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南海北部内孤立波非线性陡斜的数值研究

    张哲恩;陈学恩;

    基于三维海洋环流模式MITgcm,对非线性陡斜在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内孤立波的三维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吕宋海峡处正压潮流激发的斜压潮能射线在其西侧形成强斜压扰动,该扰动在西传过程中受到地形浅化的影响,发生非线性陡斜,波长变小,波形变陡,最终在南海北部陆架坡折处形成大振幅内孤立波,即南海北部的大振幅内孤立波主要是由吕宋海峡西侧的强斜压扰动发展而来,而非来自吕宋海峡巴坦岛附近经潮地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强波动信号。同时,模式也揭示了a、b波的演变过程,在吕宋海峡西侧约120°E以东的海域,没有发现a、b波,经过西传过程中的非线性陡斜作用,a、b波才演变出来,表明传播过程在a、b波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11期 v.47;No.27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引用频次:1 ]
  • 遥感模型评估中顾及样本数量的统计指标:基于水色遥感的比较研究

    孙璐;朱渭宁;蒋锦刚;

    为了推荐在遥感模型评估中引入不确定性的评价指标,即测量学界近年来提出的不确定度A类评定(U_A)。本文通过评估一系列水色遥感反演模型在各类数据集的表现,用计算机模拟了误差的各种近似分布,研究了样本个数n和统计指标RMSE、MAE与U_A之间的关系。算法测试和计算机模拟的结果都表明,在样本个数少的情况下,遥感模型的不确定性(可信赖度)评价用U_A比RMSE、MAE更适合,因为样本个数越多,建立的模型就越可靠(不确定度越小)。此外,本文至少使用50个样本验证遥感模型,可使精度评价更加准确。

    2017年11期 v.47;No.274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引用频次:0 ]
  • 酪酸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消化酶、血清抗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何瑞鹏;奉杰;田相利;董双林;李海东;

    酪酸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益生菌菌种,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但目前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初步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酪酸菌CBYG0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血清抗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10~7 cfu/kg(CB1组)、1×10~9 cfu/kg(CB2组)、1×10~(11)cfu/kg(CB3组)的酪酸菌活菌菌体以及1×10~9 cfu/kg(CBM组)的酪酸菌发酵液。石斑鱼初始体重为(42.91±1.47)g,养殖60天后,分别测定其生长、消化酶活性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溶菌酶(LSZ)活性等指标。研究表明,CB3组石斑鱼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食物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前肠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前肠脂肪酶和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B1和CB2组(P<0.05),而与CBM组无显著差异(P>0.05)。CB3组石斑鱼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Px、CAT和LSZ活性显著高于CB1、CB2组和对照组(P<0.05),SOD、CAT和LSZ活性与CBM组无显著差异(P>0.05);CBM组石斑鱼血清SOD、CAT、GPx和LSZ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B2组GPx和LSZ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补充添加不同浓度的酪酸菌活菌菌体和发酵液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具有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以添加1×10~(11)cfu/kg的活菌菌体效果最佳。

    2017年11期 v.47;No.274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引用频次:25 ]
  • 鼠尾藻hsp70基因的克隆及温度、盐度对其表达的影响

    徐群;刘岩;宫庆礼;

    为研究温度、盐度及其处理时间对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hsp70表达水平的影响,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通过RT-qPCR测定不同处理下鼠尾藻幼苗的hsp70表达水平。温度实验设置7个处理组(5、10、15、25、30、35和40℃)、盐度实验设置5个处理组(0、10、20、40和50),以温度20℃、盐度31为对照组;温度处理时间实验在温度35℃下热激不同时间(0、1、2、3、4、6、8、10和12h),盐度处理时间实验在盐度50下处理不同时间(0、1、2、3、4、6、8、10和12h)。研究显示:(1)在不同温度下处理鼠尾藻幼苗1h,40℃组的hsp70表达水平最高,是对照组(20℃)的8.6倍,恢复处理1h后,5℃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35、40℃组与对照组仍差异显著;(2)鼠尾藻幼苗在(0、10、20、31、40、50)盐度下处理2h,发现0、10、40、50盐度组的hsp7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恢复处理2h后,0盐度组鼠尾藻幼苗的hsp70表达水平最高;(3)将鼠尾藻幼苗在35℃下热激不同时间,样品的hsp70表达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热激4h时表达量最大,不同热激时间处理组在20℃中恢复1h后,处理1、2和3h的实验组在恢复后hsp70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的处理组;(4)将鼠尾藻幼苗在盐度50中培养不同时间,样品的hsp70表达水平先升高后下降,在6h时达到最高,不同盐度时间处理组在盐度31下恢复2h后,其hsp70表达水平变化情况与35℃热激不同时间各处理组的变化趋势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鼠尾藻hsp70表达水平在温度40℃、盐度50、高温热激4h和高盐处理6h情况下分别达到最大值,调控效果显著,说明HSP70可能参与了各胁迫下的生物代谢和抗逆反应。

    2017年11期 v.47;No.274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引用频次:4 ]
  • 外源寡核苷酸对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高晓梦;苏健;王晓倩;李玉芝;孔青;董平;梁兴国;

    为研究外源寡核苷酸对2种典型肠道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影响,向核酸营养缺乏型的培养基中分别添加39和61nt的2种寡核苷酸,利用平板菌落计数和16SrDNA定量法比较了外源核酸对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单独生长及2种细菌混合生长的影响。研究显示,虽然添加2种外源寡核苷酸对单独培养的2种细菌的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但对于混合培养的2种细菌,大肠杆菌的生长会因双歧杆菌的生长而受到一定的抑制,当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比例增加到1∶10时,大肠杆菌生长的抑制率可达到27.7%。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降解本研究中的2种寡核苷酸,达到主动利用外源的核酸类物质、促进自身生长的目的,体外实验结果预示,一些特殊序列的寡核苷酸可能对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

    2017年11期 v.47;No.274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引用频次:5 ]
  • AHLs对小球藻PSⅡ光化学活性与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窦勇;甘雨;唐学玺;张文慧;姜智飞;高金伟;周文礼;

    小球藻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微藻,在水产养殖、生物能源和功能型保健食品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小球藻藻际共栖细菌产生的群感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N-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不仅可以调控细菌的生物学功能,还能影响藻类的生命活动,常会引起小球藻高密度培养系统崩溃,因此研究AHLs对小球藻生理代谢的影响和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100、200、400mmol/L C10-HSL(N-癸酰-L-高丝氨酸内酯)对普通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PSⅡ光化学活性与生化指标(SOD、CAT、GPx和Mg2+-ATPase)的影响。结果显示:在C10-HSL作用下,小球藻PSⅡ光化学活性指标——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eild及表观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均明显下降,而且C10-HSL对Yeild的影响强于对Fv/Fm的作用;小球藻SOD、CAT、GPx和Mg2+-ATPase活性均大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峰值出现时间不同,C10-HSL对生化指标的影响均未表现随时间规律变化的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阐明了AHLs对小球藻光合生理、抗氧化酶系统和能量代谢的影响规律,暗示AHLs引发的氧化损伤以及能量代谢紊乱可能是造成小球藻培养体系崩溃的重要原因,实验结果为小球藻无菌化健康培养与养殖体系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017年11期 v.47;No.274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引用频次:2 ]
  • 电洗脱法和透析在紫菜腐霉PacBio全基因组测序DNA样品纯化中的应用

    邹丹丹;唐祥海;莫照兰;茅云翔;

    紫菜腐霉(Pythiumporphyrae)是一种专性侵染紫菜并引起紫菜赤腐病的病原菌。为了深入了解紫菜腐霉的遗传信息,本文计划对其开展全基因组测序,而制备高质量的DNA样品是关键性工作。海洋生物生境和代谢的特殊性,细胞中富含的一些次级代谢物质往往影响着DNA样品的质量。紫菜腐霉的基因组DNA样品中具有严重的RNA污染,即使通过延长RNase A降解时间和增加降解次数也不能完全消除其中的RNA,无法获得满足于PacBio文库构建和测序的DNA样品。本研究首先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Agarosegel electrophoresis,AGE)来区分DNA和RNA,然后将DNA条带所在的胶块切下并放入透析袋中继续电泳,使DNA从胶条中迁移到透析袋内的缓冲液中,从而获得DNA的TAE溶液。然后通过透析的方法去除DNA的TAE溶液中的乙酸钠,最终获得DNA的TE溶液。经AGE检测发现DNA条带清晰、无RNA污染;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检测发现DNA完整性较好,可用于PacBio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2017年11期 v.47;No.274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引用频次:0 ]
  • 黄、渤海渔业生物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吴佳颖;薛莹;刘笑笑;任一平;万荣;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56—2014年中国北方三省一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的捕捞量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渤海海域38种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渔获量及渔获组成的长期变化情况,并结合FIB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深入探讨黄、渤海渔业状况的年间变化。研究表明,1956—2014年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在3.63~4.46的范围内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956—1969年,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5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4.46,1969年下降到3.83;(2)1970—1975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1975年上升到第三个高峰值4.32;(3)1976—1997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营养级在波动中逐渐下降,1992年达到历史最低点3.63;(4)1998—2014年,整体有小幅度上升,最终稳定在3.83左右。FIB指数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56—1968年,FIB指数经过一个振荡后逐渐下降到最低点-1.57;1969—2006年,FIB指数整体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至最高点1.78;2007—2014年,FIB指数下降后趋于稳定。渔获量的长期变化显示,近几十年间黄、渤海高营养级和中低营养级种类的渔获量均呈上升趋势,但高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下降,中低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上升。与全球及其它海域相比,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葡萄牙海域,但低于南澳大利亚和东海海域。

    2017年11期 v.47;No.274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引用频次:8 ]
  • 渤海海域浅层气分布及地震特征分析

    邢磊;焦静娟;刘雪芹;刘怀山;尹燕欣;

    海底浅层气严重影响海底地层的结构稳定性,因此成为近海海洋工程的重要安全因素。近年来,通过地震手段在渤海海域发现了多处疑似浅层气区域。该区域中的浅层气蕴藏在海底以下地层或通过断层从地层溢出到海水中。本文在渤海海域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等物探调查资料基础上,分析了渤海海域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渤海海域浅层气的一般成因。在将已发现的渤海海域浅层气分布区域进行总结并绘制分布图的同时,结合了渤海地质演化以及沉积历史,推测了渤海浅层气集中分布区域的成因。最后讨论了浅层气对近海海洋工程的严重危害。本文所研究的渤海海域海底浅层气分布情况可以为渤海海域海洋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2017年11期 v.47;No.274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引用频次:20 ]
  • 海域煤矿煤层对比研究——以黄县煤田梁家煤矿为例

    曹艳玲;李金山;田振环;王兆忠;王琳;

    以黄县煤田梁家煤矿为例,综合应用标志层特征及间距,测井曲线形态,煤层的厚度与结构特征,以及地震时间剖面和沉积环境等分析手段进行海域煤田的煤层对比研究,各种方法的对比结果较为一致,均显示出该区域煤层沉积韵律及旋回结构清晰,标志层多而明显,煤层层位比较清楚和稳定,层间距变化相对较小,使煤1、煤2主要可采煤层达到对比可靠的程度。由此表明,对于钻孔较少的海域煤田,通过综合利用各种煤层对比方法可以更为准确地掌握煤层的变化规律,这为海域煤田的煤层对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2017年11期 v.47;No.274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引用频次:6 ]
  • 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残留分布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杨传胜;杨长清;杨艳秋;李刚;尚鲁宁;韩宝福;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为一典型的中、新生界叠合盆地,盆内新生界地质成果丰硕,但中生界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近10年来的中生界研究工作,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内中生界发育特征、残留展布特点等进行了系统性总结与描述。盆内中生界广泛分布、南北差异,北部分布较为分散且厚度略薄,以白垩系为主,一般厚约1 000~2 500m。南部则分布连续且广泛,厚度较大,白垩系、侏罗系皆发育较好,一般厚约4 500~6 000m,最大厚度可达7 500m,雁荡低凸起、台北低凸起及观音凸起等构造单元上皆发育有一定厚度的中生代地层,进而较大程度改变了对于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格局的传统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生代盆地构造格局,系统讨论了中生界展布所反映的大地构造背景与东亚陆缘转换问题。这些研究不仅对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中的区带优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深入研究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7年11期 v.47;No.274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引用频次:10 ]
  •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孙苑苑;王琳;王晋;

    生态敏感性评价对于制定区域环境政策,进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人为活动加剧、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利用生态敏感性相关理论,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重要生物栖息地、土壤质地、潜水埋藏深度、地下水矿化度6个生态敏感性因子进行研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单因子评价及多因子综合评价,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取各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计算评价区域敏感度。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中度以上敏感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2%,生态敏感性程度整体较高。敏感性程度的面积与空间分布规律为: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9%、16.1%、25.8%、27.4%、18.8%,整体上从西到东,沿黄河入海方向敏感性等级逐渐增高。评价结果可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11期 v.47;No.274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引用频次:34 ]
  • 响应面法对剩余污泥发酵过程中反应条件的优化

    郭士亮;郭亮;张嘉雯;陈月;张增帅;孙健;郭一丁;

    目前有关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大都着眼于污泥酸化过程中各种短链脂肪酸产量的研究,对糖和蛋白质在污泥水解和酸化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产量优化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响应面法,探究了污泥的SS、初始ORP以及振荡速率对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的SCOD、糖、蛋白质等有机物产量交互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实验过程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SCOD受初始污泥的ORP和振荡速率影响较大,与污泥的SS关系不大,并且在SS 8.0g/L、初始ORP 0mV、振荡速率60r/min时能取得最大值9 228.5mg/L;而蛋白质则受SS和初始ORP影响较大,最大值1 215.3mg/L在SS为14.0g/L、初始ORP 0mV、振荡速率105r/min时得到。本实验中,调控各因素对糖的释放影响较小。

    2017年11期 v.47;No.274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引用频次:7 ]
  • 海底子母管作用下海床冲刷的试验研究

    潘新颖;赵恩金;拾兵;于冬;黄修筠;

    子母管作为海洋工程中的新型管线结构,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运用物理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稳定流中海底子母管对海床局部冲刷的影响。通过控制不同海底子母管间间距,管径及来流流速,分析出了两管间隙比对冲刷坑内冲刷深度的影响,同时,从泥沙起动原理出发,利用流体的连续性特征,推导了与子母管间间隙比、管径及来流流速相关的冲刷坑深度理论公式,该理论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可预测子母管下泥沙的冲刷。通过试验可知,雷诺数及子母管间间隙对冲刷坑深度有较大的影响。在一定雷诺数下,子母管间间隙越小,冲刷坑深度越大,泥沙输移越也越严重。在管线间间隙比不变时,雷诺数增加同样能加强管线下方冲刷。

    2017年11期 v.47;No.274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引用频次:6 ]
  • 基于逐时潮位推求设计水位的统计分布选型研究

    陈呈超;焦春硕;翟金金;董胜;

    基于沿海长期观测的历时潮位资料,提出了推求设计高(低)水位的传统最大熵分布模型。该分布能够拟合逐时潮位具有双峰的概率密度曲线,计算所得设计高(低)水位,与修改的最大熵分布高潮10%和低潮90%的水位值相比,误差较小。选型的历时潮位曲线分布为港口工程设计水位推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计算精度高,克服了手工方法推算历时潮位设计值的不足,有理论和工程意义。

    2017年11期 v.47;No.274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引用频次:0 ]
  •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孙玉娟;王增锋;张小峰;

    图像分割是医学图像处理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技术,医学图像中部分容积效应(PVE)、强度不一致(IIH)等现象的存在使该问题更为困难。作为有效处理PVE现象的FCM算法,在运行效率上面临着很大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假设医学组织器官的聚类中心仅仅取决于隶属该组织器官的像素,而与隶属于其他组织器官的像素无关。通过这样处理,不仅可以保证较好的分割效果,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强度不一致现象,同时可以提高算法的运行效率。在不同医学图像上的分割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2017年11期 v.47;No.274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引用频次:5 ]
  • 关于超级有穷条件下角域内的亚纯函数的唯一性

    李效敏;刘翠;徐会彩;孙文江;

    研究了复平面上的亚纯函数在超级有穷条件下在角域内分担2个有限集合的唯一性问题,改进和推广了仪洪勋和林伟川,以及吴召君等人的有关结果。

    2017年11期 v.47;No.274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引用频次:0 ]

研究简报

  • 过氧化氢-茜素红s体系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量痕量钴(Ⅱ)

    张皓爽;姬泓巍;宰敬喆;韩婷婷;

    本文利用催化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新的测定痕量钴(Ⅱ)的分析方法。研究体系为:钴(Ⅱ)-茜素红s-过氧化氢-碳酸钠。所得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11.00,反应时间t=7.50min,反应温度θ=35.0℃,ρ(C_(14)H_7O_7SNa·H_2O)=6.400×10~(-2) g·L~(-1),Φ(H_2O_2)=7.200×10-2%。在该反应条件下,此分析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85%~2.96%,检出限为4.21×10~(-2)ng/mL。在淡水体系中相对标准偏差在1.93%~2.79%之间,而加标回收率在98.7%~101.3%之间。相较于其他测量方法,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温度低,准确度高,检出限低,分析时间短等优点。

    2017年11期 v.47;No.274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引用频次: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