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海洋生态环境

  • 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和展望

    李永祺;唐学玺;

    本文结合国际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了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生态灾害以及大洋和极地研究等方面,总结了70年来中国在海洋生态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促进中国海洋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0年09期 v.50;No.313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引用频次:10 ]
  • 鳗草HSF基因家族的筛选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唐学玺;尚帅;臧宇;陈军;薛颂;

    鳗草(Zostera marina)作为适应在海洋环境中生长和繁殖的多年生被子植物,是研究海洋高等植物分子进化的理想物种。热激转录因子(HSF)在植物细胞的修复、蛋白的转录修饰以及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全面了解鳗草基因组中HSF基因家族信息,本文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鳗草基因组中鉴定了11个ZmHSFs基因,基因长度差异较大,但均不含有内含子。系统发育结果显示11个基因分为HSFA和HSFB两大分支。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ZmHSFs基因很可能同时受到温度和光照等多种非生物因素的调节。此外,鳗草HSF基因家族数目明显小于其他高等植物,二次入海过程可能导致部分ZmHSFs基因丢失。转录组数据表明HSF基因在3种不同器官中均有表达,且存在一定的器官表达差异。

    2020年09期 v.50;No.313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引用频次:0 ]
  • 黄海大型底栖动物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研究

    刘晓收;倪大朋;钟鑫;张志南;

    黄海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源、营养级和底栖食物网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食物源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物有机物(SOM)、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δ~(15)N平均值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SOM>POM,δ~(13)C平均值为:SOM>浮游动物>浮游植物>POM。共测定了54种底栖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其δ~(15)N值范围为5.81‰(美原双眼钩虾)~14.6‰(黄鲫),δ~(13)C值范围为-21.51‰(日本胡桃蛤)~-8.38‰(司氏盖蛇尾)。软体动物双壳类大多数以SOM和浮游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软体动物腹足类大多数为以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食的肉食性动物;节肢动物蟹类是以POM、SOM、浮游动植物、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等为食的杂食性动物;节肢动物虾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和端足类等小型甲壳类为食;小型鱼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和小型软甲类为食;大中型鱼类则是以小型鱼类、小型软甲类和小型软体动物为食。本研究中的54种底栖动物的营养级范围为1.20~3.57。其中,双壳类等10种处于1~2营养级,腹足类、蟹类、虾类和小型鱼类等36种处于2~3营养级,大中型鱼类等8种处于3以上营养级。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源和营养关系,初步构建了黄海底栖食物网。

    2020年09期 v.50;No.313 2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0K]
    [引用频次:40 ]
  • 厦门大德记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慕芳红;张婷;李佳;华尔;

    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对福建厦门大德记海滨浴场沙滩进行了季节性的调查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所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共鉴定出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桡足类是最优势的类群,其次是线虫和缓步类,三者共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8.1%。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60.2±424.000) ind/cm~2和(1 908.2±1 343.8)μg·dwt·10 cm~(-2)。大德记沙滩沉积环境的空间分布相对均匀但季节变化分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但在潮区间和断面间差异不显著。间隙水温度、盐度、溶氧、叶绿素ɑ质量比和脱镁叶绿酸质量比等理化环境因子的季节波动是导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在季节、潮区和断面间差异均显著。间隙水温度、沉积物中值粒径和分选系数三个环境因子的组合能最好的解释该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沙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09期 v.50;No.313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引用频次:6 ]
  •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特征研究

    华尔;崔春燕;徐华林;刘晓收;

    分别于2013年7月(夏季)、2013年10月(秋季)、和2014年1月(冬季)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选取沙嘴码头(S)、凤塘河口(F)、观鸟屋(G)和基围鱼塘(Y)四个采样区10个采样站点采集样品,探讨海洋线虫在该红树林保护区的丰度、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洋线虫群落平均丰度为(1 591.4±84.8) ind./10 cm~2,丰度变化范围与中国其他红树林生境基本一致。海洋线虫群落以轴线虫科(Axonolaimidae)和条线虫科(Linhomoeidae)为优势科,假拟齿线虫属(Pseudolella)、拟齿线虫属(Parodontophora)、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吞咽线虫属(Daptonema)、亚囊咽线虫属(Subsphaerolaimus)、后线形线虫属(Metalinhomoeus)等为优势属,刮食者(2A型)为优势摄食类型。优势属组成与中国各地红树林生境相似,表明海洋线虫群落种类组成相似。但是,仍有部分属或种的优势度仅在福田红树林生境较高,具有典型的地方性分布特点。福田红树林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季节动态主要表现为夏季丰度极高,秋冬季丰度低,三个季节种类组成区分度明显。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差异显著,而潮带差异不显著,表明同一区域线虫群落结构基本一致。区域差异表现为S区线虫丰度最高,F区丰度最低;线虫种类组成在Y区、S区和F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摄食结构而言,Y区以非选择性沉积食性线虫为优势,其他三区以刮食者为优势摄食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间隙水温度、盐度、沉积物粉砂黏土含量或中值粒径、脱镁叶绿酸、有机质含量等与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显著相关。植被类型差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差异和有机质含量代表的食物资源差异是引起线虫群落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间隙水温度、盐度、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变化是引起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海洋线虫群落的空间差异和季节性动态也是对变化中的红树林环境特征的响应。

    2020年09期 v.50;No.313 4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引用频次:13 ]
  • 侏儒蛤潜沙行为研究

    黄晓婷;杨祖晶;王浩;张正睿;王申海;彭程;包振民;

    侏儒蛤(Mulinia lateralis)是一种小型的双壳埋栖贝类,具有生长迅速、繁育周期短的特点,被称为软体动物研究的模式生物。潜沙行为是埋栖贝类的重要生存策略,潜沙后贝类躯体立于底质中,在底质表面形成水孔,用于海水交换,完成呼吸和摄食。为了建立侏儒蛤室内养殖系统,有必要对侏儒蛤的潜沙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观察了侏儒蛤潜沙行为的主要过程,比较了不同规格和月龄侏儒蛤的潜沙能力,分析了高温、低盐和高盐胁迫对侏儒蛤潜沙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侏儒蛤的潜沙过程主要分为潜沙准备、伸出水管和斧足、斧足潜入、竖壳、潜沙和潜沙完成6个步骤。随着规格和月龄的增长,侏儒蛤潜沙能力逐渐减弱,主要表现为潜沙率下降和潜沙所需时间的延长。高温也产生了类似的影响,并且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增加,其受到的影响愈加严重。低盐和高盐条件均影响侏儒蛤的潜沙行为,但是随着盐度胁迫时间的增加,其受到的影响逐渐减弱,暗示侏儒蛤对盐度的变化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本研究扩展了对侏儒蛤潜沙行为的认识,对开展侏儒蛤行为适应性研究以及建立侏儒蛤室内养殖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9期 v.50;No.313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引用频次:14 ]
  • 2018年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杨世民;刘任茜;陈文卿;

    本文根据2018年1、5、9、11月对胶州湾20个大面站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47属105种,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生态类型以广温性、广布性种为主,也有一些暖水性、外洋性种类出现。细胞丰度的季节变化呈"双周期型",1、9月为高峰期,5、11月为低谷期,平面分布趋势总体为湾顶海域高于湾口海域、湾内高于湾外。对比历史资料,细胞丰度的长期变化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波动趋势。主要优势种均为硅藻,其中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三个时期的优势种,优势度最高达0.938,相较于历史资料,优势种有逐渐减少、更加单一的趋势。对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的研究表明,胶州湾湾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高于湾顶海域、湾口高于湾内。

    2020年09期 v.50;No.313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引用频次:12 ]

海洋生物发育与遗传育种

  • 对虾选择育种研究进展

    孔杰;栾生;谭建;隋娟;罗坤;李旭鹏;代平;孟宪红;卢霞;陈宝龙;曹家旺;曹宝祥;

    对虾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出肉率高,2017年世界养殖产量超过520万t,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虾产业链条完备,对优质种苗的需求迫切,是水产种业的一个典型代表种。对虾繁殖力强、性成熟周期短,室内全人工养殖、繁育技术成熟,易于开展遗传改良工作,但选种和配种技术对选育进展和可持续性影响大。以规模化家系为基础的多性状综合选育技术,是支撑当前对虾种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对虾生长、抗性、饲料转化效率、繁殖力等经济性状的测试与遗传评估方法,并对其遗传参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和选择反应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基因组选择,间接遗传效应分析等方法的最新结果,以期为精准、高效和可持续对虾选育提供参考。

    2020年09期 v.50;No.313 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引用频次:32 ]
  • 龙须菜栽培与遗传育种

    隋正红;胡依依;周伟;张敬宇;

    龙须菜是一种重要的产琼胶海洋红藻,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从1950年代即开始栽培,目前龙须菜/江蓠在中国大型栽培海藻中产量占第二位,2018年产量超过30万t干品,栽培面积达到90 km~2。目前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栽培龙须菜品种有龙须菜"981"、"2007"和"鲁龙1号"三个。龙须菜栽培不仅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也具有较好生态价值。本文介绍了龙须菜人工栽培的技术进步历史、产业分布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新品种特性与应用,梳理了龙须菜琼胶合成途径研究和诱变育种技术进展,并对龙须菜栽培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2020年09期 v.50;No.313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引用频次:18 ]
  •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生甲壳动物中的应用进展

    郭华荣;陶奕文;

    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nuclease 9)技术是一种由gRNA(guide RNA)引导的Cas9核酸内切酶靶向编辑技术,已广泛用于基因的敲除、敲入和敲降,其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已成为人们探究基因功能、修复受损基因、沉默有害基因以及改良经济物种种质性状的重要工具。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少数几种水生甲壳动物中得到成功应用,但是由于显微注射技术在应用上的局限性,该技术在许多重要海水养殖经济物种如对虾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导致其基因编辑效率低下,难以广泛开展。本文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生甲壳动物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为今后海水养殖虾蟹类的基因功能研究以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2020年09期 v.50;No.313 105-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引用频次:3 ]
  • 海洋生物C型凝集素研究进展

    李红岩;张祥敏;杨帅奇;

    C型凝集素是指一类依赖钙离子的糖结合蛋白,是凝集素家族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家族,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当外界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C型凝集素便可迅速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C型凝集素一直是免疫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从结构特征、表达图式和免疫功能等方面对代表性海洋生物的C型凝集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期待可以为深入探讨海洋生物C型凝集素的功能提供参考。

    2020年09期 v.50;No.313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引用频次:16 ]
  • 高效藤壶赖氨酰氧化酶的体外重组表达体系构建

    刘伟治;滕潞瑶;张小康;王露露;

    藤壶(Balanus)是重要的海洋污损生物。研究报道在藤壶胶形成过程中,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迄今未见藤壶来源的LOX的重组表达和性质研究的报道,这已成为理解藤壶胶形成机制的瓶颈。为解决此问题,本研究聚焦海洋污损生物藤壶来源的LOX,通过系统筛选原核表达载体和LOX结构域,首次实现了藤壶来源的赖氨酰氧化酶(BalLOX)的高效可溶性表达,表达产率为0.28 g/L,是文献报道的哺乳动物来源LOX的373倍。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表达的BalLOX具有较高的生物酶活性。该研究为后续深入理解藤壶胶形成机制及LOX在藤壶粘附中的角色和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0年09期 v.50;No.313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2K]
    [引用频次:1 ]

生物化学和海洋生物材料

  • 甲壳素/壳聚糖结构形态与生物材料功效学研究

    陈西广;

    甲壳素/壳聚糖已经成为重要的医用生物材料,在创伤修复、引导组织再生、抑菌、止血、术后防粘连、药物递送和3D打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证实,甲壳素/壳聚糖的活性功效受到多种因素调控,一方面与其自身的化学结构和官能团相关,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产品的物理结构,特殊的微纳米结构和物理形态,对其活性功效的发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甲壳素/壳聚糖在物理形态与生物学功效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总结,并主要结合我们实验室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进行概括说明,为其在医用生物材料和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引导和借鉴。目前,很多研究成果和技术还多处于实验室阶段,实现其临床应用仍极具挑战性,因此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2020年09期 v.50;No.313 12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0K]
    [引用频次:31 ]
  • 基于海洋多糖的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

    刘晨光;池哲;丁园园;

    海洋多糖具有来源丰富、生物相容性好、易生物降解、低毒性、低成本、稳定性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同时,海洋多糖易于化学改性能够制备满足各种需求的纳米粒(如用于药物递送、基因递送和生物传感等)。因此,海洋多糖是目前被认为用于制备药物递送系统的理想原料。本文综述了海洋多糖的性质、制备海洋多糖纳米粒的主要方法,并从海洋多糖纳米粒的物化性质和结构特征出发讨论几个重要的概念,为临床前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依据。然而,目前这类研究大多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需要进一步进行体内和临床应用研究来开发医用的商品化的纳米产品。

    2020年09期 v.50;No.313 14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4K]
    [引用频次:5 ]

海洋微生物

  •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进展

    张晓华;钟浩辉;陈吉祥;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是指某些细菌在不良环境中所形成的休眠状态,常规条件培养下不能繁殖,却仍然保持代谢活性。VBNC细菌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特征等都会发生变化,且能在适宜条件下复苏为可培养状态。这一概念是1982年中国海洋大学徐怀恕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期间,与Rita R. Colwell等首次提出的,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关注。迄今为止,国际上已发表VBNC相关论文10 800余篇。本文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针对VBNC细菌近4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阐述,包括VBNC细菌的发现、主要类群和诱导因素、形成机制、生物学特征、检测和复苏方法以及环境VBNC细菌的分离培养等。目前绝大多数海洋微生物尚未获得纯培养,对VBNC细菌进行复苏或将成为分离培养海洋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的重要手段。

    2020年09期 v.50;No.313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引用频次:34 ]

  • 序言

    包振民;

    <正>海洋生命学院是中国海洋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其前身始建于1930年的国立青岛大学生物系,是当年学校理学院的四个奠基学系之一。时任校长杨振声倡设"海边生物学",由此学院成为中国最早从事海洋生物学教学与科研的单位。1959年设立海洋生物系,1981年和1984年海洋生物学获批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1994年海洋生物系建置海洋生命学院,学院下设海洋生物系、生物工程系和环境生态系。2011年海洋生物遗传学与

    2020年09期 v.50;No.313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