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综述

  • 黄海冷水团大型鲑科鱼类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

    董双林;

    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存在一个巨大的夏季冷水团,面积约13万km~2,水质优良,可以利用现代海洋装备在此海域养殖大型鲑科鱼类。中国海洋大学黄海冷水团鲑鱼养殖团队研发了养殖工船,概念性地设计了海浪能驱动的5万m~3的全潜式钢构网箱"深蓝1号"和约17万m~3的养殖-能源-管理于一体的"深蓝2号"智能钢构网箱,成功地完成了黄海冷水团鲑科鱼类养殖技术路线的验证。为实现规模化安全生产,仍需对养殖容量与黄海冷水团变动、适养种类及其育种、养殖技术、病害防治、饲料研发、机械化生产与智能化管理等进行深入研究。

    2019年03期 v.49;No.29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引用频次:42 ]
  • 网箱养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高勤峰;张恭;董双林;

    网箱养殖生态学是水产养殖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网箱养殖生物及养殖活动与养殖水体环境相护作用关系、依据当地环境状况为养殖设施建设及养殖活动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的科学。本文简述了网箱养殖活动的历史沿革,重点介绍了网箱养殖生态学在养殖水环境管理、养殖容量评估和深远海养殖领域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网箱养殖生态学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产养殖活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19年03期 v.49;No.292 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引用频次:42 ]
  • 降海鲑渗透生理及入海窗口期的研究进展

    周演根;杨静雯;熊莹槐;王芳;王鑫;董双林;

    在过去30年中,降海鲑的发育得到了大量关注,研究降海鲑的发育,特别是如何调控降海鲑发育的时间和品质,以便幼鲑移入海水网箱。洄游型鲑科鱼类幼鲑向降海鲑的转变包含了一系列的行为、形态、生理的改变,这都为降海洄游进入河口做准备。降海鲑发育受几种激素的促进,包括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皮质醇、甲状腺素,而催乳素通常会抑制发育。鳃氯细胞中特殊的离子转运蛋白(NKA、Na+/K+/Cl-协同转运蛋白和Cl-通道)丰度的增加引起盐分泌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降海鲑在海水中生长、游泳和存活。具银化期的鲑科鱼类(如大西洋鲑(Salmo salar)、硬头鳟(Oncorhyunchus mykiss)、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至少在淡水中生活一年,达到临界最小规格之后才可改变其对光周期的响应。如果在银化前未达到这个最小规格,则需等到下一年(或更长)。鲑科鱼类如何在一年中合适的时间确定其规格或生长率,并增加对光周期的响应性,这一重要的领域还未得到大量的关注。因此,了解降海鲑渗透生理及入海窗口期,查明不同鱼类适宜生长盐度,入海时间和方式非常重要,可为鲑科鱼类(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硬头鳟等)在黄海冷水团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支持。

    2019年03期 v.49;No.292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引用频次:3 ]

研究论文

  • 不同参数化方案试验对南黄海典型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和最大风速数值模拟影响

    陈子健;陈学恩;刘涛;

    为提高对南黄海典型台风的中心最低气压及其最大风速的预报能力,本文以经过南黄海的典型台风——2011年09号台风"梅花"以及2015年09号台风"灿鸿"为例,基于WRF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的再分析资料作为模式的初始场以及侧边界条件,对南黄海台风数值模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微物理方案的选择对南黄海典型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和最大风速模拟结果影响较小;YSU边界层方案以及KF积云对流方案组合模拟效果最佳,可使南黄海典型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和最大风速的模拟结果误差最小。

    2019年03期 v.49;No.292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引用频次:5 ]
  • 黄海海水温度月变化与鲑鱼养殖的适应性

    刘雪;王祥东;李广雪;刘世东;仲毅;

    鲑鱼(Oncorhynchus)属冷水性鱼,其生长对水温条件极敏感,生存的上限水温一般不超过20℃。本文利用历史上80年的海表和海底的平均温度数据,分析了鲑鱼生长的适宜温度窗口、休眠温度窗口和死亡窗口;结合黄海底层冷水团的年际变化,讨论了不同月份鲑鱼适宜生长的海域。研究发现,黄海冷水团提供了鲑鱼顺利度夏的天然场所;南黄海在一年中适宜窗口出现的时间最长,但不论是表底温差还是海表面温度,变化都比较较大;北黄海在一年中适宜窗口出现的时间短,但表底温度变化较小。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海,养殖鲑鱼的水温条件最佳的位置位于济州岛北部,朝鲜半岛南的近岸海域,对于中国,养殖鲑鱼的水温条件最佳的位置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但是,台风对相关区域影响较大,生产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019年03期 v.49;No.292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引用频次:2 ]
  • 虹鳟和硬头鳟早期幼鱼渗透生理及能量平衡的比较研究

    熊莹槐;杨静雯;董双林;王芳;王鑫;周演根;

    在0、5、10、15、20、25和30这7个盐度下比较研究了初始体重分别为(3.55±0.03)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3.57±0.07)g溯河型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渗透压生理及能量平衡。40天的研究显示:(1)随盐度的升高虹鳟和硬头鳟的血清渗透压和离子浓度均升高,且S30组的数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S15、S20、S25和S30组,虹鳟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2)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Na+-K+-ATP酶(NKA)和Ca~(2+)-Mg~(2+)-ATP酶(CMA)活性最低;在S10、S15、S20、S25和S30组,虹鳟的NKA和CMA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3)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肌肉和鳃组织ATP含量最高;在S10、S15、S20和S25组,硬头鳟ATP均显著高于虹鳟(P<0.05)。(4)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肌肉和鳃组织AMP/ATP和ADP/ATP最低,在S10、S15、S20、S25和S30组,虹鳟AMP/ATP和ADP/ATP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研究结果表明,3.6g左右硬头鳟渗透调节能力强于虹鳟,经过逐渐驯化它们最适生长盐度分别为10和5。

    2019年03期 v.49;No.292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引用频次:8 ]
  • 虹鳟和硬头鳟幼鱼对温度的耐受性

    姜旭阳;董双林;刘骋跃;周演根;

    利用黄海冷水团进行鲑鳟鱼类养殖,养殖种类的选择极其重要。本实验分别选取了体重2~120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洄游型硬头鳟(O.mykiss),以14℃为起始水温,以1℃/24h的速率分别升温和降温,从而获得两类鱼的高温临界温度和低温停食温度。研究显示,虹鳟和硬头鳟的高温临界温度和低温停食温度受其生态类型、体重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虹鳟和硬头鳟的高温临界温度和停食温度均在体重2g时最高,并随体重增加逐渐降低;虹鳟的最高临界温度显著高于硬头鳟,而停食温度显著低于硬头鳟。研究结果表明,虹鳟与硬头鳟的温度耐受范围重叠,但前者的温度耐受范围宽于后者。

    2019年03期 v.49;No.29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引用频次:17 ]
  • 低温和摄食对虹鳟脂肪酸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刘骋跃;周演根;孙大江;高勤峰;董双林;

    通过分析低温和摄食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脂肪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其低温适应机制,为虹鳟的成功越冬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实验设定了正常温度摄食组(NF)、正常温度不摄食组(NU)、低温摄食组(CF)和低温不摄食组(CU)4个实验处理,分别测定了虹鳟肝脏和肌肉在1、3、5、7和14d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enzyme A desaturase,SCD)、Δ6-去饱和酶(Δ6fatty acid desaturase,Δ6Fad)和延长酶2(Elongation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like 2,Elovel2)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实验表明:摄食显著影响虹鳟肝脏对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在营养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脱酰和重酰化作用(替代作用)来满足机体对单一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需求;在营养供给不足时,可以通过相关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合成MUFA和PUFA。虹鳟肌肉中有大量脂肪沉积,因而短时间的不摄食对其影响较小。当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时,SCD、Δ6Fad和Elovel2三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升,表明虹鳟为了适应低温,生物膜磷脂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上升,虹鳟肝脏和肌肉中MUFA和PUFA生物合成量增加。此外,虹鳟肝脏SCD mRNA的表达量在CF组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摄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MUFA。虹鳟在正常营养条件下,大约在5~7d可适应低温;在长时间的饥饿和低温胁迫下,虹鳟机体内的脂肪酸生物合成会受到影响。

    2019年03期 v.49;No.292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引用频次:4 ]
  • 盐度驯化对虹鳟鳃、肌肉和肝脏非极性脂脂肪酸的影响

    刘文娟;董亢;刘骋跃;董双林;周演根;

    本文分析了盐度驯化前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鳃、肌肉和肝脏中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组成。研究显示,盐度驯化前后虹鳟3种组织器官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种类组成没有变化,但非极性脂脂肪酸比例组成出现了组织特异性变化。盐度驯化对虹鳟鳃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但肌肉和肝脏的非极性脂中饱和脂肪酸(SFA)比例显著下降;肌肉和肝脏C18多不饱和脂肪酸(C18PUFA)、亚麻酸族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和亚油酸族不饱和脂肪酸(n-6PUFA)比例显著上升,非极性脂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UI)和不饱和率(U/S)显著上升。本研究表明,在盐度驯化中,鳃不是虹鳟主要的能量供给器官,肌肉和肝脏可以分解非极性脂的饱和脂肪酸为虹鳟适应盐度环境供能,是主要的能源供给器官;虹鳟肝脏中C18PUFA的升高可加快内源性LC-PUFA的合成,有利于虹鳟对海水环境的适应和自身的生长发育。

    2019年03期 v.49;No.292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引用频次:6 ]
  • 饲料中肉骨粉和豆粕替代鱼粉对虹鳟生长和氮收支的影响

    曹逸铭;高勤峰;董双林;鞠文明;唐晓波;

    本实验采用混合动植物蛋白(肉骨粉和豆粕1∶1混合)替代鱼粉投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46±0.23)g),研究饲料中肉骨粉和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对虹鳟幼鱼生长性能和氮收支的影响。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组,依据等氮等脂的原则,用混合蛋白分别替代0、10%、30%和50%的鱼粉,分别为D1、D2、D3和D4,蛋白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3.8%和15.1%。将虹鳟幼鱼在16℃的条件下养殖21天,每日饱食投喂一次并且收集残饵粪便。研究表明:用肉骨粉和豆粕部分替代鱼粉不会影响虹鳟幼鱼的终末体重,与全鱼粉组比较,D3组和D4组呈现出较低的生长性能(P<0.05),而10%替代组的摄食率、消化率和特定生长率更高,表现出更好的生长趋势(P<0.05)。氮收支方面,虹鳟幼鱼的氮收支过程中氮排泄是主要损失途径。随着替代水平的上升,氮排泄和损失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全鱼粉组和10%替代组之间的氮排泄量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从生长性能和氮收支两方面综合考虑,饲料中用肉骨粉和豆粕替代10%鱼粉投喂虹鳟幼鱼效果更佳;且排泄是虹鳟幼鱼氮收支的主要途径。

    2019年03期 v.49;No.292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11 ]
  • 冷水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成熟过程及低温氮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蒋雯雯;柳婷婷;董双林;田相利;李丽;蔡玉勇;李海东;赵坤;

    本文研究了冷水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的成熟过程,同时通过对成熟生物滤料上净化微生物进行了富集,对低温条件下具有有效降解氨氮和亚硝酸氮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表明,在温度17~18℃,pH为7.76±0.28,盐度0的条件下,经过40d的培养,生物滤池可完全成熟。但受较高溶氧条件的限制,成熟后的生物滤池只能将养殖水中高毒害的氨氮和亚硝酸氮转化为低毒害的硝酸氮,而无法通过反硝化作用将氮和磷从系统中移除。同时根据水体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变化,推测生物滤料上自养菌群的产生滞后于异养菌群。经分离、鉴定得到4株耐低温的氮降解细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Velezensis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土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p.)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2019年03期 v.49;No.292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引用频次:6 ]
  • 温度和盐度胁迫下虹鳟和硬头鳟抗应激能力的比较

    吴仓仓;付占斐;王芳;董双林;

    为了查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海上养殖抗应激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将虹鳟((52.14±7.22)g)和硬头鳟((54.38±6.32)g)幼鱼的环境介质从水温16℃、盐度30突降至温度(13、10和7℃)和盐度(27、24、21)的不同组合环境,在突变前(0h)和突变后2、6、12、24和48h采集幼鱼血清样品,分析其抗氧化酶活力、丙二醛(MDA)和皮质醇(COR)含量,比较虹鳟和硬头鳟应对温度、盐度胁迫时的抗应激能力。研究发现:胁迫开始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血清中抗氧化酶活力和MDA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胁迫24h后,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MDA含量出现了回升;虹鳟血清COR含量始终上升,而硬头鳟血清COR含量到在胁迫后期开始下降。上述指标在胁迫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温度、盐度突变48h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仍处于应激状态。温度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多出现在胁迫12h内,对虹鳟上述指标的影响明显(P<0.05),对硬头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GSH-PX、COR影响明显(P<0.05);且硬头鳟血清CAT和GSH-PX活性显著高于虹鳟(P<0.05),MDA和COR含量则显著低于虹鳟(P<0.05)。而在温度、盐度无显著交互影响时,温度效应较盐度更加明显。本实验结果初步表明:海上养殖遭遇台风暴雨天气时,硬头鳟抗应激能力强于虹鳟。

    2019年03期 v.49;No.292 9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引用频次:14 ]
  • 盐度对虹鳟和硬头鳟幼鱼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杨静雯;周演根;黄铭;熊莹槐;王芳;高勤峰;孙大江;董双林;

    为比较研究不同盐度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硬头鳟(O.mykiss)幼鱼的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在7个盐度(0、5、10、15、20、25和30,分别以S0、S5、S10、S15、S20、S25和S30表示)下饲养虹鳟(3.55g)和硬头鳟(3.57g)幼鱼各40d,分析其肠、胃消化酶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8尾鱼。实验用水由自然海水和淡水调配而成,以升盐率1~2d-1升至设置盐度后稳定7d进行实验。研究显示:虹鳟和硬头鳟的肠淀粉酶、肠脂肪酶、肠胰蛋白酶、胃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分别在S5和S10组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其它组。在S5组,虹鳟的肠、胃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硬头鳟,在S10组,硬头鳟的肠、胃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虹鳟。虹鳟和硬头鳟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S5或S10组达到峰值;在S25和S30组,硬头鳟的肝脏SOD、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高于虹鳟。研究结果表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分别在盐度5和10时消化能力最好,在高盐度(25~30)下硬头鳟幼鱼的消化和抗氧化能力优于虹鳟。

    2019年03期 v.49;No.292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引用频次:34 ]
  • 急性高温胁迫对虹鳟二倍体和三倍体幼鱼hsps基因表达的影响

    辛苑茹;温海深;李吉方;侯志帅;张美昭;车德钊;陈落落;

    本文以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为实验对象,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不同倍性虹鳟热休克蛋白家族(hsps)基因表达水平。选取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幼鱼,分别进行常温处理(14℃)和高温胁迫(22℃),并在高温胁迫48h后,将虹鳟置于常温(14℃)恢复48h。分别在实验开始的0,12,24,48,72和96h进行取样,测定实验虹鳟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hsp70s(hsp70a,hsp70b),hsp90s (hsp90a1a,hsp90a2a,hsp90a1b,hsp90a2a,hsp90b1,hsp90b2)mRNA水平。结果表明:hsp70s和hsp90s的各个亚型均能对热胁迫做出反应,并具有应答幅度的组织特异性和时间特异性。在胁迫6和24h后,上述基因mRNA水平达到最高,随后降低。三倍体幼鱼肝脏和肌肉hsps mRNA表达水平的峰值显著高于二倍体幼鱼。研究结果显示,三倍体虹鳟对高温环境更为敏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适应高温环境。

    2019年03期 v.49;No.292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引用频次:16 ]
  • 纳米锌对杀鲑气单胞菌的灭活效果及其细胞毒性

    刁菁;李乐;王晓璐;许拉;于晓清;盖春蕾;樊英;叶海斌;刘洪军;王勇强;

    为探究纳米锌在制备水产动物致病菌灭活疫苗应用中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的纳米锌水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进行不同时长的孵育处理。研究显示,纳米锌对杀鲑气单胞菌的灭活效果与浓度、温度及孵育时间均呈现正相关性,在高浓度与高温条件下灭活菌体所需的时间短。检测了不同灭活条件下纳米锌对杀鲑气单胞菌菌体蛋白及免疫原性的影响,SDS-PAGE结果显示不同条件下纳米锌灭活的杀鲑气单胞菌菌体蛋白组成及丰度与正常菌体没有明显差异;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在37℃条件下纳米锌会造成菌体结构破损并出现细菌碎片;ELISA检测结果4℃条件下各纳米锌浓度灭活组菌体抗原性均未受到显著性影响,然而在28℃条件下,200和400mg/L纳米锌灭活组菌体抗原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37℃条件下除50mg/L浓度组外,其它3个浓度灭活组抗原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研究了100mg/L-28℃灭活组与甲醛灭活的全菌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纳米锌与甲醛灭活菌体免疫组鱼体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6.2%与79.3%。利用鲤上皮瘤细胞对纳米锌的细胞毒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400mg/L浓度以下纳米锌对细胞的贴壁、生长及代谢均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说明纳米锌对杀鲑气单胞菌具有明显的灭活效果,且灭活的全菌疫苗表现出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而其对菌体的抑杀能力及损伤程度与温度和时间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纳米锌在水产全菌灭活疫苗的制备提供了基础。

    2019年03期 v.49;No.292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引用频次:3 ]
  • 不同温度下MS-222对硬头鳟幼鱼的麻醉效果

    李乐;樊英;王晓璐;于晓清;于道德;盖春蕾;叶海斌;许拉;王勇强;刁菁;

    为探究不同温度下MS-222对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幼鱼的麻醉效果,试验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8、12和16℃),使用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对硬头鳟进行麻醉,测定对其呼吸频率、复苏时间和入麻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温8、12和16℃时MS-222麻醉硬头鳟幼鱼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50~90、50~70和40~70mg/L,长时间浸浴麻醉最佳浓度分别为50、40和40。当低于有效浓度时,幼鱼呼吸频率较对照无显著差异;当达到有效浓度时,呼吸频率存在不同程度下降,且随温度升高,下降速率加快。温度越高,硬头鳟入麻时间越短,达到麻醉4期所需浓度降低,复苏时间越长。实验结果表明:MS-222对硬头鳟具有良好的麻醉作用,有效浓度随水温变化产生差异,其对硬头鳟的呼吸频率、复苏时间和入麻时间与浓度和温度密切相关,应综合考虑MS-222麻醉浓度和水温之间的交互作用,根据使用需求选择适宜的浓度。

    2019年03期 v.49;No.292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引用频次:11 ]
  • 水流条件下单点系泊不同结构“钻石型”重力式网箱的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

    程晖;黄六一;倪益;董双林;赵芬芳;

    目前深远海网箱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一个重要方向,为获得适合于深远海养殖的最优网箱结构,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投放于黄海冷水团的"钻石型"网箱箱体设计了5种结构方案(方案1~方案5),进行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分析箱体结构的中部水平漂移、底部水平漂移以及网箱阻力等特性变化。研究表明,在流速为1m/s时,网箱中部水平漂移优化效果好的依次为方案5(减少30.59%)和方案2(减少20.23%),底部水平漂移优化效果好的依次为方案2(减少37.33%)和方案5(减少22.39%),网箱阻力优化效果好的依次为方案5(减少12.98%)和方案4(减少9.15%)。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刚性底框、方形网目,中部增加刚性圆环,网箱形状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有利于减小网箱的横向位移,降低网箱的阻力。研究结果可为深远海重力式网箱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2019年03期 v.49;No.292 16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引用频次:11 ]
  • 波浪能发电平台系泊系统耦合动力响应及水动力分析

    冯亮;李昕;史宏达;韩治;董晓晨;何京可;

    本文以一种新型波浪能发电平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基于三维势流理论的软件Sesam和基于有限体积法的Flow3D软件,对平台和发电浮子进行水动力分析。应用Sesam-HydroD模块计算了平台和发电浮子在频域内的运动响应,将平台和发电浮子的垂荡运动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海况下,平台与发电浮子垂荡运动相对幅值满足捕能系统的发电需求。应用Flow3D软件对平台整体进行水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平台与发电浮子相对运动振幅在0.3~0.4m间,可满足发电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应用Orcaflex软件,通过时域耦合动力分析的方法,计算了平台在自存工况和作业工况下的运动响应和系泊缆动张力响应,结果表明:在自存工况下,平台锚泊线的安全系数符合规范要求,平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能够适应恶劣的海洋环境;在作业工况下,平台的垂荡运动响应对波浪方向变化并不敏感,捕能系统不受波浪方向变化的影响,满足发电需求。另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类似的海洋平台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2019年03期 v.49;No.292 17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引用频次:10 ]

研究简报

  • 钾和镁离子对大西洋鲑卵孵化及仔鱼开口的影响

    韩萃;孙雪倩;李丽;董双林;魏发奕;

    地下水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早期发育的首选水源,为确定在地下水中K`+、Mg~(2+)的适合添加剂量。本文对预选鲑鳟鱼孵化基地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发现其K~+、Mg~(2+)含量偏低,可能不利于大西洋鲑孵化。采用完全正交设计,研究了在该地下水中添加K+、Mg~(2+)两种离子对大西洋鲑卵的存活、孵化及仔鱼开口的影响。研究表明,Mg~(2+)在大西洋鲑早期发育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地下水中添加5 mg/L Mg~(2+),能显著提高鱼卵存活率(P <0.05)和仔鱼开口率(P<0.05)。K~+添加至8mg/L时不利于鱼卵生存(P<0.05),K~+对大西洋鲑仔鱼的开口影响不明显(P>0.05)。K+与Mg~(2+)同时添加对大西洋鲑仔鱼的开口率交互影响显著(P<0.05)。水中K~+添加量达到8mg/L时,添加10mg/L Mg~(2+)对大西洋鲑卵的存活、孵化及仔鱼开口产生消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鲑早期发育水体中K~+含量应低于9mg/L,Mg~(2+)含量应控制在15.54mg/L左右。

    2019年03期 v.49;No.292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引用频次:1 ]
  • 不同倍性虹鳟红细胞规格及血液学指标的比较

    陈落落;温海深;李吉方;张美昭;车德钊;辛苑茹;

    为探究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在血液生理学方面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以虹鳟为实验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虹鳟进行倍性鉴定,对三倍体和二倍体虹鳟的红细胞胞体和红细胞核大小进行测量,测定部分血液学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显示,三倍体虹鳟红细胞及核的长轴、短轴、面积、体积均极显著大于二倍体(P<0.01);三倍体虹鳟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RBC)、红细胞压积(HCT)极显著低于二倍体(P<0.01),而白细胞数目(WBC)显著高于二倍体(P<0.05);三倍体虹鳟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浓度显著低于二倍体(P<0.05),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含量与二倍体差异不显著(P>0.05);三倍体和二倍体虹鳟血清渗透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倍性的虹鳟中,其红细胞大小及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受倍性影响显著。

    2019年03期 v.49;No.292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引用频次: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