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智;乔璐璐;鲍献文;李真;
应用2007月7月国家908专项北黄海区块水体调查获取的浊度资料,与同步获得的悬浮物质量浓度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底层水的相关系数在0.94以上,表层相关度较差。根据调查海域浊度的水平大面分布及选取的6个典型断面的垂直分布,初步阐述了夏季北黄海水体浊度的分布特征——近岸高和底层高,山东半岛北部沿岸、成山角海域和老铁山水道以及庄河河口附近海域为高浊度区。夏季北黄海冷水团对水体浊度分布具有控制性影响:调查海域水体垂向层结稳定,北黄海冷水团海域中下层表现为高盐、低温、高密特征,水体浊度小,且浊度锋面的分布与温度较为相近。同时,夏季北黄海冷水团对悬浮物的分布起到了屏障作用——在山东半岛北部沿岸和辽东半岛南部沿岸阻止了近岸悬浮物的经向输送,而在山东半岛东部沿岸则阻止了近岸悬浮物的纬向输送。
2012年06期 v.42;No.20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引用频次:14 ] - 姚志刚;鲍献文;李娜;李希彬;万凯;宋军;
利用2006—2007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CTD数据,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及其消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冷水团特征开始出现,6℃冷水占据了调查区域的1/3,冷水团中心的盐度值大于32psu。成山头以东的高盐水舌主轴从冬季的124°E西移至123.3°E处;夏季,北黄海冷水团特征最为明显,核心温度约6℃,盐度高于32psu,盘踞在50m等深线以深的深槽中,温、盐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与前人的结果相比,本文低温中心的位置偏东;秋季,北黄海冷水团强度减弱,但仍存在2个低温中心,并且高盐中心位于38.5°N,122.5°E附近;在垂直方向上,冷水团与上层水之间以温跃层为分界:温跃层春季时形成,位于20~30m;夏季达到最强,跃层在10~20m;秋季减弱,跃层深度降至30~40m;至冬季温跃层完全消失。
2012年06期 v.42;No.205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引用频次:38 ] - 孟宪贵;张苏平;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气界面上的1个物理量,受到海洋潮汐、海底地形等因素影响,并对海洋大气边界层有着重要的影响。夏季的黄海,由于黄海冷水团的存在和陆架锋的影响,或是潮汐混合的作用导致海水的垂直混合,使海表面温度的分布产生复杂的结构。通过对卫星观测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分析,发现在夏季黄海有几个SST冷中心的存在:辽东半岛以及山东半岛的顶端、朝鲜半岛的西侧、山东半岛南侧、江苏外海和黄海南部等。本文利用一系列船舶观测资料、卫星遥感数据、再分析数据分析等,并运用数值模拟研究黄海的冷中心对其上大气的影响。在冷区之上,大气稳定度增加,抑制了近海面大气的垂直混合,使海表面风速减弱。通过对船测数据的分析,在冷区位置有海雾多发区的存在,黄海南部冷区上的海雾发生频率达到15%以上。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的数值模拟表明,冷中心降低上空的温度,使海表面风速减弱,形成厚度达500m的逆温层,为海雾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船测数据结果所不同的是黄海南部冷中心之上的海雾发生频率可以达到30%,去掉冷区影响的试验表明冷区较冷的海表面温度最多可以使海雾的发生频率增加15%以上。
2012年06期 v.42;No.205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引用频次:29 ] - 魏萌;胡瑞金;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2003—2008年周平均的Argo(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海温资料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全球上层海温年周期和半年周期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以表层海温的年周期变化为主,在低纬度地区,表层海温以半年周期为主,而温跃层附近海温既有年周期也有半年周期(赤道太平洋、东南印度洋和赤道西大西洋以年周期为主;赤道东、西印度洋以半年周期为主)。南北半球中高纬的年周期海温和北半球中纬度的半年周期海温在表层范围最大,显著性最高,强度最强,位相最前。随深度的增加,范围减小,显著性降低,强度减弱,位相滞后。信号主要集中在水深50m以上,影响深度在150m以浅;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和热带东南印度洋的年周期海温以及赤道东、西印度洋的半年周期海温在水深100m范围最大,显著性最高,强度最强,位相最前,信号主要集中在温跃层附近,影响深度均可达500m。
2012年06期 v.42;No.205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引用频次:4 ] - 李永富;孟范平;杜秀萍;周游;
采用负载镧的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交联壳聚糖微球对含氟水进行吸附处理。该吸附剂的适宜工作条件为:温度30~50℃,pH值7.0,吸附时间30min。用吸附等温线描述了F-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并用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吸附剂对F-的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饱和吸附容量为25.7mg.g-1;该吸附剂对F-的吸附既包含化学吸附又包含物理吸附过程,以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为主;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颗粒内扩散和液膜形成的边界层是其限速步骤。
2012年06期 v.42;No.205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引用频次:39 ] - 肖纯超;张龙军;杨建强;
近年来黄河入海淡水量显著降低,而且年内分布极其不均匀,河口区的盐度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准确了解河口近岸海域的低盐区面积及其变化趋势,对于河口生态系统的研究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4—2009年丰、枯水期黄河口近岸海域低盐区面积大小的分析,建立了低盐区面积与黄河径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09年丰、枯水期低盐区面积与月径流量均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增加单位平方千米盐度小于27的低盐区面积需要增加的月径流量约为0.046亿m3;若要维持紧邻河口的3号方区海域的平均盐度小于27,月径流量应保持在50亿m3以上。此外,年内黄河口近岸海域低盐区面积的较大值主要集中在6~11月份,均高于370km2,而4、5月份的低盐区面积却不足200km2,春季生态补水刻不容缓。
2012年06期 v.42;No.205 40-41+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引用频次:17 ] - 曾晓起;张文峰;高天翔;
本研究以16SrR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I(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以杂色角孔海胆(Salmacis sphaeroides)为外群,基于距离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分别构建分子系统树,对刻肋海胆属(Temnopleurus)进行了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哈氏刻肋海胆、细雕刻肋海胆、T.alexandri三者亲缘关系较近,芮氏刻肋海胆和T.michaelseni亲缘关系较近。两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替代速率顺序为COI>16S rRNA。以3.49%/百万年的核苷酸分歧速率应用于5种海胆的COI基因片段,推断5种海胆分化事件主要发生在约500~590万年前,为中新世晚期(Late Miocene)或上新世早期(Early Pliocene)。
2012年06期 v.42;No.205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引用频次:18 ] - 陈新军;陈峰;高峰;雷林;
根据1998-2004年8~10月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柔鱼生产数据,结合对柔鱼渔场与各水层水温的分析,以作业次数为基础建立各水层水温的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模型,采用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AMM)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GMM)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对1998—2004年8~10月的HSI值与实际作业次数、产量和单船日产量(CPUE)作比较。结果表明,8~10月,HSI>0.6时,AMM的产量和作业次数比重分别占83.4%和80.9%,CPUE均2.1t/d以上;GMM的产量和作业次数比重分别占73.5%和69.6%,CPUE均2.3t/d以上。2种模型比较认为,AMM模型稍优于GMM模型。同时,利用2005年8~10月生产数据及水温资料对HSI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水温垂直结构的栖息地指数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西北太平洋中心渔场和潜在渔场。
2012年06期 v.42;No.205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引用频次:31 ] - 纪东平;林龙山;高天翔;
对2010年10月采自荣成俚岛和胶南斋堂岛近海的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群体斑头鱼的体长组成和体质量组成差异不显著,优势体长组均为100~150mm,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20.0~50.0g和30.0~70.0g;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分别为W=2.0×10-5 L3.025 7(R2=0.968 7)和W=1.0×10-5 L3.080 5(R2=0.943 8),肥满度指数(K)分别为1.83±0.19和2.08±0.20。荣成俚岛斑头鱼较胶南斋堂岛群体的生长速度慢、肥满度指数低,但卵径大、性成熟较早。斑头鱼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和性成熟系数均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肝脏指数和肥满度指数变化可作为判定斑头鱼繁殖时期的重要依据。水温不同造成2个群体繁殖期差异,胶南斋堂岛群体繁殖时间相对滞后。
2012年06期 v.42;No.205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引用频次:4 ] - 兰岚;王巧晗;赫勇;刘岩;宫庆礼;
对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其中筒柱藻中含有的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占干重的31.96%、15.10%、12.25%和0.85%。结果表明:所测定的18种氨基酸总量为26.60g/100g干品,占粗蛋白的83.23%;必需氨基酸(EAA)占粗蛋白的30.79%;呈味氨基酸占粗蛋白的42.12%。筒柱藻还含有多种高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其含量为19.43mg/g干品,达到总脂肪酸含量的15.85%。因此底栖硅藻筒柱藻是一种优良的水产动物苗种饵料。
2012年06期 v.42;No.205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11 ] - 倪永庆;邢婧;林听听;战文斌;
研究组前期实验发现,栉孔扇贝血细胞在D形幼虫时期出现。本文应用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免疫电镜方法进一步定位栉孔扇贝壳顶幼虫的血细胞并观察其分布。结果表明,栉孔扇贝壳顶幼虫已分化出界限明显的组织器官,包括外套膜、面盘、口、食道、胃、消化腺、足等;血细胞主要分布于壳顶幼虫的外套膜、面盘、食道、消化腺、胃等组织器官内及周围,其中面盘、消化腺、胃等处有大量血细胞成簇分布。血细胞形状不规则,直径为3~5μm;细胞核多为圆形、椭圆形,位于细胞的一侧;细胞质内有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和空泡。结果证实,栉孔扇贝在壳顶幼虫时期已出现了大量清晰可辨的血细胞,其分布特点与成贝血细胞相似。
2012年06期 v.42;No.205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引用频次:4 ] - 刘志鹏;王旭波;翟介明;张全启;
采用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排出的方法诱导了半滑舌鳎三倍体,并探讨了三倍体诱导的最佳条件。通过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和染色体观察验证各组三倍化率。结果显示:在受精后5min开始,将受精卵放在4℃海水中进行冷休克处理,持续时间为20min,三倍体诱导率最高为35%。通过对三倍体染色体进行分析,辨认其雌雄染色体型为ZWW/ZZZ,出现频率为1∶1,没有发现ZZW型雌鱼,暗示半滑舌鳎Z染色体和W染色体之间的交叉和互换受到严重抑制。
2012年06期 v.42;No.205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引用频次:8 ] - 李昀;王航宁;邵明瑜;张志峰;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生殖腺的发生、卵巢的结构及其年周期变化。结果显示:3.5cm幼螠中,原始生殖细胞迁至后肠管壁外的结缔组织膜处,并数个集群与该处的体细胞共同构成性腺原基;至4cm幼螠,性腺初具雏形;随着个体的生长和成熟,构成卵巢的细胞不断增殖,于虫体尾部后肠腹侧形成长条形膜状的卵巢,外周为卵原细胞,中央为结缔组织,其两端分别与后肠管壁外侧和体壁内侧相连。根据卵巢的组织学和体腔液中雌性生殖细胞的细胞学特征,单环刺螠的卵巢发育可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单环刺螠生殖腺为低等的定型类型,其卵巢成熟期较生殖期早半个月。
2012年06期 v.42;No.205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引用频次:25 ] - 徐冬丽;陈海霞;时伟;孙世春;
通过PCR扩增、测序获得白额纵沟纽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白额纵沟纽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476bp,包含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典型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1个747bp的非编码区。除tRNA-Thr和tRNA-Pro基因外,其他基因均编码在重链上。基因组碱基组成具有AT偏向性,蛋白质编码基因偏好使用富含T的密码子。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G,终止密码子多为TAA或TAG,nad1、nad2、cytb基因具有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预测的22个tRNA均具有典型三叶草结构。非编码区未发现在其他纽虫所报道的特殊茎环结构,但在nad4基因上发现有37bp的发卡结构。白额纵沟纽虫的基因排列、起始密码子、tRNA反密码子与Lineus viridis完全一致,两者rrnL和非编码区长度差别较大,前者具有较少核苷酸插入。
2012年06期 v.42;No.205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引用频次:2 ] - 付玉彬;李建海;赵仲凯;徐谦;
海底沉积物生物燃料电池(简称海底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海洋能源材料电池,它的发电机理主要是利用海底沉积层内细菌代谢产生电子,通过人工放置的改性阳极收集电子,产生电能,可用于驱动水下监测仪器的长期连续运行。本研究首先设计海底生物燃料电池实验室装置,利用电池串联升压的方式,实现其驱动小型电子装置和监测仪器的连续运行。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安装了实际海况电池实验装置,利用并联设计和特殊升压装置,在胶州湾浅海成功驱动小型电子装置的运行。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海底生物燃料电池作为电源驱动仪器的可行性。
2012年06期 v.42;No.205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引用频次:25 ] - 谭军;王修田;
提出一种基于同相轴追踪的多次波压制方法,其首先通过追踪与切除一次波叠加能量界定多次波的叠加速度范围,然后根据CMP域同相轴追踪技术获得多次波同相轴,再在多次波同相轴所属的短时窗内进行FK滤波压制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追踪出与一次波叠加速度较为接近的多次波同相轴,能明显衰减近偏移距道的多次波,而仅在多次波同相轴所属的短时窗内进行的压制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伤一次波信号的可能性。
2012年06期 v.42;No.205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引用频次:5 ] - 董丽丽;范玉华;刘善斌;张霞;毕彩丰;
制备了L-半胱氨酸缩邻香草醛配体C11H13NO4S,将其与Co(Ⅱ)作用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分析及TG-DTG等手段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双核配合物的组成为[Co2(C11H12NO4S2)(CH3COO)2],配体中的酚羟基的氧原子,氨基上的氮原子分别参与配位,羧基以双齿形式参与配位,Co(Ⅱ)的配位数为6。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离子强度改变,[Fe(CN6)]4-荧光猝灭及黏度测定等方法对Co(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o(Ⅱ)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方式为插入结合。
2012年06期 v.42;No.205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引用频次:2 ] - 史宏达;高人杰;刘臻;焦建辉;
空气透平的压降作用及由其带来的空气流速变化,是串联2次能量转换过程、实现两转换过程耦合的核心要素。试验主要是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对带有冲击式透平的OWC装置能量转换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试验主要考察2次能量转换耦合作用下,气室内自由水面变换、气室内压强变化、输气管内空气流速变换及三者耦合与相互作用。
2012年06期 v.42;No.205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引用频次:8 ] - 董胜;韩意;陶山山;樊敦秋;
基于广西涠洲岛海洋监测站3个方向的年极值波高观测资料,在假设其服从Weibull分布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矩估计法和最速下降法对Weibull分布的参数进行估计,同时引入粒子群算法确定Weibull分布的3个参数,对文中4种方法得出的拟合结果及运算效率进行比较分析,说明了粒子群算法在估计极值分布参数中的优势。
2012年06期 v.42;No.205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引用频次:20 ] - 任相军;魏志强;梁作娟;董云刚;张维杰;
为提高水印的不可见性,提出1种基于水印信息压缩的图像小波域水印算法。通过细化处理和骨架缩放技术将水印图像浓缩,减少要加入的水印数据量。压缩后的水印被嵌入到图像三级小波分解后的低频逼近系统上,并通过逆过程进行水印提取,嵌入的水印具有较高的不可见性和较好稳健性。仿真实验证明算法具有很好的不可见性,经滤波、噪声、图像压缩和剪切等攻击后仍然能较好的提取水印。
2012年06期 v.42;No.205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引用频次:1 ] - 方钟波;茹海霞;
本文研究带梯度项的半线性椭圆型方程正径向整大解的存在性。先利用Banach不动点定理和反证法得出正径向解的局部及整体存在性,进而得到正径向整大解的存在性结论。结果发现,正径向整大解的存在性依赖于梯度项的系数符号和指数的范围。
2012年06期 v.42;No.205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0 ] - 许丽娟;曹圣山;
对耦合Schrdinger方程组提出1个线性差分格式并对其进行分析,证明格式保持原方程组的守恒律,证明格式依L2模稳定性和先验误差估计,对孤波碰撞的多种现象进行模拟,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2012年06期 v.42;No.205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