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

    罗坤;杜学芳;陈宝龙;栾生;孟宪红;曹宝祥;孔杰;

    为评估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家系间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差异,本文利用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为材料,开展了在盐度为30、15和1条件下的60天养殖生长和存活,测试。研究显示: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平均体重存在一定差异,平均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各家系收获体重存在显著差异,30、15和1盐度条件下增重最快家系比增重最慢家系的绝对增重率分别高出69.23%、35.29%和27.78%,但不同盐度梯度下各家系收获体重排序并不相同。盐度30、15和1下凡纳滨对虾平均存活率分别为86.67%、82.33%和52.67%,盐度1的存活率与其它2个盐度下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盐度梯度下各家系存活率排序也不相同。不同盐度下各家系间生产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盐度30、15和1下家系产量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高出60.78%、61.70%和86.59%,家系2和家系8的产量在3个盐度中均排名在前三位,显示出良好的生产性能。本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不同盐度下的家系选育提供了数据支撑。

    2018年S1期 v.48;No.28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引用频次:14 ]
  • 饲料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

    王明阳;田相利;刘龙镇;李海东;李丽;董双林;范瑞用;

    通过42天饲喂添加有不同浓度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NJ1701(5.0×10~9、1.0×10~(10)、5.0×10~(10)和1.0×10~(11)cfu/kg)的对虾饲料,研究凝结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抗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凡纳滨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以凝结芽孢杆菌添加浓度5.0×10~9~1.0×10~(10)cfu/kg时效果较佳。不同凝结芽孢杆菌添加浓度对对虾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的差异较大。其中,1.0×10~(10)cfu/kg添加浓度下,对虾血清中溶菌酶(LSZ)、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5.0×10~(10)cfu/kg添加浓度下,对虾血清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添加凝结芽孢杆菌不影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iNOS活性则随添加浓度的提高而升高,以1.0×10~(11)cfu/kg添加水平下最高。副溶血弧菌攻毒后,5.0×10~9和1.0×10~(11)cfu/kg处理组(分别为40.0%和13.3%)对虾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7%)(P<0.05),但1.0×10~(10)和5.0×10~(10)cfu/kg处理组(53.3%)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各处理组间比较,以1.0×10~(11)cfu/kg处理组对虾累积死亡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饲喂凝结芽孢杆菌可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和对副溶血弧菌的抗病力。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凝结芽孢杆菌的适宜添加量为1.0×10~(10)cfu/kg。

    2018年S1期 v.48;No.283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引用频次:26 ]
  • 禁食对大黄鱼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刘峰;吕小康;刘阳阳;楼宝;陈睿毅;

    为了研究饥饿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540尾40g左右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分成6组(S0、S4、S8、S12、S16和S20),每组3个平行,分别禁食0、4、8、12、16和20d,禁食结束后每组取样9尾,每个平行3尾,测定并分析胃和肠道中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研究显示,禁食4d,胃和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均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低于对照组28.32%~71.85%),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胃和肠道内3种消化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升高。在禁食4~20d时,胃内消化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禁食16d时高于同期对照组,淀粉酶活性在禁食20d时高于同期对照组。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在禁食8d时达到最高,蛋白酶活性在禁食12d时达到最高。禁食过程中,胃中蛋白酶活性始终高于肠道,但禁食过程中其变化幅度(-6.71%~63.72%)小于肠道(-64.79%~71.85%);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低于肠道,脂肪酶活性变化幅度(-62.88%~29.91%)小于肠道(-232.17%~46.28%),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幅度(-81.71%~36.92%)大于肠道(2.35%~45.41%)。因此,与肠道相比,胃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受到禁食的影响较大,淀粉酶活性受到的影响较小。此外,胃和肠道中淀粉酶活性均小于蛋白酶和脂肪酶。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酶和蛋白酶是大黄鱼幼鱼受到饥饿胁迫时参与代谢活动的主要酶类,而淀粉酶为从属酶类。本研究阐明了大黄鱼幼鱼饥饿过程中,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合理的投喂和大黄鱼的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指导。

    2018年S1期 v.48;No.283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引用频次:8 ]
  • 基于刺网和地笼渔获物的人工鱼礁区资源丰度比较研究

    方光杰;孙利元;唐衍力;杨文昭;王佳琦;

    2013—2015年在山东小石岛和俚岛人工鱼礁区用刺网和地笼进行了6次渔业资源调查,并利用丰度和丰富度2个指标比较分析了2种网具的渔获物组成。研究表明,2个鱼礁区共捕获65种生物,其中,地笼和刺网分别捕获52种和48种,2种网具捕获的生物种类相似性均较高,索伦森指数S分别为0.66和0.58;相似性分析检验(ANOSIM)和t检验结果均表明,地笼捕获的生物种类与生物数量均高于刺网,但无显著差异;基于距离的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得到鱼礁区生物资源丰度与地理位置以及年份显著相关,而与网具类型和季节无显著关系;累积种类数量图表明地笼相较刺网可以捕获更多生物种类;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的体长分布曲线表明,地笼捕获样品的体长范围大于刺网,但刺网捕获样品的规格显著大于地笼。综合分析认为,地笼和刺网2种调查网具的混合采样,可弥补单一调查网具的不足,以更加全面了解人工鱼礁区的生物群落结构。

    2018年S1期 v.48;No.283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引用频次:13 ]
  • Δ6-去饱和酶和C20-延伸酶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研究

    马晓磊;崔安芳;张向阳;孟圆;

    为探讨外源基因Δ6-去饱和酶与C20-延伸酶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选取了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作为研究对象,对其Δ6-去饱和酶与C20-延伸酶基因进行了逆转录PCR扩增,并将获得的上述2个基因的编码区与真核表达质粒pEGFP-C3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染乳腺癌细胞MCF-7,以pEGFP-C3为对照,培养48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细胞中的GFP荧光信号以判断重组质粒表达情况,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转染细胞中外源基因的转录水平,MTT比色法检测外源基因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程度,高效气相色谱检测转染细胞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2个外源基因均可在MCF-7细胞中表达,并能有效地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改变MCF-7细胞中2种PUFAs的相对含量,且n-3PUFAs与n-6PUFAs的比值升高。推测过表达的Δ6-去饱和酶与C20-延伸酶可能通过改变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膜中PUFAs的相对含量,达到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效果。

    2018年S1期 v.48;No.283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引用频次:0 ]
  • 夏季和冬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分布特征

    陈学超;黄瑛;穆希岩;朱丽岩;卜亚谦;

    本文根据2015年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南黄海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夏冬两季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结果如下,两季样品共鉴定出103种浮游动物,夏季种类数(96种)>冬季(45种)。夏季优势种数为3种,冬季为6种。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丰度均值分别为17 835.8和1 856.3ind/m~3,生物量均值分别为2 334.2和910.4mg/m~3。PRIMER5.2软件相似性分析表明:夏季,相似性在51.89%~56.07%时,可以将各站位划分为5个群落;冬季,相似性在59.91%~65.82%时,可划分为3个群落。相似性聚类分析时,按属或按科进行统计与按种进行统计相比产生的数据损失分别约为6%和10%。浮游动物总种数减少时,按更高阶元进行聚类所产生的数据损失也会减少。

    2018年S1期 v.48;No.283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引用频次:8 ]
  • 石油烃降解菌-盐生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研究

    张丽;王毅霖;周平;吴亮;闫乐乐;梁生康;

    通过在天津油田区进行的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现场实验,研究了添加肥料和接种菌剂,添加缓释肥料和种植碱蓬,及同时添加肥料、接种菌剂和种植碱蓬对石油烃的强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月的生物修复期内,同时添加菌剂、肥料并种植碱蓬的体系中石油烃的降解率最高,达到47.3%,为油对照体系的3.1倍,该体系中土壤养分和石油烃降解菌总数的平均值也是最高的,表明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能够利用混合肥料释放出来的营养元素而快速生长,加快石油烃的降解;其次为添加菌剂和肥料的体系,石油烃的降解率为38.6%,为油对照体系的2.6倍;然后为种植碱蓬并添加肥料的体系,石油烃的降解率为36.1%,是油对照体系的2.4倍。上述结果表明,所接种石油烃降解菌和碱蓬与所添加的肥料可协同提高盐碱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的生物降解。

    2018年S1期 v.48;No.283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引用频次:25 ]
  • CdS的晶型控制合成及其对4-氯酚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周冰霜;李瑾;马启敏;

    以氯化镉和硫脲为原料,不同分子量壳聚糖为模板,在温和的水热条件下制得了壳聚糖-CdS复合物(Chi-CdS),并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4-氯酚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Chi-CdS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对其中间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能有效负载CdS粒子。当壳聚糖的粘均分子量在48.8×10~4~7.5×10~4范围内时,制备的CdS粒子晶型为六方相;当壳聚糖的粘均分子量小于3.6×10~4时,制备的CdS粒子晶型为立方相。因此,通过简单地控制壳聚糖的分子量即可制备不同晶型的CdS粒子。4-氯酚的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晶型的CdS对4-氯酚的光催化降解过程不尽相同,六方相的CdS较立方相的CdS具有更佳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2018年S1期 v.48;No.283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引用频次:5 ]
  • 山东半岛泥质区沉积物敏感粒级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滕珊;冯秀丽;田动会;姜波;王晓明;姜建新;

    基于山东半岛泥质区附近四根岩芯沉积物样品的高分辨率取样(1cm)粒度测试分析资料,分析了粒度频率曲线、粒度参数及其粒度组成特点,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了沉积物的敏感性粒级,并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物的搬运机制及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山东半岛泥质区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砂和粘土的含量变化差异较大,粉砂含量变化较小,主要以跃移加悬浮组分为主。发育了大致相同的三个粒级组分,分别是粒组1(<1.24μm)、粒组2(1.24~20.45μm)和粒组3(28.84~136.47μm),同时提取出粒组3(28.84~136.47μm)为研究区岩芯的敏感粒级,可以作为山东半岛泥质区的环境替代指标。测年数据和环境代用指标分析表明,敏感粒级平均粒径波动的程度可以反映东亚季风强弱变化,同时百年尺度中,北太平洋涛动和东亚冬季风与研究区沉积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东亚冬季风较强时,岩心敏感粒级平均粒径呈现粗化趋势,同时与NPO指数呈现相反趋势,应用敏感粒级粒径波动来指示气候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8年S1期 v.48;No.283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引用频次:7 ]
  • 山东半岛东北部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及其对物源的指示

    苗晓明;朱龙海;刘志杰;胡日军;姜胜辉;张自豪;

    通过对山东半岛东北部8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粒度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分布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识别了研究区沉积物来源;结合水动力和沉积物粒度等特征探讨了海底沉积物分布的控制因素,阐明了研究区沉积物输运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可分为粉砂(Z)、砂质粉砂(sZ)、粉砂质砂(zS)、粘土质砂(cS)、泥(M)、砂质泥(sM)和粘土(C)7种类型。研究区表层沉积物Sr、Ba、Zr、Cr、Cu、Pb、Zn、V、Co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4、220、92、50、13、28、63、73.62、14和27μg·g~(-1),其中Ba平均含量值最高,Cu平均含量值最低。从分布特征来看,除Ba元素外,其余微量元素在研究区西部由岸向海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研究区东部呈"哑铃形"的高值区;Ba元素在研究区西部由岸向海呈高-低-高的分布特征,而东部则为明显的高值区。通过Cr/V-Ni判别图识别,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物质,一小部分来自海河沉积物。研究区海底沉积物分布明显受水动力条件控制,其输运的主要动力为山东半岛沿岸流。

    2018年S1期 v.48;No.283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引用频次:6 ]
  • 胶莱盆地中部及西南缘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孙宣艳;韩宗珠;艾丽娜;刘明;姜建新;王晓明;

    胶莱盆地广泛分布中生代青山群火山岩,盆地中部及西南缘岩石类型为玄武质粗安岩、粗安岩、粗面岩、流纹岩等。岩石SiO_2含量在50.48%~78.72%之间,里特曼指数(σ)介于1.76~5.97之间,总体属钙碱性系列。岩石具富钾富铝的特征,在K_2O-SiO_2图解中总体属钾玄岩系列,在A/NK-A/CNK图解中主要落在过铝质区域。岩石富集LREE及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U、Pb等,亏损HREE及P元素,普遍出现Eu负异常及弱的Ce负异常。研究表明,流纹岩与玄武质粗安岩、粗安岩、粗面岩岩浆来源不同,流纹岩具有相对较低的ΣREE含量及(La/Yb)_N值,明显的Eu负异常及极低的Cr、Ni含量,表明其来源于地壳;玄武质粗安岩、粗安岩、粗面岩的来源则较为复杂,推测来源于岩石圈地幔物质同俯冲扬子下地壳物质的相互混合。

    2018年S1期 v.48;No.283 9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引用频次:4 ]
  • 波浪作用下海底粉质土液化过程的速率特征

    许中谦;许国辉;陈昌昀;许兴北;任宇鹏;马传通;李少天;

    海底的粉质土在强烈波浪作用下会发生液化现象。粉质土从液化发生到最后形成流体有其变化的过程。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的粉质土,进行了波浪水槽试验和现场监测试验,记录了孔压在粉质土液化过程中的变化,给出了波浪作用下粉质土液化过程的速率特征。试验结果给出:海底粉质土在波浪作用下某一深度层的液化发展迅速,水槽试验重塑土用孔压增长速率反映的液化发展速率平均为0.15kPa/min,现场监测原状土液化发展速率平均为0.29kPa/min;水槽试验重塑土和现场监测原状土均出现液化深度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本文水槽试验条件和现场条件给出的液化深度发展平均速率分别为0.01和0.10m/min。

    2018年S1期 v.48;No.283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引用频次:9 ]
  • 波致液化海床土中伞式吸力锚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张鹏;王荃迪;刘红军;杨奇;张浩;

    伞式吸力锚作为一种新型海上风电基础,现已在数值模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缺少相应的室内试验。本文对伞式吸力锚(USAF)水平静力承载特性和波致土体液化中伞式吸力锚承载特性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并与无锚枝吸力锚(SAF)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发现,USAF的锚枝使得锚体转动中心升高,锚体承载性能得到提升;在波致液化海床土中,USAF的承载性能优于SAF,并且具有一定的防冲刷效果。

    2018年S1期 v.48;No.283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引用频次:3 ]
  • 不同污染负荷对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逄文慧;赵阳国;郑冰冰;张彦超;王永玮;

    应用缺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noxic/Aerobic-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A/O-MBBR)系统,通过固定进水COD与无机氮之比C/N为12,将COD依次设置为150、300、350和450mg·L~(-1)时,探讨反应器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硝氮、亚硝氮及COD的去除效果,并分析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响应。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150mg·L~(-1)、无机氮12.5mg·L~(-1)时,反应器运行效果最佳,此时氨氮、硝氮、COD和亚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3.7%(出水0.3 mg·L~(-1)),87.5%(出水0.7mg·L~(-1)),98.2%(出水3mg·L~(-1)),86.9%(出水0.1mg·L~(-1))。当COD提高至450mg·L~(-1)时,氨氮去除率逐渐降低到40.7%,亚硝氮在COD为350mg·L~(-1)时去除率降低至22.5%。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反应器中的绝对优势类群。当COD由150mg·L~(-1)上升到350mg·L~(-1)时,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却由63.9%~75.2%提高到88.1%~92.4%;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则由11.9%~13.0%降低到4.5%~5.4%;引起污泥膨胀的发硫菌属(Thiothrix)的相对丰度由6.24%~7.08%增加到58.16%~76.74%,表明反应器污泥膨胀趋势加剧。应用A/O-MBBR工艺处理海水养殖废水时,在COD为150mg·L~(-1)时效果较好,随着COD浓度提高,引起污泥膨胀的微生物开始大量滋生。

    2018年S1期 v.48;No.283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引用频次:13 ]
  • 规范化海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韩琦琦;刘鑫;陈学恩;

    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仪器设备规范化海上试验"项目对国家"十三五"自主研发海洋仪器设备海上试验的线上管理需求,设计和实现了一个规范化海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呈现了规范化海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功能、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根据规范化海上试验的主要环节,合理划分用户角色和系统功能,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模式,基于J2EE技术体系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开发了适用于规范化海上试验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船时需求汇总分析、航次发布、课题维护等功能,加强和完善了海上试验大纲评审、航次申请、海试回航验收的一体化流程。规范化海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对于规范化海上试验组织方落实海上试验航次计划和海上试验移动平台,确定航次参试课题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海上试验平台资源,实现航次的开放和共享,为推进"十三五"期间规范化海上试验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2018年S1期 v.48;No.283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引用频次:4 ]
  • 铁酸锌纳米颗粒对序批式反应器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董俊伟;马丙瑞;李珊珊;万一平;于娜玲;赵长坤;李志伟;高孟春;

    本文研究了铁酸锌纳米颗粒(ZnFe_2O_4 NPs)浓度变化对序批式反应器(SBR)性能、微生物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0~50mg/L的ZnFe_2O_4 NPs对COD和NH_4~+-N的去除未产生影响,出水NO_2~--N浓度接近于0mg/L,而出水NO_3~--N浓度在3.89~5.63mg/L之间变化。随着进水,ZnFe_2O_4 NPs浓度从0mg/L增加到50mg/L,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SOUR)、比氨氧化速率(SAOR)、比亚硝酸盐还原速率(SNIRR)、脱氢酶(DHA)、氨单加氧酶(AMO)和亚硝酸盐还原酶(NIR)的活性逐渐降低。与进水ZnFe_2O_4 NPs浓度为0mg/L时相比,活性氧(ROS)产生量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的变化表明,ZnFe_2O_4 NPs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有一定毒性效应。ZnFe_2O_4 NPs的浓度变化导致微生物群落种类和相对丰度在门和属水平上发生变化。该研究结果为评价ZnFe_2O_4 NPs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2018年S1期 v.48;No.283 15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引用频次:1 ]
  • 响应曲面法优化电化学氧化处理染料废水工艺参数的研究

    李鹏芳;刘邦海;张科亭;颜明磊;金春姬;

    采用响应曲面分析中的Box-Behnken设计法,以电流密度、初始pH值、氯化钠浓度和反应时间为实验因素,以电化学氧化处理酸性粒子元青染料废水过程中的TOC去除率和能耗为响应值,通过响应曲面法结合优化期望函数得出电化学氧化最优效能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分析得出的TOC去除率与反应能耗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均达到显著并有很好的相关性。电化学氧化最优工艺参数为电流密度55mA/cm~2,初始pH值为6,氯化钠浓度0.15mol/L,反应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TOC去除率为80.20%,能耗为19.85kWh/g(TOC),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2%与4.6%。表明此方法可用于优化电化学氧化处理染料废水工艺参数,为实际工程应用中制定高效节能的处理方案提供参考。

    2018年S1期 v.48;No.283 16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引用频次:9 ]
  • 潮流能转换装置串列双圆柱下游圆柱流致振动数值模拟

    蔡云雯;王树杰;袁鹏;谭俊哲;司先才;

    针对双振子流致振动潮流能转换装置,基于ADINA软件对上游圆柱固定、下游圆柱横向振动的串列双圆柱流致振动,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文献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并分析了不同因素(间距L=1.5 D~8.0 D、流速v=0.4~0.75m/s及相应流速v下的雷诺数Re=2.88×10~4~5.76×10~4)对下游圆柱流致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间距影响双振子尾流模式和下游振子振动形式;间距L=5 D~7 D范围内下游振子达到最大振幅,比单圆柱涡激振动增大50%。

    2018年S1期 v.48;No.283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引用频次:5 ]
  • 考虑填充钢管脐带缆拉伸行为的有限元分析

    李晓月;郭海燕;朱洋洋;张涛;

    脐带缆是连接平台或浮式生产系统与海底油井的控制管缆,缆芯由管单元、光纤单元、电缆单元、以及填充单元组装而成,缆体外层由铠装钢丝螺旋缠绕和聚合物护套组成。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无铠装含填充的钢管脐带缆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自由端可扭转、不可扭转约束条件下,计算模型的拉伸刚度,将拉伸刚度的数值模拟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分析比较含填充与不含填充两种截面形式脐带缆模型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填充单元、拉伸率对脐带缆模型的拉伸刚度、最大等效应力模拟结果均有影响。

    2018年S1期 v.48;No.283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引用频次:16 ]
  • 浒苔螺旋压缩固液分离的研究

    侯贺启;张庆力;连军帅;何锐;郭栋;

    针对浒苔脱水工作效率低及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设计出一种浒苔螺旋压缩机,实现浒苔固液分离过程的自动化。介绍了其结构组成、系统特性、工作原理并提出研究方法,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单螺杆仿真分析,通过浒苔脱水实验进行补充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浒苔压缩脱水之后体积减小2/5,有效节省了鲜浒苔的占用空间,利于快速装袋处理;进行螺旋单螺杆模态分析,取前6阶位移云图比对分析,单螺杆的变形稳定;取10阶振频分析,螺杆的振动频率都在低频级5.1Hz附近,激励频率小且相对稳定,不会产生共振现象;压缩机压力场仿真分析中,在20~150N的出口阻力下其正常工作所产生的轴向压力在640N上下波动,转矩值在14~15N·m;浒苔在压缩机脱水过程中不打滑或堵塞的情况下,出口阻力越大浒苔脱水效果越好,而速度只是加大了脱水速率。浒苔螺旋压缩机固液分离技术的研究为浒苔打捞脱水处理装置的开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8年S1期 v.48;No.283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引用频次:1 ]
  • 基于HY-2A/SCAT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应用研究

    孙如瑶;赵朝方;

    本文用国产卫星海洋二号散射计(HY-2A/SCAT)的数据对2012—2014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67个台风在台风最大风速、台风大小和结构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HY-2A/SCAT数据在对弱台风(风速小于20m/s)的最大风速估计整体偏高。用风速15m/s对应的半径(R_(15))定义台风大小并将台风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别,得到了HY-2A/SCAT观测的台风大小的月平均分布,从台风数量的月分布直方图发现,中型台风数量最多且多发生于每年8—10月份。利用瑞金涡旋模型公式导出半径的计算公式,将HY-2A/SCAT海面风场数据相关参数代入公式求得相应半径值,与从HY-2A/SCAT数据中提取的半径R_(15)相结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HY-2A/SCAT海面风场数据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台风结构方面的研究。

    2018年S1期 v.48;No.283 19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引用频次:0 ]
  • 基于Jason-2为真值的HY-2高度计海况偏差估计参数模型改进及应用研究

    荆玉洁;苗洪利;范陈清;郭迎婷;王桂忠;

    本文基于HY-2高度计与Jason-2高度计时空匹配数据集,将匹配点Jason-2的海况偏差视为真值、HY-2的有效波高和风速为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海况偏差估计六参数模型。将所建模型应用于HY-2第70、71cycle数据,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海况偏差估计参数模型优于传统海况偏差估计参数模型,能够有效提高HY-2的海况偏差估计精度。

    2018年S1期 v.48;No.283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引用频次:2 ]
  • 基于观测器的不确定离散变时滞系统的稳定性

    袁雪娇;高存臣;

    本文讨论了基于观测器的不确定离散变时滞系统的滑模控制问题。首先,为了估计所要研究的不确定离散系统的状态,构造了状态观测器,并设计了理想的滑模控制律,以保证切换面有限时间的可达性,实现滑动模运动。其次,基于Lyapunov-Krasovskii泛函法以及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等方法,给出误差离散系统和滑模动力离散方程的渐近稳定性判据。最后,给出了一个数值算例说明了本文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18年S1期 v.48;No.283 206-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5 ]
  • 时滞多输入离散变结构控制系统的趋近律方法

    刘珑龙;崔静;马明姣;

    研究了基于离散趋近律方法的变结构控制设计问题。借助于S型函数提出了的一种离散趋近律方法,应用到了时滞多输入离散系统。应用该趋近律设计的变结构控制系统,其特点是可以使系统的状态在原点稳定,且可有效消除由传统离散趋近律参数引起的抖振。最后的仿真例子进一步表明了本文方法对时滞离散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2018年S1期 v.48;No.283 212-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引用频次:0 ]
  • 具有动态边界条件的时间退化型扩散方程爆破时间的下界估计

    马相如;赵元章;

    本文研究了具有动态边界条件的时间退化型扩散方程解的爆破行为。利用修正不等式技巧,当问题解发生爆破时导出了适当测度意义下的爆破时间下界。

    2018年S1期 v.48;No.283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引用频次:0 ]
  • 具非局部源项和内部吸收项的发展型P-Laplacian方程组消失解的存在性

    李桐;王建;

    本文主要研究在零Dirichlet边值条件下一类具有非局部源项和内部吸收项的发展型p-Laplace方程组解的消失行为。利用比较原理和能量估计方法,得到了方程组解发生消失的充分条件。

    2018年S1期 v.48;No.283 225-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引用频次:0 ]
  • 一类具有多个异号源项的基尔霍夫型波动方程中任意正初始能量解的爆破

    王青平;赵元章;

    本文中侧重研究具有弱阻尼项和多个异号源项的基尔霍夫型波动方程Dirichlet初边值问题,在适当的条件下,导出了具有任意正初始能量解的爆破结论。

    2018年S1期 v.48;No.283 232-236+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0 ]
  • 对数改进的非经典热传导方程初边值问题局部可解性

    张永梅;方钟波;

    本文研究对数改进的非经典热传导方程Dirichlet初边值问题局部可解性。结合Galerkin逼近法与压缩映像原理,建立问题(1)~(3)局部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结论。

    2018年S1期 v.48;No.283 237-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引用频次:0 ]
  • 加权移位算子的约化子空间

    卜庆刚;石岩月;

    本文主要研究H_ω~2上多重加权移位算子S的约化子空间问题,通过与H_Δ~2(E)上的乘法算子M_z之间建立酉等价关系,刻画了S的约化子空间,作为应用,给出了单圆盘Bergman空间上以拟齐次函数为符号的Toeplitz算子的约化子空间和极小约化子空间的刻画。

    2018年S1期 v.48;No.283 24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1 ]

综述

  • 海洋细菌密度感应淬灭酶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于敏;刘娜;赵友彬;张晓华;

    许多病原菌通过密度感应现象(Quorum sensing,QS)调控毒力因子的产生,因此淬灭密度感应(Quorum quenching,QQ)在不影响病原菌生存条件下能够有效控制病原菌毒力因子的表达,是一种治疗水产养殖业细菌性病害的新策略。QQ是海洋细菌的一个普遍特征,主要通过QS小分子阻抑物(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s)和QQ酶干扰QS过程,QQ酶降解信号分子是最常见的QQ方式。目前在海洋细菌中广泛存在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内酯酶和AHL酰基转移酶两种QQ酶,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浮霉菌门和疣微菌门的海洋细菌中均发现有AHL内酯酶,在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蓝细菌门、拟杆菌门的海洋细菌具有AHL酰基转移酶。目前已发现多种AHL降解酶可以降低病原菌毒力因子的产生,在水产养殖细菌病害防治方面潜力巨大,并且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受到广泛关注。

    2018年S1期 v.48;No.283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引用频次:5 ]

研究简报

  • 渤海中部BZ01与B62孔岩芯粘土矿物组成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物源的指示意义

    刘希青;韩宗珠;艾丽娜;孙宇菲;林学辉;陶然;

    本文以渤海中部BZ01与B62两根柱状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的粘土矿物组成和黏土粒级(﹤2μ)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柱状样中沉积记录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渤海中部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通过对沉积物的研究发现,BZ01与B62柱状样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蒙脱石含量与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三角端元图解表明沉积物与黄河沉积物有较大的亲缘性;BZ01与B62柱状样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分异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两根柱状样沉积物的δEu和δCe值近似,均表现出明显的Eu异常和不明显的Ce异常的特点;物源判别结果表明渤海中部BZ01柱状样的0~155cm段与B62柱状样0~140cm段沉积物与黄河沉积物相接近。根据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推测1855年的黄河改道是造成BZ01与B62柱状样沉积记录在155和140cm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8年S1期 v.48;No.283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引用频次:6 ]
  • 海滩沙在波浪作用下的垂向分异试验研究

    杨亚迪;郑建国;岳帅;陶威;刘文帅;许国辉;

    自然条件下的海滩并非由均一粒径的泥沙组成,在波浪作用下会发生泥沙分选。本文针对全级配沙床,开展水槽试验,研究不同波浪动力对海滩沙垂向分异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波高对海滩沙垂向粒度分异性结果影响较大,大波高作用下沙坝处垂向泥沙粒度变化受波浪影响深度达8cm;小波高作用下,由于波能相对较小,波浪第一次触底产生的紊动较弱,使得垂向泥沙粒度变化较小。相同波高不同周期波浪作用下的垂向泥沙分异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冲水流和重力回落流共同作用下携沙能力的不同。

    2018年S1期 v.48;No.283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引用频次: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