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芮;陈学恩;曲念东;
采用无结构网格三维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VCOM所建立的珠江口及邻近海域的三维正压高分辨率数值模型,对珠江口水域的水交换和物质输运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只考虑潮汐作用时,珠江口内湾水交换能力很弱,海水滞留时间在90d以上;加入径流、风应力作用后内湾水交换能力变强,示踪物的滞留时间分布大体上在珠江口航道区以及河口西侧(靠近珠江口门处)较短,在河口东侧(远离珠江口门处)和西侧浅滩较长。在丰水期,西南风驱动下河口示踪物平均浓度最低,为0.34,滞留时间最短,自西向东由10d逐渐过渡为90d以上。对不同海域之间的水交换分析表明,珠江河口内4大口门以及伶仃洋海区、磨刀门海区水交换能力最强;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与口门外陆架海域的水交换能力较弱。粒子追踪试验表明,珠江口内粒子在枯水期会进入黄茅海,在丰水期则可抵达大亚湾和大鹏湾。径流和风应力作用会不同程度加大珠江口海域不同口门处粒子位移,在枯水期粒子向西运动,洪奇门、磨刀门与鸡啼门处粒子位移最大,90d内可达285km;在丰水期粒子向东运动,横门处粒子位移最大,90d内可达190km,部分可至大亚湾和大鹏湾,且粒子运动呈螺旋状推进。
2016年07期 v.46;No.25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引用频次:11 ] - 林霞;王召民;
非洲南部厄加勒斯泄漏过程将印度洋的暖咸水输入大西洋,是大洋环流中联系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关键过程,厄加勒斯反曲的位置和强度影响此泄漏过程。文章利用1993—2013年绝对海表高度数据来确定厄加勒斯环流反曲点、厄加勒斯流和回流的位置,发现厄加勒斯流和回流所在的位置年际变化较小,而厄加勒斯环流反曲点位置则年际变化显著;厄加勒斯环流反曲点位置的纬向变动范围为14°E~19°E,经向为38.5°S~40°S,东西向变化范围较大。反曲点位置与厄加勒斯流强度的相关分析表明,厄加勒斯流增强(减弱),反曲点位置偏西(东)。
2016年07期 v.46;No.256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引用频次:4 ] - 朱葆华;石红萍;孙发强;韩吉昌;杨官品;潘克厚;
用50L密闭式吊袋光生物反应器,采用连续培养模式,对6株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进行产油性能的中试筛选。从藻种的比生长速率、总脂含量、油脂产率,甘油三酯(TAG)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评价藻种的产油性能。经过10d的连续培养,筛选到2株生长速率快、油脂产率高的优良能源微藻藻株:3-25和75B1,它们的总脂含量分别达到细胞干重的33.49%和29.36%;油脂产率分别为10.04和8.07mg·(L·d)~(-1);它们的C16与C18之和分别占到了总脂肪酸含量的72.71%和68.05%,且以饱和脂肪酸C16∶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为主,适合生物柴油的生产。尽管藻株4-38的油脂产率较低,但其甘油三酯含量较高,C16和C18之和高达76.32%,其脂肪酸组成也非常适合生物柴油的生产。研究结果表明,3-25、75B1和4-38这3株微拟球藻有望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候选藻株。
2016年07期 v.46;No.256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引用频次:4 ] - 王浩;李兴源;李吉方;温海深;
研究了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繁殖期性腺发育组织学、性成熟系数(GSI)和肝重指数(HSI)、性腺抽提液中睾酮(T)和雌二醇(E2)含量,分析了这些指标在太平洋鳕繁殖过程中的生理作用。研究表明:太平洋鳕卵巢从12月开始进入Ⅳ期,精巢于11月进入Ⅳ期,两者均在翌年2月达到成熟。雌性个体中,卵巢组织中T和E_2含量在12月显著升高(P<0.05),雄性个体中,精巢组织中T和E2含量在11月底显著升高(P<0.05),到12月下旬维持在稳定状态,雌雄鱼性腺中T和E_2含量均在翌年1月达到峰值,在3月显著下降(P<0.05),之后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直到下个性腺成熟期。研究结果表明,性腺发育成熟期,太平洋鳕性腺中T和E_2含量变化显著,与GSI变化趋势呈正相关,与HSI变化趋势呈负相关,说明T和E_2对太平洋鳕的性腺发育成熟具有重要作用。
2016年07期 v.46;No.256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引用频次:3 ] - 李淑芬;莫照兰;孔凡娜;朱明;茅云翔;
NBRC33253为日本NITE生物资源中心的保藏菌株,分离自患赤腐病的紫菜。为鉴定其特征及致病性,对NBRC33253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检测温度和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在不同温度、盐度、感染浓度下检测NBRC33253对条斑紫菜的致病性。研究显示:NBRC33253具有腐霉属的典型特征:在半海水玉米粉固体培养基表面和培养基内生长良好,菌丝发达、有横隔,可形成丝状孢子囊、球形藏卵器、凹形雄器。ITS序列分析证实其为紫菜腐霉(Pythrium porphyrae)。生长实验发现,该菌在温度16~36℃、盐度10~40范围内生长良好,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盐度为20。人工感染实验显示,该菌可引起条斑紫菜的赤腐病病征,在较高温度(18~23℃)、较低盐度(24~29)、较高病原浓度(0.1~1.0mg/mL)下最容易发生赤腐病。研究结果表明,NBRC33253可引起条斑紫菜腐霉病。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紫菜腐霉的致病机理和抗病紫菜品系的筛选提供了材料。
2016年07期 v.46;No.256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引用频次:10 ] - 张莉恒;王师;常亚青;包振民;丁君;
在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正常时期、夏眠初期和中期,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A043、dpolm、ro60、grb2、hiat1、nlrc4、farp1、cyc和gapdh9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肠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利用DeltaCt、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 4种程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上述条件中,9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上述条件中的表达稳定性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软件处理分析,得到的基因稳定性排序不完全一致。综合4种程序的方法,筛选出基因grb2表达最稳定,可用作内参基因,其次为基因ro60及dpolm,而表达最不稳定的是CA043,不适宜作为内参基因。本研究为仿刺参中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仿刺参中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016年07期 v.46;No.256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引用频次:5 ] - 王晶;徐宾铎;任一平;焦燕;
为查明黄河口及邻近水域鱼类个体长度的组成。采用2013年6月—2014年5月7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长度谱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调查显示:共捕获鱼类50种,在完全选择性长度范围内,全部鱼类群落、底层鱼类群落和暖温性鱼类群落的长度谱变化趋势相似,各长度组内的鱼类尾数随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相同月份中,底层鱼类群落、暖温性鱼类群落的长度谱斜率和截距与全部鱼类群落的长度谱斜率和截距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底层鱼类和暖温性鱼类占优势,在全部鱼类群落结构中起主导作用。不同月份间,全部鱼类群落的长度谱斜率和截距有显著差异。7、8、10月(夏、秋季)的长度谱斜率的绝对值和截距值显著高于其它月份,这与夏、秋季当年生群体大量进入渔业有关,小个体鱼类数量的剧增使长度谱变陡峭、截距值变大。冬季(2月)全部鱼类群落的小个体组以安氏新银鱼为主。春季(5月)鱼类数量较低,长度谱结构简单。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全部鱼类群落的长度组成表现为小型物种和小个体多,大型物种和大个体少,鱼类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进而影响鱼类群落的长度谱结构。
2016年07期 v.46;No.256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引用频次:7 ] - 刘宇;郭辉;高晓梦;张艳芳;徐甲坤;董平;梁兴国;
针对活性中心突变型胃蛋白酶原难以被激活且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活性中心突变对胃蛋白酶原激活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根据猪胃蛋白酶原A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和重叠延伸PCR法分别获得野生型(rPG)和突变型(D32A和D215A)胃蛋白酶原基因片段,其中突变型胃蛋白酶原分别为活性中心关键氨基酸天冬氨酸(D)突变为丙氨酸(A)。将野生型和突变型胃蛋白酶原分别在酵母中成功表达,研究其激活、激活后的稳定性和活性情况。研究表明,可以成功地在酵母中表达并纯化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猪胃蛋白酶原rPG、D32A和D215A。在pH=2.0条件下,rPG在5min内即可全部激活,且在37℃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D32A和D215A需24h以上才可激活。通过在激活反应中加入野生型胃蛋白酶,D32A和D215A的激活时间可缩短至1h,虽然激活过程有部分酶原发生降解,但激活后获得的突变型胃蛋白酶可稳定3d,激活后的突变型胃蛋白酶无蛋白水解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活性中心关键氨基酸突变后的胃蛋白酶原仍可激活,虽然在激活过程中胃蛋白酶原的稳定性差,但激活后产生的胃蛋白酶稳定性良好,这为进一步研究突变型胃蛋白酶提供了可能和保证。
2016年07期 v.46;No.256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引用频次:3 ] - 贾复龙;孟宪亮;刘萍;李健;高保全;高天翔;宋娜;
Cyclin H作为细胞周期调控活动中的关键因子,通过与相应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结合来调控细胞周期中的各个环节,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卵巢发育过程中存在旺盛细胞分裂活动的阶段,关于其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依旧较少。本实验通过SMART RACE方法,获得三疣梭子蟹cyclin H基因cDNA序列全长。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进行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相关的表达分析。结果发现,基因全长1 077bp,开放阅读框(ORF)、5’及3’非编码区(UTR)长度分别为999、31和46bp。预测编码一个包含332个氨基酸,分子量、等电点分别为38.89和6.20kDa的蛋白质,蛋白序列包含一个周期蛋白盒保守结构域。同源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Cyclin H蛋白序列其他甲壳动物有着较高的同源性,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同源性分别为95%和80%。表达分析后结果显示,cyclin H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且在Ⅰ期和Ⅱ期卵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卵巢发育时期,去眼柄后该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于第4天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三疣梭子蟹和其他甲壳动物性腺发育调控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2016年07期 v.46;No.256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引用频次:8 ] - 朱礼鑫;高磊;王腾;刘广鹏;李道季;
化学需氧量(COD)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最常用的指标。2009年9月—2010年8月,每月在长江口徐六泾断面两个采样点进行了密集的采样,使用高锰酸钾法测量了水体中COD_(Mn)的含量。空间上,COD_(Mn)在表层和中层水体分布比较均匀,而#2底层COD_(Mn)浓度显著高于表中层水团;季节变化上表中层水体COD_(Mn)枯季浓度略高于洪季,#2底层水体COD_(Mn)浓度则是洪季高于枯季,说明径流量在两种水体中有不同的控制机制,主要和颗粒态有机物及泥沙浓度有关。使用LOADEST模型计算以及1951—2010年历史年平均径流量数据校正得到长江输送COD_(Mn)通量为2.11×10~6t/a,比使用5种内插法估算值高11%,同时,采用每月COD_(Mn)浓度的最低值和最高值的模型通量计算结果分别比浓度均值计算结果低了27%和高了84%,说明COD_(Mn)在水体中的不均匀分布对于通量估算影响显著。
2016年07期 v.46;No.256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引用频次:5 ] - 冷涛;王立群;于良民;张志明;
改进了离子液体/水界面聚合方法,将苯胺和掺杂剂溶解在离子液体相中,成功合成了对甲苯磺酸聚苯胺(PANI-TSA)微/纳米纤维和盐酸掺杂聚苯胺(PANI-HCl)微/纳米纤维,其平均直径分别为488和183nm。考察了掺杂剂的浓度对聚苯胺微/纳米纤维的形貌及电导率的影响。实验发现离子液体相中掺杂剂的浓度越高,合成出的聚苯胺微纳米纤维直径越小,以PANI-TSA为例,当p-TSA的浓度由0.005mol·L~(-1)增加到0.05mol·L~(-1)时,PANI-TSA的平均直径从488nm逐渐减小到183nm,相应其室温电导率由1.6×10~(-3)S/cm增加到4.9×10~(-3)S/cm,表现出尺寸效应。
2016年07期 v.46;No.256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引用频次:1 ] - 李朝阳;姜效典;李德勇;宫伟;秘丛永;
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处理和前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AFT)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识别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弥渡至河口段)夷平面和河流阶地的展布特征,对断裂带两盘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弥渡-元江段、红河-河口段南西盘夷平面高于北东盘150~840m,元江-红河段北东盘夷平面高于南西盘140~230m。红河断裂带中南段经历了7.36~11.9、3.6~4.9、1.6~2.5Ma 3个主要构造活动期次。估算了元江-红河段上新世晚期以来的隆升速率,南西盘为1.38~1.53mm/a,北东盘为1.46~1.59mm/a。红河断裂带元江-红河段北东盘处于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交汇区,其构造隆升是后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6年07期 v.46;No.256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引用频次:13 ] - 刘彬;张庚成;李荣先;
依托撒哈拉沙漠南缘某炼厂岩土工程勘察,采用现场浸水载荷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常规土工试验和易溶盐测试,研究风积砂土的湿陷性。针对试验中浸水判稳标准的选取、载荷板宽度换算、有效浸润深度的影响等展开讨论,给出了风积砂土湿陷性的评价方法。试验结果及分析表明:非盐渍的风积砂土由于其特殊的组成和沉积条件具有湿陷性;载荷试验中加压至200kPa浸水观测10~12h,沉降达到稳定;判断湿陷性时,需注意圆形载荷板直径与方形载荷板宽度的区别和换算;浸润深度显著影响判别结果,给出了浸润深度未达到1.5倍载荷板宽时的湿陷性判别方法。
2016年07期 v.46;No.256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引用频次:10 ] - 常留红;蒋昌波;程永舟;
管线附近的水动力因素是底床局部冲刷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开源程序OpenFOAM和分离涡紊流模拟方法建立三维数值水槽,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同条件的物理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对水流作用角为30°、45°、60°和90°及间隙比为0、0.1、0.3、0.5水流作用下,管线周围的流场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水流作用角和间隙比对管线附近三维水流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作用角的增大,管前涡流范围逐步缩小至管线附近,管后涡流范围逐步向下游延伸,且管后涡漩尺度、回流范围与尾涡紊动区域逐步增加,尾涡中心逐步远离管线,且轴向水流逐渐减弱;管后尾涡的产生、脱落,涡旋尺度大小受管线与底床间隙比e/D的影响明显,e/D=0时管线后尾涡的脱落形态不明显;e/D>0.3时,类似圆柱扰流,管后尾涡形态变化不明显。
2016年07期 v.46;No.256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引用频次:3 ] - 郑中强;黄鹏;高大晓;董晓刚;常宗瑜;
点吸收式波浪能转换系统是最有效的波浪能利用装置之一,为提高能量利用性能该装置中的能量输出系统(Power Take-Off,简称为PTO)常设计有非线性环节。本文考虑了PTO中的非线性阻尼和非线性刚度等因素,对点吸收式波浪能转换装置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根据流体动力学软件获取了浮体在波浪作用下的水动力参数,建立了PTO中包含中非线性阻尼和非线性刚度的动力学方程,采用Runge-Kutta法对其时域响应进行了求解,并分析了波幅和不同非线性刚度系数对能量俘获宽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选择合理的立方刚度非线性系数可以增加能量俘获宽度,提高能量利用率。
2016年07期 v.46;No.256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引用频次:13 ] - 张玲;刘川;杨荣荣;
2-D系统及其广义系统在图像处理,电力网络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多通道带乘性噪声的2-D广义Roesser模型提出一套状态最优估计算法。在以往基于2-D广义系统的研究中乘性噪声因子多假设是一维随机序列,本文的乘性噪声因子是对角矩阵,矩阵对角线上每个元素都是一维随机序列,这意味着系统不仅具有多个观测通道而且每个观测通道都受到不同乘性噪声的影响,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能够解决系统在更加复杂环境中的状态估计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016年07期 v.46;No.256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引用频次:1 ] - 刘珑龙;马蒙;刘毛娟;
为了对蛋白质序列进行更精确合理地相似性分析,本文将氨基酸的排列方式与其理化性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的聚类模型。首先,采用Wang和Wang的方法把蛋白质序列转化为一条5-字母序列,并将5个字母均匀分布在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周上,得到蛋白质序列的位置坐标x,y。然后,结合氨基酸的3个理化指标,进而用一个5-维向量来表示一个氨基酸。最后,运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对不同的蛋白质向量进行聚类分析。本文最后的数值试验部分对9个不同物种的线粒体NADH脱氢酸的蛋白质序列进行了相似性分析,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2016年07期 v.46;No.256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7 ] - 张若军;杨春雨;刘芳;
研究了一类时滞脉冲广义Nicholson果蝇模型的正周期解问题,利用锥拉伸与锥压缩不动点定理、Laypunov方法及不等式技巧得到了这类模型正周期解存在唯一的充分条件,并通过一个实例和仿真说明了结论的有效性,推广和改进了已有文献的结果。
2016年07期 v.46;No.256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