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热带-热带外大气环球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再分析

    王宏;黄菲;杨宇星;

    基于前人关于热带-热带外大气环球遥相关(CGT)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CGT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方差贡献,发现CGT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但存在较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CGT指数所表征的CGT遥相关波列中心在1979年之后有所加强,且CGT主要表现为2种EOF主模态的杂合特征;并且发现这种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由于ElNio的年代际转型以及相应的季风-ENSO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年代际变化所致。

    2013年06期 v.43;No.21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引用频次:0 ]
  • 吕宋海峡以东海洋涡旋对黑潮及南海的影响

    沈辉;贾英来;张笑;刘秦玉;陈隆京;

    利用HYCOM全球同化数据和ARGO浮标数据,分析了吕宋海峡东西两侧海水温盐特性的差异,探讨了吕宋海峡以东的海洋涡旋在西移过程中是否能够穿越黑潮对南海局地水的温盐特性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吕宋海峡东西两侧的温盐特性发现,在气候平均态下,跨越黑潮流轴的温度梯度具有冬天弱夏天强的特征,并且吕宋海峡东侧和南海北部的温盐特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可见吕宋海峡以东的海水温盐特性并不能被传递到南海北部。吕宋海峡以东,在采用HY-COM资料期间(2003—2009年),本文共检测到反气旋涡24个和气旋涡39个,仅有一例气旋涡进入南海。其中反气旋涡多沿22°N以北西移,在到达黑潮后被黑潮平流向北,沿22°N以南西移的反气旋涡,多在遇到巴布延群岛后迅速耗散衰减,不能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出现在21°N以南气旋涡多于反气旋涡,在遇到巴布延群岛及黑潮后,也会衰减或随黑潮平流向北。2003—2009年,仅有一例气旋涡能够引起黑潮主轴弯曲,穿过黑潮并到达南海北部的个例。但在该气旋涡中,仅4%的水质点跟随其进入南海,且其温盐特性在进入南海后迅速改变为南海局地特性,因此该气旋涡对南海北部海水团的性质影响非常有限。

    2013年06期 v.43;No.218 9-1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引用频次:8 ]
  • 刺参养殖池塘降解有机污染物常、低温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

    闫法军;田相利;董双林;阳钢;王军;

    为修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环境,从山东胶南刺参养殖池塘采集水体、底泥和刺参(肠道)样品,利用刺参饵料培养基,分别于常温(28±1)℃和低温(16±1)℃下对样品中的常、低温芽孢杆菌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共筛选出8株优良细菌(常温菌5株:2株来自底泥,3株来自刺参肠道;低温菌3株:1株来自底泥,2株来自底泥和刺参肠道)。各菌株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喜好和降解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常温菌5d能降解22.20%~49.10%的饵料蛋白、13.93%~68.73%的饵料淀粉和9.98%~42.33%的饵料有机物(COD),低温菌5d能降解29.80%~63.90%的饵料蛋白、40.63%~53.17%的饵料淀粉和16.40%~28.97%的COD。根据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8株细菌均归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中7株可初步鉴定到种:4株常温菌,分别为腊状芽孢杆菌(B.cereus)、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3株低温菌,分别为坚强芽孢杆菌(B.firmus)、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和B.baekryungensis。本研究为刺参夏眠和生长季节期间养殖池塘环境的改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常、低温菌种资源。

    2013年06期 v.43;No.218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引用频次:20 ]
  • 精喹禾灵筛选高脂微藻的有效性研究

    曲晓梅;宓文义;朱葆华;杨官品;李色东;潘克厚;

    通过固体培养基平板添加除草剂精喹禾灵进行微拟球藻高脂藻株筛选,发现7.5μmol/L精喹禾灵可抑制99.7%的微拟球藻生长,10μmol/L精喹禾灵完全抑制微拟球藻生长。筛选出2株抗7.5μmol/L精喹禾灵藻株KA1和KA2。培养52d后,其总脂含量达干重的46.73%和38.60%,分别比出发藻株提高了29.02%和6.57%。筛选藻株KA1的比生长速率和终生物量与出发藻株无显著差异,但其油脂产率比出发藻株显著提高。确定了用精喹禾灵筛选高脂微藻的有效性,可为筛选高脂藻株、推进微藻生物柴油开发提供参考。

    2013年06期 v.43;No.218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引用频次:10 ]
  • 壳聚糖-LHRHA缓释制剂对鱼类生殖内分泌机能的影响

    尹相菡;温海深;刘晨光;倪蒙;步艳;迟美丽;钱焜;张冬茜;丁玉霞;

    以壳聚糖为材料制备了新型的壳聚糖-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Chitosan-LHRHA)缓释制剂。在缓释制剂埋植于实验鱼第0、2、6、14、21和30天后,采用放射免疫法、RT-PCR方法检测了实验鱼的基础生物学指标、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含量、芳香化酶(CYP19A)、雌激素受体(ERα)、生长激素(GH)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在缓释制剂埋植2~21d,壳聚糖-LHRHA缓释制剂埋植组中,实验鱼的各项生理指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和LHRHA埋植组(P<0.05)。说明壳聚糖-LHRHA缓释制剂在埋植21d内可以在实验鱼体内稳定释放,并通过正反馈途径调节鱼体血清中T和E2水平,调节鱼体生殖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研究表明,壳聚糖-LHRHA缓释制剂对调节鱼类的生殖机能有良好的促进效果。

    2013年06期 v.43;No.218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引用频次:1 ]
  • 胶州湾普氏缰虾虎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刘元文;薛莹;纪毓鹏;任一平;

    根据2008年12月~2009年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对普氏缰虾虎鱼(Amoyapflaumi)的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普氏缰虾虎鱼的体长范围为23~59mm,平均体长为(40.4±0.3)(S.E.)mm,优势体长为30~50mm,所占比重为86.1%;体重范围为(0.11~2.73)g,平均体重为(0.91±0.02)(S.E.)g,优势体重为0.35~1.40g,所占比重为73.0%。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72.8mm、W∞=5.01g、k=0.44a-1和t0=-0.46a。通过分析其性腺成熟度的逐月变化,初步判断其繁殖盛期为6月。绝对繁殖力为1 377~6 157粒,平均为(3 689±365)(S.E.)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38~124粒/mm,平均为(81±7)(S.E.)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 622~4 354粒/g,平均为(2 780±196)(S.E.)粒/g。其Ⅳ期卵巢的卵径范围为0.375~0.636mm,平均为(0.501±0.002)(S.E.)mm,卵径分布只存在1个峰值,分布区间为0.450~0.550mm。

    2013年06期 v.43;No.218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引用频次:4 ]
  • 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时空分布

    张静;罗雅婷;李渊;高天翔;林龙山;

    根据2009年11月~2010年8月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的4个季度航次的调查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显示,4个季度航次共捕获游泳动物168种,分属4纲、20目、74科、109属,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为114种(67.86%);从季节分布来看,春季游泳动物种类数最多(95种),秋季最少(66种);从平面分布来看,夏季9号调查站位游泳动物种类数最多(37种),春季3号站位的种类数最少(5种);4个季度优势种种类数较少,均不超过4种,季节更替明显。本次调查中,游泳动物重量资源密度春季最高(18.83kg/h),冬季最低(6.76kg/h),尾数资源密度夏季最高(530ind/h),冬季最低(255ind/h);游泳动物重量和尾数密度与盐度呈负相关,与温度和水深呈正相关。在相对资源密度估算中,重量相对资源密度和尾数相对资源密度变化趋势一致,最高的是夏季(398.47kg/km2和12 758.37ind/km2),其次为秋季(366.66kg/km2和9 261.55ind/km2),最低为冬季(167.01kg/km2和7 499.10ind/km2)。本研究为该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13年06期 v.43;No.218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引用频次:11 ]
  • 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可能致病因子的探讨

    于佐安;李文姬;张明;滕炜鸣;李华琳;刘项峰;李石磊;付成东;李大成;杨培福;

    为对辽宁省长海县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可能性致病因子进行研究,于2010年3~10月在辽宁省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海区进行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电镜检测、病原粗提和人工感染试验等实验方法,发现患病虾夷扇贝器官的结缔组织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存在一种球形病毒,可引起相应的病理学变化。但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感染实验组濒死扇贝未表现出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相同的临床症状,不同温度条件下,感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的扇贝死亡率差异不大(P>0.05),该病毒粒子可能不是导致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室内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7℃养殖实验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它3个温度梯度养殖实验组(P<0.01)。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高温可能是导致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17℃很可能就是虾夷扇贝开始大规模死亡的起始温度。

    2013年06期 v.43;No.218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引用频次:18 ]
  • 食品加工对几种海洋食品原料中DNA的影响

    韩冬;贾秀双;安然;贾蕾敏;董平;梁兴国;

    以鲑鱼(Oncorhynchus keta)、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4种海洋食品原料为实验材料。采取蒸煮加工、微波加工、腌制加工3种处理方式,通过SDS-苯酚-氯仿法抽提DNA,利用微型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260与280nm处的吸光度比值(A260/A280),来评估核酸的纯度,并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分子链的破坏程度,分析这3种加工方式对4种海洋食品原料中DNA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加工方式均对DNA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煮沸对4种海洋食品原料中DNA的降解最严重,使基因组DNA长链被严重切短,无完整基因组DNA残留。微波加工和腌制加工对DNA的影响相对较轻,使部分DNA长链被切断,但仍有较完整的基因组DNA存在。研究表明,对加工过的食品进行DNA检测时,应充分考虑加工过程对DNA的破坏作用。

    2013年06期 v.43;No.218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引用频次:6 ]
  •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海水富营养化二级模糊评价

    马宇虹;石晓勇;唐洪杰;王丽莎;吴婷;

    本文以我国典型河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依据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污染现状,参考现有海水营养等级标准值,制定近海富营养化4级等级划分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致害因素—效应"框架下的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二级模糊评价方法(SPA-NS)。对2002年5月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海水富营养状况进行的评价结果表明,SPA-NS模式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海水富营养化"致害因素-效应",相对于富营养状态指数法(EI)、营养状态指数法(NQI)评价结果而言,更加突出了海水的富营养化症状对海水富营养化的贡献。

    2013年06期 v.43;No.218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引用频次:5 ]
  • Fe/Cu内电解-UV/Fenton法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姜佩;单宝田;陆金仁;张义良;刘瑞聪;

    本文采用Fe/Cu内电解和UV/Fenton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对染料生产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内电解预处理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3,反应时间为30min,铁铜质量比为30∶1。UV/Fenton催化氧化处理的最佳反应条件为30%。H2O2用量64mL/L,光照强度33W,光照时间45min。在此条件下,废水色度和CODCr累计除率分别达到86.7%和87.7%。

    2013年06期 v.43;No.218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引用频次:8 ]
  • 基于粗糙集的沉积微相可拓识别方法研究

    张生;孟凡顺;张杰;杨兴;

    将粗糙集理论与储层沉积微相划分相结合,把权系数问题转化为粗糙集中属性重要性评价问题,建立沉积微相划分的可拓识别模型。通过实际沉积微相识别的权系数计算,对沉积微相进行了基于粗糙集分类理论的可拓识别,该方法的识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分析表明,基于粗糙集的沉积微相可拓识别方法具有较高正确率,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有效算法,同时该方法还可以应用于盆地划分、岩性识别等其他地质识别领域。

    2013年06期 v.43;No.218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引用频次:1 ]
  • 南极衣藻对黑暗和低温的适应与恢复

    魏静;王小冬;

    作为南极海区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和藻华物种,南极冰藻生长过程中必须忍受长期的黑暗和寒冷。为探讨南极冰藻对黑暗和低温的适应及恢复能力,选择南极冰藻重要物种——衣藻为对象,研究低温和黑暗对其生长、运动状态、叶绿素a含量、颗粒有机碳含量以及光量子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和黑暗均暂时抑制了衣藻细胞的生长和叶绿素浓度,降低了细胞的运动速率,但是衣藻细胞的光合作用能力和颗粒有机碳含量保持稳定。低温和黑暗的协同作用对衣藻生长的影响最显著,但细胞的Fv/Fm及POC含量不受影响。一旦恢复适宜温度和光照,衣藻迅速恢复生长,细胞游动再次活跃,生物量和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内稳态"策略保证南极冰藻具有高度的适应和恢复能力,从而度过南极海区漫长的黑暗和寒冷等极限条件。

    2013年06期 v.43;No.218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引用频次:6 ]
  • 基于滤波器的一类带乘性噪声系统的执行器故障检测与估计方法

    褚东升;滕梓洁;张玲;

    本文针对一类新息可近似正态的带乘性噪声系统故障检测的必要性,给出了基于滤波器的一套执行器故障诊断算法。该算法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正态近似化判断,然后基于新息的近似正态分布特性,利用带乘性噪声系统的状态滤波算法判断故障的产生时刻,进而通过广义似然率法(GLR法)估计故障幅值。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013年06期 v.43;No.218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引用频次:3 ]
  • 浅海石油平台风浪设计准则的比选

    樊敦秋;董胜;

    固定式平台是近海区域海洋石油开采的主要装备。由于渤海地区水浅,且纬度相对较高,经常遭受台风与寒潮的影响。为了描述灾害性天气对平台的作用,本文提出了泊松型二维逻辑极值分布,将其用于海洋结构设计中极值风速与波高的联合概率计算,实现了美国API标准提出的3种风浪参数设计准则。并以石油平台的基底剪力为例,进行了计算对比。算例表明,与传统的单因素设计标准比较,新的分布模型可以反映风速与波高对海洋结构的联合作用,使得基底剪力设计值降低。

    2013年06期 v.43;No.218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引用频次:0 ]
  • 海洋平台传感器位置分阶次优化试验研究

    王超;刘福顺;李炜;

    在环境激励条件下进行海洋平台振动测试时,平台结构的高阶模态信息往往因激励力相对较小而导致无法获得,并且实际环境条件中,传感器安装位置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在水下部位安装传感器,困难大、成本高。因此针对不同结构模态阶次为目标的传感器位置优化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一种海洋平台传感器位置分阶次优化方法,并应用有效独立法,对传感器的分阶布置进行试验研究。首先以五自由度质量弹簧模型为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借助锦州20-2MUQ海洋平台的物理模型,对大型复杂结构进行了传感器分阶布置试验研究。数值与试验结果均表明,针对海洋平台的低阶模态进行传感器分阶次优化布置,不仅能够相对准确的识别出结构模态信息,更能够在有限数量的传感器条件下根据优化目标的不同获得不同的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

    2013年06期 v.43;No.218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引用频次:3 ]
  • 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分级信任管理

    杨光;魏志强;丛艳平;

    在分析现有信任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水下分簇无线通信网络的分级信任管理机制。针对现有信任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需求,从包正常转发率、包的完整性、能量因素三方面对节点行为进行信任评估,采用直接信任值合成方法,将信任值的计算和管理分为成员节点、簇头节点、网关节点三级,实现了分级信任管理。仿真结果表明该信任管理机制能有效降低恶意节点对网络数据传输和吞吐量的影响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013年06期 v.43;No.218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引用频次:2 ]
  • 一类特殊图序列的判断条件

    吴丹;赵熙强;

    研究G(2,k)图序列的判断条件。利用已有图序列的判定定理,采用不等式验证法和反证法,给出并证明了判断G(2,k)序列是否为图序列的充要条件。该判定条件是对G(l,k)图序列中l=2的普遍情况的讨论,是对已有的l=1情况的扩展和深化。

    2013年06期 v.43;No.218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引用频次:0 ]

研究简报

  • 北部湾沿岸表层沉积物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与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杨跃志;张海丽;李正炎;杜秀萍;王志峰;孟范平;

    研究北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5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和16种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二氯酚、丁基酚、辛基酚、壬基酚及双酚A的含量分别为0.27~71.5,1.16~2.83,4.29~9.64,16.1~42.2和3.07~22.8ng/g;多环芳烃总量为352~1066ng/g,平均为573ng/g。多环芳烃含量与总有机碳(TOC)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主要来源是石油源,但化石燃料燃烧也是其来源之一。北部湾地区低环芳烃对当地生态存在潜在风险,其中萘的平均含量大于其效应低值(ERL);酚类污染物对部分海域的底栖生物也存在一定的威胁。综合分析表明,北部湾整体环境质量良好,但个别区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

    2013年06期 v.43;No.218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引用频次:1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