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利用循环3DVAR改进黄海海雾数值模拟初始场Ⅱ:RAMS数值试验

    高山红;张守宝;齐伊玲;傅刚;

    第一部分的结果显示,利用WRF模式及其循环3DVAR同化方案(WRF循环3DVAR)能有效地提高黄海海雾WRF数值模拟的初始场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利用WRF循环3DVAR形成的初始场驱动RAMS模式的思路,并以2006年3月6~8日的1次大范围黄海海雾事件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RAMS数值模拟对比试验。对试验结果的仔细分析表明,WRF循环3DVAR提供的初始场明显优于RAMS模式自身等熵面客观分析方法生成的初始场,它在动力与物理上非常协调且对模拟结果的改善相当显著。这说明WRF循环3DVAR可以为RAMS模式改进其初始场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2010年11期 v.40;No.185 1-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9K]
    [引用频次:42 ]
  • 北黄海潮流、余流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鲍献文;宋军;姚志刚;乔璐璐;鲍敏;万凯;

    基于对2006年夏季与2007年冬季在123.51°E,38.00°N的各1个月潮流和水位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夏季余流呈现两层结构,上层流向为西北,下层流向东南,并且当大潮日期附近,在跃层附近深度存在若干流速较强的水层;冬季余流除了个别层以外基本上均为西北向流入北黄海,从中可以看到风场改变所引发的异常增减水和强流出现。对潮流椭圆的分析表明,半日潮族分潮流的最大流向自夏季至冬季存在着顺时针的旋转,旋转角大约为16(°)~18(°),并且夏季半日潮族随深度顺时针,全日潮族逆时针旋转,而冬季基本上上下一致。

    2010年11期 v.40;No.185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3K]
    [引用频次:23 ]
  • 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中国海潮波的影响

    颜云峰;左军成;陈美香;

    对1992年10月~2007年9月AVISO高度计融合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速率。根据计算出的海平面变化速率,线性外推50和100a后东中国海海平面。采用ECOMSED模式,模拟出当前以及50a,100a后东中国海潮波,分析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中国海潮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分潮振幅、迟角与现有各分潮振幅、迟角之差有一定的分布模式,振幅在大部分地区增大,迟角在大部分地区减小,在深水大洋区振幅和迟角基本不变,无潮点位置相对于现有各分潮无潮点位置均发生偏移。

    2010年11期 v.40;No.185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8K]
    [引用频次:5 ]
  • 胶州湾潮流场的示踪粒子数值模拟研究

    褚芹芹;李磊;李培良;

    本文采用直角坐标系统,矩形网格技术,将ECOMSED模式应用于胶州湾内粒子运动轨迹模拟试验。在ECOMSED模式三维水动力模块基础上,启用保守粒子的示踪模型,模拟粒子在湾内的运动轨迹,得到胶州湾排污口污染物在湾内表、中、底3层的运动路径,从而为排污口选址和陆源污染治理方案提供环境依据,以达到使湾内及附近海域受污染最低的目的。通过模拟获得了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三维潮流水平与垂向分布结构,以及此海域的若干个流涡的水平分布状况。粒子示踪的模拟结果表明,粒子的运动轨迹与湾内流速流向相一致,即示踪粒子的运动轨迹与湾内流场有关,此外也受到粒子释放时刻的影响,高潮时释放的粒子更容易向湾外漂移,利于污染物的输运。

    2010年11期 v.40;No.185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引用频次:15 ]
  • 溶解氧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血蓝蛋白、渗透压和鳃丝离子转运酶活力的影响

    郑德斌;潘鲁青;金彩霞;

    研究了环境溶解氧含量(D.O.=3.0,1.5mg/L)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淋巴血蓝蛋白、总自由氨基酸含量、渗透压和鳃丝离子转运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血蓝蛋白、总自由氨基酸含量和渗透压、鳃丝Na+-K+-ATPase活力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D.O.=5.5mg/L)无明显变化。低溶解氧实验组血蓝蛋白含量在36h内呈峰值变化,在12h时达最高值,在36~48h时低于对照组水平,且变化平稳,至72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同时,实验组总自由氨基酸含量在24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在48h后和72h时与对照组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淋巴渗透压和鳃丝Na+-K+-ATPase活力在0~48h内呈峰值变化,分别于6,12h时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48h后恢复至对照水平,且与溶解氧变化值无关,而鳃丝V-ATPase活力在试验时间内无显著变化。而对照组(D.O=5.5±0.25mg/L)无明显变化。

    2010年11期 v.40;No.185 35-3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引用频次:11 ]
  • 对虾养殖前期5种类型水体中细菌的组成和比较研究

    周凯;来琦芳;罗璋;王慧;么宗利;徐赟霞;应成琦;

    本文对天津和河北沧州地区的5种类型养虾水体(淡水、盐碱地水、浅层盐碱水、海水、高盐海水)养殖前期的细菌数量及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为:(1)5种水体中异养细菌、弧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还原菌数量差异明显,异养细菌总数高低的顺序为:海水>高盐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弧菌总数:高盐海水>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氨化细菌总数: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高盐海水;反硝化细菌总数:盐碱地水>淡水>海水>浅层盐碱水>高盐海水;硫酸还原菌总数:浅层盐碱水=淡水>海水>盐碱地水>高盐海水。(2)不同水体中细菌种类及相对数量存在差异,淡水中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1.34%,18.57%,17.14%;盐碱地水中产碱菌属、弧菌属、肠杆菌科、棒杆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9.27%,19.51%,14.63%,14.63%;浅层盐碱水中弧菌属、气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3.08%,15.38%;海水中弧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19.35%,16.13%;高盐海水中弧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38.71%,12.90%。研究表明,养殖前期,5种类型养虾群体中的细菌组成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2010年11期 v.40;No.185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引用频次:10 ]
  • 虾夷扇贝毒素对Hela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的初步研究

    庞敏;高春蕾;吴振兴;吕宁;王宗灵;唐学玺;屈佩;

    以Hela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四氮唑蓝(MTT)比色法、光学显微镜观察、Giemsa染色以及DNA凝胶电泳,研究了几种产YTXs的赤潮藻种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CCMP1931,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CCMP409,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CCMP2776粗提液对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并通过LC-MS/MS分析各粗提液的成分及毒性大小。结果表明:CCMP1931、CCMP409、CCMP2776均对Hela细胞有毒性作用,能引起细胞凋亡事件,同时,分析其毒素成分发现,3种藻均能产生YTX及其衍生物,且相对毒力大小为CCMP2776>CCMP1931>CC-MP409。

    2010年11期 v.40;No.185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引用频次:7 ]
  • 壳寡糖稀土配合物对于大菱鲆体内富集镉的影响

    李会英;徐玮;汪东风;孙继鹏;张艺;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壳寡糖稀土配合物(Chitosan Oligosaccharide complex with Rare Earth,COS-Ree)对于镉在其体内富集的影响。分别设计了基础饲料组、添加重金属镉试验组、添加镉和COS-Ree配合物试验组(添加COS-Ree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和1000mg/kg)共计6种试验饲料。对大菱鲆幼鱼(8.9±0.9)g进行为期50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镉在大菱鲆体内各组织部位的富集积累程度:肝>肾>>鳃>肌肉;饲料中添加COS-Ree可以有效地抑制重金属镉在大菱鲆体内的富集积累,提高其成活率。其中COS-Ree添加量为250和500mg/kg的试验处理组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

    2010年11期 v.40;No.185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引用频次:10 ]
  • 大叶藻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刘利民;孔凡娜;茅云翔;杨惠;

    以3种不同盐度处理的大叶藻为材料,采用RNA转录本5’末端转换机制(SMART)构建了大叶藻叶片全长cDNA文库,原始文库滴度为8.675×106pfu/mL,重组率为97.19%,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800bp,扩增后的文库滴度达到1.03×109pfu/mL。将部分原始λ噬菌体cDNA文库转化成质粒cDNA文库,PCR检测结果显示文库插入片段集中在750~2000bp之间。随机选取20个单克隆进行测序,其中13条序列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结果表明所构建文库容量大,全长比例高,为深入开展大叶藻功能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年11期 v.40;No.185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引用频次:7 ]
  • 刺松藻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研究

    于广利;嵇国利;冯以明;赵峡;吴建东;杨波;韩章润;

    本文以刺松藻(Codium fragile)为原料,依次经冷水、热水提取,得到2种粗多糖CFC和CFH,经Q-SepharoseFF强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分别从CFC和CFH中得到组分CFCP1~P6和CFHP1~P5,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分别运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高效离子色谱法(HPI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其分子量、单糖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松藻中多种结构复杂的多糖,CFCP1和CFCP6属于硫酸阿拉伯半乳聚糖,CFCP4和CFHP5属于丙酮酸化的硫酸半乳聚糖,CFHP1和CFHP2分别属于葡聚糖和甘露聚糖。多糖CFCP2、CFHP2和CF-HP3中除了含有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甘露糖外,还含有木糖、鼠李糖和岩藻糖。这些结构特殊的多糖为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

    2010年11期 v.40;No.185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引用频次:16 ]
  • 胶州湾海水中DMS和DMSP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景伟文;杨桂朋;康志强;

    为了解人为活动对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DMSP)生物生产的干扰,分别于2005年8月、11月对胶州湾海域进行采样。测定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中8月DMS、DMSPd和DMSPp在次表层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89,17.9和23.93nmol·L-1,在微表层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8,19.98和21.49nmol·L-1,11月DMS、DMSPd和DMSPp在次表层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7,12.99和16.74nmol·L-1,在微表层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4,16.13和19.62nmol·L-1。DMS和DMSP的水平分布由于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呈现出自湾内向湾外递降的趋势。DMS和DMSP的含量夏季高于秋季。DMS和Chl-a在每个季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DMS浓度的增加导致DMS通量增加。对海水微表层和次表层的研究表明,DMS和DMSPp并未在微表层中富集,而DMSPd有一定程度的富集。DMS,DMSP,Chl-a在海水微表层和次表层之间浓度分布的相关性体现了2层水体之间存在强烈的交换作用。

    2010年11期 v.40;No.185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引用频次:4 ]
  • 人工海水介质中CTAB在胶州湾沉积物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

    曹晓燕;韩化雨;杨桂朋;

    研究了人工海水介质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胶州湾沉积物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沉积物对CTAB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伪二级模型进行较好的描述,拟合所得吸附速率常数k2随CTAB的初始浓度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TAB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来描述,而蒸馏水介质中,CTAB的吸附表现出两段特征。沉积物的吸附能力随着介质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计算得到的吸附活化能Ea以及热力学参数ΔH0、ΔS0和ΔG0表明CTAB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为物理吸附,是一个自发、放热、熵增加的过程。

    2010年11期 v.40;No.185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引用频次:11 ]
  • 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膜对水中溴酸盐的电化学检测

    苗爱晶;张宏宇;毕彩丰;范玉华;

    通过层层组装技术,将聚丙烯胺盐酸(PAH)和磷钼酸(PMo12)2种组分组装到玻璃碳电极(GCE)上,制备了1种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膜。采用循环伏安法测定复合膜的电化学行为,证明了PAH/PMo12复合膜不仅可以均匀稳定地增长,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经研究发现此种复合膜对水中溴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污染物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活性,为水体中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年11期 v.40;No.185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引用频次:2 ]
  • 氨水溶液解吸—压缩制冷循环的变工况性能研究

    梅宁;郑婷;丁肖媛;

    氨水溶液解吸-压缩制冷循环(本文中简称ADAR循环)是1种以氨水溶液解吸-吸收过程取代蒸发和冷凝过程的制冷循环。本文在已有循环理论分析和热力计算基础上,建立ADAR循环的变工况分析模型,对系统的变工况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压缩机、低压发生器以及吸收器之间的性能匹配关系对制冷系统的影响,为该制冷循环系统的能量调节提供理论基础。

    2010年11期 v.40;No.185 113-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引用频次:1 ]
  • 山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风险分析

    董胜;姚艳杰;任向俊;

    针对山区小型水库的出险加固工程,以水库的使用期为时间单位,通过蒙特卡洛法随机产生洪峰系列,求出水库产生效益的概率分布,并推求水库除险加固的支出性投资的分布模式,进而采用等效分布法推求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经济决策指标的风险率。通过对主要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使决策指标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2010年11期 v.40;No.185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引用频次:6 ]
  • HOGGH:一种WMSN网络的路由优化算法

    唐瑞春;郭双乐;纪红英;

    研究WMSN(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的洞路由算法优化问题。基于启发式思想,提出1种WM-SN的洞路由优化算法HOGGH(Heuris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Geographic Greedy Hole-bypassing routing)。该算法对路由算法生成的路径进行探测,从中寻找波峰节点,再根据探测到的信息计算波峰节点之间的优化增益率,对优化增益率高的波峰节点之间的路径进行路径优化,从而达到对整条路径的优化。仿真实例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010年11期 v.40;No.185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引用频次:4 ]
  • 基于骨架的角毛藻显微图像特征提取

    姬光荣;乔小燕;郑海永;袁鹏;

    骨架是表征物体形状的1种有效形式。基于骨架对角毛藻细胞区域形状进行标识,提出1种基于竞争策略的骨架层次分解算法,该方法通过定义使与脊柱基元具有一致方向性的分支基元获胜跟踪的竞争策略,消除了骨架提取中不同分支的相互影响,保证分解后脊柱基元的完整性;针对角毛藻细胞具有的生物学特征,采用脊柱基元的弯曲度、角毛分支基元与脊柱基元的夹角作为角毛藻细胞的特征度量值,进一步建立了角毛藻骨架目标的距离求解过程。实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获取与角毛藻形状拓扑一致的特征。

    2010年11期 v.40;No.185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引用频次:3 ]
  • 酚类污染物对金鱼卵黄蛋白原诱导的雌激素效应研究

    刘萍;李正炎;李江玲;

    以雌二醇为阳性对照,通过雄性金鱼卵黄蛋白原的诱导实验研究壬基酚、辛基酚、双酚A和2,4-二氯酚4种酚类污染物的雌激素活性,同时探讨金鱼作为实验生物的敏感性。不同浓度梯度的酚类污染物暴露14d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金鱼血浆中的卵黄蛋白原含量,同时测定肝脏指数。结果表明,4种酚类污染物均可诱导金鱼体内卵黄蛋白原的合成并且提高其肝脏指数。雌二醇、壬基酚、辛基酚和双酚A诱导雄性金鱼卵黄蛋白原合成的最低可见效应浓度分别为0.005,15,5,10μg/L,且诱导量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可以采用Weibull函数进行非线性拟合,其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78,255.7,79.6和113.4μg/L。2,4-二氯酚诱导能力较弱,最大诱导量比阳性对照组低4个数量级,4种酚类化合物的雌激素活性强弱顺序为辛基酚>双酚A>壬基酚2,4-二氯酚。可见金鱼可以作为类雌激素化合物筛选和检测的敏感实验生物。

    2010年11期 v.40;No.185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引用频次:19 ]
  • 未饱和砂土含水量GPR反射波法检测研究

    郭秀军;王淼;张刚;侯黎;孙鹏;孟庆生;

    未饱和砂土含水量变化会引起介电性质改变,影响土体中电磁波传播速度。利用GPR反射波法测得土体电磁波速后,基于正确的土体介电常数模型可求得含水量,这一过程具有快速、连续、无损特点。为实现目标,以不同粒径组成的3组典型砂土为样品,利用探地雷达反射波法测定其介电常数,研究影响土样介电常数的关键因素和遵循的介电常数模型,讨论基于介电理论的土体含水量求取方法。研究表明粒径级配差异不会引起砂土介电常数较大变化;含水量是决定其介电常数的关键因素,两者关系可采用拟合的Topp或Alharathi型公式表示;砂土介电常数遵循Looyenga混合介电常数模型。研究成果在土方路基含水量连续检测中得到有效应用。

    2010年11期 v.40;No.185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引用频次:7 ]
  • 一种新型滞后-超前补偿器的设计与应用

    刘珑龙;王美健;曲伟玉;

    传统的滞后-超前补偿器由1对实零点和1对实极点组成,校正效果往往不理想。本文先设计了1种由2对实零点和2对实极点组成的双重滞后-超前补偿器,随后在双重滞后-超前补偿器的基础上又设计了1种由2对共轭零点和2对共轭极点组成的复滞后-超前补偿器。同时给出了这3种补偿器模型之间的关系以及零极点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均表明本文设计的这2种补偿器较传统的补偿器在提高系统稳定性,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而后者可以为模型设计提供更高的自由度。

    2010年11期 v.40;No.185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引用频次:4 ]

研究简报

  • 欧洲鳗鲡肝肾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吴斌;樊海平;曾占壮;张新艳;王凡;

    患肝肾病的养殖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出现肝、肾肿大,且肝脏具白色溃疡灶的症状。从肝脏中分离、纯化到优势细菌,定名AL60306NA1。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向欧洲鳗鲡腹腔内注射1.0×108cfu/mL菌株悬液,实验鱼死亡率达100.0%;注射1.0×107cfu/mL,死亡率为60.0%;形态学观察、API20E细菌鉴定试剂盒鉴定实验证明菌株AL60306NA1有动力、拥有革兰氏反应阴性、氧化酶阴性、H2O2酶阳性、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发酵蔗糖和蜜二糖及L一阿拉伯糖、赖氨酸脱羧酶阳性、柠檬酸盐弱阳性、产生硫化氢和吲哚、MR阳性和典型的β-溶血等特征;16S rRNA特异性基因分析鉴定实验说明克隆的AL60306NA1 16S rRNA基因部份序列为1507bp、与迟缓爱德华氏菌(AB050829.1)的同源性达99.7%。综合上述结果,确定该菌株为养殖欧洲鳗鲡肝肾病的病原菌,并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野生型。用菌株AL60306NA1感染小白鼠实验测定该菌对小白鼠的LD50为7.1×105cfu/mL,同时自该菌株PCR扩增到长度约1000bp的溶血素基因特异性片段,结果表明菌株AL60306NA1有一定的致病力。

    2010年11期 v.40;No.185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引用频次:5 ]

技术报告

  • 紫球藻溶气气浮法采收条件研究

    高莉丽;江怀真;刘天中;

    探讨溶气气浮法采收紫球藻细胞的可行性,较为详细地研究了气浮操作参数对气浮采收效果的影响,确定合适的紫球藻细胞溶气气浮采收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pH值,能够获得藻细胞絮体,从而为无絮凝剂添加的紫球藻细胞气浮采收创造了条件。确定的最佳溶气气浮工艺为:pH值10.1,溶气压力0.6MPa,溶气时间17h,溶气水进水流量60L/h,溶气水/原料藻液体积比1.0。在此条件下,紫球藻的采收效果很好,细胞采收率可达到90%以上,浓缩倍数可达到4左右。培养液藻细胞浓度的增加对细胞采收率影响不大,但会降低浓缩倍数。

    2010年11期 v.40;No.185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引用频次:9 ]

综述

  • 凋亡细胞的吞噬清除

    张士璀;王丽霞;

    吞噬清除是后生动物大多数凋亡细胞的共同命运。凋亡细胞如果不被有效及时清除,它们就会发生次级的细胞坏死,细胞核膜和细胞核裂解,细胞解体,释放出有毒内容物,导致严重炎症和狼疮样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据估计人体内每天有上亿个细胞凋亡而死,但用组化方法只能检测到极少数凋亡细胞,说明人体对凋亡细胞清除效率很高。新近,对凋亡细胞吞噬清除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本文主要就吞噬信号及其识别、传导和凋亡细胞的吞噬作简要概述。

    2010年11期 v.40;No.185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2 ]
  • HPLC色素分析技术在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翟红昌;宁修仁;唐学玺;周文礼;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一项成熟的分离分析技术。本文综述了基于HPLC的色素分析技术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历程。对这一技术在野外采样、样品预处理、色谱信息获得以及数据处理等环节的要求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结合相关研究进行了HPLC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对比。介绍并讨论了此项技术面临的问题、最新进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2010年11期 v.40;No.185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引用频次:20 ]
  • 人工湿地技术及其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研究进展

    黄健;杜少文;

    人工湿地技术由于其低成本、运行简单等特点,已广泛地应用于处理城镇污水、富营养化水体、河道生态整治、工农业废水治理等方面。本文就人工湿地的概念、分类、国内外对3种类型人工湿地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北方地区人工湿地应用进展、冬季防寒措施、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本实验室对几种湿地植物净化污水的效果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人工湿地技术的发展前景。

    2010年11期 v.40;No.185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引用频次:4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