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西中太平洋经向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

    王启;宫晓庆;

    讨论了西中太平洋经向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其中西太平洋区(WP)和中太平洋区(CP)EOF分解的第一模态分别是WP的负异常Hadley环流和CP的正异常Hadley环流,其时间系数与Nio3.4指数极为一致;第二模态的最显著空间特征是两区都在5°N~15°N有异常上升,但其时间系数与Nio3.4指数同期相关很低。西中太平洋有2类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通过其上的深对流潜热加热驱动异常Hadley环流:El Nio型驱动了WP区和CP区赤道区符号相反的第一模态异常环流型;热带辐合带(ITCZ)型驱动了WP区和CP区5°N~15°N区符号一致的第二模态异常环流。

    2014年07期 v.44;No.23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引用频次:2 ]
  • 考虑内潮耗散的南海M_2分潮伴随同化数值模拟

    高秀敏;魏泽勋;吕咸青;王永刚;李淑江;

    建立南海潮波模式及其伴随同化模式,在传统二维潮波方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内潮耗散项,考虑了内潮耗散对南海潮波系统的影响,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改进了内潮耗散参数化方案,并给出内潮耗散项中地形效应参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比,本文的参数化方案比前人参数化方案能取得更为合理的模拟结果。以63个验潮站和24个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轨道交叉点处的调和常数作为观测值,利用伴随同化方法来优化模式中的底摩擦系数和内潮耗散系数。为了寻求最优的优化方案,设计了7组数值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实验7先优化内潮耗散系数再优化底摩擦系数的模拟结果最优。利用实验7的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海M2分潮的潮波特征,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

    2014年07期 v.44;No.232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引用频次:0 ]
  • 基于MODIS图像的内孤立波信息反演——以南海北部深水区为例

    黄晓冬;赵玮;

    卫星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内孤立波的重要手段,目前提取内孤立波特征参数的工作均使用SAR图像。本文首次探讨了基于MODIS可见光图像的内孤立波信息反演方法,并对位于南海北部水深3 000m左右的内孤立波个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振幅为124m,传播速度为3.14m/s,半波宽度为3 258m。根据潜标现场观测结果对反演得到的内孤立波信息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为研究南海北部深水区内孤立波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路径。

    2014年07期 v.44;No.232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引用频次:9 ]
  • 海州湾近岸张网渔获物种类组成和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唐衍力;齐广瑞;王欣;田方;万荣;

    根据2011年3月~2012年12月海州湾沿岸定置张网调查资料,对海州湾张网渔获物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张网渔获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以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长蛸(Octopus variabilis)、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为主,秋季主要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六丝钝尾虾虎鱼、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冬季主要为六丝钝尾虾虎鱼、口虾蛄、鲜明鼓虾(Alpheus heterocarpus)、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在9、10月产量最高,但达到可捕体长的小黄鱼不足1%,主要经济虾类鹰爪虾在9、10月产量最高,取样中69.46%的鹰爪虾达到可捕体长。渔捞日志记录表明,9月份单船平均网产达到最大值(17.01kg/net),12月份单船平均网产最低(2.87kg/net)。建议对张网渔业加强管理,开展生态型渔具渔法的研究,放大网目尺寸,加强对近海资源的养护。

    2014年07期 v.44;No.232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引用频次:19 ]
  • 一株分离微拟球藻LAMB0002的鉴定

    梁鑫;朱葆华;杨官品;潘克厚;

    微藻的分类鉴定是进一步应用的前提。微拟球藻属的6个种都是单细胞微藻,形态简单,难以用形态学方法进行准确鉴定。本研究分离了一株微拟球藻,结合光学显微镜和透射显微镜观察、脂肪酸和色素组成分析、18SrRNA基因和rbcL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藻株鉴定为Nannochloropsis oceanica LAMB0002。本研究进行了微藻分类系统的初步探索,为今后形成系统的微藻分类体系奠定了基础。

    2014年07期 v.44;No.232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引用频次:5 ]
  • 中国对虾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性状和存活率的比较

    罗坤;孔杰;栾生;王清印;曹宝祥;刘宁;

    对中国对虾"黄海2号"核心群进行全同胞兄妹交配构建近交一代群体,并以核心群的传代家系为对照群体,将2个对虾群体经荧光标记后进行80天的共同养殖测试,期间测量5个不同时间阶段的体重和存活率数据,研究选育群体和全同胞近交一代群体在不同养殖阶段的生长、存活及近交衰退情况。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除第10天养殖阶段外,选育群体在其它4个养殖阶段的体重均与全同胞近交一代群体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第30、50和80天,2个群体的特定生长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从整个养殖测试阶段来看,选育群体的特定生长率高于全同胞近交一代群体,二者分别为2.04、1.91;从各个养殖阶段来看,选育群体的体重变异系数范围为14.89%~24.80%,属于中等变异,说明选育群体依然具有较大的选育空间。在存活率方面,第30、50和80天养殖阶段,2个群体的存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选育群体与全同胞近交一代群体的平均存活率差异越来越大。近交衰退结果显示,全同胞近交一代生长性状的近交衰退系数范围为-5%~-14.49%,存活性状的近交衰退系数范围为-1.78%~-7.3%,在5个不同养殖阶段存活性状的近交衰退程度均低于生长性状。研究表明,对于经多代改良的中国对虾选育群体,全同胞兄妹交配一代产生的近交仍会造成不同养殖阶段的显著近交衰退,应该在育种过程中采取严格的近交控制策略来实现良种的选育。

    2014年07期 v.44;No.232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引用频次:8 ]
  • 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子作为抗瘤药物载体的研究

    马方奎;包子娴;陈西广;

    研究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技术和共价交联技术,合成了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壳聚糖PLGA)的3种纳米载体:空白的PLGA NPs、表面修饰的C-NPs和自组装的G-NPs。利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作为模型细胞,抗肿瘤药物阿霉素为载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了肿瘤细胞对FITC标记的纳米载体的体外摄取情况,并进行了定量测定。用MTT法测定了包载药物阿霉素后纳米粒子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析了不同纳米粒子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靶向性和载药抑制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条件下(25~400μg/mL),MCF-7细胞对C-NPs和G-NPs的吞噬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载药纳米粒子(DOX-PLGA NPs,DOX-C-NPs和DOX-G-NPs)和游离药物(DOX)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也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在低药物浓度下(1~4μg/mL)孵育12h后,载药纳米粒子基本呈现出高于游离药物的细胞生长抑制率,而当药物浓度从8μg/mL增加到16μg/mL后,游离阿霉素显现出更高的细胞生长抑制率,C-NPs和G-NPs均表现出高于PLGA NPs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壳聚糖修饰的2种纳米粒子C-NPs和G-NPs具有良好的细胞靶向性和低浓度药物抑制率,是一种良好的抗肿瘤药物载体。

    2014年07期 v.44;No.232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引用频次:6 ]
  • 龙门口水库滨岸带硝化作用研究

    吴承林;田伟君;宫晓敏;王勇梅;白洁;赵阳国;

    以龙门口水库滨岸带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农业径流中氮元素为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物,2012年7~9月通过设置植被类型和氮浓度不同的3个采样区进行对比试验,对滨岸带土壤中氮含量、硝化细菌数量及其硝化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硝化速率和硝化细菌数量水平分布特征为有农田径流且有水草区>有农田径流且无水草区>无农田径流且无水草区,且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明显降低。从月份变化来看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数量分布表现为7月>8月>9月,与氨氮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硝化速率也呈现出夏季大于秋季的特点。对滨岸带土壤硝化作用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为AOB的数量、氨氮、总氮、总磷含量、含水率和温度,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氨氧化是硝化作用的限制性步骤。

    2014年07期 v.44;No.232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引用频次:5 ]
  • 2012年春季和秋季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徐勇;线薇微;李文龙;

    根据2012年春季和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底层拖网资料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春、秋季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个季节共捕获无脊椎动物5目14科25种,其中甲壳动物是最主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长江口无脊椎动物资源量占优势的种类包括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春季和秋季对无脊椎动物资源量贡献最大的种类不同。各站次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的范围在0.31~2.02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在0.37~1.92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范围在0.17~0.95之间。春季和秋季长江口无脊椎动物资源量和多样性季节间变异不显著。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参数的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表明,无脊椎动物样本可以区分为春季组与秋季组2个组群。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春、秋季组群间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表层磷酸盐、底层溶解氧、底层硅酸盐和底层硝酸盐是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长江口无脊椎动物季节变异主要体现在种类的季节演替上,营养盐和溶解氧浓度是无脊椎动物种类季节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

    2014年07期 v.44;No.232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引用频次:12 ]
  • 双台子河口芦苇湿地盐分离子空间变化与植物群落退化演替关系

    樊玉清;赵越;洪波;胡泓;

    以双台子河口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对2009年10月野外调查所获取的土壤、植物样品进行室内分析,研究盐分离子和植被群落退化演替的关系。结果表明:根据芦苇生物量、覆盖度、株高3项生长指标变化,研究区芦苇群落退化演替的顺序为芦苇—芦苇/补血草—芦苇/碱蒿—芦苇/碱蓬—獐茅/翅碱蓬—翅碱蓬。随着退化演替的进行,翅碱蓬群落的各盐分离子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五种植物群落的含量。电导率与芦苇生物量、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易溶盐离子(除CO2-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各盐分离子通过影响电导率而间接抑制植物生长,电导率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试验区土壤盐化的同时伴随着碱化。

    2014年07期 v.44;No.232 91-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引用频次:6 ]
  • 自组织数据地图在大辽河河口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张小伟;刘乐军;马安青;张震;

    自组织数据地图(SOM,Self-organizing Map)具有强大的数据压缩和提炼功能,应用它可以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处理,找到水质分析的新方法。本文以大辽河河口水质监测数据为例,应用MATLAB中SOM工具箱,采用批处理SOM算法,利用MATLAB语言编写出水质分析程序。该程序通过SOM的训练对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和显示,并进一步分析SOM训练结果,将监测数据分成4类,最后实现数据跟踪及新的监测数据的自动归类。该方法可以将水质监测数据的特征可视化,便于直观、深入地分析水质状况,为识别水质特征、跟踪水质变化和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2014年07期 v.44;No.232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引用频次:1 ]
  • 港池泊稳的能量平衡方程数值模拟

    李雪;董胜;陈更;

    对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多向随机波浪传播数学模型进行改进,通过模拟不同防波堤绕射引起的港池泊稳,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利用非线性弥散关系提高模型计算浅水变形的精度;采用二次逆风差分格式离散控制方程,避免了加入绕射项引起的数值耗散;并将文氏谱加入模型中,使其更加适合中国海域的工程应用。应用改进后模型绘制的双突堤和岛式防波堤绕射系数图与我国《海港水文规范》图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十分接近,可以较好地描述港池的泊稳状况,为综合计算波浪在近岸的浅水变形、折射、绕射、反射和能量耗散等作用奠定了基础。

    2014年07期 v.44;No.232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引用频次:2 ]
  • 基于引导角的非完整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于浩;唐功友;盖绍婷;刘吉振;

    研究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首先根据移动机器人侧向误差和角度误差的几何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引导角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然后利用Lyapunov直接法和积分Backstepping方法设计了基于引导角的轨迹跟踪控制器,并证明了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误差收敛性。最后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014年07期 v.44;No.232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引用频次:4 ]
  • 空间位置信息的多源POI数据融合

    张巍;高新院;李瑞姗;

    为从2个来源不同的POI数据集合中准确找出用于融合的对应对象,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1种改进方案,该方案在空间位置属性的基础上利用非空间属性相似度来提高结果融合集的准确性。技术路线如下:首先对2个POI数据集合实施空间位置方法找出对应对象组成的初步融合集,然后使用低阈值的名称属性相似度方法排除由空间位置方法找出的错误对应对象,最后使用高阈值的名称属性相似度方法找出空间位置方法未能找出的对应对象。用多组POI数据集合测试改进方案,结果表明融合集的准确率、召回率以及F1值都有明显提高。

    2014年07期 v.44;No.232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引用频次:34 ]
  • 解Schrdinger方程的一种修正的Runge-Kutta方法

    郭莹;房永磊;

    在经典的四阶Runge-Kutta(简记为RK)方法的基础上,得到一种新的解Schrdinger方程的修正的RK方法,并证明这个方法的代数阶为4。这个方法的稳定性和相性质分析也在本文中给出,新方法的相误差阶为6,耗散误差阶为5,并且通过数值试验证明了新方法的高效性。

    2014年07期 v.44;No.232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引用频次:1 ]

技术报告

  • 利用温度链对南海内波振幅的观测

    张本涛;陈维亮;陈标;王丹;

    内波的实测资料一般为走航或者浮标布站观测得到的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大面资料,将此资料进行滤波后,进行简单的数值处理,即可得到内波的振幅。但是这种资料较少,布控站位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是一种不易获取的资料。本文利用的温度链资料是一种获取简单,成本也较低的实测资料。利用温度链资料基于内波带动水质点上下波动的物理过程,进行内波振幅的计算,将会有较大的适用性。

    2014年07期 v.44;No.232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引用频次:3 ]

研究简报

  • 投喂底栖硅藻对刺参幼参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

    吕航;王巧晗;赫勇;宫庆礼;

    本实验研究投喂底栖硅藻(琴氏菱形藻微小变种Nitzschia panduriformis var.minor Grunow、菱形藻Nitzchia sp.、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和商业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刺参摄食底栖硅藻和商业饲料后特殊动力作用存在显著差异。琴氏菱形藻微小变种、菱形藻、筒柱藻和商业饲料组之间:SDA时间依次为:(22.0±1.0)、(22.0±0.5)、(20.0±1.5)和(22.0±1.0)h,没有显著性差异;摄食代谢峰值依次为:(27.0±1.2)、(30.0±1.7)、(29.0±2.1)和(32.0±1.2)mg O2·kg-1·h-1,琴氏菱形藻微小变种组显著低于另外3组(P<0.05);摄食水平依次为:(3.38±0.12)%、(3.75±0.25)%、(2.16±0.11)%和(6.37±0.19)%;摄食代谢比率依次为:1.93±0.10、2.14±0.19、2.07±0.19和2.29±0.20,4组之间差异不显著;SDA总耗能依次为:1.43±0.15、2.19±0.19、1.94±0.21和2.35±0.22。琴氏菱形藻微小变种组刺参SDA总耗能最低,SDA系数依次为:0.03±0.01、0.04±0.01、0.06±0.01和0.05±0.01,琴氏菱形藻微小变种组显著小于筒柱藻组(P<0.05)。

    2014年07期 v.44;No.23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引用频次:2 ]
  • 中国南部海区及其邻域区域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及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尹延鸿;温珍河;孙桂华;郭振轩;侯方辉;郭兴伟;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思路、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特征。该图主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采取了剥皮法(剥去第四系)编图方法,主要表达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构造单元划分、断裂构造、岩浆活动、盆地分布等特征,在海底和沉积盆地中,还用等值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基于现今大地构造格局将本区划分出六级地质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三级构造单元为地块或岛弧,四级构造单元为盆地、隆起区、隆褶带或海盆区,五级构造单元为隆起或坳陷,六级构造单元为凸起或凹陷。

    2014年07期 v.44;No.232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引用频次:8 ]
  • 黄河三角洲海上风机新型吸力锚基础型式分析

    刘红军;李洪江;

    海上风力发电是未来风电产业的主要趋势,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地带风能蕴藏量丰富,多为风能富集型,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水下黄河三角洲地域条件复杂,广泛发育着不稳定地形地貌,加上波浪荷载和风荷载的联合作用,极易引起海床土体侵蚀液化,直接影响海上风机基础的安全稳定性。在分析了现有海上风电风机基础的优缺点后,针对现有风机基础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新型伞式吸力锚基础,并对其结构优势和安装方法做了说明,该新型吸力锚基础独特的结构设计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风电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4年07期 v.44;No.232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引用频次: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