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峥;甘波澜;吴立新;
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环境科学协作研究所(NOAA-CIRES)二十世纪大气再分析数据集第二套c版(Twentieth-Century Reanalysis Dataset Version 2c;20CR V2c)资料所提取的二十世纪北太平洋大气环流模态作为观测参考值,利用泰勒图方法与谱分析方法,分别对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acific-North America Teleconnection;PNA)与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NPO)模态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三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3;CMIP3)与CMIP5两套多模式数据集合中的表现进行了从空间型到时间周期的综合评估与对比分析工作,并对PNA的4个异常中心以及NPO的2个偶极子进行简化命名。评估结果表明:整体上CMIP5模式对PNA与NPO的空间型模拟能力要优于CMIP3模式,80%的CMIP5模式都能很好的体现与观测PNA/NPO模态相近的空间分布与振幅,而CMIP3模式只能达到约60%。在模式模拟优秀率上,CMIP5也远高CMIP3约10%。在使用谱分析方法对两套资料对时间模拟能力评估结果表明:CMIP5相比于CMIP3并没有太大的进步,整体合格率与CMIP3持平。其中大部分模式能够很好的模拟出同观测一致的PNA 1~2年和4~6年的年际周期,对其20~25年的年代际周期的模拟相对较差;而对NPO来说,更多模式的功率峰值都在1~2年周期上,而且只有约一半模式能够体现与观测相同的2~4年周期。
2018年01期 v.48;No.276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引用频次:12 ] - 夏颖颖;卢德杰;万凯;丁扬;鲍献文;
在黄海冷水综合利用中,最佳取水海域的选取是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多年实测温度观测资料,重点分析大连、威海及成山头海域夏季黄海冷水分布特征。综合冷水的核心温度、分布位置、靠陆距离等因素,比选出黄海冷水综合利用最佳取水海域。结果表明:大连海域黄海冷水资源利用条件最佳,取水海域与距离陆地小于10km,冷水团持续时间长,底层水温10℃以下的时间可持续到8月底。成山头海域的黄海冷水利用条件次之,取水海域距离陆地35km,底层冷水可以持续到8月中旬。威海取水条件最差,取水海域距离陆地45km;冷水团持续时间最短,8月中旬底层海水温度升高至11℃。此外,利用温度链连续观测与垂直水温观测,对大连海域冷水的持续时间与垂向结构进行分析,8月底垂向仍存在较强温度跃层,底层温度为10℃,冷水可持续至9月中旬。
2018年01期 v.48;No.276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引用频次:2 ] - 张家林;唐小千;绳秀珍;邢婧;战文斌;
为探索牙鲆弹状病毒(HIRRV)对敏感宿主牙鲆肾脏原代细胞的敏感性,本研究分别采用组织块移植法和胰酶消化法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肾脏细胞进行分离和原代培养。研究显示,采用组织块移植法进行培养后,会出现较多的成纤维样细胞,而采用胰酶消化法进行培养后,细胞呈现上皮细胞样且形态完整,7天后细胞的汇合率可达80%。采用胰酶消化法对牙鲆肾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后进行病毒敏感性实验,实验表明牙鲆肾细胞接种HIRRV后,第3天出现了明显的CPE,病毒滴度达1×105.8 TCID50/mL;RT-PCR可从感染3天的细胞培养物中检测到HIRRV的特异性mRNA;利用抗HIRRV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荧光试验可从感染24h的细胞中检测到特异性荧光信号,信号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胰酶消化法建立的牙鲆肾脏原代细胞对HIRRV较敏感,HIRRV可成功侵染该细胞并在细胞内实现快速增殖。本研究为牙鲆弹状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材料和实验基础。
2018年01期 v.48;No.276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引用频次:0 ] - 杜俊鹏;王昭萍;于瑞海;马培振;张哲;李玲蔚;李鹏飞;
本研究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自繁组HH(H♀×H♂)、葡萄牙牡蛎(C.angulata)自繁组AA(A♀×A♂)和杂交组HA(H♀×A♂)为研究对象,采用盐度骤变法研究盐度为10、15、20、25、30、35下杂交子代的早期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研究表明,H♀与A♂只能单向受精;盐度10条件下,各组均无法受精;HA、AA、HH的适宜卵裂盐度分别为20~35、25~35、20~30,适宜孵化盐度分别为15~30、20~30、15~25。在卵裂阶段,杂交受精卵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杂种劣势(H<0),杂种劣势最小为-10.168%,最大为-39.836%;在孵化阶段,杂交受精卵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H>0),杂种优势最小为5.665%,最大可达137.413%。存活方面,在盐度10、15、35时HA、AA、HH的存活率迅速下降并于10日内全部死亡,HA在盐度20、25、30组存活至实验结束,HH、AA仅有2组存活,分别为盐度20、25组和25、30组,HA在盐度20和25时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H>0),分别为107.186%和7.775%。生长方面,HA在盐度20、25、30组于第4日均表现为显著的杂种劣势(H<0、hp<-1),于第10日盐度20组表现出杂种优势,第16日盐度25和30组表现为杂种优势。总体上,随着实验的进行杂交子代逐渐表现出生长优势,这表明杂交子代具有一定的生长潜力。
2018年01期 v.48;No.276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引用频次:13 ] - 刘莉莉;周成;虞聪达;郑基;臧迎亮;
为了探究金枪鱼延绳钓的钓钩深度和浸泡时间对钓捕性能和渔获特征的影响,本文基于2015年9月—2016年2月收集的东太平洋公海长鳍金枪鱼渔业调查数据,利用局部加权回归和线性回归分别拟合了钓钩深度分布与捕获的长鳍金枪鱼叉长分布的关系,统计了各钩号和叉长组的上钩渔获物的存活比例,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钓钩浸泡时间与捕捞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渔获物的平均叉长随着钓钩水层的加深而略微增大,192m(8号钩所处水层)为临界水层,该水层以浅的长鳍金枪鱼叉长明显小于该水层以深的叉长。钩号、叉长均与金枪鱼的活体比例呈较明显的相关性,这表明捕捞水层越深或鱼体越大,渔获存活率越高。以每11个连续浮球为单位计算浸泡时间,渔获率随着浸泡用时呈现波动式增长的动态响应,并在11和16h呈现2个峰值。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钓钩水深对捕捞效率的影响极显著,167.57m水深为捕捞效率密度最高的水层,若钓钩水层分布于124~211m将有更高的捕捞效率。
2018年01期 v.48;No.276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引用频次:21 ] - 韩萃;朱丽岩;江田田;陈香;卜亚谦;王超;董辉辉;
四溴双酚A(TBBPA)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是海洋环境中主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在海洋污染检测和风险评估中,桡足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被认为是理想的受试生物。实验以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作为受试生物,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影响下TBBPA对拟长腹剑水蚤的毒性效应。实验测得TBBPA对拟长腹剑水蚤48h-LC50=3.106mg·L~(-1)。设定温度梯度10、20、30℃和盐度梯度10、20、30,拟长腹剑水蚤暴露在2.485、3.106、3.883mg·L~(-1) TBBPA中48h,死亡率均会随着温度升高和盐度降低而上升。慢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在15、20、25℃,盐度10、20、30条件下,拟长腹剑水蚤暴露在0.031和0.310mg·L~(-1) TBBPA中,存活率和孵化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温度盐度改变,TBBPA对其影响也不显著(P>0.05);而0.031和0.310mg·L~(-1) TBBPA对发育时间(无节幼虫到桡足类幼体﹑桡足幼体到成体﹑第一只挂卵雌体的出现)和产卵间隔的影响显著(P<0.05),改变温度和盐度,TBBPA的毒性效应也会相应改变;TBBPA对产卵量的影响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盐度并没有引起显著变化(P>0.05)。
2018年01期 v.48;No.276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引用频次:2 ] - 李兆杰;张玉春;刘玉敏;江艳华;王秀杰;顾华珍;李正义;杨丽君;
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技术,采集志贺氏菌属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S.dysenteriae)、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S.flexneri)、鲍氏志贺氏菌(Shigella boydii,S.boydii)、宋内氏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S.sonnei)4种志贺氏菌的4 000~600cm~(-1)波数范围的中红外光谱,对光谱进行基线校正、矢量归一化等处理;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分级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分别对4种志贺氏菌1 800~900cm~(-1)波数范围的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对污染猪肉样品里分离的可疑S.sonnei、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 O157:H7)进行HCA分析来验证所建立的数据库和分型方法。结果显示:成功建立了4种志贺氏菌的红外光谱数据库,可以用于可疑目标菌的快速分型;PCA和HCA 2种聚类方法均能将4种志贺氏菌进行较好分类,而且应用建立的数据库和HCA聚类方法能准确对可疑目标菌进行快速分型,说明FT-IR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运算方法,可以将4种志贺氏菌进行快速分型。该研究为志贺氏菌的快速分型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适应于地方疾控部门和口岸检疫部门开展志贺氏菌监测和流行病学溯源工作。
2018年01期 v.48;No.276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引用频次:4 ] - 韩宗珠;刘涵;李敏;孙晓霞;来志庆;边宇;林学辉;
本文对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地区北部和南部的9件玄武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gO含量为7.32%~10.22%,Na_2O为3.03%~3.59%,K_2O为0.23%~0.57%,CaO为10.96%~12.39%,Al_2O_3为11.40%~13.76%,该区玄武岩均属于亚碱性玄武岩,具有MORB型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特点,原始岩浆均经历了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轻重稀土元素含量均较低,LREE/HREE比值为0.61~0.97,(La/Yb)N比值为0.72~1.76,(La/Sm)N比值为0.60~1.30,(Gd/Yb)N为0.99~1.16。Sr-Nd-Pb同位素特征更接近NMORB,其中,87Sr/86Sr和143 Nd/144 Nd比值更接近DM源区,而Pb的三种同位素比值要明显高于DM源区,更为接近EM源区。研究表明岩浆起源于尖晶石橄榄岩区,来源于较为亏损的地幔,NEPR玄武岩可能混有HIMU源区,SEPR玄武岩除了混合有HIMU成分外,可能还有少量的EMⅡ成分。
2018年01期 v.48;No.276 6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引用频次:5 ] - 韩兴刚;肖峰;张伟;张珂;刘莉莉;岳君;李志超;
辫状河沉积形成的砂体具有单层厚度大,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垂直物源方向上井间砂体对比连续性较差,常规分层方法难以对小层进行细分对比。本次研究结合苏里格气田苏X加密区气藏开发实际,确定了小层细分层的基本原则,并以Miall的河流相构型理论为依据,明确了单一心滩沉积微相为合理的细分层级次。最后,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分别从岩心、测井、及旋回性方面论证了小层细分标志,将盒8下1、盒8下2小层分别划分为3个细层,单个细层厚度大约为5m,有利于气藏的合理开发。
2018年01期 v.48;No.276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引用频次:13 ] - 隋春晨;宋影飞;罗先香;张龙军;
Halpern等人构建了全新的评价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体系——海洋健康指数(OHI)法,把人类与海洋看成一个相互耦合的整体,将可持续性思想融入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应用OHI法,对胶州湾健康状况的评价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洋健康评价指标得分变化范围为36.1~98.3,平均值为67.8。其中,生态相关的碳储备、区域意识指标,特别是沿岸保护和清洁水域指标严重拉低了胶州湾整体健康水平。而旅游与娱乐、食物供给、生物多样性指标显示正面影响,特别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手工捕鱼机会、沿岸生计指标对胶州湾健康的贡献很大。说明胶州湾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不足。今后应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胶州湾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2018年01期 v.48;No.276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引用频次:10 ] - 拾兵;于冬;赵恩金;赵多苍;
海滩侵蚀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不仅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民众的普遍关心。当前防护海滩侵蚀最有效的措施为海滩喂养,即人工补沙。本文采用极端高水位、设计高水位和0.00m水位,进行近岸人工沙坝二维断面试验,研究不同水位下人工沙坝以及岸滩的变化,探究不同水位对人工补沙养滩防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位条件下,水位低时,人工沙坝顶部在形成的沙槽,随着水位升高,沙槽消失;岸滩受到波浪侵蚀区域向岸移动,侵蚀区域面积在扩大,岸滩的淤积区域也向岸移动。本文对所研究内容利用Flow-3D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结果与物理试验吻合,可为近海补沙养滩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1期 v.48;No.276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引用频次:5 ] - 王南南;董胜;
采用MOST海啸传播模型计算历史地震可能在中国沿海附近引发的海啸增水。历史地震的发生频次采用Poisson分布拟合,离岸海啸增水采用复合分布进行拟合。对比Poisson-Weibull分布与Poisson-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分布的计算结果,Poisson-Lognormal分布可以更好地描述离岸海啸增水的概率分布。进一步给出中国沿海离岸地点的海啸振幅并估计了相应的重现值。结果显示,重新期为2 500a年时,广东省东北部海域、福建省西南部海域及台湾南部和东部海域的离岸海啸振幅达到50cm。所得结果可为中国沿海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2018年01期 v.48;No.276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引用频次:0 ] - 田艳;于定勇;李云路;
本文以莱州湾海洋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分别从海域空间、水动力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3年莱州湾3个阶段围填海工程对其海洋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3年围填海工程导致莱州湾的海域面积减小了约6.3%,岸线长度增加了18.1%;影响流速等级为Ⅲ级的海域面积累积约1 069km~2,大、小纳潮量分别减少了3.81%和4.76%;围填海工程还导致莱州湾的生物资源多样性程度和数量下降。十几年来的围填海对莱州湾海洋环境的累积影响较大。
2018年01期 v.48;No.276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引用频次:23 ] - 李长军;赵清晖;赵红;
海表面盐度SSS(Sea Surface Salinity)是研究大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影响的重要参量、是决定海水基本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卫星微波遥感可以满足盐度研究过程中大范围、连续观测的需要。目前,由欧洲空间局设计开发的SMOS(Soil Moisture and Ocean Salinity)卫星于2009年发射成功,并且根据它的观测数据和物理机制反演出了海表面盐度的相关产品。但结果显示,在某些近海岸区域(如中国南海海域)受陆地RFI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卫星遥感物理机制反演得到的盐度产品的精度较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科学考察船的走航数据、SMOS卫星数据,针对中国南海海域提出了用BP神经网络预测海表面盐度的方法,并用实测Argo浮标、WOA13的盐度数据对模型进行适应性评估。结果表明,模型产品相对于"东方红2"实测盐度数据的均方根误差(RMSE)是0.21,而SMOS的SSS1产品、SSS2产品和SSS3产品的精度分别为1.90、1.93和1.91。同时,在验证数据集中,模型预测数据相对于Argo浮标实测盐度数据的均方根误差(RMSE)是0.50,而SMOS的SSS1产品、SSS2产品和SSS3产品的精度分别为1.83、1.83和1.84。此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为海表面盐度的反演和预测提供了一个不依赖于物理机制的新方法。
2018年01期 v.48;No.276 12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引用频次: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