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乌拉尔阻塞与巴伦支-喀拉海海冰的季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

    程瑶;刁一娜;

    本文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1982—2017年乌拉尔阻塞(UB)与巴伦支-喀拉海(BKS)海冰季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UB活动频率与BKS海冰密集度均有较强的季节性周期变化,且不同季节BKS海冰与UB相关性不同。进一步对秋季UB与冬季BKS海冰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秋季UB频率在BKS及其周边区域增多的年份里,秋季到冬季结冰期内,局地BKS海域500hPa位势高度持续增加、低层大气温度持续升高;同时,秋季BKS海域海表面温度异常增暖持续至冬季。上述海洋、大气条件不利于结冰期BKS海冰的冻结,因此这些年份里冬季BKS海冰密集度减少。此外,秋季BKS海冰减少也伴随着冬季UB高纬度频率增加。

    2020年S1期 v.50;No.31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7K]
    [引用频次:2 ]
  • 疣荔枝螺胚胎及早期发育研究

    田传远;夏珮伦;张嘉荣;于瑞海;郑小东;顾忠旗;黄继;

    对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早期发育进行了研究,记录了疣荔枝螺各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和生长数据。研究表明,在温度27~28℃条件下,疣荔枝螺受精卵在卵囊内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担轮幼虫期和膜内面盘又重启,最后出膜进入卵囊外浮游幼虫期,全程需要14 d。在卵囊外浮游幼虫平均每天生长16.35μm,经历25 d左右变态成为稚螺,随后一直营匍匐生活。本研究结果为疣荔枝螺的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020年S1期 v.50;No.311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引用频次:1 ]
  •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高效脱氮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特性研究

    赵坤;田相利;李咏梅;李海东;解玉萌;

    本研究通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的底泥进行富集筛选,以菌株对人工海水培养基中的NH~+_4-N和NO~-_2-N的去除能力为依据,共筛选得到4株具有高效NH~+_4-N或NO~-_2-N去除能力的芽孢杆菌,分别命名为MP2、MP6、MP15和MP21。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和特异性序列比对分析,菌株MP2、MP6和MP15被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lius)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菌株在人工海水培养基中的生长和脱氮特性,研究发现,4株菌均可同时去除人工海水培养基中的NH~+_4-N和NO~-_2-N,但不同菌株的脱氮特性有所差异,其中菌株MP2和MP15对人工海水培养基中的NO~-_2-N的去除能力优于对NH~+_4-N的去除能力,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5.00%和100.00%,与此同时,2株菌株可分别同时去除人工海水培养基中约69.59%和54.97%的NH~+_4-N;而菌株MP6则表现出高效的NH~+_4-N去除特性,去除率高达100.00%,显著优于其对NO~-_2-N的去除率(约53.71%);菌株MP21虽能够同时去除NH~+_4-N和NO~-_2-N,但去除效果显著低于上述3株菌株,其对NH~+_4-N和NO~-_2-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6.60%和34.80%。因此,综合菌株对NH~+_4-N和NO~-_2-N的去除效果,选取菌株MP2、MP6和MP15进行不同比例的配伍。对配伍后复配菌的脱氮特性研究表明,不同菌株经配伍后,通过菌株间功能互补,不仅可以高效的去除人工海水培养基中的NH~+_4-N和NO~-_2-N,且去除效果更加稳定和持续。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菌株MP2、MP6和MP15不仅具有同时高效去除水体中的NH~+_4-N和NO~-_2-N的特性,且不同菌株通过一定比例配伍可更好的发挥脱氮特性,在水产养殖水环境调控和微生态制剂开发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0年S1期 v.50;No.311 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1K]
    [引用频次:11 ]
  • 甘蔗渣和稻壳粉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悬浮生物絮团培育效果的影响

    雷柯柯;单洪伟;左孝文;马甡;叶建勇;

    为探究定向培育的悬浮生物絮团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系统水质环境的影响,分别使用甘蔗渣和稻壳粉搭配芽孢杆菌,在养殖池中培育悬浮生物絮团,以商业养殖模式为对照,进行为期50 d的凡纳滨对虾水泥池养殖实验(放养密度350尾/m~2,初始体长(4.8±0.6) cm,初始体重(1.35±0.48) g);定期检测养殖系统的水质状况、水体和絮团的细菌密度、对虾生长状况。研究表明:甘蔗渣组和稻壳粉组的对虾成活率分别为77.14%和74.11%,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26.7%和21.7%(P<0.05);其产量分别为4.03和3.16 kg/m~2,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31.7%和3.3%。甘蔗渣组的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峰值分别为2.33和2.27 mg/L,稻壳粉组的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峰值分别为2.20和2.55 mg/L,均较对照组高,且比对照组出现时间早10 d。养殖水体亚硝态氮与硝态氮浓度变动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拟合方程分别为对照组y=e~(0.2/x)(R~2=0.966)、甘蔗渣组y=e~(0.364/x)(R~2=0.942)和稻壳粉组y=e~(0.434/x)(R~2=0.945);其亚硝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转化速率排序依次为:稻壳粉组>甘蔗渣组>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定向培育甘蔗渣和稻壳粉悬浮生物絮团能提升水体的硝化速率,促进亚硝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另外,甘蔗渣和稻壳粉悬浮生物絮团也有助于提升对虾的成活率和产量,且甘蔗渣悬浮生物絮团对对虾成活率和产量的提升效果优于稻壳粉悬浮生物絮团。

    2020年S1期 v.50;No.311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6K]
    [引用频次:7 ]
  • 双壳类软体动物贝壳DNA高效提取及方法学评价

    张凤梅;连姗姗;刘思诺;胡乃娜;陈晓妹;王师;

    通过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侏儒蛤(Mulimia lateralis)4种双壳贝类进行壳DNA提取实验,本研究提出一种适用于双壳类软体动物贝壳DNA提取方法。首先用EDTA(15%)脱钙液对贝壳进行预处理去除表面的杂质,经PBS缓冲液(4×)清洗后放入37℃烘箱30 min,称取重量为1 g的壳放入液氮中冷却后使用中通量组织研磨仪研磨成粉末,分装到2 mL离心管中,加入裂解液后在56℃、200 r/min条件下裂解3 h后,常温下12 000 r/min离心10 min得到上清液,加入无水乙醇和醋酸钠沉淀DNA。经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和全基因组重测序比对分析来评价提取到的基因组DNA质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可获得完整性好的高质量DNA。本研究提出的贝壳DNA提取方法操作简单、快速,且成本低,为双壳贝类的遗传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本方法在贝类遗传学和分子育种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0年S1期 v.50;No.311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引用频次:4 ]
  • 不同介质对低渗诱导葡萄牙牡蛎三倍体的影响

    崔玉婷;王昭萍;李阳春;于瑞海;马培振;张学开;杨洋;

    以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6种介质(NaCl、KCl、CaCl_2、MgCl_2、蔗糖、海水)配制的梯度低渗溶液,在40%~50%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PB1)时处理15 min,进行三倍体诱导。研究表明,对于同种介质,卵裂率和孵化率均随渗透压升高而增大,三倍体诱导率则先增后减,在渗透压为P_8(盐度为8的海水渗透压)时达到最高。在同一渗透压P_8条件下,除CaCl_2组外,各组卵裂率、孵化率、诱导率与低渗海水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aCl_2组卵裂率、孵化率降低,而诱导率显著较高(P<0.05)。各低渗组卵裂率、孵化率均低于自然海水组。研究结果表明,低渗海水法诱导贝类三倍体时物理的低渗因素发挥主要作用,Ca~(2+)可能起到辅助作用。

    2020年S1期 v.50;No.311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引用频次:3 ]
  • 高固碳、高油脂产率微拟球藻筛选

    耿升英;韩吉昌;朱葆华;李赟;马雪彬;沈含;潘克厚;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日益短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微藻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能源逐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其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之一。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生长速度快、油脂含量高且能固定一定浓度的CO_2,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养殖。本研究通过向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中通入10%CO_2,从41株微拟球藻中筛选得到4株高固碳藻株,编号分别为E-099、Z-211、Z-213和Z-214。批次培养条件下,5株藻(4株高固碳藻株和出发藻株)分别通入空气、2%和5%CO_2,随着CO_2浓度升高,5株藻的生物量和固碳速率呈下降趋势,但总脂含量和油脂产率有所提高,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空气组(Air)中,出发藻株(WT)的生物量产率、固碳速率和油脂产率显著高于其它藻株,分别为0.07 g·L~(-1)·d~(-1)、0.16 g·L~(-1)·d~(-1)和49.012 mg·L~(-1)·d~(-1);2%CO_2下,藻株Z-213和Z-214的平均生物量产率、固碳速率和油脂产率显著高于其它藻株,分别为0.06 g·L~(-1)·d~(-1)、0.14 g·L~(-1)·d~(-1)和44.124 mg·L~(-1)·d~(-1);5%CO_2下,出发藻株的生物量产率、固碳速率和油脂产率显著低于其它藻株,而总蛋白含量却高达24%。本研究对藻株的固碳能力及经济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实现规模化利用提供参考。

    2020年S1期 v.50;No.311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引用频次:2 ]
  • 渔业信息船数对海洋捕捞产量估计的影响

    马亚宸;徐宾铎;王晶;薛莹;张崇良;程远;任一平;

    优化渔业监测方案,利用有限调查成本获取可靠的渔业数据,对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掌握渔业资源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17年山东省海洋捕捞渔业信息船的渔捞日志数据,以8种重要渔业物种为目标物种,将这些物种的单位渔船年捕捞产量和单位渔船年总捕捞产量的估计值为渔业生产监测目标,进行计算机模拟,以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渔业生产监测信息船数量对渔业生产监测目标估计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各物种的单位渔船年捕捞产量,估计值的相对估计误差和相对偏差的绝对值均随着渔业信息船数的减少不断增大,渔业信息船数少于130时,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当渔业信息船数量由210减少至130时,即渔业信息船数降低近38%,所选指标的REE值增加约8%,RB绝对值平均增加0.17%。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的渔业信息船数在保证监测目标估计值一定准确度、精确度的情况下可进行优化,130可视为2017年山东海洋捕捞生产监测可接受的最优渔业信息船的数量。

    2020年S1期 v.50;No.311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9K]
    [引用频次:3 ]
  • 半滑舌鳎des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功能分析

    朱鹤;贺艳;张全启;

    利用NCBI上已经发表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基因组及转录组序列,发现了半滑舌鳎两个有结蛋白(Desmin)基因(des和des-like),且des-like具有两个剪切型des-like_X1、des-like_X2。系统进化树及基因结构分析发现,半滑舌鳎的des基因和des-like基因分别与硬骨鱼的des基因和des-like基因聚为一支,物种间des和des-like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在90%和85%以上。保守性与染色体共线性分析发现,半滑舌鳎的des基因和哺乳动物的des基因具有相同的起源,而其des-like基因是通过硬骨鱼的第三次全基因组复制获得的。qRT-PCR的检测分析发现,des基因在肠和心脏中表达量较高,在肌肉中只是痕量表达;而des-like基因则在心脏和肌肉中表达最高,在肠中痕量表达,说明des与des-like已经出现了功能的分化而且可能存在功能上的互补效应。有趣的是,des-like_X1只在心脏中表达,本研究推测des-like_X1对于半滑舌鳎的心脏发育具有重要作用。des基因呈现母源性表达,而des-like在胚胎发育早期表达量较低,从神经胚后表达量开始升高,此时是肌节与心脏发育的时期,说明des-like可能参与胚胎发育时期的肌节与心肌发育。此外,通过PCR克隆了半滑舌鳎结蛋白基因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并对其进行启动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半滑舌鳎des基因ATG上游长度为667 bp的片段是其核心启动子,为进一步研究des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020年S1期 v.50;No.311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9K]
    [引用频次:2 ]
  • 芳香酰胺键联卟啉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徐佳;徐美庆;孙星;杨婷婷;常嘉祺;

    卟啉的疏水性和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使其光催化性能大幅降低。针对此,本文采用多元芳香酰氯化合物对多元氨基化卟啉(四氨基卟啉单体,TAPP)进行交联,合成出两种具有一定亲水性和互穿网络结构的新型芳香酰胺键联卟啉聚合物(均苯三甲酰胺键联卟啉聚合物,TAPP-TMC;对苯二甲酰胺卟啉聚合物,TAPP-TPC),以提高可见光催化性能。探究了其形貌、多孔结构及对可见光抗菌和染料降解等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TAPP,TAPP-TMC和TAPP-TPC聚合物均表现出更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大肠杆菌抑菌率分别是TAPP的2.5和2.6倍,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分别是1.9和2.6倍;罗丹明B降解效率是4.2和5.6倍。同时,比较两种聚合物,具有较大孔容和比表面积的TAPP-TPC聚合物光催化性能更优。因此,芳香酰胺键的引入使卟啉聚合物具有一定亲水性、多孔结构和刚性基团,能有效提高卟啉的可见光催化性能。

    2020年S1期 v.50;No.311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引用频次:0 ]
  • 长江流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优控因子筛选

    徐泽锋;赵晓丽;赵建;代燕辉;王震宇;

    本文通过整编2000—2016年长江流域沉积物重金属研究数据,对7种重金属(铜、汞、铅、锌、镉、铬和砷)的含量、空间分布和赋存形态比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其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沉积物中镉(Cd)含量超标最严重;从污染风险看,Cd在沉积物中的累积程度和生态风险要远高于另外6种重金属;从赋存形态看,Cd在沉积物中以酸提取态(B1)为主,生物可利用性要高于另外6种重金属,易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本文结果表明Cd是长江流域沉积物的首要重金属污染元素和优控重金属元素。优先关注并重点防控沉积物Cd污染对控制长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存在积极作用。

    2020年S1期 v.50;No.311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引用频次:26 ]
  • 磺胺甲恶唑降解菌Planococcus kocuriiO516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孔思佳;赵阳国;姜明宏;王金鹏;

    为更好地去除海水循环养殖废水中的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X),以降低养殖废水排放造成的生态风险,从胶州湾近岸海水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到一株SMX降解菌株O516,对其开展了SMX降解条件的优化,并考察了菌株附着生长特性及应用于废水处理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被鉴定为库克动性球菌(Planococcuskocurii)O516;适宜培养温度为20~35℃,适宜pH为7.4;菌株在淡水中72 h可降解2.0 mg·L~(-1)的SMX,当盐度为35 g·L~(-1)时,72 h内可去除6.0 mg·L~(-1)的SMX。另外,菌株7 d内可在光滑的脱脂玻璃表面稳定生长出超过4个细胞厚度的生物膜,附着生长能力良好;将固定化菌株投加海水养殖废水处理反应器后,反应器对进水中1.0 mg·L~(-1)的SMX降解率自28.7%~40.0%提高至60.9%~68.1%。本研究表明,自海洋环境中分离的菌株库克动性球菌(P.kocurii)O516具有高效的SMX降解能力和耐盐特性,在海水养殖废水SMX治理中展现出很好的应用潜力。

    2020年S1期 v.50;No.311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引用频次:4 ]
  • 黄河2017特枯年入海有机碳的输运特征

    吴丹;姚鹏;黄新莹;赵彬;

    河流是连接陆地和海洋两大碳库的重要通道,正确认识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碳输运规律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于2017年每月在黄河利津浮桥采集水样和颗粒物样品,通过分析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及其稳定同位素(δ~(13)C-POC),结合流量、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温度、pH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等水文参数讨论了黄河在此特枯年入海有机碳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有机碳的入海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17年利津的流量和SPM含量明显低于以往年份,年均分别为(262±144) m~3/s和(126.8±79.9) mg/L。DOC的年均浓度为(3.06±0.95) mg/L,夏季最高,其它季节变化不显著。POC(%)(1%代表0.01 g/gdw (g dry sediment))的年平均值为(2.12±1.85)%,夏秋季节较高,高值出现在7、8和9月份。POC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23±1.43) mg/L。颗粒物的δ~(13)C和C/N范围分别为-26.9‰~-25.1‰和3.2~12.5,表明2017年利津POC可能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土壤和淡水浮游植物。2017年DOC和POC的入海通量(以C计)分别为2.8×10~(10)和1.3×10~(11 )g,两者均表现为夏秋季节较高。年入海有机碳通量之比,即DOC/POC(g/a/g/a)为0.22,这一数值高于以往年份,说明2017年黄河入海的有机碳中溶解态有机碳所占比例有增大趋势。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黄河水沙通量持续降低,近些年来甚至达到特枯状态,其对黄河碳输运及河口、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的深远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2020年S1期 v.50;No.311 11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引用频次:5 ]
  • 不同演化阶段的NAPLs污染区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效果分析

    高畅;邢程;郭秀军;邵帅;吴景鑫;

    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ERT)能够快速、实时探测非水相液体(NAPLs)污染区,但污染发生后不同时间段的NAPLs污染区在土壤中呈现不同的演化特征。为了解ERT调查剖面中NAPLs污染区自泄漏至形成污染羽全过程的异常区变化特征,本文归纳总结污染过程NAPLs饱和度和电阻率变化特点,构建不同演化阶段NAPLs污染区地质及电阻率模型,计算得到不同装置形式的电阻率理论探测剖面;通过对比分析,判断污染区不同演化阶段在ERT剖面中相应的异常特征。结果显示,污染物侵入量较少时,存在于非饱和带中的LNAPLs污染区在电阻率剖面中形成低电阻率异常区,随着污染物的积累,污染区转变为高电阻率异常区,且污染范围逐渐向下扩展。DNAPLs污染区在非饱和带中的电阻率变化特征与LNAPLs污染区具有一定相似性。在饱和带中,污染区表现为高电阻率异常,随着污染物向隔水底板迁移及饱和度的降低,污染区的高电阻率异常特征减弱。ERT剖面中难以识别饱和度低于0.10的污染区。施龙贝格装置水平方向分辨率较高,而偶极装置垂向分辨率较高,这为实地探测中不同范围的高、低电阻率异常区的解译以及不同污染区探测时采集装置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2020年S1期 v.50;No.311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8K]
    [引用频次:8 ]
  • 波浪荷载作用下单桩基础桩周土体的应力位移分析

    刘红军;孙鹏鹏;胡瑞庚;曹磊;

    通过ABAQUS建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的数值模型,并与室内模型桩试验的结果作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根据实际桩土参数建立数值模型,并对桩土模型施加循环波浪荷载,分析波浪荷载作用下桩周土体的水平应力和水平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性,以及土体水平位移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波浪荷载作用下桩周土体的水平应力和水平位移在一定范围内循环波动,且极端海况下土体所受的扰动远大于正常海况下土体所受扰动。海床表面桩周土体在距桩体10 m范围内受桩体影响显著,竖直方向上桩身以泥面以下大约2/3桩身入土深度处的一点为基点做循环摆动,且这一旋转基点的位置与波浪力的大小无关。

    2020年S1期 v.50;No.311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2K]
    [引用频次:4 ]
  • 粉质土吹填场地即时扰动压实效果模拟试验研究

    贾婧雯;许国辉;曾俞;许兴北;任宇鹏;

    中国及海上丝路国家围海吹填造陆以及疏浚过程中船舶泥沙舱的吹填土,在土质为细颗粒组分时,均存在压密固结时间较长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有效处理技术加以解决。本文提出针对吹填粉质土的即时扰动促沉技术,达到吹填土快速排水固结的目标。采用即时扰动促沉技术,开展了分层吹填即时扰动和一次吹填分层扰动两种模式的室内模拟试验。通过与静置固结模式的比较,结果表明:即时扰动促沉技术对吹填粉质土场地有明显的加速固结效果,而采用分层吹填即时扰动和一次吹填分层扰动两种模式的加固效果相当,前者综合效益更好。该试验结果为细颗粒吹填土的快速固结提供了新的处理方法。

    2020年S1期 v.50;No.311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引用频次:1 ]
  • 坠物碰撞下海底管道凹陷及损伤区域数值模拟研究

    郭涵;郭海燕;

    基于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显示动力分析,采用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法,对海底管道受坠物碰撞的动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坠物质量、坠物形状、轴向预加荷载因素对海底管道在撞击作用下凹陷及损伤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底管道受撞击部位的凹陷及损伤区域随着坠物能量的增加而增大;坠物形状因素由于碰撞发生时接触面不同对管道凹陷及损伤区域造成不同的影响;海底管道内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碰撞造成的局部塑性损伤变形;轴向受拉对海底管道损伤方面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适当增加轴向压力可提升海底管道抗碰撞冲击能力而过大的轴向压力会加剧管道破坏。

    2020年S1期 v.50;No.311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引用频次:6 ]
  • 基于BIM和Multi-agent联合优化的海洋平台应急疏散仿真研究

    张艺萌;孙海;董胜;

    海上石油平台结构复杂、所处环境极端,一旦发生事故,若不能准确及时地对人员进行疏散撤离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以深海极端环境中的海洋石油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BIM和改进Multi-agent的ABM技术建立了面向海洋平台的最优疏散仿真模型,构建反映被疏散者与海洋平台耦合关系的熟悉度社会力模型,优化被疏散者对逃生路线的选择,并以整体疏散时间为评价指标对比评估模型的性能。经实验对比验证,利用本文建立的模型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疏散空间平衡性,缩短人群整体疏散时间,较为真实地反映实际人员疏散情况。

    2020年S1期 v.50;No.311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引用频次:10 ]
  • 基于观测器的分数阶不确定系统保成本控制

    曲永霞;高存臣;

    本文研究了一类基于观测器的不确定分数阶系统(FOSs)的保成本控制问题,将整数阶系统的理论扩展到分数阶系统。首先,根据分数阶系统的稳定性理论,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和分数阶系统的性能指标函数,以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形式给出了基于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的保成本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该控制器不仅保证了不确定分数阶系统的渐近稳定性,而且使其性能指标达到了合适的水平。然后,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可行性问题,给出了控制器和观测器的增益。最后,给出了一个数值算例,验证了结果的有效性。

    2020年S1期 v.50;No.311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引用频次:0 ]
  • 基于分数阶导数的非线性系统Mittag-Leffler 稳定性

    张利;高存臣;王占;

    本文通过Caputo-Fabrizio导数和Atanana-Baleanu导数的定义,利用Lyapunov直接法和Laplace变换与Laplace逆变换,给出了分数阶导数所描述的非线性系统的Mittag-Leffler稳定的一些判据。通过对非线性系统引入分数阶比较原理,得到了该系统为渐近稳定充分性判据。最后,通过两个例子说明了本文结果的有效性。

    2020年S1期 v.50;No.311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引用频次:5 ]
  • 具有分数阶p-Laplacian的非局部抛物方程解的消失与非消失

    郑亚东;方钟波;

    本文中研究具有分数阶p-Laplacian和非局部反应项的Kirchhoff型抛物方程Neumann初边值问题解的消失现象。利用能量方法及不等式技巧,建立具有初始能量的解在有限时刻消失与非消失的充分条件并导出衰减估计值。

    2020年S1期 v.50;No.311 187-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引用频次:0 ]
  • 具有非局部反应项的p-biharmonic抛物型方程解的爆破现象

    马丹旎;方钟波;

    本文中研究了一类具有非局部反应项的p-biharmonic抛物型方程齐次Neumann初边值问题解的爆破现象。利用能量方法和凹凸性方法,建立了具有正及任意正初始能量解的爆破条件并导出了爆破时间上界的估计值。

    2020年S1期 v.50;No.311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引用频次:0 ]

技术报告

  • 黄河三角洲近江牡蛎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李海昆;王永旺;刘洋;于瑞海;马培振;陈洪彰;孙长兵;

    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为材料,从亲贝性腺促熟培养条件和幼虫培育的盐度、密度、附着基等方面对近江牡蛎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进行探索,开展近江牡蛎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研究发现:采用升温促熟的方式进行黄河三角洲近江牡蛎亲贝促熟培养,经过40 d室内培育,性腺发育成熟;以阴干-升温水刺激方式产卵排精,亲贝精卵排放率达到80%以上;盐度20时,近江牡蛎的受精率、卵裂率和孵化率均最高,达到(96.96±1.91)%、(95.93±1.97)%和(95.87±0.92)%,幼虫生长速度最快,存活率最高且显著高于25和30盐度组(P<0.05);与初始密度为10 ind/mL相比,初始密度为6和3 ind/mL时幼虫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均较高;牡蛎壳稚贝比扇贝壳稚贝的附着密度稍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幼虫培育,共获得近江牡蛎稚贝1.98亿粒;平均每个培育池附着基12万片,出苗650万粒;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32.5×10~4粒/m~3,达到规模化苗种生产的要求。

    2020年S1期 v.50;No.311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引用频次:5 ]

研究简报

  • 海洋原位数字全息浮游生物探测系统的小型化研究与试验

    于佳;郭卜瑜;元光;程凯;刘惠萍;许文彬;侯蕊;

    海洋浮游生物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生物群落,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对海洋环境、生态、渔业及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现实意义。为实现对海洋浮游生物和颗粒物的实时原位,高分辨率,非侵入式成像,研发了OUC-HoloCam~(200)水下原位同轴数字全息浮游生物探测系统。OUC-HoloCam~(200)基于同轴数字全息技术,具有高精度、大景深的优点,仪器结构紧凑、集成度高,易于安装在各种水下观测平台上。该仪器可在海洋生物学、海洋光学、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一定的作用。OUC-HoloCam~(200)已在南海近岸地区进行了浅海测试,并已连续工作超过48 h,在海试期间,已记录超过5.4万张高质量的原位全息图。

    2020年S1期 v.50;No.311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6K]
    [引用频次:2 ]
  • 潮汐河道首尾闸控方式对其水环境的影响研究——以北界河为例

    吴殿春;拾兵;何昆;

    北界河首尾与胶州湾相连,河道两端均受潮汐影响。为有效调控河道内的水动力,河道两端均规划建设闸门,这必将导致潮汐河道水体交换方式发生较大调整。为分析首尾闸门调度方式对北界河内水动力环境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二维水动力的对流、扩散数值模型,并对生态治理工程的两种工况下的流场和主要污染物浓度场分布进行了精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表明,通过合理利用潮汐涨落的差值,可以增强潮汐河道内水体与外海的水动力交换,充分提高水体纳污能力,以利于河道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达标景观水质的有效维持。

    2020年S1期 v.50;No.311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6K]
    [引用频次: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