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广义帕雷托分布在波浪极值推算中的应用

    韩树宗;刘昆;

    以CCMP风场(1988年1月~2010年12月)为驱动,本文采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SWAN对中国海海区进行风浪场的数值模拟,并利用浮标资料对驱动风场和计算有效波高进行验证。根据模拟的结果分别采用广义帕雷托分布(GPD)和常用的广义极值分布(GEV)拟合累积频率曲线并进行效果检验,进而分析和比较2种分布的优缺点,并运用广义帕雷托分布(GPD)模型进行重现期波要素的推算,分析GPD模型的应用前景。

    2014年04期 v.44;No.22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引用频次:4 ]
  • 光衰减系数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关系

    王鲁宁;魏皓;赵亮;

    海水中光合作用有效光强(PAR)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分布在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是造成PAR在水中衰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风与潮混合作用较强的近海。已有的研究表明:PAR在水中是呈指数衰减的,并且在悬浮物颗粒物分布比较稳定时,光衰减系数k与悬浮物体积浓度线性相关。在生态模型中,往往需要利用k获得水下光强,而衰减系数k很难直接通过观测得到,因此本文目的就是建立衰减系数与悬浮颗粒物体积浓度的关系,后者可通过观测得到。经过对2个航次与2个定点观测数据的处理,得到了PAR衰减系数分别与所有粒径悬浮物颗粒物总体积浓度以及3种粒级(黏土、粉砂、细砂)悬浮物体积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并且发现相对于细砂,较小粒径的黏土、粉砂的浓度能更好的表征PAR的衰减特性。

    2014年04期 v.44;No.228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引用频次:5 ]
  • 南海西部海流和温度长期定点观测分析

    朱晓婷;陈学恩;

    对处于南海西边界位置(11°49.930′N,110°00.20′E),深度为636m的观测点,2006年4月27日~2007年7月7日的海流和温度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观测期间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平均值为7.4℃。(2)海流能量主要集中在南北方向上,具有显著的年变化。2006年5~6月,2006年8~11月及2007年1月北向流速占优,其他月份南向流速占优。(3)长期海流资料的调和分析表明,该海区潮汐类型属不规则全日潮;显著分潮为Sa、O1、K1和M2,潮流椭圆均作逆时针旋转,其中Sa和O1往复特性较强。Sa和K1分潮长轴与等深线平行,指向南北方向;而M2分潮长轴基本与等深线垂直;O1分潮长轴则指向西北-东南方向。(4)对逐月海流资料分别进行调和分析,得出O1和K1顺时针旋转的结果;该海区全日潮最显著,主要分潮的潮流椭圆要素随时间变化明显。(5)观测期间,观测海域多发中尺度涡:2006年6月15~29日观测点,东北方向的暖涡逐渐减弱并接近观测点,导致了日平均温度逐渐升高和余流V分量由强渐弱的变化特征。2006年12月12~19日观测点东侧发展了一个准静止冷涡,垂向范围300~800m,由于观测点处于冷涡的边缘,造成了温度变化平稳、海流V分量的南向流动随着涡的削弱而明显减小的变化特征。

    2014年04期 v.44;No.228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引用频次:4 ]
  • 不同类型糖源对大菱鲆脂肪代谢酶活性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苗惠君;聂琴;苗淑彦;陈尘悦;李静;张文兵;麦康森;

    以初始体质量(8.77±0.16)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9周的养殖实验,比较分析饲料中3种不同类型的糖源(葡萄糖、蔗糖和糊精)对大菱鲆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糖源显著影响肝脏中与脂肪合成相关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苹果酸酶(ME)的活性(P<0.05)。饲料糖源为葡萄糖时,大菱鲆肝脏中G6PD和ME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而蔗糖和糊精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与脂肪分解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分析表明,肠道脂肪酶的活性受饲料中不同糖源的影响显著(P<0.05);肝脏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在糖源为葡萄糖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不同糖源对肝脂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糊精组的总脂酶活性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菱鲆肌肉中的C16∶0和C18∶0的含量显著高于糊精组,而C16∶1和C18∶1n-9的含量显著低于糊精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不同类型的糖源对大菱鲆肌肉脂肪酸的影响集中在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上,而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有限。

    2014年04期 v.44;No.228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6 ]
  • 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

    佟飞;张秀梅;吴忠鑫;张沛东;

    根据人工鱼礁区生态环境效应、生物群落效应和生态系统功能效应特征,构建北方资源增殖型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指数法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分析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基于2010—2011年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每月生态环境的调查数据,运用构建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的年平均生态系统的健康综合指数分别为0.647和0.614,二者不存在明显差异,均为健康状况良好的生态系统。综合分析认为,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物群落仍处于发展阶段,需对该礁区进行长期连续的调查监测,以进一步了解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

    2014年04期 v.44;No.228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引用频次:19 ]
  • 基于贴现率的西北太平洋柔鱼生物经济模型及管理策略分析

    刘金立;陈新军;李纲;

    西北太平洋柔鱼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综合考虑生物、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柔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根据1996—2011年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捕捞的柔鱼渔获量和作业成本,结合贴现率和渔获物价格等经济数据,构建基于贴现率的西北太平洋柔鱼生物经济模型。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状况处于良好状态,并未遭受过度捕捞;当贴现率α在0.3~0.5之间,当前利益占长远利益的20%~30%(D=0.2~0.3),且渔获物价格在9 195~12 500元/t之间时,该海域的柔鱼资源种群资源量相对稳定,能达到最优种群数量水平,可保证柔鱼渔获量始终处在MSY之下,确保柔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14年04期 v.44;No.228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引用频次:1 ]
  • 龙须菜RSAP分析及其SCAR标记的转化

    王津果;隋正红;周伟;马金华;张淑;常连鹏;

    初步探讨限制性位点扩增多态性(Restriction site amplified polymorphism,RSAP)分子标记技术在龙须菜遗传多样性检测和种质鉴定上的应用。利用所优化的适合于龙须菜RSAP分析的PCR反应体系,对青岛湛山湾野生群体和栽培品系981、07-2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试验采用15对引物组合在3个群体14个龙须菜个体中共扩增出66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146个,多态性比例22%,平均每对引物产生10条多态性条带,片段大小在100~1 000 bp之间。湛山湾野生群体的Na(1.007 5)、Ne(1.007 1)、H(0.003 6)、I(0.005 1)与栽培品系981的Na(1.003 0)、Ne(1.002 1)、H(0.001 2)、I(0.001 8),以及栽培品系07-2的Na(1.009 0)、Ne(1.006 3)、H(0.003 7)、I(0.005 4)相比较可知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是有差异的。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在所有检测的样品中,遗传多样性多来自不同群体间的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2个栽培品系981、07-2间遗传距离不大,但栽培品系与湛山湾野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而UPGMA聚类分析也明显的将湛山湾野生群体与栽培品系981、07-2区分开来,表明野生群体与栽培品系间已产生一定的遗传隔离。通过分析湛山湾野生群体及栽培品系981、07-2的RSAP指纹图谱,从中筛选栽培品系981的特异条带,并将其转化为稳定性好、特异性高的序列特征化扩增区(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分子标记。

    2014年04期 v.44;No.228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引用频次:7 ]
  • 乳山湾及邻近海域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

    徐潇峰;朱丽岩;徐风风;巩文静;王俊健;

    分别于2011年5和10月对乳山湾及邻近海域进行2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桡足类28种,其中春季22种,秋季20种。主要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双刺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强额拟哲水蚤等。春季桡足类平均丰度为13 967.19ind/m3,秋季为12 044.52ind/m3,春季航次浮游动物丰度平面分布呈现以湾口为低值中心同时向湾内和湾外递增的趋势,秋季则呈现以乳山湾西流区为高值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的趋势。调查海区春季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156,秋季为2.122,该指数在春季航次与盐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在秋季,该指数则与温度和盐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在两个季节中香农威纳指数与浮游植物密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表明,调查海域桡足类多为适应低盐环境的生态类群,其平面分布深受水环境条件的影响,整体呈现出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双重差异。

    2014年04期 v.44;No.228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引用频次:3 ]
  • 安徽巢湖下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韩宗珠;肖楠;李安龙;高芳;徐翠玲;何雨旸;

    安徽巢湖地区孤峰组地层为一套层状硅质岩与泥质岩交互沉积岩系,对其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以及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硅质岩在Al-Fe-Mn三角图和SiO2-Al2O3,SiO2-MgO双变量图解中都落到生物成因的硅质岩范围内。δCe具有正异常,轻稀土富集,这些特征表明本区硅质岩属海水生物沉积成因。硅质岩的ΣREE值在22.62~209.03μg/g之间,平均值为88.58μg/g;Ceanom值的范围在0.20~2.78,平均值为1.70;(La/Yb)N值在0.39~2.80之间,平均值为1.01,这些地球化学指标揭示了本区硅质岩形成于深水缺氧环境。

    2014年04期 v.44;No.228 78-8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引用频次:18 ]
  • 胶州湾湾口夏季海流时空分布特征

    蔡忠亚;刘哲;陈子煜;郭新宇;高会旺;

    基于2009年夏季中潮时胶州湾湾口薛家岛-团岛断面的走航ADCP观测数据,分析了胶州湾湾口断面海流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湾口处海水运动以潮流为主,总体表现为驻波性质,强流发生在涨、落潮中间时刻。受岸线诱导,湾口海流在涨潮(落潮)时呈西北(东南)向,流速在断面上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平流项引起的"潮流调整"效应使得断面北侧西向海流和南侧东向海流被加强,造成海流东西分量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不对称性现象,即南北两侧海水运动涨、落潮不同步,欧拉余流呈现"北进南出"的形态。同时,东风分量会使得断面中心区域产生"表进底出"形态,而南北方向欧拉余流结构受风影响较小。

    2014年04期 v.44;No.228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引用频次:4 ]
  • X波段雷达图像反演风场光流方法的改进

    李金凤;楚晓亮;王剑;王业慧;王峰;

    风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环境动力学要素,海洋风场信息可以从X波段雷达海杂波图像中提取。本文从高阶次波的频散关系、贝叶斯方法和求解光流方程的全局平滑约束技术等方面对现有的X波段雷达反演风场的光流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利用实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反演的风向和风速较之原方法的反演结果都有了显著改善,与实测结果符合更好。此外,改进方法的反演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近岸风向和风速的整体变化趋势。

    2014年04期 v.44;No.228 104-10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引用频次:6 ]
  • 一种光照变化条件下的自适用权重局部立体匹配算法

    于方杰;栾新;宋大雷;周红虹;李秀芳;

    基于Census变换的局部立体匹配算法,对于光照变换具有较高的鲁棒性,但在图像内视差不连续区域存在匹配误差,导致前景膨胀现象。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在RGB空间基于稀疏Census变换的自适应权重的局部立体匹配算法。通过在RGB 3个彩色通道分别进行稀疏Census变换,根据颜色距离和空间距离,计算在局部窗口中各个像素的权重,从而进行聚合。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消除前景膨胀现象,提高了对视差不连续区域的匹配准确度,同时提高了光照变换的鲁棒性。

    2014年04期 v.44;No.228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引用频次:3 ]
  • 一类非线性微分多项式1个非零公共值的亚纯函数的唯一性

    李效敏;李艳军;

    证明2个非常数的亚纯函数CM分担0和∞,这2个亚纯函数的一类非线性微分多项式CM分担1条件下的2个唯一性定理,进一步研究了杨重骏1976年提出的问题;证明了2个非常数的整函数的一类非线性微分多项式CM分担条件下的唯一性定理,在整函数条件下进一步研究了I Lahiri在1997年提出的问题。本文结果改进了仪洪勋,方彩云和方明亮等人的相应结果。

    2014年04期 v.44;No.228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引用频次:0 ]

研究简报

  • 原子荧光测定食品中总砷方法的改进与探讨

    赵海峰;胡彦兵;汝少国;

    针对国标《GB 5009.11—2003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中的原子荧光-湿法消解测定总砷的方法中存在的难于控制完全消解样品、测定结果不稳定,试剂用量大的问题,对原方法进行了3点改进。一是利用浓硫酸沸点高,能脱水碳化破坏有机物的特性,通过高温浓缩硫酸对样品进行两次脱水碳化消解,使样品消解的更完全,且节省试剂;二是针对样品中砷形态的多样性,加强温度控制,低温消解、降低易挥发砷化合物的损失,高温加速样品消解,缩短操作时间;三是加盖小漏斗制造回流,减少易挥发砷化合物的损失,使方法易操作、节省试剂。用改进的方法测定菠菜粉(GBW10015)、海带粉(GBW08517)和虾粉(CNAS T0442)中的总砷,不少于6个平行样的测定结果均位于参考值范围的中间部分,且RSD值均小于7%,表明改进的方法准确、稳定。结果还表明,200℃的硫酸、高氯酸的混合酸和高温浓硫酸均能有效消解样品中砷甜菜碱和砷糖类化合物。

    2014年04期 v.44;No.228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引用频次:7 ]
  • 纳米ZnO-La_2O_3固体碱的制备及其催化废弃煎炸油制备生物柴油

    侯谦奋;张前前;李铁;李苓;

    本文采用共沉淀法,以草酸铵为沉淀剂制备了ZnO-La2O3固体碱,并将其应用于催化废弃煎炸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通过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催化剂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700℃煅烧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催化剂是由ZnO和La2O3组成,锌镧摩尔比为3∶1,粒径在100nm左右。该催化剂用量5%(为油的质量)、醇油摩尔比36∶1、200℃反应3h,得到的脂肪酸甲酯(FAME)产率达到91.6%;催化剂经过洗涤和干燥,无需活化可继续使用,连续使用第四次后,脂肪酸甲酯的产率仍保持在80%以上。

    2014年04期 v.44;No.228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引用频次:17 ]
  • 一种检测溢油的快速分类辅助鉴别方法

    李福娟;曹丽歆;王鑫平;李光梅;周青;孙培艳;

    用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原油样品的正构烷烃和甾萜烷生物标志物。针对在仪器分析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带来的采集点漂移的现象,利用相关系数校正方法对保留时间进行了校正。实验结果表明,保留时间校正后大大提高了采集点的重合性。采用欧氏距离方法对校正后的色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基于色谱数据的聚类分析对于降解油和非降解油的分类效果良好;而基于校正后甾、萜烷生物标志物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能很好的将溢油样品与溢油源样品聚为一类,而与其他不相干油田的样品区分开来,聚类分析结果更能真实反映样品的真实信息。相关系数校正与快速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为溢油来源的判断提供了一种快速分类辅助鉴别方法。

    2014年04期 v.44;No.228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引用频次:1 ]
  • 波浪能直接驱动机动浮标的推进机构设计

    常宗瑜;戴源;常东辉;郑中强;

    移动观测平台是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自治水下机器人(AUV)等移动平台由于需要支持船只和能源供给的限制,影响了它们长时间和大范围使用。本文利用波浪垂荡运动设计一种新型波浪能驱动的机动浮标,该系统由水上浮体和水下推进机构两部分组成,利用波浪垂荡运动,推动水下推进机构叶片的摆动,引起水下推进机构在水平方向向前的升力,使水下推进机构以及水上浮体实现无外在能源供给的自主运动。本文设计制造了波浪驱动机动浮标的实验样机,并进行了海试。实验表明,在中等海况条件下可以实现机动浮标的无动力前进。该设计为海洋环境调查、海洋生态监测和溢油跟踪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移动监测平台。

    2014年04期 v.44;No.228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引用频次:8 ]

技术报告

  • 大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区划研究

    马冰然;马安青;陈爽;李正炎;王志凯;

    为了明确大辽河流域范围内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对流域生态安全非常重要的区域,根据流域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运用定性分区与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划分方法得到大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分区图,将大辽河流域划分成5个一级区和13个生态亚区。按照"水体类型+干扰类型+功能类型"对每个生态功能区进行命名,明确了每一个生态功能区的特征,为大辽河流域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年04期 v.44;No.228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引用频次: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