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不同群体长牡蛎壳型相关性状的比较分析

    张学开;范超;霍忠明;马培振;李阳春;李金龙;岳绍波;唐黎明;王昭萍;

    以石城岛(SC)、黑岛(HD)、营口(YK)、天津(TJ)、莱州(LZ)、法国(FRA)6个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群体和三倍体长牡蛎群体(TP)为实验材料,计算长牡蛎的壳型指数,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这7个牡蛎群体的壳型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莱州群体壳型最"圆",接近球状(ISA=0.41±0.15,ISB=0.57±0.10),天津群体壳型最为"狭长"(ISA=0.31±0.07,ISB=0.48±0.01)。主成分分析保留了前两个主成分,前两个主成分的相对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6.02%和26.68%,累计贡献率为72.70%。聚类分析表明,石城岛群体和营口群体间壳型趋异程度最小,黑岛群体和莱州群体壳型比较接近,天津群体与其它群体壳型差异大。判别分析结果表明,7个群体综合判别准确率为44.52%,营口群体具有最高的判别准确率(66.67%),黑岛和石城岛两个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低,仅为28.33%,判别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较一致。本研究结果为我国长牡蛎壳型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1年S1期 v.51;No.32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引用频次:3 ]
  • 基于环境因子的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量评估研究

    苏程程;汪金涛;陈新军;

    太平洋秋刀鱼(Cololabis saira)资源量波动易受海洋环境,尤其是海表温度(SST)变化的影响。本文假设产卵场最适SST范围(P_s)影响环境容纳量(K),索饵场最适SST范围(P_f)影响内禀自然生长率(r),利用2003—2014年西北太平洋渔业数据,建立了基于海表温度的剩余产量模型(EDSP),评估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量。研究显示,根据偏差信息准则(DIC)值,基于产卵场海表温度的剩余产量模型(P_s-EDSP)为最优模型。在P_s-EDSP中,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208.56×10~4 t,B_(MSY)水平的生物量为71.46×10~4 t。西北太平洋秋刀鱼的捕捞死亡率为0.15,低于目标水平和MSY水平的捕捞死亡率(F_(tar),F_(MSY)),当前资源生物量高于B_(MSY)。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未遭遇过度捕捞,在其资源评估和管理中应适当考虑产卵场海表温度环境因素。

    2021年S1期 v.51;No.326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引用频次:4 ]
  • 海月水母螅状体横裂生殖过程中渗透压调节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变化分析

    邢永泽;乔莹;米铁柱;甄毓;

    横裂生殖是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螅状体产生碟状体的重要阶段。为了解螅状体横裂生殖过程中体内渗透压调节变化情况,本文研究了海月水母螅状体横裂生殖过程中Na~+-K~+-ATP酶(NKA)、V型H~+-ATP酶(VHA)、Na-K-2Cl协同转运蛋白(NKCC)、碳酸酐酶(CA)和水通道蛋白(AQP4和AQP9)等渗透压调节蛋白或酶基因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温正常盐度条件下,VHA、NKCC和CA基因在12 h内表达量显著上升,实验开始48 h内各渗透压调节基因表达量趋于稳定。NKA、AQP4和AQP9基因表达量在横裂前期无显著变化。横裂间期AQP9、VHA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横裂期NKA、VHA、AQP4及AQP9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NKA酶活性在横裂期显著上升。螅状体横裂生殖过程中体内存在离子再平衡的过程。

    2021年S1期 v.51;No.326 19-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引用频次:4 ]
  • 北黄海夏秋季营养盐时空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海波;史华明;裴绍峰;刘海洋;王丽莎;石晓勇;

    基于2013年7月(夏季)和11月(秋季)北黄海调查以及历史数据,对营养盐结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营养盐受洋流输入(残留)、冷水团温跃层、扰动混合及生物吸收利用等因素影响,呈现夏季低秋季高和上层低底层高的时空特征。夏季,DIN、PO_4-P和SiO_3-Si含量分别为(3.06±2.12)、(0.15±0.13)和(1.55±2.06)μmol/L,DIN主要组分为NO_3-N(52%)和NH_4-N(43%)。表层和10 m层(T>16℃)存在DIN和P限制的站位分别达26.7%、66.7%和6.7%、33.3%,而SiO_3-Si在各水层均有低于阈值(2μmol/L)站位,限制状况严重。秋季受扰动以及矿化分解影响,DIN、PO_4-P和SiO_3-Si含量分别为(7.70±2.77)、(0.41±0.20)和(11.57±4.64)μmol/L,较夏季分别升高2.5、2.7和7.5倍,且DIN主要组分变为NO_3-N(>80%)。DIN/P(21.88±8.93)和Si/P(33.83±20.38)比值较高,P潜在限制明显。夏季营养盐从渤海海峡、北黄海到山东半岛东部南黄海断面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秋季则呈现渤海海峡最高,北黄海最低的特征。北黄海受人类活动影响,1980年代以来PO_4-P和SiO_3-Si (2000年后)含量下降,DIN/P比值增高Si/P降低,使得北黄海营养盐结构呈从氮限制向硅磷限制变化趋势。

    2021年S1期 v.51;No.326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3K]
    [引用频次:8 ]
  • 逐级化学分离法研究近海沉积物吸附活性组分对磷的吸附特征

    刘敏;刘晓月;李苓;曹晓燕;

    选取两处组成差异较大的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逐级化学分离处理,通过研究处理后的沉积物以及吸附活性组分差异较大的实际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及沉积物原样和分级处理后样品的pH吸附曲线,探讨了近海沉积物组分对磷吸附过程的贡献。结果表明,化学分级处理能够有效除去沉积物中相应的活性组分,导致其吸附特征发生明显改变:逐级处理后的样品总体呈现出对磷的化学吸附作用逐渐减弱,物理吸附作用相应增强的趋势,与原样相比,相同条件下的吸附量均有所增加。碳酸盐以及金属氧化物等对化学吸附有明显贡献。近海沉积物原样以及依次去除碳酸盐和有机质的沉积物样品对磷吸附的pH边曲线均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盐酸处理后的样品与原样品吸附量随pH变化的趋势较为平行,而进一步去除有机质后pH边曲线则发生了明显变化。

    2021年S1期 v.51;No.326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引用频次:0 ]
  • 化学分散剂作用下不同原油分散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孙虎;李浩帅;包木太;孙培艳;李福娟;王利明;王鑫平;李希明;

    应用化学分散剂是溢油处置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中分散剂对原油分散效果是人们重要的关注点。本文以6个渤海原油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化学分散剂作用下不同原油分散效果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粘度的原油表现出的"不同寻常"分散效果进行了探究。沥青质与胶质含量是影响原油分散效果和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实验温度低于原油析蜡点时,随着析蜡量增多,原油分散效果变差。对于粘度高、密度大的原油,分散后产生油滴粒径大,短时间内不易上浮,所以短时间内检测的(30 s、10 min)乳化率高。实验结果有助于指导溢油处置中分散剂的正确使用和了解溢油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及影响。

    2021年S1期 v.51;No.326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引用频次:3 ]
  • 超高盐度对耐盐活性污泥脱氮、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旭;王福浩;吴澜;佘宗莲;

    采用能耐受3%盐度的活性污泥处理高盐度废水,探究了盐度升至4%~7%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考察了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随盐度升高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提升到4%、5%和6%对COD、NH~+_4-N和总无机氮(TIN)去除几乎没有影响,而7%盐度时三者的去除率均明显下降;盐度提高到4%对污泥的氨氧化活性和亚硝酸盐氧化活性有刺激作用,使两者提高,而盐度提高到5%、6%和7%时氨氧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亚硝酸盐氧化活性在6%和7%盐度条件下明显降低;盐度提升使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活性均受到明显抑制;耗氧速率测试结果表明,盐度提升对自养硝化菌的负面影响较异养好氧菌更大。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盐度升高发生了明显变化,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在6%盐度时最大,3%盐度时Roseovarius为优势菌属,而盐度提高至4%~7%时Azoarcus成为优势菌属。氨氧化菌(AOB)只在3%、4%和6%盐度下被检出,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在所有盐度下均未检出,短程硝化反硝化(PND)为主要脱氮途径;自养反硝化菌、好氧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的存在说明脱氮途径不局限于传统的自养硝化-异养反硝化。盐度驯化提高了活性污泥的抗盐能力,使生物法处理超高盐废水成为可能。

    2021年S1期 v.51;No.326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引用频次:7 ]
  • 海南三亚湾-红塘湾海岸地形季节性变化和极端天气下变化特征

    刘文涛;杨永鹏;

    2016—2018年对海南三亚湾-红塘湾海岸开展了海陆联合地形监测。监测显示,三亚湾-红塘湾海岸存在海岸侵蚀。海岸地形演化过程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三亚湾东部海岸由于人工补沙的影响,海岸地形处于重塑过程,季节上呈现冬淤夏蚀的特征,总体呈弱侵蚀。三亚湾西部由于开发活动,处于持续侵蚀状态。红塘湾海岸在近岸大规模填海前呈基本稳定的状态,填海之后出现明显的侵蚀现象。台风天气可造成严重的海岸侵蚀。台风天气造成的海岸侵蚀主要发生在海滩部分,对水下地形基本没有影响。

    2021年S1期 v.51;No.326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引用频次:6 ]
  • 三亚市南部海滩表层砂冬季粒度特征研究

    姚鑫;郑建国;秦玉春;陶威;金智涛;许国辉;

    通过在十二月份对三亚市南部海滩(大东海海滩、亚龙湾海滩、三亚湾海滩)进行采样分析,并对45个表层砂样品进行室内试验,分析了各海滩表层砂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3个海滩的表层砂均为细砂,但不同粒径颗粒组分差异明显,其中亚龙湾海滩的粗砂及中砂含量明显高于大东海海滩、三亚湾海滩,亚龙湾海滩表层砂最粗,大东海海滩次之,三亚湾海滩最细;3个海滩呈现由岸向海、由东向西海滩表层砂平均粒径有逐渐减小的趋势;3个海滩均表现为分选较好,级配良好。同时,运用MIKE21软件的SW模型对三亚市南部近岸海域的波浪进行模拟,用于分析波浪对冬季海滩表层砂粒度特征的影响。

    2021年S1期 v.51;No.326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2K]
    [引用频次:0 ]
  • 波浪作用下沙丘状海底地形对溶质迁移影响特征研究

    刘小丽;习刚正;刘明珠;

    基于海床土体变形、渗流和溶质运移的耦合数值计算模型,考虑波浪沿沙丘状海底地形传播的浅水效应,本文分析了沙丘状海床内部孔隙水渗流特征和海水中溶质进入沉积物的运移特征,并通过与平底海床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了沙丘状海底地形对溶质迁移的影响特征。结果分析表明,相对于平底海床,沙丘状海床一定深度内孔隙水渗流呈现明显的二维特征,进一步加速了溶质在沉积物中的迁移速率;对于沙丘状海底,对流和水动力弥散均有效促进了溶质向沉积物中的迁移,其中,对流作用相对稳定,而水动力弥散作用随着波浪作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减弱。参数分析表明,沙丘地形对溶质运移过程的影响程度基本不受波高的影响,但其随着波浪周期、水深和坡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剪切模量和渗透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其中坡角的影响最为显著。

    2021年S1期 v.51;No.326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引用频次:0 ]
  • 涉及三个分担值的一类复差分Painlevé方程亚纯解的唯一性

    李效敏;郝晨爽;智华;

    2007年Halburd-Korhonen研究了具有1个非常数的有穷级亚纯解的Painlevé方程(f+f)■的分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该类复差分Painlevé方程的1个有穷级非常数亚纯解与1个非常数的亚纯函数CM分担3个有限值的唯一性问题。本文结果是Halburd-Korhonen研究结果的补充,对于加深该类Painlevé方程的有穷级非常数亚纯解的值分布问题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2021年S1期 v.51;No.326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引用频次:0 ]
  • 基于模型依赖平均驻留时间的离散切换系统有限时间稳定性

    庞正阳;孙敏慧;徐晓萍;

    本文针对一类基于模型依赖平均驻留时间的离散切换系统,研究其有限时间稳定性和反馈镇定问题。首先,给出了系统在模型依赖平均驻留时间切换信号作用下具有有限时间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其次,基于MATLAB中的LMIs工具箱,设计了状态反馈控制器,使相应闭环系统具有有限时间稳定性。最后,通过两个仿真算例验证结论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2021年S1期 v.51;No.326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引用频次:2 ]
  • 基于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和位置信息的蛋白质序列相似性分析方法

    朱臣臣;赵熙强;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蛋白质序列相似性分析方法。将蛋白质序列中的每一个氨基酸都看成一个质点,基于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和位置信息,用转动惯量来刻画蛋白质序列的特征,使每条蛋白质序列唯一对应到一个特征向量上,并用欧式距离作为蛋白质序列间的相似性度量。将本文的方法应用到不同的数据集上,实验结果与已知的进化关系相一致,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021年S1期 v.51;No.326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引用频次:2 ]
  • K-拟阵交约束下单调γ-次模函数最大化问题研究

    李娜;方奇志;曲晓英;

    次模函数最大化问题是有向图最大割问题、设施选址最大化问题等问题的一般化,是组合优化中的核心问题,次模率γ(0≤γ≤1)是一种刻画集合函数次模性的度量。本文通过拟阵交换性质的刻画,利用局部搜索算法,研究了K-拟阵交约束下非负单调γ-次模函数最大化问题,得到如下结论:对任意的K≥2,δ>0,存在求解K-拟阵交约束下非负单调γ-次模函数最大化问题的多项式时间算法,近似比为■为实参数。当γ=1时(即目标函数为次模函数),与Nong等给出的近似比■相比,本文得到更好的近似比■。此外,本文还将次模函数的两个性质推广到γ-次模函数。

    2021年S1期 v.51;No.326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引用频次:0 ]
  • 一类具有变指数的基尔霍夫型抛物方程解的性质

    王仕林;王建;

    本文研究了一类具有变指数和非标准阻尼源项的基尔霍夫型抛物方程初边值问题解的性质。利用能量泛函、凹凸性方法和微分不等式方法得到了解在有限时间内爆破和解的熄灭性质,且得到了爆破的时间下界估计。

    2021年S1期 v.51;No.326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引用频次:0 ]
  • 一类加权Kirchhoff方程正稳定解的非存在性

    曹悦璠;方钟波;

    本文深入研究一类加权Kirchhoff方程■正稳定解的非存在性。结合试验函数法、截断技巧和反证法,在加权Sobolev空间中加权函数■和■满足适当条件下,建立了方程正稳定解的非存在性定理并给出了相应推论。

    2021年S1期 v.51;No.326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引用频次:1 ]

研究简报

  • 长牡蛎壳橙品系三倍体的人工诱导

    岳超;李永国;李琪;

    本研究采用了细胞松弛素B (CB)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两种诱导方法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橙品系进行三倍体诱导,分析了两种诱导方法的不同条件下幼虫的三倍体率、孵化率、D形幼虫畸形率以及幼虫生长和存活。研究表明,虽然细胞松弛素B (CB)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的三倍体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同种方法中不同处理条件下长牡蛎壳橙品系的三倍体率、孵化率和D形幼虫畸形率差异显著(P<0.05)。综合三倍体率、孵化率、D形幼虫畸形率这三个指标;在水温25~27℃、盐度30、受精后15 min时,使用浓度为0.5 mg/L的CB溶液,持续诱导20 min为CB诱导的最适诱导条件;在水温25~27℃、盐度30、受精后15 min时,使用浓度为300μmol/L的6-DMAP溶液,持续诱导15 min为6-DMAP诱导的最适诱导条件。幼虫生长和存活的观察结果表明,三倍体诱导组与对照组生长差异显著(P<0.05),CB诱导组和6-DMAP诱导组的幼虫壳高平均日增量分别为(15.83±1.44)μm和(15.27±0.48)μm,均高于对照组(12.10±0.42)μm;三倍体诱导组与对照组幼虫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长牡蛎壳橙品系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资料。

    2021年S1期 v.51;No.326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引用频次:2 ]
  • 6-DMAP和不同盐度诱导长牡蛎“海大1号”四倍体的比较研究

    李海昆;张哲;于瑞海;王永旺;李玲蔚;马培振;

    以三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为材料,从诱导强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三个方面比较了6-DMAP与盐度诱导"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的效果,并对获得的四倍体幼虫群进行培育,探讨了"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幼虫群的生长、存活情况。研究表明,温度25℃、盐度30、诱导密度5×10~6个/mL的条件下,用浓度450μmol/L的6-DMAP在30%~40%的受精卵排放极体时诱导,持续诱导15 min,四倍体诱导效果最佳;四倍体率、孵化率和诱导效率分别达45.13%±1.44%,20.01%±1.37%和9.03%。盐度诱导实验中,温度25℃、诱导密度5×10~6个/mL的条件下,用盐度12的低盐海水在受精卵刚排放极体时诱导,持续诱导15 min,四倍体诱导效果最佳;四倍体率,孵化率和诱导效率分别达35.12%±2.24%、19.19%±1.12%和6.74%。长牡蛎"海大1号"四倍体幼虫群的存活率极低,培育23 d后的存活率只有1.80%,最终成功培育出四倍体幼贝4 200粒。综合来看,6-DMAP和不同盐度诱导海大1号长牡蛎四倍体的最佳组合分别是:用450μmol/L的6-DMAP在极体排放30%~40%时持续诱导15 min;用盐度12的海水在极体刚排放时持续诱导15 min。

    2021年S1期 v.51;No.326 13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6K]
    [引用频次:1 ]
  • 黄渤海长蛸群体的形态多样性研究

    霍莉莉;南泽;侯纯强;牟宗宝;郑小东;

    为研究黄、渤海海域内长蛸(Octopus minor)的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多样性。采集了天津、秦皇岛、丹东、木浦、群山5个长蛸群体共116个体,采用多元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其15个形态学指标,建立了群体的判别函数。研究表明:长蛸群体的腕式均为1>2>3>4,腕间膜式为A>B>C>D>E(其中阿拉伯数字代表长蛸的4对腕长;英文字母代表长蛸的5组腕间膜长)。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重量性状与胴体部性状、胴体部性状与头部性状和漏斗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主成分分析将体尺性状划分为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041%,表明适宜用几个相互独立的因子来解释不同长蛸群体间的差异性。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_1为69.6%~100%,P_2为80.0%~100%,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0.5%,根据判别函数散点图可清晰地将韩国群体(木浦和群山)与中国群体(天津、秦皇岛和丹东)区分开。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韩国群体(木浦和群山)与中国群体(天津、秦皇岛和丹东)之间腕吸盘数目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天津和秦皇岛群体间腕吸盘数目最接近。聚类分析将5个群体分为2支,天津和秦皇岛群体先聚于一支,再与丹东群体聚于一支,木浦和群山群体单独聚于一支。研究结果表明,黄渤海长蛸群体形态存在地域差异。

    2021年S1期 v.51;No.326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引用频次:2 ]
  • 海州湾秋季细条天竺鲷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唐龙;张云雷;徐宾铎;张崇良;任一平;薛莹;

    基于2011年和2013—2018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底质类型等环境数据,研究了该海域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栖息地适宜性。利用提升回归树(BRT)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几何平均法(GMM)和算术平均法(AMM)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优模型。研究表明,海州湾秋季细条天竺鲷最适栖息的水深为19.0~37.5 m,盐度为31.4~32.0,水温为22.8~27.0℃,最适底质类型为粉砂质砂,其最适栖息地的分布范围在34.4°N—36.0°N、119.7°E—121.5°E海域。本研究发现,海州湾细条天竺鲷最适栖息地的分布与其自身生态习性、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其中对其栖息地适宜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水深,其权重为49.62%,其次是底层水温(22.67%)、底层盐度(15.76%)和底质类型(11.95%)。通过交叉验证发现,基于GMM算法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具有较低的赤池信息准则(AIC),是最优的模型。本研究为海州湾细条天竺鲷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1年S1期 v.51;No.326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引用频次: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