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黄河流域降水异常与渤、黄海水温,大气环流异常变化及入海流量关系的研究

    孙即霖;宝乐尔其木格;

    利用1948—2004年CPC/NCEP的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的850hPa风场和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应用EOF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合成法及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黄河流域降水主模态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特征和异常环流特征。利用黄河利津站1950—2002年月平均入海流量资料分析了入海流量和降水关系。基于NOAA的1982—2004年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渤、黄海3月海温和黄河流域7月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降水空间模态主要表现为全流域一致型、南北型、东西型分布,黄河流域降水主要周期为2~4a。黄河利津站入海流量和黄河流域年总降水量、降水第一模态有密切联系。黄河流域降水水汽输送受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风场影响,副高偏西不利于黄河流域降水,巴尔喀什湖附近异常低槽的发展有利于黄河流域的降水。3月份渤、黄海海温可作为考察当年黄河流域降水量的指标。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引用频次:6 ]
  • 琉球海流起源及其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韩树宗;徐常三;

    采用1977年1月~2006年12月高分辨率全球大洋环流模型OFES输出结果,对琉球群岛附近海域水文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琉球海流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加强,其中在宫古海峡东侧断面琉球海流流量约为同断面黑潮流量的70%。(2)琉球海流的来源有4部分,分别为台湾以东黑潮的分支、宫古海峡以南的西向流、东海黑潮通过庆良间水道次表层流出的部分以及冲绳群岛和奄美群岛东面的西向流。(3)黑潮的流核主要位于表层至水深400m,而琉球海流的流核主要位于水深200~600m。(4)琉球海流受中尺度涡的影响十分剧烈,纬度越低,其受中尺度涡的影响越明显。(5)琉球海流和黑潮都存在1个约10a的显著变化周期。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引用频次:11 ]
  • 全球海温变化的方差及其相关性分析

    张巍;周广超;高新院;

    为了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不同海域海温的变化特征,利用1854—2008年共155a的全球海温数据资料——ERSST V2,通过对全球年平均海温方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全球海温变化较大的海域主要分布在赤道东太平洋海域,北半球太平洋中纬度海域,北半球大西洋中纬度海域,非洲西南端海域;赤道与中纬度地区海温变化较剧烈,太平洋较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温变化更剧烈。海温变化方差值较大的区域多为具有较明显海温变化模态的区域。在不同的时期,全球海温方差的空间分布也是不同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温方差值较大的区域越来越多,而且海温的振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其高频振荡部分有所增强。通过观察方差值较大区域其海温振荡模式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在低纬度地区高频振荡模式占主要地位,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则主要是低频振荡模式。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引用频次:3 ]
  • 北太平洋风场变化对东亚陆架海SST的影响

    刘喜惠;林霄沛;王丽双;周舒岚;

    太平洋内部的气候变化与东亚陆架海海洋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OAflux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北太平洋内部风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将其距平场序列与东亚陆架海SSTA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对东亚陆架海SST影响显著的风场关键区。结果表明:东亚陆架海SST距平序列与PDO指数同期相关系数接近于0,说明北太平洋内部异常信号只能通过斜压Rossby波调整影响东亚陆架海SST,不存在正压调整过程;北太平洋风场"关键区A、B"对东亚陆架海SST的变化影响最显著,且1958—2010年,2个风场"关键区"风速异常增强,分别被风应力旋度偶极子、异常负风应力旋度场控制,异常信号从中东太平洋传递到东亚陆架海,导致该海区SST明显升高,尤其是黑潮海域;"关键区A、B"风场异常信号分别超前东亚陆架海SST变化4a(7a)、4a时呈显著正相关,该时间基本与斜压Rossby波从大洋中东部传递到西部或副热带环流对风场变化通过斜压Rossby波进行调整所需的时间一致。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23-3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引用频次:2 ]
  • 阴离子交换膜生物反应器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还原饮用水中ClO4-的研究

    高孟春;于恒;刘洁琼;梁方圆;李耀如;杨丽娟;王子超;张优;王悦静;

    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考察了阴离子交换膜生物反应器对饮用水中ClO4-的还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ClO4-浓度为60μg/L情况下,HRT从5h逐渐降低到2.5h,水流动室出水ClO4-浓度随着HRT降低呈增大趋势,但运行稳定后出水ClO4-浓度均低于18μg/L。厌氧生物反应室在HRT降低初期高氯酸盐有一定的积累,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积累的ClO4-能被厌氧微生物还原,厌氧污泥混合液中ClO4-浓度低于2.0μg/L,说明厌氧生物反应室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水流动室出水pH稳定在7左右,电导率和Cl-随着HRT降低而增大。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引用频次:4 ]
  • 基于GIS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评价系统研究

    卜志国;高晓慧;李忠强;

    根据应用服务的实际需求,对适用于海洋环境特点的时空分析模式和相关评价模型进行了探讨研究,对适用于系统建设的监测数据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以及相关评价技术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选用GIS技术作为系统基础,构建了基于GIS的海洋监测数据分析评价应用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的自动分析与评价等功能。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引用频次:17 ]
  • 黄河口春、秋季节无机碳的行为变化

    刘志媛;张龙军;张向上;

    根据2009年5、9月黄河口考察航次数据,结合2004年9月和2006年4月的调查结果,讨论了春季与秋季黄河河口过程中无机碳的行为、差异,以及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无机碳输运过程的影响,并采用黑白瓶法对黄河口不同盐度水体进行现场培养,验证浮游生物活动对DIC的消耗。结果表明:春、秋季节黄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无机碳的输运形态和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pCO2在淡咸水混合过程中迅速下降,DIC在低盐区发生了亏损,淡水端DIC浓度越大亏损区间越大。夏季调水调沙后大量泥沙在口门附近沉积形成的拦门沙群使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在较短的距离内完成,也可导致秋季DIC的亏损区间小于春季。浮游生物活动对CO2的消耗是导致黄河口低盐度区发生DIC亏损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伴随有碳酸钙沉降对DIC的清除作用。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引用频次:8 ]
  • 崂山地质灾害远程监测预警系统构建

    焦方晖;贾永刚;王治良;杨忠年;谭长伟;

    青岛市崂山区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引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本文在详细调查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础上,现场布设以滑坡力、裂缝变形、危岩体位移等自动传感监测装置,监测数据通过采集发送装置无线传输到远程服务器,在地质灾害远程监测预警平台上分析处理后实时发布到网络,若监测数据达到或超出报警值则由平台对外及时进行预警,构建了1套综合的崂山地质灾害远程监测预警系统。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引用频次:12 ]
  • 凡纳滨对虾翻译控制肿瘤蛋白Fortilin的毕赤酵母表达及其对血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周怡;张文兵;麦康森;

    翻译控制肿瘤蛋白Fortilin是1种多功能蛋白,参与重要的细胞活动。并且,对虾fortilin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病毒感染。参照Genbank中fortili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凡纳滨对虾fortilin目的基因片段,EcoR I/XbaI双酶切插入表达载体pGAPZαA,转化大肠杆菌,经博来霉素(Zeocin)抗性筛选及测序分析,获得分泌型重组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F。酶切线性化后,经电穿孔法转入毕赤酵母细胞X-33,经Zeocin抗性筛选,得到阳性转化子。表达产物的上清液经SDS-PAGE电泳和质谱分析,表明在酵母中成功表达fortilin。以体外原代培养的对虾血细胞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结果显示重组蛋白显著提高了血细胞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该结果为下一步研究重组fortilin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引用频次:3 ]
  • 钩虾和蜾蠃蜚群落在日本对虾养殖池塘中变动规律的研究

    钟源;马甡;

    2009年4~7月,对移入日本对虾养殖池的钩虾和蜾蠃蜚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调查到2种钩虾,3种蜾蠃蜚。钩虾的优势种为中华原钩虾;蜾蠃蜚的优势种具有明显的交替性,放养后前53d,优势种为大蜾蠃蜚,78d后,优势种为隐居蜾蠃蜚。钩虾群落的物种多样性(H′)与均匀度(J)在放养当天达到最高,放养后第67天出现差异显著;蜾蠃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H′)与均匀度(J)在放养后第64天最高,第90天出现差异显著。钩虾的生物量和丰度放养后第30天达到最大值,随后快速下降;蜾蠃蜚的生物量和丰度放养后第14天达到最大值,其丰度在第64天达到第二个高峰。同时,钩虾和蜾蠃蜚群落不同体长个体的丰度百分比差异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由此,初步分析了引起群落变化的两类原因,提出了钩虾和蜾蠃蜚群落结构的调控方案。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引用频次:4 ]
  • 胶州湾浅水区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曾慧慧;徐宾铎;薛莹;任一平;纪毓鹏;

    根据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胶州湾潮下带浅水区进行的逐月鱼类定置网调查,分析了胶州湾浅水区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本调查共鉴定出鱼类44种,隶属于9目24科39属。渔获鱼类皆为硬骨鱼类,以鲈形目(Perciformes)的种类最多,有11科23属25种。在各科中,以虾虎鱼科(Gobiidae)鱼类种类最多,共9属10种。按适温类型分,暖温性鱼类共23种(占52.27%),暖水种14种(占31.82%),冷温种7种(占15.91%);按栖息水层组成分,底层鱼类36种(占81.82%),中上层鱼类8种(占18.18%);按产卵类别分,产浮性卵鱼类21种(占47.73%),黏着沉性卵鱼类11种(占25%),附着性卵鱼类9种(占20.45%),卵胎生鱼类3种(占6.82%)。各生态类型鱼类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种类组成的平均季节更替率达63.3%。本调查在胶州湾浅水区发现40余种幼鱼,尤其仍存在鮻、许氏平鲉、钝吻黄盖鲽和短吻红舌鳎等经济种类,表明胶州湾仍是重要的鱼类产卵和育幼场,应加强对其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以期保护渔业生物多样性和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引用频次:35 ]
  • 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对半滑舌鳎幼鱼存活、生长、及组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李华;王小洁;麦康森;张文兵;徐玮;刘付志国;

    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基础饲料中添加0、10、50、150、450和1 500mg/kg的维生素C(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形式),制成6种实验饲料,分别对初始体质量为(4.21±0.02)g(实验Ⅰ)、(116.93±0.91)g(实验Ⅱ)2个规格各6组半滑舌鳎进行10周的摄食生长试验。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分别60尾(实验Ⅰ)、18尾(实验Ⅱ),研究饲料中维生素C对半滑舌鳎幼鱼存活、生长和组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Ⅰ中,半滑舌鳎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肾脏、肌肉中抗坏血酸含量均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实验Ⅱ中,半滑舌鳎的存活率、饲料转化率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增加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受饲料中维生素C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超过50mg/kg时,随添加量增加肝脏、肾脏、肌肉中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基础饲料中无需添加额外的维生素C即可满足幼鱼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引用频次:23 ]
  • 舌鳎亚科鱼类线粒体控制区快速进化及其重复序列延伸机制初步研究

    时伟;孔晓瑜;江金霞;苗宪广;

    本研究测定双线舌鳎Cynoglossus bilineatus(Lacepède,1802)、长钩须鳎Paraplagusia bilineata(Bloch,1787)和短钩须鳎Paraplagusia blochii(Bleeker,1851)3种舌鳎亚科鱼类的线粒体(mtDNA)控制区全序列,并与舌鳎亚科其它4种及鲽形目其他科的5种鱼类mtDNA控制区结构和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3种舌鳎鱼类的线粒体控制区全长从655~1 155bp,长度差异明显;舌鳎亚科鱼类控制区结构与其他鲽形目鱼类相似性很低,保守区系列中只能识别出CSB-A和TAS。碱基组成比较发现这3种舌鳎鱼类的AT含量比鲽形目其它鱼类要高。分析认为上述事件可能都是由该类群鱼类控制区的快速进化导致的。所有3种舌鳎的控制区在5’端都存在串联重复序列,每个重复单元中都存在类似于TAS的相关序列,并且重复序列可以形成非常稳定的二级结构。这2种特征为形成线粒体重复序列的非正常延伸机制(Illegitimate elongation model)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推测了这些舌鳎鱼类重复序列可能的延伸过程。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引用频次:13 ]
  • 单环刺螠纤溶酶UFEⅠ药效作用和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刘万顺;成慧中;韩宝芹;毕庆庆;董文;关驰;

    为评价单环刺螠纤溶酶(UFEⅠ)的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初步研究。文中通过小鼠血液凝固时间实验和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研究UFEⅠ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用纯UFEⅠ为抗原免疫小鼠,间接ELISA法测定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及效价。结果 UFEⅠ能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有效抑制大鼠体内的血栓形成,并显著降低大鼠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免疫原性的研究结果为UFEⅠ末次免疫小鼠后,产生微量特异性抗体,且抗体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方阵法确定了ELISA的优化条件,测定UFEⅠ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效价为1:1 280。本文研究显示,单环刺螠纤溶酶UFEⅠ具有显著的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在小鼠体内产生一过性抗体,但对动物机体不造成负面影响。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引用频次:10 ]
  • 青岛不同野生群体的单倍体和二倍体龙须菜的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比较

    丁弘叶;隋正红;仲洁;周伟;王钟霞;

    以青岛湛山湾的单倍体和二倍体龙须菜以及青岛台湾路的单倍体和二倍体龙须菜为实验材料,采用AFLP技术,分析了不同地理群体内单倍体和二倍体种群以及不同世代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参数。湛山湾单倍体种群的Na(1.169 9)、Ne(1.095 0)、H(0.058 2)、I(0.088 4)与二倍体种群的Na(1.333 3)、Ne(1.227 0)、H(0.129 7)、I(0.190 8),以及台湾路单倍体种群的Na(1.137 3)、Ne(1.089 9)、H(0.050 4)、I(0.074 6)与二倍体种群的Na(1.209 2)、Ne(1.138 6)、H(0.082 5)、I(0.121 9)相比较,可以看出不同世代倍性的龙须菜的遗传多样性是有差别的,同一地理群体的二倍体在遗传变异上高于单倍体;而且湛山湾-台湾路单倍体种群间的Ht(0.058 1)、Gst(0.066 9)、Nm(6.968 3)和二倍体种群间Ht(0.179 9)、Gst(0.327 1)、Nm(1.028 5)的数值也有很大差别,单倍体和二倍体是处于不同分化层次的2个种群,根据Wright对Nm的研究可知,单倍体种群是中度分化的种群,二倍体种群是高度分化的种群。通过分析可知,龙须菜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这为育种策略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引用频次:13 ]
  • 低分子量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及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李芳;李八方;董诗竹;王景峰;赵雪;

    以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粗多糖为原料,采用Cu2+-H2O2自由基氧化体系结合超滤技术制备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通过比较粗糖质量和H2O2浓度对产物的分子量和化学组成的影响,确定制备高硫酸根高岩藻糖的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最佳条件是:4.5%H2O2与0.026 7mol/L Cu2+降解4.5g岩藻聚糖硫酸酯,得到Fa3(Mw 7.68kDa)和Fb3(Mw 3.89kDa)2个组分,其硫酸根含量较高,为30.32%和32.48%。Fa3组分主要由岩藻糖(64.25%)和半乳糖(30.74%)组成,而Fb3的硫酸根和半乳糖含量高于Fa3,但岩藻糖含量下降。比较发现,H2O2浓度由4.5%上升为9%时,制备的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子量、岩藻糖含量和硫酸根含量都下降。研究发现Fa3和Fb3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Fa3组分活性较高。说明分子量对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影响要大于硫酸根含量,而且Fa3组分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抑制活性也可能与其单糖组成较均一有关。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引用频次:20 ]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

    李泉;杨桂朋;曹晓燕;

    本文对常用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它的吸附机理主要是在沉积物上的有机质间分配及表面吸附和微孔作用,吸附与有机质含量和黏土矿物的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实验浓度范围内,DBP在3种不同处理方式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分别可以用Linear和Freundlich等温式来描述。通过改变吸附条件发现,随着盐度减小、温度的增加,吸附能力减小;而随酸度的升高,吸附能力先升高后下降。此外,通过向体系中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来模拟双溶质体系的方法,对DBP与表面活性剂的竞争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吐温80(Tween80)的加入使DBP的吸附能力增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加入使DBP的吸附能力降低。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引用频次:4 ]
  • 下二门油田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谢俊;孟宁宁;张金亮;姜建伟;曾俊;

    通过14口取心井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的镜下观察及扫描电镜等资料的研究,认为影响下二门油田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主要有3种:压实、胶结和溶蚀。其中,压实作用以机械压实为主,化学压实少见;胶结作用主要有碳酸盐胶结(如方解石、白云石等)、黏土矿物胶结(如高岭石、绿泥石等);溶蚀作用主要有长石颗粒和少部分岩屑溶蚀、碳酸盐胶结物溶蚀。这3种成岩作用的共同改造形成了下二门油田以粒间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的孔隙结构特征。根据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结合沉积相展布特点,认为下二门油田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坝等砂体。这些新认识为该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地质指导。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引用频次:8 ]
  • 珠江口近岸海域浅层地质灾害区域风险模糊评价

    孙全;常方强;卢惠泉;

    珠江口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圈,人类活动剧烈,其近岸区域地质环境复杂,区内灾害性地质因素广泛发育且类型多样。为了海底工程建设和维护的需要,对海底区域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价,可掌握不同区域的灾害程度,有针对性的选择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的区域进行工程建设,绕避高风险不良地质地区,或在不良地质地区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加以防治。本文运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将珠江口近岸113°00′E~114°00′E,21°40′N~22°40′N的区域,按照2′×2′的网格大小划分为546个评价单元,对每个单元稳定程度逐一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区范围内,多数海域海床均为稳定区域,约占总评价区的58%;较不稳定区域包含该区多种地质灾害,约占研究区的25%;极不稳定区域所占范围较小,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和西北2个断层附近,该区域同时存在断层、洼地和浅层气,在工程建设时需着重注意。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引用频次:7 ]
  • 深水斜坡堤胸墙波浪力计算方法研究

    于定勇;苏耀;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中国《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8)中斜坡式防波堤顶部胸墙波浪力计算公式在深水情况下的适用性。试验测量4种不同水深波浪作用下斜坡堤顶部胸墙的波浪力和作用高度。通过对胸墙迎浪面的波浪压强分布、总水平作用力和波浪作用高度的试验结果与《海港水文规范》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胸墙迎浪面的实测波压分布不同于规范采用的均匀分布;规范计算得到的总水平力和波浪作用高度均小于实测值。本文改进规范中斜坡堤胸墙波浪力计算方法,使其更适用于深水堤顶部胸墙受力计算。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引用频次:12 ]
  • 不规则波作用下OWC沉箱气室捕能效果研究

    史宏达;焦建辉;刘臻;杨国华;

    沉箱防波堤兼作岸式波力发电装置是1种新型的港工建筑物,它是集合了防波堤与岸式振荡水柱波力发电装置的共性特点设计而成。本文主要是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沉箱气室捕能效果。试验中主要采集了沉箱气室内的波高、气压以及输气管的空气流速等数据。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引用频次:16 ]
  • 基于带乘性噪声模型的水声通信字符估计算法研究

    褚东升;尹正飞;张玲;

    水声信道多途效应明显,而且存在衰落、散射、损耗以及随机时变等特性,使得水声通信系统的接收信号存在严重的码间干扰。利用带乘性噪声系统模型来刻画随机信道,在建模基础上利用最优滤波递推算法实现状态估计。由于状态向量中的第一维与接收信号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进而可实现水声信号的估计。该算法在最小方差意义下是最优的,能有效克服码间干扰和噪声污染。2种信道的仿真结果表明,在信噪比(SNR)为18db时,误码率(BER)均已经降低到10-4数量级,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引用频次:4 ]
  • 风生海中气泡对海洋光学反射比的影响

    杨倩;贺明霞;

    风浪破碎是海中气泡的主要成因。先前的研究基于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揭示了海中气泡对光散射和海水反射比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利用海洋光学和海面风速现场观测数据,结合Mie散射理论计算和海中光辐射传递数值模拟,研究风浪破碎产生的海中气泡对海水反射比的影响。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光学性质稳定的I类海水中,不同风速下海洋光学反射比的不同主要源于海中气泡的贡献。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引用频次:5 ]
  • 一种新型低成本海洋测温仪的研制

    宋大雷;宋国永;田川;刘斌;姜迁里;

    设计采用新型的测量模式,用单片机内部计数器记录由精密电阻及精密电容构成的RC电路充电和放电时间并根据相应的算法计算得出热敏电阻阻值,在此过程中采用比值算法消去部分器件精度引起的误差,热敏电阻阻值转化为温度值(即数据处理)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方法。该测温仪主要由RC电路、C8051F005、AT45DB642D、PCF8583构成。RC电路由精密电阻、精密电容及热敏电阻构成,C8051F005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及运算,AT45DB642D为8MB容量FLASH存储器,PCF8583为整个系统提供日历时钟并通过输出中断控制电源模块使能与禁止。为测试该测温仪性能,该测温仪与RBR TR-1060在外海进行了对比试验,效果良好。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引用频次:5 ]
  • CDN与P2P混合网络架构下一种基于系统稳定状态的流媒体调度策略

    徐广;唐瑞春;宋佑举;

    针对大规模流媒体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提出在CDN与P2P混合网络架构下的1种基于预防和恢复机制的流媒体调度策略SSBS(scheduling strategy based stability)。首先利用基于可靠度模型的调度算法预防系统不稳定状态,其次通过系统稳定模型检测系统不稳定状态,采用分级恢复机制使系统快速恢复到稳定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控制CDN与P2P混合架构下大规模流媒体系统的稳定性。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引用频次:9 ]
  • 一类具有梯度项的超定边值问题中解的对称性

    方钟波;王安娜;张临杰;

    利用经典的平行平面移动法研究一类具有梯度项的拉普拉斯方程超定问题中解的对称性,得到此类超定边值问题解和区域对称的充分条件。结果发现,解和区域的对称性依赖于非齐次项关于空间变量的连续性、对称性及关于梯度变量偏导数的连续性。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引用频次:0 ]
  • 线性矩阵方程的广对称解

    秦晓伟;刘新国;

    研究线性矩阵方程的广对称解,对Bunch,Sun,Tisseur等人的一些已有结果进行推广,并把所得结果用于结构向后误差分析。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引用频次:1 ]

综述

  • 海洋无脊椎动物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樊廷俊;荆昭;樊现远;

    海洋无脊椎动物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抗体,没有免疫记忆,只能靠非特异性免疫系统防御和抵抗病原体的感染。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是海洋无脊椎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员,而酚氧化酶作为该系统末端的一种含铜金属酶,则通过催化黑化反应在海洋无脊椎动物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结合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综合本领域的大量参考文献对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和酚氧化酶的免疫学功能、激活机制、生化性质与酶性质以及基因与分子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93-9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引用频次:6 ]

研究简报

  • 梓木内酯的优化合成和细胞毒活性研究

    赵建春;丁宁;张伟;王鹏;李英霞;

    以2-甲酰基苯甲酸为原料,通过Wittig反应、内酯化、反麦克尔加成、一锅法苯硒化-氧化消除引入双键4步反应,以18%的总收率合成梓木内酯。采用1 H NMR、13 C NMR、MS、1 H-1 H COSY、NOE等波谱数据确证了中间体的结构及11,12a,12b的立体构型。与已知方法相比,此合成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收率良好等特点。采用SRB染色法对其进行2种肿瘤细胞株(MCF-7,BxPC3)的细胞毒活性测试,发现梓木内酯具有中等强度的抗肿瘤活性。

    2012年Z1期 v.42;No.200,No.201 127-13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引用频次: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