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综述

  • 紫菜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吕钟钟;罗建光;管华诗;

    紫菜是1种营养丰富的红藻,而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功效。本文综述了紫菜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并简要阐述了今后紫菜开发利用的研究发展方向。

    2009年S1期 v.39;No.171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引用频次:25 ]

  • 海南岛西南春季海流特征分析

    王建丰;王毅;孙双文;

    利用2007年春季海南岛西南两锚系站1个月的ADCP海流资料和CTD温盐资料,结合同时期的NCEP风场资料,分析北部湾湾口外海海水入侵的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海南岛东南的海水在北部湾湾口存在稳定的流动,一支沿海南岛向西北进入北部湾,一支转向西南进入南海,温盐特征也显示出这个环流特点。风对余流只产生扰动作用,余流方象随着风的转向而转向,风恢复后余流很快恢复原来的流动方向。余流大小和大小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2009年S1期 v.39;No.17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引用频次:7 ]
  • 白令海海盆上层环流年际特征及初步机制研究

    万彪;兰健;孙双文;

    通过统计方法,利用一套海洋同化数据分析了白令海海盆上层环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阿留申低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盆上层环流受阿留申低压的调制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存在周期为3~4 a为主的年际变化,年际尺度上海盆上层环流与阿留申低压强度以及阿留申低压在180°以西的强度都存在显著相关性。1976年的太平洋年代际调整后,EINino事件的频率大大提高,阿留申低压中心位置的东移与阿留申低压强度的增强有极好的一致性,这很可能是阿留申低压在180°以西的强度与海盆上层环流强度呈负相关的主要原因。

    2009年S1期 v.39;No.171 7-1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引用频次:5 ]
  • 北黄海大泷六线鱼主要生物学特征比较研究

    刘奇;王亮;高天翔;宋林;

    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多变量解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方法开展了北黄海丹东、大连及烟台3个海区的160尾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7个分节特征和16个量度特征的比较分析。多重比较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体分别在3~6个形态特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丹东群体与大连、烟台群体有明显差异。丹东群体在体长、体重、性腺成熟度等方面比大连、烟台群体高。而丹东群体体长-体重关系式(W=aLb)参数a,b及相关系数R也与其它两海区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计算差异系数,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可以认为北黄海大泷六线鱼种群间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化。

    2009年S1期 v.39;No.171 13-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引用频次:22 ]
  • 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拖网调查研究

    徐炜;曾晓起;盛福利;张云龙;唐贵明;

    数据来源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在北黄海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对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的组成、分布及其季节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结果表明,北黄海共有大型底栖动物147种,其中软体动物种数最多有50种,占34.0%,其次是甲壳动物32种,占21.8%,鱼类28种,占19.0%。优势种组成以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种类数量居多,分别为15、14和13种,其中,鱼类优势种季节更替率最大。生物多样性指数数值总体偏小,近岸水域高于深水区,个别站位季节变化较大。

    2009年S1期 v.39;No.171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引用频次:7 ]
  • 青岛前海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研究

    付俊平;曾晓起;王长云;

    自2004年8月~2005年5月对青岛岩相潮间带的2个断面(二浴东和小青岛)逐月进行了大型底栖海藻群落调查,共采集到了3门63种大型底栖海藻。初步分析结果显示,2个断面中,生物量分别为1 423.53 g/m2(湿重)和1521.57 g/m2(湿重),小青岛的生物量较高。中潮带的生物量低于低潮带;孔石莼、角叉菜、粗枝软骨藻作为绝对优势种,主导着2个断面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本次调查的2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均不高,小青岛断面丰富度高于二浴东。

    2009年S1期 v.39;No.171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引用频次:8 ]
  • 饥饿和再投喂对马粪海胆补偿生长的影响

    安琪;曾晓起;

    对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进行恢复投喂实验。在8周内,处理组T1、T2和T3分别饥饿1周、2周、4周后再连续饱食投喂直至实验结束,同时设对照组C连续饱食投喂8周。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T1、T2和T3组体重均小于对照组,T1、T2组性腺指数低于对照组,T3组性腺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饥饿过程中,马粪海胆性腺水分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脂肪含量饥饿前2周基本保持不变,饥饿第4周显著下降;糖分在饥饿第1周不变,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恢复投喂结束后,处理组海胆体重、性腺指数均接近对照组,各项生化指标含量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实现了完全补偿生长。从摄食率、吸收率的变化可知,饥饿后马粪海胆的补偿生长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加摄食率和提高吸收率协同实现的。

    2009年S1期 v.39;No.171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引用频次:13 ]
  • 海洋药用生物系列HPLC化学指纹图谱研究Ⅰ.海带药材的HPLC化学指纹图谱

    李蓉;唐旭利;张敏;李国强;王长云;管华诗;

    建立海带药材的HPLC参考指纹图谱。运用DAD-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条件:Agilent Zorbax XDB C18柱(4.6 mm×250 mm;5.0μm)色谱柱,1.0 mL.min-1流速,230 nm检测波长,360 nm参比波长,20μL进样量,25℃柱温,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结果显示,建立的指纹图谱特征明显,化学信息完整,包含11个共有峰。方法的系统适应性测定结果符合指纹图谱的技术规范。研究表明,首次建立的海带HPLC参考指纹图谱可用于海带药材的真伪鉴别。

    2009年S1期 v.39;No.171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引用频次:5 ]
  • 海绵来源真菌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筛选

    焦杰颖;朱天骄;朱伟明;杜林;王长云;管华诗;顾谦群;

    从海绵中分离真菌并通过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活性菌株。从海绵样品中分离得到真菌,并以小鼠白血病P388肿瘤细胞为筛选模型,采用SRB法对所得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评价,结合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化学筛选。从海南采集到的27个海绵样品中分得203株真菌,经化学和生物活性组合筛选得到具有细胞毒活性的菌株15株,选定其中1株高细胞毒活性的菌株作为目标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为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实验结果表明,海绵来源的真菌是寻找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资源,它为抗肿瘤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了思路。

    2009年S1期 v.39;No.171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引用频次:6 ]
  • 9-溴壬基-4’,4’,5’,5’,5’-五氟戊基硫醚的合成方法研究

    王婷;王诗玺;万升标;江涛;

    9-溴壬基-4’,4’,5’,5’,5’-五氟戊基硫醚是合成氟维司群的重要中间体。为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氟维司群的合成工艺,本文以壬二醇为原料,经溴代和与硫脲反应后生成9-硫脲-1-壬醇;以4,4,5,5,5-五氟戊醇为原料,经磺酰化所得的磺酸酯与9-硫脲-1-壬醇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9-(4’,4’,5’,5’,5’-五氟戊硫基)-1-壬醇,后再经溴代得目标产物9-溴壬基-4’,4’,5’,5’,5’-五氟戊基硫醚,总收率为54.6%。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文献方法相比,本文的合成方法操作简单、收率令人满意,有利于氟维司群的工业化生产。

    2009年S1期 v.39;No.171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引用频次:0 ]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化学精制方法研究

    孙东魁;李婷婷;江涛;万升标;

    全乙酰化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可以得到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但此反应随时间的延长伴随有聚合、氧化等副反应。为得到纯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优化水解条件,用高效液相跟踪反应,选甲醇和水(体积比为90∶10)为流动相,检测器紫外波长为230 nm,每30 min检测1次,最后确定水解反应在270min完成。以较高收率得到了高纯度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并经熔点、比旋光度、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

    2009年S1期 v.39;No.171 55-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引用频次:6 ]
  • 大黄鱼脂肪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无损检测

    栾东磊;王玉明;薛长湖;任艳;王琦;

    应用便携式近红外仪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采用光谱小波变换(WT)的细节系数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大黄鱼总脂肪含量建立定标模型。定标集样品55个,内部验证决定系数R2为0.850 4,相对预测标准误差(RSEC)为7.02%,预测集样品24个样,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为0.870 6,相对预测标准误差(RSEP)为7.21%。结果表明,利用小波变换细节系数能有效提取近红外短波区的有用信息,消除光谱背景和噪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准确、快速、无损害检测大黄鱼的总脂肪含量,利用便携式近红外仪可以实现现场检测。

    2009年S1期 v.39;No.171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引用频次:9 ]
  • 4种海参中含岩藻糖支链的硫酸软骨素化学组成差异的分析

    尹利昂;陈士国;薛长湖;董平;常耀光;徐杰;

    提取了4种海参中的粗多糖,通过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结合紫外吸收、苯酚-硫酸法检测,得到海参硫酸软骨素(SC-CHS)和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SC-FUC)2个组分。对所得SC-CHS采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HPSEC)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鉴定纯度,结果表明4种海参的SC-CHS均为单一组分的多糖。分别采用离子色谱法和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SC-CHS的硫酸基含量和单糖组成。结果表明,不同SC-CHS中硫酸基含量均在30%左右,且稍有差异,不同SC-CHS中葡萄糖醛酸、乙酰氨基半乳糖和岩藻糖的摩尔比存在显著差异。

    2009年S1期 v.39;No.171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引用频次:54 ]
  • 二十二碳六烯酸-磷脂脂质体对东莨菪碱所致痴呆小鼠智力的影响研究

    马琴;王静凤;王玉明;李晓林;傅佳;薛长湖;

    从鸢乌贼卵(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中提取制备DHA-磷脂,其中DHA含量为30%,并制备脂质体,采用腹腔注射东莨菪碱的方法建立痴呆小鼠模型,探讨DHA-PC脂质体对痴呆小鼠智力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DHA-磷脂脂质体能够显著抑制大脑中单胺氧化酶(P<0.01)、乙酰胆碱酯酶(P<0.01)的活力,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P<0.05,P<0.01)的活力,增加大脑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DHA的含量(P<0.01);与DHA对照组比较,DHA-磷脂脂质体能够显著降低乙酰胆碱酯酶(P<0.05,P<0.01)的活力。提示DHA-磷脂脂质体能够促进痴呆模型小鼠的智力发育。

    2009年S1期 v.39;No.171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引用频次:6 ]
  • 海螺不同部位质构特性的研究

    刘敬智;高昕;许加超;张亚琦;陈燕;

    研究了海螺不同部位的肌肉在鲜活和加热(100℃)过程中组织构造及其流变学特性的变化,并进行了质地剖面分析(TPA),为海螺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及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依据。通过Van Gieson染色法观察及质构仪测定,结果表明:鲜活海螺足部肌肉的弹性模量(E0、E1、E2)和破断强度明显高于内脏肌肉的对应值,而足部肌肉的应力松弛时间(τ1)则略低于内脏肌肉的测量结果;对鲜活海螺进行适时加热处理,其足部肌肉的硬度和弹性更大,咀嚼性更佳,而内脏肌肉的黏着性和柔嫩性更好。

    2009年S1期 v.39;No.171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引用频次:10 ]
  • 2006年冬季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

    杨世超;慕芳红;周红;陈海燕;吴绍渊;

    于2006年12月对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进行小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915.43±407.5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1 007.56±422.71)μg.dwt.10 cm-2,平均生产力为(9 068.03±3 804.43)μg.dwt.10 cm-2.a-1。共鉴定出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为总丰度的89.70%,其他优势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双壳类;按生物量依次为多毛类38.49%,线虫32.60%,介形类10.31%,桡足类8.84%。

    2009年S1期 v.39;No.171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引用频次:11 ]
  • 胶州湾拟长腹剑水蚤时空分布变化的研究

    朱丽岩;徐培培;张天文;陈志鑫;寇建山;

    于2006年8月~2007年10月对胶州湾浮游桡足类的优势种——拟长腹剑水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并对其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调查海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拟长腹剑水蚤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21 ind/m3,351 ind/m3,727 ind/m3和502 ind/m3,秋季平均丰度最高,春季与秋季接近,夏季最低。(2)在水平分布上,春季拟长腹剑水蚤分布总体呈现湾心高于湾口、近岸高于中央的规律;而夏季呈现湾心低于湾口、近岸高于中央的规律;秋季则无明显规律;冬季大体呈现湾心低于湾口、近岸低于中央的规律。(3)在垂直分布上,春、夏、秋3个季节调查站位拟长腹剑水蚤上层丰度明显高于下层,而冬季上层所占比例略高于下层。拟长腹剑水蚤存在昼夜垂直移动现象,但不同季节移动规律不同。(4)拟长腹剑水蚤的时空分布与多种环境因子变化有关,其中盐度、初级生产力水平、仔稚鱼等游泳动物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大。

    2009年S1期 v.39;No.171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引用频次:10 ]
  • 胶州湾夜光虫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

    张天文;朱丽岩;徐培培;周浩;戚本金;

    利用2006年8月~2007年11月在胶州湾海域4次海洋生物调查样品,对该海区夜光虫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夜光虫丰度季节分布极不均衡:春季最高,平均为2.81×104ind/m3;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平均为146 ind/m3。温度是影响其季节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夜光虫的水平分布和营养盐的分布密切相关,呈现近岸高于中央,湾内高于湾口的现象;在垂直分布上,受摄食的浮游植物分布的影响,上层水体中夜光虫丰度一般要高于底层的;夜光虫的昼夜垂直移动受季节影响显著,不同的季节昼夜垂直移动趋势不同。

    2009年S1期 v.39;No.171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引用频次:19 ]
  • 龙须菜新品系07-2的筛选及性状分析

    孟琳;徐涤;陈伟洲;张学成;

    以981龙须菜为出发藻种,通过亚硝基胍诱变和耐羟脯氨酸筛选,选育出龙须菜新品系07-2,并对其性状进行了分析。与出发藻种比较,新品系生长速度提高17%;在高温胁迫下,发生病烂的时间明显晚,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明显提高,具有更强抗逆性;与琼胶代谢相关的α-半乳糖苷酶活性明显提高。山东荣成海区进行的试验证明,07-2品系日平均生长速率为6.21%,而981品系日平均生长速率为4.11%,进一步证明了该品系的生长优势。

    2009年S1期 v.39;No.171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引用频次:39 ]
  • 青岛南部近海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曲静;宫相忠;邢永泽;董树刚;

    分析了2007年春季(3月)和秋季(11月)在青岛南部近海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样品,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分布,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以及群落的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初步鉴定浮游植物3门56属133种,硅藻占绝对优势。春季主要优势种为舟形藻(Naviculaspp.)、羽纹藻(Pinnulariaspp.)、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和曲舟藻(Pleurosigmaspp.),秋季主要优势种为笔尖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派格棍形藻、覆瓦根管藻(Rhizosolenia imbricata)和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春季浮游植物丰度介于0.27~5.60个/mL,平均1.22个/mL,秋季丰度介于0.88~23.90个/mL,平均7.29个/mL,次表层平均丰度最高。春季丰度与水深成显著正相关(P<0.01),与温度成正相关(P<0.05)。本调查获得的浮游植物丰度明显高于同期历史数据。春季浮游植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低于秋季,均匀度高于秋季。

    2009年S1期 v.39;No.171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引用频次:9 ]
  • 运用PCR-RFLP技术区分赤潮藻

    张涛;米铁柱;卢青;孙静;赵丽媛;袁建;于志刚;

    运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的衍生技术PCR-RFLP,构建我国赤潮藻的特征酶切图谱,达到对赤潮藻进行区分的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1)运用PCR方法设计引物并扩增出了9种赤潮藻的18S rDNA片段。(2)选择了TaqⅠ和PshBⅠ为实验用酶,并对9种赤潮藻的核糖体18S rDNA片段进行RFLP分析,RFLP结果显示,对9种赤潮藻区分明显。

    2009年S1期 v.39;No.171 105-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引用频次:5 ]
  • 北黄海春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

    曲方圆;于子山;刘卫霞;隋吉星;张志南;

    依据"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北黄海海区大型底栖生物春季航次的采泥调查资料,对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划分出3个底栖生物群落。其中群落Ⅰ位于山东半岛近岸以及辽东半岛长山群岛以北。种类组成以广温低盐种为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双唇索沙蚕Lumbrinreis cruzensis等为优势种。群落Ⅱ位于中央冷水团区,种类组成多为冷水性种,优势种为薄索足蛤Thyasira(Thyasira)tokunagai、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vadicola等。群落Ⅲ位于北黄海东部砂底区,种类少,蚕光稚虫Spiophanes bombyx、心形海胆Echinocardium cordatum等为优势种。与1958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等历史资料对比发现,沿岸性群落的优势类群发生了变化,多毛类动物取代了棘皮动物;冷水性群落的范围大约缩减了1个经度。

    2009年S1期 v.39;No.171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引用频次:20 ]
  • 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刘卫霞;于子山;曲方圆;隋吉星;张志南;

    于2007年1月对北黄海78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在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322种,其中多毛类147种,软体动物62种,甲壳动物82种,棘皮动物15种,其它动物16种。其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883 ind./m2和38.86 g.wwt/m2。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多于渤海,低于东海;丰度和生物量均大于东海和南黄海。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总体来说,近岸高于远岸。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沉积物的中值粒径、砂含量和粉砂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所测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

    2009年S1期 v.39;No.171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引用频次:10 ]
  • 胶州湾Chl a周年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变化的相关性

    于庆云;唐学玺;杜恩在;杨震;王悠;

    于2006年8月至2007年11月间对胶州湾中部及湾口海域Chla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调查,对其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变化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空间分布上:调查海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Chla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1.234~5.625 mg.m-3;(2)时间分布上:在垂直方向上,Chla浓度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表层,其它水层的浓度随季节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夏季和冬季垂直分布变化幅度较大,春季和秋季垂直分布较为均匀。(3)对调查海域Chla浓度与环境因子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磷酸盐浓度以及浮游动物丰度是影响Chla的浓度和时空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2009年S1期 v.39;No.171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引用频次:9 ]
  •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链状亚历山大藻环境条件响应基因

    王春燕;隋正红;茅云翔;温若冰;

    链状亚历山大藻是赤潮爆发的重要原因种。本文拟构建与高磷浓度诱导相关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基因表达抑制性消减文库,并在锰条件诱导生长细胞中进行基因表达的验证,为获得赤潮爆发性生长相关基因及其应用奠定基础。构建了不同磷浓度条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消减文库,挑取383个克隆,经检测有348个为阳性克隆,阳性率达90.9%,后采用2轮斑点杂交,即将获得的348个克隆的PCR产物纯化后先与低磷和高磷的cDNA探针进行杂交,选取杂交信号差异在1.4倍以上的克隆,再分别与无锰及高锰的cDNA探针杂交,选取杂交信号差异在1.4倍以上阳性克隆12个测序,获得了6个可分析的基因片段,分别与生长、翻译起始和能量传递有关,其中2个为编码未知功能蛋白基因片段,1个与转化蛋白功能有相似性,但相似性较低。初步认为在赤潮爆发性生长中这些基因通过影响和加强转录调节、翻译的起始及能量传递等,起始或加速了细胞的快速生长分裂。

    2009年S1期 v.39;No.171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引用频次:7 ]
  • 鳗弧菌rpoS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马莉;陈吉祥;刘瑞;魏鉴腾;姜荧安;

    鳗弧菌是海水鱼类弧菌病的重要病原,弧菌病的发生及流行与该菌在环境中的生存密切相关。RpoS因子是细菌RNA聚合酶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调控细胞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和适应能力。本文从鳗弧菌W-1基因组DNA扩增1 002 bp的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含有完整的rpoS基因阅读框,编码33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与其他鳗弧菌菌株的rpoS基因序列相似性为100%,与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溶藻胶弧菌rpoS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8%,77%,77%,76%,75%,与大肠杆菌的序列相似性为71%。将该基因克隆于表达质粒pET-24d(+),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用镍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蛋白,SDS-PAGE分析表明纯化的蛋白为单一条带,蛋白分子量约42 kDa,与理论分析值相近。研究结果为探索鳗弧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及疾病发生机制提供了依据。

    2009年S1期 v.39;No.171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引用频次:1 ]
  •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分离纯化及溶栓活性的初步研究

    蒋仲青;刘万顺;韩宝芹;朱琦;

    从单环刺螠中分离提取出具有溶栓功效的纤溶酶(UFE),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单环刺螠组织液经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DE5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100HR凝胶过滤层析三步分离纯化,获得单一活性组分,分别观察pH值、温度和金属离子对该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体外溶栓活性进行研究。经SDS-PAGE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表征,该酶为单一蛋白,其分子量约为26 kD。该酶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约为50℃,能被Cu2+、Fe2+和Fe3+抑制,Mg2+激活。纤维蛋白平板实验证实该酶有激酶活性,体外溶栓实验表明其溶栓效果良好。经过三步分离纯化流程可得单一组分的单环刺螠纤溶酶,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9年S1期 v.39;No.171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引用频次:16 ]
  • 壳寡糖对酵母联合腺嘌呤致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治疗作用

    刘洋;韩宝芹;刘万顺;杨艳;胡京滨;

    探讨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COS)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Urea Nitrogen,BUN)和血清尿酸(Uric Acid,UA)的影响,为壳寡糖在高尿酸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用酵母和腺嘌呤联合灌胃小鼠,复制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将建模成功的高尿酸血症小鼠继续灌胃酵母和腺嘌呤,并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和COS高、中、低剂量治疗组。COS治疗组用壳寡糖灌胃治疗,在治疗的第2,第7天小鼠眼球取血,测定其血清中SCr、BUN和UA含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OS治疗组小鼠血清SCr、BUN和UA含量分别降低55%、59%和47%。COS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血清SCr、BUN和UA含量有着显著的降低作用,对高尿酸血症小鼠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2009年S1期 v.39;No.171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引用频次:11 ]
  • 鱿鱼墨黏多糖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刘治东;王静凤;王玉明;薛勇;赵芹;薛长湖;

    采用免疫学评价方法,研究了鱿鱼墨黏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鱿鱼墨黏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造成免疫低下模型后灌胃。鱿鱼墨黏多糖组小鼠分别灌胃不同剂量的鱿鱼墨黏多糖溶液(分别为25,50和100 mg/kg),阳性对照组灌胃盐酸左旋咪唑(20 mg/kg),进行免疫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鱿鱼墨黏多糖能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脾脏/体重比值(P<0.05,P<0.01)、提高血清溶血素含量(P<0.05)、增强迟发型变态反应能力(P<0.05,P<0.01)、提高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P<0.05,P<0.01)和碳廓清能力(P<0.05,P<0.01)。提示鱿鱼墨黏多糖能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2009年S1期 v.39;No.171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引用频次:24 ]
  • 北黄海大气气溶胶中金属元素的季节分布

    金川;祁建华;刘苗苗;徐文兵;

    于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在北黄海采集了大气气溶胶样品,并分析了其中Al,Fe,V,Cu,Zn,Cd,Pb的浓度。结果表明,气溶胶中Al,Fe,Cu,Zn,Pb,的浓度呈季节变化。地壳元素Al,Fe浓度较高,季节分布相同,皆为春季浓度最高,其次为秋季,冬季次之,夏季浓度最低。其余5种金属浓度明显低于铁和铝,Cu,Zn,Pb分布特征与Fe,Al的季节分布一致。V和Cd的季节分布特征变化与铁、铝不同,分别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和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近岸海域浓度相对较高,说明陆源污染物对北黄海气溶胶中金属元素分布有较大影响。富集因子显示Fe主要是自然过程输入,Cu,Zn,Cd,Pb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源,而夏季V的人为来源相对重要。

    2009年S1期 v.39;No.171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引用频次:8 ]
  • 北黄海秋季海表面热量通量与能量收支的观测研究

    王仁磊;高会旺;顾明;薛宇欢;

    基于908专项秋季航次中获得的海洋气象和大气边界层资料,利用涡动相关法计算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析了黄海北部海域10月中下旬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黄海海表面风、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一天中太阳总辐射、海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呈单峰变化,海面反射辐射在晴天微风无云条件下有明显的双峰变化;秋季晴朗天气下太阳总辐射中午峰值近600 W/m2,海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约维持在405 W/m2,325 W/m2。白天辐射能量中的大部分由海水吸收存储,夜间海水则通过长波辐射和热通量释放能量,一天中总的效应是海表面向大气释放能量。

    2009年S1期 v.39;No.171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引用频次:4 ]
  • 黄海西北部春、秋季浮游病毒的生态分布特征

    时瑶;白洁;李海艳;李正炎;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黄海西北部海域春、秋季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度、盐度和Chla浓度等环境因子对浮游病毒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海区春季浮游病毒丰度在0.03~4.41×109particles/dm3之间,平均值为(0.67±0.95)×109particles/dm3。秋季病毒丰度在0.02~1.58×109particles/dm3之间,平均值为(0.31±0.28)×109particles/dm3。春、秋季浮游病毒的水平分布呈现出近岸区域较高,离岸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垂直分布均为底层高于表层。春季浮游病毒分布除与盐度呈高度显著性负相关外,与其它环境因素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秋季浮游病毒与温度、盐度和Chl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2009年S1期 v.39;No.171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引用频次:1 ]
  • 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CO2分压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孙同美;张龙军;薛亮;

    依据2007年4~5月在北黄海走航连续观测所得pCO2数据,结合水文、化学、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该海域pCO2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pCO2测得值在335~495μatm之间,统计平均值为393μatm,其中黄海混合水海域由于受生物活动、碳酸盐体系和温跃层等因素共同作用为大气CO2的汇区;辽南沿岸大部分海域由于受生物活动影响为汇区;而山东半岛北岸受渤海沿岸水输入影响的泥沙沉积区、成山角冷水涌升区及西朝鲜冷水海域为大气CO2的源区。

    2009年S1期 v.39;No.171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引用频次:4 ]
  • 船载涡动相关观测系统及其有效性研究

    薛宇欢;高会旺;高增祥;

    涡动相关法是海-气间热量、物质与能量交换通量观测的标准方法,但其在船基平台上的应用非常困难。通过由光纤罗经和高精度差分GPS组成的船体运动姿态监测系统与涡动相关系统相结合,本文建立了新型的船载涡动相关观测系统。利用船体运动姿态监测系统的观测数据,可由Edson提出的船体运动校正公式计算出真实的三维风速,因此可以准确获得三维风速脉动的观测。采用这种新型的观测系统,我们在渤海进行了试验观测,对实测湍流能谱与其它湍流特征参数的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统可以有效去除船体运动对海-气间交换通量观测的影响。不同海况下校正前后湍流强度和动量通量的比较结果显示,在4~5级海况下,校正前的湍流强度的平均值比校正后的大20%,而校正前的动量通量的平均值约为校正后的2倍。这表明,在较高的海况下,使用船体运动姿态监测系统对实测的三维风速进行校正非常必要。这种新型的观测系统使得海-气间交换通量的精确观测成为可能。

    2009年S1期 v.39;No.171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引用频次:5 ]
  • 青岛及周边海区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

    王江涛;齐红菊;李宁;谭丽菊;

    2007年10月对青岛及周边海区海域进行综合调查,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并测定了其氧化还原电位(Eh)和硫化物(AVS)的含量,以了解海域的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青岛及周边海区基本属于弱还原环境,电位值从53.0~211.5mV,平均值127.4 mV。氧化还原电位值近岸低,远岸海域较高,海域之间起伏不大,相对比较平稳,其中以胶州湾表层沉积物的电位值较低,污染比其它海域严重。氧化还原电位和硫化物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呈负相关性。然而,由于影响硫化物含量的因素很多,相关性不是很明显。

    2009年S1期 v.39;No.171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引用频次:12 ]
  • 2006年夏季北黄海海域氮的形态和分布

    张传松;张婷;米铁柱;祝陈坚;石晓勇;

    通过2006年夏季对北黄海的现场调查,对氮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夏季北黄海总氮(TN)浓度的变化范围是BDL~44.17μmol/L,其中溶解有机氮(DON)是最主要的存在形式,占总氮的64%,溶解无机氮(DIN)次之,颗粒氮(PN)最少,总氮的分布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高的趋势。在北黄海30 m以浅水体中,DIN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DON的含量则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DIN与DON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恰好相反。PN的浓度各层差别不大,30 m层含量较低,底层最高。总氮在各层的分布比较均匀,只有底层略高。

    2009年S1期 v.39;No.171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引用频次:8 ]
  • 网采海洋浮游植物中生源硅的提取与测定

    岳金萍;李铁;杨桂朋;

    浮游植物生产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其产物之一的生源硅是海洋沉积物中的主要生源成分。为了解浮游植物中生源硅的含量、分布、变化以及对沉积物生源组分的贡献,在近岸海域用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植物样品,选用碳酸钠为提取剂,对提取和测定的条件进行了实验,确定了近岸海域网采海洋浮游植物试样中生源硅测定的化学提取方法。该方法的适宜提取条件为:碳酸钠浓度为2 mol/L,固液比以5 mg/mL为佳,在85℃恒温水浴间歇震荡1.5 h提取生源硅,以硅钼蓝法测定,所得结果有很高的重现性。方法的检出限为0.005%,精密度可达0.03%~0.36%。

    2009年S1期 v.39;No.171 1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引用频次:1 ]
  • 青岛近海海洋中总β的测定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李恒;王江涛;谭丽菊;

    对青岛近海海水、沉积物和生物样品中的总β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春夏秋冬4个季节海水中总β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61,0.052,0.039和0.065 Bq/L,总体水平分布为低纬度海区浓度低于高纬度海区,随季节的变化趋势是:冬>春>夏>秋;(2)沉积物总β波动范围为0.82~1.08 Bq/g(干重),平均含量为0.93 Bq/g(干重),水平分布为高纬度海区高于低纬度海区;(3)生物体中总β的波动范围为0.25~0.97 Bq/g(干重),平均含量为0.70 Bq/g(干重),水平分布为高纬度海区高于低纬度海区。调查海区的放射性均属正常本底水平。

    2009年S1期 v.39;No.171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引用频次:2 ]
  • 山东近海水体石油烃的分布特征研究

    谭丽菊;张哲;王江涛;张文浩;

    根据2006~2007年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对山东近海石油烃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山东近海石油烃年平均浓度为0.113 mg/L,属于三类水质。其中,冬季石油烃含量最高,平均浓度达到0.289 mg/L,春季、夏季次之,仅占冬季浓度的20%~30%,秋季最低,平均浓度为0.031 mg/L。从调查海域石油烃平面分布来看,基本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唐岛湾、崔家潞湾和青岛前海海域。

    2009年S1期 v.39;No.171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引用频次:16 ]
  • 北黄海溶解无机氮组成、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

    史华明;王丽莎;石晓勇;

    根据2006~2007年北黄海海区4个航次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该海区的溶解无机氮(DIN)四季组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区DIN浓度与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在国家一类海水水质范围内;在调查海区中部表层春夏秋3个季节存在DIN低值区,最高浓度在2μmol.L-1以下;DIN全年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DIN组成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秋冬3个季节DIN以NO3-N为主要组成部分,夏季NH4-N成为DIN的主要组成部分(59.2%),NO3-N和NH4-N在春季、夏季、秋季的表层浓度较低,底层浓度较高,冬季各层次之间没有明显差异;NO2-N各层次之间没有明显变化。

    2009年S1期 v.39;No.171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引用频次:7 ]
  • 山东近岸海域总铀的分布研究

    谭丽菊;王江涛;张哲;李恒;山颖获;

    在2006-08,12月和2007-04,10月对山东近海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区海水、沉积物(秋季)和生物体(秋季)中总铀的含量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总铀的含量变化范围为2.46~4.59μg/L,平均浓度为3.32μg/g,均处于正常的本底水平,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季节分布表明,秋季浓度最高,其他3个季节浓度接近。沉积物中总铀的含量变化范围为1.46~2.24μg/g,平均浓度为2.01μg/g,平面分布呈现近岸海域大于远岸海域,青岛近海含量较高的分布特征。生物体中总铀的含量范围为0.23~1.07μg/g(干重),平均浓度为0.50μg/g(干重),各站位生物体中总铀的相对含量总体呈现胶州湾内较高、南部海域高于北部的分布特征。

    2009年S1期 v.39;No.171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引用频次:1 ]
  • 青岛近海夏季溶解有机碳的分布

    梁成菊;王江涛;谭丽菊;

    本文于2006年8月在青岛近海的不同站位与水深采集海水样品,用于溶解有机碳的测定,通过高温催化氧化法完成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水DOC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46~220μmol/L,平均值为177μmol/L。DOC的水平分布大致具有东北部海域较低,西南部海域较高的趋势,其分布与陆岸排放、石油烃污染、生物活动及沉积物的释放有关。DOC的垂直分布规律为:在表层和10 m层较高,在10 m层为最高,这与生物活动在表层和10 m层较强烈具有密切关系。DOC的周日变化呈现双周期型,在11:45左右和17:40左右分别出现极大值,在14:40左右和02:40左右出现最小值,DOC的周日变化不仅与生物活动有关,还与海水的涨落有关。

    2009年S1期 v.39;No.171 217-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引用频次:7 ]
  • 山东近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态总铬和铜的时空分布

    谭丽菊;李月;王江涛;

    对山东近海海水中的溶解态总铬和铜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总铬和铜的四季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1.92~3.25和1.18~2.16μg/L。时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两者都是在夏季浓度最低,反映了陆地径流的影响。两种重金属在海水中的水平分布特征为,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浓度降低,说明两者的水平分布均受到陆源输入和沉积作用所控制。另外,生物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分布。两种重金属的含量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相比,均达到一类水质标准,说明调查海区水质良好,没有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2009年S1期 v.39;No.171 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引用频次:3 ]
  • 胶州湾海水淡化排海浓盐水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王晓萌;梁生康;石晓勇;王修林;

    在实验室条件下,系统分析了青岛华欧海水淡化厂所产浓盐水主要性质,并考察了浓盐水对胶州湾浮游植物优势种中肋骨条藻、柔弱角毛藻、尖刺拟菱形藻和海洋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同时利用非检测毒性效应模型初步探讨浓盐水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非检测效应浓度。结果表明,华欧海水淡化厂排海浓盐水的盐度、悬浮颗粒物含量、各项营养盐含量以及各类重金属含量均明显高于原海水;其排海浓盐水对胶州湾优势浮游植物中肋骨条藻、柔弱角毛藻、尖刺拟菱形藻和海洋原甲藻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浓盐水的高盐度是影响海洋原甲藻生长主要原因,对于中肋骨条藻、柔弱角毛藻和尖刺拟菱形藻,浓盐水中抑制其生长的因素不仅是盐度,其它成分可能也对其产生抑制作用;最后通过计算,初步确定38.6为浓盐水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生长具有明显影响的非检测效应浓度。

    2009年S1期 v.39;No.171 227-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引用频次:9 ]
  • 系列聚酰胺-胺破乳剂对O/W型模拟含油污水破乳性能的研究

    刘优昌;毕彩丰;赵宇;高志贤;马慧杰;

    以乙二胺和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合成了0.5~3.0代(G)聚酰胺-胺(PAMAM)树枝状大分子,并考察了不同条件下整代PAMAM对O/W型模拟含油污水的破乳除油性能。结果表明,随着PAMAM支化代数、浓度、破乳温度和破乳时间的增加,破乳剂的破乳性能有所提高。在40℃9、0 min、添加量为120 mg/L时,3.0代PAMAM破乳除油率86.8%。

    2009年S1期 v.39;No.171 234-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引用频次:5 ]
  • 不同浓度碳源下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异养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研究

    连子如;王江涛;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法,在设定的不同有机碳浓度(0,27.5,275 mmol/L)和无机磷酸盐浓度(0.3,1,2μmol/L)条件下,选用天然海水中的异养细菌和中肋骨条藻进行混合培养,研究菌、藻的生长情况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探讨菌、藻对无机磷的竞争关系。在外源有机物的浓度分别为27.5,275 mmol/L下,细菌前两天比生长速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66/d和0.73/d,相对不加有机碳组的0.53/d明显增大,其指数生长主要在培养开始的1~2 d,而藻类则在第3天后开始指数生长。随着无机磷酸盐浓度的增加,藻密度、细菌丰度和其对磷酸盐的吸收量都有所增加。在低浓度磷下,外源碳的加入对于藻细胞吸收磷有影响;高浓度磷(>1μmol/L)下,外源碳的加入对于藻细胞吸收磷几乎没有影响。

    2009年S1期 v.39;No.171 23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引用频次:6 ]
  • 气体在Si(111)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张伟涛;胡仰栋;夏红卫;庞泉德;欧阳旭;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计算了SiCl4,SiHCl3,H2,HCl在Si(111)表面的垂直吸附能和吸附结构。发现SiCl4,SiHCl3和Si衬底表面原子间的吸附结构不稳定,相比之下SiCl4,SiHCl3分子都容易吸附在凸起的Si原子上。衬底对SiHCl3的吸附能要大于对SiCl4的。SiCl4和SiHCl3分子断开1个Si Cl键后更容易吸附在Si(111)表面的悬挂键上。H2在Si(111)表面的2个位置的吸附能比较接近,HCl倾向于以H端吸附在电荷多的表面硅原子上。Si(111)表面对HCl的吸附能最大,当产物HCl出现后,其在Si(111)表面表面的脱附将成为反应的控制步骤。

    2009年S1期 v.39;No.171 242-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引用频次:2 ]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末端扇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江志强;张金亮;

    以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二上亚段1砂组末端扇沉积体系为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研究区识别出1个中期、6个短期和若干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并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进行储层预测,通过对基准面控制下各时期的沉积相和砂体厚度的分析,确定此地区储层砂体在SSC1和SSC6时期最为发育,砂体厚度由东北方向向西南方向递减。

    2009年S1期 v.39;No.171 247-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引用频次:8 ]
  • 2008年7月下旬南黄海西部水温状况分析

    匡晓迪;吴德星;郭心顺;

    通过对2008年7月下旬的实测CTD水温数据进行客观分析,描述了南黄海夏季水温分布的主要特征,并对典型的水文现象——南黄海冷水团和表层冷水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2008年7月下旬,南黄海西侧存在冷水团中心,其中心温度只有7℃,且冷中心位置与历史图集资料相比向西偏移近2个经度,呈现温度偏低、向岸加强的特征;首次观测到连云港外海,5 m层近岸存在2处地形引导的表层冷水中心的现象;结合潮混合原理和观测海区的地形特点,指出潮汐锋及地形导致的上升流是表层冷水域和底层冷水中心产生的主要原因。

    2009年S1期 v.39;No.171 25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引用频次:0 ]
  • 冬季黄海暖流变化及其原因浅析

    宋新;林霄沛;王悦;

    基于高分辨率的ROMS模式,以黄海暖水舌作为黄海暖流的示性指标,采用了谱分析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黄海暖流主轴东西向的摆动和暖水舌南北向的变动,结果表明:(1)黄海暖流暖水舌的南北向变动存在5 a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与纬向风速、超前其1个月的纬向风速和超前其1个月的经向风速相关,风速大则前锋位置就北移;(2)黄海暖流主轴的东西向摆动存在6~7 a的周期变化特征,与超前其1个月的经向风速相关,风速大则主轴西移。

    2009年S1期 v.39;No.171 259-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引用频次:14 ]
  • 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盐度变化的年代际及年际特征分析

    吕翠兰;鲍献文;吴德星;陈学恩;于华明;

    在收集渤海和北黄海1950年代至今大量冬季实测盐度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经融合时空插值进行网格化,10 a平均得到5个年代(1950、1960、1970、1980和1990年代以后)平均状态下表层、10 m层和20 m层(近底层)的盐度分布,后利用融合时空插值与逐步订正相结合的方法得到逐年冬季盐度场。分析发现:(1)自1950年代至今,冬季渤海及北黄海盐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升幅达0.04 psu,升高最快的区域位于渤海湾,最大年均升幅为0.14 psu,北黄海高盐舌具有明显伸入渤海的特征。在所研究的近50 a里,北黄海32 psu等盐度线向西推进了约3个经度;(2)1960年代比较特殊,渤海各水层盐度与1950年代相比大幅降低,这可能与1960年代为多为湿年且黄河平均径流量增加有关,但北黄海32 psu等盐线依然明显伸向渤海方向;(3)从1980年代开始,渤海及北黄海盐度的空间分布形态与1950~197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渤海中部盐度降低,渤海湾、辽东湾盐度高于渤海其它区域,水平盐度梯度减小,伸入渤海的高盐舌消失;(4)对渤海和北黄海各年冬季盐度作EOF分析,其中第1模态(方差贡献达87.01%)时间系数序列与黄河径流量的相关系数为-64.57%,渤海和北黄海盐度的变化与黄河径流量的变化存在较强的负相关。

    2009年S1期 v.39;No.171 26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引用频次:12 ]
  • 中国东部近海热含量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史得道;孙即霖;

    利用实测海水温度、盐度资料和SODA,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渤、黄、东海热含量和海气界面净热通量及海洋平流输送热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用SODA资料与用实测资料计算得到的热量输送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计算海域中海水热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最小值出现在2,3月份。海表净热通量与海洋平流热量输送在不同的月份对海域海水热含量变化的作用与季节有关,5~8月渤、黄、东海通过海气界面获得的净表面热量大于通过海洋平流输送的热量,两者都使热含量增加。从9月到次年3月,海气界面净热通量为负,海洋通过海表面失去热量,特别是在冬季,海水失去热量比较多,而平流输送就弥补了部分热量散失。

    2009年S1期 v.39;No.171 274-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引用频次:15 ]
  •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极涡的变化研究

    朱智慧;王延凤;

    采用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s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Northern Atlantic Oscilation)指数、极涡面积(PVA,Polar Vortex Area)指数、极涡强度(PVI,Polar Vortex Intention)指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冬季PVA指数基本和NAO指数呈反位相变化,冬季PVA指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NAO指数、PVA指数、PVI指数都具有多重周期变化特征,具有较为一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都具有准9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和4~5 a的年际振荡周期;在强(弱)NAO指数年份,极地地区500 hPa高度场降低(升高),冷空气向极地地区收缩(冷空气向中纬度活动),PVA指数偏小(偏大),而PVI指数偏大(偏小),在年际变化尺度上,NAO与极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极涡为2极分布,且极涡偏向大西洋侧,太平洋侧较弱,为典型的北大西洋局地的NAO分布;在1988年左右,冬季NAO指数有一突变现象,冬季PVI指数在1976年前后有一突变现象,比冬季NAO指数的气候突变要稍微提前,冬季PVA指数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NAO指数突变后60°N以北的距平中心位置更靠东,强度更大。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极涡表现为3极,其显著变化中心主要表现在40°N附近的异常高中心,且环球一圈,没有极涡的优势偏心特征。

    2009年S1期 v.39;No.171 281-286+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引用频次:12 ]
  • 东海大堤对湛江湾水动力环境影响的研究

    李希彬;鲍献文;马超;于华明;

    本文在湛江附近海域建立了三维动边界水动力模型,通过验证,结果与观测数据符合良好,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分别模拟计算了湛江东海岛填海大堤现状以及1958年大堤修建之前湛江海域的水动力场,通过2种情况下的流场、潮位、纳潮量以及水交换率的比较,分析了东海岛大堤的存在对湛江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2009年S1期 v.39;No.171 287-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引用频次:14 ]
  • 正压潮流对南海东北部深水海域大振幅内孤立波影响的数值模拟

    石新刚;范植松;李培良;

    分别在由正压涨潮潮流和斜压环流、正压落潮潮流和斜压环流构成背景流场的情况下进行南海东北部深水海域(深水海盆和陆架坡折海域)大振幅内孤立波的数值模拟。分析正压潮流对内波模态结构函数φ(z),GK-dV方程非线性系数α、频散系数β、长内波相速度c、内孤立波振幅和波形的影响。发现正压潮流对φ(z)和β影响较小,而对α和c影响较大。对α的影响随着水深的变浅越来越大,而对c的影响是一致的,且当斜压环流与正压潮流同向时α(绝对值)和c值比较大。同时在诊断模拟内孤立波过程中发现,正压涨落潮潮流对内孤立波主孤立子波形和振幅影响的差别较小,但是对内孤立波的非线性演变过程影响的差别较大。

    2009年S1期 v.39;No.171 297-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引用频次:15 ]
  • 跃层中运动小球产生的内波对表层流场的影响

    秦朝峰;陈旭;于佳;

    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三层流体,运用激光片光源的粒子图像和测速技术(PIV),研究了当小球沿着密跃层中心线匀速运动时产生的内波对表层流场的影响。实验表明:内波在表层产生的辐聚辐散导致了表层流场的变化,形成了辐散场,其峰线有类似于Kelvin波峰线的形状,用散度来描述;当小球以不同速度运动时,辐散场以散波形式呈现,而没有看到横波;辐散的角度随着内Froude数呈现先增后减。

    2009年S1期 v.39;No.171 303-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引用频次:8 ]
  • 基于MODIS的黄海海雾研究——海雾特征量反演

    张纪伟;张苏平;吴晓京;刘应辰;刘敬武;

    基于MODIS卫星数据,运用卫星遥感基本理论,提取了海雾、晴空海面、高云等不同类型信息进行统计研究,结合前人经验,确定了雾区反演和特征量反演的方法。对2007年5月4日上午一次黄海海雾过程的进行了反演,得到了定量的光学厚度、液态水路径、有效半径、雾顶高度和能见度等特征量,并用沿海观测站的探空数据以及船舶资料,对用卫星资料反演的雾顶高度和能见度进行了验证,效果比较理想。

    2009年S1期 v.39;No.171 31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引用频次:36 ]
  • EOF方法与多元回归方法对热带SST拟合的比较

    钟贻森;翟方国;

    基于热带降水数据,本文比较了EOF模型与多元回归模型在海表面温度(SST)拟合估计上的优劣,拟合结果显示2种模型均能很好的体现赤道东太平洋ENSO现象引起的SST显著异常,而对其他海域变化的拟合则误差较大。对比2种模型的结果,尽管降水与SST两者的第一模态主成分之间存在95%的线性相关,但是忽略高模态特别是第二模态的EOF方法的拟合逊于包含多模态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而表明高模态的影响大于线性假设拟合的影响。进一步通过SVD分解方法分析降水与SST各模态相关性,结果表明占约13%变化的第二模态降水与SST存在相似的空间分布,因此纳入更多模态是多元回归模型更优的主要原因。

    2009年S1期 v.39;No.171 319-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引用频次:4 ]
  • 青岛近海口虾蛄的繁殖及摄食习性研究

    盛福利;曾晓起;薛莹;

    研究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繁殖与摄食习性,2007年12月~2008年6月在青岛近海定置网渔获物中采集样品1 539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口虾蛄雌雄性比最大值为3.18,平均为1.15。性成熟系数为(48.8~150.2)×10-3,初次性成熟体长为70~80 mm,繁殖盛期为5月中旬以后。绝对怀卵量为13 067~74 371粒,平均36 007粒。绝对怀卵量与体长、头胸甲长呈幂函数关系:E=13.839 BL3.334 8(r=0.921 1,n=27,P<0.01),E=1.661 9 CL3.233 1(r=0.888 9,n=27,P<0.01)。通过对口虾蛄胃含物分析发现,其饵料生物有26种,其中甲壳类15种,鱼类6种,多毛类2种,头足类1种。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变化,且摄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虾类为主,鱼类次之。

    2009年S1期 v.39;No.171 326-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引用频次:39 ]
  • 黄海南部春季银鲳渔场分布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袁杨洋;叶振江;刘群;王英俊;杨永桓;

    以国家973项目研究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黄海南部水域渔业海洋学特征、银鲳洄游行为及与渔场形成、渔期更迭关系。着重分析了2006年与2007年春季水温变化对渔场、渔期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温的空间分布是春季南黄海银鲳鱼群分布与渔场形成的重要因子,相对于2006年春,2007年黄海南部水域升温较快,鱼群进入渔场的时间较2006年更早;2007年渔汛盛期从5月上旬开始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结束,比2006年鱼群更为密集,规模更大,12℃是春季渔汛盛期开始的重要环境因子;同时,文中分析了南黄海大沙和吕泗渔场的性质特征,以为银鲳渔情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2009年S1期 v.39;No.171 33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引用频次:17 ]
  • 岩牡蛎和长牡蛎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观察

    滕爽爽;李琪;孔令峰;

    实验利用DAPI染色观察了岩牡蛎和长牡蛎正反杂交的受精卵在受精过程,减数分裂和早期卵裂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长牡蛎精子进入岩牡蛎成熟卵子后,激活卵子完成2次成熟分裂,同时,精核出现了2次明显的体积膨大扩散过程。第一次为精子刚入卵时,精核由固缩状态略微膨大去浓缩成为圆球形;另一次为第2次减数分裂之后,精核迅速扩散形成雄性原核,几乎与雌性原核同时形成。在长牡蛎♀×岩牡蛎♂反交组中,受精卵内核行为的变化与正交组相同。正反交组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具有明显的不同步现象,正交组的发育进程比反交组滞后。

    2009年S1期 v.39;No.171 338-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引用频次:12 ]
  • 山东沿海缢蛏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闫红伟;李琪;孔令锋;于瑞海;

    自2007年4月~2008年3月对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缢蛏的繁殖周期及其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和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而盐度则无明显变化。组织学观察显示,配子发生开始于6~7月,水温为22.0~27.8℃,大部分个体在9至10月成熟,10月后大规模产卵,此时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开始下降。结果表明,水温和叶绿素a的含量影响缢蛏的配子发育。缢蛏的卵细胞直径成显著的周年变化(P<0.05),从6月(22.6μm)开始增加,11月达最大值(66.3μm)。随着产卵的发生,卵径急剧减小,至1月,卵径降低至29.7μm。卵径周年变化与发育周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卵径可以作为判断缢蛏性腺成熟度的1个良好指标。

    2009年S1期 v.39;No.171 343-346+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引用频次:21 ]
  • 绿色杜氏藻的盐度耐受性及高盐胁迫对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姜玮;李赟;孙红梅;

    研究比较了7株绿色杜氏藻(Dunaliella riridis)对不同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藻株A57对高盐胁迫的耐受性最高。分析高盐胁迫藻株的胞内甘油含量并进行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胞内甘油含量的调整在高盐胁迫6 h内即可完成,但蛋白合成在胁迫初期受到显著抑制,胁迫持续至3周,一些功能蛋白的表达被明显诱导,表达强度是对照3倍以上或接近3倍的蛋白有75 kD7、0 kD、15 kD蛋白,近2倍的蛋白有26 kD、36 kD和40 kD,同时,54 kD和108 kD的蛋白则在高盐胁迫时被显著抑制。

    2009年S1期 v.39;No.171 347-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引用频次:12 ]
  • 不同饵料对三疣梭子蟹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徐云;马甡;

    研究虎鱼肉、鹰爪虾肌肉、杂色蛤肉3种不同饵料投喂体重为(31.01±1.06)g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生长和能量收支。实验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对三疣梭子蟹的生长以及能量收支都有显著影响。投喂杂色蛤组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其湿重特定生长率、干重特定生长率、蛋白质特定生长率和能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56%、2.26%、3.48%、0.49%,显著高于虎鱼组(P<0.05),摄食虎鱼、鹰爪虾和杂色蛤时的湿重、干重、蛋白质、能量转化效率均以摄食杂色蛤组为最高,分别为39.82%±2.09%、30.18%±1.86%、33.44%±2.81%、33.88%±3.09%,其中,蛋白质和能量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方差分析表明饵料种类对三疣梭子蟹能量收支各个组分占摄食能的比例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杂色蛤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为29.8%±0.9%,显著高于投喂虎鱼组17.93%±3.5%、鹰爪虾组18.21%±0.5%(P<0.05),投喂杂色蛤组排泄能占摄食能比例为7.32%±0.33%,显著低于投喂虎鱼组12.17%±0.63%、鹰爪虾组13.6%±0.18%(P<0.05)。实验结果表明投喂杂色蛤比虎鱼、鹰爪虾更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生长。

    2009年S1期 v.39;No.171 353-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引用频次:14 ]
  • 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喻冰冰;任素莲;王德秀;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血细胞具有4种典型形态,分别为圆球形、椭球形、锥形、纺锤形。细胞表面凹凸不平,可观察到沟、嵴状结构。Giemsa染色、光镜观察显示,血细胞可区分为Ⅰ型、Ⅱ型、Ⅲ型3种,Ⅰ型细胞数量最少,核质比最高。细胞个体较小,呈圆球形;核圆形或椭圆形,中位或侧位分布;胞质少,结构均匀,染为灰色。Ⅱ型细胞数量最多,核质比最低。细胞易变形,多胞突;核形多样,呈圆形、椭圆形、肾形、分叶状不等,侧位或中位分布;胞质丰富,染为浅灰色。Ⅲ型细胞数量与核质比介于Ⅰ型和Ⅱ型之间。细胞圆球形、椭球形、纺锤形或锥形;核结构致密,侧位或中位分布;胞质较丰富,染为蓝色,内含不同数量的泡状结构。不同发育期的Ⅲ型细胞,胞质染色强度略有差异。透射电镜观察显示,Ⅰ型细胞呈圆球形,胞核大,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胞质稀少,内含极少量的泡状结构及粗面内质网片段。Ⅱ型细胞形态多样,边缘不规则并伸出许多胞突;胞核圆形、椭圆形、肾形、分叶状,异染色质较多;胞质内含较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片段、溶酶体及囊泡结构。Ⅲ型细胞呈圆球形或椭球形,具胞突;胞质内含丰富而密集排列的线粒体、内质网片段及囊泡结构,可见糖原区域;部分细胞呈现退化特征,如核膜溶解、核固缩、细胞器溶解等。光镜和电镜下,栉孔扇贝血细胞胞质内均未发现有明显的胞质颗粒存在。

    2009年S1期 v.39;No.171 35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引用频次:1 ]
  • 7株盐藻的5.8S rDNA和ITS序列及RAPD分析

    姜玮;乔文文;李赟;

    研究的7株盐藻(株号分别为A85、A57、A83、A43、C43、A121和A124)均含有2根鞭毛,细胞形状均为长椭圆形或梨形,眼点不明显。在高盐度培养条件下7株盐藻甘油合成能力均明显增强,这与描述的绿色杜氏藻特征相似。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些盐藻的分类地位,了解其与其它杜氏盐藻种的亲缘关系,本研究PCR扩增7株盐藻的5.8S rDNA和ITS序列,并完成序列测定,将从Genbank搜索的27条已定种杜氏盐藻的相应序列与7条扩增序列同时进行分析,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7株盐藻均与绿色杜氏藻(D.viridis)亲缘关系最为密切,7株盐藻可能均属于绿色杜氏藻,其中A85、A57和A83亲缘关系最近,A121和A124关系最为密切。筛选的11个随机引物进行7株盐藻RAPD分析的结果与采用5.8SrDNA和ITS序列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2009年S1期 v.39;No.171 363-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引用频次:5 ]
  • 投饵与不投饵海参养殖池塘水质变化的初步研究

    刘峰;王芳;董双林;任贻超;谭福;

    初步调查了投饵和不投饵2口海参养殖池塘水质的变化以及换水对池塘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种养殖模式下,池塘水体的pH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盐度则缓慢降低,两者皆在降雨期间波动剧烈;池塘的水温、NH4+-N、NO3--N、NO2--N、NH3-N和SRP在夏季偏高,春季和秋季较低,季节变化明显;池塘水体的TN和TP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投饵池塘NO2--N含量显著高于不投饵池塘(P<0.05),其它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2池塘水体皆属于磷限制中度营养化水。换水后,2池塘水体的pH和盐度波动趋于平稳;TN含量差异不明显,TP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NH4+-N、COD、NO3--N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NO3--N、NO2--N含量换水后不投饵池塘降低,投饵池塘升高,两者差异显著(P<0.05)。换水对池塘水质的影响可能与投饵和池塘的底质有关。

    2009年S1期 v.39;No.171 369-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引用频次:14 ]
  • 中国刺参与日本红刺参杂交子一代的早期生长比较

    胡美燕;李琪;孔令锋;李莉;

    研究以中国刺参和日本红刺参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参阶段的生长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杂交组的受精率、孵化率均低于自交组,但是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日本红刺参♀×中国刺参♂杂交组(JC)在幼虫期和稚参期的各生长性状平均值均大于其它3组,并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日本红刺参♀×中国刺参♂组(JC)的体长和体重的杂种优势率均较为明显,其幼虫体长和稚参体长、体重的杂种优势率分别在4.60%~6.90%,8.39%~18.85%和23.21%~63.74%之间;中国刺参♀×日本红刺参♂组(CJ)的杂种优势率在160日龄后表现为正值。杂交子一代中存在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的现象可能与母性效应、性别连锁和细胞质遗传有关。

    2009年S1期 v.39;No.171 375-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引用频次:33 ]
  •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张鹏;邹立;姚晓;郭新宇;高会旺;山口一岩;

    为探讨潮间带区域营养盐的分布和输运特征,于2007年7月在东营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并分析上覆水和间隙水溶解无机态硝酸氮(NO3-N)、氨氮(NH4-N)、亚硝酸氮(NO2-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3-Si),以及溶解总氮(DTN)和总磷(DTP)含量。结果表明:(1)潮间带水体中NH4-N和NO2-N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80μmol/L和0~24μmol/L,平均浓度分别为30μmol/L和10μmol/L,均为由近岸向海和由南向北逐渐降低;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10~50μmol/L,平均浓度为30μmol/L,由近岸向海由北向南逐渐降低;PO4-P浓度在0~0.12μmol/L间变化,平均浓度为0.04μmol/L,整体由南向北浓度逐渐降低。(2)潮间带间隙水中NH4-N浓度变化范围为120~180μmol/L,平均浓度为140μmol/L;NO2-N浓度变化范围为0~16μmol/L,平均浓度为6μmol/L,由西南部近岸的高值区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2~24μmol/L,平均浓度为10μmol/L,除近岸的低值区,整个区域浓度变化不大;PO4-P浓度变化范围为0.1~1.5μmol/L,平均浓度为0.3μmol/L,由西北和东南两个高值区向其他区域逐渐降低;SiO3-Si浓度变化范围为30~80μmol/L,平均浓度为50μmol/L,由近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为探讨潮间带区域沉积物营养盐的输送方向,进行实验室淋溶实验,结果表明:落潮时DTN和DTP浓度都是由沉积物表层向底层递增,低潮和涨潮时DTN和DTP浓度则反相变化。根据化学计量限制计算,P和Si都可能成为该区域底栖藻生长繁殖的限制性因子,其中P是首要影响因子。

    2009年S1期 v.39;No.171 381-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引用频次:5 ]
  • 二次封孔对化学镀双层镍磷合金耐蚀性的影响

    孙明志;高荣杰;杜敏;

    本文在有机硅初次封孔后用丙烯酸树脂对普通碳钢表面化学镀双层镍磷实施二次封孔,研究了组成对封孔效果的影响;通过海水全浸、弱极化曲线、交流阻抗等手段研究了二次封孔前后镍磷镀层的耐蚀性能,通过试验结果解释了二次封孔对耐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二次封孔处理后,化学镀层在海水全浸时腐蚀出现的时间明显延长,极化电阻显著变大,阻抗谱图中电荷转移电阻Rt、表面膜电阻Rc、孔内电阻Rp值也显著变大。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封孔能够显著提高镀层的耐蚀性能,在质量组成为树脂∶二甲苯=3∶7时二次封孔达到最佳效果。

    2009年S1期 v.39;No.171 38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引用频次:2 ]
  • 低温煤焦油/甲醇为基料的微乳化燃料的制备研究

    王立英;李春虎;侯影飞;于英民;冯丽娟;

    实验以低温煤焦油为原料,通过对其简单处理,制备出精焦油;并与甲醇和柴油进行微乳化。分别考察了精焦油与柴油的互溶性,不同配比下的最佳HLB值,中等碳链脂肪醇的助溶效果,助溶剂和乳化剂用量与临界互溶温度的关系及对乳状液粒径的影响;并用自制的CoCl2试纸检验所配制的微乳液的类型。实验表明,以正戊醇为助溶剂的助溶效果最好;随乳化剂、助剂加入量的变化,形成微乳液的临界互溶温度和乳状液内部的液滴粒径不同;CoCl2试纸检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乳液均为W/O类型;燃烧热值测试表明,制备的微乳液燃烧热均在8 000千卡以上。

    2009年S1期 v.39;No.171 396-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引用频次:3 ]
  • 近海沉积物主要成分的连续提取与测定

    李万超;李铁;

    研究海洋沉积物中的主要成分组成情况是了解海区生物生产和物质来源的有效信息。本文选取了南黄海采集的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分离和测定了碳酸钙、水合铁锰氧化物、有机物、生源硅、残渣等主要成分的含量,探讨了连续提取法在近岸沉积物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提取法对沉积物主要成分可分离完全,其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可满足研究需要,各组分加和总量为98.1%~99.1%;碳酸盐、有机物与元素分析仪测定的无机碳、有机碳结果对比具有一致性,表明近岸沉积物主要成分分离和测定方法具有可靠性。

    2009年S1期 v.39;No.171 40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引用频次:19 ]
  • 东濮凹陷文南地区沙二下亚段湖泊相沉积特征

    董刚;纪友亮;张金亮;王秀林;常振恒;彭军;

    为了查明文南地区沙二下段的沉积作用类型,利用钻井取心、测井解释、重矿物分析等资料,对文南地区沙二下亚段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南地区沙二下亚段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地层岩性以大段的紫红色和红色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为特征,粒度分布和沉积构造反映水动力以弱的牵引流为主要特征。本次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湖泊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将其划分出泥滩、滩坝、砂泥混合滩、三角洲相和半深湖-深湖相,其中三角洲相序由于湖平面的频繁振荡发育不完整。研究区湖泊垂向沉积序列以由三角洲平原、滩坝、泥滩和砂泥混合滩组成的红色岩层为特征,同时对研究区的湖泊沉积体系和常规陆源碎屑湖泊沉积体系进行了比较。

    2009年S1期 v.39;No.171 406-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引用频次:7 ]
  • 一株分离自海洋的细菌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朱生凤;朱有庆;辛宇;梁生康;

    从青岛近岸海域筛选到1株产胞外表面活性物质的菌株,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降至30.5 mN/m,经初步鉴定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薄层层析、红外光谱及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化合物,其化学组成为海藻糖和含β-羟基的十四及十六烷酸。该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乳化能力,其临界胶束浓度较低,为48.5 mg/L。通过摇瓶发酵实验确定其产表面活性剂的适宜条件为:葡萄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培养基初始pH为7.50,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20 h。

    2009年S1期 v.39;No.171 415-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引用频次:5 ]
  • 台式偏振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海洋沉积物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刘明;徐琳;张爱滨;潘力;范德江;

    使用SPECTRO XEPOS台式偏振X射线荧光光谱仪,能够同时对海洋沉积物中包括重金属在内的绝大多数化学组分的测定,具有检测限较低、误差小、稳定性好等特点,其中对Mg,Al,Si,P,S,Cl,K,Ca,Mn,Fe,Ni,Cu,Zn,Br,Rb,Sr,Y,Zr,Pb等元素测试效果更好。对渤海湾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研究表明,该区重金属元素与粒度相关性较好,符合"粒度控制率",各重金属在海河口附近含量较高、滦河口附近含量较低,南部向海方向含量增加。

    2009年S1期 v.39;No.171 42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引用频次:21 ]
  • 遥感技术在南丹-都安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

    周永刚;李三忠;戴黎明;金宠;刘博;刘丽萍;刘鑫;王建;郝义;王涛;刘恩山;索艳慧;周均太;焦倩;

    以GIS为平台,利用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和构造地貌学研究方法,以构造地质学为基础,对南丹-都安断裂带及其周边的伴生构造进行了研究。基于遥感影像部分地质异常(线性异常和含水量异常)的自动提取技术,反演、分析了研究区的应力场,发现反演结果与统计的野外资料有很好的对应性,结果表明该区受到NE和近EW向两幕应力场的挤压作用。结合野外调查研究,揭示南丹-都安断裂在印支期表现为右行走滑和南西方向的逆冲,在晚燕山-喜山阶段表现为左行走滑和西向的逆冲作用。南丹-都安断裂带的现今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北段以右行走滑和逆冲作用为主;中段以逆冲作用为主;南段以左行走滑和逆冲作用为主。

    2009年S1期 v.39;No.171 428-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引用频次:7 ]
  • 粉土海床管道受力试验研究

    李景阳;李广雪;史经昊;

    利用物理模型试验,测量粉土海床海底管道所受波压的大小和方向。通过4组试验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波浪要素、不同埋深对管道受力的影响规律以及波流联合作用的特点。分析认为,粉土海床海底管道所受的波浪力基本上都是以下压力为主,管道受力的大小与方向最终会达到动态平衡。

    2009年S1期 v.39;No.171 435-440+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引用频次:3 ]
  • 海洋环境信息可视化网格平台

    唐珂;秦勃;洪锋;刘培顺;

    利用网格技术构建面向海洋环境信息的远程可视化环境,实现海量的海洋静态环境和动态数据的远程可视化服务,以满足海洋环境信息数据可视化在时效性、动态性、精度和规模等方面的需求。

    2009年S1期 v.39;No.171 441-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引用频次:4 ]
  • 利用多光谱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

    郑凯;管磊;刘佳佳;

    遥感技术已成为检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新手段。以青岛市为研究区,利用不同时相、不同传感器的多光谱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进行土地利用/覆盖的分类,并对分类精度进行了评估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

    2009年S1期 v.39;No.171 445-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引用频次:4 ]
  • 利用巴克码窗抑制OFDM水声通信系统信道内窄带干扰性能分析

    王新良;宋志杰;

    当水声信道中存在通信带宽范围内的干扰时,会严重影响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水声通信系统的误码率,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加巴克码窗的正交频分复用方法(WOFDM)并进行了理论分析。WOFDM方法通过对子载波信号在时域加载巴克码窗将信号中的窄带干扰成分近似白化,减小了由其带来的子载波频偏和相位漂移。数值仿真证明,WOFDM水声通信系统能有效地对抗由窄带干扰引起的误码,得到了和理论分析的一致的结果。

    2009年S1期 v.39;No.171 450-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1 ]
  • 数据仓库技术在海洋大气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中的应用

    崔松雪;刘艳艳;陈戈;

    针对海洋大气数据的特点,基于数据仓库技术设计并构建适于海洋大气数据存储管理的数据仓库模型,为长时间序列的海洋大气数据的存储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到MAGIS系统中。利用OLAP工具通过不同层次聚集功能基于原始数据生成不同时空分辨率的数据,从而为针对不同需求的分析提供适当的数据源。

    2009年S1期 v.39;No.171 45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引用频次:6 ]
  •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中数字电子罗盘的误差分析及校正

    冉红格;何波;刘贵杰;

    为提高电子罗盘在各类导航和精确定位系统中的定向精度,根据HMR3000电子罗盘的性能特点及应用特性,分析该数字电子罗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及其来源。通过电子罗盘在自主式水下机器人导航中的应用,本文对周围铁磁环境引起的航向误差使用硬件和软件校正技术。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该误差补偿算法使数字罗盘的定向精度得到很大改善,表明HMR3000型数字罗盘在水下机器人导航领域应用有良好前景。

    2009年S1期 v.39;No.171 459-462+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引用频次:8 ]
  • 解析小波域MVDR自适应波束形成

    华洋;宋志杰;王良;

    针对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minimum variance distortionless response,MVDR)方法在信源方位快速变化情况下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解析小波域MVDR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可在单次快拍条件下获得最优解。仿真及试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解析小波域MVDR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在信源方位快速变化时较MVDR方法具有更好的目标检测和方位分辨性能。

    2009年S1期 v.39;No.171 463-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引用频次:5 ]
  • 单轴双轮自平衡车姿态检测方案设计

    张吉昌;程凯;郑荣儿;

    针对单轴双轮自平衡车介绍一种基于惯性传感器的姿态检测系统,分析比较各惯性传感器在姿态检测系统中的性能优劣以及功能互补的特点。提出一种简易互补滤波算法对陀螺仪和加速度计进行数据融合,并对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检测性能。通过系统实际测试得到的数据绘制了曲线图,表明滤波算法对于提高系统精度是切实有效的。

    2009年S1期 v.39;No.171 467-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引用频次:42 ]
  • 一种基于WGKMW的网络结构核函数框架

    田径;赵犁丰;赵宇倩;

    在提出一种加权多宽度高斯核函数(WGKMW)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WGKMW的径向基网络结构的核函数的框架,即网络核模式(NKP),该核函数的框架具有径向基网络的特点,其实质是一种多参数的权重系数相对确定的神经网络。通过对WGKMW和高斯核函数(GK)的支持向量分类对比实验可以看出WGKMW的优越性。

    2009年S1期 v.39;No.171 47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引用频次:5 ]
  • 水下激光拉曼光谱探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杨志明;亓夫军;钟石磊;郑荣儿;

    研制一套应用于海洋环境的小型低功耗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探测的控制系统,可满足深海海底多种物质化学成分的激光拉曼原位分析的控制要求。该控制系统分为水上甲板控制子系统和水下数据采集子系统两部分。水上甲板控制子系统通过8芯电缆和水下数据采集子系统相连,通过RS485总线实现对水下部分的监测和控制;水下数据采集子系统以PC104计算机为平台,用Atmega16单片机进行辅助控制,整个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基于C#。浅海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可靠的完成水下激光拉曼光谱探测的控制和通讯要求,实现水下化学成分的原位测量。

    2009年S1期 v.39;No.171 475-478+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引用频次:10 ]
  • 海洋立管涡激振动抑振方法试验研究

    王海青;郭海燕;刘晓春;张永波;孟凡顺;

    为了减小海洋立管漩涡脱落所引起的振动,降低海洋立管疲劳损伤的程度,设计3种涡激抑振方案,对它们进行涡激振动试验。试验在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进行,在施加不同流速的外流时,测得采用不同抑振方案的海洋立管在涡旋脱落时顺流向及横向振动的应变时程曲线,使用DASP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在外流流速相同的情况下,有抑振措施的立管明显比无抑振措施的立管振动幅值小,所采用的抑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

    2009年S1期 v.39;No.171 479-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引用频次:31 ]
  • 二维广义Burgers方程随机超敏感现象数值研究

    付新刚;朴大雄;

    在随机边界扰动情况下二维的广义Burgers方程的解在稳定状态展现出非常重要的类似于确定性的边界扰动的随机超敏感现象。为了求解含有随机项的广义Burgers方程,采用广义多项式混沌表示该方程的解,使之转化为不含随机项的方程组,进而采用Chebyshev谱配置法进行求解;又因该问题没有解析解,故采用传统的Monte Carlo数值模拟来对比验证所得结果。

    2009年S1期 v.39;No.171 483-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引用频次:1 ]
  • 带五次项的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新差分格式

    王询;曹圣山;

    文中对带五次项的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提出了一种新的高精度守恒格式,并证明了该格式保证离散电荷和离散能守恒,而且是收敛和稳定的,通过数值计算与已有的格式进行比较,获得如下的结论:提出的差分格式族在取适当的参数后,精度上有很大的提高。

    2009年S1期 v.39;No.171 487-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6 ]
  • 时间周期的哈密顿—雅克比方程的粘性解

    徐俊丽;朴大雄;

    利用变分学和弱KAM理论中的有关知识,研究能量函数的行为,讨论了时间周期的哈密顿—雅克比方程的粘性解的有关性质,推广了Fathi和Siconolfi的结果。

    2009年S1期 v.39;No.171 492-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