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少妮;黄菲;
使用1979—2009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气候预测系统(CFSR)的日平均资料,确定了1979—2009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具体日期。使用英国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月平均资料,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和海温距平的相关场,定义热带西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WPI)和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CEPI)。通过对季风爆发早晚年和正常年的分析对比,定义客观标准:(1)WPI和CEPI从前1年秋季9月到季风爆发前3月份基本保持相反的位相,并且WPI没有发生正负位相转换;(2)WPI从前1年9月到该年3月这7个月的月平均指数的绝对值≥0.2;(3)满足(1)(2)条件后,当WPI<-0.2且CEPI>0,则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异常偏晚,而当WPI>0.2且CEPI<0时,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异常偏早;(4)当WPI·CEPI>0时,季风可能正常时间爆发,而满足条件(1)但不满足(2)时季风正常时间爆发的可能性较大。并对2010、2011和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做出了比较合理的预测。
2013年10期 v.43;No.222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引用频次:6 ] - 堵盘军;王丽琳;管琴乐;薛佳丽;陈学恩;亢兴;肖文军;
基于国内外海洋灾害业务化预警系统研究基础,进行台风浪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利用软件工程原理开展系统需求分析、功能实现和数据库架构设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界面布局和人机交互界面,通过WEBGIS平台建立交互式预报制作和发布系统,实现了数值预报系统业务化自动运行、数值预报产品标准化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表达、人机交互偏差订正与成图发布等多种功能;以2011年5号台风"米雷"为试预报案例,验证了系统的制作和发布功能,实现了区域环台风浪预警报系统的的业务化应用。
2013年10期 v.43;No.222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引用频次:6 ] - 宋协法;陈义明;彭磊;董登攀;李强;黄志涛;乔玮;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为实验对象。采用正交设计,设定不同浓度的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氮,研究在三者交互作用下大菱鲆幼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得到其数值模型。结果表明,提高溶解氧的浓度能显著降低氨氮和亚硝酸氮对大菱鲆幼鱼的毒性,改善其生长环境,提高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生长和饵料利用水平。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溶解氧的浓度来降低有毒物质对大菱鲆的毒性,以此减小生物处理的压力,从而减少生物过滤装置的成本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2013年10期 v.43;No.222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引用频次:1 ] - 宋盛亮;李琪;孔令锋;于红;
利用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长牡蛎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壳长、壳宽和总重3个性状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显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0.31、0.23、0.36;壳高性状主要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控制,显性-环境互作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为0.37。4个性状中,壳高的加性效应作用较大,狭义遗传力达到0.10,表明以壳高为目标性状进行选育较容易。但由于总遗传力中互作广义遗传力大于广义遗传力,因此在选育过程中需考虑环境的影响。从遗传效应预测值看,中国和韩国群体杂交子代的效应值最大,表明这2个种群杂交易获得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
2013年10期 v.43;No.222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引用频次:18 ] - 吕佳;侯睿;李宁;王宸;张玲玲;胡晓丽;王师;包振民;
DNA甲基化作为真核生物基因组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对生物体基因的表达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获得扇贝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水平及模式等表观遗传学信息,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以及本课题组培育的"海大金贝"为材料,建立了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方法(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的反应体系,利用该方法对其基因组DNA CCGG区域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得到的引物组合可用于贝类DNA甲基化的研究,在栉孔扇贝、海湾扇贝、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32.08%、25.99%、32.88%和34.97%。几种扇贝基因组CCGG序列中,胞嘧啶的全甲基化率要高于半甲基化率,推测扇贝基因组中主要的甲基化模式是CpG型。通过对"海大金贝"和普通虾夷扇贝闭壳肌甲基化谱进行比较,筛查得到46个差异位点,这些位点可能参与"海大金贝"闭壳肌积累类胡萝卜素的调控。
2013年10期 v.43;No.222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引用频次:14 ] - 韦晓慧;慕芳红;杨世超;王玉堃;
于2008和2009年对青岛薛家岛砂质潮间带进行了4个季度的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 384.69±424.97)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 286.70±225.13)μg·10cm-2。共鉴定出11个类群,丰度方面,线虫占绝对优势,占年平均丰度的86.59%;涡虫居次,占4.89%。生物量方面,线虫也占绝对优势,占37.30%;多毛类居次,占18.90%。在垂直分布上,表层0~4cm的数量最多,占39.65%,其它各层分布依次递减。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潮区差异。相关分析未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环境的显著相关性。
2013年10期 v.43;No.222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引用频次:12 ] - 朱蓉;杨桂朋;于娟;张洪海;
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不同氮磷比(0∶1、5∶1、20∶1、50∶1)以及铁浓度(10、100、1 000nmol·L-1)对球形棕囊藻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产生的影响。富磷浓度(36.12μmol·L-1)条件下的球形棕囊藻DMS和DMSP的产量明显高于贫磷浓度条件下(0.361 2μmol·L-1)的DMS和DMSP的产量,N/P比为50∶1时球形棕囊藻的DMS和DMSP产量明显高于其他N/P比(0∶1、5∶1、20∶1)的DMS和DMSP产量,但N/P比为50∶1时单位Chl-aDMS/DMSP产量在4个N/P比(0∶1、5∶1、20∶1、50∶1)中却最低。贫磷培养液的DMSPd在N/P比为0∶1时峰值显著高于其它N/P比(5∶1、20∶1、50∶1)条件下的DMSPd,并且N/P比为50∶1时DMS的释放量最大。低Fe3+浓度有助于球形棕囊藻藻液中DMSPd的形成,Fe3+浓度为1 000nmol·L-1时单位Chl-a的DMSPp产量最小,而单位Chl-a的DMS生产能力在Fe3+浓度为100nmol·L-1时得到加强。
2013年10期 v.43;No.222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引用频次:11 ] - 包木太;赵东维;陆金仁;李一鸣;宿兰芳;连军帅;
从油田污水中筛选得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细菌Lz-2,对其生理生化性能及产物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初步分析了其产物结构。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在最佳培养条件即:柠檬酸钠为30g·L-1,蛋白胨为5g·L-1,氯化钠为5g·L-1,pH=9,温度为37℃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最初75 mN·m-1降低到30.6mN·m-1,表面活性剂产量可达到1.228g·L-1,且该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具有良好的增溶性能,能使芘的表观溶解度增加1.25倍。
2013年10期 v.43;No.222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引用频次:2 ] - 孙万元;张会星;孙杨;
地震波穿过地层时会发生频散和衰减,岩层中含有油气等流体时,频散和衰减有其特殊性,双相介质理论能很好地刻画地下介质含有流体时的情况。本文基于双相介质理论公式,研究流体参数和频率对地震波衰减和频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震波低频成分衰减较弱,高频成分衰减较强;黏弹性强的流体频散强,粘弹性低的流体频散弱;衰减和频散可以作为油气存在的标志。文中通过广义S变换,对实际地震资料计算,较准确地提取地震波的低频、高频能量和频散特征曲线,并对实际资料进行了含油气性预测,取得了与钻井一致的结果。
2013年10期 v.43;No.222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引用频次:23 ] - 祁建华;王玉珏;刁明亚;景瑞瑛;孙芃;
本文于2011年8月连续采集了青岛近岸大气气溶胶TSP(总悬浮颗粒物)样品,运用离子色谱法(IC)测定了可溶性无机氮磷组分的浓度,并估算了其干沉降通量,分析了天气过程对无机氮磷浓度的影响,讨论了大气干沉降对黄海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青岛沿海地区气溶胶颗粒物、NH+4-N、NO-3-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39.96、9.70、3.08μg/m3,NO-2-N和PO3-4浓度很低,分别在0.15和1.00μg/m3以下;NH+4-N含量约为NO-3-N的3倍,二者之和占总无机氮的99%以上。天气过程显著影响颗粒物及无机氮的浓度和组成,雾天时,颗粒物、NH+4-N、NO-3-N的浓度分别升高到晴天时的1.48、1.98和2.21倍,大风天气下分别为晴天时的1.85、2.84和4.50倍;降雨对气溶胶存在明显的清除作用,对颗粒物和无机氮的清除率分别为7.70%~32.97%和54.16%~64.49%。气象要素和气团来源、路径对气溶胶浓度和组成的影响也十分显著。颗粒态无机氮磷的沉降通量分别为0.55和96.14μg/(m2·d),输入黄海后可产生94.51~138.30mg/(m2·month)的新生产力,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不大,但特殊天气下大气干沉降引起的新生产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颗粒态无机氮磷的沉降通量之比为13.7,沉降后不会使黄海磷限制的营养盐结构产生明显变化。
2013年10期 v.43;No.222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引用频次:4 ] - 单蓓蓓;郑西来;乔振基;兰旭世;
采用土柱渗流试验,模拟人工回灌过程中含水层的物理堵塞过程。通过测定回灌过程中含水介质渗透系数的时-空变化,系统分析和评价回灌液悬浮物浓度和水动力条件对堵塞的影响,并探讨含水介质的物理堵塞机理。研究表明,随着回灌液中悬浮物浓度的增大,悬浮物首先在含水介质的表层沉积,当悬浮物浓度为50、100、200mg/L时,回灌结束后砂柱表层介质的渗透系数分别降至初始的21%、13%和4%,表明表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堵塞现象;悬浮物浓度的大小对深部介质的渗透性影响较弱。另外,当进-出水面的水头差△H较小(即水力坡度较小)时,物理堵塞主要发生在砂柱表层,当△H为19.25cm时,回灌结束后表层渗透系数降为初始的7%;随着△H的增大,物理堵塞深度和程度越大,当△H为48.64cm时,19~34cm深度砂层渗透系数变成初始的60%。
2013年10期 v.43;No.222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引用频次:21 ] - 拾兵;刘勇;薛旖云;张靖;
本文基于尖点突变理论,针对泥沙运动的复杂特征,建立了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起动模式,确定了希尔兹极值、相对粒径和反映波浪与泥沙之间相互作用参数的非线性方程,并对该方程进行了拓扑变换。该模式的计算结果与波浪水槽试验资料的对比分析说明,该模式尽管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但是对于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起动流速的求解和运动状态判别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进而证明了泥沙起动的突变特性和该模型的适用性。
2013年10期 v.43;No.222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引用频次:6 ] - 盖绍婷;唐功友;于浩;杨雪;徐啟蕾;王沛栋;
研究了带有免疫的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的稳定性问题。建立具体模型来描述计算机网络中带有免疫的病毒传播模型的动力学特性,得出了模型的无病平衡点和有病平衡点。分别应用Lyapunov第一定理求得无病平衡点渐近稳定的条件和圆盘定理求得有病平衡点渐近稳定的条件。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求条件的有效性。
2013年10期 v.43;No.222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引用频次:4 ] - 迟晓晨;郭忠文;李贡湘;胡克勇;
原位数据在海洋观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面向原位数据的海洋观测客户端软件开发复用率低、不同观测平台之间数据通用性差的问题,结合已有的海洋观测软件,利用ActiveX控件开发技术、WebGIS以及WebService技术,提出面向原位数据的海洋观测客户端软件设计模型,通过原型系统验证了模型设计的有效性。该设计模型对于面向原位数据的海洋观测客户端软件的高效率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2013年10期 v.43;No.222 115-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引用频次:1 ] - 谢树森;王辉;
时间分数阶色散方程用以描述带有记忆性的色散现象。本文研究分数阶色散方程的高精度差分方法,利用紧致差分格式的构造技巧,得到了求解时间分数阶色散方程的四点四阶和五点六阶2个紧致隐式差分格式,收敛阶分别为O(τ2+h4)和O(τ2+h6).数值算例表明本文方法是高精度有效的,且具有很好的数值稳定性。
2013年10期 v.43;No.222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引用频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