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树宗;潘嵩;
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模式,建立了杭州湾台风风暴潮增水数值模型。通过对9711号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增水模拟,验证了模型可用于杭州湾风暴潮增水的模拟和分析。应用此模型设计敏感性实验,研究了台风移动速度、移动路径、最大风速半径等不同台风要素对杭州湾地区风暴潮增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速度快的台风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水位梯度,造成的增水极值也较小。不同的移动路径对湾内和湾外增水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垂直杭州湾湾口连线向西移动的台风对湾内站点造成的增水最大,向东北移动的台风对湾外站点造成的增水极值较大。增水极值随最大风速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增大的趋势也随之变缓。
2013年07期 v.43;No.21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引用频次:27 ] -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
以渤海海冰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遥感数据,构建了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2001—2011年11个冬季的海冰外缘线离岸距离候平均时间序列,并对其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每年的海冰候平均离岸距离最大值通常发生在1和2月上旬,辽东湾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渤海湾和莱州湾晚,且具有发生时间越晚,该年度冬季冰情越重的特点。基于海冰离岸距离候平均时间序列,从季节内变化角度分析了影响渤海海冰的关键因子。结果指出,小的海区(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海冰对气温的响应更快,每候负积温是1个比候平均气温更好的预报因子;而大的海区(辽东湾)与1个月左右的前期气温因子相关更好;对3个海湾整体而言,前期副高面积、强度和脊线位置均与渤海海冰离岸距离呈明显负相关,海冰对副高面积的响应比其他副高指数更强、更快;500hPa位势高度的西风环流带上存在2个与渤海海冰距离呈明显负相关的关键区(东亚和西太),关键区的平均位势高度可以作为新的海冰预报因子。本文对这2个因子影响渤海海冰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2013年07期 v.43;No.219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引用频次:25 ] - 金波昌;董双林;林光辉;
大量海泥用作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添加物对沿海底质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寻找其替代物是当前刺参规模化育苗及养殖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用黄泥代替海泥混合孔石莼(Ulva pertusa)藻粉投喂刺参,比较两者对刺参的生长影响,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比率法研究刺参对其吸收利用的情况。实验时,混合20%黄泥、海泥与80%海藻粉(干重)都按7.5%刺参幼参体重(湿重)投喂60d。结果,在黄泥组及海泥组中,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1.95±0.13)%.d-1及(1.72±0.17)%.d-1;黄泥、孔石莼粉对刺参食物来源贡献分别为(9.78±1.37)%及(90.22±1.37)%,海泥、孔石莼粉对刺参食物来源贡献分别为(9.89±1.47)%及(90.11±1.47)%,以上各项指标在黄泥组刺参和海泥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用黄泥代替海泥对刺参的生长影响及其被刺参吸收利用差异不显著,具备替换可行性。黄泥代替海泥能降低刺参饲料成本及加强对浅海底质环境的保护。
2013年07期 v.43;No.219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引用频次:7 ] - 张辉;潘鲁青;岳峰;
溶菌酶能破坏和消除侵入体内的病原或异物,是甲壳动物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效应分子。本文根据克隆得到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C-型溶菌酶基因(Lysozyme)全长序列,设计带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经RT-PCR扩增得到溶菌酶基因(PtLys)的开放性阅读框,将其克隆至载体pMD18-T,并测序。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XhoI双酶切取目的基因,并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了PtLys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28a-PtLys,在大肠杆菌(E.co-li)BL21(DE3)中诱导表达含6个His标签的重组PtLys融合蛋白,经带有His标签的Ni 2+亲合层析柱纯化得到三疣梭子蟹重组溶菌酶蛋白,并进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载体p28a-PtLys转化E.coli BL21(DE3)后,可以实现PtLys基因的原核表达,经SDS-PAGE分析显示在33.29kD处有显著诱导条带,与预测的分子量大小基本一致;经Western blot分析,可与anti-His抗体特异性结合;抑菌实验表明,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本研究成功实现了三疣梭子蟹C-型溶菌酶基因的原核表达,为甲壳动物溶菌酶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3年07期 v.43;No.219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引用频次:9 ] - 王先平;唐小千;周丽;
为筛选一株大菱鲆致病性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SR1的热修饰性蛋白,将提取的SR1主要外膜蛋白样品与等体积电泳上样缓冲液混合,分别经28、37、50、60、70和100℃处理5min后行SDS-PAGE。发现当样品经28处理时,30kDa蛋白为外膜蛋白的主要高丰度蛋白;当样品经100℃处理时,30kDa蛋白丰度显著降低,同时出现36和37.5kDa 2条明显的蛋白条带。28℃处理样品,切胶洗脱得到的30kDa纯化蛋白,再分别经28、100℃处理后行SDS-PAGE发现只有极少量蛋白呈现30kDa,大部分呈现36和37.5kDa。切胶回收30kDa外膜蛋白制备大鼠抗血清,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抗血清与经各温度处理的样品中的30kDa蛋白均发生免疫交叉反应;除此之外,抗血清还与50℃处理样品中的37.5kDa蛋白及60、70和100℃处理样品中的36和37.5kDa蛋白发生免疫交叉反应。这表明30kDa外膜蛋白具有经加热处理后转化为36和37.5kDa蛋白的热修饰特性。对SR1等5株溶藻弧菌及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其他4种弧菌的外膜蛋白分别经28、100℃处理,SDS-PAGE分析发现5株溶藻弧菌的30kDa和副溶血弧菌的29.5kDa外膜蛋白具有热修饰性;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抗血清可分别与28和100℃处理的5株溶藻弧菌的30kDa和副溶血弧菌的29.5kDa外膜蛋白发生免疫交叉反应,还可与100℃处理的溶藻弧菌各菌株的36kDa(以及SR1的37.5kDa)和副溶血弧菌的35kDa外膜蛋白发生免疫交叉反应。研究证实,溶藻弧菌SR1的30kDa外膜蛋白具有热修饰性,且在溶藻弧菌种内具有较高的抗原保守性。
2013年07期 v.43;No.219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引用频次:2 ] - 麻丽丹;王殿夫;王多春;曹际娟;
本研究建立了检测O1群、O139群、非O1和非O139群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的三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并进行纯培养物和环境水体标本的检测评价。根据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O抗原编码基因rfb序列和霍乱弧菌种特异的溶血素编码基因hlyA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利用荧光标记物,建立同时检测霍乱弧菌O1群、O139群、非O1和非O139群的三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所建立的方法分别进行了灵敏度和特异性评价,同时与传统培养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建立的方法能特异扩增出O1群、O139群、非O1和非O139群霍乱弧菌;而对其它8种弧菌没有扩增;实时荧光PCR检测252份环境水体标本的增菌液,与常规分离方法相比显示了较高灵敏度,所有常规分离方法阳性标本其荧光PCR检测亦为阳性。本研究可用于环境水体样本中霍乱弧菌常规分离前的快速筛查和纯培养物的确认。
2013年07期 v.43;No.219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引用频次:5 ] - 王晓艳;冯丽娟;蒋凤华;郑立;赵美丽;许振华;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和消化盲囊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探讨不同浓度(对照、0.18、0.32和0.51mg.L-1)原油水溶性成分(WSF)在不同时间(1、2、4、7、10d)对栉孔扇贝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WSF对扇贝鳃和消化盲囊中SOD和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效应,酶活性达到最高的时间随WSF浓度的不同而变化。各实验组鳃中MDA含量自第4天开始均高于对照组;0.18mg.L-1浓度组消化盲囊中MDA含量低于对照组,0.32和0.51mg.L-1浓度组消化盲囊中MDA含量一般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显示,第2~10天消化盲囊中SOD活性与WSF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消化盲囊中SOD活性更可能作为石油污染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2013年07期 v.43;No.219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引用频次:15 ] - 辛明;马德毅;王保栋;韦钦胜;孙霞;谢琳萍;
本文依据2006年7月~2007年11月在黄海进行的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整个黄海溶解氧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各层水体溶解氧分布均呈南低北高、中央低近岸高的特点,且溶解氧垂直分布大致均匀,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水温的控制;春季,溶解氧平均含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平面分布整体上呈现出南部低、中北部高的特点,在底层,南、北黄海均呈现中央低四周高的特点;夏季,各层溶解氧分布趋势差别较大,溶解氧的分布受生物活动和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十分显著;秋季,上层水体中的溶解氧分布受温度和光合作用共同控制,下层水体则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其溶解氧平面分布与夏季相似,且含量为四季最低。
2013年07期 v.43;No.219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引用频次:19 ] - 施俊杰;张建中;
提出一种井间地震直达波和反射波走时联合层析反演方法。建立了基于不规则单元的地层和界面完全耦合的三维井间离散模型,并在垂直于连井截面方向上假设模型参数不变;以直达波走时和反射波走时为观测数据,地层单元节点上的慢度和反射界面节点上的深度为模型参数,并考虑平滑约束和先验约束等,建立了线性迭代联合层析反演方程。理论模型合成资料和实测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联合层析反演能同时发挥直达波和反射波各自的优势,不但可以确定反射界面,而且能提高地层速度的分辨率和可靠性。
2013年07期 v.43;No.21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引用频次:3 ] - 尉建功;冯秀丽;林霖;刘潇;刘杰;
通过对辽东湾西南部秦皇岛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及粒度参数的分析,结合Gao-Collins二维的"粒度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运移趋势。结果显示沉积物粒径呈现整体自岸及远增大、局部由西南向东北增大的趋势,既符合近海沉积的一般规律,同时表明该区沉积物的输运受地形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存在局部差异性;沉积物具有河砂的特点,岸滩沉积物以河流来沙为主;沉积物整体上离岸输运,在研究区西南部沉积物由西南向东北输运,沉积区普遍具有多动力的特点。
2013年07期 v.43;No.219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引用频次:12 ] - 刘光兴;房静;陈洪举;
为了解春季浒苔暴发区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于2009年3月在南黄海浒苔暴发区14个站位采集浮游动物样品,探讨了该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优势种,并结合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本航次共鉴定各类浮游动物34种,桡足类和水螅水母为最主要浮游动物类群,分别占浮游动物成体种类数的41.2%和14.7%;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羽长腹剑水蚤和强壮箭虫以及浮游幼虫中的海蛇尾长腕幼虫和海胆长腕幼虫数量上占据优势。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428.6ind/m3,与同期历史数据相比有所降低。根据各站位间浮游动物组成的相似程度和地理分布,将研究海区浮游动物划分为山东沿岸低盐组群、苏北沿岸低盐组群和黄海中部高盐组群。
2013年07期 v.43;No.219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引用频次:15 ] - 马媛;魏巍;陈静;杨阳;肖志健;张志强;周普志;
利用汕头东部海域海砂开采区浅地层剖面及地形地貌等实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采砂区开采前后的地形地貌及浅部地层的特征变化,发现采砂活动破坏采砂区原始浅部地层,形成了3个采砂坑,且采砂坑已经被淤平,最大回淤厚度达7m。采砂坑快速回淤形成的海底水深与原始海底基本一致,但回淤物质的声学反射强度减低,颗粒细化。本文使用淤泥质浅滩水域淤强公式进行正常自然条件下的回淤计算,结果表明,回淤厚度与实测值相差至少1个数量级,根据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初步分析认为热带风暴"莎莉嘉"引起的骤淤是形成采砂坑快速回淤现象的主要原因。
2013年07期 v.43;No.219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引用频次:3 ] - 李新伟;赵阳国;王千里;陈敏;
以微宇宙模型模拟海底环境,采用微生物酶活性分析手段和基于16SrRNA基因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探讨了胶州湾沉积物上覆水中投加石油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覆水中加入1 000mg.L-1石油,55d后沉积物中的脱氢酶活性自0.17×104μg.g-1提高至4.30×104μg.g-1;细菌总数在开始阶段迅速下降,然后趋于稳定,保持在3.0×109 cell.g-1。DGGE图谱与群落聚类分析以及特异条带的测序分析发现,上覆水中添加石油引起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逐渐降低,部分条带显著富集,逐渐形成5个优势条带,分别同γ-变形菌纲(3条)、δ-变形菌纲(1条)和厚壁菌门(1条)中的微生物最为相似,均为非典型石油烃降解菌。本研究表明,石油烃污染可引起胶州湾沉积物中特异微生物类群的富集和降解功能的提高,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
2013年07期 v.43;No.219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引用频次:5 ] - 史宏达;马哲;梁丙臣;孙龙龙;刘臻;
在波浪能发电装置研发过程中,对目标点及目标海域能量值的评估是前期先行的重要工作。本文研究的波浪能资源评估方法既可为波浪发电装置研发服务又可有针对性的调查海区资源分布状况。该方法首先对目标海区的波浪场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数据,应用波功率计算公式及修正系数评估目标海区及目标点的波浪资源。本文以中国南海担杆岛附近海域为例,应用该方法获得计算区域内的季平均波能功率密度分布及年平均波能功率密度分布,以及近岸工程点处的波功率密度时程曲线。
2013年07期 v.43;No.219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引用频次:12 ] - 李民刚;王廷和;程振波;刘松年;林倩倩;刘鑫;赵娟;
重力活塞取样器是采取海底松散沉积物柱状样品的工具之一,它主要由夹紧机构,释放机构和取样器本体组成。传统设计方法主要是通过经验取值。本文根据理论计算初步预测出在设定的条件下,取样器的贯入深度与配重、沉积物的极限应力摩擦系数、样管周长、最大截面直径、取样器的密度和海水密度的函数关系。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对获得的函数进行了验证,从而为取样器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013年07期 v.43;No.219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引用频次:10 ] - 巩龙静;马君;周涵婧;刘澍;周正华;毛伟征;郑荣儿;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对胃癌与正常组织进行识别研究。以金溶胶为基底,分别对胃癌及正常的组织、组织匀浆和上清液进行SERS探测,结合生物中几种常见物质的固体拉曼光谱,确定各特征峰的归属,并对比分析胃癌及正常组织SERS的区别。结果表明:金溶胶明显地增强了组织、匀浆和上清的拉曼信号,其中上清的增强效果最好;相比正常组织的SERS,癌组织在724、1 329、1 367和1 597cm-1处峰强度较高,在828和1 002cm-1处峰强度较低;相比正常组织匀浆上清的SERS,癌上清在623、724、1 087、1 471、1 597和1 723cm-1处峰强度较高,在828、1 002和1 032cm-1处峰强度较低;反映出癌组织核酸的含量较高,大部分蛋白质、糖类及脂类的含量较低。研究表明,胃组织的SERS信号比普通拉曼信号有明显的增强,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SERS存在差异,有望成为胃癌临床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2013年07期 v.43;No.219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引用频次:6 ] - 田玉芳;尹志盈;姬光荣;郑海永;
对于海洋背景下低可观测目标检测问题,可通过选取能够有效区分纯海杂波与目标单元回波的观测量作为主要特征,最终采用机器学习法实现综合分析和自动分类。本文基于海杂波的统计特性和分形特性,将去相关时间及FRFT域Hurst指数作为特征矢量,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实现海洋背景下的低可观测目标检测。经四级海况下IPIX雷达(X波段)实测海杂波数据验证,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检测到海面弱目标,且在低信杂比条件下仍表现出良好的检测性能。
2013年07期 v.43;No.219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引用频次:23 ] - 赵婷;农庆琴;方奇志;
排序理论是组合最优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排序过程中有一个系统管理员来安排相应任务,那么往往会得到比较理想的解。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许多排序过程中由系统管理员来强加控制是不可行的,因为互联网的用户具有独立性和自利性,他们"自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最优,而不在乎是否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若没有合理的资源使用机制,这种自利性往往会使结果与理论最优值偏差巨大。因此设计合理的机制以影响、引导独立和"自私"的用户的选择从而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文针对如下排序博弈模型:具有2台平行机,工件是局中人,工件的策略是对机器的选择,工件的目标是最小化它的完工时间,全局目标是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探讨SPT-LPT机制(SPT-LPT机制是指一台机器按工件加工时间的不减顺序排序,另一台机器按工件加工时间的不增顺序排序),首先研究了SPT-LPT机制下相应排序博弈问题的纳什均衡解的情况,其次证明了当工件数不小于4时,SPT-LPT机制下的无秩序代价为4/3。
2013年07期 v.43;No.219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引用频次: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