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即霖;杨超;
采用194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850,700,600,500,250hPa层风场(u,v)、垂直运动场(ω)、位势高度场(H)和温度场(T),对北半球冬季(12、1、2月)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风暴轴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风暴轴最强中心位于北大西洋上空,北太平洋高空急流的强度明显大于大西洋高空西风急流的强度。通过诊断分析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上空风暴轴的影响因素,发现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空风暴轴强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在北太平洋上空,涡度平流随高度的变化和厚度平流项对风暴轴的作用较大西洋而言更明显,而涡动能量的向上输送对北大西洋风暴中心的作用更大。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分析发现,两大洋风暴轴在1980年代之后均有明显的增强现象,而在空间分布的时间演化上,两大洋风暴轴有着相反的演化:太平洋风暴轴有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而大西洋风暴中心则略微向东北方向移动。
2011年10期 v.41;No.19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2K] [引用频次:5 ] - 江伟伟;李磊;王春晖;杜凌;
利用17年5个月的卫星高度计资料,探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海平面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海平面变化存在显著的季节信号和年际信号。近20a来,格陵兰岛附近海域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为1.7mm/a,小于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该海域的海平面变化存在很强的区域性,通常多年平均海面高度异常(SSHA)大的海区,海平面上升速率也大;多年平均SSHA低的海区,海平面上升速率则较小。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为季节模态,整个海域第一空间模态的位相相同,说明该海域海平面的季节变化趋势是相同的。该区域的SSHA与海冰面积指数呈负相关,海平面的季节变化受海冰面积大小的影响显著。SSHA与经向风应力距平的低频分量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与纬向风应力距平的低频分量具有不显著的负相关,说明该海域海平面的年际变化受风应力的影响显著。
2011年10期 v.41;No.197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1K] [引用频次:4 ] - 张俊杰;郑西来;梁春;王宏宇;
为了研究含油多孔介质的二维水动力弥散特性,控制砂土中柴油和机油含油率为0、1%、2%,作为供试的含油多孔介质,采用自己设计的二维水动力弥散试验装置测定示踪剂(氯化钙)的穿透曲线,并定量确定了含油砂土的有效孔隙度、纵向弥散度、横向弥散度以及砂土中孔隙水的流速。试验结果表明,有效孔隙度随石油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含柴油砂土的有效孔隙度减小比含机油砂土更加显著;在纵向上,示踪剂浓度峰值的到达时间和峰值浓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孔隙水流速的大小,孔隙水流速越大,示踪剂达到浓度峰值的时间越短,且峰值浓度越大;含机油砂土的纵向弥散度小于清洁砂土,而含柴油砂土的纵向弥散度大于清洁砂土;不同含油率砂土的纵向弥散度变化范围为0.133~0.370cm,横向弥散度变化范围为9.83×10-3~4.64×10-2 cm,纵向弥散度均大于其横向弥散度。
2011年10期 v.41;No.197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引用频次:3 ] - 杨建雷;高勤峰;董双林;王芳;田相利;
为评估鲢鱼的滤食作用对淡水鱼混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组成的影响,2009年在山东省淡水养殖研究所采用围隔将淡水养殖池塘进行分隔,对不同放养比例的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围隔内的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的组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草-鲢和草-鲢-鲤混养组中隐藻门的隐藻与硅藻门的小环藻、冠盘藻或针杆藻等交替演变,浮游植物的粒级趋于小型化,<5、5~20和>20μm的浮游植物分别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69%、24%和7%;同时浮游动物也趋于小型化,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生物量占有相对优势,导致浮游动物生物量降低;草-鲤混养组发生了蓝藻水华,色球藻和螺旋藻大量发生,<5、5~20和>20μm的各粒级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率分别在30%左右。实验中悬浮颗粒物(SPM)范围为18.89~116.27mg/L,平均值为52.49mg/L,颗粒有机物(POM)与SPM含量之比的平均值为50.08%,POM与SPM呈显著正相关(R2=0.188,P<0.01)。
2011年10期 v.41;No.197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7K] [引用频次:32 ] - 张萍萍;李琪;孔令锋;于瑞海;
本实验研究4种单胞藻与海洋红酵母(Rhodomonas sp.)搭配以及单胞藻混合投喂对刺参浮游幼虫体长生长及变态存活率的影响。采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f.minutissim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与海洋红酵母分别以1∶0、0.8∶0.2、0.6∶0.4、0.4∶0.6、0.2∶0.8和0∶1的比例搭配投喂刺参浮游幼虫,观测浮游幼虫每天的体长变化以及变态成活率。结果表明,单胞藻与海洋红酵母以适当比例混合投喂能提高刺参幼虫的体长日增长率,单独投喂海洋红酵母的刺参变态成活率也显著高于单独投喂单胞藻组。采用2种单胞藻以0.5∶0.5的比例混合投喂浮游幼虫,结果表明牟氏角毛藻与小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组刺参浮游幼虫的变态成活率高于牟氏角毛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组。
2011年10期 v.41;No.197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引用频次:18 ] - 辛志明;
本研究用纳米胶体金颗粒标记抗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单克隆抗体3A7并制备金标垫,将抗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单克隆抗体4F11与羊抗鼠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包被硝酸纤维素膜,建立迟缓爱德华氏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经过对试纸条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试纸条与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海安气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哈维氏弧菌、鳗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类志贺邻单胞菌、鲁氏不动杆菌等15种水产常见病原菌没有交叉反应,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异性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105cfu.mL-1,检测所需时间低于20min。所制备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高和适应基层生产推广应用等优点。
2011年10期 v.41;No.197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引用频次:15 ] - 宋颀;田相利;董双林;王芳;张振东;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鲤鱼(Cyprinus carpio)不同混养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共设置7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GS)、草鱼和鲤鱼二元混养(GC)以及草鱼、鲢鱼和鲤鱼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C1、GSC2、GSC3和GSC4)。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各系统接收的总太阳辐射能为4 970MJ.m-2;光能利用率在0.25%~0.33%之间,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光合能转化效率以草鱼单养组最低,且与GS、GSC2、GSC3和GSC4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各混养组与草鱼单养组相比,总能量转化效率分别提高了43.51%、11.62%、30.16%、64.30%、38.49%和61.90%,其中,以GSC2为最高,GSC4次之;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以单养草鱼组最高,显著高于GS、GSC2和GSC4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沉积能量在3.42~17.73MJ.m-2之间,各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沉积能量占总投入能量的比例分别为30.92%、12.18%、39.08%、29.43%、28.90%、28.87%和29.80%。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食性鱼类混养系统能够提高光合能转化效率和总能量利用率,降低沉积能量,从而有效提高系统对输入能量的利用效率。
2011年10期 v.41;No.197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引用频次:16 ] - 朱丽岩;寇建山;戚本金;李秀玉;徐潇峰;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0月对青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的调查,探讨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桡足类27种,占浮游动物总种类的27.85%。其中秋季种类最多,达24种;夏、春季分别为17种、10种;冬季最少,为8种。桡足类丰度年平均值为60.32ind/m3,其中秋季最高,达122.47ind/m3;春、冬季分别为68.48ind/m3、28.41ind/m3;夏季最低,为21.91ind/m3。从水平分布上看,春季桡足类丰度西部明显大于东部;夏季却呈现东部大于西部的趋势;秋季则是从近岸向远岸递减;冬季总体分布规律不明显,除站位ZD-QD255较高外,其它站位丰度相对较低。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的平均最大值都出现在秋季。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平均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丰富度指数平均最低值出现在春季。
2011年10期 v.41;No.197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3K] [引用频次:5 ] - 高美玲;汪东风;杨伟;徐莹;张莉;
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原料、10%柠檬酸钠和3%氯化钙溶液为交联剂,制备1种可降解复合膜,研究交联时间和交联pH对复合膜机械性质和抗水性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复合膜的厚度(24.2μm)小于壳聚糖膜和海藻酸钠膜厚度相加的总和(39μm),表明在复合膜的制备过程中,壳聚糖与海藻酸钠在界面处部分混合并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柠檬酸钠和氯化钙分别对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产生离子交联作用,且交联降低了二者的结晶度,提高了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在交联溶液pH为7、交联时间30min时,复合膜性质最好,机械强度最高可达到120MPa,水溶性仅为8.25%;复合膜改善了单一膜机械性能不足及抗水性差等缺点,有望应用于食品的保鲜包装。
2011年10期 v.41;No.197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引用频次:29 ] - 丁月旻;线薇微;
根据1998—2009年11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7个航次的调查资料,探讨了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7个秋季航次共捕获鱼类浮游生物969个(尾),隶属于10目19科33种,以鲈形目种类最多(7科9种)。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以沿岸型种类最多(12种),其次是半咸水(10种)和近海种类(9种),淡水种类最少(4种)。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优势种年度间演替显著,对鱼类浮游生物群落丰度贡献最大的种类包括:半咸水型的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前颌间银鱼(Salanx prognathus)、沿岸型的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近海型的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2004年以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种类数量、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2004之前的调查航次。ANOSIM分析显示,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年度间差异显著,且2007和2009年与其他年度不相似性最高。可以看出,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呈年度变异状态,2004年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异最大,多样性呈增加趋势。
2011年10期 v.41;No.197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3K] [引用频次:22 ] - 刘士宁;丁咚;
坐标系统的统一是1个地区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标准统一的基础,目前,很多地区采用多个测量坐标系统,为实现测量坐标系统的统一,需要对不同坐标系的地理信息成果进行坐标转换。本文结合青岛市实际,对青岛市已有地理信息由原来采用的"青岛市城市坐标系"向国家统一的"1980西安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精度和可靠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具体数据的分析计算得出,2套坐标系之间转换切实可行,完全满足精度要求。
2011年10期 v.41;No.197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引用频次:1 ] - 王小静;张帅;简慧敏;姚庆祯;于立霞;
分别于2009年7月和2010年4月在大辽河口采集表层水样,测定了水体中溶解态Cu、Pb、Zn、Cd和Cr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除2010年4月Cu,及个别站位Pb、Zn含量较高外,表层水重金属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0年4月表层水中Cu、Pb、Zn、Cr的浓度大于2009年7月,2航次Cu、Cd、Cr的含量由河向海呈逐渐上升趋势,2010年4月Pb、Zn的含量表现为河口段高于口外海滨。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主要受径流量、潮汐作用以及风浪扰动的影响。
2011年10期 v.41;No.197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9K] [引用频次:27 ] - 徐健;陶洪文;陈荫;李红燕;齐晓辉;陈艳丽;毛文君;
从厚藤共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Y24-2)发酵液中提取得到胞外多糖,以Q-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和Superdex S-75凝胶色谱柱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度高的多糖组分F1S。采用HPGPC和HPLC对F1S的分子量及单糖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1S主要由Man、Glc和Gal组成,其摩尔比为1.0∶1.9∶2.1,分子量为37.3kD。F1S的GC-MS和1D,2D-NMR分析表明,该多糖是以→6)-β-Galf(1→为主链,以→2)-α-Glcp(1→,α-Glcp(1→和β-Manp(1→为支链的杂多糖,支链取代于→6)-β-Galf(1→的O-2位。该厚藤共生真菌的胞外多糖为富含呋喃型半乳糖的结构新颖的具有多分支结构的中性杂聚多糖。
2011年10期 v.41;No.197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2K] [引用频次:15 ] - 吴志宏;孙福新;王颖;刘天红;毛阳;王远红;
通过暴露染毒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对镉离子(Cd2+)的35d富集与30d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栉孔扇贝对镉有很强的富集性,体内的镉含量与暴露溶液里的Cd2+浓度呈正相关;栉孔扇贝对镉的释放速率随着暴露水体中镉浓度的增加而减慢。应用双箱动力学模型,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栉孔扇贝对Cd2+的吸收速率常数k1随着外部水体中镉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生物富集系数BCF则随着外部水体中镉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当镉浓度为0.05mg/L时BCF仅为3 730,而当镉浓度为0.000 5mg/L时BCF达到1.79×1011。平衡状态下栉孔扇贝体内镉含量(CAmax)随着水体中镉浓度增加急剧下降,与水体中镉浓度呈负相关;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学半衰期B1/2与低浓度镉无明显相关性,随着镉浓度的增大k2显著降低而B1/2显著增大。验证了双箱动力学模型适用于栉孔扇贝对Cd2+的生物富集与释放规律研究。
2011年10期 v.41;No.197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引用频次:8 ] - 史超群;张金亮;徐淑娟;王山章;张晓华;石宁;
本次研究依据大量的钻井、露头和岩心资料,根据沉积构造、沉积层序特征及测井曲线对比分析,对姬塬地区延九段的沉积相进行研究,认为本区延九段为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且明确了沉积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比较发育,还发育分流间、决口扇和沼泽沉积;三角洲前缘上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研究区储层砂体发育各种层理构造和侵蚀构造。河道砂坝储层物性好,常叠覆形成构造小高点,可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2011年10期 v.41;No.197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7K] [引用频次:16 ] - 苗洪利;孙丽娜;田庆震;周晓光;王晶;
以赤潮优势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研究对象,荧光灯和自制LED(light-emitting diode)控制灯为光源,研究不同LED单色光谱及复合光谱(蓝光,绿光,红光,白光,蓝红光,绿红光)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光合有效量子通量密度条件下,对于单色光,中肋骨条藻在蓝光下生长较快,红光次之,在绿光下生长最慢;对于复合光,中肋骨条藻在荧光灯下生长最快,而在蓝红光下生长略高于在绿红光下生长。各光源下中肋骨条藻生长速率的顺序为:荧光灯>蓝红光LED>绿红光LED>蓝光LED>红光LED>绿光LED。通过比较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速率,表明不同光谱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作用不同。
2011年10期 v.41;No.197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引用频次:12 ] - 史宏达;刘栋;刘臻;
为分析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初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不足,应用三维势流理论和波浪的辐射-衍射理论,结合水动力分析软件AQWA,计算在规则波浪作用下装置浮体6个自由度上运动的响应幅值算子(RAOs),考虑不规则波浪、风、流载荷的共同作用,对装置在工作海况和恶劣海况下的运动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其时间历程结果。结果表明:装置结构外形设计合理,装置在其锚链张力腿锚泊系统定位下,运动响应满足工作稳定性要求和安全性要求。
2011年10期 v.41;No.197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8K] [引用频次:11 ] - 董胜;周冲;陶山山;薛东升;
根据Gumbel分布和Clayton Copula函数构造出二维Gumbel Clayton Copula分布,根据渤海海域某观测站测得的1970—1993年年最大波高及风速,具体介绍该二维Gumbel模型在海洋工程设计中的使用方法。通过导管架平台基底剪力计算表明,使用该二维Gumbel模型所得的50a一遇剪力值降低了37%,对于边际油田,可以降低荷载设计标准,从而减少海洋工程的投资费用。
2011年10期 v.41;No.197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引用频次:21 ] - 杨杰敏;丁香乾;郭保琪;陈林;
为解决集装箱码头智能化配载多业务规则集成优化问题,提出3层规划框架,重点研究第2层规划方法。该方法对资源分配规则,建立数学模型;对质量匹配规则和胎吊冲突规则,建立逻辑学模型;这些模型均以剪枝条件的形式融入到分支限界搜索中,而剪枝条件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均有严格的证明保证。对于其它的业务规则,在生成和压缩解空间的过程中就已经充分考虑。同时并不忽略卸货港、尺寸、箱型等重要属性及其对配船位置的限制,实验结果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2011年10期 v.41;No.197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1K] [引用频次:11 ] - 方钟波;李刚;
利用积分模估计的方法研究一维与二维情形中快扩散方程解的消失现象。研究过程中巧妙利用低维空间中的Sobolev嵌入不等式和Hlder不等式得出解发生消失的充分条件及其衰退估计。特别是,临界情形时解的消失行为依赖于拉普拉斯算子的第一特征值。
2011年10期 v.41;No.197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引用频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