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HAMSOM模式对海啸引起的水位异常的模拟

    韩树宗;姚晓萍;徐江玲;郑运霞;

    从海啸的特征出发,探讨在利用Hamburg Shelf Ocean Model(HAMSOM)对海洋上已经发生的海啸进行模拟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参数处理问题,同时利用理想地形进行多个实验,分析海啸发生后传播到近岸,尤其是200 km内的水位变化特征。成功的用数值模式对海啸进行模拟可以使海啸预警发挥重大作用。

    2009年06期 v.39;No.173 1153-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引用频次:1 ]
  • 中国雨季降水主模态季节演变的时空特征

    黄少妮;黄菲;黄健;

    利用1960~2000年全国436个地面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将中国雨季分为江南春雨期(3月16日~5月15日)、夏季风主汛期(5月16~7月15日)、夏季风后汛期(7月16日~9月15日)3个时段,应用S-EOF(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雨季旱涝型主模态季节演变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特征。主要分析了前3个主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第一模态(S-EOF1)的旱涝分布为江南初夏旱涝型,主要显示出江南地区在夏季风主汛期以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的旱或涝为主要特征,具有20~30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第二模态(S-EOF2)空间向量集中体现了夏季风主汛期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华南地区形成南北相反的旱涝分布,为南北跷跷板型,且这种分布在夏季风后汛期发生转变,这种南北旱涝急转型以2~4 a的年际变化为主。第三模态(S-EOF3)主要体现了夏季风后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华北和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呈负相关关系,即自南向北呈现三明治夹心型的旱涝分布,以低频年际振荡为主,显著周期为6~8a,同时还具有准30 a的年代际变化。

    2009年06期 v.39;No.173 1158-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引用频次:8 ]
  • 2008年青岛海域浒苔大爆发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李德萍;杨育强;董海鹰;郭丽娜;刘学忠;马艳;

    2008年6~7月,青岛近海海域出现了浒苔大爆发事件。本文通过分析卫星遥感的浒苔监测信息和海面风场资料表明,浒苔在5月中旬前后生成于黄海西北部海域,5,6月份黄海上空维持偏南风流场,在风应力作用下产生了偏北向表层海流,青岛海域大量积聚的浒苔是顺流漂移而至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表明,浒苔的发生与海洋环境及降水、光照等水文气象条件有关。6,7月份浒苔漂移至青岛海域时,青岛的气温升高,降水较往年偏多,天气特征更加促进了浒苔的生长,因而造成2008年青岛海域浒苔大爆发事件。

    2009年06期 v.39;No.173 1165-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引用频次:73 ]
  • 青岛一次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环流特征分析

    李斌;孙即霖;杨晓霞;杨凡;孙桂平;

    利用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站、垂直风廓线及GPS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对2008年8月14日下午,奥帆赛期间发生在青岛地区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中尺度强降雨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通过0.5 km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给出了有地形阻挡情况下海风环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副高减弱东撤和弱冷空气南下在中低空形成闭合低涡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海风中尺度辐合带上有风向切变辐合、大暴雨中心有明显的雷暴高压等中尺度天气系统。海风锋区辐合扰动向上传播,引发边界层扰动,是青岛局地大暴雨形成的主要抬升因素,而来自东南海洋上的暖湿平流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海风锋区辐合带上触发的强对流是大暴雨形成的直接原因;来自于海上的低空急流带来的大量水汽对强降雨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海风在深入陆地后所发生的辐合和上升运动,对造成海风所触发的局地大暴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9年06期 v.39;No.173 1171-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引用频次:13 ]
  • 半封闭高密度筏式养殖海域水动力场的数值模拟

    史洁;魏皓;

    基于2006年4月和7月在中国北方典型筏式养殖海域——桑沟湾的潮流特征的观测,对养殖设施(筏架与浮子等)和养殖生物(海带等)带来的阻力分别进行参数化,修改POM模型,对桑沟湾水动力场进行模拟,进而以此水动力模型驱动水质模型模拟该湾半交换时间,并与不考虑养殖阻力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加入养殖阻力的水动力模型能模拟出更加真实的潮流流速大小和垂直结构特征,即筏式养殖活动带来的潮流上边界层的存在。(2)由于养殖活动的影响,桑沟湾的流速减小40%,平均半交换时间延长71%。因此,如果忽视养殖活动本身对海水流动的阻碍作用,会高估桑沟湾的流速大小,高估营养盐和颗粒物的更新补充速度,进而影响对该养殖海域的养殖容纳量的评估。

    2009年06期 v.39;No.173 1181-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引用频次:52 ]
  • 褐藻寡糖对刺参体腔液和体壁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江晓路;杜以帅;王鹏;刘瑞志;杨学宋;吕青;

    研究刺参基础饲料中添加0.1%的褐藻寡糖对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酸性磷酸酶(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溶菌酶(Lysozyme,LSZ)活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40 d,每隔10 d取样1次,检测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褐藻寡糖组刺参体腔液中POD、AKP和ACP活性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POD在第10 d时极显著提高(P<0.01),比对照组提高306%,AKP实验期间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活性最高时比对照组提高298%,ACP和LSZ分别在第20和40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6%和26%;褐藻寡糖组刺参体壁中POD、AKP、ACP和LSZ活性与体腔液相比提高幅度较小,POD、AKP和ACP活性分别在第20,20和30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4%、20%和35%,LSZ活性略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褐藻寡糖均能提高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POD、ACP、AKP和LSZ活性,显著增强了刺参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将其应用为刺参免疫增强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2009年06期 v.39;No.173 1188-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引用频次:73 ]
  •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自然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

    高强;郑小东;孔令锋;王昭萍;王如才;

    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筛选了天冬氨酸转氨酶(AAT)、腺苷酸激酶(AK)、肌酸激酶(CK)、果糖二磷酸激酶(FBP)、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H)、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谷胱甘肽还原酶(GRS)、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甘露糖-6-磷酸异构酶(MPI)和核苷磷酸化酶(NP)等10种同工酶,并以短蛸Octopus ocellatus和目乌贼Sepia aculeata为外群,研究了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大连(DLC)、烟台(YTC)和莱州(LZC)3个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DLC、YTC、LZC 3个长蛸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较高,分别为20%,30%和30%(P0.99);群体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0.014,0.153,0.09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2,1.4,1.3。烟台长蛸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对3个种5个群体构建UPGMA系统树,并进行聚类分析。

    2009年06期 v.39;No.173 1193-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引用频次:18 ]
  • 温度和饥饿胁迫对红鳍东方幼鱼生长和耗氧率的影响

    王茂林;姜志强;张秀梅;张沛东;

    在水温6,10,14,18和22℃条件下,研究饥饿0 d,10 d,20 d,30 d和40 d对体重(181.75±17.21)g,体长(7.84±0.44)cm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幼鱼生长和耗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0~18℃时饥饿对红鳍东方幼鱼的存活无显著影响,经40 d饥饿,实验鱼的存活率为100%;而6℃和22℃时分别于饥饿32 d和36 d全部死亡。相同水温条件下,随饥饿时间增加,实验鱼的体重损失率增大,肥满度降低,而耗氧率下降。相同饥饿时间,随水温上升,体重损失率增大,肥满度下降,而耗氧率升高。同时,耗氧率昼夜节律显著,07:00和15:00时达到最高峰,而03:00时达到最低值。经方差分析表明,饥饿和水温对实验鱼体重损失率、肥满度和耗氧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发现,饥饿10~20 d时,耗氧率明显降低,而20~40 d时趋于稳定,实验鱼耗氧率的降低随饥饿时间延长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变化规律。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03-1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引用频次:13 ]
  • 淋巴囊肿病毒锌指蛋白基因lcn140的原核表达与结构分析

    闫秀英;孙修勤;

    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到中国牙鲆淋巴囊肿病毒分离株(LCDV-cn)的lcn140基因编码锌指蛋白。为了进一步研究lcn140基因的功能,本文对lcn140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与结构分析。首先将lcn140基因克隆到pET24a(+)原核载体,再以E.coliBL21(DE3)为宿主菌表达目的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解其结构与序列特征。结果表明,lcn140基因在原核载体中得到成功表达,表达的his标签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在结构和序列方面,lcn140基因编码C3H1型锌指蛋白,其含有4个C3H1锌指结构和4段简单重复序列。该结果为LCDV-cn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分子基础。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19-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引用频次:1 ]
  • 菲律宾蛤仔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

    焉翠蔚;徐睿;孙妍;庞军玲;

    菲律宾蛤仔软体部经匀浆、乙醇提取、旋转蒸发浓缩,得到菲律宾蛤仔乙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经有机溶剂萃取,依次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和水溶性组分。在32℃,pH=6.8的Na2HPO4-NaH2PO4缓冲体系中,研究菲律宾蛤仔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0.388 mg/mL。进一步动力学分析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对酪氨酸酶具有非竞争性可逆抑制作用,水溶性组分对酪氨酸酶具有竞争性可逆抑制作用。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33-1236+1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引用频次:22 ]
  • 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及RANKL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钙化的影响

    高岩;王敬东;张学成;

    观察核因子kB受体激活物配体(RANKL)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钙化的调节作用,以及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对RANKL调节作用的影响。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建立体外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模型,在培养介质中分别加入RANKL及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蛋白上清液,观察细胞钙沉积、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RANKL促进钙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沉积、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的表达,而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能够抑制RANKL的促钙化作用。RANKL可能通过增加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可能通过OPG/RANKL/RANK途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41-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引用频次:1 ]
  • UV-B辐射对大型海藻鼠尾藻抗氧化酶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影响

    李丽霞;赵妍;周斌;董开升;唐学玺;

    选择1种代表性的潮间带大型海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为试材,研究了其抗氧化酶体系对不同剂量UV-B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SOD及其CAT酶活性与UV-B辐射的剂量和时间关系密切,而POX活性与此相关不显著。各处理和对照中均未测出有效的APX活性。抗氧化剂AsA含量在低、中剂量UV-B辐射时呈增加趋势。SOD同工酶谱受到UV-B辐射的显著影响。中度剂量下CAT酶出现新的谱带(CATⅡ)。低、中剂量胁迫下POXⅡ活性有轻微增加,而在此次研究中,未能检测到APX同工酶谱带。这些结果表明鼠尾藻中SOD与CAT酶活性及AsA水平对UV-B辐射增强响应最敏感,在该藻抗紫外胁迫的应激反应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46-1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引用频次:20 ]
  • VBF水下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路径优化与模拟

    王常颖;张杰;王岩峰;官晟;

    针对水下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移动性,以基本VBF(Vector-Based Forwarding Protocol)路由协议为基础,提出了1种适用于水下移动传感器节点的路径优化算法。为了验证此路径优化算法的有效性,分别对基本VBF算法和改进的VBF算法进行了3个模拟实验;从数据包接收成功率和网络负载两方面分析比较了实验模拟结果。比较结果可以看出:文中提出的路径优化的VBF路由协议的数据包成功接收率要优于VBF路由协议,降低了网络负载,并且该优化算法实现简单,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网络延迟时间。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61-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引用频次:5 ]
  • Bounding Cube: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三维定位算法

    李娟;王珂;卢长刚;

    无线传感器网络经常会部署在三维区域内,但目前大部分节点定位方法仅考虑的是二维应用。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有限特点,提出1种三维节点定位算法bounding cube,研究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100 m×100 m×100 m的三维空间内随机部署400个节点,当已知节点密度>20%,通信半径分别为r=30 m,r=40 m,r=50 m时,相对定位误差均<40%,当已知节点密度>20%、通信半径>30 m时,一次定位比例可以达到100%。该算法的突出特点是方法简单、计算量小。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65-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引用频次:21 ]
  • Born近似解与Mie散射解的分析比较

    马丽珍;李新虎;史鹏;

    在遥感研究中,微分散射截面是1个重要的参数。针对相对折射率趋近于1的均匀球形粒子,在Born近似条件下求解出粒子的散射振幅函数和微分散射截面,通过与Mie散射理论结果的比较,对Born近似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讨论,提出相对折射率处于[1.01,1.09]之间的散射粒子近似解适用的范围。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75-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引用频次:0 ]
  • 利用油柱高度研究仓储层中油的运聚状态——以沾化凹陷为例

    姜素华;王志英;史新磊;边凤青;王鹏;

    在研究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仓储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油气二次运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仓储层中油的运移动力和运移阻力分析,计算仓储层油运移的临界油柱高度,来研究仓储层运移或聚集油的砂体厚度,判断仓储层内油的运聚状态,结果表明:(1)当仓储层的砂体厚度大于临界油柱高度时,仓储层可以起到输导油的作用,当仓储层的砂体厚度小于临界油柱高度时,仓储层不能运移油,起聚集油的作用;(2)临界油柱高度的值不是绝对的,它受孔隙度、埋深等因素的影响,三者之间有相互补偿的关系,临界油柱高度与孔隙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埋深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临界油柱高度的计算,研究一定埋深下仓储层砂体的厚度和物性的变化,可以判断仓储层内油的运聚状态,确定仓储层起输导油气还是聚集油气的作用,这对于寻找他源次生隐蔽型油气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78-1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引用频次:3 ]
  • 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合成及开采模拟实验研究

    孙建业;业渝光;刘昌岭;赵广涛;刁少波;孟庆国;

    基于自行研发的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开采实验装置,进行了电加热法和减压法2种开采技术的实验研究。实验材料采用粒径为0.18~0.25 mm的自然砂,0.0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和高纯甲烷,每次实验都分为水合物合成和开采两个阶段。实验结果表明:水合物首先在沉积物体系上层与外侧生成,然后在体系内部逐渐生成。在电加热法开采过程中,可分为初始分解、沉积物体系升温、大量分解3个阶段,加热点的位置、热量传递方向和速率决定着沉积物中水合物的分解位置和速率,该方法能量利用率较低。在减压法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速度先快后慢,设置的分解压力越低,分解速度越快。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89-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引用频次:32 ]
  • 生物洞穴对黄河口土样扰动试验研究

    陈友媛;高丽;刘红军;许国辉;贾永刚;

    生物洞穴对潮滩沉积物扰动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受到海洋沉积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学科交叉的重视,并影响潮滩沉积物侵蚀的细观机理。室内土柱试验制备了有生物洞穴和无生物洞穴扰动土样,模拟了波浪作用下土样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并对这2种土样进行了基本的物理力学性质测定和冲刷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洞穴形成的优势通道,使其孔隙水压力累积值小于无生物洞穴扰动土样,其表层的含水量和黏粒含量比无生物洞穴扰动土样大。当冲刷流速大于土样泥沙起动流速时,有生物洞穴扰动的土样比无生物洞穴扰动土样更容易被冲刷。但当冲刷流速增大到一定值时,有生物洞穴扰动土样与无生物洞穴扰动土样的抗冲刷性能又趋于一致,因此生物洞穴的存在将影响海岸侵蚀过程。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95-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引用频次:4 ]
  • 基于遗传算法的城市避震疏散优化模型研究

    马浩然;冯启民;

    通过引入当量长度的概念,构建了有组织疏散的城市避震疏散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GA)实现了模型的优化求解;当量长度考虑了疏散环节各种影响因素,较之单纯采用道路长度作为疏散距离而言更有实际意义;最后以青岛市某次假设地震为例,在GIS平台下实现了对避震疏散方案的可视化表达。

    2009年06期 v.39;No.173 1301-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5 ]
  • 大沽河流域农田径流污染研究

    刘占良;赫旭;安文超;孙磊;

    重点对大沽河流域的农田径流污染进行了研究,通过选定典型区域进行农田径流实验研究,计算出农田径流源强系数,为农田径流非点源污染研究提供计算参数;引用承担的《大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课题中对其他污染源的计算结果,对农田径流污染在整个流域中的分担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计算的水环境容量,确定大沽河流域污染物消减指标,制定污染防治对策,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服务。

    2009年06期 v.39;No.173 1305-1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引用频次:33 ]
  • 一类广义Duffing型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

    朱宏伟;张若军;

    研究了一类时滞依赖状态下的广义Duffing型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利用重合度理论得到了方程存在周期解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所得结果丰富和发展了现有文献的结论。

    2009年06期 v.39;No.173 1311-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引用频次:0 ]
  • 粗糙控制中面临的问题

    潘爱先;高赟;

    在介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控制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从采样数据中提取控制规则的过程指出了粗糙控制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主要包括决策信息表的建立、连续量的离散化方法、规则的不一致性、决策表的完备化和决策规则的去离散化等。并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说明和讨论。研究表明文中提出粗糙控制面临的问题是正确的,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2009年06期 v.39;No.173 1315-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引用频次:4 ]

研究简报

  • 栉孔扇贝血细胞活性检测方法的筛选与应用

    刘静;潘鲁青;

    筛选栉孔扇贝(Chalmys farreri)血细胞活性的检测方法,研究苯并[a]芘(B[α]P)对栉孔扇贝血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96孔培养板中栉孔扇贝血细胞接种密度在(1~32)×104cell/孔时,血细胞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细胞存活率在97.42%~98.82%之间,台盼蓝排斥法、四甲基偶氮唑(MTT)、二甲氧唑黄(XTT)比色法、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法均可作为栉孔扇贝血细胞活性的测定方法,而当血细胞接种密度在(12~32)×104/孔时,中性红比色法亦可作为血细胞活性的检测方法;同时实验采用Eagle培养液进行血细胞原代培养在0~24 h内血细胞活性较好。采用中性红比色法检测B[α]P对栉孔扇贝血细胞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与B[α]P作用浓度、时间呈正相关,其余方法均未检测出B[α]P对血细胞活性的影响。由此可见,B[α]P对栉孔扇贝血细胞活性具有免疫毒性作用,中性红比色法可以作为评价B[α]P对栉孔扇贝血细胞免疫活性的敏感指标。

    2009年06期 v.39;No.173 1198-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引用频次:5 ]
  • 程序化设计的简并引物克隆半滑舌鳎CYP17基因

    陈彩芳;温海深;何峰;董双林;

    采用1种新的简并引物设计方法——CODEHOP法来克隆半滑舌鳎CYP17基因。该法结合NCBI、Blastp、BlockMaker、CODEHOP等生物信息学资源和DNAMAN、Oligo6.0等生物软件,程序性设计半滑舌鳎CYP17基因的CODEHOP引物,从半滑舌鳎卵巢组织中成功克隆了CYP17基因,该基因片段与其它物种的CYP17家族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经鉴定,该基因属于整个脊椎动物的CYP17基因群,尤其是鱼类亚群。实验结果表明,程序性设计的简并引物较传统简并引物特异性更高,假阳性率少,更有利于实验成功。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13-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37 ]
  • 溶藻弧菌的PCR快速检测方法

    韩一凡;莫照兰;李杰;茅云翔;肖鹏;汪笑宇;杨官品;

    为建立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PCR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弧菌toxR基因的高变区序列设计1对扩增片段为161 bp的引物,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特异地检测溶藻弧菌,每个PCR反应检测的敏感度为0.01 pg的DNA和3.7CFU的细菌。用溶藻弧菌人工感染大菱鲆,以建立的PCR方法检测感染鱼的肝、脾、肾阳性检出率为100%。该方法可用于对感染溶藻弧菌的水生动物疾病进行诊断。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37-1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引用频次:36 ]
  • 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抗O2-·活性研究

    徐甲坤;毕彩丰;范玉华;张栋梅;何连花;马慧杰;

    制备了羧甲基壳聚糖(CMCS)的3种金属配合物CMCS-Zn(Ⅱ),CMCS-Ca(Ⅱ)和CMCS-Ce(Ⅲ),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它们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抑制作用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004~0.02 g/L浓度范围内,CMCS自身具有一定的O2-.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CMCS-Ce(Ⅲ),CMCS-Ca(Ⅱ),CMCS-Zn(Ⅱ)3种金属配合物对O2-.的抑制作用较CMCS有了一定提高,且抑制率亦随配合物浓度增加而增大;其中CMCS-Zn(Ⅱ)配合物催化O2-.歧化的活性最强,CMCS-Ca(Ⅱ)配合物次之,CMCS-Ce(Ⅲ)配合物最弱,说明配合物对O2-.的抑制作用与金属离子的种类有关。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57-1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3 ]
  • 基于纹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的SAR图像中海面溢油识别方法

    石立坚;赵朝方;刘朋;

    基于纹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用于区别SAR图像中溢油现象和疑似溢油现象的模型。引入图像处理中的纹理分析作为识别溢油现象的特征参量,并利用方差分析对计算的31个特征参量进行筛选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的识别溢油现象,测试样本集的总体精度为0.83;纹理特征作为特征参量以及基于方差分析的特征参量筛选提高了溢油现象的识别精度。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69-1274+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引用频次:38 ]
  • 黄河水下三角洲表层粉土的冲切破坏与残留楔体研究

    王楠;吴建政;亓发庆;许振强;

    有桩靴的桩基在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硬粉土厚度<3.5 m的区域插桩时,桩靴下部会形成残留楔体进入下卧软土层内,导致实际插桩深度比理论计算插桩深度少0.5~1.0 m。表层粉土冲切破坏形成弹性楔体,其厚度与桩靴宽度和地基土的内摩擦角有关。楔形体的产生可利用太沙基(K.Terzaghi)浅基础理论结合滑移线场理论解释。残留楔体的厚度受软黏土的厚度和抗剪强度控制。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83-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引用频次:3 ]

技术报告

  • cDNA-AFLP分析方法在中国对虾中的应用

    李吉涛;李健;陈萍;刘萍;刘博;何玉英;王清印;

    将c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cDNA-AFLP)分析方法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中进行了应用,旨在建立1套适于中国对虾研究的cDNA-AFLP反应体系。对总RNA提取、cDNA双链合成、双酶切反应、连接反应、预扩增反应、选择性扩增反应和银染等步骤进行了优化和改进。结果表明,用EcoRⅠ/MseⅠ双酶切、核心序列加3个选择性碱基的选择性扩增引物、1∶1摩尔比的EcoRⅠ端与MseⅠ端选择性扩增引物比和12μL选择性扩增体积,可得到十分稳定的结果,所得产物经电泳和银染后可获得条带清晰的图像。该方法的建立为cDNA-AFLP技术在中国对虾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08-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引用频次:5 ]
  • 二灰稳定陶石基层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焦双健;许祥顺;杜群乐;晏卫革;尹平;

    海洋疏浚泥陶粒,作为1种新型陶粒,大量消耗了海洋工程固体废弃物,是1种绿色环保建材。作者针对二灰海洋疏浚泥陶粒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进行了二灰稳定陶石基层的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稳定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按照文中提供的方案制作的二灰稳定陶石基层能够满足路面基层的力学性能要求,为应用于公路路面基层中奠定了基础。

    2009年06期 v.39;No.173 1321-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引用频次:0 ]
  • 钢梁和钢混凝土组合梁在温度载荷作用下的响应

    陆建辉;张谦;李丰亭;李兵;

    梁体在火作用下的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约束条件和梁体的性质。应用温度升高时钢材和混凝土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有限差分平衡方程,在合理确定钢材和混凝土热工参数基础上,分别分析三面受火、一面受力的两端为固定铰支座钢梁和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响应,得到2种约束梁体在温度载荷作用下响应的异同点,为进一步研究火灾下钢梁和钢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和抗火极限提供参考。

    2009年06期 v.39;No.173 1325-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引用频次:18 ]

综述

  • 浮游病毒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汪岷;王芳;

    浮游病毒是指游离在水体中的各类病毒,被认为是水体微生物群落中的重要成分。浮游病毒在微食物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浮游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如何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是近几年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浮游病毒主要类群藻病毒、噬藻体和噬菌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宿主、水层、季节等对浮游病毒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介绍了浮游病毒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DNA聚合酶基因、结构蛋白基因等靶标基因及PFGE、RFLP、DGGE、DNA微阵列和宏基因组等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24-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5 ]
  • 单体同位素分析在有机污染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李先国;彭学伟;张庆红;

    单体同位素分析(Compound-Specific Isotope Analysis,CSIA)是1990年代发展成熟的现代分析方法,日渐应用于环境分析领域,成为当前研究有机污染物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之一。当前CSIA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污染物来源判识、生物转化及降解机理研究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了CSIA在有机污染物生物转化的证明和转化机理研究方面的进展。

    2009年06期 v.39;No.173 1251-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引用频次: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