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本金;朱丽岩;刘树苗;徐风风;
采用体外亚致死毒性实验,研究铜、镉离子和三丁基锡(TBT)的单一和联合作用对桡足类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火腿许水蚤T-SOD活性对各组污染物毒性均敏感,随暴露时间延长发生显著的变化。单一毒性处理的火腿许水蚤T-SOD活性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u2+、Cd2+暴露下的各组T-SOD活性分别在482、4 h达到最高,TBT暴露的诱导作用不显著,除低浓度Cu2+、Cd2+组外,各组T-SOD活性后期受到抑制,均在96 h降到最低。联合毒性处理的T-SOD活性变化更加复杂,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各组T-SOD活性主要受到抑制,Cu2+-Cd2+、Cu2+-TBT、Cd2+-TBT联合作用的分别在12~24、24、36 h有最低值。
2011年S1期 v.41;No.195 239-24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引用频次:5 ] - 李晓琳;刘政坤;李桂玲;李泽瑶;胡增淼;王鹏;
以鹌鹑蛋蛋清蛋白作为原料,探讨酶解鹌鹑蛋蛋清蛋白生成小分子活性肽的加工工艺。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试验,优化出蛋清蛋白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选用胰蛋白酶,固液比1∶3,加酶量187.5 U/g底物,水解时间5 h,pH 8.07,酶解温度51.76℃,水解度可达到91.37%,且得到的酶解液风味良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酶解液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含量达16.22%,是1种天然优质的水解制品,可精制成富含多种氨基酸的蛋白溶液,应用于新型产业的开发。
2011年S1期 v.41;No.195 245-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引用频次:1 ] - 闫丽;任景玲;罗建;吴莹;周锋;郝锵;刘素美;
基于2006年6、8、10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溶解态Al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讨论了水团混合、悬浮颗粒物及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航次溶解态铝的水平分布规律相似,都是近岸浓度最高,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浓度降低,6、8、10月溶解态Al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9±77)、(109±80)和(138±73)nmol/L,统计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溶解态铝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影响溶解态铝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团混合、底沉积物的再悬浮以及浮游植物的调节作用。
2011年S1期 v.41;No.195 259-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3K] [引用频次:3 ] - 李厚敏;初蕾;刘英才;梁丹维;
以铸态Ni-Cr-Fe合金为试样,于1 050℃湿氢气氛下恒温氧化20 h。通过氧化增重、SEM/EDS以及薄膜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氧分压对该合金在弱氧化性气氛下氧化成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氧化膜从外到内氧化物组成依次为:MnCr2O4、Cr2O3以及SiO2。氧化膜的厚度、组成及形貌与体系的氧分压密切相关,中等氧分压(15.9×10-18atm)有利于表面尖晶石的形成;较低氧分压有利于形成厚而多孔的氧化膜,而高氧分压则趋向于形成薄而致密的氧化膜。
2011年S1期 v.41;No.195 267-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引用频次:0 ] - 任景玲;姜喆;张桂玲;张国玲;刘素美;许东峰;
本文讨论了2006年12月冬季和2007年8月夏季海南省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含量、分布及季节差异。结果发现,万泉河冬、夏两季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6±127)和(157±97)nmol/L,季节差异不明显。文昌/文教河冬、夏两季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2±156)和(222±66)nmol/L,冬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略高于夏季。万泉河溶解态铝在河海混合初期表现为清除行为,而后表现为保守混合行为,而文昌/文教河则表现出明显的非保守混合行为,在中等盐度区域存在明显外源输入,原因可能是八门湾底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释放的影响。部分河流上游采样点由于受到人为活动引起的污水排放的影响,溶解态铝含量明显增加。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明显低于我国其他及世界主要河流。
2011年S1期 v.41;No.195 283-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引用频次:3 ] - 亚东菊;张金亮;赵红娟;
根据岩心、测井解释、录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姚一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展布特征及其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黒帝庙地区姚一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次研究建立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其可划分出浅水三角洲平原、浅水三角洲前缘和前浅水三角洲,根据不同的沉积特征,各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多种沉积微相。与正常三角洲不同的是,浅水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不发育,且在该地区前浅水三角洲地带发育出露湖面的浅滩。
2011年S1期 v.41;No.195 299-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引用频次:10 ] - 韩宗珠;衣伟虹;余芝华;丁蒙蒙;王珊珊;安成龙;邢国攀;
青岛马山地区安山玢岩为浅成-超浅成侵入相,具有中性向酸性过渡特征。通过岩石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可知岩石富集K、Ba、Th、LREE和Pb,亏损Hf。元素的化学指数显示岩石的分异结晶程度较高,岩石属于安山岩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具有火山弧钙碱性火山岩的一般特征,其构造环境可能属于大陆边缘弧环境。
2011年S1期 v.41;No.195 305-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引用频次:3 ] - 韩宗珠;衣伟虹;李安龙;王青松;
本文从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入手,具体探讨巢北地区船山组灰岩的有关特征。在岩相学方面岩石以丰富的生物碎屑为特征,生物碎屑种类繁多;对该组灰岩采用XRF分析其元素,得出灰岩中CaO含量占主要元素的50%以上。微量元素中的V/Cr、V/(V+Ni)、Ce/La等从不同方面反映出船山组灰岩在沉积过程中经历了2个海侵海退旋回,沉积环境主要为开阔台地和台地上的浅滩环境。
2011年S1期 v.41;No.195 312-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引用频次:9 ] - 周凡;姜洪福;王立艳;孟凡顺;
基于研究区块的高分辨率阵列感应测井(HDIL)资料,首先分析了利用交会图法进行流体识别的效果,指出了该常规解释方法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GA-SVM)引入到测井解释当中,结合阵列感应测井和常规测井资料,建立了流体识别的非线性模型。利用该模型对45个训练样本进行回判,准确率为100%,对21个预测样本进行预测的准确率为90.48%,相对于常规解释方法,该流体识别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2011年S1期 v.41;No.195 317-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引用频次:16 ] - 王鹏伟;王修田;
基于对符合二维观测的模型中非零偏移距全程多次波时距关系的理论分析可知:无论地下反射界面为水平的还是倾斜的,非零偏移距的全程n次多次波的旅行时总是小于相应一次波旅行时的n倍,但非零偏移距与零偏移距全程多次波的时距差异,随偏移距的增大而增大,而随探测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基于该理论分析结论,对在零偏移距假设下计算的多次波旅行时先行调整,使其与非零偏移距的多次波旅行时相对应后再进行压制处理,可获得更高质量的声地层剖面。
2011年S1期 v.41;No.195 324-330+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2K] [引用频次:0 ] - 程净净;傅命佐;孟祥梅;刘乐军;阚光明;刘保华;
根据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柱状样的实验室土工试验测试结果,分析沉积物的物理特征,并通过实验室方法获得沉积物压缩波速,探讨物理参数与压缩波速的相关关系,得到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该区域沉积物以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为主,具有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塑限高等特征;物理参数与压缩波速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密度、孔隙比、含水率、塑限、液限及塑性指数与压缩波速的相关性最明显,其中,密度与压缩波速成正比相关关系,而孔隙比、含水率、塑限、液限和塑性指数与压缩波速成反比相关关系;以沉积物天然密度和塑性指数为自变量的双变量回归分析方程能更好地表达沉积物物理特性与压缩波速的相关关系。
2011年S1期 v.41;No.195 331-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引用频次:15 ] - 孙世伟;林贞健;朱天骄;李德海;顾谦群;
对红树林植物的枝干、枝叶样品进行微生物分离,以P388细胞为模型进行活性评价得到14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真菌。采用溶剂萃取、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对来源于红树林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inn.的菌株Aspergillus terreus(W-8)发酵产物进行了活性追踪分离,共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结合文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aspulvinone H1(1)、aspulvinone H(2)b、utyrolactone I(3)t、errein(4)和3-propylbenzene-1,2-diol(5),其中化合物1的核磁数据为首次报道。采用MTT法初步评价了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5对A549、K562和Hela细胞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
2011年S1期 v.41;No.195 349-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引用频次:17 ] - 金京;邵长伦;崔怡迪;管华诗;魏玉西;王长云;
在卤虫致死活性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制备HPLC等分离技术,对褐藻马尾藻属鼠尾藻Sargassumthunbergii进行了克生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从鼠尾藻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获得11个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I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结构,分别为:2-[(3S,7S,11S)-3-hydroxy-3,7,11,15-tetramethylhexadecyl]-3,5,6-tri methylcyclohexa-2,5-diene-1,4-dione(1),5-脱氢豆甾醇(2),盐藻甾醇(3),马尾藻甾醇(4),盐藻甾酮(5),过氧化麦角甾醇(6),1-(hexadecy1oxy)-propane-2,3-diol(7),1-(15-methylheptadecy1oxy)-propane-2,3-diol(8),3,7,11,15-tetramethyl-hexadecane-1-ol(9),植醇(10),3-[(1-oxohexadecyl)oxy]-2-[[(9Z,12Z)-1-oxo-9,12-oc-tadecadien-1-yl]oxy]propyl(11)。其中,除化合物10外均为首次从马尾藻属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进行了卤虫致死活性和斑马鱼胚胎毒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5和6具有中等强度的卤虫致死活性;化合物6具有中等的斑马鱼胚胎毒性,EC50值为21.7μg/mL。
2011年S1期 v.41;No.195 369-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引用频次:7 ] - 曹振东;娄安刚;
利用FVCOM海洋模型以及MM5气象模式预报风场,对渤海冬季三维风生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渤海风生环流具有显著的三维结构,表层基本沿风向运动,量值在5~10 cm/s,海峡处流速可达15 cm/s,底层有明显的补偿流,量值<3 cm/s;深度平均流环流状态明显,渤海海峡海流北进南出,渤海中部以及辽东湾为一顺时针环流,渤海湾以及莱州湾基本呈逆时针环流。文章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讨论了海面风应力以及海底地形对渤海环流的不同影响,得出:在渤海中部风应力的切变涡度是形成顺指针流型的主要驱动力;除渤海中部以外,渤海冬季流型受地形作用的影响要大于海面风场的切变涡度。
2011年S1期 v.41;No.195 374-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引用频次:27 ] - 马蕾;彭昌盛;范超;徐兴永;于洪军;
实验研究了NaOH、HCl、NaCl和CaCl2等电解质加入量对蒙脱石悬浮液膨胀性的影响,并通过离子色谱、体视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技术,研究了蒙脱石粒度变化与体积膨胀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NaOH、HCl对蒙脱石悬浮液膨胀性影响不明显,而NaCl和CaCl2对蒙脱石悬浮液的膨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CaCl2对蒙脱石膨胀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NaCl,CaCl2浓度比NaCl少了1个数量级时即可达到相同的膨胀抑制效果。离子色谱分析显示,CaCl2溶液与蒙脱石混合后,悬浮液上清液中的Ca2+浓度减少,而Na+浓度增加,分析存在离子交换过程。经激光粒度分析仪和体视显微镜观察,电解质的加入使颗粒之间产生了团聚作用,改变了颗粒的粒径,从而在宏观上表现为蒙脱石悬浮液体积的减少。
2011年S1期 v.41;No.195 379-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9K] [引用频次:10 ] - 刘文洁;许国辉;于月倩;林霖;王欣;赵庆鹏;
本文利用波浪水槽试验,对底床粉质土液化状态下水体垂向含沙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波浪导致粉质土液化情况下,水体含沙量在近底边界层出现激增,含沙量垂向分布形态呈现出近于L型的特征。
2011年S1期 v.41;No.195 386-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引用频次:4 ] - 文梅;鞠莲;易柏林;万汉兴;张洪亮;邹立;
为实现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和其他环境因子在内的沉积环境综合评价,通过完善不同性质、不同量纲指标的无因次化,在单因子评价基础上选用3种综合污染指数法,即改进AHP加权综合污染指数法、无因次化算术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从不同元素危害程度、危害程度平均化和突出最大危害的角度,研究双台子河口2010年5月和8月沉积环境中重金属、硫化物、有机碳和石油类对沉积环境的综合影响,结果如下:2010年5月和8月加权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33和0.28,无因次化算术平均综合指数分别为0.91和0.89,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48和0.44;3种评价结果一致说明沉积环境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其中5月研究区域的环境负荷大于8月份。
2011年S1期 v.41;No.195 391-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引用频次:16 ] - 张超;马启敏;
根据2009年7月对罗源湾的调查数据,对罗源湾水质和富营养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源湾海域营养盐含量较高:无机氮均值为0.30 mg/L,活性磷酸盐均值为0.07 mg/L;总体来看,湾北部高于南部,高值多分布于近岸区域。富营养化分级评价表明该海域处于氮限制性富营养化阶段。通过对近30 a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对罗源湾海域富营养化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2011年S1期 v.41;No.195 398-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引用频次:7 ] - 于晓杰;娄安刚;张学庆;
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的海洋数值模式FVCOM,计算了南黄海西部六月份潮致余流及风生环流,分析了潮致余流、初夏风生环流各自的环流结构,得出六月份该区域风生环流占主导,偏南风的作用较为显著,潮致余流相对较弱。最后将风和潮汐进行耦合计算,得出该区域初夏的环流结构,表层海水大体为由南至北的流动,说明该区域风力为主要驱动力。计算结果与流速及环流实测资料吻合较好,为进一步研究浒苔的漂移轨迹等奠定了动力基础。
2011年S1期 v.41;No.195 403-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9K] [引用频次:2 ] - 晨曦;王晓东;李佳霖;于江华;赵阳国;
用乙炔抑制法和现场静态箱法对黄河口附近海域秋季的反硝化速率进行了研究,该海域反硝化速率在3.8~19.3μmol/(m2.h)之间,平均10.27μmol/(m2.h)。影响其反硝化速率的主要因素为反硝化细菌的数量。黄河口的反硝化速率低于珠江口和长江口海域。
2011年S1期 v.41;No.195 409-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引用频次:16 ] - 林裕裕;王典鹤;王树青;王森;
当结构物产生损伤时,结构的动力特性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结构振动响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小波变换是奇异性信号的良好检测工具,可以用于识别结构损伤的发生。建立了某海洋平台有限元模型,得到了随机海浪作用下不同损伤工况的结构振动响应。基于小波变换损伤检测,针对不同类型杆件损伤、不同位置杆件损伤、不同程度的噪声污染以及不同方向振动响应信号情况下,分别研究了海洋平台结构的损伤检测问题,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2011年S1期 v.41;No.195 413-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引用频次:11 ] - 周洋;魏巍;何继明;
随着西太平洋区域板块边缘地震活动性的逐步增强,浅海重力式海洋平台遭受地震破坏的风险正逐渐加大。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大型振动台,采用1∶25相似比的有机玻璃材料试验模型,施加人工质量,试验研究了带裙板的浅海重力式海洋平台在基底地震动输入下的动力反应及其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平台总体抗震性能尚可,平台在双向地震动输入下抗扭能力差,建议予以重点加强。
2011年S1期 v.41;No.195 420-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引用频次:1 ] - 扈培信;范陈清;王进;王晶;
为达到高度计几厘米测高精度,湿对流层校正范围为3~45 cm,精确计算湿对流层校正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数据,采用模型法计算高度计湿对流层校正。计算结果与无线电探空仪计算结果比较,偏差为0.01 cm,均方根为2 cm;与Jason-1模型法湿对流层校正产品比较,偏差为0.2 cm,均方根为1.4 cm。因此,利用NCEP数据计算高度计湿对流层校正精度较高,能够满足高度计大气湿对流层校正精度要求。为高度计大气湿对流层校正的计算提供1种新方法。
2011年S1期 v.41;No.195 425-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引用频次:4 ] - 魏红宇;曲海鹏;刘培顺;徐峦;盛兆勇;
随着云计算技术及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云安全越来越成为安全业界关注的重点。为有效保障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本文在海洋云计算与云服务这种特殊的体系结构中引入了安全机制,并结合云计算应用特点,在采取信息系统基本安全防护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集成数据加密、VPN、身份认证、安全存储等安全技术手段,构建了适用于海洋环境信息云计算应用的安全防护体系。
2011年S1期 v.41;No.195 429-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引用频次:8 ] - 姚玉玲;高大治;任新敏;
提出1种将消频散变换应用到海底地声参数反演的方法。对单一水听器接收声压信号进行消频散处理后,根据群延时差建立代价函数,反演得到主要海底参数,最后根据贝叶斯统计理论给出了待反演地声参数的边缘后验概率密度。对单层波导进行仿真证明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
2011年S1期 v.41;No.195 43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引用频次:2 ] - 孙彦飞;赵熙强;
本文通过Stirling数等特殊组合数的概率表示,结合着已有的基本恒等式,演化得到了若干新的关于常见组合变量的恒等式及递推关系,同时对一些已有的组合恒等式及递推关系给出了新的概率的证明。
2011年S1期 v.41;No.195 436-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0 ] - 赵伟伟;王建;
本文主要研究一个具非局部源和加权非局部边界条件的非牛顿多方渗流方程的正解的全局存在和爆破。首先证明本文的主要工具-弱比较原理,然后通过构造各种上下解来讨论解的行为,并得到了方程解的全局存在和爆破的充分条件。
2011年S1期 v.41;No.195 439-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引用频次:0 ] - 孟波;高存臣;刘云龙;
研究了一类非匹配不确定离散广义系统的准滑模控制问题。给出了带有扰动补偿的离散广义趋近律,消除了常规滑模控制中不确定项必须有界的限制,且不必满足匹配条件。所设计的滑模控制在有限时间内可达切换面,减小了准滑动模态带宽,有效地削弱了系统抖振,改善了系统动态品质。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2011年S1期 v.41;No.195 44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引用频次:0 ] - 李长军;孔玉瑾;
利用高维Mbius变换群中的Clifford矩阵表示,在二元生成群中当f是双曲元素或严格抛物元素,且f和g有公共不动点时,对f和g的不动点,f和g的交换子的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它们等价的一个充要条件,还得出当f和g的交换子是严格抛物元素时,平面上的Jrgensen不等式在高维空间上仍成立。
2011年S1期 v.41;No.195 447-450+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引用频次:0 ] - 张彪;刘珑龙;冯峰;
选取与生物神经元的工作过程较为相似的整合-激发(IF)神经元模型作为传递函数,建立了一个基于整合-激发(IF)神经元的新型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网络。通过仿真验证了IF神经元网络的自组织功能,实现对传统自组织网的改进。
2011年S1期 v.41;No.195 45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引用频次:0 ]
- 王静;黄磊;陆益梅;徐敏;牟海津;
本文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分析海洋细菌的脂肪酸组成,对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溶藻胶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易损气单胞菌(Aeromonas trota)的种间差异进行比较,并以哈维氏弧菌为代表研究了培养条件对菌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3种实验菌株存在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的种间差异,可以利用C14∶1/C14∶0、C16∶1/C16∶0、C17∶1/C17∶0和C18∶1/C18∶0含量比进行种属区分。哈维氏弧菌在28和36℃条件下培养时,温度升高,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则明显降低;pH7~9范围内,脂肪酸饱和度与pH值变化的相关性不显著,但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之比略呈上升趋势。
2011年S1期 v.41;No.195 252-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引用频次:6 ] - 邓春梅;姚鹏;于志刚;牛增元;
对一种海洋浮游藻色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了有效性验证。该方法使用反相C8色谱柱,以甲醇、乙腈和丙酮为流动相,并在流动相中添加吡啶/醋酸溶液作为修饰剂改善色素峰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4种色素标准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叶绿素a的线性范围为189.6~18 960μg/L,叶绿素b为89.2~8 920μg/L,β,β-胡萝卜素为7.77~777.2μg/L,叶黄素为15.28~1 528μg/L。除β,β-胡萝卜素外各色素标准的回收率在不同浓度下均在90%以上,相对标准偏差也普遍低于5%。在4个参考藻种和123个胶州湾现场样品中共检测出37种色素,一些关键的特征色素均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该方法操作简便,具有分离度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回收率高等优点,适用于培养的藻种和现场样品中的海洋浮游藻色素分析。
2011年S1期 v.41;No.195 272-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引用频次:5 ] - 王岩;张庆红;唐旭利;彭学伟;李先国;
选择蒽、9-甲基蒽和9,10-二甲基蒽作为模型化合物,以李村河口区沉积物为培养基质,进行实验室好氧微生态培养,通过超声萃取-柱层析-气相色谱法测定目标污染物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研究了它们在自然菌群作用下的生物降解行为。测定方法的基质加标回收率在66.20%~82.9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34%~6.19%之间。6个月的好氧生物降解实验表明,沉积物中本底蒽由32.88 ng.g-1降到32.32 ng.g-1,降解率仅为1.70%;而在添加了蒽的沉积物样品中其浓度由170.40 ng.g-1降到151.36 ng.g-1,降解率高达11.17%;加入的9-甲基蒽和9,10-二甲基蒽的浓度也分别由133.84 ng.g-1和144.26 ng.g-1减少至122.52 ng.g-1和135.13 ng.g-1,降解率分别达到8.46%和6.33%。相同条件下三种有机污染物的不同降解速率表明,9,10位取代使得蒽在沉积环境中更加持久,自然降解速率更慢
2011年S1期 v.41;No.195 279-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3 ] - 初蕾;刘英才;梁丹维;尹衍升;王昕;
本文对镍基合金中Si在弱氧化环境下表面氧化成膜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XRD、SEM、EDS等检测手段对试样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发现: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形成动力学对镍基合金的Si含量非常敏感。当合金元素Si的含量较高时,由于连续的非晶SiO2膜在表层氧化铬与奥氏体基体之间的富集阻碍了Cr离子的向外扩散,导致在奥氏体区之上形成了较薄的氧化铬膜;共晶组织区域由于不会形成连续的SiO2非晶膜,仍然可以作为Cr离子的快速扩散通道,使得在该组织区域形成大量的脊状氧化物。奥氏体组织之上的氧化膜厚度与基体的Si含量成反比。
2011年S1期 v.41;No.195 29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引用频次:8 ] - 罗情丹;毕彩丰;赵宇;刘善斌;张震;
以丙烯酸为原料、季戊四醇三烯丙基醚(APE)为交联剂,乙酸乙酯和正己烷为混合溶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接枝共聚物,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1H-NM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聚丙烯酸为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交联聚合物,重均分子量(Mw):8.931×109;分子量分布(Mz/Mn):1.678;产物有较好的透光度和黏度,在pH=6~8间,0.5%w(PAA)的透光率为95.1%,黏度最高可达1938 Pa.s。
2011年S1期 v.41;No.195 295-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引用频次:5 ] - 李莎莎;张金亮;王金凯;
高集油田位于金湖凹陷西斜坡中段,被断层切割成许多小断块,研究区就是其中主力区块之一。在各种基础数据校正、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断层分布特征及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应用地质统计学、储层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三维构造精细模型;并结合平面相及剖面相分布特征研究,应用截断高斯和序贯指示两种模拟方法对沉积微相建模进行了对比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型。最后,利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了研究区相控属性模型(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模型),使孔渗参数的平面及纵向分布在微相内部插值计算,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
2011年S1期 v.41;No.195 337-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引用频次:5 ] - 杨洁;姜廷福;王远红;吕志华;
目的: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3种不同海参多糖的单糖组成。方法:海参多糖水解后,经PMP衍生化,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电泳条件:缓冲液为60 mmol.L-1硼砂溶液(pH=9.0);柱温25℃;运行电压25 kV;检测波长245 nm;压力进样50 mbar,进样时间5 s。结果:3种不同海参多糖中均含GalN、GlcN、GalNAC、Glc、Man、Fuc、Gal、GlcUA,梅花参多糖中各单糖的摩尔比为1.00∶1.02∶1.63∶1.19∶1.02∶10.26∶0.82∶0.38,四方刺参多糖中各单糖的摩尔比为1.00∶0.41∶0.43∶0.56∶0.29∶5.47∶0.43∶0.25,北极参多糖中各单糖的摩尔比为1.00∶0.26∶0.22∶0.25∶0.06∶1.36∶0.27∶0.16。结论: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分离效率高等特点,能同时测定海参多糖中氨基糖、中性糖、糖醛酸的组成。
2011年S1期 v.41;No.195 34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引用频次:23 ] - 王钦权;王远红;吕志华;
本文以壳聚糖为原料,采用苯甲醛选择性的保护壳聚糖C2位氨基的方法,制备了O-羧甲基壳聚糖(O-CMC)。采用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波谱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确定了羧甲基化反应只发生在壳聚糖的O位。该方法制备得到的O-CMC的羧甲基度为42.2%,反应选择性好,步骤简单,产率高达85%。
2011年S1期 v.41;No.195 356-358+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引用频次:22 ] - 王远红;王聪;于明明;张秀丽;姜廷福;刘潇潇;孟适秋;吕志华;
本文制备了O-羧甲基壳聚糖、N-羧甲基壳聚糖和N,O-羧甲基壳聚糖,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以及电位滴定方法对不同取代位置羧甲基壳聚糖取代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核磁共振碳谱及DEPT谱可以确定羧甲基壳聚糖中羧甲基的取代位置,电位滴定法可以确定O-位羧甲基、N-位羧甲基以及总羧甲基的取代度,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2011年S1期 v.41;No.195 359-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引用频次:5 ] - 朱春晓;王远红;吕志华;
本文测定了太平洋侧花海葵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无机元素等营养成分,分析了太平洋侧花海葵中构成蛋白质的17种常见氨基酸和主要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太平洋侧花海葵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海产品;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但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值不太符合人体的氨基酸平衡,宜与其他食物搭配食用。各类脂肪酸中,油酸(18∶1)含量最高,其次为C22∶2。无机元素丰富,尤其是Zn,含量可达254.4 mg/kg。
2011年S1期 v.41;No.195 365-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