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潮汐对吕宋海峡附近海域环流结构的影响

    陆九优;刘秦玉;

    为了考察潮汐混合效应对吕宋海峡附近海域环流场的影响,本文使用ROMS区域海洋模式,通过无潮实验与有潮实验的对比分析指出,潮汐混合作用可以影响121°E断面上的水交换和120d平均的纬向流速分布;在模拟时段内加入潮汐后,模拟结果中台湾岛西南的反气旋涡强度大幅减弱,贴近黑潮东侧的涡旋强度明显强于无潮实验,证明潮汐作用可以引起吕宋海峡海洋环流场较大的改变,特别对黑潮以"跨隙"路径通过吕宋海峡有贡献。

    2011年12期 v.41;No.19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2K]
    [引用频次:4 ]
  • 海气热通量算法的改进及应用

    张连新;管长龙;黄健;

    COARE模型是国际上常用的计算海气热通量的算法,其风速适用范围可达20m/s,但未包含飞沫等高风速下的影响因子,将其直接扩展到20m/s以上风速的海况存在不合理性。本文提出了适合各种风速条件下的包含飞沫影响的海面动力粗糙度长度参数化方案,并利用该方案改进了COARE 3.0模型。利用南海浮标的观测数据,根据改进的COARE 3.0模型计算了海气热通量,分析了飞沫对海气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m/s风速范围内,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主要由海气温差和海气湿差决定,与波龄的相关性很小,飞沫对热通量无显著影响。当风速大于20m/s,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与海气温差和海气湿差的相关性减小,与波龄的相关性增加,潜热通量与波龄呈现负相关。考虑飞沫的效应后,总热通量明显增加,飞沫所增加的感热通量平均可占界面感热通量的38.89%,飞沫所增加的潜热通量平均占界面潜热通量的39.19%。

    2011年12期 v.41;No.199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6K]
    [引用频次:9 ]
  • 水下运动源内波尾迹海面作用量谱扰动分析

    高国兴;王振占;陈标;许素芹;

    应用作用量守恒理论,对二维作用量谱平衡方程的波流作用机理及源(汇)函数进行分析,并对水下运动源内波尾迹在自由面(水面)形成的辐聚和辐射流场引起的作用量谱扰动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出不同的配置条件下作用量谱扰动可能存在的"不对称性"。根据海面微波散射及雷达海面成像理论及作用量谱扰动的数值仿真结果,认为内波尾迹雷达散射的不对称可能是源自于作用量谱扰动的"不对称性"。

    2011年12期 v.41;No.199 17-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引用频次:3 ]
  • 北黄海夏季pCO_2分布及海-气CO_2通量

    薛亮;张龙军;

    基于在2006年夏季北黄海收集的的高分辨率的表层CO2分压(pCO2)数据,结合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同步观测参数,探讨了夏季北黄海pCO2空间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北黄海与大多数中低纬度陆架海类似,由于水温较高,表层pCO2较高(平均值为(463±41)μatm),整个海域相对大气CO2过饱和。表层pCO2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辽南和鲁北近岸海域pCO2明显高于中部区域,辽南近岸的高pCO2主要与河流输入和水产养殖引起的生物好氧呼吸有关,而鲁北沿岸的高pCO2主要与烟台近岸的底层冷水涌升及由混合引起的高碳酸盐含量的黄河泥沙的再悬浮有关;在海区中部大部分水域,pCO2与温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温度是这一区域pCO2分布较为重要的控制因子。另外,采用Wannikhof的海-气气体交换系数估计了北黄海夏季海-气CO2通量,结果表明整个北黄海是大气CO2的源,平均释放速率为(4.00±0.57)mmol.m-2.d-1,高于南黄海夏季海-气CO2通量。

    2011年12期 v.41;No.199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4K]
    [引用频次:12 ]
  • 不同地理群体长牡蛎杂交子代的早期生长发育

    宋盛亮;李琪;孔令锋;

    本研究以中国、日本、韩国3个地理群体长牡蛎连续选育2代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了3×3完全双列杂交,建立了3个自交组合和6个杂交组合,分析了各实验组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阶段的生长和存活、各杂交组子代的杂种优势以及卵源和交配方式对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均有较高的受精与孵化率,除韩国群体♀×韩国群体♂自交组的受精和孵化率明显较低外,其他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整个幼体阶段,卵源和交配方式对幼虫的生长和存活有显著影响。3个自交组幼虫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P>0.05),6个杂交组幼虫的生长不同程度快于3个自交组,其中中国群体♀×日本群体♂杂交组在整个幼虫阶段生长最快,表现出较大的生长优势,壳高生长的杂种优势率为2.40%~12.53%,其他杂交组也表现不同程度的生长优势。在存活率方面,韩国群体自交组表现出较低的存活率,中国群体♀×日本群体♂和中国群体♀×韩国群体♂2个杂交组的存活率均高于3个自交组,26日龄时的存活率分别为66.63%和61.80%,存活率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3.11%~26.52%和40.77%~69.18%,其他杂交组在存活率上没有显示杂种优势。

    2011年12期 v.41;No.199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引用频次:8 ]
  • 硅限制对三角褐指藻叶绿素a、叶黄素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陈百灵;潘瑾;朱葆华;马晓磊;杨官品;潘克厚;

    为研究硅限制对三角褐指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不含硅的f/2人工海水培养基对处于生长指数末期的三角褐指藻进行了0、6、12、24、48h的硅限制并测定了其叶绿素a、叶黄素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硅限制对三角褐指藻叶绿素a和叶黄素含量无影响,对脂肪酸组成影响显著。硅限制显著增加了C14∶0、C16∶0、C16∶1、C16∶2、C20∶5(EPA)百分含量,但各脂肪酸响应硅限制的时间不同。C14∶0在硅限制24、48h显著增加,分别是对照组的1.33倍、1.41倍。C16∶0在硅限制6、48h显著增加,分别是对照组的1.12倍、1.19倍;C16∶1在硅限制48h显著增加,是对照组的1.16倍;C16∶2在硅限制24h显著高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1.27倍;EPA在硅限制24h百分含量达到最大值21.86%,分别是0h和对照组的1.11倍、1.18倍。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时间的硅限制能显著提高三角褐指藻EPA百分含量,以期为工业化生产EPA提供理论参考。

    2011年12期 v.41;No.199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引用频次:5 ]
  • 饲料中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对牙鲆肝脏和肠道蛋白质消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米海峰;徐玮;麦康森;张文兵;陈伟;吴成龙;

    以鱼粉为蛋白源,小麦粉为糖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分别添加不同浓度梯度(0.1%、0.4%和0.8%)的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以不添加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共制成7种等氮(粗蛋白49.1%)、等能(总能20.1kJ/g)的实验饲料。在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初始体质量为(2.58±0.01)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8周后观测牙鲆肝脏和肠道蛋白质消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牙鲆肠道胰蛋白酶的活性不受饲料中大豆异黄酮的显著影响(P>0.05),却随大豆皂甙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肠道糜蛋白酶的活性在饲料中大豆异黄酮添加量为0.1%时取得最大值(37.3±5.9)U/mg,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对肝脏中胰蛋白酶-1和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量有显著(P<0.05)的影响,而添加大豆皂甙却对这些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可见,大豆异黄酮直接作用于基因表达和酶活两个水平,而大豆皂甙只在酶活水平发挥显著的作用。同时,大豆异黄酮对牙鲆饲料利用率影响的双重性依赖于剂量的大小,其中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11年12期 v.41;No.199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引用频次:13 ]
  • 车牛山岛铠平鲉繁殖群体生物学研究

    王英俊;叶振江;张弛;窦硕增;

    利用2009年12月在海州湾车牛山岛调查采集的60尾标本,初步研究该海域铠平鲉群体的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铠平鲉繁殖群体体长范围64~119mm,体质量范围6.4~60.2g,年龄组成Ⅱ~Ⅷ龄,性比1.5∶1,以Ⅳ龄和Ⅴ龄组占优势,成熟个体最低年龄为Ⅱ龄,最高年龄为Ⅷ龄。绝对怀卵量变动于327~7 706粒之间,平均3 387粒;相对怀卵量变动于29~204粒/g,均值126粒/g。绝对怀卵量与纯质量的关系为E=126 W-326.27,与体长的关系为E=6×10-7 L4.352。以矢耳石切片为材料鉴定年龄并用Von Bertallanffy方程描述其生长,结果显示雌雄生长差异显著,生长方程分别为雌性Lt=135.5×(1-e-0.158×(t+3.578)),雄性Lt=136.9×(1-e-0.148×(t+3.289))。根据生态参数判断,铠平鲉属于偏k-选择型鱼类。

    2011年12期 v.41;No.199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引用频次:8 ]
  • 植物激素对裂殖壶菌生长与DHA含量的影响

    杨青;宋益民;范鸣浩;臧晓南;徐涤;张学成;

    研究了6种植物激素(BA、GA、KT、IBA、NAA和IAA)对裂殖壶菌OUC175生长和DH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适宜的浓度条件下,6种植物激素都能不同程度提高裂殖壶菌生长速度和DHA含量,但是浓度过高产生抑制作用。6种植物激素对裂殖壶菌生物量和DHA含量的适宜浓度分别是:BA,3mg/L;KT,10mg/L;GA,1mg/L;IBA,3mg/L;NAA,6mg/L;IAA,3mg/L。BA在添加量3mg/L时,裂殖壶菌的生物量和DH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7.1%和30.0%。

    2011年12期 v.41;No.199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引用频次:22 ]
  • 壳聚糖酶基因在解脂耶氏酵母中的表达及重组酶性质研究

    刘万顺;王娇;杨艳;韩宝芹;董文;刘光磊;池振明;

    为构建高效表达壳聚糖酶工程菌株,以Microbacteriumsp.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壳聚糖酶基因,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pINA1317连接构建重组质粒,重组质粒NotⅠ酶切线性化后转化解脂耶氏酵母Y.liPolytica Po1h。所得结果为PCR扩增得到约1000bp的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含有壳聚糖酶全长基因,开放阅读框801bp,编码266个氨基酸残基。转化子酶活力为10.4U/mL,是原菌株酶活力的3.15倍。重组蛋白经DEAE-Sepharose FF分离纯化,达到电泳纯,SDS-PAGE显示单一条带,分子量约41kDa。重组酶反应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为5.6,Km和Vmax分别是0.926mg/mL和6.15U/mL。质谱分析酶解产物主要为三糖和五糖。实现了壳聚糖酶在解脂耶氏酵母中的分泌表达,为壳聚糖酶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1年12期 v.41;No.199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引用频次:2 ]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电喷雾质谱法分析多棘海盘车的脑苷脂结构

    丛培旭;李兆杰;徐杰;于槚槚;王玉明;薛长湖;

    通过硅胶柱层析法分离得到多棘海盘车脑苷脂,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及电喷雾质谱(ESI-MS)分析鉴定其结构。GC-MS分析表明,多棘海盘车脑苷脂AAC-1、AAC-2的糖基组成相同,均为葡萄糖;长链碱主要由d18∶2、d18∶3以及少量的d22∶1组成;两者结构最主要的差别在脂肪酸部分,AAC-1由C2位不含羟基的脂肪酸组成,而AAC-2则由C2位含1个羟基取代的脂肪酸组成。ESI-MS分析结果表明,AAC-1和AAC-2的分子量范围在740~850amu之间。通过GC-MS和ESI-MS结合使用,可快速推测出多棘海盘车脑苷脂基本结构及单体分子组成,对下一步的构效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12期 v.41;No.199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引用频次:1 ]
  • 外源一氧化氮和金属铜对海洋微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丰卫华;刘春颖;杨桂朋;李培峰;

    以亚心形扁藻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O)(1.4×10-10~1.4×10-5 mol/L)培养,探讨NO对微藻生长、H2O2和MDA含量以及SOD活性的影响;通过对只添加金属Cu、同时添加Cu与NO实验,对微藻的H2O2和MDA含量以及SOD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藻细胞活性氧的代谢有随NO浓度增加的趋势,同时细胞内的抗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都有相应的变化,NO作为环境的"刺激物"提高了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对抗氧化系统起到激活或伤害作用。在Cu胁迫下,藻细胞活性氧代谢明显提高,SOD活性提高,并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但外源NO能明显降低活性氧的水平,并恢复SOD活性和MDA含量,对抗氧化系统起到保护作用,提高微藻的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NO在海洋浮游植物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氧化剂和抗氧化剂,从而对微藻的生长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2011年12期 v.41;No.199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引用频次:11 ]
  • 取代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毛雅嫔;吴晓静;夏树伟;于良民;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具有抗菌活性的18种新合成的取代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在B3LYP/6-31G(d,p)水平上,对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构型全优化,并提取部分量子化学参数,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筛选了影响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方程。结果表明,C(5)的亲核电子密度fCN(5)与S(1)-N(2)的键级BS(1)-N(2),是影响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抗大肠杆菌活性的主要因素,所得QSAR模型对该类化合物抗菌活性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2011年12期 v.41;No.199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引用频次:5 ]
  • 一株海绵共附生真菌Pleosporaceae sp.中甾体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赵琨;孙雪萍;韩磊;郑彩娟;陈敏;邵长伦;佘志刚;王长云;

    在生物活性测定指导下,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南海海绵Xestospongiatestudinaria来源的一株共附生真菌Pleosporaceae 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5个甾体类化物,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9,22-trien-3β-ol(2),(22E)-ergosta-5,7,22-trien-3β-ol(3),ergosta-6α-hydroxy-4,22-dien-3-one(4),(22E)-5α-cholesta-7,22-diene-3β,5α,6β-triol(5)。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Pleosporaceae属真菌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4和5具有较强的卤虫Ar-temia salina致死活性,化合物1还显示强的抗藤壶Balanus amphitrite附着活性,其EC50为0.85μg/mL。

    2011年12期 v.41;No.199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引用频次:19 ]
  • 涡激振动对船舷安装的相干声纳条带测深系统测量精度影响分析

    蒲进菁;曹立华;杨荣民;徐继尚;

    相干声纳条带测深系统采用船舷安装时,连接系统水下单元的钢管在水流作用下可能发生共振和频率锁定而剧烈振动,其下端的以换能器为主的系统水下单元也会随之摆动,使数据质量和测量精度受到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发现:连接系统水下单元的钢管越长,钢管越容易在低流速条件下发生共振现象;换能器剧烈摆动会造成大量噪音信号;换能器摆动幅度较大时系统的安装校准会失效。本文通过解析计算得出了在现场操作中不同悬挂长度的钢管发生频率锁定时的控制流速以及换能器最大摆动幅度,认为实际工作中换能器距固定点在1.0m以内是可靠的,并对现场操作中如何减弱和避免涡激振动对系统精度的影响提出建议。

    2011年12期 v.41;No.199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引用频次:2 ]
  • 水分子对硝酸根分子振动的影响

    郜振宁;元光;徐顺福;贾志君;李春;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硝酸根与1~3个水分子形成的水合物(NO3-.nH2O,n=1~3)的红外吸收谱,并与测量的硝酸钠水溶液的红外吸收谱进行了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硝酸根与水分子所形成的水合物具有多种稳定的结构,其中硝酸根与1个水分子结合的亚稳定结构,其硝酸根反对称伸缩振动的劈裂与硝酸钠水溶液中硝酸根的红外吸收谱结果一致,表明硝酸盐溶液中每一硝酸根与附近水分子的作用效果等效为NO3-.1H2O。

    2011年12期 v.41;No.199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引用频次:3 ]
  • 带乘性噪声系统状态滤波的自适应算法

    褚东升;宁云磊;张玲;

    带乘性噪声系统由于其广泛的适用性,一直成为研究的热点。针对带乘性噪声系统状态最优估计的自适应算法进行研究,探讨在噪声服从平稳正态分布情况下,对未知动态噪声方差阵与观测噪声方差阵的辨识问题。在证明带乘性噪声系统新息在稳态时和线性系统新息有着相似稳定特性的前提下,通过对线性系统辨识方法的改进,完成对带乘性噪声系统噪声方差阵的辨识,并利用新息特性对该方法进行进一步改进,以提高辨识精度;最后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1年12期 v.41;No.199 109-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引用频次:7 ]
  • 时滞网络控制系统的动态输出鲁棒控制

    亓会平;唐功友;刘海林;

    针对网络控制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时滞,将网络控制系统模型转化为不确定系数的离散时间模型。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提出动态输出鲁棒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同时给出闭环系统鲁棒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仿真例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011年12期 v.41;No.199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引用频次:3 ]
  • 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的改进

    张运丽;王卫国;

    利用最小二乘方法解决了2个有限元模型修正问题,对Kuo等学者提出的方法给出了改进。在不增加计算量的前提下,使计算过程更加简化,并用数值例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2011年12期 v.41;No.199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引用频次:2 ]

综述

  • 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及其传感器(1988—2025)

    贺明霞;贺双颜;王云飞;杨倩;唐军武;胡传民;

    全面收集1988—2025年中国地球观测卫星(和飞船)计划,包括历史的、运行中的和列入未来计划的。详细介绍风云卫星系列(FY-n)、海洋卫星系列(HY-n)、资源卫星系列(ZY-n)、环境卫星系列(HJ-n)、中国遥感卫星系列(CRS-n)、灾害监测星座/北京小卫星(DMC/BJ-1)、神舟飞船系列(SZ-n)和天宫空间站系列(TG-n)等8个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这些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都提供对海洋的观测,从而构成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按装载的传感器分类,进而给出中国的海色、海表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观测系统。对中国海洋观测卫星与国际海洋观测卫星装载的传感器性能作了比较和讨论,指出差距。列出目前在轨运行的中国海洋卫星观测系统38个传感器及其类似的国外卫星传感器。

    2011年12期 v.41;No.199 9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4K]
    [引用频次: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