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渤海海冰与西伯利亚高压之间的关系及与北大西洋涛动之间的可能联系

    药蕾;苏洁;

    依据对2000/2001—2014/2015年冬季渤海海冰范围和海平面气压(SLP)场季节内和年际变化的分析表明,SLP场与海冰范围关系密切,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冰岛低压附近为正相关区,亚速尔高压附近为负相关区。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化在季节内和年际尺度上同时影响渤海海冰,北大西洋涛动(NAO)与渤海海冰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年际尺度上。研究表明,渤海海冰逐年冬季的季节内变化有所不同,在2003/2004、2004/2005、2007/2008年存在9~12候的显著周期,与大气30~60d的季节内振荡相对应,但在2009/2010年以后这一周期没有再出现,而西伯利亚高压相关区SLP的9~12候信号在整个研究时段相对较明显,这可以解释在季节内尺度上西伯利亚相关区与海冰范围的相关性在2009/2010年以后明显减小的现象;在年际尺度上,2007/2008年以后NAO(冰岛和亚速尔相关区SLP)与海冰范围的相关性突然增大,这一变化是由NAO和海冰范围(渤海地区气温)的2~4年和4~8年周期从2007/2008年开始更加契合引起的。NAO年际周期的变化可能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北极-亚洲遥相关模态对渤海海冰范围产生影响。

    2018年06期 v.48;No.281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引用频次:6 ]
  • 利用伴随同化方法优化南海内潮观测站位的研究

    姜冬;陈海波;吕咸青;

    基于南海现有的潜标布放位置,采用等密度坐标内潮伴随同化模型,对潜标布放位置进行了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东、北两处的开边界条件对于该区域的内潮数值模拟最为关键,位于吕宋海峡附近的站点携带了更多与开边界条件相关的信息,并且由东北向西南依次递减;东开边界条件在全海域的纬向流速、北部海域的径向流速模拟中起着主导作用。基于现有的60个站点反演开边界条件,难以准确模拟该区域的内潮。实验结果表明,在人为的增加5个站点后,3组站点的绝对平均误差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并且在地形变化较为强烈的区域放置呈断面状的站点可以大幅度提高所有站点处的模拟结果,从而提高该区域内潮的模拟精度。

    2018年06期 v.48;No.281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引用频次:4 ]
  • 溶解氧含量对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

    王宁宁;赵阳国;孙文丽;白洁;田伟君;

    通过自然跌水方式调节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溶解氧(DO)含量,探讨在不同氧浓度条件下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以及湿地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溶解氧浓度条件下,DO值越大,污染物去除率越高。在跌水复氧DO值达到8mg/L后,COD的去除率达到86.56%,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2.14倍;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4.70%;总氮的去除率达到91.00%;总磷的去除率达到80.13%。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随着溶解氧浓度的提高,湿地表层土壤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的微生物丰度有所下降,而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微生物丰度种类增多。由此可见,溶解氧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污染物质的去除,土壤微生物种类对溶解氧的变化有明显的响应。

    2018年06期 v.48;No.281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引用频次:60 ]
  • 外源CO2对鸡粪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的影响

    鲁静;张科亭;戚秀芝;李鹏芳;金春姬;

    以青岛某养鸡场的新鲜鸡粪为发酵原料,在中温条件下(35℃±1℃)采用一次性进料方式进行厌氧消化处理,研究通入外源CO2和改变原料含固率(TS)对厌氧消化系统处理鸡粪过程中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氨氮、pH和产甲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发酵过程中pH稳定在8.3~8.6之间;在TS为5%时,通入CO2∶N2=1∶7混合气体的反应器产甲烷性能达到最优,甲烷日产量在第12天达到峰值2 821mL,累积产气量最终为504.3mL/gVS(以每克挥发性固体计),比通入纯氮气的对照组提高了31.7%。通入CO2∶N2=1∶7混合气体,TS为5%时反应器甲烷含量最高可达72%,甲烷平均含量比通入纯氮气的反应器高8%。该研究表明,适量通入外源CO2可以提高厌氧消化系统的沼气产率和甲烷含量,将为废弃有机物的厌氧处理资源化过程提供有益的指导。

    2018年06期 v.48;No.281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引用频次:2 ]
  • 利用CFD技术对养殖工船养鱼水舱温度场和流场模拟及验证

    宋协法;郑书星;董登攀;黄志涛;

    为给养殖对象提供适宜生长条件,本文探究了冷水团养殖工船养鱼水舱水体温度、舱底流态与进水流速的关系。利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模拟养鱼水舱的传热和流态,设计水舱保温方案,确定最佳进水流速,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水舱保温效果。研究表明:在无保温层情况下,养殖水体温度与进水流速呈现函数关系:y=-1.75lnx+293.25,外界环境对舱内水体温度影响较大;保温层厚度为30和50mm时,两者均有良好的保温效果。流态模拟表明,该进排水条件下,池中心存在一定规模死水区,最小进水流量为76.3m3/h,此时池底水体旋转速度为17.2cm/s。经分析,可采用硬质聚氨酯泡沫作为水舱保温材料,玻璃钢内衬作为养殖舱壁。理论计算表明设计的保温方案可长时间满足养殖对象对水温的需求,但在高温时段舱盖板应及时关闭。通过温度场和流场数值模拟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温度误差小于9.1%,速度模拟值和实验值可较好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湍流模型能对养鱼水舱温度场和流场准确模拟,外界温差13℃条件下,养鱼水舱保温层厚度为30mm,设计的保温方案具有良好保温效果,养殖水体水力停留时间应小于1.9h。

    2018年06期 v.48;No.281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引用频次:10 ]
  • 长牡蛎Fem-1基因cDNA克隆和表达分析

    周祖阳;李琪;于红;孔令锋;

    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Fem-1b和Fem-1c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分析了其编码蛋白和系统进化关系。通过RT-PCR技术对采集的长牡蛎周年样品(2015年5月~2016年4月的性腺样品,2015年夏季各组织样品以及不同胚胎幼虫发育时期的样品)进行了表达分析。研究显示,长牡蛎Fem-1b全长2 580bp,编码636个氨基酸;Fem-1c全长2 417bp,编码622个氨基酸。蛋白结构预测显示,两基因分别含有6和7个典型的锚定蛋白重复序列(Anyrin repeat)。RT-PCR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在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Fem-1b在6、7月的精巢中和Fem-1c基因在3、4月的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胚胎幼虫表达分析显示,目的基因在胚胎发育早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胚胎发育中后期,并在囊胚期达到最高值。我们推测Fem-1b和Fem-1c可能参与了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过程。

    2018年06期 v.48;No.281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引用频次:15 ]
  • 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胃排空、生长性能和体组分的影响

    王伟;张凯强;温海深;张美昭;李吉方;

    为研究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胃排空特征和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摄食、生长和体组分的影响。本文采用了胃排空实验和养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养殖实验设5个不同的日投喂频率组,分别为:F1组(1次/2d)、F2组(1次/d)、F3组(2次/d)、F4组(3次/d)和F5组(4次/d)。胃排空实验:测定各时间点花鲈幼鱼胃含物的湿重,然后用数学模型拟合所得实验数据。研究表明,对于体长(5.44±0.32)cm左右的花鲈幼鱼,最适合描述其胃排空特征的数学模型为平方根模型,由平方根模型计算得出,花鲈幼鱼饱食后约17h达到完全胃排空,80%胃排空时间为9.38h,即9.38h后食欲恢复。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影响显著,F3、F4、F5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和F2组(P<0.05);F3组的饲料转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1组花鲈幼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4组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F1、F2和F3组(P<0.05)。肝体指数和内脏指数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均在F5组达到最大,略大于F4组,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结合胃排空和养殖实验得出,花鲈幼鱼的最佳投喂频率为2次/d。

    2018年06期 v.48;No.281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引用频次:40 ]
  • 斑石鲷肌肉、脑细胞系的建立与生物学特性

    王梦珣;朱鹤;王玉珏;翟介明;张全启;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是一种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海水养殖鱼类,尚未见其细胞系建立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以斑石鲷肌肉、脑组织为材料,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建立了斑石鲷肌肉、脑细胞系,分别定名为OPPM、OPPB。斑石鲷肌肉细胞系已传至183代,脑细胞系已传至174代,细胞均为成纤维样细胞。OPPM细胞最适培养温度为28℃,OPPB细胞最适培养温度为26℃。在FBS浓度为10%~20%条件下细胞生长旺盛。对OPPM、OPPB分别提取DNA进行18SrRNA基因片段特异性扩增,均获得819bp DNA片段,与斑石鲷18SrRNA序列进行比对,一致性达99.6%,表明该细胞起源于斑石鲷,而染色体分析表明两个细胞系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异。OPPM细胞与OPPB细胞液氮冷冻保存10个月后,复苏后经台盼蓝细胞染色,约91.2%、86.7%细胞具有活性,且复苏后增殖速度快,可正常传代。使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C1质粒转染至OPPM、OPPB,可高效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OPPM和OPPB细胞系的建立将为斑石鲷免疫学研究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2018年06期 v.48;No.281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引用频次:16 ]
  • 氮限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DMSP合成与生理变化的研究

    商二磊;隋正红;刘源;米萍;阙州;

    DMSP是一种重要的生源有机硫化物,甲藻不仅是海洋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DMSP的重要生产者,但有关DMSP在甲藻中功能的研究比较匮乏。本文首次在链状亚历山大藻中检测到DMSP产生,研究了氮限制对藻细胞生长、细胞体积、活性氧、光合作用能力和DMSP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氮限制能引起细胞生长限制及藻细胞DMSP浓度的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细胞活性氧水平和DMSP浓度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0.83),结合实验室之前氮限制下细胞氧化胁迫状态的结果,提示DMSP在藻细胞中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另外,氮限制下藻细胞体积的显著增大,光合活性降低,提示DMSP在链状亚历山大藻中可能具有渗透压调节的作用。我们的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发现。本研究还首次分析了链状亚历山大藻中与DMSP合成相关的基因,结果发现,cad-1和cad-2基因可能都参与了DMSP的合成,但发挥不同的作用。实验结果为在甲藻中深入研究DMSP的功能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为揭示甲藻中DMSP合成相关途径提供参考。

    2018年06期 v.48;No.281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引用频次:1 ]
  • 双羰基氰吡咯化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及其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

    张广龙;修方圆;赵思琪;夏树伟;于良民;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d,p)水平下研究了双羰基氰吡咯化合物在苯、甲苯、氯仿、四氢呋喃和乙醇等溶剂中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垂直激发的含时密度泛函(TD-DFT)计算,得到了不同溶剂中的电子吸收光谱,考察了溶剂的极性对分子结构、前线分子轨道及电子光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子中的芳环和吡咯环形成较大的共轭π键体系;分子结构和电子吸收光谱都不同程度地呈现溶剂效应,溶剂对分子构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吡咯环和杂原子上,N10-C17键长由1.474 0增加到1.476 3,C11-C12键长由1.498 3减小至1.495 5,键角C12-C11=O14由127.920 0减小为127.506 7;双羰基氰吡咯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溶剂作用下发生红移,且吸收强度明显增加,红移的程度随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增大。

    2018年06期 v.48;No.281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引用频次:0 ]
  • 中国渤黄海的沉积物源及输运路径研究

    马晓红;韩宗珠;艾丽娜;林霖;孙宣艳;

    基于中国渤黄海120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和砂-粉砂-黏土6种类型,以砂质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整体粒度较细、分选较差,在老铁山水道、莱州湾、北黄海北部等水动力较强区域分选相对较好且沉积物粒径相对偏粗。根据沉积物粒度参数、物源、输运路径将研究区划为5个沉积区,分别为渤海湾、滦河口粉砂沉积区,黄河口、莱州湾砂质沉积区,渤海中部粉砂质沉积区,北黄海西部黏土质粉砂沉积区,北黄海北部砂质沉积区。物源和水动力条件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分布。

    2018年06期 v.48;No.281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引用频次:13 ]
  • 人工岛游艇码头泊稳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董胜;董祥科;张华昌;

    针对青岛万达游艇码头项目进行了港域波浪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当口门处人工岛护岸采用直立式结构时,港池入口处波浪反射严重,港内波高较大,各码头泊位不满足泊稳要求;当采用斜坡式结构时,港内波高显著减小,游艇码头泊位满足泊稳要求,工作船泊位不满足泊稳要求,其最大波高比允许值仅大0.1m。采用MIKE21BW模型,考虑波浪的折射、绕射、反射及破碎等物理过程,对港域的波浪传播变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港域的波浪分布状况,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吻合良好,表明该模型可用于近岸波浪的传播变形模拟及港域泊稳计算,计算结果可用于游艇码头结构设计。

    2018年06期 v.48;No.281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引用频次:5 ]
  • 带边界约束的容积卡尔曼滤波

    刘志彬;张玲;褚东升;

    非线性系统的状态估计问题可以通过容积卡尔曼滤波解决,本文进一步针对非线性系统,提出了基于容积卡尔曼滤波和非线性动态数据融合算法的约束容积卡尔曼滤波方法,用以处理带边界约束的非线性系统的滤波。该滤波器使所有容积点均约束在边界之内,同时依据可相信程度确定相应的容积点权重,使滤波过程充分考虑状态约束的影响,提高滤波精度。但该算法的不足之处是运算量相对较大,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这一问题可以克服。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本算法敛速度更快、收敛精度更高,鲁棒性更好。

    2018年06期 v.48;No.281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引用频次:2 ]
  • 带高斯噪声的受限玻尔兹曼机在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王鲁昆;赵晓颖;张健;田春鹏;宿浩;唐功友;

    研究变压器故障的诊断问题,根据变压器绝缘油中的特征气体含量与变压器故障类型的对应关系,提出一种基于受限玻尔兹曼机(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RBM)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根据故障变压器绝缘油中的五种特征气体含量计算三比值数据,并在三比值数据中增加高斯噪声;然后利用RBM对数据进行无监督式训练与特征提取,利用反馈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BP)对数据进行有监督式的训练并判断故障类型。仿真结果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

    2018年06期 v.48;No.281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引用频次:6 ]
  • 大洋调查样品类型自动化匹配的研究与实现

    刘鸣涛;徐建良;李旺;王小红;侯成飞;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本体的样品类型匹配算法,针对大洋调查过程中,在航次结束后现场样品分配情况和样品申请情况的统计对应问题,实现了分配样品类型和申请样品类型数据的自动化匹配。算法首先将分配样品类型和申请样品类型与样品类型本体的概念进行对应,然后利用本体中的Is-a关系和同义词关系来计算最终的匹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实现了较高的准确率和召回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018年06期 v.48;No.281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引用频次:0 ]

综述

  • 鱼类母源性免疫和免疫增强剂的跨代免疫作用

    张士璀;张钦;蒋成砚;

    鱼类养殖在水产养殖中处于支柱产业地位,然而胚胎(Embryo)和仔稚鱼(Larva)高死亡率一直制约着鱼类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病害是导致鱼类胚胎和仔稚鱼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鱼类胚胎主要依赖于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免疫因子(母源性免疫因子)发挥保护作用。新近,研究发现亲鱼饲喂β-葡聚糖可提高母源性免疫相关分子如溶菌酶和补体因子等在卵子中的含量,从而增强胚胎抵抗疾病的能力,且饲喂β-葡聚糖并不影响亲鱼产卵率和胚胎孵化率。这为提高鱼类胚胎免疫力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2018年06期 v.48;No.281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引用频次:2 ]
  • 碳酸盐岩储气库多轮次强注强采流体互驱机理研究现状

    谢俊;梁会珍;郭睿;王金凯;王梦琪;段雅君;

    国内外大量文献调研发现,碳酸盐岩多重介质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地下储气库强注强采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流体多尺度运移机理的复杂性,碳酸盐岩储气库多轮次强注强采流体互驱机理相关理论研究迫在眉睫,国外亦未见先例。针对碳酸盐岩孔、洞、缝及基质复杂的多重介质储层以及介质内油、气、水多尺度的耦合特征,开展高强度注采过程中多轮次流体互驱机理评价现状研究,深入剖析多相流体宏观和微观注采机理及渗流规律现状,对开展地下储气库运行过程中的"油包气"或"水包气"导致气体漏失的原因分析提供理论指导,为碳酸盐岩储气库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撑,为类似碳酸盐岩储层改建地下储气库奠定研究基础。

    2018年06期 v.48;No.281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引用频次: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