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冰;陈学恩;赵健;
基于海洋模式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利用大小区嵌套技术,分别对全球海洋和西北太平洋进行了网格嵌套数值模拟,研究了吕宋海峡海域环流场的季节性变化。考虑全球海洋环流影响的西北太平洋模式,成功地刻画了黑潮的流结构及季节变化。吕宋海峡海洋环流流场在不同深度处差异较大,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黑潮入侵南海主要发生在500m深度以上,冬季最明显,夏秋两季不明显。在500m层常年存在一支南海暖流流入西北太平洋,在800m层南海暖流消失。一年四季黑潮主要通过吕宋海峡的南部和中部进入南海。1 000m层流场表明,黑潮主要通过吕宋海峡的中部入侵南海。在800~1 000m处主要是黑潮水流入南海。
2014年03期 v.44;No.22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5K] [引用频次:2 ] - 王凤;孙即霖;吴德星;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影响2011年春夏季长江南部中下游地区发生旱涝急转的异常大气环流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长江南部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发生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副热带高压由弱到强的变化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高空急流的变化则为降水提供了上升运动条件。进一步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的原因与副热带高压加强前一候时间内孟加拉湾地区的异常对流加强有密切的关系。急流的变化则与陆地气温的季节变化和中纬度西太平洋强经向海表面温度(SST)梯度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的研究表明:2011春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现象的发生,是局地大气环流变化,南北半球大气相互影响以及海洋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共同作用造成。
2014年03期 v.44;No.227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引用频次:11 ] - 赵芳;胡瑞金;
利用SODA资料对索马里流系区域海表温度(SST)的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季和冬季的索马里流系区SST呈现全区一致型的变化,但是夏季除了有全区一致型的变化外,还存在南北反位相的变化。夏季海温的这2种变化类型与ENSO、印度洋偶极子及印度季风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合成分析发现,在夏季全区一致型时,6月份热带西南印度洋、索马里沿岸的风应力旋度和大小与阿拉伯海均呈现相反的变化特点,夏季索马里流系区域海温变化主要受上升流和蒸发共同影响;在南北反位相型时,5月份的风应力变化信号最明显,且显著区域的位置和大小与全区一致型时的6月份不完全对应;夏季索马里流系南区SST异常可以利用上升流和蒸发异常进行解释,但北区的SST异常并非如此,其它因素应该起主导作用。
2014年03期 v.44;No.227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引用频次:2 ] - 陈孔茂;唐小千;绳秀珍;邢婧;战文斌;
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膜结合型免疫球蛋白D(Membrane-bounded Ig,mIgD)重链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该基因全长3 357bp,包含1个2 997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99个氨基酸,基因结构为VDJ-μ1-δ1-δ2-δ3-δ4-δ5-δ6-δ7-TM。重链恒定区δ1~δ7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结果显示,其与庸鲽(78%)、鳜(71%)、牙鲆(68%)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大菱鲆mIgD的每个δ恒定区内均存在色氨酸与半胱氨酸保守位点。利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硬骨鱼类免疫球蛋白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鱼类IgD聚为一大支,大菱鲆IgD与庸鲽及牙鲆聚为一支。利用RT-PCR分析了大菱鲆IgD重链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结果显示,其在外周血白细胞、脾脏、前肾及中肾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将大菱鲆腹腔注射福尔马林灭活鳗弧菌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前肾组织中mIgD重链基因应答表达量,结果显示,mIgD重链基因在注射鳗弧菌后呈显著下调趋势,在注射后8h时降至最低值,其相对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1/28,然后呈逐渐恢复上调趋势,在48h时mIgD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2014年03期 v.44;No.227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引用频次:5 ] - 韩丽蓉;徐玮;汪东风;王艳龙;
以初始质量(5.28±0.03)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56d的摄食生长实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5%、0.50%、1.00%和2.00%的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配制成5种实验饲料,研究壳寡糖对仿刺参生长、免疫反应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了壳寡糖后,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对刺参体腔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显著提高了刺参体腔细胞的呼吸爆发活力(P<0.05)。饲料中添加0.50%的壳寡糖可显著提高刺参体腔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P<0.05)。刺参体腔细胞内酸性磷酸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其中0.50%壳寡糖添加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对提高抵抗灿烂弧菌的能力无明显作用(P>0.05)。综合比较表明,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对刺参的生长和抵抗灿烂弧菌的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4年03期 v.44;No.227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引用频次:19 ] - 韩宝芹;杜芳;毕庆庆;杨艳;刘伟治;刘万顺;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纤溶酶(UFE)是由本实验室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组有抗凝和纤溶活性及较好生物安全性的纤溶酶。本研究为获得重组表达的UFE,根据该纤溶酶Ⅲ的(UFEⅢ)N端测序结果,设计简并引物,扩增出该蛋白的部分基因编码序列,利用5′-RACE PCR获得(UFEⅢ)的cDNA全长序列863bp,其中开放阅读框编码261个氨基酸。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为丝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并与之前实验室提取的UFEⅢ进行同源性分析,推测其为一组同工酶。以PMD18-T-UFE为模板,扩增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成熟肽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UFE和pET28a-UFE,转入Rosetta2(DE3)菌中诱导表达,UFEⅢ分别以可溶蛋白和包涵体的形式得到了表达。
2014年03期 v.44;No.227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引用频次:7 ] - 付峰;隋正红;常连鹏;周伟;魏惠惠;
用紫外线辐射处理野生型龙须菜果孢子体放散刚附着的果孢子,并通过耐高温的筛选,初步获得了2株具有耐高温,生长快速等优良性状的四分孢子体突变株,命名为BZT-11和BZT-18,将其与981和野生型藻株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这2株突变体在实验室内和海上的日平均生长速率为均明显高于981和野生型藻株。在热胁迫时间内,BZT-11和BZT-18的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低于野生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高于野生型;而在整个胁迫过程中2株突变体与981藻株的MDA含量和SOD活性水平差异不显著。经过4h的热激后,藻株BZT-11和BZT-18的hsp70基因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野生型。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2株突变藻体的耐高温优势。本研究提供了耐高温突变体的筛选技术。
2014年03期 v.44;No.227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引用频次:6 ] - 李永立;李铁;李万超;朱茂旭;
铁锰水合氧化物结合态金属是沉积物中的易还原形态,具有化学活性。在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发生变化时,会释放到水体当中,造成二次污染,对海洋环境和生物有潜在的风险。为了较准确地了解铁锰水合氧化物结合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选择胶州湾、青岛近海以及南黄海7个站的表层沉积物用盐酸羟胺进行连续提取,对其中铁锰水合氧化物结合态的提取和测定条件进行了实验,优化了近海表层沉积物中铁锰水合氧化物结合态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NH2OH·HCl的浓度基本不影响提取结果;连续振荡条件下的提取平衡时间约在4h且基本提取完全;提取过程中有轻微过度溶出现象,可采用重复提取的方法校正;连续振荡与间歇振荡对提取结果没有显著影响。沉积物铁锰水合氧化物结合态金属元素的适宜提取条件确定为,采用0.04mol/L NH2OH·HCl-0.02mol/L HNO3作为提取剂,室温下连续振荡2次提取,第1次为4h,第2次为1h可用于过度溶出校正。
2014年03期 v.44;No.227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引用频次:9 ] - 李敏;韩宗珠;许红;张贺;赵广涛;林学辉;何雨旸;
青岛仰口地区保存了完整的从变辉长岩到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榴辉岩、变辉长岩和片麻岩属钙碱性系列,超基性岩属拉斑系列;CIPW标准矿物计算显示榴辉岩和变辉长岩中长石以钠长石为主,超基性岩主要标准矿物为橄榄石、紫苏辉石和锥辉石,片麻岩中出现标准矿物刚玉;榴辉岩、变辉长岩和片麻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超基性岩的微量元素相对于N-MORB亏损;榴辉岩和变辉长岩轻稀土明显富集,配分型式与岛弧玄武岩相似,片麻岩具明显的Eu的负异常,配分型式与后造山A型花岗岩相似,超基性岩稀土总量较球粒陨石偏高,具强烈的Ce的负异常。微量元素比值及地球化学图解表明榴辉岩与变辉长岩的原岩为辉长岩,片麻岩的原岩为造山后A型花岗岩,原岩的岩浆源区位于下地壳,超基性岩的岩浆源区位于上地幔,原岩均形成于岛弧环境。
2014年03期 v.44;No.227 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引用频次:1 ] - 黄有松;徐东晖;陈洪举;张寰;林森杰;刘光兴;
浮游桡足类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高级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重要中介,对自然海区桡足类食物组成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其在海洋食物网所处生态地位的关键。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目前很难获取桡足类准确的现场摄食信息。本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华哲水蚤的现场食物组成,对现场采集固定的中华哲水蚤样品进行清洗、去除附肢、镜检等处理,研磨匀浆后提取总基因组DNA。基于对以此DNA为模板扩增出的非桡足类核糖体小亚基基因(non-copepod 18SrDNA)序列的分析,本文共检测出属于8个门的中华哲水蚤的潜在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PCR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桡足类摄食研究中具有强大的效用,同时,诸多潜在食物类群的发现也意味着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桡足类及其它海洋生物现场食物组成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将有利于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真实状态,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研究。
2014年03期 v.44;No.227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引用频次:7 ] - 李炜;王卫英;刘福顺;陈文文;彭春涪;卢洪超;
提出1种适用于海上风力发电支撑结构的模态振型扩阶方法。该方法无需借助转换矩阵实现振型扩阶,而是依靠实测模态并通过修正有限元模型对应振型在未测试自由度的振型值而获得空间完备的模态振型,并且所发展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有限元模型存在的建模误差,是1种直接的估算方法,计算效率相对较高。文中采用三桩导管架式海上风力发电支撑结构验证提出方法的正确性以及在低阶模态振型扩阶上的优越性。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传感器位置、数量依赖程度低,尤其对于海上风电结构,仅在结构的水深较浅部位布置少数传感器即可比较精确的实现低阶模态振型扩阶,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2014年03期 v.44;No.227 98-10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引用频次:1 ] - 吴凡;方明强;管磊;
对西北太平洋1982—2010年NOAA系列卫星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产品进行月平均等处理,采用Reynolds SST月平均场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数据融合等处理,建立高空间覆盖、长时间序列的SST场数据集。对月距平场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分析时空模态特征,并将第一模态时间序列与相关气候时间序列进行比较。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太平洋SST存在显著的约13a周期的年代际模态和2~5a的类厄尔尼诺模态,年代际变化和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振荡相似;类厄尔尼诺模态与Ni珘no-3.4区SST周期变化较为相关,并相对于厄尔尼诺具有约10个月的滞后。本研究显示,西北太平洋可能在多种不同时间尺度气候机制的控制之下。
2014年03期 v.44;No.227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引用频次:6 ] - 胡桐;郭忠文;Bernd-Ludwig Wenning;Carmelita Grg;
针对移动容迟网络中的数据共享服务,提出基于社团的源路由算法(Social-based Source Routing,SSR)。将移动容迟网络中的数据共享过程分为摘要消息广播、兴趣消息回传与内容数据转发。利用分布式社团检测算法区别各节点的多社团结构,通过摘要消息广播构建节点间的社团路径(Community Path),并将共享数据沿社团路径进行基于单消息副本的转发。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达到与多副本转发算法类似的消息传输成功率,同时显著降低消息传输代价。
2014年03期 v.44;No.227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引用频次:1 ] - 高超;高存臣;
针对一类具有配外部扰动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离散时间系统(DTS),提出了改进的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案,使得该观测器不受外部扰动的影响。对外部扰动满足匹配条件的MIMO-DTS,提出了基于状态观测器和扰动估计器的滑模控制器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不要求知道系统的状态和外部扰动的上界。提出的仿真例子说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4年03期 v.44;No.227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