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应用微波辐射亮温确定北极海冰边缘的算法

    张树刚;

    海冰边缘区(MIZ)的边缘位置是微波遥感图像的1个基本特征,本文利用AMSR-E微波辐射亮温的强度比,提出1个确定MIZ边缘位置的方法。强度比最初用来确定数字影像中海冰和海水的阈值。研究发现,强度比也可以反应海冰与海水的微波辐射的差异。在无冰水域,垂直极化的18.7(V18.7)和36.5(V36.5)GHz的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E)的亮温之比主要在0.86~0.89之间变化,此时它们在散点图中聚集成1条经过原点的直线;而在MIZ,它们的比值发生了显著改变。强度比比较好的体现了V18.7和V36.5的亮温比值在MIZ边缘处的变化特征:强度比快速增大,并且它的梯度出现极大值。全年中MIZ边缘处的亮温比值在0.89~0.90之间变化,此时对应的海冰密集度为0.08。

    2012年11期 v.42;No.21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引用频次:5 ]
  • 东亚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可能的影响

    罗凯;盛立芳;

    本文利用Terra卫星MODIS传感器2000—2011年550nm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AERONET东亚站点Angstrom指数资料,以及NCEP/NCAR的2000—2011年位势高度资料,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分析了近12a东亚AOD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通过研究AOD与夏季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初步分析了AOD对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EOF第一模态东亚大部分地区AOD同位相变化,北方振幅最大,越往南振幅越小,17°N以南出现反位相,这在春季最显著。第二模态南北方呈明显反位相,春夏季最显著。进一步分析认为第一模态主要受沙尘气溶胶影响,第二模态主要受工业气溶胶影响。关于东亚AOD对气候可能的影响,通过东亚AOD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指数(IW)的相关性分析,发现4月份海上AOD对6月份IW有较明显的2个月超前相关,该相关大致以22.5°N为界,以北呈负相关,以南呈正相关。分析认为这与沙尘气溶胶及炭黑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有关。

    2012年11期 v.42;No.211 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引用频次:11 ]
  • 草鱼混养系统细菌数量变动和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田相利;郑瑶瑶;柳炳俊;王芳;董双林;

    为了解草鱼混养系统不同养殖模式的细菌数量变动和群落功能多样性,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吖啶橙直接镜检计数法(AODC)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水体和底泥的异养菌和总菌的数量,并应用BIOLOG生态微板对3个模式中水体和底泥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3个模式的水体中异养菌数和总菌数均随月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底泥中异养菌数量和总菌数则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不同模式比较,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系统(GSC)中水体和底泥中异养菌数和总菌数要显著高于其它模式(P<0.05)。BIOLOG生态微板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养殖模式环境中细菌群落对碳源利用以及细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差异。随着养殖时间延长,GSC三元混养模式水体和底泥中细菌功能多样性和代谢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模式(P<0.05)。研究表明,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鲤鱼(Cyprinus carpio)的三元合理混养使得系统中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优化,细菌群落的组成与代谢功能更趋于丰富化和多样化。

    2012年11期 v.42;No.211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引用频次:32 ]
  • 山东北部沿海四角蛤蜊性腺发育年周期研究

    柯巧珍;李琪;闫红伟;孔令锋;

    研究了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马山子海区四角蛤蜊的繁殖周期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自2007-04~2008-03,每月采集1次样品,同时,测定采样点的水温、盐度和叶绿素a含量。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四角蛤蜊全年只有1个主要的产卵季节:7~9月。配子成熟及排放期间,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可为性腺发育提供能量,也有利于幼虫的存活和生长。从配子发生到成熟,卵径逐渐增大,并在产卵前达到最大,产卵后则降低。雌雄个体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雌∶雄=1.138∶1,P<0.05),雌性略多于雄性,未发现雌雄同体现象。条件指数(软体部干重/壳干重×100)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四角蛤蜊在配子排放后,11月至次年1月间存在1个明显的恢复期,从最低值3.95(10月)逐渐上升至峰值11.95(次年1月)。

    2012年11期 v.42;No.211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引用频次:20 ]
  • 硫酸软骨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和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

    刘万顺;付静芸;常菁;杨艳;韩宝芹;

    通过透明圈法从土样中初筛到2株产硫酸软骨素酶能力较高的菌株,经复筛,28号菌株产酶能力更强,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考察,初步鉴定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该菌株的发酵产酶条件研究表明,其产酶最适培养基组分为(%,w/v):酵母粉1.0,硫酸软骨素0.5,NaCl 0.5,KH2PO40.03,MgSO4.7H2O0.5,起始pH=8.5,其余为水。其最适产酶条件为:250mL三角瓶装液量40mL,1%(v/v)接种量,25℃,100r/min培养36h。在最适产酶培养条件下,菌株发酵液中硫酸软骨素酶的活力可达1.2U/mL。本研究筛选出产硫酸软骨素酶高的菌株,并为发酵法制备硫酸软骨素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2012年11期 v.42;No.211 35-3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引用频次:7 ]
  • 中国南黄海浒苔种群世代结构与生殖条件分析

    王浩东;姚雪;池姗;赵翠;金月梅;刘翠;朱明壮;刘涛;

    通过生殖细胞观察以及DNA含量检测研究南黄海浒苔(Ulva prolifera)群体的世代结构,发现近岸和近海漂浮浒苔群体均由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构成,呈现混合世代群体结构。利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浒苔孢子体和配子体生殖的影响,发现3个生态因子对浒苔配子体和孢子体生殖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在温度25℃、盐度40和光照7 000lx条件下,在24~48h内可促进配子体和孢子体的生殖发育;较高温度(25℃)和较低盐度(10)处理对配子的放散有极显著影响,而较高温度(25℃)和较高盐度(40)处理对孢子的放散有极显著影响。配子体和孢子体的生殖发育对基本环境因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反应,但两者均可在较宽的温度和盐度范围内生殖,这可能是导致绿潮种群暴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年11期 v.42;No.211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引用频次:8 ]
  • 许氏平鲉群体耳石形态学比较

    徐胜勇;张辉;潘晓哲;王燕平;徐思嘉;黄子敏;高天翔;

    利用9个耳石形状指标:圆度、形态因子、环率、矩形趋近率、椭圆率、半径比、Feret比、幅形比、面密度对中国近海8个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群体共228尾个体的耳石形态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并与傅里叶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丹东群体和日照群体的9个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荣成群体和胶南、青岛、乳山3个群体分别存在9个指标的显著差异,胶南群体和乳山群体存在9个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解释了约72%的形态差异;9个指标在判别分析中的综合判别正确率为64.9%。傅里叶分析结果显示综合判别正确率为43.8%,较第一种方法降低21.1%,9个主成分指标解释了89.2%的形态差异。多元统计分析及傅里叶分析结果均表明中国近海许氏平鲉群体之间形态差异不显著。

    2012年11期 v.42;No.211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引用频次:31 ]
  • 类脂生物标志物重建近150年来东海陆架区DH5-1站位浮游植物生态结构及陆源输入的变化

    王妃;邢磊;张海龙;张婷;丁玲;陈蔚芳;扈治安;赵美训;

    类脂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古海洋环境研究,但是在东海利用类脂生物标志物法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以及陆源输入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选取东海陆架区的DH5-1岩芯进行类脂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各种类脂生物标志物的沉积通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陆架区近150a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以及陆源输入的变化。结果表明:(1)DH5-1站位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在过去80年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在过去近百年有甲藻比例升高,硅藻比例降低的趋势,而颗石藻比例在低值范围波动;(2)用于指示生活污水污染的两种指标(粪醇含量,粪醇/(粪醇+二氢胆固醇)比值)的值都很低,表明近150a来此站位基本未受人类生活污水污染;(3)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在1970年前是增加的,1970年后输入减少,陆源有机质指标TMBR指示近150a来陆源输入相对海源是减少的。DH5-1站位生产力的提高可能与长江冲淡水营养盐的增加和东亚冬季风的增强有关,群落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近年来冲淡水的Si/N降低有关,研究区域40年来陆源有机质相对比例的减少主要与人类建坝活动增强有关。

    2012年11期 v.42;No.211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引用频次:7 ]
  • 选择性糖苷化合成二糖甾体皂苷

    彭雁南;王鹏;宋妮;张秀丽;任素梅;李明;

    合成了一种二糖薯蓣皂苷。本文在实现6′-O-Piv-β-D-半乳糖薯蓣皂苷4制备的基础上,通过与葡萄糖给体9进行区域选择性糖苷化反应和乙酰化反应得到化合物7,通过解析7的1 H NMR,13 C NMR,1 H-1 H COSY,HMQC,HM-BC谱图,确定了化合物4选择性糖苷化的位点是其2′-OH,最后经脱除保护基得到二糖皂苷8。

    2012年11期 v.42;No.211 73-7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引用频次:0 ]
  • 1,4-蒽醌衍生物的合成

    孟庆山;王鹏;宋妮;张秀丽;李明;顾谦群;

    通过高酞酸酐与2-氯-5-甲基-1,4-苯醌反应,经过最长线性步骤6步和3步反应,分别以16%和47%的总产率合成了2个1,4-蒽醌衍生物12和14。其中,化合物14的合成为首次报道。所有合成的化合物均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和确证,并对高酞酸酐与苯醌反应生成1,4-蒽醌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2012年11期 v.42;No.211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引用频次:0 ]
  • 双氟沙星在异育银鲫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章海鑫;阮记明;胡鲲;郑卫东;杨先乐;王会聪;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LPC),研究了(25±1)℃水温条件下单次经口灌注20mg.kg-1双氟沙星(DIF)后,DIF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代谢产物沙拉沙星(SAR)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DIF在血液及各组织中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血液和各组织中均出现重吸收峰现象,肝脏组织达峰浓度最大。其中DIF在血液、肝脏、肾脏、肌肉中吸收半衰期(T1/2α)分别为0.144、0.274、0.137和8.636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8.322、26.013、33.066和52.504h;总体清除率(CL)分别为0.082、0.068、0.077和0.058L.h.kg-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43.244μg.mL.h-2和294.857、258.587、344.630μg.g.h-2;表观分布容积(Vd)分别为0.676、0.220、0.226和1.258L.kg-1,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2.39%~64.10%。组织中均可检测到DIF的代谢产物SAR,其中血液中检测到的时间迟于其它组织;根据肌肉组织的DIF和SAR最大残留限量为100和30μg.kg-1,建议DIF休药期为18d以上。

    2012年11期 v.42;No.211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引用频次:5 ]
  • 1980—2008年莱州湾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张雪;张龙军;侯中里;廖巍;

    莱州湾水质受河流入海、生活排污和养殖业等多方面影响,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备受关注。论文以1980—2008年间相关文献和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莱州湾主要污染物———无机氮、无机磷、COD浓度的变化趋势,并用网格化方法还原文献数据讨论污染物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莱州湾无机氮丰水期与枯水期浓度比1.26,无机磷1.07,COD 1.06,污染物主要是由陆源向海输运产生。无机氮是莱州湾的主要污染物,1990年代无机氮的年均浓度是1980年代的3.2倍,2001—2008年又增加了38%,2004年以来超出三类水质标准。NH4-N在1990年代之后占DIN比例由70%~85%下降到20%左右。无机磷、COD浓度近15a来保持在一类水质,但无机磷有潜在上升趋势。从区域分布看,第1区块受黄河口、小清河口影响是无机氮、无机磷的高值区。第2、3区块水质较好,而第4区块的无机氮、无机磷浓度自2004年之后已远远超过第1区块,莱州湾的主要污染源有黄河口向湾底诸河口转移的趋势,应引起重视。第4区块始终是COD的相对高值区。

    2012年11期 v.42;No.211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引用频次:21 ]
  • 地下水换热系统水源勘察与热源井设计工程实例研究

    谭长伟;王继轲;董太稳;常季青;刘红军;

    地下水换热系统是1种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的新兴环保、节能的中央空调系统。通过青岛某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地下水水源的勘探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求取水文地质参数、热源井设计和预测运营水位变化幅度的方法,同时指出了热源井设计的关键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3a运行实践表明,该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良好,水质、水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未出现不均匀沉降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该系统比采用地埋管换热系统节省造价2/3,比中央空调系统节能50%以上,具有工期短、造价低的特点。

    2012年11期 v.42;No.211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引用频次:2 ]
  • 一种粒子概率假设密度的模糊关联方法

    王品;谢维信;刘宗香;高存臣;

    为了解决目标数未知情况下的多目标跟踪问题,本文研究基于粒子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PF-PHDF)的多目标跟踪系统。针对PF-PHDF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有限集理论的模糊关联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粒子滤波的方法估计多目标组成的随机有限集合,并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给出多目标的状态估计值和目标的个数;然后利用模糊关联算法对PF-PHDF所得到的目标状态集合进行检测和关联,有效解决了PF-PHDF无法得到目标的运动轨迹,也不能确定目标的身份的弊端;最后通过建立临时航迹滤掉了多余的杂波点并给出各个目标的运动轨迹。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不但能够给出各个目标的运动轨迹,而且还能提高多目标跟踪的精度。

    2012年11期 v.42;No.211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引用频次:1 ]
  • 有害赤潮显微图像识别的三级分类器设计

    郭春锋;姬光荣;郑海永;

    传统的赤潮藻鉴定主要依赖经验丰富的藻类专家依据种的生物形态学特征在显微镜下通过人工目视判读、分类,该方法存在专业水平高、分类人员断层、耗时费力等问题。基于赤潮藻类细胞生物形态学分类特征,通过对藻类细胞3种细节特征(有无角毛、横纵沟、尖顶刺)进行有效的自动提取和描述,提出了显微图像自动分类识别的思想。设计三级两类分类器,建立树状判别体系,将大样本集有效划分为小样本集,构建赤潮藻显微图像自动诊断识别系统,结果表明:多级分类器的设计思想减少了训练时间,提高了识别准确率。

    2012年11期 v.42;No.211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引用频次:2 ]
  • 求解一类广义Brouwer不动点问题的连续化方法

    吕堂红;王建;

    对于广义Brouwer不动点问题的无界情形,研究者们主要针对凸集进行了一些研究,非凸集合还很少涉及。本文针对一类非凸集合,利用不动点问题的自映射以及新引入的二次连续可微映射构造了一组无界性条件,使得连续化方法能够求解无界非凸集合上的广义Brouwer不动点问题,并取得了该方法的全局收敛性结果,从而导致了可数值实现的全局收敛性算法。本文的研究结果在较大程度上推广了已有的研究结果,使得连续化方法能够处理更大一类不动点问题。

    2012年11期 v.42;No.211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引用频次:1 ]

研究简报

  • 不同地区毛蚶群体的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

    宋菲菲;王其翔;刘名;盖姗姗;刘洪军;唐学玺;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采用13个形态性状,对山东省4个地区:青岛红岛、威海乳山、东营河口、东营广饶,以及辽宁省葫芦岛和海南省三亚6个不同地区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河口群体和广饶群体形态最为接近,海南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建立了3个主成分—壳质量、楯面长、前端到腹缘,其贡献率分别为:31.25%,24.46%,12.39%,积累贡献率为68.10%。判别分析结果显示,6个毛蚶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6个毛蚶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82.76%~98.63%,P2为80.00%~100%,综合判别率为91.7%。研究结果为毛蚶的地理群体识别、遗传特征研究、种质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重要的依据。

    2012年11期 v.42;No.211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引用频次:16 ]
  • 自升式平台桩基土体变形规律与破坏机理分析

    张其一;

    研究自升式平台桩基土体的变形规律与失稳机理,对合理评价平台桩基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Galerkin数值分析方法,采用网格重绘与插值技术,利用Abaqus/Stand的牛顿求解方法对平台插桩过程进行大变形分析,较为准确地研究了边界非线性对土体变形规律与破坏机理的影响。通过Abaqus二次开发接口,合理地模拟了桩土界面摩擦特性,以及海床土层剪切强度沿深度非均匀变化特性对海床极限承载能力和破坏机理的影响。揭示了插桩过程中桩周土体的变形规律与失稳模式,给出了插桩入泥深度与极限承载力曲线,并将计算结果同Skempton、Hansen等计算公式进行了合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桩基土体变形规律与破坏机理,能够较为合理地揭示自升式平台插桩过程中海床土体的大变形特性,以及较为合理地评估自升式平台桩基极限承载能力。

    2012年11期 v.42;No.211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引用频次:17 ]

技术报告

  • 鉴定海参的斑点杂交法及其应用

    律迎春;段高飞;左涛;徐洁;李晋;郑荣;唐庆娟;薛长湖;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斑点杂交方法对不同种类的海参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采用CTAB沉淀法提取海参的DNA,PCR扩增线粒体COⅠ基因并测序,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并筛选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北大西洋瓜参(Cucumaria frondosa)、加州红参(Parastichopus californicus)及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4种海参的特异性探针,设计并进行斑点杂交实验。实验结果显示:4条探针均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灵敏度可达100pg,能够实现对仿刺参、北大西洋瓜参、加州红参和梅花参的准确鉴定。本文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为海参品种的快速、准确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2012年11期 v.42;No.211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引用频次:4 ]
  • 三参数模型法地层压力预测及应用

    邓美寅;

    针对目前地层压力不能够精确预测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测井声波资料配合相关测井曲线预测地层压力的三参数模型法,该方法考虑了与地层声速相关的3个主要因素,即泥质含量、孔隙度、有效应力。将该方法应用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通过实测压力系数与预测压力系数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三参数模型法预测地层压力在提高地层压力预测精度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012年11期 v.42;No.211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引用频次: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