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Stokes漂流对海洋上层混合层的影响研究

    王智峰;吴克俭;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N-S方程进行波浪平均,得到新的包括Stokes漂流影响的三维数值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三维环流模式POM中。对方程无因次化,选定了3个主要参数进行研究,分别为Rossby数,Langmuir数和Hoe-nikker数。利用新的POM模型,设计理想实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方案等外部条件不变时,大、中尺度对应的混合系数和湍动能变化较小。Langmuir数越小,Stokes漂流的贡献越大,对平均流的影响越大,垂向不稳定性越强,混合系数越大。Hoenikker数为负值时,温度降低,混合系数值变大,混合深度变深。Hoenikker数为正值时,上层海水温度升高,混合系数值变小,混合深度变浅。

    2013年01期 v.43;No.21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引用频次:4 ]
  • 基于实测资料的内波振幅修正参数

    陈维亮;陈标;王丹;杨继铎;

    针对海洋内波参数反演的技术难点,本文从原始内波动力学方程组出发,提出了一套更容易实现的内波波长反演方法,通过加入与波长、水深相关的振幅修正系数,得到了改进的内波振幅反演方法,并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证明,加入参数修正后的内波振幅精度得到了较大提高。

    2013年01期 v.43;No.213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引用频次:2 ]
  • 一次海雾过程大气波导形成机理的数值研究

    袁夏玉;高山红;王永明;张守宝;

    依据船舶导航雷达与沿岸气象探空观测数据得知,2005年6月1~3日黄海海域发生了1次大范围波导现象;进一步结合卫星云图与沿岸测站水平能见度观测,发现此次波导伴随1次明显的平流海雾过程。利用WRF模式对此次海雾与波导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1)海雾始于黄海中部,绝大部分海雾的雾顶由于弱逆温、湿度梯度较小而不存在波导;(2)雾区随其北部低压的逐渐东移而向东扩展,呈现西部薄、东部厚的结构,雾体顶部由于存在逆温与湿度锐减而形成了波导,混合均匀的雾体则成为波导基础层,薄雾顶部为非贴海表面波导,而厚雾顶部则为悬空波导;(3)雾区受低压西部冷空气的影响向南消退,波导基础层逐渐变薄乃至消失,雾体之上的逆温与湿度锐减层随之下降,非贴海表面波导被强度较弱的贴海波导所替代。分析结果表明:黄海平流海雾与波导有密切的联系,海雾形成及其发展改变了海洋大气边界层的温度与湿度垂直结构,从而导致了波导的发生与演变,大气波导可认为是海雾的"副产品"。

    2013年01期 v.43;No.213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引用频次:12 ]
  • 黑鳃梅童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高天翔;韩刚;马国强;宋娜;

    采集丹东近海的黑鳃梅童鱼29个个体和海洲湾近海的棘头梅童鱼30个个体,开展2种梅童鱼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对2种梅童鱼的顶枕部小棘、臀鳍第一鳍棘、鳔侧枝、鳃腔和耳石等部位进行拍照及形态描述,并进行了2种梅童鱼传统形态学的8个分节特征和14个量度特征的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种梅童鱼的顶枕部小棘、鳔侧枝、鳃腔颜色和耳石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除鳔侧枝数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可数性状均无显著差异。采用贡献率大的8个参数建立2种梅童鱼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达100%;黑鳃梅童鱼和棘头梅童鱼在外部形态可量数据上虽存在个别交叉,但仍能形成各自相对集中的组;在P=0.01显著性水平下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2种梅童鱼在7个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013年01期 v.43;No.213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引用频次:40 ]
  • 水体碳氮比对芽孢杆菌、乳酸菌与弧菌生长、拮抗作用及菌体碳氮比的影响

    高磊;包卫洋;张天文;单洪伟;马甡;

    从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采集分离芽孢杆菌、乳酸菌与弧菌,并设置水体碳氮比分别为:C∶Nw=2、5、10、15、20共5个水平。在养殖环境营养水平下研究了芽孢杆菌、乳酸菌与弧菌的生长、拮抗作用及细菌菌体碳氮比(C∶NB)的变化。研究发现,较高的C∶Nw适合芽孢杆菌(C∶Nw=15)与乳酸菌(C∶Nw≥10)的生长,较低的C∶Nw适合弧菌(C∶Nw=5、10)的生长,并且当C∶Nw较高时芽孢杆菌与乳酸菌对弧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因此向养殖水体和饵料中添加碳源,将环境C∶N提高至超过10的水平不仅可以促进芽孢杆菌与乳酸菌的快速生长,而且可以有效抑制弧菌的繁殖。

    2013年01期 v.43;No.213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引用频次:51 ]
  • 不同类型附着基对刺参生长和氮磷收支的影响

    刘峰;王芳;董双林;任贻超;秦传新;高云芳;

    采用陆基网围方法,研究了石头(ST)、瓦片(EA)、塑料管(PL)、空心砖(BR)和水泥管(CP)5种类型附着基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以下简称刺参)生长和系统N、P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收获时刺参产量ST和BR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PL、CP和EA组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的成活率ST组最高(P<0.05),EA组最低(P<0.05),PL、CP和BR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附着基类型对刺参的生长和成活有明显的影响。2.换水是刺参养殖池塘N、P收支的主要途径,附着基类型对N、P各项收支比例未产生明显影响(P>0.05)。3.收获时池塘底泥N、P积累量明显降低,但不同附着基类型间差异不明显(P>0.05),仅ST组N积累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4.塑料管附着基具有养殖成本低、收获和清池便利的优势,建议采用塑料管作为刺参池塘养殖的附着基。

    2013年01期 v.43;No.213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引用频次:11 ]
  • 新型防污剂辣素衍生物的合成、抑菌性及防污性能研究

    闫雪峰;于良民;姜晓辉;

    合成了3种新型含辣素衍生结构的丙烯酰胺衍生物HMOBA、BMA和HMMBA,通过红外光谱(IR)和核磁波谱(1 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抑菌性实验证明了合成的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为BMA>HMOBA>HMMBA,其中BMA的对两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可达0.062 5mg/mL。以合成的化合物为防污剂制备了海洋防污涂料,186d的实海挂板几乎没有附着任何海洋污损生物。

    2013年01期 v.43;No.213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引用频次:18 ]
  • 山东栖霞桃村地区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

    韩宗珠;张贺;丁蒙蒙;塔金璐;徐翠玲;刘明;

    山东栖霞桃村地区出露中生代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对采自桃村地区青山组下段的中酸性火山-侵入岩以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桃村地区的中酸性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高钾低钠,高铝低镁;Cr,Co,Ni含量较低,Sr/Y及(La/Yb)N比值很高;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不相容元素K,Rb,Ba和Th,以及不相容元素Ce,Hf和Ti,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以及P;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性质。综合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青山组下段中酸性杂岩为增厚的下地壳熔融,这种地壳的增厚作用可能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起,而在俯冲作用过程中青山组中酸性杂岩的源岩被俯冲沉积物混染。

    2013年01期 v.43;No.213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引用频次:0 ]
  • 半枝莲化学成分研究

    李园园;唐旭利;李平林;李国强;

    研究了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等手段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对照,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从半枝莲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0个单体化合物:齐墩果酸(1)、熊果酸(2)、反式-4-甲基肉桂酸(3)、金色酰胺醇酯(4)、对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乙酮(6)、5-羟基-7,3′,4′,5′-四甲氧基黄酮(7)、芹菜素(8)、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9)、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10)。化合物1、3、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13年01期 v.43;No.213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引用频次:26 ]
  • 2001—2011年黄河口营养盐变化及入海通量估算

    廖巍;张龙军;陈洪涛;肖纯超;张雪;

    为更好地认识黄河向渤海的营养盐输送情况及其对渤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文献资料和实验室监测数据,讨论了黄河口淡水端4a间的营养盐浓度月际变化,并用月均浓度占年均浓度比例的方法对2001—2011年营养盐入海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黄河口DIN的月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222.6~403.8μmol/L,NO3--N占DIN的比例约为94.3%,5月份浓度约为8月份的1.8倍。NH4+-N枯水期浓度约为丰水期的10倍。NO2--N浓度变化范围较大,约有1/4的月份超过7.14μmol/L。PO34--P普遍处于0.80μmol/L以下,秋、冬季高于春、夏季。SiO23--Si的月浓度基本在年均浓度上下浮动。2001—2011年黄河口DIN的年平均通量约为6.51×104 t/a,其中NO3--N约为5.76×104 t/a,NH4+-N约为0.80×104t/a,NO2--N约为0.108×104 t/a。PO34--P的年入海通量约为211.4t/a,SiO23--Si约为5.79×104 t/a。2005年以来DIN通量的下降幅度大于同期径流量的下降幅度,说明黄河向渤海输送的营养盐浓度呈现降低趋势。

    2013年01期 v.43;No.213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引用频次:26 ]
  • 垂直提升管道输送过程中的流固耦合效应分析

    周知进;卢浩;王钊;左明健;

    以垂直悬臂提升管道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软件ADINA对其输送过程进行流固耦合效应特性分析。本文应用有限元软件ADINA对扬矿管道进行管内流体—管道—管外流体三者流固耦合模态分析。首先建立了扬矿管道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得到了不同输送矿石体积浓度、管道截面尺寸下的前6阶固有频率和振型,继而比较了上述条件下三者耦合、二者耦合及无耦合情况的固有频率,讨论了流固耦合作用对管道固有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扬矿管道流固耦合效应下其固有频率随着管内输送矿石颗粒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考虑管内流体—管道—管外流体三者流固耦合时的管道固有频率较只考虑管内流体—管道二者耦合和不考虑流固耦合时要小,影响系数也相应降低;(2)流体对管道流固耦合固有频率的影响程度随着相对厚度d值的增大而减小,在考虑管内流体—管道—管外流体三者流固耦合时管道固有频率较只考虑管内流体—管道二者耦合相对误差增大;(3)在实际的扬矿管道输送中应该考虑输送流体颗粒浓度、不同相对管道壁厚、管内流体—管道—管外流体三者流固耦合作用对固有频率的影响,尽量使管道固有频率远离工作频率,避免共振情况的发生分析结果对扬矿管道的动态响应计算、结构设计和减振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3年01期 v.43;No.213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引用频次:21 ]
  • 一种求解旅行商问题的改进蚁群算法

    王沛栋;唐功友;杨熙鑫;李扬;

    提出一种求解旅行商问题的改进蚁群算法。该算法在信息素更新过程中,利用信息素局部更新和全局动态更新结合的方法,使得当前最优路径上的信息素值能够动态地调配,避免算法陷入停滞状态;在局部搜索过程中,仅对部分走出更优路径的售货员使用2-opt方法,加快了最优解的收敛速度。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与其它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在解的质量和收敛速度上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性能。

    2013年01期 v.43;No.213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引用频次:32 ]
  • 多值置信的格值闭包算子及Galois联络

    方进明;张虎;褚晓清;

    在多值逻辑的环境下,为进一步完善格值闭包理论的置信化问题,提出多值置信滤子的概念和实例。以多值置信滤子为工具界定了置信格值闭包算子和置信格值Galois联络的概念,并得到它们的等价刻画条件。结果表明:多值置信滤子是十分有用的置信推理工具,其不但可以解决格值闭包算子的置信化问题,而且可以描述置信格值Galois联络现象。

    2013年01期 v.43;No.213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引用频次:0 ]
  • 具有对流项的抛物型反问题中解的适定性

    刘艳艳;张临杰;

    本文研究具有对流项的线性抛物型方程反问题中满足积分超定附加条件下解的适定性问题。利用迭代法及经典的抛物型偏微分方程正则性理论,确定了holder类意义下的光滑函数对的存在唯一性和连续依赖性。

    2013年01期 v.43;No.213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引用频次:0 ]

综述

  • 酵母菌诱导和阻遏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池振明;马再超;

    从葡萄糖阻遏作用、铁离子引起的阻遏作用、氮阻遏作用和诱导机理几个方面对酵母菌中诱导和阻遏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综述。目前研究认为,在葡萄糖阻遏作用方面,Mig1蛋白和Snf1蛋白参与了葡萄糖阻遏,并且磷脂酰肌醇类的信号传导对葡萄糖阻遏起着重要作用;在铁离子引起的阻遏作用方面,GATA蛋白能够有效阻遏铁载体的生物合成;在氮阻遏作用方面,Gln3、Gat1、Dal80和Deh1是参与氮阻遏的4个调节蛋白;而在酵母菌诱导过程中,转录激活蛋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3年01期 v.43;No.213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引用频次:10 ]

研究简报

  • 栉孔扇贝EST-SNP标记开发及多态性分析

    李纪勤;包振民;李玲;胡晓丽;

    EST(表达序列标签)数据库发掘是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开发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栉孔扇贝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SNP筛选,在含有4条EST以上的18 780条contig(拼接序列)中,共获得21 813个候选SNP位点。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结合非标记探针技术,对其中90个位点在4个野生群体中进行了位点多态性检测。得到33个(36.7%)具有二等位基因位点,并对其中26个位点进行了功能注释。进一步的标记验证显示,33个多态位点在青岛野生群体的48个个体中均成功分型,其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分布范围分别为0.062 5~0.744 7和0.099 8~0.504 6,其中5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各位点间没有检测到连锁不平衡。研究为栉孔扇贝群体遗传学和遗传育种分析提供了候选标记。

    2013年01期 v.43;No.213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引用频次:2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