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艳芳;左军成;李娟;陈美香;
海平面变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掌握其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变化及其可能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文使用随机动态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卫星高度计资料,结果发现,除了显著的季节信号外,全球海平面存在显著的2~7a的年际周期,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一年际周期跟ENSO密切相关。在太平洋不同纬度海平面对ENSO事件的响应整体上呈现出高纬衰减的变化特征。ENSO期间海平面变化剧烈,在热带太平洋区域,海平面变化受纬向风应力的调制,具有区域特征,海平面的年际变化与赤道流相关达0.6以上,揭示了风主要是通过Ekman作用影响海平面变化。
2012年12期 v.42;No.21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引用频次:6 ] - 顾伟宗;张莉;王辉;
利用山东省26站降水资料、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山东盛夏降水变化特征,异常成因以及与前期全球海温的关系。结果显示,山东盛夏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存在6a左右的周期,与500hPa高度场WP遥相关型关系密切;影响山东盛夏降水的前期冬季海温主要位于太平洋南美洲以西、大西洋墨西哥湾海域。利用上述海域海温建立预测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出山东盛夏降水的变化趋势,对山东盛夏降水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2年12期 v.42;No.212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引用频次:8 ] - 姜森颢;董双林;高勤峰;王芳;田相利;
研究同一养殖池塘内青、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营养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青刺参和红刺参体壁中水分含量、出皮率和干品灰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总糖分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青、红刺参体壁均含有18种氨基酸,各种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检出的10种主要脂肪酸中,青刺参体壁中MUFA-16∶1(十六碳烯酸)和SFA-20∶0(二十碳酸)的含量显著高于红刺参(P<0.05),AA(二十碳四烯酸)的含量显著低于红刺参(P<0.05)。青、红刺参体壁均含有VB1、VB2、VB3、VB9、VB12、VC和VE等7种维生素,红刺参的VB3含量显著高于青刺参(P<0.05)。红刺参类胡萝卜素总量显著高于青刺参(P<0.05)。在检测的微量元素中,红刺参Zn、Cu和Se含量均显著高于青刺参(P<0.05)。研究表明,红刺参的综合营养品质优于青刺参。
2012年12期 v.42;No.212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引用频次:14 ] - 倪蒙;温海深;步艳;迟美丽;钱焜;尹相菡;张冬茜;丁玉霞;
采用RT-PCR法首次从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肝脏RNA分离获得HSP70基因全长cDNA序列(HSP70cDNA)。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小体鲟HSP70基因含有众多的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Ser、Thr、Thy磷酸化位点和N-糖基化位点,推测其可能在细胞信号转导与调控中发挥作用。经过BLAST比对,认为该序列与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i)、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斑马鱼(Danio rerio)、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原鸡(Gallus gallus)、家鼠(Mus musculus)和人(Homo sapiens)的同源性均在80%以上,表明HSP70具有高度的保守性。组织表达分析表明,HSP70mRNA在小体鲟肝脏、心、脾、脑、肾、肌肉、胃、肠、垂体、精巢和卵巢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不同,心脏、脾和肝脏中表达量高,脑、垂体和性腺中表达较少,鳃中没有表达。小体鲟HSP70基因的表达分析为研究应激条件下鲟科HSP70基因的差异表达和抗逆机理提供了基础。
2012年12期 v.42;No.212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引用频次:4 ] - 张怡晶;徐宾铎;王玮;纪毓鹏;张崇良;
根据2009年春季在胶州湾西北部潮滩湿地进行的7个断面35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单变量指数法、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9年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采集到的51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多毛类18种、软体类17种、甲壳类11种、其它种类5种,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111.5ind·m-2,平均生物量124.7g·m-2,优势种为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和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用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NMDS)划分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4个,包括潮滩湿地西南群落Ⅰ、潮滩湿地东北群落Ⅱ、潮滩湿地中部群落Ⅲ和潮滩湿地低潮群落Ⅳ。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表明,群落Ⅰ和群落Ⅱ的特征种为日本大眼蟹,群落Ⅲ的特征种为缢蛏,群落Ⅳ的特征种为菲律宾蛤仔,且菲律宾蛤仔也是群落Ⅳ与群落Ⅰ、Ⅱ和Ⅲ的分歧种。群落Ⅲ的生物多样性最高,而群落Ⅳ的最低。生物-环境(BIOENV)分析表明,影响胶州湾西北部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环境因子主要为海水盐度、沉积物粒径、滩涂养殖种菲律宾蛤仔丰度以及污染因子重金属汞、镉等。
2012年12期 v.42;No.212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引用频次:1 ] - 刘涛;孙琰;金月梅;刘翠;张磊;张思;
红翎菜科海藻藻体形态结构多样,部分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形态特征的变异,其分类学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选取了23Sribosomal RNA gene(UPA)、cox2-3和rbc spacer 3个片段运用PCR扩增的方法研究了红翎菜科4种海藻的序列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琼枝、卡帕藻属2种海藻和麒麟菜的UPA长度均为326bp,GC含量46.0%~46.3%;cox2-3序列长度分别为141、139和141bp,GC含量19.3%~23.7%;rbc spacer序列长度分别为93、93和94bp,GC含量22.3%~23.7%。利用PAUP软件分别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和最大简约法(MP)对红翎菜科海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3个属海藻均可以通过UPA、cox2-3和rbc spacer 3个片段得到有效的区分,并且这3个片段也均可进一步将卡帕藻属2个种区分开来。本文在分析基因片段的基础上,比较了3个属不同物种间的信息位点,为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2012年12期 v.42;No.212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引用频次:1 ] - 刘树苗;朱丽岩;徐风风;徐潇峰;
在四溴双酚A(TBBPA)亚致死剂量下(0、5.3、10.6、21.2、42.4、84.8μg·L-1),研究了中华哲水蚤染毒48h及恢复7和14d后的摄食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染毒48h后,各实验组的排氨率受TBBPA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均为显著,而摄食率和耗氧率各只有一个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为显著。根据O∶N比值分析,染毒48h及恢复7、14d后,对照组及低浓度组中华哲水蚤以蛋白质为主要代谢底物,而在高浓度组主要通过脂肪或糖类获得能量,说明以脂肪和糖类作为食物有助于中华哲水蚤消除体内的TBBPA。本文通过研究TBBPA对中华哲水蚤的慢性致毒效应,探讨该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近海桡足类可能的影响。
2012年12期 v.42;No.212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引用频次:11 ] - 许永;臧晓南;徐涤;张学成;
首次采用紫外诱变和喹禾灵筛选的方法,选育出2株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高的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突变菌株OUC002和OUC007,其中OUC002生物量(6.82g·d-1·L-1)和DHA含量(15.31%),分别比对照菌株OUC168提高8.08%和13.74%;OUC007生物量(7.04g·d-1·L-1)和DHA含量(17.33%),比对照菌株分别提高11.57%和28.75%。通过GC-MS(气质联用)对OUC007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DHA含量达到脂肪酸的37.28%。本研究为裂殖壶菌的发酵生产提供了性状优良的菌种,并为裂殖壶菌菌种选育提供了新方法。
2012年12期 v.42;No.212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引用频次:24 ] - 高原;朱蓉;杨桂朋;张洪海;
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和小普林藻(Prymnesium parvum Carter)生长周期内培养液中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DMSP)的含量。结果表明,2种微藻均能释放DMS,但小普林藻单细胞释放的DMS浓度约是旋链角毛藻的500倍。在藻类生长的不同阶段,它们释放DMS和DMSP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但2种藻类DMS大量释放均出现在衰亡期。同时研究了盐度对2种微藻DMS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度会促进小普林藻DMS和DMSP的释放,而对旋链角毛藻DMSP的释放未有显著影响。
2012年12期 v.42;No.212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引用频次:7 ] - 王媛媛;戚欣;李大成;李静;
研究5-氯水杨酰肼三苯基氯化锡(LPY-3)体外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LPY-3对HO-8910、Hela、A549等6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LPY-3对HO-8910细胞中凋亡相关信号分子及DNA断裂标志蛋白γ-H2AX的诱导作用;用DNA凝胶电泳检测LPY-3对pBR322质粒的DNA断裂作用。结果表明,LPY-3对HO-8910、Hela、A549等细胞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IC50值在0.12~0.26μmol/L浓度范围内;能够诱导HO-8910细胞中凋亡相关信号分子Caspase-9、Caspase-3、Cyt C、PARP剪切,Bcl-2表达降低,γ-H2AX表达升高;对pBR322质粒有DNA断裂作用。
2012年12期 v.42;No.212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引用频次:1 ] - 刘红军;房志敏;张民生;
设计了模拟波浪作用下底床渗流的试验装置,制备了不同饱和度的粉土底床。通过室内试验,对比了饱和粉质底床和非饱和粉质底床对循环荷载的响应。室内试验表明,气体的出现降低了底床的饱和度,影响了底床的稳定性,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底床更容易发生渗流,出现泥火山等现象。同时,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孔压没有明显累积,因此,本文中引起渗流发生的作用为瞬态孔压,而非残余孔压。
2012年12期 v.42;No.212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引用频次:4 ] - 王敏杰;郎印海;程芳芳;王楠楠;
利用LevelⅢ逸度模型对苯并[a]芘在辽河口湿地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和植物中的分布进行模拟,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成功模拟了各相中苯并[a]芘浓度分布,并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各相间的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和植物中苯并[a]芘的浓度分别为7.79×10-11、2.52×10-6、6.32×10-4、1.10×10-3和1.51×10-8 mol/m3,模型计算浓度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土壤和沉积物是苯并[a]芘最主要的储库,占区域总量的94.0%;大气和水的平流输入是该区域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占总输入量的99.3%,大气和水的平流输出是其损失的主要途径,占总输出量的92.8%;各相间迁移通量以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通量为最大,依次为沉积物向水体和大气向土壤的迁移。
2012年12期 v.42;No.212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引用频次:3 ] - 李扬;唐功友;王沛栋;
研究多智能体的编队控制,提出一类多智能体编队相关的新问题-最短编队距离问题。问题针对编队过程中多智能体的行程,旨在寻找一类可行算法使所有智能体的行程和最短。本文分析问题产生的实际背景,提出最短编队距离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递归思想的算法。该算法通过遍历问题中的所有可能解集,通过逐一比较得到最优解。最后通过仿真示例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2012年12期 v.42;No.212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引用频次:1 ] - 方钟波;徐向慧;张临杰;
本文主要研究低维情形中具有非线性非局部源项和非线性内部吸收项的反应扩散方程的初边值问题,并利用积分模估计的方法得到其非负弱解的消失、非消失现象及其衰减估计。结果发现,在低维情形下非负弱解消失的临界指数不变,并且衰减估计值依赖于初始值、系数及区域的选取。
2012年12期 v.42;No.212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引用频次:0 ] - 张若军;丁楠;
研究了一类S-分布时滞静态神经网络的全局指数鲁棒稳定性的问题。通过同胚映射理论、不等式技巧和构建合适的Lyapunov泛函,得到了全局指数鲁棒稳定性的一些易于验证的充分性条件,并给出了一个仿真实例来说明结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12年12期 v.42;No.212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引用频次:0 ]
- 王永红;孙静;庄振业;
通过对2010年4和10月青岛市区主要旅游海滩(一浴、二浴、三浴和石老人浴场海滩)的1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试验,分析了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4个海滩沉积物粒度的季节变化较为显著,从4~10月,沉积物平均粒径变细,分选性变好。4月样品65%为细砂,以负偏、窄峰态为主,平均粒径为344μm(1.54Φ),分选性较差(σi=1.04);10月样品95%为细砂,以负偏、窄峰态为主,平均粒径为233μm(2.1Φ),分选性中等(σi=0.81)。滩肩和滩面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季节变化都较为明显。波浪特征是控制海滩沉积物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海滩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使不同海滩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变化程度不同。由海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化可以推断其输移特征,二浴和三浴海滩基本是单向输运,而一浴和石老人海滩存在沉积物双向输运的特征。
2012年12期 v.42;No.212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引用频次:14 ] - 李兵;曹立华;庄振业;董威力;
岬湾海岸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海岸形态,其形态特征可以反映岸线的长期冲淤变化趋势,相应的理论模型被提出来用以模拟平衡状态的岸线形态。莱州湾东岸从龙口港至刁龙嘴发育4个典型的岬湾海滩,本文利用常见的3个岬湾模型模拟该处海滩形态,并分析各模型的适用性,结果显示抛物线模型模拟结果适合本研究区,通过模拟和现场调查发现该区域绝大部分岸段将仍然处于侵蚀状态,人为作用在岸线的冲淤演化中影响巨大。
2012年12期 v.42;No.212 77-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引用频次:8 ] - 王楠;李广雪;张斌;宫立新;杨继超;
靖海卫海滩近年来侵蚀作用明显,岸线后退加剧,对沿岸居民生活和安全造成危害。通过多次实地剖面监测、探槽分析、粒度分析等方法,辅以GENESIS模型模拟和多年遥感图像比对验证,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期、不同速率侵蚀的特殊因素,得出研究区长期以来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而遭受侵蚀,2005年以来因人类活动加剧导致侵蚀速率成倍增长,海岸严重蚀退,海滩逐步消亡。通过海滩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和侵蚀速率分析,预测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滩的演变趋势,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平衡剖面控制下的海滩自然防护体系与"四大禁区"概念,提出了砂质海岸防护和提高近岸工程布设合理性的建议。
2012年12期 v.42;No.212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引用频次:7 ] - 高飞;李广雪;乔璐璐;
山东半岛电力结构单一,但地理优势显著,因此发展海洋能产业对于半岛能源结构的优化及缓解能源供应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了渤、黄海的潮流场并进行了模拟结果的验证;对潮汐和潮流进行调和分析并计算了平均潮差、大潮平均最大流速;使用近似公式计算了山东半岛近海海域的潮汐能和潮流能并进行了分级。研究表明,理论装机容量为800kW/km2的区域分布在山东半岛靖海湾以南,属于中等势能区;理论最大功率密度为0.50kW/m2的区域分布在山东半岛数个岬角、海湾处,属于中等动能区。本文通过对山东半岛海洋能的初步评估,为未来海洋能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2012年12期 v.42;No.212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引用频次:18 ] - 杨继超;李广雪;宫立新;王楠;张斌;
通过对威海市滨海沙滩的现场调查,综合分析了滨海沙滩侵蚀现状和侵蚀原因。威海市90%的滨海沙滩遭受侵蚀,沙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中长度短小的沙滩和位置偏僻的未开发使用或者仅作生产使用的沙滩侵蚀情况较为严重。威海市的沙滩侵蚀主要表现在沙滩变窄、沙滩变陡、滩面物质粗化、侵蚀陡坎频现、老地层裸露和人工构筑物破坏等方面。沙滩侵蚀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风暴潮、季节变化、海平面上升、构造下沉、气候变化和海岸地貌形态,人为因素包括:前滨采砂、海岸天然屏障破坏、河流输沙量减少和不合理的海岸工程。自然因素中,事件性风暴浪对滨海沙滩的侵蚀作用最为快速和显著。人为因素是造成滨海沙滩侵蚀的最主要因素,前滨采砂、河流输沙量减少和不合理的海岸工程会使沙滩在较短的时间内遭受侵蚀,而海岸天然屏障破坏则是人们比较容易忽视的环节。
2012年12期 v.42;No.212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引用频次:26 ] - 杨继超;宫立新;李广雪;王楠;张斌;
通过现场调查数据和动力地貌分析,探讨了山东威海滨海沙滩剖面形态及其动力学特征。将研究区砂质海岸地貌类型分为岬湾型、沙坝泻湖型2种,其中沙坝泻湖型又可分为沙坝型,沙咀型和连岛型3种亚型。在海岸地貌类型、海洋动力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研究区的沙滩形态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依据破波尺度参数ε的大小,研究区沙滩可分为反射型、沙坝-槽谷型、低潮阶地型和耗散型4种类型。沙滩开发利用和养护对策的制定,应该针对海岸地貌类型和沙滩形态而区别对待。
2012年12期 v.42;No.212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引用频次: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