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茜;许丹丹;王旋;刘成栋;周慧慧;麦康森;何艮;
为研究在植物蛋白源替代部分鱼粉的饲料中添加晶体或小肽形式的亮氨酸(Leu)或/和谷氨酰胺(Gln)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的生长性能、血浆代谢及免疫指标、肠道组织形态和Notch-Hes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了6组等氮等能饲料:全鱼粉组(FM),阴性对照组(Con,以植物蛋白源替代FM组中40%的鱼粉),在Con组的基础上添加0.2%晶体Leu的L组,添加0.2%晶体Gln的G组,添加晶体Leu和晶体Gln(0.095%∶0.105%)的L+G组,以及添加0.2%Leu-Gln二肽的L-G组。选取初始体质量(8.14±0.03)g的大菱鲆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研究表明,与单独添加Leu和Gln相比,共同添加Leu和Gln能更显著地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且这些指标均与FM组差异不显著(P>0.05)。L组和L-G组的血清TCHO含量高于Con组,且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Con组,Leu和Gln共同添加可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的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此外,Leu和Gln共同添加时,大菱鲆幼鱼的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L-G组的肠道杯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Leu和Gln共同添加可提高大菱鲆幼鱼肠道hes1基因的表达水平,且L-G组的肠道he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on组(P<0.05);L+G组的肠道notch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on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饲料中添加Leu和Gln,可以提高鱼体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免疫力,改善肠道健康状态,并能够通过上调Notch-Hes通路的基因表达来调节肠道细胞分化,且Leu和Gln共同添加(在0.2%的添加量下)效果优于单一添加。
2023年04期 v.53;No.346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引用频次:7 ] - 余剑非;董暄;董云伟;高勤峰;周演根;
长期下潜养殖的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会出现脊椎畸形,这与饲料中磷不足表现的症状相同。为查明饲料磷含量对下潜养殖硬头鳟生长和骨骼组成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3种不同磷含量的饲料P1、P2、P3(磷含量分别为0.65%、1.40%、2.15%)和3种补气方式(对照组为不添加任何补气装置,网罩组为在水中增加网罩,补气组为在网罩组基础上在水中添加鱼鳔补气罩和气石),实验鱼的初始体质量为(75.01±1.36)g,养殖持续70 d。研究表明,随着饲料中磷含量的提高,硬头鳟的各项生长指标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均显著降低,高磷饲料(P3)导致硬头鳟的死亡率接近50%。在饲料的相同磷含量下,网罩组和补气组的骨骼灰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长期下潜养殖导致硬头鳟骨骼矿化程度加深,且增设补气设备无法缓解这一现象。在本实验所设计饲料的磷含量范围内,未使其生长和骨骼发育状态得到恢复,表明长期下潜养殖的硬头鳟骨骼矿化程度的增加不是饲料中磷的缺乏或过量所导致的。
2023年04期 v.53;No.346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引用频次:0 ] - 郑巧军;谢跃洋;魏茂凯;张龙;张志峰;
研究螠虫动物体壁发生和体节形成,可为阐释其早期发育机制以及体节在螠虫动物进化中的意义提供科学数据。本文以生活于沿海底质U形洞穴中的单环刺螠为材料,研究了单环刺螠幼虫的体壁发生和体节形成过程。研究显示,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担轮幼虫的体壁由单层上皮组织构成;至体节幼虫时,体壁变为单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纵向分布的肌纤维组成的多层结构,且体壁表面出现明显的分节;蠕虫状幼虫体节消失,体壁单层上皮细胞聚集形成不规则的乳突状结构,上皮中黏液细胞增多、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增多;至幼螠时,体壁的组织结构与成体基本一致,由复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外环肌-中纵肌-内环肌)构成;单环刺螠体壁结构的不断分化,体现了其由浮游生活方式向爬行和穴居生活方式转变的适应过程。TUNEL检测发现,在单环刺螠幼虫体节发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使用细胞增殖标记分子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检测单环刺螠体节发生区域增殖细胞的分布时发现:在担轮幼虫中期,其后体部首先出现增殖细胞带,并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形成体节细胞增厚区;担轮幼虫晚期,其后体部腹面两侧增殖细胞隐约呈分节状分布;之后,这些PCNA阳性细胞的分布区域由腹面向背面延伸并在早期体节幼虫中呈明显的分节状;至体节幼虫体节完全形成时,体节处的PCNA阳性信号消失。单环刺螠幼虫体节形成模式类似于多毛类小头虫的侧增殖带模式。
2023年04期 v.53;No.346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引用频次:1 ] - 官莹;宋普庆;王良明;张琥顺;李海;李渊;林龙山;
为了解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年代变化特征,根据2008年11月、2009年5月、2018年4月和11月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捕获90种游泳动物,2009年春季捕获6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短蛸等;2018年春季捕捞61种游泳动物,秋季捕获8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及青鳞小沙丁鱼等。多样性结果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在2008—2009年分别为0.32~4.25、0.58~2.67和0.19~0.99,在2018年分别为0.28~4.08、0.12~2.65和0.11~0.77。2008—2009年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呈相交状态,而2018年数量优势度曲线分布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表明2008—2018年间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受到外界扰动较多。聚类结果显示,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分为湾内和湾口2个群组,群组间差异的分歧种存在明显年代变化。研究发现相较于10年前,2018年东山湾游泳动物的资源量有所恢复,但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研究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养护等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04期 v.53;No.346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引用频次:4 ] - 祁娟;隋正红;刘源;朱智梅;
为探索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am)在低氮条件下的适应性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结合位点分析法(ChIP-seq)比较了链状亚历山大藻氮限制和氮正常条件下组蛋白第三亚基四号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4me3)修饰情况及调控机制,GO分析结果表明H3K4me3修饰在低氮条件下调控了跨膜转运蛋白活性,表明在低氮条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增强了转运体活性来获取外界营养物质。通过KEGG分析发现还富集了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途径和谷胱甘肽代谢途径,表明链状亚历山大藻在低氮条件下,病原菌防御和抗氧化应激对其生存至关重要。此外还发现在低氮条件下H3K4me3调控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自噬途径来缓解氮的耗竭而响应氮胁迫。
2023年04期 v.53;No.346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引用频次:0 ] - 张春蕾;信帅帅;王旭;霍思月;马晓明;刘文婕;高孟春;
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改性TiO_2纳米管阵列的复合光电极(g-C_3N_4/TNAs),对复合光电极的晶型结构、形貌和元素价态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致发光光谱和电化学工作站评价了g-C_3N_4/TNAs的光电化学性能。在施加1.5 V偏压和可见光照射下,评价了g-C_3N_4/TNAs对间氯硝基苯(m-chloronitrobenzene,m-CNB)的光电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g-C_3N_4的负载拓宽了TNAs的光吸收范围,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相较于其它光电极,以浸渍液g-C_3N_4浓度为300 mg·L~(-1)时制备的g-C_3N_4-300/TNAs具有较好的光电化学性能和较高的光电催化m-CNB的性能。此外,g-C_3N_4-300/TNAs在光电催化降解m-CNB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光谱表明·OH、·O~-_2和h~+是g-C_3N_4/TNAs光电催化降解m-CNB的主要活性物质,g-C_3N_4和TNAs形成的异质结符合Z型电荷转移机制。
2023年04期 v.53;No.346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2K] [引用频次:4 ] - 李萌;刘如玲;陈进进;彭秋瑜;刘健;佘宗莲;
本研究采用复合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HSBBR)处理高盐废水,考察了进水pH对反应器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水pH值由7.8降至6.0和5.0以及由5.0恢复到7.8,对污染物去除效能和稳定性影响较小,COD、NH~+_4-N和总无机氮的平均去除率保持在96%、99%和91%以上。进水pH改变对NO~-_2-N积累产生明显影响,pH为7.8条件下周期内NO~-_2-N最大积累量为7.07~8.15 mg·L~(-1),明显高于pH值为6.0和5.0时的值(4.81和2.23 mg·L~(-1))。进水pH由5.0提升至7.8悬浮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多样性均降低。进水pH为5.0时,反应器内相对丰度前三位的菌属为反硝化菌Defluviicoccus(14.7%~27.3%)和Candidatus_Competibacter(22.7%~26.0%)及聚磷菌Candidatus_Accumulibacter(11.8%~17.8%);pH提升至7.8时,丰度为前三位的菌属是Candidatus_Accumulibacter(7.6%~40.5%)、Candidatus_Competibacter(21.3%~26.2%)和unidentified_Spirochaetaceae(2.5%~8.7%)。进水pH从5.0升高至7.8,氨氧化菌属Nitrosomonas的相对丰度由3.3%~3.8%下降到1.2%~1.3%,反硝化菌属总丰度从43.5%~52.6%下降到24.9%~33.1%;表明低pH条件下较高丰度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的共同作用为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提供了保障。
2023年04期 v.53;No.346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6K] [引用频次:9 ] - 程鹏;刘晶晶;张鑫;范德江;
沉积速率是沉积物供给和沉积作用的综合结果,也是表征沉积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长江水下三角洲及邻近海域收集及补充的254个放射性~(210)Pb数据,对数据进行同化处理并使用统一的方法重新估算了沉积速率,分析三峡大坝建成前后研究区沉积速率的变化,探讨了长江入海泥沙减少及性质的变异对河口三角洲冲淤的影响。结果显示,2006年之后长江水下三角洲及邻近陆架沉积速率明显降低,其中水下三角洲沉积速率由最高5.4 cm/a降低到整体不足2 cm/a,而内陆架降幅较小由1~2 cm/a降低到不足1 cm/a,水下三角洲还出现了局部无沉积的站位。2006年之后沉积体表层混合作用增强,混合层厚度从4~10 cm增加到5~30 cm。沉积速率改变主要受制于长江入海沉积物的通量的巨减以及沉积物颗粒的粗化,而沉积速率的改变促进了底栖生物发育从而导致混合作用增强。
2023年04期 v.53;No.346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0K] [引用频次:1 ] - 姜丽娜;常宗瑜;冯展霞;邓超;周志鹏;葛茂昆;郑中强;
针对波浪滑翔机在实际波浪作用下会产生复杂运动,而目前研究多在规则波浪条件下开展的问题,本文对波浪滑翔机在随机波浪激励下的运动过程和推进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JONSWAP波浪谱及浮体的幅值响应算子(Response Amplitude Operator, RAO),得到了浮体在随机波浪激励下垂荡响应;基于莫里森方程定义了波浪滑翔机运动过程中所受水动力,建立了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方法计算了波浪滑翔机在随机波浪下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和规则波激励相比,随机波浪下波浪滑翔机的翼片转角、缆索摆角、前进速度、推进力等要素的动态响应不再具有周期性,缆索张力以及水上浮体与水下推进机构的运动轨迹也随着随机波浪波高的增、减产生显著变化。
2023年04期 v.53;No.346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引用频次:0 ] - 康信龙;王俊荣;谢波涛;何镇阳;
针对内孤立波与系泊浮式平台的耦合作用问题,本文以单立柱Spar型浮式风机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平台在内孤立波作用下的耦合运动特性。利用重叠网格技术及自编耦合动力程序,以计算流体动力学求解Navier-Stokes流体控制方程,建立了Spar型浮式风机平台与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SWs)流固耦合作用数值模型。通过系列数值模拟,研究了Spar型浮式风机平台在内孤立波作用下的水平动态载荷和纵荡、横荡规律。研究表明,内孤立波对Spar平台会产生较显著的水平作用力,并产生大幅的水平位移;在水深一定时,同一流体分层比下,随着内孤立波振幅提高,纵荡运动幅值增大;当振幅一定时,随着流体分层比的增大,纵荡幅值减小;通过调整系泊系统,发现非线性系泊系统下平台纵荡幅值要大于线性系泊系统下的情况,即线性系泊系统会低估纵荡运动幅值。
2023年04期 v.53;No.346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7K] [引用频次:3 ] - 魏亚男;
本文利用弯曲扭转拓扑映射的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如下结果:若a(t),b(t)是连续的T-周期函数,则小阻尼Duffing型方程x″+εx′+a(t)f(x)+b(t)g(x)=0至少存在四个调和解。
2023年04期 v.53;No.346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引用频次:0 ]
- 李晓东;海尚飞;于诗赟;王菲;马艳;丁仁智;盛立芳;
本文将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分析数据和预报数据作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后报风场,将BP后报结果松弛逼近到天气研究和预报(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的后报阶段,改善WRF模式对强降水的预报效果。以2018年5月22日青岛地区强降水为例,利用青岛地区7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和雷达回波图检验优化方法对强降水的后报效果。结果表明,松弛逼近BP后报风场后,降水强度有了明显改善,相比于不松弛逼近任何数据的WRF模式,松弛逼近BP后报风场的WRF模式24 h降水量误差减少了8.62 mm,但后报降水量仍弱于实际降水量。
2023年04期 v.53;No.346 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6K] [引用频次:4 ] - 张琬琳;时晓曚;孙即霖;
本文利用1990—2021年高分辨率的CPC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伏后(8—9月)11~25 d和29~59 d江淮流域的大气低频特征,用奇异值分解(SVD)研究影响江淮伏后降水的大气低频信号,并选取2017和2021年两次降水个例进行机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1~25 d低频位势高度占原始场的方差贡献百分比大于29~59 d尺度,对流层中高层的方差贡献大于对流层低层。SVD结果指出,环球遥相关模(CGT)导致江淮流域的局地辐合上升,有利于11~25 d的低频降水;11~25 d的低频降水与日降水的峰值匹配,意味着该时间尺度的系统对江淮伏后降水具有重要贡献。欧洲至中国的大气Rossby波列使江淮流域的对流层高层辐散,产生垂直上升运动,伏后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反气旋环流将暖湿水汽传输至江淮流域,动力和水汽条件均有利于降水。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江淮流域伏后降水的延伸期预报机制,可为延伸期预报业务提供有价值的分析路线。
2023年04期 v.53;No.346 12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2K] [引用频次:0 ] - 吴一非;贾英来;韩子清;冀蕊;张杰;谢晓敏;
在冬季,欧洲西岸的强降水多由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 AR)而引起,而大气河又受到墨西哥湾流(Gulf stream, GS)区域海洋锋面变化的调制作用,因此GS区域海洋锋面的低频变化可能对欧洲西岸强降水在次季节-季节(Sub-seasonal to seasonal, S2S)时间尺度上的预报技巧存在影响。本文基于欧洲气象中心发布的S2S预报数据集,结合ERA5的再分析数据,考察了GS区域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AR及欧洲西岸强降水的S2S预报效果,发现相较其他区域而言,在GS锋面处SST的预报值偏高,预报技巧偏低,受此影响,海洋锋面处海面风速预报值偏大,从而增强洋面蒸发,导致向大气输送更多的热量和水汽,促进更多AR的发生。受AR发生频率预报结果的影响,西欧沿岸南部(北部)AR发生频率预报值偏高(偏低),从而导致南部(北部)预报的强降水增多(减少),AR引起的降水占总降水的比值也增加(减少)。
2023年04期 v.53;No.346 13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3K] [引用频次:1 ] - 邵建红;刁一娜;
利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将中国秋冬季寒潮分为全国、北方和南方寒潮,分析其中阻塞型寒潮路径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乌拉尔山(乌山)的背景经向位涡梯度分布导致了阻塞高压的位置与强度的不同,全国阻塞型寒潮大部分由强大的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主导;北方阻塞型寒潮为大西洋阻塞;部分南方阻塞型寒潮阻塞高压在乌山地区,部分存在于大西洋。大多数全国和南方阻塞型寒潮的冷空气路径为西北型路径,两者环流过程类似,在乌山有着反气旋异常,在东亚地区有着西北-东南向的波列,但是南方阻塞型的环流和冷空气强度较弱,而仅能对温度较高的南方造成强降温。北方阻塞型寒潮通过波能量的传播在贝加尔湖以西激发出反气旋异常,寒潮爆发后,当贝加尔湖南部的横槽明显东移或者反气旋强度不减反增都可以令冷空气沿西方型路径移动。
2023年04期 v.53;No.346 14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5K] [引用频次: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