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莉;高山红;康士峰;吴增茂;
利用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对2007年中国近海大气蒸发波导进行了全年的高分辨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统计表明,整个海域蒸发波导的平均出现概率约为90%。本文重点关注强度较大的蒸发波导,详细分析了其季节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流和海面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25°N以南的开阔海域的蒸发波导出现概率全年都较高,而以北的东海西北部、黄海与渤海,蒸发波导的出现概率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蒸发波导的空间分布受中国近海海洋环流的强烈影响,存在1个与黑潮区域相一致的带状波导高出现概率区域,台湾暖流、黄海暖流和对马暖流使得在某些季节相应海域蒸发波导出现概率高于其周围海域。此外,本文还基于WRF模式及其3DVAR系统构建了大气波导数值预报系统,尝试对中国东南海域的蒸发波导进行数值预报。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引用频次:22 ] - 黄菲;邢雯;李元妮;张旭;董静舒;
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等方法,研究了在季节变化尺度上南海季风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由爆发偏晚转变成爆发偏早。第一模态表现为冬夏反位相的年周期变化,但爆发早年夏季风持续时间略长于爆发晚年,空间上都反映了南海中央海盆区的夏季强降水和850 hPa上南海北部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但夏季风爆发早年中国华南沿海降水加强而南海南部降水偏少。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主要反映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进入盛夏时节亚太地区大范围的环流特征,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东亚季风槽位置偏北,爆发偏晚年则相反。第二模态反映了南海季风系统春秋反位相的季节变化,且秋季的振幅更强,空间降水场上对应着秋季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与南海中南部北旱南涝的跷跷板式分布,850 hPa风场上则主要表现为异常的东北季风,该模态时空特征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冬季风建立也偏早,越南及周边地区的降水偏多。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则主要反映了冬季风的环流特征,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对流减弱,PJ波列增强,爆发晚年则相反。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引用频次:13 ] - 李欢;陈学恩;宋丹;
本文在z坐标海洋数值模式HAMSOM中引入了内潮黏性项(Internal-tide viscosity term),将之运用到吕宋海峡M2内潮的生成与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250 m以浅,吕宋海峡产生的M2内潮振幅于温跃层处最大,岛坡附近的内潮明显强于别处,且最大振幅可达到40 m左右;(2)M2内潮的生成源主要集中在伊特巴亚岛西北、巴丹岛西南以及巴布延群岛西北的岛坡;(3)海峡产生的M2内潮向东西2个方向传播。巴丹岛以西的西向能量在吕宋海沟斜向下传播,在到达恒春海脊附近发生反射返回海面,到达海面后再次反射回海底,在此过程中,有高模态的内潮被激发,不同模态间有相消干涉的现象产生。西传的内潮能量分为2支进入南海,产生于巴布延群岛西北的能量分支直接向西南折转进入南海海盆,而产生于伊特巴亚岛和巴丹岛岛坡附近的主要能量则以束状向南海陆架传播,在到达118°E后部分能量折向西南的海盆,其余的能量则沿西北方向传入中国近岸,陆架陆坡地形起着重要的耗散作用。伊特巴亚岛西北有最大的能量产生,向东北传入太平洋。在122°E以东,能量主要以束状向东南传入太平洋。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引用频次:9 ] - 刘洋;鲍献文;吴德星;
溶解氧在生物活动较小的情况下,与温盐相似,同样具有保守性。本文基于WOD05数据集中实际观测的溶解氧标准层资料,对南海溶解氧的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进行阐述,指出在浅水陆架区、中央海盆和吕宋岛以东深水区,溶解氧具有不同的垂向分布特点。重点分析了深水区的溶解氧垂向结构,发现其极大值存在季节性变化,量值在冬、春较大,夏、秋较小,出现的深度夏季最深,超过50 m,秋、冬较浅且现象不够明显;极小值基本不存在季节变化,出现的深度约860 m;对比温盐关系曲线,发现溶解氧极大值对应着南海次表层水团上界、衰减缓慢的稳定阶段对应次表层水团高盐核心水层、而极小值则对应中、深层水团的交界。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引用频次:16 ] - 李涛;张秀梅;张沛东;黄国强;
根据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2种。2006年夏、冬,2007年春、秋4个航次的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8.1、6.9、1.3、10.3 kg/h。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鳀(Thryssakammalensis)、长蛇鲻(Sauridaelongate)、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及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剑尖枪乌贼(Loligoedulis)、鹰爪虾(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根据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别计算了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通过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 M)、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 MPER),以及对该海域游泳动物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衰退现象。本研究为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引用频次:62 ] - 张辉;高天翔;徐汉祥;李鹏飞;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鲽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鲽,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颞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鲽与角木叶鲽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51-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引用频次:7 ] - 王英俊;叶振江;张弛;窦硕增;
以采自中国海域12种石斑鱼标本为基础,分析了石斑鱼属(Epinephelus)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探讨了耳石形态在该属鱼种识别方面的应用。结果显示,12种鱼类矢耳石形态近似,耳石细长,呈三角形或梭形,由听沟开口处形成的前部凹刻"V"形或浅宽,形成显著或不显著的侧叶。12种鱼耳石长宽比1.76~2.41,矩形趋近率0.60~0.72,充实度17.24~36.58。耳石外部轮廓、边缘光滑度、听沟前部形态、凹刻类型等特征同是本属鱼种耳石形态识别的主要依据,基于傅里叶系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耳石形态种间分异较显著。结果表明,听沟同是石斑鱼属鱼类耳石形态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耳石形态可以实现石斑鱼属鱼种的初步分类检索,耳石形态在鱼类系统分类上有良好的应用研究前景。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引用频次:17 ] - 王玉明;武晓琳;李兆杰;薛勇;王静凤;薛长湖;
研究鲣鱼肝脏酶解物对大鼠血压的影响,提高低值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利用价值。SD大鼠按体重和血压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用高果糖饲料饲喂SD大鼠,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实验组大鼠饲料中添加5%鲣鱼肝脏酶解物(KPLH),分别于第2周和第4周时测定清醒状态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喂食4周后腹主动脉采取全血,分离血清,试剂盒测定大鼠血脂、血糖、血清脂联素、瘦素和胰岛素浓度。KPLH摄食2周后大鼠血压较模型组降低9%(P<0.05),4周后KPLH摄食大鼠血压较模型组降低15%(P<0.05)。KPLH摄食显著提高血液中脂联素浓度(169%,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恢复至正常水平(P<0.01),大鼠胰岛素抵抗性得到明显改善。血清脂联素浓度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解析表明,KPLH引起的血压升高抑制作用与脂联素升高有显著的相关性。KPLH可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性,提高血液中脂联素浓度,具有抑制血压升高的作用。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61-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引用频次:4 ] - 李晓林;王静凤;田守生;傅佳;赵芹;李冰;薛长湖;
通过测定海参、鱼翅的营养成分以及体壁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同时评价其对连续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了海参、鱼翅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其营养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参中总糖、酸性黏多糖、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药效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鱼翅;海参和鱼翅均能显著提高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提高迟发型变态反应水平和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提高血清中IL-3、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提高IFN-γ/IL-4的比值。提示海参和鱼翅中均含有全面的免疫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中,海参在促进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方面的作用优于鱼翅。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引用频次:38 ] - 王亮;曾名湧;董士远;刘尊英;赵元晖;
以基本营养成分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为基础,并结合生化分析及仪器检测,研究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mei品质特征的变化,通过因子与距离相关分析,建立冰温下凡纳滨对虾的食用品质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凡纳滨对虾的基本营养成分、感官、质构、色差以及生化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因子分析及距离相关分析发现,得到的9组因子在置信度95%范围内,营养成分因子Fn、质构因子Ft、色差因子Fc,以及生化因子Fb之间都呈现出较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描述性分析因子Fd与质构因子Ft、色差因子Fc相关性不显著(P>0.05),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完全用描述性分析来代替仪器检测和理化分析,三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凡纳滨对虾在冰温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引用频次:9 ] - 张杨;隋正红;丁弘叶;仲洁;
对红藻龙须菜(Gracilarialei maneiformis)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基因的表达与不同藻株中藻体琼胶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PCR扩增的方法得到了龙须菜UGPase的基因序列。该基因cDNA序列的全长为2 200 bp,开放阅读框1 485 bp,编码494个氨基酸;龙须菜UGPase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UGPase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该基因是单拷贝的,缺乏内含子;具有特殊的加尾信号。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UGPase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与琼胶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即在高琼胶组藻株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琼胶组藻株,对琼胶含量高低具有指示作用,显示了在产业化应用中的潜能。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引用频次:14 ] - 韩宝芹;王剑;蔡文娣;宋福来;刘万顺;
研究不同化学修饰的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调节作用,以探讨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本研究对低分子量壳聚糖、低分子量羧甲基壳聚糖和低分子量羧甲基甲壳素进行化学表征和分子量测定。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并随机分为糖尿病治疗组和模型组。治疗组大鼠每日按180 mg/kg体质量分别灌胃低分子量壳聚糖、低分子量羧甲基壳聚糖、低分子量羧甲基甲壳素,模型组按体质量灌胃相同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灌胃45 d,于末次灌胃后测定大鼠空腹血糖、糖耐量、肝肌糖原含量,大鼠胰腺做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化学修饰的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的分子量在10 000~25 000 Da间,低分子量壳聚糖乙酰基取代度为52.71%,低分子量羧甲基壳聚糖的乙酰基取代度为7.50%、羧基取代度为98.16%,低分子量羧甲基甲壳素的乙酰基取代度为89.96%、羧基取代度为98.65%;三者均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改善糖耐量,提高肝肌糖原含量。其中,低分子量羧甲基甲壳素组效果最好,低分子量壳聚糖效果次之,推测水溶性低分子量壳聚糖的乙酰基可能在糖尿病大鼠血糖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引用频次:10 ] - 苗贵东;杜民;杨景峰;徐营;樊廷俊;陈松林;
用8个微卫星标记组合建立了2个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对大菱鲆7个人工选育家系进行了系谱认证、亲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2个多重PCR体系中8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等位基因49个,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3~8个。根据已知亲本及子代基因型,成功推断出了3个缺失亲本的基因型。在双亲未知的情况下2个多重PCR的8个微卫星位点累积排除概率是96.58%,已知1个亲本时累积排除率为99.71%,亲子鉴定准确率为96.42%。采用70个个体进行双盲验证,利用UPGMA法对7个家系的70个体进行了聚类分析,同一家系95.71%的个体聚类分析结果与系谱来源一致。Cervus 2.0软件亲子鉴定结果表明亲子鉴定准确率为92.86%。2个多重PCR体系的建立为大菱鲆不同家系混养后的亲子鉴定、系谱分析和分子辅助家系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引用频次:68 ] - 刘贯群;孙蓓蓓;朱良超;王娟;
采用非饱和导水率仪测定了内蒙古孪井灌区土壤样品的负压值和含水量变化,该方法能够完整记录土壤脱水过程,得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根据van Genuchten模型及其修正模型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并比较2种模型其拟合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van Genuchten模型能更好的拟合孪井地区的各种土壤,表层砂壤土水分特征曲线形状相同;另外,表层土饱和含水量相近,黏粒含量越高,土壤的残余含水量越大。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引用频次:4 ] - 孟涛;刘文全;
研究主要是以Visual studio 2005为开发平台,结合GIS组件和GPRS/CDMA宽带通讯技术进行农村环境监测系统二次开发。系统由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噪音监测系统、和监测中心4部分组成。它具有样品自动采样、污染因子在线监测、农村污染源排放总量监测、数据自动传输和汇总分析等功能。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13-11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引用频次:4 ] - 王敏;张龙军;桂祖胜;
2006-04,2008-04,2008-05沿长江干流采集表层水样,并于2006-05~2007-05在下游大通站进行每月2次、为期1 a的连续观测,测定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及总悬浮物(TSM)。结果表明:长江重庆以上江段DOC浓度较低,重庆至河口由于人为污染排放DOC表现出高值;干流POC与TSM显著正先关,POC%(TSM)随TSM含量增大呈负指数关系下降。大通站有机碳浓度及通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2006-06~2007-05全年经大通站进入河口的DOC、POC通量分别为1.17×106tC和1.88×106tC,其中洪季(5~10月)输运的有机碳占到总有机碳的70%,组成以颗粒态为主。三峡水库135 m及156 m蓄水后,泥沙在库区的沉降作用显著影响长江POC的输运特征及入海通量;从目前观测结果看,三峡库区DOC浓度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可能与水库运行时间尚短有关。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34 ] - 王传兴;李向涛;武玉民;
以自制的两性聚丙烯酰胺分散体系作为污水絮凝剂,考查对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以絮体体积和上清液的透光率为考查参数,研究了聚合物用量、聚合物的离子度、体系pH值和样品溶解时的盐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与离子型絮凝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性聚丙烯酰胺的絮凝能力比阴离子型聚合物的絮凝能力强,比阳离子型聚合物的絮凝能力略强,最佳使用量为3.0 mg.L-1。两性聚丙烯酰胺的絮凝能力受离子度的影响,离子基团越多,絮凝能力越强,但过多的离子基团可带来负面影响。两性聚丙烯酰胺对体系的pH值的适应范围较宽。两性聚丙烯酰胺在应用时需先用1%的氯化钠溶液溶解,盐浓度过低时聚合物不能充分溶解,高于此值对絮凝过程无明显影响。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25-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引用频次:27 ] - 张雅栋;高荣杰;翟纪伟;段修菊;菅泽;
本文以亚硫酸盐和硫酸铜制备的氧化亚铜为样品,用Kissinger法和FWO法研究了氧化亚铜的氧化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氧化亚铜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铜的表观活化能E=174.52 kJ.mol-1,指前因子lnA=195.526 8,相对应的反应级数n=0.99。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引用频次:6 ] - 彭维兵;李国强;孙伟之;江涛;
本文研究了顺式-3-βO-[4-(R)-(3-氯苯基)-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己基]-18β-甘草次酸(GA16R)和顺式-3β-O-[4-(S)-(3-氯苯基)-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己基]-18β-甘草次酸(GA16S)2种修饰物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GA16R和GA16S均能减轻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程度,明显降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升高,明显降低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增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证明2种新型甘草次酸化合物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引用频次:17 ] - 郑轩;杨桂朋;曹晓燕;
本文对常用的染料亚甲基蓝(MB)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吸附机理主要是在沉积物上的表面吸附和微孔作用,吸附与黏土矿物的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实验浓度范围内,MB在3种不同处理方式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都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式来描述。通过改变吸附条件发现,随着盐度的增加,吸附能力减小,而温度的改变,对吸附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此外,通过向体系中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来模拟双溶质体系的方法,对MB与表面活性剂的竞争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2种介质中,吐温20(Tween20)的加入对吸附的影响均不大;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加入使MB的吸附能力减弱,在蒸馏水中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在海水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吸附有抑制作用,而在蒸馏水中,SDBS却对吸附起到促进作用。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引用频次:4 ] - 潘军;王修田;
从简化的海洋地震勘探的基本模型出发,根据一次波和多次波的传播所经介质品质因子的不同,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证明了随着传播时间的增加,一次波的主频可明显低于同一时间段的海水鸣震主频;提出了将多次波的传播时间和相应主频结合起来判别多次波的"时间-频率识别模式"。实际资料的处理实验表明:与传统的"时间识别模式"相比,基于"时间-频率识别模式"的多次波衰减,可在压制多次波的同时较好地保持有效信号的基本特征。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引用频次:5 ] - 冯秀丽;刘文涛;林霖;尉建功;隋倩倩;
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埕岛海域146个表层样的粒度分析,表明该区有5种沉积物类型,以砂质粉砂为主体,呈斑块状分布,极细砂与粗粉砂是沉积物的主要粒级,普遍分选差。运用"粒径趋势"分析的方法,分析探讨了埕岛海域表层沉积物净输运趋势。研究区的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大致以12 m水深为界,深水区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向岸,12 m以浅海域的沉积物具有离岸的净输运趋势,说明深水区沉积物受冬季风浪作用向岸运移作用显著,12 m以浅海域的沉积物受夏季风浪作用离岸运移作用显著,沉积物运移的季节变化已成为研究区海域沉积物净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引用频次:8 ] - 包兴先;刘福顺;李华军;高志强;
实测信号中的噪声,以及模型阶次的不确定性给模态参数的准确识别带来困难。以提高模态参数识别精度为目标,提出基于模型定阶和信噪分离的复指数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该方法借助奇异值分解技术确定模型阶次,采用结构低秩逼近方法进行信噪分离。在此基础上,利用复指数法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分别选取一维的悬臂梁模型和二维的悬挂板模型进行物理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模态参数的识别精度,尤其是阻尼比的识别精度,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55-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引用频次:11 ] - 陈举;拾兵;刘勇;
基于前人对无植物河道河相关系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本文遵循仙农熵(Shannon Entropy)理论,利用最大熵原理和变分法,给出考虑植物因子影响的河相关系系数动态表达式,并利用室内物理模型试验所观测的数据对该公式进行敏感性分析和验证,得到比较满意的理论结果。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引用频次:4 ] - 窦同水;唐功友;
研究路面粗糙度扰动作用下的汽车主动悬挂系统的减振控制问题。首先简化单自由度四分之一悬挂系统模型,建立路面粗糙度扰动模型。然后基于内模原理设计汽车主动悬挂系统的减振控制结构,并利用线性系统的极点配置方法设计系统的减振控制律。最后利用数字仿真验证了减振控制律的有效性。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65-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引用频次:5 ] - 唐瑞春;纪红英;巩存群;
研究移动多媒体用户数量的增加引起的网络瓶颈与多媒体代理服务器负载大的问题。提出1种基于逻辑簇的客户请求调度策略CCRSS(Cluster-Based Client Request Scheduler Strategy)。首先根据移动设备的物理位置按照客户定位算法确定请求者所在的逻辑簇。然后簇节点选择者根据节点服务能力利用节点选择策略,筛选能够响应客户请求的簇节点。最后簇节点判断者判断请求者能否作为簇节点从而服务未来的客户请求,确定请求者位于哪个逻辑簇中,并更新簇信息管理者。最后定理证明该系统能够有效的降低多媒体的抖动率和减少服务器带宽负载。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引用频次:3 ] - 程军娜;姬光荣;冯晨;郑海永;
自适应提升形态小波将多分辨率分解和图像空域中目标的几何结构和局部特征相结合,可以满足特定图像处理任务的需要。本文针对甲藻类细胞显微图像边缘模糊、对比度低等不利于甲沟特征提取的困难,构造1种边缘保留自适应提升形态小波。该小波将图像的边缘作为重要的局部特征,更新提升根据是否是边缘像素选择保留、锐化滤波或平滑滤波,使得分解后的近似图像中,图像边缘得以保留,而灰度变化缓慢的区域得到了平滑。实验结果证明:甲藻细胞经边缘保留自适应提升形态小波分解后的近似图像,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目标边界,较之原始图像,更有利于甲沟特征的提取。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引用频次:3 ] - 黄宝香;韩勇;刘寿生;李文庆;陈戈;
基于环境噪声声线追踪方法,提出基于不规则三角网格的噪声分析算法并通过噪声实测数据检验校正。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VRGIS平台,将区域范围内噪声源数据、地理数据、建筑的分布状况、道路状况等信息综合,分析和计算后生成反映区域噪声水平状况的多维噪声分布图,并以动态放映和趋势分析方式进行噪声时空演变分析。将抽象无形的噪声转化为可实时漫游的多维噪声场景,直观形象的表现区域的噪声分布,为声环境决策提供依据。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81-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引用频次:4 ] - 苏孟龙;王建;
冯果忱等人提出了同伦内点方法,在可行域有界的条件下求解一类非线性规划问题,并且还猜想此结果能够推广到无界可行域上。本文提出1个无界性条件,在此基础上,部分解决了该猜想。最后给出2个数值例子来进一步验证结果的有效性。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引用频次:1 ] - 刘珑龙;曲伟玉;王美健;
本文对一类非线性海洋生态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通过广义根轨迹的分析得出,初始时刻营养盐的不同输入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用相轨迹图加以验证。通过稳定性分析可知,当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初始时刻营养盐的输入均大于浮游植物的死亡率和营养盐的流失时,系统存在稳定状态。若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初始时刻营养盐的输入增大时,系统的动态性能减少,即系统会更快的趋于稳定状态。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89-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引用频次:0 ] - 方进明;韩慧;
本文在格L是完备剩余格的条件下,引入关于L-集合套的张量积和蕴涵运算,证明了L-集合套关于这2种运算构成完备剩余格。本文还进一步证明该完备剩余格恰好与完备剩余幂集格是同构的,从而建立起完备剩余格环境下的L-集表现定理。
2011年Z1期 v.41;No.187,No.188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