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即霖;丛明;吴德星;高山红;
研究东海黑潮流区海域与黄海海域海水热含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以下简称经向热力差异Meridional Ther-mal Difference,MTD)对其西侧陆地(以南京为代表)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WRF模式进行的数值模拟试验和对南京的实测结果分析表明,MTD的加强,使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减弱,减弱了向东的水汽和热量输送,对陆地气候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对SODA再分析资料的分析表明,自1979—2010年,7月份的MTD有增强的趋势;对南京气温实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对应东部海区MTD较强的年份,东部地区西南夏季风减弱,使南京气温异常偏低。
2012年05期 v.42;No.20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引用频次:2 ] - 陈维亮;吴德星;陈学恩;
风是海水运动的重要动力因素,也是海洋内部的主要能量来源。本文在应用陆架海洋模式HAMSOM对东中国海海水运动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傅里叶变换、旋转谱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风向海洋的能量输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风场向海洋输运的最有效途径是风场扰动量与流场扰动量的相互作用;惯性能量主要来源于海洋表层,由风场提供,向下传递;而潮频率能量大部分来自海底的内潮与底地形相互作用,向上传递。
2012年05期 v.42;No.204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引用频次:2 ] - 周舒岚;林霄沛;张进乐;
通过海气耦合模式CCSM3(The 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研究在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强迫下,北太平洋冬季的海表温度SST、风场及流场的响应及其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淡水的注入使北太平洋整体变冷,但有部分区域异常增暖;在太平洋东部赤道两侧,SST的变化出现北负南正的偶极子型分布。阿留申低压北移的同时中纬度西风减弱,热带附近东北信风增强。黑潮和南赤道流减弱,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和北赤道流增强,日本海被南向流控制。风场及流场的改变共同导致了北太平洋SST异常出现复杂的空间差异:北太平洋中高纬度SST的降温主要由大气过程决定,海洋动力过程主要影响黑潮、日本海及副热带逆流区域的SST,太平洋热带地区SST异常由大气与海洋共同主导。
2012年05期 v.42;No.204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引用频次:2 ] - 孙涛;杨俊杰;赵宏;孙太亮;
研究变截面劲性水泥土桩的几何特征对承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1个扩大盘或2个扩大盘间距较大的变截面桩,盘下部的土体发生压缩和局部剪切破坏现象,上部的土体则发生梨形滑落;盘间距较小时,上下两盘之间的土体与两盘成为一体;变截面桩的桩侧荷载分担值均远大于桩端荷载分担值,盘的数量及间距对桩侧及桩端荷载分担值影响不大;1个盘时,其位置对承载力有一定的影响;2个等间距盘的变截面桩,盘位置越高承载力越高;盘间距对承载力影响不显著;3个盘的承载力大于2个盘的承载力,但结果相差不大;变截面桩的承载力得到显著提高,其承载力不小于与扩大盘直径相等的等截面桩;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大,盘承担的荷载增加显著,盘以下桩身的轴力因盘承担大部分而骤减,其降低幅度与盘的数量、位置及间距有关。
2012年05期 v.42;No.204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引用频次:20 ] - 彭溶;邹立;万汉兴;高亮;高会旺;
通过研究辽河口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多环芳烃(PAHs)及脂肪酸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来源有机物在芦苇湿地的埋藏和降解规律。土壤样品采集于2009年3月,研究发现,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3%~9.3%,石油烃含量范围为19.04~482.31mg/kg(干重)之间,LAS含量范围为0.84~19.28mg/kg(干重),PAHs含量范围为2.59~4.40mg/kg(干重),总脂肪酸含量范围为5.72~190.69mg/kg(干重)。表层有机碳含量丰富,来源广泛。辽河油田不同年代的采油环保措施可能是芦苇湿地土壤中石油类聚集量多寡的主要因素,芦苇根际的调控调节作用和微生物的选择性降解也对土壤石油类化合物分布起到重要作用。LAS含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降低了67.0%,是所研究有机物中降解最迅速的一种。PAHs自表层至底层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细菌是辽河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次表层以下,细菌生产所利用的有机碳主要来自现场的生产。
2012年05期 v.42;No.204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引用频次:27 ] - 张天文;包卫洋;高磊;单洪伟;马甡;
本文采用原位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两种较为典型的对虾养殖模式—高位池精养模式和生态养殖模式沉积物中碳、氮元素的变化和其对底栖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两种养殖模式下沉积物中碳元素含量都是呈上升趋势,高位池精养模式中C∶N值呈下降趋势,而生态养殖模式中C∶N值则呈上升趋势。(2)底栖细菌的呼吸量及其生物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单位生物量的底栖细菌代谢力变化和沉积物中C∶N值有关。在高位池精养模式中,沉积物C∶N值较高(>16.59),单位生物量底栖细菌代谢力保持恒定;在生态养殖模式中,沉积物C∶N值较低(<15.58),单位生物量底栖细菌代谢力随C∶N值的上升而增加。
2012年05期 v.42;No.204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引用频次:1 ] - 徐浩;曾晓起;顾炎斌;关丽莎;
为查明朱旺港人工礁区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于2010年5~11月和2011年3月对该海域人工礁区和自然对照区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人工礁区游泳动物种类比对照区丰富(1.42倍);并且人工礁区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对照区。人工礁区的CPUE也明显高于对照区,人工礁区的A1区(建于2008年)和A2区(建于2009年)分别是自然对照区CA区的1.43和1.55倍,其中经济种类日本蟳的CPUE分别达到2.69和2.97倍。初步体现人工鱼礁投放后的集鱼效果,且礁区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改善。
2012年05期 v.42;No.204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引用频次:10 ] - 宋佳蕾;绳秀珍;战文斌;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鱼类淋巴囊肿病毒(LCDV)滴度。以牙鲆鳃细胞系(FG)作为感染细胞,将生长旺盛的FG细胞接种于48孔培养板中培养至形成细胞单层,用2倍连续稀释的LCDV粗提液分别接种FG细胞。固定各稀释度LCDV感染后的FG细胞,孵育抗牙鲆LCDV单克隆抗体,其后再运用生物素-亲合素反应系统,以碱性磷酸酶底物AP-Red试剂盒发色。倒置显微镜观察,被病毒感染的FG细胞的细胞质呈现红色,未被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呈无色。记录各稀释度病毒感染的阳性细胞孔数,按Reed-Muench法计算组织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结果显示,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得LCDV在FG的滴度为1.77×210 TCID50/mL。该法可以用来有效测定LCDV滴度,且结果直观、准确性较好,灵敏度较高。
2012年05期 v.42;No.204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引用频次:2 ] - 杨玉红;王静凤;赵芹;张珣;李兆杰;
研究革皮氏海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皂苷单体化合物echinoside A(EA)和ds-echinoside A(DSEA)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和AO/EB荧光染色法研究EA和DSE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凋亡的影响;采用小管形成实验观察EA和DSEA对HUVEC分化形成小管能力的影响;细胞间粘附实验比较研究EA和DSEA对HUVEC细胞同肿瘤细胞之间粘附的影响;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新生模型,观察EA和DSEA抑制CAM血管新生的情况。实验结果显示,EA和DSEA能够显著抑制HUVEC细胞的增殖(P<0.05,P<0.01),并诱导其凋亡;在体外能够显著抑制小管的形成能力,可显著抑制同肿瘤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在体内能够减少CAM新生血管的分支数目,而且DSEA的活性要强于EA。提示革皮式海参皂苷单体EA和DSEA都能够显著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其活性与结构相关。
2012年05期 v.42;No.204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引用频次:2 ] - 马静;陈洪举;刘光兴;
利用2007年夏季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以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环境参数,初步探讨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夏季共鉴定浮游动物52种(不包括浮游幼体20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4769.6ind/m3,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34和0.48。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为:柱头幼虫(tornaria larvae)、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其中体长较小(0.7~1.1mm)的柱头幼虫和小拟哲水蚤是最重要的优势种类。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水域浮游动物划分为3个组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温、表盐和水深。
2012年05期 v.42;No.204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引用频次:28 ] - 李铁;王宏鉴;宋国栋;朱茂旭;
2008年11月末在青岛近海和胶州湾11个站点采集表层和底层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SPM)样品,经消解后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Al、Ca、Fe、Mg、Mn、Ti和Ba、Co、Cr、Cu、Ni、Pb、Sr、V、Zn共15个金属元素以及P的含量,结合SPM和元素含量聚类分析的结果探讨了秋末冬初青岛近海SPM的来源以及金属元素组成的影响因素。SPM含量范围在1.7~16.1mg/L之间,平均为7.9mg/L;SPM来源以陆源风化产物为主,生物生产有较小的贡献。SPM中Ti、Fe、Mn、Mg、Al、V、Co、Sr和Ni的含量相对恒定,且主要受陆源输入的控制;Ca和P除受陆源影响外,生物生产亦有附加贡献。离陆地相对较远的区域表层海水SPM中Pb、Zn和Ba、Cr、Cu的含量较高,特别是Pb和Zn的富集因子较大,可能受到了潜在的污染影响。Ti的恒定性以及与SPM的良好相关性代表着在青岛近海可用Ti作为颗粒物陆源指示元素,且优于Al。
2012年05期 v.42;No.204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引用频次:14 ] - 丁海燕;杨桂朋;丁琼瑶;曹晓燕;
本文系统地研究人工海水(ASW)中,3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20,Tween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时辛基酚(OP)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与海洋沉积物吸附OP的能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10mg.L-1时,3种表面活性剂对OP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都有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由强到弱顺序依次为:CTAB>Tween20>SDBS。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增加到120mg.L-1,相同浓度的OP(4mg.L-1)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变化中,CTAB使OP的吸附量增加较快,当CTAB浓度大于40mg.L-1时溶液中未吸附的OP浓度低于检测限;SDBS使OP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稳;Tween20使OP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先增加后减小,吸附量达到最大值时Tween20的浓度与其临界角束浓度浓度(CMC)相接近。
2012年05期 v.42;No.204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引用频次:3 ] - 邵和宾;范德江;张晶;王亮;张喜林;褚忠信;
基于2010年10月在长江口海域海洋综合调查,利用多参数CTD现场调查数据、悬浮体浓度测定数据,对该区悬浮体和叶绿素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三峡工程蓄水7a以来长江口的悬浮体和叶绿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浊度值与悬浮体浓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盐度对该线性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体主要分布在123°E以西的海域,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表层低、底层高,其分布主要受到水团、长江输入、上升流等的影响;叶绿素在123°E往东的海域含量较高,近岸低,在123°E~124°E之间叶绿素含量最高,其分布主要受到水团、浮游植物种类和季节变化及营养盐的共同影响。与三峡工程蓄水前对比,悬浮体高值区的界限往西移动了近半个经度,同季节的叶绿素含量的平均值降低。
2012年05期 v.42;No.204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4K] [引用频次:20 ] - 杨林;李华军;
尝试建立1种基于无单元法的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算法,并给出适用于涡激振动分析的前处理自动布点方法。基于无单元法理论,使用动最小二乘法构造形函数,利用无单元伽辽金法,采用速度和压力分离模式,及手工布点和自动布点2种方法所得出的节点布置形式,对流场控制方程进行空间离散,模拟二维涡激振动的流场形态,并对VIV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算不同节点布置情况下的升力系数(Cl)、曳力系数(Cd)及斯特罗哈数(St),并与物理模型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无单元伽辽金法应用于立管VIV分析是可行的,且文中采用2种布点方法均能较好的模拟流场中泻涡脱落的形态,计算结果与传统方法和物理模型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证明文中2种布点方法都能用于固定圆柱的二维VIV分析,但自动布点法能够更好地适用于复杂问题的计算及圆柱体在流场中的VIV动力响应分析。
2012年05期 v.42;No.204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引用频次:0 ] - 阮雪景;拾兵;张芝永;范菲菲;刘勇;
海底输油管线是海洋油气田开发的生命线工程,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易发生破坏。为使管线实现自埋防护,提出用柔性材料代替刚性导流板安装在管线顶部,不仅可以增加阻水面积,加大冲刷深度和范围,而且可以减缓刚性导流板对管线上部水流的扰动强度和尾流涡旋的扰动强度,减小管线的振动。利用力学关系由变形方程推导出海底管线与海底间距离为零以及不为零情况下柔性导流板变形的二次曲面方程和自由端最大挠度。在单向流条件下将不同材料不同长度的柔性导流板安装在管线中轴上方开展试验研究,测量柔性导流板在水流作用下的变形曲面。对比分析利用公式计算柔性导流板的自由端最大挠度和曲面变形数据与试验结果,发现两者吻合较好。
2012年05期 v.42;No.204 111-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引用频次:3 ] - 丛艳平;魏志强;杨光;殷波;
对当前典型的水下无线通信网进行分析,针对水声、光、射频3种通信模式在水下无线通信中的优缺点,提出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多模式自适应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概念及其框架结构,并对其中的自适应调制解调方式展开研究。结合MAC层协议,提出一种跨层的自适应调制解调解决方案,即通过收发双方的握手信息携带当前信道状态,由发射方根据握手信息,判断双方通信距离,预计信道未来状态,结合需要传输的数据量,自适应选择合适的通信模式和调制方式,并利用握手信号通知接收方,从而实现在通信网络范围内数据或指令的快速可靠传输。
2012年05期 v.42;No.204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引用频次:5 ] - 邵宝民;李勃;田丰林;陈戈;
海洋研究通用信息平台的开发是1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订制流程的创建和执行,以及适用于海洋用户的可视化类库设计在整个软件体系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海洋研究领域需求的特点,以面向对象设计模式为基础,研究并实现一系列解决这些问题的框架。这些框架明确各层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通过统一的抽象接口进行通信,降低层次之间的耦合度。实验表明,该框架的建立对提高软件重用度、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都有重要意义。
2012年05期 v.42;No.204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引用频次:5 ] - 郭晓霞;郭培昌;
研究扩展Sylvester共轭矩阵方程及更一般形式复矩阵方程的解,利用复矩阵的实形式方法得到求解方程的迭代算法。数值例子展示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012年05期 v.42;No.204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