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昕;赵进平;
Ekman漂流是上层海洋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本文提出了用实测温盐数据计算冰下Ekman流速的计算方法,与2010年北极考察期间同步获取的海流剖面数据进行比较,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基于这个结果,可以通过比较容易获得的温盐数据,计算Ekman漂流垂直结构。海水层化的存在导致在跃层处湍流黏性系数减小,强烈抑制了流速的向下传播,致使Ekman漂流在跃层处完全消失。结果表明,冬季上层海洋漂流会发生在较大的深度上,而夏季海冰拖曳引起的漂流只能达到20~30m的深度。Ekman漂流的深度只与跃层的深度有关,与海冰的漂移速度无关。漂流层变浅意味着海冰拖曳做功产生的能量不能进入海洋深处,而是在很浅的表层水体内积聚,有利于加剧海冰的底部融化。计算湍流黏性系数通常需要密度剖面和流速剖面的观测结果,在只有密度剖面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本文的方法计算Ekman漂流,获得上层海洋的湍流黏性系数剖面。
2013年02期 v.43;No.21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引用频次:7 ] - 段妍;张秀梅;张志新;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在水温(25.0±0.5)℃条件下,研究30d养殖周期内,4个梯度的溶解氧(T1:2.0±0.3、T2:4.2±0.3、T3:6.8±0.7、T4:13.6±2.1mg/L)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溶解氧对实验虾的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存在显著影响,实验结束时,T4处理组实验虾的存活率最高,达到99.48%,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组(P<0.05),但与T3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低氧条件下死亡虾甲壳薄软、被残食等现象较多。养殖30d后,T1处理组实验虾平均湿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其他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食物转化效率、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均随水体溶解氧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在高氧处理组(T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而淀粉酶活力在4个溶解氧处理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低溶解氧会使凡纳滨对虾生长受到抑制、死亡率升高;而超饱和溶解氧则能够促进对虾的饵料转化效率、保证其存活率。
2013年02期 v.43;No.214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引用频次:38 ] - 王晓东;麦康森;张彦娇;艾庆辉;徐玮;张文兵;胡海滨;
采用3株黑曲霉M-1、M-6和3.316对双低菜粕进行固态发酵,探讨不同菌种在不同发酵时间对双低菜粕中2种主要抗营养因子单宁和植酸的降解效果,同时研究环境因子及营养因子对发酵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选用的3株黑曲霉均能显著降解双低菜粕中的单宁和植酸(P<0.05),其中黑曲霉M-6在固态发酵1d时对双低菜粕中单宁和植酸的分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5)。为优化发酵条件,研究了不同起始发酵温度、水分含量、pH以及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对黑曲霉M-6分解双低菜粕中植酸和单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含量200%、pH=6、初始温度25℃同时加入葡萄糖、尿素、金属离子混合溶液发酵1d为黑曲霉M-6分解双低菜粕中植酸和单宁的最佳发酵条件。在此优化发酵条件下,双低菜粕中植酸含量由2.81%下降至0.63%,单宁含量由1.32%下降至0.28%。此外,双低菜粕中粗蛋白含量由37.16%提高至43.48%,粗蛋白的体外消化率由75.32%提高至79.15%。本研究为更有效的利用双低菜粕替代鱼粉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3年02期 v.43;No.214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引用频次:17 ] - 葛田田;李大伟;赵宗山;陈蔚芳;邢磊;赵美训;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具有明确的陆源及海源端元值。BIT指标是基于陆地土壤厌氧细菌生标Branched GDGTs与泉古菌生标Crenarchaeol的比值,TMBR指标是基于陆源高等植物生标和海源藻类生标的比值。本文利用C/N、BIT和TMBR指标,对济州岛西南泥质区DH11站位过去一百年以来陆源有机质和海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总有机碳(TOC)、陆源和海源生物标志物的分析结果显示:近50a来,该站位的总有机质、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的沉积通量(Mass Accumulation Rates,MARs)一直在增加。C/N指标通过二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陆源有机质占总沉积有机质的比例在0.22~0.30之间,BIT与TMBR指示的陆源有机质贡献分别在0.05~0.11,0.08~0.22之间,所得相对贡献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指标的指示意义不同造成的。3种指标的结果表明该研究海域海源有机质在沉积有机质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从1950s开始陆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海源有机质沉积通量增加的比例大于陆源有机质,这可能是由东亚季风、黑潮、河流输入、大气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引起的。
2013年02期 v.43;No.214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引用频次:6 ] - 赵玉庭;梁生康;石晓勇;商荣宁;
依据2010年4~5月黄海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海POC浓度范围为78.11~9 189.00μg/L,平均浓度为(413.59±794.23)μg/L;北黄海和南黄海POC分布都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垂直分布特征和近岸高、远岸低的平面分布特征。其中,北黄海POC的高值区南部近岸水体,主要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北黄海POC的低值区主要位于其中部表层水体,主要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南黄海POC高值区主要位于受沿岸流和陆源输入影响显著的苏北沿岸,底层高值主要与浮游植物碎屑沉降和沉积物再悬浮有关,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海域,亦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PN的分布趋势和影响因素与POC相一致。
2013年02期 v.43;No.214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引用频次:13 ] - 孙伟之;郭辉宇;万升标;江涛;
为降低熊果酸的体内代谢速度和延长体内保留时间,设计并合成了一类熊果酸环磷酸酯衍生物。以不同取代基取代的苯乙酮为起始原料,经酮酯缩合、还原、硅醚化、缩酮化及手性拆分、酸水解、磷酯化、酯交换等7步反应,得到了6个立体专一的熊果酸环磷酸酯衍生物。所合成化合物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和旋光分析验证。
2013年02期 v.43;No.214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引用频次:2 ] - 崔燕;张龙军;罗先香;张雪;
根据2009年8月、2010年5月和9月3个航次的监测数据,探讨了小清河口水质污染程度及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小清河口水体污染严重,DO%平均值小于80%,其中盐度小于10的区域仅为40%;DIN平均值7.00mg/L,超过二类海水标准的23倍,CODMn平均值为7.98mg/L,是二类海水标准的2.6倍。亚硝酸盐浓度偏高,平均值大于0.1mg/L,最高值达0.55mg/L。易降解有机物占总有机物的比例为30%左右。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评价显示,小清河口盐度小于15的水体TLI值大于70,处于重度富营养级,盐度15~25之间仍为中度至轻度富营养水平。因此小清河口污染治理十分迫切,应从源头加强对小清河口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2013年02期 v.43;No.214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引用频次:20 ] - 李辉;白洁;尹宁宁;赵阳国;田伟君;
通过模拟培养实验,对辽河口潮间带湿地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盐分、C/N、石油烃对细菌数量均有影响。细菌数量随盐分增加而减少,C/N的添加使细菌数量明显增多,碳氮比为10∶1时细菌数量最大,约为对照组的3倍。石油烃对细菌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石油烃浓度越高,细菌数量越少。
2013年02期 v.43;No.214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引用频次:6 ] - 焦淑芳;李瑾;马启敏;
采用氯乙酸为羧甲基化试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季铵阳离子化试剂,制备了羧甲基取代度为64.4%,季铵化取代度为98.4%的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采用zeta电位和烧杯混凝实验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对高岭土模拟水样的混凝特性,考察了pH值、混凝剂投加量和原水浊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可以明显改善高岭土悬浊液的混凝效果;达到最佳混凝效果时所需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的投加量随高岭土悬浊液pH值和原水浊度的增加而增加。浊度去除率随pH值的增加而减小,随原水浊度的增加而增加;原水浊度为50NTU时,浊度去除率均小于80%;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具有两性混凝剂的典型特性,吸附架桥和电性中和是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的主要混凝作用机理,混凝过程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
2013年02期 v.43;No.214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引用频次:4 ] - 卢勇夺;王进;崔廷伟;郑荣儿;张杰;
微波辐射传输方程是海洋-大气微波遥感的理论基础,本文基于晴空条件下AMSR-E 10.7GHz水平与垂直极化亮温数据,将平静海面的亮温观测结果与4种海水相对电容率模型和2种大气水汽吸收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确定了海水相对电容率模型与水汽吸收模型,基于上述模型和实测亮温数据反演了风致各项同性海面发射率,其与已有的经验模型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建立了星载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利用建立的辐射传输模型计算亮温与AMSR-E观测亮温分别反演了海表面温度与海表面风速,验证了所建微波传输模型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星载微波辐射计亮温定标、海洋地球物理参数提取奠定基础。
2013年02期 v.43;No.214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引用频次:7 ] - 谢树森;陈茂启;
建立光纤布拉格光栅耦合模方程的一个高精度紧差分格式,并分析了差分格式的稳定性。Fourier分析表明线性格式是无条件稳定的。数值实验结果说明此格式保持守恒律且达到了预期收敛阶。
2013年02期 v.43;No.214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引用频次:1 ] - 刘珑龙;刘雪锋;周西龙;
针对多变量、强耦合、纯迟延系统,提出一种模糊神经网络的解耦方法,结合遗传算法、将多变量系统解耦成单变量系统。传统解耦方法对于非线性系统、变结构系统以及耦合关系和耦合强度随时间和负载变化的复杂系统经常无能为力,而这种综合了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优势的解耦方法,由于具有非线性和自学习能力,使其解耦性能不受影响,弥补了传统解耦方法的缺陷,对复杂系统有着较好的解耦能力。且该方法不需要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易于实现。文章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解耦效果。
2013年02期 v.43;No.214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引用频次: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