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基于1985—2010年历史资料的山东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

    岳心阳;管长龙;

    基于对1985—2010年间的多种历史资料和数据分析,对山东省成灾台风进行了灾害风险评估。为减少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灾害损失评估结果的影响,用标准化方法分析评估了各年的灾害损失。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综合定量指标,利用所建立的指标综合地考察了台风灾害的影响。在分析各致灾因子的作用时,将台风灾情与人文、社会要素相结合,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标准化的台风灾害损失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并呈现地域差异,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研究结果可望为山东省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2014年08期 v.44;No.23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引用频次:12 ]
  • 热带气旋各个要素对于海表面降温的影响

    梁朋;管守德;赵玮;张军;

    热带气旋的经过会引起海洋内部强烈的剪切,由剪切不稳定触发的强混合可以将温跃层的冷水卷挟上来,导致海洋混合层加深和海表面温度的下降。本文利用3-Dimensional Price Weller and Pinkel(3DPWP)模式模拟了不同热带气旋下的海表面降温,分别研究了热带气旋各个要素(气旋的强度,最大风速半径和移动速度)对于海表面降温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海表面降温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气旋移动速度的影响,移动速度越快的降温,右偏现象越明显。海表面降温的幅度以及降温的区域随着气旋强度和最大风速半径的增大而单调递增,随移动速度增加而单调递减。海表面降温与热带气旋3个要素的拟合结果表明,气旋各个要素对于海表面降温影响作用的大小不同:在气旋移动速度较慢(小于4.5m/s)时,海表面降温主要受到气旋级别和移动速度的影响,在气旋移动速度较快(大于4.5m/s)时,气旋移动速度的影响作用减弱,海表面降温主要受气旋级别的影响。气旋最大风速半径的影响作用始终较小。

    2014年08期 v.44;No.233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引用频次:4 ]
  • 山东主雨季突变特征及成因

    于群;周发琇;王启;

    采用山东省111个地面测站45年(1965—2009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山东主雨季的气候特征,特别是降水量的突变性。经统计检验确认,5~10月候(日)降水量(以下简称降水)序列存在3次突增或骤减的显著突变,主雨季定义在第1次突变至第3次突变之间,即36~49侯,历时14侯。第2次突变发生在8月中旬,是主雨季内一个短时降水减少过程,与副高的短暂南撤有关。突变是在降水的年循环和季节变化背景下,由月内振荡对季节内振荡的调制中发生的。主雨季的进程与副高和西风带系统相对位置的变动紧密相关,3次突变的环流特征各不相同,每一次突变都显示出特定的环流结构,山东主雨季起讫的降水突变是由不同尺度大气环流相互调整的结果。

    2014年08期 v.44;No.233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引用频次:0 ]
  • 移植操作胁迫对天鹅湖大叶藻存活、生长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田璐;张沛东;张凌宇;曾星;张秀梅;

    2009年4月利用植株枚订移植法在山东荣成天鹅湖海域开展大叶藻植株移植,于5~10月监测移植大叶藻植株的存活率,并逐月采集自然和移植大叶藻植株,比较了植株生长、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分析了移植操作胁迫对大叶藻存活、生长、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移植后1~2个月,移植植株的平均成活率较高,至移植后4个月,平均成活率降至57.8%,之后保持稳定。移植后6个月内,叶长移植植株均极显著低于自然植株;根长和茎节长在移植后1个月时移植植株显著低于自然植株,移植2个月后与自然植株无明显差异,甚至显著高于自然植株;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移植后1个月时移植植株显著低于自然植株,移植2个月后则与天然植株无明显不同,甚至显著高于自然植株,但10月份移植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结果表明,移植操作对大叶藻植株的地上部分产生了严重的胁迫作用和较长的胁迫时间,而移植植株的地下部分及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在经过短期胁迫后,能够通过自身的补偿机制分别实现快速生长和显著增加,从而利于植株的扎根、固着和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

    2014年08期 v.44;No.233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引用频次:5 ]
  • Alice台风对东海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和存活率的影响

    李曰嵩;潘灵芝;陈新军;严利平;

    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的补充量受物理环境影响很大。本文基于东海鲐鱼个体的初期生态模型,遴选对东海鲐鱼输运路径影响最大的Alice台风,研究台风导致的物理环境的改变对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分布和补充量的影响。研究发现,Alice台风对鲐鱼仔鱼的输运分布影响不大,原因是Alice台风逆时针旋转的气旋与潮流顺时针旋转的反气旋相互抵消,减少了台风对仔鱼输运区域低频率潮流的影响,使东海鲐鱼的输运路径处在受台风影响最小的区域。台风移动速度快、作用时间短也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之一。台风使鱼卵仔鱼普遍向深水移动,台风过后2.5和5天存活数量分别为4.08×109和3.67×109个,而没有台风影响的分别存活6.64×109和5.93×109个,Alice台风最终导致仔鱼的存活率降低。本文为深入探讨环境变化与鲐鱼资源量的关系提供参考。

    2014年08期 v.44;No.233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5K]
    [引用频次:6 ]
  • 海带中砷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赵梦醒;刘淇;曹荣;雷敏;赵玲;

    研究了海带中砷元素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采用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高剂量海带组、低剂量海带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灌胃基础饲料和添加50%、25%海带粉(占饲料粉的比例)的饲料。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血液、胃内容物、回肠内容物、回盲部内容物和大肠末端内容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样品中的砷形态和含量。结果表明,海带中的砷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形态发生变化;空白对照组大鼠胃、回肠、回盲部和大肠末端的内容物中砷含量较低,主要砷形态为二甲基砷(DMA)和五价砷(AsⅤ),且不含有砷糖化合物;添加海带组大鼠胃、回肠、回盲部、大肠末端内容物中含有砷糖化合物及少量的砷胆碱(AsC)、砷甜菜碱(AsB)、DMA和AsⅤ,海带中的砷在大鼠的大肠末端主要以砷糖和小分子有机砷形态排出体外。空白对照组和添加海带组大鼠血液中的砷形态均为DMA和少量AsⅤ,添加海带组大鼠血液中未检出砷糖化合物。本研究旨在为阐明海带中砷元素在体内的代谢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2014年08期 v.44;No.233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引用频次:5 ]
  • 海藻酸钠添加量对琼胶-结冷胶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周正光;汪东风;吴琼;于悦;

    研究海藻酸钠添加量对琼胶-结冷胶膜复合膜的水溶性、机械强度和水蒸汽阻隔性能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复合膜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多糖之间有较强的氢键作用和良好的相容性;添加20%的海藻酸钠能使复合膜的溶解时间从360s下降到86s,低湿度下(RH=33%)的水蒸气透过率也有所下降,高湿度下(RH=94%)的水蒸气透过率无较大变化。添加海藻酸钠于琼胶-结冷胶复合膜中,复合膜的水溶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水蒸气阻隔性能,有望成为一种食品内包装膜。

    2014年08期 v.44;No.233 61-6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引用频次:1 ]
  • 珠江口沉积柱中厌氧氨氧化活动的梯烷脂记录

    祝孟玲;杨红梅;赵宗山;何碧烟;李莉;赵美训;

    为了反演珠江口过去环境的厌氧氨氧化活动状况,本文分析了来自珠江口3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中梯烷脂的含量,在所有的样品中均检测到了梯烷脂,表明珠江口地区存在厌氧氨氧化活动。P03沉积柱的梯烷脂总含量为0.16~4.13μg/g,L1为0.15~1.3μg/g,C2T为0.07~2.19μg/g。梯烷脂的垂直分布特征表明3个沉积柱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来源可能不同,P03沉积柱中梯烷脂可能主要来源于沉积物中的厌氧氨氧化细菌,而L1梯烷脂可能来自上层水体和沉积物,C2T的厌氧氨氧化活动可能主要发生在底层缺氧水体中。将梯烷脂与总有机碳(TOC)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TOC含量高的柱状样中,两者相关性好,TOC校准后的梯烷脂与原梯烷脂的分布趋势的一致性,表明梯烷脂含量能够指示厌氧氨氧化活动。对珠江口过去的厌氧氨氧化活动的重建表明P03站位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活动自1970—1990增强,L1站位的厌氧氨氧化活动近十年来亦逐年增强,C2T站位上覆水体的厌氧氨氧化活动则呈现近几年快速增强的趋势。虽然本研究仅初步探讨了近些年来珠江口厌氧氨氧化活动的变化规律,但为进一步研究珠江口氮循环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14年08期 v.44;No.233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引用频次:3 ]
  • 一类带乘性噪声2-D奇异系统的滤波算法

    褚东升;常文静;张玲;

    针对一类带乘性噪声2-D奇异系统的Roesser模型,提出了一种状态滤波算法。该算法首先对无跳跃模的2-D奇异Roesser模型进行等价变换,变换为2个降阶的子系统,其中子系统一可继续变换为易于处理的动态噪声和量测噪声在同一坐标点相关的非奇异带乘性噪声FM-Ⅱ模型;然后基于正交投影定理,得到了带乘性噪声2-D奇异Roesser模型的状态滤波算法,同时得到了带乘性噪声2-D FM-Ⅱ模型的状态滤波算法。上述算法在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是最优的,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2014年08期 v.44;No.233 97-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引用频次:0 ]
  • 极坐标系下移动机器人的点镇定

    杨雪;唐功友;于浩;

    研究由动力学模型描述的轮式移动机器人的点镇定问题。首先建立极坐标系下系统方程,进而给出运动学控制器设计方法,再结合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利用Lyapunov方法和反步法将运动学控制器拓展到动力学,最终设计出光滑的控制律并保证系统变量渐近收敛到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4年08期 v.44;No.233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引用频次:6 ]
  • 海洋环境三维场景关键技术研究

    宋蒙;苏天赟;王国宇;李家钢;李新放;

    为了满足海洋科研和工程开发工作对海洋环境进行直观模拟和表达的应用需求,本文运用MFC交互框架和OSG三维渲染引擎,研究节点访问器、回调机制、事件处理以及消息传递等三维交互关键技术,从地形模型构建、海水仿真、坐标映射以及场景剪裁等几个方面对海洋环境三维场景构建和渲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实现了界面友好的海洋环境三维交互场景,以便进一步对海洋环境特征和现象进行仿真和模拟。

    2014年08期 v.44;No.233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引用频次:8 ]
  • 带Sobolev临界指数的非齐次拟线性椭圆型方程正解的存在性

    赵元章;林开勇;

    在RN上讨论带临界项的拟线性椭圆型方程正解的存在性问题。在一个正锥上应用Ekeland变分原理构造一个比P.S(.)c序列要弱的序列,通过证明该序列具有相对紧性,得到一个弱正上解,进而利用上下解方法得出所研究的问题至少存在一个弱正解。

    2014年08期 v.44;No.233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引用频次:0 ]

研究简报

  • 不同生长环境褐牙鲆的外观性状与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赵侠;关长涛;董登攀;崔勇;李娇;高天翔;

    讨论了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和野生褐牙鲆的外观差异,对比分析了不同生长环境下褐牙鲆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学价值。结果显示:网箱养殖的褐牙鲆体形、体色更接近野生褐牙鲆,即有眼侧呈深褐色,无眼侧呈白色;工厂化养殖褐牙鲆有眼侧体色较暗,无眼侧有黑斑。网箱养殖褐牙鲆脂肪含量(2.5%)远低于工厂化养殖的褐牙鲆(4.2%),而接近于野生的褐牙鲆(1.4%);网箱养殖褐牙鲆水分含量比工厂化养殖的高,也更接近野生的褐牙鲆。3种生长环境的褐牙鲆,氨基酸组成是一致的,而且各项比值也都符合FAO/WHO的标准。对比分析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EPA+DPA、SFA、MUFA、PUFA等指标,网箱养殖褐牙鲆均要高于工厂化养殖褐牙鲆,接近而又优于野生的褐牙鲆。在矿物质含量方面,3种生长环境下的褐牙鲆差异不明显。综合各项指标分析,在褐牙鲆的3种生长环境中,网箱养殖的褐牙鲆要优于工厂化养殖的褐牙鲆,而更接近于野生的褐牙鲆。

    2014年08期 v.44;No.233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引用频次:9 ]
  • 2012年长江口水域溶解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邢建伟;线薇微;绳秀珍;

    根据2012年2、5、8和11月长江口4个季节航次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有机碳(DOC)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DOC分布与盐度、表观耗氧量(AOU)、化学耗氧量(COD)、叶绿素a以及颗粒有机碳(POC)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2年长江口区DOC的浓度范围在0.53~5.21mg/L之间,均值为1.86mg/L。DOC浓度秋季最高,夏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低。DOC空间分布整体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格局,高值区分布在口门内和近岸水域,外海区DOC浓度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季节DOC空间分布略有差异。DOC与盐度、COD以及POC的相关关系较强,与AOU和叶绿素a相关性较弱。2012年长江口有机碳以DOC为主,DOC对总有机碳(TOC)的平均贡献率为55.8%,其中冬季贡献最大(59.4%),其次为秋季(59.2%)和春季(55.3%),夏季贡献率最低(49.4%)。

    2014年08期 v.44;No.233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引用频次:19 ]
  • 港建工程海域悬浮颗粒物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孙廷庆;刘红军;

    于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正在建设港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研究港口建设引起的悬浮物变化,及其对海域重金属污染物和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海域悬浮物的变化范围为1.2~147.5mg/L,底层悬浮物含量显著高于表层,悬浮物含量受季节自然因素和工程建设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2)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呈现升高趋势,与悬浮物含量变化的关系不明显;(3)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和群落特征指数均较低,甲藻比例明显增加;浮游动物密度和各群落特征相对正常;底栖生物面临较大压力。

    2014年08期 v.44;No.233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引用频次:7 ]

综述

  • 红藻DNA条形码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茅云翔;吴菲菲;杜国英;

    DNA条形码是指利用一段相对较短的标准DNA片段,对物种进行识别和鉴定。目前该技术在动物、植物物种鉴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藻类的研究中,尚未确定一条统一的标准条形码基因,现阶段都是使用2条或2条以上基因序列来完成物种鉴定。对于形态多样、种类繁多的海洋红藻,常用的DNA条形码基因有COI基因(Part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I gene)、UPA基因(Partial 23SrRNA gene,universal plastid amplicon)、LSU基因(Partial 28SrRNA gene)和rbcL基因(The large subunit of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等,这些基因中2个或3个基因的互补运用准确有效地提高了红藻的鉴定准确率,尤其是COI基因的种间差异大足够区分相近物种。本文在概述条形码的原理及其标准的基础上,阐述了红藻DNA条形码鉴定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常用几种基因片段的优缺点,并对条形码在红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14年08期 v.44;No.233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4 ]

技术报告

  • 基于分层模式的随钻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徐冰;刘怀山;张进;王林飞;

    针对目前国内随钻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分层模式的随钻地震资料处理集成平台体系结构,依次针对框架内的数据存储和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执行控制层和用户界面层等每层的主要功能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并给出系统实现。该系统集资料处理、数据管理、可视化于一体,既满足常规室内资料处理的需求,也适用于钻井现场的实时处理,对现场监控钻探过程,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具有意义。

    2014年08期 v.44;No.233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引用频次: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