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三次黑潮大弯曲形成机制的分析

    夏瑞彬;刘秦玉;许丽晓;

    通过对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高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1/12°)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该模式对1993—2003年的模拟结果出现了3次显著的黑潮大弯曲现象。研究表明,日本以南这3次黑潮大弯曲路径的形成与2种机制有关:沿30°N西传的海洋Rossby波将太平洋145°E附近海面高度正异常信号传到九州岛东南海域是第二次黑潮大弯曲的主要形成机制;而冲绳海槽北部海水的位势涡度负异常则有利于九州岛东南反气旋再循环流海域海面高度正异常,有助于第一次和第三次黑潮大弯曲路径的形成。

    2013年05期 v.43;No.21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引用频次:6 ]
  • 索马里流系的三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曹宗元;胡瑞金;

    利用1958年1月~2007年12月的SODA资料,系统地研究了500m以浅索马里流系的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风期间索马里流系主要表现为向北的沿岸流和准静止的双涡旋系统,垂向则以沿岸上升流为主,最强上升流位于8°N~11°N;冬季风期间则为向南的沿岸流和越赤道向北的潜流,且沿岸以下沉运动为主导。索马里流系具有较复杂的分层结构,这种复杂性尤其表现为1~3月赤道附近和6~10月3°N附近分别出现的"南-北-南"和"北-南-北"经向流三层结构。此外,沿岸流量具有明显的半年周期和年周期。究其原因,海面风应力是索马里流系结构季节变化的1个驱动因子,沿岸流向的季节性变化、大涡旋及上升流的形成都与其密切相关。

    2013年05期 v.43;No.217 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引用频次:2 ]
  • 基于SAR图像数据的内波二维断面重构研究

    陈维亮;陈标;王丹;陈捷;陶荣华;

    针对传统内波重构是基于内波源基础,理论性限制太强,不适合实际应用。本文提出1种基于SAR图像反演内波参数并结合背景场密度剖面信息,对内波二维断面进行重构。在充分考虑到SAR图像反演的内波水平数据信息(数据信息均一化),垂向振幅以及垂向模态函数三者物理意义及相互关系后对内波二维断面重构,它具有物理意义清楚、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2013年05期 v.43;No.217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引用频次:1 ]
  • 波流场中张网渔具水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

    刘莉莉;万荣;黄六一;赵芬芳;

    张网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捕捞作业渔具,在作业过程中受到水流与波浪的联合作用。本文应用有限元方法与集中参数法建立了张网在波流场中的动力学方程,以预测张网在波流作用下的水动力学特性。将数值计算结果与水槽模型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符合良好,表明本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的水槽模型实验,为张网渔具设计和优化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数值分析方法。

    2013年05期 v.43;No.217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引用频次:18 ]
  • 黄海南部春季帆张网黄鲫CPUE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增光;叶振江;张弛;庄龙传;王明琳;

    根据2006—2009年春季黄海南部帆张网的渔获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定量研究了年份、位置、水深和海水表层温度(SST)对黄鲫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GAM模型较GLM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黄鲫CPUE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时间上,黄鲫CPUE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空间上,黄鲫CPUE呈现由北向南沿经度方向逐渐减小的趋势,在长江口周围较小。水深对黄鲫CPUE的影响显著(P<0.05),在20~35m内CPUE较大。SST对黄鲫CPUE的影响极显著(P<0.01),黄鲫适宜SST范围为7.2~12.4℃。

    2013年05期 v.43;No.217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引用频次:15 ]
  • 栉孔扇贝骨形态发生蛋白Ⅰ型受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郭慧慧;包振民;连姗姗;贺艳;胡晓丽;

    首次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中克隆了骨形态发生蛋白I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type Ⅰ receptor,cfBMPR1)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560bp,编码为519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eal-time qRT-PCR)分析结果显示,cfBMPR1基因在栉孔扇贝受精卵、4细胞期、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期、D型幼虫期和壳顶幼虫期等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其中胚胎时期表达量高于幼虫期,提示该基因在扇贝早期发育及幼虫形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成体组织,包括外套膜、鳃、性腺、肾、横纹肌和消化腺中也均检测到了cfBMPR1的表达,其中以性腺和横纹肌中表达量最高,暗示其参与了扇贝包括繁殖和肌肉生长发育等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GF-β信号通路在扇贝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2013年05期 v.43;No.217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引用频次:1 ]
  • 单环刺螠转录因子基因Sp8的克隆、原核表达和重组蛋白纯化

    史晓丽;刘晓龙;张立涛;张志峰;

    转录因子Sp是一类广泛存在的锌指蛋白超家族成员,可与某些基因的上游调控序列结合,参与基因的转录调控。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单环刺螠的Sp8的全长cDNA,该序列长1 913bp,开放阅读框1 521bp,编码506个氨基酸;将其开放阅读框cDNA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37℃条件下,经1mmol/L IPTG诱导表达4h,获得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重组蛋白pET28a-SP,使用8mol/L尿素溶解包涵体,并通过镍离子金属螯合柱纯化获得重组蛋白,SDS-PAGE分析该蛋白的分子量约为50kD。Sp8蛋白体外表达的成功将为研究单环刺螠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打下基础。

    2013年05期 v.43;No.217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引用频次:0 ]
  • 加氨碱化提取竹荚鱼鱼肉蛋白技术初探

    赵硕;廖鄂;齐祥明;林洪;

    为探索加氨碱化提取鱼肉蛋白技术理论,本文首先以竹荚鱼肉为对象进行了鱼肉蛋白溶解基本规律的探索,其次以竹荚鱼加工副产物为对象考察了pH、碱种类、温度、料水比等因素对鱼肉蛋白提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酸碱范围内分别存在一个蛋白溶解极高值区域,pH=10.0~12.0的碱性条件下蛋白溶解性较pH=2.0~3.0酸性条件更佳,pH=5.0~6.0时,鱼肉蛋白溶解性最低。鱼肉蛋白的碱溶pH区间内,温度适当提高可促进蛋白的提取,用水量适当提高有助于蛋白提取,但料水比低于1∶2后,蛋白提取总量几乎不变。当温度40℃、pH=10.5、料水比1∶2时,可获得最佳提取效果,蛋白提取总量达122.64mg/g。料水比为1∶0.5时采用两级提取获得与上述最佳提取效果接近的结果。作为一种低成本、易操作、无残留的绿色提取技术,加氨碱化法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013年05期 v.43;No.217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引用频次:0 ]
  • 压力对蒙脱石/聚丙烯酸钠复合高吸水性材料吸水膨胀的影响

    马蕾;彭昌盛;王贤明;虞洋;于洪军;徐兴永;

    实验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蒙脱石/聚丙烯酸钠复合高吸水材料,并设计了新颖的力学装置来研究其机械及液压胁迫响应特性。通过改变蒙脱石含量参数,系列数据结果表明:添加适量蒙脱石能够改善丙烯酸钠树脂的吸水膨胀能力和机械强度-单体丙烯酸、引发剂过硫酸钾、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中和度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蒙脱石含量为20wt%的合成材料的膨胀能力最好,吸水率为643g/g;刚性机械压力增加显著降低复合材料的吸水活力,从而降低其膨胀能力;咸淡水、淡咸水反复吸水循环虽然会明显降低复合材料的吸水活力,但不会带来彻底损害;外加压力胁迫下,复合材料吸水速率在前4h内恒定,而后非线性降低。本实验为研究防海水入侵盐敏性材料提供了新方法和基础数据。

    2013年05期 v.43;No.217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引用频次:5 ]
  • 山东半岛东部靖海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和输运特征分析

    刘杰;冯秀丽;刘潇;林霖;

    通过对靖海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取样,结合水文观测资料,通过粒度分析、"粒径趋势"分析以及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等的计算,探讨该区域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及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有粉砂、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3种类型,其中粉砂和黏土质粉砂占绝大部分;沉积物输运趋势分析表明在泽库半岛前岛村南侧海域,沉积物整体有向岬角汇聚的趋势,鹅嘴西南侧海域,沉积物在-5m等深线以浅呈现顺岸的净输运趋势,-5m以深呈现向岸的输运趋势;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分析表明该海域的日平均单宽输沙通量较小,总体上呈现远岸大于近岸的趋势,净输沙方向为沿涨潮方向向岸输沙。

    2013年05期 v.43;No.217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引用频次:10 ]
  • 筑坝工程对瓯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刘光兴;李自尚;陈洪举;

    瓯江口因人工筑坝等原因而形成了以"灵昆岛-灵霓海堤-霓屿岛-状元岙岛-洞头岛"一线为界的南北水域环境差异。为研究瓯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并分析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于2009年11月和2010年1月对瓯江口及邻近水域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样品),比较了南北水域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组成、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月,南北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具有明显差异,南部水域暖水种的种类数和丰度高于北部;1月,南北水域优势种无显著差异,主要为广温广盐种。2次调查中,北部水域浮游动物总丰度均高于南部。研究水域浮游动物的次级生产力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分析认为,由于人工堤坝、桥梁等近岸海洋工程建筑对海洋地理环境的影响,已导致南北水域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组成、丰度和次级生产力分布呈现显著差异。

    2013年05期 v.43;No.217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引用频次:3 ]
  • 农村垃圾蚯蚓堆肥中优势菌群研究

    金春姬;赵萌萌;杨平;程为波;韩龙芝;

    对含牛粪、玉米秸秆、废菜叶和废纸的农村垃圾进行堆肥实验,实验分为预堆腐和蚯蚓处理2个阶段。预堆腐以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原液和有机物料腐熟剂(FU)为促腐剂,预堆腐结束后,堆料继续进行蚯蚓处理。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联用技术(PCR-DGGE)分析了对照组(CK)及适合蚯蚓生长繁殖的4‰FU和5‰EM组蚯蚓处理前后细菌和真菌群落中的优势菌群。结果表明:在4‰FU组、5‰EM组和CK组的细菌群落中均存在且占有优势的种群与藤黄单胞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具有较高的亲缘性;在5‰EM组出现的占优势的真菌种群与轮枝孢属具有较高的亲缘性,在CK组中出现的占优势的真菌种群与镰孢菌属和曲霉属具有较高的亲缘性。

    2013年05期 v.43;No.217 88-9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引用频次:1 ]
  • 新型海洋立管涡激振动抑振装置的敏感性试验

    王飞;郭海燕;刘晓春;张永波;

    将月牙扰流器按"八"字布置于立管表面用以抑制立管涡激振动,为研究其抑振效果,分析其抑振敏感性,在大型波、浪、流水槽进行涡激振动抑振试验。试验中采用有机玻璃管模拟立管,立管模型长1.5m,外径18mm,壁厚2mm,两端铰接,外流速分别为0.6、0.7m/s。按照不同螺高、螺距及迎水面形式设计8根具有正八字、倒八字抑振装置的不同类型抑振管,同时设计一根与抑振管相同配重的裸管,在立管表面粘贴应变计以测得动态应变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得到立管振动位移值。通过各抑振管间以及抑振管与配重裸管之间横向振动位移幅值的对比,研究抑振装置的抑振敏感性。结果表明:在适当尺寸及布置形式条件下,表面按"八"字布置月牙扰流器能够有效抑制立管横向涡激振动;迎水面月牙布置形式不同,抑振效果略显不同,迎水面布置为倒八字其抑振效果优于正八字,但该种抑振装置仍可实现全向性;抑振装置的螺高、螺距对抑振效果有一定影响,螺高增大、螺距减小有利于提高抑振效果。

    2013年05期 v.43;No.217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引用频次:0 ]
  • 近岸人工沙坝对岸滩养护效果的研究

    朱金龙;拾兵;殷云珠;张靖;

    以北戴河海滩横断面地形为例,采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波浪、泥沙输运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沙坝位置进行了3种水位的极限波高入射数值试验,获取了坝内外波浪透射系数及稳定后的断面地形,并对波浪的消减及岸滩防护效果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人工沙坝具有较好的消波效能,并能对岸滩起到较好的养护效果,将为类似侵蚀性海滩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013年05期 v.43;No.217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引用频次:3 ]
  • 基于可伸缩环境的海量信令分析算法研究

    魏青;高雪玉;魏志强;杨孝成;王培鹤;

    针对海量信令分析问题,提出一套基于可伸缩环境体系的分析模型算法。利用循环缓冲机制接收海量数据并进行缓冲转发;借助信令拷贝方式达到信令的纵向拓展;凭借信令分流技术进行目标信令的过滤和处理;采用自动重连和队列缓冲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由于网络异常、拥堵产生的丢包问题;各环节根据现有硬件资源完成模型的动态配置,使硬件资源利用率和软件执行效率达到最佳平衡状态,增强硬件资源的可伸缩性;该算法既提高了海量信令处理的时效性、准确性,又增强了硬件资源的可配置性和灵活性。从实验结果来看,该算法简单有效,适合于标准模式下各种级别硬件设备的海量信令分析。

    2013年05期 v.43;No.217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引用频次:0 ]
  • 面向即插即用的物联网传感设备数据采集系统

    李贡湘;郭忠文;迟晓晨;

    在物联网中,每次新传感设备的接入都需编写复杂、繁琐的数据采集程序代码。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对物联网传感设备实现即插即用的数据采集软件系统设计方法,该系统基于本文提出的一种新的接口广播即插即用通信协议(IP-PCP),在不需要配置和额外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对接入系统的传感设备实现数据采集。针对目前无法使用该协议的传感设备,设计了软件中间件以实现该类传感设备的即插即用。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采用该方法可明显提高数据采集软件系统的设计效率。

    2013年05期 v.43;No.217 112-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引用频次:16 ]
  • 测序错误和重复序列对无参照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的影响

    窦锦壮;赵熙强;付晓腾;焦文倩;王南南;张玲玲;胡晓丽;王师;包振民;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被认为是揭示遗传变异理想的分子标记,近几年来一系列针对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技术如RAD,GBS,RRLs,2b-RAD等成为非模式生物尤其是水生动物的de novo SNP标记规模开发和大样本群体遗传研究的有利途径。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了测序错误和重复序列因素对de novo SNP分型的影响,并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RAD模拟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通过理论推导和模拟验证发现测序数据量在15~20X左右时单拷贝区域内SNP被检测的概率大于95%,等位基因的支持度不小于2时能够有效屏蔽掉测序错误对SNP分型的影响(假阳性低于2%),这些为实际数据的de novo SNP分型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2013年05期 v.43;No.217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引用频次:4 ]

研究简报

  • 盐度驯化对褐牙鲆幼鱼渗透压调节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黄国强;张灵燕;李洁;唐夏;

    将体重(20±1.8)g的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以不同的盐度日变幅由盐度33驯化至盐度5和47。结果表明,褐牙鲆幼鱼血清渗透压与驯化到的盐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以日变幅3.5驯化至5和47的过程中,鳃丝Na+-K+-ATP酶活力均呈升高趋势,以其他变幅驯化则鳃丝Na+-K+-ATP酶活力无显著变化。以日变幅7驯化,褐牙鲆幼鱼血清渗透压达到稳定的时间均为2d。以日变幅14,驯化至5后,达到稳定的时间为4d,驯化至47,实验期间内未达到稳定。以不同盐度日变幅驯化至5和47后,在之后的适应期间,不同处理Na+-K+-ATP酶活力的变动趋势均不同。实验中未发现驯化过程中及驯化到高盐度和低盐度后适应阶段褐牙鲆幼鱼的耗氧率与鳃丝Na+-K+-ATP酶活力有明显相关性。褐牙鲆幼鱼的氧氮比在盐度驯化过程中均出现下降和波动,在适应阶段均未恢复至对照水平。研究结果为丰富褐牙鲆适应环境盐度的机制提供了资料,可为增养殖中进行盐度驯化提供参考。

    2013年05期 v.43;No.217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引用频次:11 ]

综述

  • 壬基酚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李先国;马燕燕;张大海;

    本文简述了壬基酚(NP)的来源以及污染现状,综述了各类NP降解菌在不同条件下对NP的降解特性及其代谢产物,归纳了壬基酚可能的生物转化路径和降解机理。研究表明:不同环境中分离出的NP降解菌不同,其对NP的降解性各异,所得到的代谢产物及降解机理也各不同。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以后工作的展望。

    2013年05期 v.43;No.217 64-6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引用频次: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