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1988—2009年中国海波候、风候统计分析

    李训强;郑崇伟;苏勤;何明;

    利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驱动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WW3),得到中国海1988年1月~2009年12月的海浪场。对中国海的波候(风候)进行精细化的统计分析,分析了海表风场和浪场的季节特征、极值风速与极值波高、风力等级频率和浪级频率、海表风速和波高的逐年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中国海的海浪场与海表风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在DJF(December,January,February)期间;海表风速和波高在MAM(March,April,May)期间为全年最低,在DJF期间达到全年最大;MAM和JJA(June,July,August)期间,中国海大部分海域的波周期在3~5.5s,SON(September,October,November)和DJF期间为4.5~6.5s。(2)中国海极值风速、极值波高的大值区分布于渤海中部海域、琉球群岛附近海域和台湾以东广阔洋面、台湾海峡、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北部湾海域、中沙群岛南部海域。(3)吕宋海峡在MAM、SON、DJF期间均为6级以上大风和4m以上大浪的相对高频海域,JJA期间,6级以上大风的高频海域位于中国南半岛东南部海域,4m以上大浪主要出现在10°N以北。(4)在近22a期间,中国海大部分海域的海表风速、有效波高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风速递增趋势约0.06~0.15m.s-1.a-1,波高递增趋势约0.005~0.03m.a-1。

    2012年S1期 v.42;No.20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引用频次:18 ]
  • 渤海海效应暴雪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杨成芳;周雪松;

    采用RAMS4.4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2008年12月4~6日1次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在降雪初期,云中水物质包含云水、雨水、霰、冰晶和雪晶,及地水物质为雨水和霰。随着温度的降低,中后期仅存冰晶和雪晶,产生降雪。由于整个过程以降雪为主,降雨时间短暂,通常忽略降雨,称为降雪过程。(2)本次海效应暴雪的微物理过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播撒-反馈"机制,二是合适的冰相过程。这两种过程均有利于降雪增幅。(3)西风槽前产生的环境云和冷空气流经渤海暖海面时形成的海效应云之间在合并时发生"播撒-反馈"作用,前者是中云,后者是低云,前者从上层播撒冰晶和雪晶到下层,使得降雪增强。(4)微物理过程另一个有利因素是环境温度,本次强冷空气使得降水云中的温度在-10~-15℃之间,有利于树枝状冰晶的增长,从而产生强降雪。强降雪发生在强上升运动、高相对湿度和适宜的温度的叠置区域。

    2012年S1期 v.42;No.208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0K]
    [引用频次:10 ]
  • 围海建设对天津近海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

    韩树宗;吴柳;朱君;

    基于FVCOM三维水动力模型研究了围填海建设对天津近海海域水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近岸海域的围填建设,围填造陆对天津近海海域的潮流场有一定的影响,围填建设区北部和南部区域流速增大,右侧区域流速减小,流速变化在-30~20cm/s之间,平均变化率为30.4%,流向变化在-50°~40°之间;余流场变化幅度较大,在1~17.9cm/s之间。

    2012年S1期 v.42;No.208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引用频次:21 ]
  • 2010年2月一次冬季黄海海雾的成因分析

    杨伟波;张苏平;薛德强;

    利用青岛浮标观测、自动气象站观测、Micaps站点观测、L波段雷达等观测数据,New Generation SST,OI-SST和NCEP提供的FNL和CFSR再分析数据。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这次冬季海雾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观测表明,这次海雾首先在黄海北部生成,是由于冷暖空气在黄海海域交汇,增大相对湿度,形成混合雾。在22日12:00时(UTC)之后,暖平流北上,冷平流消失。海雾逐渐转成平流冷却雾。青岛出现的海雾是从黄海发展过来的,并且为平流冷却雾。(2)在黄海,冷暖空气混合增大相对湿度,生成混合雾。与后期的平流冷却雾相比,混合雾的高度明显偏低。(3)海温异常偏低。在2010年2月渤海大面积结冰,海温偏低可能与融冰有关系。(4)模式结果表明,混合雾与冷水域的关系密切。平流冷却雾与冷水域的位置基本一致。混合雾和平流冷却雾都受海温影响较大。混合雾雾区变化很大,因为冷空气在移动过程中变性,不利于混合雾生成。冷海面对平流冷却雾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这次冬季海雾与春夏季黄海海雾的不同点在:这次海雾的发生机制不同于典型的春夏季黄海海雾。春夏季典型的黄海海雾主要是平流冷却雾,而这次冬季海雾在生成上首先是混合雾,后来转为平流冷却雾。

    2012年S1期 v.42;No.208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8K]
    [引用频次:4 ]
  • 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韩美;张苏平;尹跃进;杨万裕;杨育强;

    利用CFS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黄东海边界层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2个模态的分布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下垫面热通量和垂直环流,统计了ICOADS资料中近30a逐月低云发生频率和海雾发生频率,揭示了其与边界层高度分布特征的一致性。结果表明:盛行风的平流作用与下垫面特征相结合造成的低空稳定性的变化是黄东海边界层高度时间上夏季低、冬季高,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重要因素。EOF分析中第一模态表现为整个黄东海区域具有一致性,主要是大尺度环流的影响;第二模态为春秋相反的2个分布型,与海洋锋、冷舌以及暖水团的季节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最大值出现时间以及其大小在空间上较为一致,而最小值以黄东海海洋锋为界,向北逐渐减小,以南差异性不大,出现时间上有较大的差异。,这主要由黄东海冷舌、暖水团以及海洋锋的季节变化所引起对边界层经向分布影响较大所引起的。春夏季节,南部(西部)低云发生频率高于北部(东部),海雾发生频率低于北部(东部);海雾高频区对应较低边界层高度,而低云高频区对应相对较高边界层高度。

    2012年S1期 v.42;No.208 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7K]
    [引用频次:27 ]
  • 军曹鱼七种饲料原料表观消化率的研究

    任鸣春;艾庆辉;麦康森;徐玮;张文兵;

    以0.04%的Y2O3为外源性指示剂,按照70%基础饲料:30%待测原料的比例配制成实验饲料,测定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L.)对白鱼粉、虾壳粉、血粉、水解羽毛粉、酪蛋白、明胶和棉籽粕干物质、蛋白质、氨基酸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范围为54.1%~73.4%,鱼粉、血粉和水解羽毛粉干物质消化率最高(70.2%~73.4%),而血粉最低(P<0.05)。除血粉外各原料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高于85%,其中白鱼粉、虾壳粉和酪蛋白蛋白质消化率均高于90%,而血粉显著低于其它各原料(75.1%)(P<0.05)。原料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与蛋白质消化率相一致。能量表观消化率范围为70.6%~86.7%,白鱼粉、水解羽毛粉、酪蛋白和明胶能量消化率显著高于虾壳粉、血粉和棉籽粕,而棉籽粕能量消化率最低(P<0.05)。

    2012年S1期 v.42;No.208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引用频次:3 ]
  • 不同盐度和培育密度对杂交刺参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孙秀俊;李琪;

    分析了6个不同盐度和5个培育密度对中国刺参和日本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杂交幼体的生长、存活和附着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显示,受精后第5天,30和35盐度组幼体成活率最高,分别为46.7%和40.0%。第2天至第5天,30盐度组耳状幼体的生长最快,到第5天平均体长达到最大值672.18μm;30盐度组的幼体附着率最高,为17.8%,而15和20盐度组中均没有出现附着的稚参。培育密度实验结果显示,受精后第5天,0.1个/mL密度组的幼体成活率最高,为66.7%,但各密度组的幼体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0.5个/mL密度组幼体生长最快,到第10天达到最大平均体长,为801.38μm;在所有培育密度实验组中,0.5个/mL密度组的幼体附着率最高,为19.1%。因此,为实现单位水体的苗种产量最大化,刺参杂交幼体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最适宜的培育密度为0.5个/mL。

    2012年S1期 v.42;No.208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引用频次:9 ]
  • 氨氮慢性胁迫对刺参免疫酶活性及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臧元奇;田相利;董双林;于晓;钱圆;

    以初始体重为(50.50±1.67)g左右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氨氮浓度对刺参体壁和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HSP70表达的影响。20d慢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刺参体壁和体腔液ACP、AKP活性在0.51和2.04mg/L氨氮浓度下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而在5.09、10.19和50.93mg/L下,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2)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刺参体壁CAT活性均呈现降低趋势,且与氨氮浓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而刺参体腔液CAT活性在0.51、5.09、10.19和50.93mg/L浓度下则均随取样时间而降低;(3)在氨氮浓度0.51~5.09mg/L时,刺参体壁和体腔液SOD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在高浓度下则与氮氮浓度显著负相关;(4)在氨氮胁迫下,刺参体壁、呼吸树、肠道和体腔液中HSP70表达量迅速升高,氨氮胁迫第5天时检测到达到最高;随后各组织HSP70的表达量缓慢降低,但在氨氮胁迫第20天时,各组织HSP70的表达量仍显著高于氨氮胁迫前的水平(P<0.05)。各组织中HSP70最高表达量与氨氮浓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综合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刺参免疫酶活性趋于降低,同时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遭到损伤。而HSP70表达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可能对于增强机体的抗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2年S1期 v.42;No.208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引用频次:31 ]
  • 不同配比饲料对刺参C、N、P营养盐收支的影响

    孙侦龙;高勤峰;董双林;王芳;

    本实验采用5种含有不同比例(即20∶80、40∶60、60∶40、80∶20和100∶0)的鼠尾藻和海泥的颗粒饲料喂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并比较了不同饲料条件下刺参C、N、P营养盐的收支过程。结果表明:刺参C、N、P营养盐收支过程和饲料中鼠尾藻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刺参的摄食率和排粪率随着饲料中鼠尾藻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刺参的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以及对C、N、P营养盐的摄入率、生长余力和吸收效率均随着饲料中鼠尾藻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变大(P<0.05)。当饲料中鼠尾藻添加量大于60%时,刺参对营养元素的生长余力和吸收效率无显著变化(P>0.05),因此对于成参而言,饲料中鼠尾藻和海泥的比例为60∶40是较为理想的配制比例,既可以满足刺参生长代谢所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刺参养殖活动营养盐的排放。

    2012年S1期 v.42;No.208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引用频次:18 ]
  • 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大黄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消化道组织学的影响

    张帆;张文兵;麦康森;孙瑞健;

    以初始体重为(10.57g±0.43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豆粕分别替代0%、35%、40%、45%的鱼粉来配制4种等氮(蛋白含量为46%)等脂(总脂肪为13%)的实验饲料,分别编号为FM,PP35,PP40和PP45。其中,在PP35、PP40和PP45组均添加肽聚糖、胆固醇、植酸酶、晶体氨基酸和复合益生菌,并以FM组和鲜鱼浆(FTF)组作为对照,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60d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不同豆粕替代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消化道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粕替代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和存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肠道胰蛋白酶的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FM组的胰蛋白酶活性最高,而FTF组的最低。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TF组脂肪酶活性最低。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增高同样呈现降低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高豆粕替代水平(PP40和PP45组)对肝脏组织和肠道组织结构有破坏作用,PP45组实验鱼肝脏空泡化现象严重,肠壁明显变薄,小肠绒毛受到严重机械性损伤。实验证明,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可以使用豆粕来替代35%的鱼粉既不影响大黄鱼的生长和存活,也不影响其肠道、肝脏的组织结构。

    2012年S1期 v.42;No.208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引用频次:91 ]
  • 太平洋牡蛎中大肠杆菌净化的实验研究

    慕翠敏;孔令峰;于红;李琪;

    静水中人工感染太平洋牡蛎,使其体内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浓度达到105 MPN/100g,然后放入紫外线循环系统中对其进行净化,研究贝水质量比(1∶3,1∶6,1∶10,1∶50)、水交换频率(1,3,5次/h)、温度(10,15,20,25℃)及净化层数(上层,中层,下层)等不同环境因子对牡蛎体内大肠杆菌净化的影响。在前6h大肠杆菌净化迅速,之后速度减慢,至36h时能净化2~3个对数值。不同环境因子的净化实验结果表明,当贝水比为1∶6,水交换律为3次/h,温度为15或25℃,净化层数为上层时净化效果最佳。

    2012年S1期 v.42;No.208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引用频次:12 ]
  • 太平洋牡蛎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特性和表达分析

    刘昌海;李琪;孔令锋;

    内切葡聚糖酶是一种重要的纤维素酶,在纤维素水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得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进行了分析。内切葡聚糖酶cDNA全长802bp,开放阅读框架630bp,编码209个氨基酸。基因组DNA全长505 6bp,含有两段内含子长度分别为205 3和231 3bp。cDNA具有与已发现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相同的保守区结构和功能域,并且与其他已知贝类的内切葡聚糖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RT-PCR方法研究了该基因在太平洋牡蛎消化腺、外套膜、鳃、肌肉、性腺和唇瓣组织中的表达,发现内切葡聚糖酶基因仅在消化腺中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没有表达。

    2012年S1期 v.42;No.208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引用频次:2 ]
  • 青岛近海碳钢锈层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栾鑫;段继周;池振明;

    研究海水环境中Q235碳钢锈层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应用16SrDNA基因文库技术,分别对实海全浸一年的Q235碳钢内外锈层中的微生物进行基因文库的构建和分析。通过克隆测序构建了含有64个OTUs的细菌16SrRNA基因文库,结果表明锈层中微生物种类丰富,主要分布于13个已知的菌门,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硅藻门;酸杆菌门;浮霉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疣微菌门;绿菌门;放线菌门;红藻门以及螺旋体门。内外锈层的优势菌均为变形细菌门,分别占文库序列的46%和53%,其中α-变形菌纲又为门中优势类群,但在内外锈层中还存在明显的系统发育学分歧。

    2012年S1期 v.42;No.208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引用频次:7 ]
  • 青岛沧口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分布研究

    付姗姗;慕芳红;杨世超;王传超;

    于2008年7、10月,2009年1、4月对青岛沧口潮间带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为(936.02±565.31)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561.89±322.57)μg.10cm-2(干重)。共鉴定出10个类群,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5.41%),按生物量,线虫占63.58%,多毛类居次,占13.21%。丰度有潮区差异,生物量呈现季节和潮区差异。在垂直分布上,表层0~4层分布最多(42.57%),向深层呈现递减趋势,并且垂直分布表现出季节变化。高潮带春季表层的小型底栖动物数量百分比最高,冬季表层的数量百分比显著的低于其他3个季节。相反,中潮带冬季表层数量百分比却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Pearson相关分析未表明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和环境因子的显著相关。但对各层的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0~4cm的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叶绿素及中值粒径显著相关,8~12cm的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中值粒径显著相关。BIOENV分析表明,能够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为有机质、中值粒径和含沙量。

    2012年S1期 v.42;No.208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引用频次:14 ]
  • 唐山湾潟湖沙坝海域表层沉积物粒级及分布特征

    王勇智;谷东起;王文海;乔璐璐;

    利用2010年秋季在唐山湾潟湖沙坝(石臼坨、月坨和打网岗)周边海域实施的表层沉积物粒级的大面站调查资料,阐述了唐山湾潟湖沙坝附近海域的沉积物粒级及其分布特征,并结合同步实施的水文观测结果,初步分析了调查区的沉积动力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唐山湾潟湖沙坝周边海域的平均粒度为4.18Φ,沙坝体近岸5m等深线以浅海域以单峰分布为主,5m等深线以深海域则为双峰分布,潟湖潮道处以单峰分布为主,潟湖内自潮道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为三峰、双峰和单峰模式。调查海域的破波带以浅海域泥沙运动主要以跳跃搬运和推移搬运为主,以深海域中悬浮搬运逐渐占优。研究还表明打网岗岸线侵蚀程度不均匀,中北部岸段侵蚀较为严重。

    2012年S1期 v.42;No.208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引用频次:5 ]
  • 阴极溶出伏安法测量海水中溶解态铁

    杨茹君;王世荣;李景喜;王修林;

    使用阴极溶出伏安法,利用2,3-二羟基苯丙氨酸(DHN)可以与Fe(Ⅲ)结合生成配合物,而BrO3-的加入可以催化该电化学反应的性质,系统研究了海水中溶解态Fe(Ⅲ)的最佳分析条件。结果表明,体系中添加20.0μmol/L DHN即可达到分析要求;添加BrO3-可以使溶出电流线性增大,选择的最终浓度为20.0mmol/L。当沉积电位为-0.20V,扫描速率为50.0mV/s,沉积时间为90s时,即可达到低铁海水的分析要求,在此条件下检测限为0.011nmol/L。紫外消解可以使测量灵敏度比未消解时提高13倍。用此方法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某处(158°15′E,22°23′N)海水表层水浓度为0.45nmol/L,75m处浓度为0.14nmol/L,1 500m处浓度为0.86nmol/L。

    2012年S1期 v.42;No.208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引用频次:11 ]
  • 夏季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吴家林;石晓勇;李克强;梁生康;王海荣;王修林;

    根据2006年6~7月对黄东海大面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黄东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黄东海POC的浓度范围是6.07~2 204.17μg.L-1,平均浓度为147.15μg.L-1。POC整体上呈现近岸浓度较高、远岸浓度较低,北部浓度较高,南部浓较低的分布特点;在长江口外及浙江近岸海区存在POC的高值区,特别是长江口外,表层和底层POC浓度很高,这主要是受到长江陆源输入的重要影响。在垂直分布上,南黄海区POC的浓度分布整体上呈现上层水体浓度较低,下层水体浓度较高的特点,这主要是受底质再悬浮的影响。而东海区呈现近岸POC浓度较高,离岸POC浓度较低的特点,这主要是受长江冲淡水输入的影响。

    2012年S1期 v.42;No.208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引用频次:7 ]
  • 胶州湾及青岛近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

    魏璟弢;张焕玲;李铁;卢彦宏;周楠;朱茂旭;

    2008年11月和2010年11月分别在青岛近海6个站位和胶州湾9个站位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应用连续提取法分离和测定其主要成分和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易还原态的重金属受铁锰氧化物体系显著影响,其中镍的迁移过程基本受控于该体系,有机结合态的铬和钡迁移变化受有机质一定影响,其他形态重金属主要受外源输入影响。Pb和Cr存在显著富集,相对其他金属污染较明显。Pb的生态风险最高。胶州湾东部,尤其是李村河口附近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不稳定性都最为明显。

    2012年S1期 v.42;No.208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引用频次:11 ]
  •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锰、铁和铝的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文君;卢彦宏;高峰;魏璟弢;李铁;朱茂旭;

    2007年11月在东海泥质区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对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离,测定了各形态中锰、铁和铝的含量。结果表明,锰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为0.04~0.19mg/g,平均0.13mg/g;铁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为1.1~2.3μg/g,平均1.5mg/g;大部分站点的铝主要赋存于易还原态,含量为0.4~1.1mg/g,平均0.7mg/g。沉积物主要成分对金属赋存形态产生影响,CARB态、ERO态Mn、Fe和Al分别随沉积物中碳酸钙、水合铁锰氧化物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且ERO态金属与水合铁锰氧化物的相关性显著;有机物的含量的对OSM态金属的影响则不明显。非残渣态Fe和Al的含量随水深增加而降低,主要是由于沉积物中ERO态Fe和Al受陆地径流输入和水体中清除作用的影响,导致近岸沉积物中有较多的活性Fe、Al;离岸距离增加则沉积物中活性Fe、Al含量减少。

    2012年S1期 v.42;No.208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引用频次:3 ]
  • 立体选择性半合成全甲基化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苑建;王保超;左晓冰;Iris L.K.Wong;江涛;万升标;Larry M.C.Chow;

    为了立体选择性合成全甲基化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本文以全甲基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原料,通过酯水解和Mitsunobu反应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构型C-3位翻转的目标产物全甲基化GCG。全甲基化GCG经水解得到5,7,3′,4′,5′-五氧甲基没食子儿茶素(GC),再经Mitsunobu反应得到全甲基化EGCG。经核磁和旋光验证,所合成的全甲基化EGCG与原料全甲基化EGCG相同。核磁测试证实两次Mitsunobu反应产物C-3均发生立体构型翻转。初步细胞实验表明1μmol/L全甲基化GCG与紫杉醇共同作用于P-gp高表达LCC6/MDR乳腺癌耐药细胞株时,紫杉醇IC50为10.1nmol/L,全甲基化GCG逆转倍数(RF)达到13.9。

    2012年S1期 v.42;No.208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引用频次:1 ]
  • 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amoA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改进

    路兴岚;甄毓;米铁柱;于志刚;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较容易受到某些抑制成分的影响,尤其是在对复杂环境样品进行的荧光定量PCR反应中,定量结果的准确性更易受到影响。为减轻这种抑制作用,以采自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的DNA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模板法和添加BSA法对荧光定量PCR反应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2种方法都有减轻抑制的作用,但若考虑方法的准确性和检测的便捷性,则以添加BSA的方法更为优越,最适添加浓度为0.1~0.5μg/μL。这一检测方法的改进,为研究沉积物中微生物在硝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途径。

    2012年S1期 v.42;No.208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引用频次:5 ]
  • 强夯法处理粉煤灰地基效果评价

    张传军;闫强刚;王秀海;刘红军;

    在青岛娄山河污水处理厂使用强夯法对粉煤灰地基进行处理,通过定量计算分析强夯前后土工试验、原位测试结果,评价粉煤灰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善状况;分析原位测试试验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强夯法加固粉煤灰地基的效果评价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内的粉煤灰层物理力学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善,但其孔隙比仍大于1.0;点夯过程宜及时排水,以提高夯实效率。本文研究结论对粉煤灰地区的加固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2012年S1期 v.42;No.208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引用频次:3 ]
  • 天津沿海风暴潮灾害近20年统计及其成因分析

    曾继平;姜欢欢;李希彬;

    根据塘沽海洋环境监测站从1991—2010年,20a的潮汐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到天津平均每年发生近10d的100cm以上的增水过程,天津沿海夏秋两季的最高潮位和平均潮位最高,且最大增水值多出现在夏秋两季,超过100cm的增水天数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冬季,并从天文潮因素、气象因素、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以及地理因素等,总结了天津沿海风暴潮灾害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风暴潮灾害防范措施。

    2012年S1期 v.42;No.208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引用频次:12 ]
  • 快速滤波本征模态函数分解中的边界处理

    张立振;刘鑫;

    针对快速滤波分解信号为本征模态函数(IMF)所产生的边界效应问题,提出了一种抑制这种边界效应的方法。即利用快速滤波先将原信号分解为本征模态函数,然后在信号内部截取适当的两段分别延拓到原信号两端,经快速滤波得到分解结果后,再截去延拓的部分,保留原信号长度的分解结果。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2年S1期 v.42;No.208 20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引用频次:2 ]
  • 求解反应扩散方程的紧致隐积分因子方法

    张荣培;

    积分因子(IF)方法是近年来提出的求解刚性常微分方程组的一种有效的数值方法。本文应用改进的紧致隐积分因子(cIIF)方法求解二维反应扩散方程。在空间离散上采用二阶中心差分方法。数值模拟得到各种斑图结构与所引文献结果相当一致。

    2012年S1期 v.42;No.208 20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引用频次:7 ]

研究简报

  •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肥满度的初步研究与比较分析

    高保全;刘萍;李健;戴芳钰;王清印;

    采用Le Cren相对状态指数Kn,比较4个野生群体(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三疣梭子蟹的肥满度情况,发现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其中10月中旬鸭绿江口群体与舟山群体肥满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个野生群体雄性个体肥满度均大于雌性个体,但无显著差异(P>0.05)。三疣梭子蟹选育品系在养殖过程中肥满度为120日龄>100日龄>80日龄,但差异不显著(P>0.05)。

    2012年S1期 v.42;No.208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12 ]
  • 波流组合作用下SPAR平台垂荡-纵摇耦合运动研究

    桑松;姜雪亮;周源;

    探讨SPAR平台在波流组合作用下的运动响应机理。运用Matlab程序分析了SPAR平台产生内共振的运动过程,运用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平台垂荡-纵摇耦合方程,对波流共同作用下Spar平台的垂荡、纵摇运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流的加入对于内共振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采用AQWA软件研究了流的加入对于纵荡二阶慢漂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波流同向时能大大增加Spar平台的纵荡运动,而波流反向时却能明显削弱纵荡运动。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深海浮式结构设计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

    2012年S1期 v.42;No.208 192-19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6K]
    [引用频次:1 ]

综述

  • 鱼类甲状腺轴对胚胎发育、仔鱼变态及性别分化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张晓娜;田华;汝少国;

    鱼类甲状腺轴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组成,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滤泡合成并释放甲状腺激素(主要为甲状腺素—T4),T4运输至肝脏等外周组织中,经过脱碘转化形成生物活性更强的三碘甲腺原氨酸(T3),T3主要通过同核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甲状腺激素对鱼类胚胎发育、仔鱼变态及性别分化等早期生长发育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甲状腺激素为鱼类胚胎发育期所必须,外加适量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胚胎或仔鱼存活率;仔鱼变态过程中,某些外部形态变化及相关组织分化依赖甲状腺激素的调控,牙鲆等仔鱼变态期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受体表达量会显著升高;性腺发育期,甲状腺激素对调控鱼类性别分化方向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2012年S1期 v.42;No.208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引用频次:7 ]
  • 外源化学物质对鱼类生长和GH/IGF-I轴的影响

    郑艳;汝少国;

    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轴(Growth hormone/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axis,GH/IGF-I轴)是调控鱼类生长的主要内分泌轴线,许多外源化学物质能够影响鱼类的生长,并且能够干扰GH/IGF-I轴。本文介绍了鱼类GH/IGF-I轴的组成、功能及其对鱼类生长的调控模式,并从GH/IGF-I轴角度探究外源化学物质影响鱼类生长的内分泌作用机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2012年S1期 v.42;No.208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18 ]
  • 藻类逆境胁迫下信号传导途径的初步研究进展

    张璇;臧晓南;张学成;鹿宁;

    对目前藻类逆境胁迫下信号传导途径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1)钙信号系统,藻类通过细胞内Ca2+的变化产生钙信号,Ca2+与钙调素等钙信号受体结合,进而影响钙调素结合蛋白等靶蛋白的活性,从而调控基因表达和生理反应;(2)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磷脂酰肌醇在磷脂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第二信使IP3与DAG,它们可以进一步激活离子通道或蛋白激酶,调节藻类的各种生理反应过程;(3)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通过藻类中蛋白质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传递信号,并使信号级联放大;(4)蓝藻的二元信号传导系统,蓝藻既具有类似细菌的二元传导系统,又具有真核生物的Ser/Thr或Tyr蛋白质激酶来行使信号传导功能;(5)NO,cAMP等其他信号分子也参与藻类的信号传导途径。

    2012年S1期 v.42;No.208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引用频次:12 ]
  • 基于海洋硅藻三维结构的微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张前前;陈然;李琛;

    海洋硅藻种类繁多,具有因种而异的形状奇特的刚性细胞壁,称作硅质壳。硅质壳主要由无定形的二氧化硅构成,在纳米至微米尺度的三维结构(如孔、脊或管状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规律性和精确的重现性。仿效硅藻,在温和的条件下制造超精细微纳米材料,成为众多从事生物、化学、材料研究工作者追逐的焦点。本文从硅藻硅质壳的形成机理及体外仿生、影响硅藻硅质壳结构的外在因素、硅藻硅质壳的化学修饰与应用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12年S1期 v.42;No.208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引用频次:6 ]

技术报告

  • 面向海洋观测与模式数据的客户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刘子栋;郭忠文;管旭;

    针对面向海洋观测与模式数据的客户端软件开发工作量大和通用性低的问题,结合传感器观测数据和模式数据的特点,提出了面向海洋观测与模式数据的客户端软件设计模型,通过原型系统验证了模型设计的有效性。该设计模型对于海洋观测与模式数据客户端软件的高效率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2012年S1期 v.42;No.208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引用频次: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