斑马鱼的原基-Ⅰ和原基-Ⅱ的迁移明显减慢。但体侧中线神经丘的腹部迁移、间生和针脚神经丘的形成不受过表达cxcr7b的影响。本研究为理解鱼类侧线系统发育调控和多样性产生奠定基础。
2023年11期 v.53;No.354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引用频次:0 ] - 段晓萌;秦华伟;马浩阳;许泽昊;吕浩然;梁生康;
本文利用2019—2021年在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进行的4次陆海同步调查结果,分析了环莱州湾主要入海河口和排污口陆源输入磷的季节变化、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内不同形态磷及不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海域内磷受限状况及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对低磷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磷的陆源输入中黄河贡献最大,小清河次之;总磷(TP)入海通量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变化,春、夏、秋季磷输入以颗粒态磷(PP)为主,冬季以溶解态磷(DP)为主;受农业施肥及河道内浮游生物活动的影响,春季陆源DP以溶解有机磷(DOP)为主,其他季节以活性磷酸盐(PO_4-P)为主。研究海域内TP浓度及构成不仅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还受浮游生物消亡、海上养殖活动和沉积物释放等作用共同调控,TP浓度呈现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变化、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位于黄河和小清河河口区域;TP构成上,春季以DP为主,夏、秋季DP与PP相当,冬季以PP为主;春、秋季DP以DOP为主,而夏、冬季DP以PO_4-P为主。海域内浮游植物普遍受到PO_4-P的绝对限制和相对限制,夏季强降雨导致大量磷排放入海,研究海域磷限制情况得到缓解。海域内APA处于较高水平,秋、冬季APA_(total)分别主要由APA_(phy)、APA_(free)贡献;当水体中DIN∶PO_4-P极高、PO_4-P严重缺乏时,APA_(phy)、APA_(bac)较高,浮游植物及细菌主要依赖细胞周质及细胞膜上的AP来水解DOP以维持新陈代谢。PO_4-P通过诱导-抑制机制对AP进行调控,APA随PO_4-P的增加而降低,当PO_4-P低于0.05μmol·L~(-1)时,浮游植物迅速分泌出大量的碱性磷酸酶来应对低磷胁迫;当高于阈值时,APA维持在较低水平。
2023年11期 v.53;No.354 8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9K] [引用频次:2 ] - 丁雅楠;那红;祁建华;
本文于2021年夏季在黄海近岸采集表层海水进行室内培养实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铁、铜以及沙尘来研究沙尘中铁、铜对海洋表层优势浮游细菌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海富营养区,铁的添加在培养前期可短暂促进优势细菌丰度的增加(为对照组的1.33~6.58倍),其中低浓度铁的促进作用最显著(P<0.05),主要是通过影响优势细菌对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溶解态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和Fe的吸收利用以及对Cu的释放,进而促进细菌生长。铜的添加能在培养后期抑制优势细菌的丰度,其细菌丰度与对照组相比下降2%~53%,高浓度铜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低浓度铜,主要通过影响细菌对溶解态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和Cu的吸收利用以及对NO~-_2+NO~-_3、溶解态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和Fe的释放速率,进而影响其生长。沙尘添加对黄海表层近海优势浮游细菌的生长总体上先抑制(比对照组低1%~19%)后促进(比对照组高15%~60%),低浓度沙尘在培养后期对细菌丰度的促进作用显著(P<0.05),沙尘主要通过影响细菌对DIN和DON的吸收释放来影响细菌生长。研究显示,亚洲沙尘沉降对近海富营养区域浮游细菌生长有影响,尤其在培养后期,但这种影响效应不仅仅是铁的促进作用与铜的抑制作用的结果,而是沙尘中营养盐、DOC以及微量金属共同影响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沙尘沉降对海洋浮游细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提供科学参考。
2023年11期 v.53;No.354 9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5K] [引用频次:2 ] - 张思敏;金春姬;吴香梅;赵阳国;佘宗莲;
本研究以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明胶作为包埋材料,活性炭作为吸附剂,采用吸附-包埋法固定化漆酶,研究了游离漆酶和固定化漆酶的酶学性质,探讨了氧化还原介体类型及浓度、盐度对固定化漆酶降解四环素的影响,考察了四环素可能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与游离漆酶相比,固定化酶对pH和温度的变化表现出出色的适应能力,制备的固定化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60℃培养3 h后保留了其初始催化活性的76.31%,而游离漆酶仅保留不到20%的活性;4℃储存30 d固定化酶保留了51.41%的相对活性,表明固定化酶具有优异的储存稳定性。漆酶-SA系统在去除四环素(Tetracycline, TC)方面表现的更加优越,在3 mmol·L~(-1)丁香醛(Syringaldehyde, SA)存在的条件下,固定化漆酶对四环素的去除率为91.69%;盐度影响漆酶处理四环素的效果,但在30的盐度条件下,固定化酶能达到接近90%的TC去除率,满足水质净化的需要,漆酶催化氧化四环素的最佳pH为7。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降解产物,认为氧化、脱氢、脱甲基是漆酶氧化四环素的主要反应过程。
2023年11期 v.53;No.354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引用频次:6 ] - 赵新月;孙萍;陈友媛;刘佳鑫;王秀海;
丛枝菌根真菌(AMF)和生物炭能够促进盐渍化土壤中的植物生长,但是对植物碳氮代谢的影响路径还不清晰,且缺乏对该路径的量化。本文通过水培实验,探究了不同盐胁迫(NaCl浓度0、10、20)下AMF和生物炭对黑麦草碳氮代谢关键酶和中间产物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AMF、生物炭分别显著提高了10‰盐胁迫下植物的株高(31.8%、19.6%)和鲜重(59.9%、21.6%),且两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对20‰盐胁迫下的促生效果不明显。10‰盐胁迫下,AMF接种增强了植物碳代谢酶活性,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3.9%和37.3%,积累可溶性糖含量达36.9%;生物炭添加使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分别提高了44.4%和48.3%,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氮代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6.9%和31.2%,积累可溶性蛋白含量达59.8%。使用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PLS-PM)揭示并量化了AMF和生物炭调节植物碳氮代谢的不同路径:AMF主要调节植物的碳代谢,直接上调碳代谢关键酶的活性来影响碳代谢产物的积累;生物炭不仅调控碳代谢过程,还显著影响氮代谢,通过提高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氮代谢产物合成与分解来实现光合作用增强。这将为盐碱地中合理施用AMF菌剂和生物炭以提高植物产量提供理论指导。
2023年11期 v.53;No.354 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引用频次:5 ] - 孙兴昊;罗平凡;姜巧巧;钱振嵩;郭秀军;
本文通过瞬变电磁法对薄层充水采空区进行实地探测,并使用天然源面波法进行二次探测,通过天然源面波法的探测结果和钻探的结果验证了瞬变电磁法对薄层充水采空区探测的可行性。通过数值模拟,构建不同采空区含水率、不同深度和不同厚度的薄层充水采空区的电阻率模型,研究了瞬变电磁法对薄层充水采空区的探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瞬变电磁法可以对薄层充水采空区进行有效的探测;随着薄层充水采空区含水率的降低,瞬变电磁法探测出的异常区范围和电阻率异常幅值变小,当采空区未充水时,瞬变电磁法无法对采空区进行有效的探测;随着薄层充水采空区深度的增加,瞬变电磁法探测出的异常范围和电阻率异常幅值变小,在本文模拟的工况条件下,100 m为探测的极限深度;随着薄层充水采空区厚度的降低,探测出的异常区范围和电阻率异常幅值变小。
2023年11期 v.53;No.354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引用频次:3 ] - 董猛荣;杨俊杰;阮媚媚;王思雨;孙涛;王子玉;
本文探讨了探头锥尖角度和探头直径对微型贯入试验结果的影响及微型贯入试验结果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探头锥尖角度和直径对贯入曲线性状没有影响,即贯入阻力随贯入深度线性增加,达到某一贯入深度时贯入曲线出现拐点,之后贯入阻力趋于稳定,定义此时的比贯入阻力为贯入强度。探头锥尖角度越大,达到贯入曲线拐点前贯入阻力随贯入深度增长越快;贯入强度随探头锥尖角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锥尖角度为60°时贯入强度最小,锥尖角度为30°、90°和180°时的贯入强度与锥尖角度为60°时贯入强度的关系呈线性关系;探头直径对比贯入曲线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随着探头直径的增大,贯入强度呈线性减小趋势,探头直径3.4 mm的贯入强度比7.0 mm的贯入强度增大2.5%,比10.0 mm的贯入强度增大5.0%;可用贯入曲线拐点前直线段斜率换算无侧限抗压强度,也可利用贯入强度换算无侧限抗压强度;水泥土强度的形成条件对贯入曲线拐点前直线段斜率及贯入强度与无侧限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影响。
2023年11期 v.53;No.354 14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1K] [引用频次:0 ] - 童思友;石辉;徐秀刚;王延光;谷玉田;孙超;
本文分析了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Polycrystalline diamond compact bit, PDC)破岩机制以及钻进过程中所产生的波场特征,采集获得了波场信息丰富的三分量随钻地震数据,经精细预处理后,成功分离获得高信噪比横波信息,基于此求取了精度较高的横波层速度,进而实现了PDC钻头随钻地震资料反射波成像,实现了PDC钻头随钻地震在胜利油田某井区的成功应用。本文技术的成功探索,为我国石油钻井中PDC钻头随钻地震的工程应用指明了方向。
2023年11期 v.53;No.354 15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4K] [引用频次:1 ] - 高俊杰;张进;彭阳阳;董博艺;
海洋地震记录中的虚反射会和反射波发生混叠和干涉,严重影响了海洋地震资料的质量。常规海面水平的条件假设将在海面反射系数计算过程中引入误差。本文引入文圣常提出并改进的文氏海浪谱,采用有效波高、海浪成长系数等各项参数模拟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海浪形态,并通过时频分析等方法研究起伏海面虚反射对地震记录的改造作用和起伏海面条件下的虚反射时频谱特征。结果表明:当海面起伏程度较大时,起伏海面的虚反射不仅强烈扭曲了海底一次波反射同相轴,且与一次波发生了强烈的干涉作用,导致成像结果出现很多假同相轴,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的质量。随着起伏海面有效波高的增加,地震记录受陷波效应逐渐增强,虚反射能量逐渐增加,主频幅值逐渐减小。当海面起伏变化时,随着偏移距的增加,陷波点幅值变化丰富,主频幅值逐渐减小,且向高频方向移动。随着震源或检波器沉放深度逐渐增加,有效波虚反射的能量强度逐渐增加,频带变窄,陷波改造作用强烈,主频幅值逐渐减小。
2023年11期 v.53;No.354 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引用频次:1 ] - 庄晓丽;
本文利用给定的周期序列,定义了极限周期函数的一个子集,并讨论了该子集的一些性质。然后,借助Banach压缩映像原理证明了带反射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的极限周期解的存在性及唯一性,其中函数F关于t是一致极限周期的,且F关于后两个变量满足Lipschitz条件。
2023年11期 v.53;No.354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