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岛屿地形对热带气旋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班浩然;端义宏;

    本文用理想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在MM5模式中构造对称初始涡旋,在理想的环境场中发展为成熟的TC并移动经过从台湾岛抽象出的岛屿地形,揭示岛屿对TC强度和结构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理想模拟试验的方法对TC强度及结构变化的模拟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客观性;TC中心登岛至到达岛屿山顶过程中,由于岛屿地形的抬升作用使得垂直方向上产生了局地的狭管收缩效应,使得TC在通过时强度短暂加强;TC在过岛过程中,风速垂直结构以及暖心结构的对称性会因地形的抬升和扰动影响而破坏,同时二者的大值区范围缩小;TC在过岛时,暖心结构在中高层分裂成一大一小2个部分,低层暖心偏离TC低压中心而伸向地面,TC由准正压系统变为斜压系统,使得TC整体强度减弱;次生低压对翻山后的TC中心的吸引融合加速了其过山后的北折过程;TC过岛后强度减弱十分明显,这是由于岛屿地形对环流摩擦阻力较大,对水汽供应的减弱和阻断,以及对TC对称结构的破坏。

    2011年03期 v.41;No.18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引用频次:1 ]
  • 南海北部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

    张冲;史洁;高会旺;高振会;

    本文基于南海SEATS站的观测资料,利用垂直一维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MEM-1D)模拟了南海北部生态要素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表层Chla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呈现低值(<0.05 mg·m-3),冬季呈现高值,12月为0.38 mg·m-3。春季,风速相对变小,垂直混合变弱,次表层Chla浓度极大值现象形成(80~100 m),并可一直持续到10月末。冬季,海表温度降低,东北季风爆发,垂直混合增强,出现表层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细菌的垂直结构相似,冬季上层水体中浮游动物和细菌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3 mg·m-3和18 mg·m-3。3~10月细菌(12 mg·m-3)同浮游动物(14 mg·m-3)一样出现次表层最大值,其存在深度与浮游动物相似。

    2011年03期 v.41;No.189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引用频次:5 ]
  • 基于ERICA框架的放射性核素环境安全浓度限值的计算

    于宁;郭佩芳;

    本文采用欧盟ERICA框架下评估电离辐射生态风险的ERICA综合法,选用ERICA工具数据库中的参数数据,计算了我国大亚湾等核电站液态放射性流出物中主要的18种放射性核素的环境安全浓度限值。当核电站排水口附近海域中放射性核素浓度低于推荐的环境安全浓度限值时,放射性核素造成的辐射风险被认为是在海洋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2011年03期 v.41;No.189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引用频次:3 ]
  • 一株低温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闫法军;田相利;董双林;牛宇峰;

    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环境中驯化分离筛选到1株低温有机物和氨氮降解菌株DB11。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marcusii)。经驯化,该菌株以刺参饵料为唯一营养源,低温(15℃)、低接种量(<5×10-3)条件下能同时高效降解饵料中的有机物和氨态氮,5 d时间内对富集培养基中COD和NH4+-N的降解率分别达50%和98%。进一步研究其降解特性表明,菌株生长适温15~30℃,生长适宜pH值为7~10,降解刺参饵料中COD和NH4+-N的最适温度条件为15~20℃、最适pH条件为8.0~8.5;在最适降解条件下、接种量为5×10-3时,对10~20 g/L高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COD降解效果显著,3 d时间去除率达56.9%~65.7%,对1~20 g/L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NH4+-N 3 d时间的去除率达91.7%~99.9%。

    2011年03期 v.41;No.189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引用频次:27 ]
  • 鲈鱼对组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李燕;艾庆辉;麦康森;何志刚;程镇燕;

    鲈鱼的生长受饲料中组氨酸(His)的含量变化显著(P<0.05)。当饲料中组氨酸含量过低或过高时,鲈鱼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而处理组2(组氨酸含量为0.45%)、处理组3(组氨酸含量为0.57%)和处理组4(组氨酸含量为0.66%)之间差异不显著。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在处理组3(组氨酸含量为0.57%)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1.0 g,1.72%d-1和0.81。以上结果表明,His是鲈鱼生长的必需氨基酸之一,且鲈鱼能有效利用晶体His。根据饲料中组氨酸的含量与鲈鱼特定生长的关系,经计算求得鲈鱼饲料中组氨酸含量为0.54%饲料干物质(即1.29%蛋白)时,鲈鱼的生长达到最佳状态。

    2011年03期 v.41;No.189 31-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引用频次:12 ]
  • 3种水产病原菌简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建立

    李晨;黄倢;谢国驷;赵培;王秀华;

    根据水产养殖中常见的3种病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及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研究资料,筛选3个毒力相关基因toxR、aerA、evpA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简型基因芯片,并使用对虾白斑病综合征病毒(WSSV)variable region的PCR荧光标记产物作为表面化学质控。通过已构建和优化的多重PCR反应条件,获得了3个目的基因的PCR产物;经过芯片制作过程的优化,将探针以终浓度20μmol/L溶于50%DMSO,在室温、相对湿度45%的条件下点印于醛基基片表面。扩增的PCR产物与杂交液混合后,在42℃杂交2 h就可检测到理想的杂交信号。芯片的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可以检测到的3种水产病原菌的最低模板DNA为:鳗弧菌3×102拷贝、嗜水气单胞菌5×103拷贝、迟缓爱德华氏菌6×101拷贝。该芯片可成功应用于患病大菱鲆内脏的细菌分离物的鉴定。

    2011年03期 v.41;No.189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引用频次:10 ]
  • 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

    陈璐;李琪;王庆志;孔令锋;郑小东;

    研究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的亲体培育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盐度、温度、密度和饵料等因子对浮游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首次建立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排出体外的D形幼体在水温23~25℃,经约28 d出现眼点,进入附着变态阶段;幼虫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在24~32℃,幼虫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比,成活率与温度成反比;在培育密度为1,2,3和4/mL 4组中,1/mL组生长最快,但各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湛江等鞭金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小球藻和小球藻4种饵料投喂组中,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组的生长显著高于其他组;不同附着基的附苗率依次为:扇贝壳>波纹板>筛绢>网片>聚乙烯薄膜。

    2011年03期 v.41;No.189 43-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引用频次:5 ]
  • 高温刺激对刺参浮游期幼体存活率及Hsp70表达量的影响

    王青林;董云伟;董双林;王芳;宋文华;于姗姗;

    设计不同温度(21.5,26,28和30℃),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囊胚期、原肠期和耳状幼体期幼体进行热激处理,热激45 min后,将幼体在21.5℃条件下继续培养至耳状幼体后期,计算刺参幼体的存活率,并用蛋白杂交方法测定幼体Hsp70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高温刺激对幼体的存活有显著性影响,各时期幼体的存活率均随热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原肠期的存活率要高于囊胚期和耳状幼体时期。原肠期幼体Hsp70表达量要比囊胚期和耳状幼体时期高,这表明在发育过程中Hsp70表达量与幼体存活率具有相关性。

    2011年03期 v.41;No.189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引用频次:17 ]
  • 低分子量氨基糖及其衍生物对角膜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

    赵国燕;刘万顺;韩宝芹;梁晔;

    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采用显微观察和MTT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低分子量氨基糖(包括壳寡糖(chitosan)、羧甲基壳寡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羧甲基甲壳寡糖(Carboxymethyl chitin oligosaccharide)、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glucosamine))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在0~1000μg/mL浓度范围内4种氨基糖对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均没有细胞毒性,且均能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生长,以壳寡糖和羧甲基甲壳寡糖效果最佳,二者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壳寡糖、羧甲基甲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能明显促进角膜基质细胞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壳寡糖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提示低分子量氨基糖可适用于角膜细胞促生长的培养,为壳聚糖衍生物材料用于眼科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2011年03期 v.41;No.189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引用频次:1 ]
  • Zn(OH)_4~(2-)在针铁矿(010)晶面上化学吸附结构和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夏树伟;钟炳伟;仇萌;于良民;

    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Zn(OH)42-在针铁矿(010)晶面的吸附结构和稳定性,得到了Zn(OH)42-吸附前后键长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Zn(OH)42-通过共用O原子在针铁矿表面发生吸附时,平均ZnbridgeO键长较自由Zn(OH)42-的平均Zn-O键长有增长趋势,而平均Zn-O键长则有缩短趋势;Zn(OH)42-在针铁矿(010)晶面进行化学吸附时,双角DC2吸附方式为优势吸附物种。各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2>SE1>DC1>SC1>SC2。

    2011年03期 v.41;No.189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引用频次:2 ]
  • 活性半焦低温催化氧化NO的研究

    高健;李春虎;卞俊杰;

    制备了活性半焦催化剂用于在低温下将NO氧化为NO2。通过水热活化、高温活化、酸活化、碱活化以及组合活化等多种活化方法对原半焦进行活化改性,以提高半焦的催化氧化性能。利用酸碱滴定、Boehm滴定、SEM、BET、FT-IR等方法对活性半焦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采用固定床反应器测定活性半焦催化氧化NO的能力,其反应条件为:温度70℃、空速600 h-1、O2和NO浓度分别为5%和443 mg/m3。将活性半焦催化氧化NO的催化性能与其物化性质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半焦上的羰基官能团和碱性官能团共同作用于NO的吸附氧化过程,NO在羰基上被吸附并氧化,碱性官能团则协助氧化产物NO2迁移出羰基活性位并将NO2储存在碱性官能团上,使羰基活性恢复。根据以上理论所制备的经过碱活化和高温活化的催化剂硝容最大,可达1.01%。

    2011年03期 v.41;No.189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引用频次:23 ]
  • 两性聚丙烯酰胺水分散体系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王传兴;李向涛;武玉民;

    以硫酸铵水溶液为反应介质,以丙烯酰胺(AM)为主要单体,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酸(AA)为离子单体,以DMC均聚物(PDMC)为稳定剂,以2,2′-偶氮二[2-(2-咪唑啉-2-代)丙烷]二氢氯化物(V-50)为引发剂,采用水分散聚合技术,合成了流动性好、具有良好稳定性的两性聚丙烯酰胺分散体系。NMR1H谱表明,聚合物中DMC单元的含量与原料中所占的比例相近。所制备的两性聚电解质具有明显的反聚电解质效应。硫酸铵浓度、稳定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和pH值对分散体系的粒子形貌和聚合物的特性黏数都有较大的影响。最佳合成条件为:硫酸铵浓度31%~33%、分散剂用量为0.46 g·g-1、引发剂用量400 mg·kg-1和pH值为5~6。

    2011年03期 v.41;No.189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引用频次:21 ]
  • 卫城油田卫22块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王山章;张金亮;徐淑娟;

    通过对卫城油田卫22块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孔隙度渗透率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储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储层砂岩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孔喉结构为中孔细喉;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层内渗透率大部分为反韵律序列,各小层内部渗透率的差异性很大,表现为严重非均质型;纵向上各小层砂岩密度相差很大,但各井垂向上渗透率差异不大,以非均质型居多;平面上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带平面分布的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沉积非均质性较弱,前缘沙席表现为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

    2011年03期 v.41;No.189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引用频次:10 ]
  • 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越浪性能的试验研究

    黄燕;史宏达;刘臻;

    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是1种新型的波能发电装置,本文对其几何形状及尺寸进行了初始设计。通过对装置越浪性能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装置越浪量与入射波要素的变化关系,得到了不同干舷高度在各入射波要素下装置的波能俘获能力。

    2011年03期 v.41;No.189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引用频次:19 ]
  • 基于和差直方图的岩屑纹理分析与分类识别

    杨晓明;李文东;慈兴华;张卫;王东强;郑荣儿;

    随着PDC钻头的推广使用,传统的岩屑录井方法已难以分析如此细小的岩屑。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岩屑分类识别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利用和差直方图统计方法对岩屑进行纹理特征分析和提取,接着运用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此统计特征提取方法对于大部分岩屑可以很好地获取其主要特征,并最终取得理想的识别结果。此技术的发展将提高现场录井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识别准确率。

    2011年03期 v.41;No.189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引用频次:2 ]
  • 沿海城市群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林源;于定勇;

    针对以交通客流预测结果为基础所提出的城市群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初步规划方案,通过建立基于系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等3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构建适合我国城市群交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评价模型和方法,对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衡量和评估,辨别系统发展程度,对规划线网进行评价,从总体上对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的可靠性与合理性进行验证。

    2011年03期 v.41;No.189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引用频次:10 ]
  • Davey-Stewartson方程组新的精确解

    刘绍庆;高存臣;

    本文通过拓展的映射方法研究Davey-Stewartson方程组新的周期波解,并在极限情况下,得到了方程组新的孤波解以及其他形式解。

    2011年03期 v.41;No.189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引用频次:0 ]

研究简报

  • 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陈爽;马安青;李正炎;

    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支持下,利用1988、1995、2001和2007年的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对辽河口地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辽河口地区的湿地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或人工景观,具体表现在转化为建筑用地、水稻田、养殖区。驱动力分析表明: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辽河口地区湿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开发等人类干扰是引起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2011年03期 v.41;No.189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引用频次:28 ]

技术报告

  • VPN安全性与地址冲突研究

    王晓;孙丕波;

    为了解决校园网络升级改造过程中引入DMZ与VPN技术后,导致的内网资源安全性降低与虚拟IP地址碰撞的难题,在传统VPN解决方案基础上,提出虚拟IP地址生成算法与IP地址连接池的思想。异地用户通过VPN访问内网资源时,必需使用IP地址连接池来获取虚拟IP地址,实现虚拟IP地址分配的动态管束,有效控制虚拟IP地址的随意分配,避免因争夺虚拟IP地址资源而产生的碰撞问题。这种方法对于提高VPN网络的安全性和访问效率,遏制黑客通过匹配IP地址的方式入侵内网、保护内网资源安全与解决地址冲突问题非常有效。

    2011年03期 v.41;No.18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引用频次: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