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雯;黄菲;
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孟加拉湾东部夏季风(Eastern Bay of Bengal Summer Monsoon,简称EBOBSM)爆发日期进行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规定3天滑动平均的850hPa纬向风在90°E~100°E,7.5°N~12.5°N的范围平均下,从平均值大于2m/s的当天开始,连续15天均值都大于0,且15天纬向风平均值大于2m/s,则该日期为EBOBSM夏季风爆发日期,1979—2008年气候平均爆发日期为5月5日。EBOBSM爆发时间的年际变化特征明显,EBOBSM爆发偏早(晚)年的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高),对应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冷(暖)事件和南极涛动正(负)位相,这种位相分布自北半球冬季至春季由强变弱。澳大利亚及西南印度洋受异常气旋(反气旋)式环流控制,并一直持续至春季3、4月份,使得早年与晚年位势高度异常的差异自南向北表现为低-高-低的类波列分布,并伴随气旋-反气旋-气旋式波动环流。南极涛动异常信号通过经向异常波动,自南印度洋中高纬度传播至孟加拉湾。偏早年热带地区的气旋式环流使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加强,更多的水汽及热量随赤道西风被携带至孟加拉湾,使得当地降水充沛,对流活跃,较易激发季风爆发,偏晚年情况相反。
2013年11期 v.43;No.22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引用频次:4 ] - 郑鹏;陈学恩;
基于近岸海洋模式FVCOM(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利用NCEP-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的海表温度、太阳短波辐射通量、动量通量等数据作为强迫,考虑潮流混合和风应力作用,在季节尺度上研究了渤海夏季温度场的三维结构。模拟结果准确刻画了夏季渤海中部浅滩暖水及其南北两侧洼地冷水构成的"非对称双中心底层冷水"结构。研究发现,北侧洼地底层水的海温比南侧洼地底层水的海温低2℃,该低温中心位于渤中浅滩至洼地的斜坡上,冷中心有爬坡现象;在15m层和底层,渤中浅滩北侧存在2个低温中心,并和周围的冷水构成西南-东北向的椭圆状冷水带,流场结构中存在着与冷水带形状相似的逆时针流环和流涡,表明地形和岸线是冷水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3年11期 v.43;No.223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引用频次:7 ] - 刘子洲;李培良;王雪竹;张婷婷;
使用两层嵌套的HYCOM数值模式模拟了太平洋区域气候态环流场,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及前人的研究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模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利用模式结果构建太平洋年均流场,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流场进行定量分析。对主要流的来源与补充关系进行了探讨:南赤道流来源为秘鲁流与赤道潜流上升流,赤道潜流来源为新几内亚沿岸流回流,北太平洋东边界流在表层流幅较窄、次表层流幅较宽,副热带逆流在南北半球均存在明显的双核甚至多核结构。对流场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北赤道逆流来源在冬春季与夏秋季不同、北赤道逆流春季与夏季在表层存在季节性消失现象,西向的赤道中层流仅在秋季存在于日界线以西海域,西太平洋夏秋季流场与冬春季流场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
2013年11期 v.43;No.223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引用频次:4 ] - 陈芸燕;田相利;于晓;董双林;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慢性亚硝酸氮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湿重(48.96±0.88)g)体壁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及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刺参在0.12~57.50mg/L亚硝酸氮胁迫下,体壁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溶菌酶(LSZ)活性均在胁迫初期显著升高。到第20天时,57.50mg/L亚硝酸氮胁迫组刺参体壁中ACP、AKP和LSZ活性以及T-AO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低浓度亚硝酸氮(0.12和2.30mg/L)胁迫能够显著提高刺参体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而高浓度亚硝酸氮(11.50和57.50mg/L)胁迫则显著抑制刺参体壁SOD和CAT的活性。刺参体壁中微量丙二醛(MDA)含量随亚硝酸氮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在体壁中的积累量增大。刺参体壁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量在亚硝酸氮胁迫初期迅速升高至最高,但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并趋于稳定,其最大表达量与亚硝酸氮浓度呈显著对数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刺参在低于2.30mg/L亚硝酸氮胁迫下,体内非特异性免疫酶能主动发挥作用;但在较高浓度亚硝酸氮胁迫下,体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显著下降,且刺参体壁中MDA含量和HSP70的表达量可以较好的反映刺参受亚硝酸氮胁迫的程度。
2013年11期 v.43;No.223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引用频次:11 ] - 刘鹿山;绳秀珍;战文斌;
在已研制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基础上,对影响试纸条检测灵敏度的金标抗体、检测线抗体等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制备并纯化了5种IgG型的抗WSSV单克隆抗体2E6、2A3、3B7、4G9、5D2;金标抗体以Au-2E6和Au-2A3按1∶1(V/V)混合,检测线抗体以2A3、3B7、4G9、5D2按2∶4∶2∶1(V/V)混合,优化后的试纸条灵敏度提高到117.2ng/mL。使用该试纸条对人工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鳃、肠、心脏、性腺、肌肉、肝胰腺、血淋巴等组织样品进行跟踪检测。发现感染后12h时,肠最早检测为WSSV阳性;24h时,鳃、血淋巴、肠、心脏、性腺、肝胰腺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肌肉为阴性;36h时,各组织均检测为阳性,其中肠、性腺、血淋巴、鳃的阳性信号明显比其他组织强。研究表明,优化后的WSSV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可用于虾类感染WSSV早期的病毒检测,在对虾养殖中推广应用该试纸条,对控制白斑病暴发、减少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期 v.43;No.223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引用频次:12 ] - 原媛;韩倩;郭华荣;
为分析大菱鲆红体病暴发的病原及红体病和养殖环境温度的相关性,于2011年3月~2012年1月的不同季节,在胶东半岛沿海多个养殖场收集大菱鲆红体病病鱼,采用光镜观察、弧菌选择性培养、电镜观察(负染和切片)、鱼类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检测以及PCR特异性扩增方法,观察其病理症状,分析、鉴定其致病病原。研究发现,所检各批次大菱鲆红体病鱼都不是寄生虫感染;环境温度较高时,一般为细菌性红体病(弧菌感染);环境温度较低时,可检测到病毒性红体病,并发现有弧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鳃丝是否灰暗贫血是区分细菌性红体病和病毒性红体病的最直接有效的鉴别病症。研究结果对于有效监控大菱鲆红体病的暴发,快速鉴别致病病原,实现对症治疗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期 v.43;No.223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引用频次:4 ] - 赵柏淞;程洁;陈亮;于娜;黄晓婷;包振民;
本研究构建了栉孔扇贝3个BAC文库,分别为BamHI文库,HindⅢ文库和Sau3AI,其中BamHI文库包含34 56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为98kb,未发现空载;HindⅢ文库包含132 48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为106kb,空载率为1.67%;Sau3AI文库包含23 04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为53kb,空载率为3.33%。3个文库总共由190 080个克隆组成,平均插入片段为98kb,覆盖栉孔扇贝基因组的15.4倍。通过对随机挑选BAC克隆100代的继代培养,未发现插入片段的丢失或重排现象,说明所构建的BAC文库是稳定的。将所有克隆进行超级池及二级池的构建,筛选了3个基因及遗传图谱上的7个微卫星标记,阳性克隆数在6~18之间,表明这3个文库可以在目的基因或标记的筛选、物理图谱的构建及大规模基因组的测序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3年11期 v.43;No.223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引用频次:4 ] - 刘娟;朱茂旭;姬泓巍;
铁异化还原是铁循环的重要过程,微生物可还原铁(III)(MR-Fe(III))含量是铁异化还原能力及高活性铁含量的重要参数。利用盐酸羟胺提取法定量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MR-Fe(III)含量及深度变化。结果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MR-Fe(III)含量在7.82~27.9μmol/g之间,为高活性铁氧化物的一部分、总活性铁很小一部分;可能与受污水输入的影响有关,其含量与黏土组分无明显相关性。MR-Fe(III)含量在15cm深度范围内的快速减小,化学还原和异化还原可能对其减小都有一定贡献。但在深部并未耗尽,表明无论铁的异化还原还是快速的硫化物缓冲(即快速的化学还原)都不会受高活性铁氧化物含量的制约,有机质活性应是制约这些过程的最终因素。对具有相对较小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的半封闭海湾,进一步研究气候及生态环境改变条件下铁异化还原对有机质矿化的相对贡献、对硫和营养盐以及重金属元素成岩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期 v.43;No.223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引用频次:1 ] - 琚彩霞;徐甲坤;张权;孙谧;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磁性Fe3O4纳米粒子(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先后用正硅酸乙酯(TEOS)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MNP进行表面功能修饰,成功制备了硅烷化磁性纳米粒子(SMNP)和氨基磁性纳米微球(AMNP)。通过透射电镜(TEM)、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合成粒子进行形貌、结构、磁性能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合成材料平均粒径约为7~10nm,结晶性能良好;3种粒子均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MNP、SMNP和AMNP的饱和磁化强度值分别为47.9、33.0和19.5emu/g;氨基含量为5.7%。利用AMNP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开展酶的固定化研究,最大吸附量为41mg/g。
2013年11期 v.43;No.223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引用频次:8 ] - 韩宗珠;徐翠玲;周艳芝;李安龙;丁咚;张晶;
对青岛仰口湾两条海滩横剖面的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参数特征分析,结合相关地质水文及地形观测资料,探讨了潮间带的沉积物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3种沉积类型,以含砾砂(g)S为主,砾质砂gS和砂质砾sG类型零星分布,几乎没有黏土组份,或含量极低。研究区海滩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呈带状由陆向海变细,分选变好;偏态多数为正偏,到低潮带附近逐渐变为负偏;整体峰态较尖锐,峰态多样。波浪和风是本区沉积物输运的主要动力,海滩北部夏季受到波浪的影响最大,表现为剖面整体高程降低,沉积物较粗,分选较差,偏态值高,峰态尖锐,其次为中南部的秋、冬两季。
2013年11期 v.43;No.223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引用频次:4 ] - 易柏林;邹立;文梅;万汉兴;张亚昆;
以2011年5和8月双台子河口水体pH、溶解氧(DO)、无机氮(DIN)、磷酸盐(PO4-P)、COD、石油类和叶绿素a等调查结果为基础,根据各参数表征的意义,筛选并建立了双台子河口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利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对双台子河口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5和8月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0.48~2.76和0.71~1.50,平均值分别为1.31和1.10。2011年5月的主要污染指标分别为PO4-P和8月为DIN、PO4-P和COD。双台子河口水环境质量整体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处于轻污染状态。较高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含量预示着该区域存在较高的赤潮发生风险。
2013年11期 v.43;No.223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引用频次:8 ] - 黄薇;郝艳玲;王进;崔廷伟;
为充分认识FY-3B卫星微波成像仪(MWRI)的性能,了解其应用潜力,本文采用星星比对的方法,在中国渤黄海海域,利用AMSR-E亮温数据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比较了两者亮温时空变化趋势,并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了对应通道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渤黄海海域两者具有高相关性,分布趋势一致,相关系数R2最高为0.99,RMSE在0.9~9.6K之间。
2013年11期 v.43;No.223 9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引用频次:7 ] - 郭昕阳;程承旗;谭亚平;李大鹏;
地形图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基础地图资料,在经济、国防建设以及科研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地形图图幅分幅、编码采用的方法各异,缺少统一标准。为解决由于世界各国采取的地形图图幅编码方法不统一带来的数据共享等系列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等经纬网剖分框架的全球地形图图幅统一编码方法。鉴于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图幅可由不同尺度的等经纬网剖分面片集聚合而成,该方法采用剖分面片集中的定位面片编码、经向面片个数和纬向面片个数等组织的编码来唯一标识地形图图幅。通过实例分析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行,且编码地理含义直观、使用方便。
2013年11期 v.43;No.223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引用频次:1 ] - 李忠豪;张连生;杨永健;
本文考虑带不等式约束的全局优化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文中给出了填充函数的定义。通过给出的定义证明了文中构造的复合函数是填充函数,并且依据填充函数的特点,给出了一个相应的填充函数算法。最后通过示例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2013年11期 v.43;No.223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