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秦玉;范磊;
依据1948年1月~2005年12月NCEP的海表温度(SST)和大气再分析的月平均资料,利用MCA方法,首次确定了代表全球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最主要信号的热带海洋-大气耦合主模态,该主模态随时间的变化与热带太平洋埃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模态非常一致,揭示了该主模态包含以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物理过程:秋季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区上空850 hPa出现异常的纬向风辐散和经向风辐合导致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热带印度洋海温则出现东冷-西暖的—"偶极子"型异常;冬季热带太平洋出现典型的ENSO盛期对应的海洋-大气耦合型,在南海和热带远西太平洋出现低空反气旋环流异常,热带印度洋出现海盆一致增暖,而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不明显;冬季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SST异常可以导致春季赤道中太平洋西风异常,南海冬季风减弱,热带西北太平洋出现更明显的低空反气旋环流异常和赤道东风异常,热带西北大西洋出现西南风异常;该模态对夏季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模态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2009年05期 v.39;No.172 815-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引用频次:12 ] - 赵进平;李涛;
基于2007年冬季北极的透射辐射光学数据,研究了极低太阳高度条件下的太阳辐射特征。低太阳高度时较短波长的可见光受到削弱,而较长波长的光得以保留,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由于考察时的海冰都是新冻结的当年冰,厚度小,积雪层很薄,海冰的反射率较低,有较高比例的太阳辐射进入海冰或海洋。没有积雪的冰面由于反射率随波长增加而减少,更高比例的长波进入海冰。但在透射辐射光谱中,490 nm的光重新占优势,较长波长的光在穿过海冰时受到很大的削弱。因此,在低太阳高度的条件下,较短波长的光在大气中受到显著削弱,而较长波长的光在海冰中受到显著削弱,大气和海冰共同作用的结果使进入冰下海水的太阳辐射能更加微弱。但是,海冰对较长波长光的吸收使海冰获取较多的热量,减缓海冰的冻结过程。
2009年05期 v.39;No.172 822-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引用频次:16 ] - 于宜法;刘兰;郭明克;颜梅;
利用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预测了渤黄东海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值。该模型考虑了温室效应和地壳升降。根据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数值模拟了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半日分潮(M2,S2)的振幅变化ΔH(或位相变化Δg)有相似的正负分布模式,全日分潮(K1,Q1)的也是如此。考虑和不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得到的正负分布模式,在黄海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别,那是由于在黄海存在一个范围很广的海平面变化年速率为负的区域所致。在我国沿岸主要站点,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主要分潮振幅与不考虑的相比,其中M2分潮的差别最大,其差值范围为-1.8~3.3 cm。在主要站点,利用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海图深度基准面、最高和最低天文潮位,与利用原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相比,海图深度基准面的变化范围为-12.4~14.6 cm,最高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7~13.0 cm,最低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9~10.5 cm。
2009年05期 v.39;No.172 829-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1K] [引用频次:1 ] - 吴立新;孟素婧;刘征宇;
前人的模式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之后亚洲夏季风降水和环流的改变存在着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本文利用最新的IPCC-AR4模式模拟资料和FOAM模式来研究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增暖的响应机制。大多数IPCC-AR4模式以及FOAM模式重现了亚洲夏季风降雨与环流变化的自相矛盾性。利用FOAM模式,本文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来理解海洋变暖在季风响应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降雨和环流对全球变暖的不同响应主要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经向的热梯度)和水汽输送。全球增暖导致海陆温差的增大使得大气对流中心北移从而减弱了北印度洋的底层大气季风风速。这些敏感性实验还表明了太平洋的变暖增强了亚洲夏季风环流但减少了降雨量,从而削弱了印度洋增暖对亚洲夏季风的颖响。模式研究还表明了海洋的增暖能够增强亚洲夏季风自身的内在变率。
2009年05期 v.39;No.172 839-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引用频次:4 ] - 吕咸青;樊伟;
以气候耦合模式FOAM(Fast Ocean-Atmosphere Model)的气候态为背景场,基于参数的空间分布,定量地研究通过伴随同化方法反演空间变化的参数的能力,探讨影响反演结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孪生数值实验同化浮游植物资料,发现在单独反演1个空间变化的参数时,两种给定的参数空间变化都可以被很好地反演出来,参数的平均相对误差在4%以内,说明通过伴随同化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出空间变化的参数;而当同时反演作为控制变量的五个参数时,各参数变化趋势的搭配对反演结果影响很大,只有当这种搭配与模型中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生态机制一致时,5个参数才能较准确地得到反演。同化含有10%随机误差的观测数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大,进一步说明了利用伴随同化方法反演参数空间变化的有效性。
2009年05期 v.39;No.172 846-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引用频次:8 ] - 孙即霖;韦冬妮;李永平;
利用1959~2004年纬向风的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数值试验,考察了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ITCZ和台风的影响。研究发现:100°E~165°E向北越赤道气流与ITCZ的强度增强具有明显的关系;10~15 d前130°E~140°E与150°E~160°E越赤道气流的加强对145°E~170°E位置上ITCZ强度的增加具有指示意义。越赤道气流强度对同期110°E~140°E经度ITCZ位置的变化也有影响。数值试验表明:南半球澳大利亚冷空气的活动是造成越赤道气流加强的重要原因,澳大利亚地区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易造成100°E~160°E经度带越赤道气流的加强,特别是140°E~165°E的越赤道气流有利于ITCZ强度增加,导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发生和加强。
2009年05期 v.39;No.172 863-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9K] [引用频次:15 ] - 张苏平;刘应辰;张广泉;管磊;
利用EOS卫星的多通道资料,采用通道合成的方法,给出了2008年5~7月间黄海海面浒苔的分布情况。利用卫星遥感的海上风场、降水、云中液态水含量、海表面温度(SST)等资料,分析了绿潮浒苔期间的水文气象条件、以及浒苔聚集和定向移动的原因。结果表明:2008年4~5月中旬苏北~山东半岛、黄海西部降水异常偏多导致近海营养盐偏多,5月下旬黄海上空日照比较充足,光和作用加强,有利于海上浒苔迅速繁殖。5~6月黄海大风日数异常偏少,可导致悬浮泥沙少,有利于可见光在水中的透射,利于浒苔的生长。浒苔的密集区位置与风场辐合区位置比较一致,浒苔密集区的移动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向下风方向漂移。6月偏东风异常是浒苔在青岛附近沿岸大量聚集的主要原因。
2009年05期 v.39;No.172 870-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引用频次:77 ] - 盛立芳;申莉莉;李秀镇;刘飞;
利用青岛4 a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和大气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资料检验了4种能见度经验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发现Koschmieder公式和乘幂公式能更好地刻画能见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间变化趋势上的相关性,但是由于能见度观测的不确定性和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的不准确性导致的数据离散性,需要确定更有代表性的经验参数。利用最大发生频率原则确定不同光学厚度对应的能见度值,据此确定适合青岛的各经验公式的经验参数,最后利用MODIS光学厚度资料将乘幂经验公式应用到青岛附近沿海地区能见度的计算,发现春季和夏季的能见度低于其他季节。
2009年05期 v.39;No.172 87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引用频次:22 ] - 黄菲;许士斌;
利用1965~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超强台风(STY)进行统计,总结了超强台风的活动范围及季节演变特征。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分析了超强台风活动与ENSO现象的关系以及ENSO现象对超强台风活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超强台风的数量占全部热带气旋总数的1/5,在7~11月间活动最为频繁,且11月达到超强台风的比例最高,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是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在El Nio年,由于海温和季风槽的共同作用,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比较偏东,再加上弱垂直风切变的影响,超强台风数量会比较多,La Nia年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比较偏西,超强台风活动区域垂直风切变比较强,超强台风数量会比较少。
2009年05期 v.39;No.172 883-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0K] [引用频次:20 ] - 潘鲁青;李彦飞;
研究注射病原菌对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合成、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哈维氏弧菌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血蓝蛋白含量、肝胰脏内血蓝蛋白mRNA和p75、p77亚基表达以及血淋巴、血细胞、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血蓝蛋白含量和p75、p77亚基表达在0~24 h内呈峰值变化,其中血蓝蛋白含量在6 h内逐渐下降、且6 h时达到最低值,而p75、p77亚基表达在3 h内无明显变化,然后均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各指标在12 h时达到最大值,而且亚基表达与注射哈维氏弧菌浓度呈正相关,24 h后各指标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注射哈维氏弧菌短时间内血蓝蛋白mRNA表达呈迅速上升趋势,其中注射6×106cells/mL处理组mRNA表达在6h内呈峰值变化,3 h时达到最大值,6~48 h内保持稳定,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注射6×105cells/mL处理组mRNA表达量虽然增加,但只在6 h达到最大值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时间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血淋巴、血细胞和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力分别在12 h,24 h内呈峰值变化,其中血淋巴、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力于3 h时达到最大值,而血细胞酚氧化酶活力于6 h达到最小值,然后各指标分别于12 h,24 h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由此说明凡纳滨对虾在病原入侵下启动了血蓝蛋白的合成,血蓝蛋白mRNA表达上调,新合成的血蓝蛋白主要执行酚氧化酶等免疫功能,协同机体其它免疫因子共同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
2009年05期 v.39;No.172 889-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引用频次:21 ] - 温海深;王连顺;牟幸江;陈彩芳;姚珺;周玉国;何峰;史宝;陈松林;
大泷六线鱼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海和渤海水域,是北部海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激素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研究了血浆睾酮(T)和雌二醇(E2)含量、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在性腺组织中的定位,以及它们与性腺发育周期的关系。结果表明:雄鱼血浆T和E2含量表现明显的季节变动,在繁殖期(11月至翌年1月)内显著上升,T和E2水平分别达到21.26 ng/dL和13.36 pg/mL,在非生殖季节(2~8月)显著下降。ER在精巢间质细胞中表现强阳性反应,AR只在间质细胞中表现中等强度的反应。在恢复期发育的精巢(Ⅲ期),芳香化酶表现出强的免疫阳性反应,特别是在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中,在成熟精巢中阳性反应减弱,在精子细胞和精子中表现阴性反应。上述研究结果说明,睾酮、雌二醇及芳香化酶参与了大泷六线鱼精巢发育和繁殖内分泌功能调节。
2009年05期 v.39;No.172 903-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引用频次:15 ] - 刁菁;战文斌;绳秀珍;
利用抗牙鲆淋巴囊肿病毒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在患淋巴囊肿病牙鲆的表皮、鳃、胃、肠及肾中发现淋巴囊肿病毒的感染,以此确定为病毒感染的主要靶器官。用NP-40细胞裂解液分别抽提靶器官的总蛋白,利用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OPBA)对靶器官上淋巴囊肿病毒结合蛋白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在胃、肠及肾的组织蛋白中均有1个分子量为27.8 kDa的蛋白与淋巴囊肿病毒特异结合,在鳃和表皮的组织蛋白中分别存在分子量为37.6 kDa和56.0 kDa的蛋白与淋巴囊肿病毒特异结合。推测在淋巴囊肿病毒靶器官上的这3种病毒结合蛋白有可能是病毒的受体蛋白。
2009年05期 v.39;No.172 913-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引用频次:9 ] - 林洪;郑礼娜;李振兴;Samee Haider;
以我国常见的刀额新对虾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得其主要过敏原的氨基酸序列等基础数据,增加对虾类过敏原的认识和理解。分离和纯化了分子量为36 kD的虾主要过敏原蛋白,利用激光辅助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对其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并对鉴定的结果采用Mascot搜索引擎在NCBInr数据库上进行搜索。结果表明刀额新对虾主要过敏原蛋白与斑节对虾原肌球蛋白匹配分值最高为268,吻合肽段27条,序列覆盖率为65%;与其它无脊椎动物如腐食酪螨、衣鱼等的原肌球蛋白的序列覆盖率也很高,分别达到了51%和53%。这一结果不仅表明了刀额新对虾与其它甲壳类海产品过敏原存在着高度同源性,而且为其与甲壳类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主要过敏原之间存在严重交叉反应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9年05期 v.39;No.172 919-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引用频次:15 ] - 于广利;胡艳南;杨波;赵峡;王培培;嵇国利;吴建东;管华诗;
以海萝藻(Gloiopeltis furcata)为原料,依次经冷水、热水和热碱溶液提取,从中获得了3种多糖(GFW,GFH和GFA),其得率分别为57.9%,2.5%和2.6%。运用气相色谱法(G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红外光谱(IR)及核磁共振碳谱(13C-NMR)等方法对其单糖组成、分子量以及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FW和GFH都只含有D-半乳糖(Gal)和3,6-内醚-L-半乳糖(AnG),而GFA除了含有Gal和AnG外,还有木糖;3种多糖的分子量分别为22.6 kD,26.5 kD和49.8 kD;硫酸基含量分别为31.2%,25.1%,22.7%。IR和13C-NMR数据均表明其硫酸基在半乳糖残基C6位。结论:海萝藻中多糖均为硫酸多糖,其中2种为硫琼胶,另一种为含有木糖的硫酸半乳聚糖。
2009年05期 v.39;No.172 925-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引用频次:14 ] - 王长云;刘海燕;孙雪萍;李秀保;郑彩娟;韩磊;邵长伦;管华诗;
采用卤虫致死和细胞毒活性筛选模型,对1种中国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乙醇提取物及各有机相进行了克生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克生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石油醚相中。采用GC/MS技术,对石油醚相进行了分析,鉴定了15个化合物,主要为脂类和甾体类化合物;从石油醚相的甾醇部分鉴定了6个化合物,主要为麦角甾醇衍生物,占总甾醇含量的75.7%。推测甾醇类化合物是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主要克生活性物质。
2009年05期 v.39;No.172 930-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引用频次:1 ] - 王霁;张士璀;陈玲玲;
搜集来自数据库和文献的127个已测定熔解温度和PDB结构的热稳定蛋白,计算了每个蛋白PDB结构的9种拓扑参数,并对各个参数与其自身熔解温度做了线性相关性分析。现有数据结果表明只有CC这个参数与Tm的相关性系数达到了0.33。CC参数表征蛋白结构作为天然接触的网络来处理时的簇系数,因此这一关系表明组成蛋白的基团接触的越紧密,蛋白的热稳定性就越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而其它的参数没有发现与Tm有显著的关系。作者从拓扑结构这个方面进行研究为蛋白质的热适应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9年05期 v.39;No.172 940-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引用频次:3 ] - 张学成;费修绠;王广策;林祥志;陈伟洲;隋正红;徐涤;臧晓南;
江蓠属的龙须菜是1种重要的产琼胶海藻。从2000年在广东汕头南澳岛栽培成功以来,迅速在福建、浙江、山东和辽宁沿海得到发展,成为继海带、紫菜和裙带菜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海藻栽培产业群。本文综述了龙须菜遗传学研究成果及龙须菜栽培产业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龙须菜南移栽培,981龙须菜良种培育的技术要点。
2009年05期 v.39;No.172 947-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引用频次:97 ] - 樊廷俊;魏云波;徐晓辉;孙爱;姜国建;
为建立褐点石斑鱼鳍、心脏和鳔组织细胞系,本文利用不同培养液和培养温度对褐点石斑鱼鳍、心脏和鳔组织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在24℃培养于含有羧甲基壳寡糖、碱性成纤维样生长因子、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pH=7.2)中的3种细胞,均为成纤维样细胞,其生长分裂状态最佳,可以持续稳定传代。第60代褐点石斑鱼鳍、心脏和鳔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50.6 h、40.3 h和43.3 h,其特征性染色体数目均为48条。目前鳍、心脏和鳔细胞已分别传至第90代、第70代和第75代,已成功建立了3种细胞的连续性细胞系,为鱼类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等鱼类病毒学基础研究,以及鱼类病毒的分离、鉴定、繁殖及病毒疫苗研制等奠定了基础。
2009年05期 v.39;No.172 961-964+1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引用频次:22 ] - 华尔;张志南;
首次建立了黄河口邻近海域4个站位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和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生物量粒径谱模式为三峰模式,3峰分别由海洋线虫,其他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和大型底栖动物形成。研究站位标准化粒径谱斜率变化范围为-0.859至-0.664,截距为15.035至16.331,与东、黄海和南黄海研究结果一致,可有效地指示营养输入状况和总生物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截距对总生物量的指示作用需注意粒级选择的一致性。利用粒径谱方法计算了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显示,研究站位平均次级生产力为6.717 g.DW.m-2a-1,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为4.509 g.DW.m-2a-1,小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为2.208 g.DW.m-2a-1。粒径谱方法计算结果与其他次级生产力计算方法基本一致。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加简便,可避免因对生物特性的把握不准而引起的计算误差。
2009年05期 v.39;No.172 971-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引用频次:19 ] - 张龙军;温志超;
根据2007年6月和7月采集的黄河干流及部分支流水样和河床砂样品数据,对黄河流域硅酸盐化学风化进行了探讨。在充分评估黄河流域的K+,Na+来源的基础上,确定了硅酸盐风化的K+量,并通过选定的硅酸盐风化(K/Na)比值,得到了硅酸盐风化的Na+量;通过测定流域内不同岩石类型分布的河床砂样品,得到河床砂样品硅酸盐部分(Ca/Na)和(Mg/K)的比值,确定了钙镁硅酸盐风化的Ca2+,Mg2+量;并据此估算了流域硅酸盐化学风化的CO2消耗率。如果选用黄河入海多年径流量58.02×109km3/a进行计算,则得到全流域硅酸盐风化CO2消耗率约为26.22×103mol/km2/a。若选用2007年的平均径流量24.83×109km3/a进行计算,则黄河流域硅酸盐风化引起的CO2消耗率约为11.19×103mol/km2/a。
2009年05期 v.39;No.172 98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引用频次:29 ] - 刘光兴;陈晓峰;崔建丽;
为探求黄东海平滑真刺水蚤(Euchaeta plana)是否存在分化,对南黄海、东海2个海域平滑真刺水蚤进行ISSR分析。利用筛选出的4个ISSR引物对平滑真刺水蚤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8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个,所占比例为77.78%。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遗传距离为0.071 8,遗传相似系数为0.930 7,从而说明2个群体之间遗传分化很小,并推断为黄海暖流影响其分布的结果。
2009年05期 v.39;No.172 995-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引用频次:4 ] - 刘贯群;王言思;宋涛;张玉芳;李义雯;
研究了孪井灌区典型地段包气带土层可溶盐分在灌溉前后的变化,分析了灌溉水和土壤水盐分动态特征,并在室内进行了不同类型土壤的淋滤试验。结果表明引黄灌溉是使土壤脱盐的过程,尤其是灌溉初期,土壤脱盐非常明显。灌溉洗盐与包气带岩性和灌水量有关,砂壤土较黏砂土易脱盐,土壤初始含盐量越大,灌溉量越大,土壤脱盐量就越大。
2009年05期 v.39;No.172 999-1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5K] [引用频次:9 ] - 王震宇;辛远征;李锋民;高冬梅;
本研究通过DAPI染色法、FDA染色法和稀释平板法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微生物特性进行研究,在分析土壤盐度和植物根际效应对微生物特性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可培养耐盐微生物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表明,土壤盐度与微生物数量、活性及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耐盐细菌在耐盐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微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数量、活性和多样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五种植物(碱蓬、柽柳、芦苇、白茅、茵陈蒿)根际微生物群落的数量、活性及多样性明显高于非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柽柳、芦苇、白茅、茵陈蒿相比,碱蓬的根际效应最强。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滨海湿地微生物资源,形成修复退化湿地盐碱化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耦合系统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05-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引用频次:56 ] - 刘红军;刘莹;张民生;
通过室内水槽试验,观察波浪作用下土体产生的现象,分析了土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及波浪作用后土体粒度组成变化特征,研究了波浪荷载作用下黄河口粉土液化和"振荡层"的形成过程。试验及讨论结果表明:在波浪作用下,上层粉土体大部分时间处于液化状态;由液化土形成的振荡土层与下部土层之间形成"W"形的滑动面,振荡土层的厚度随着波浪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变小;在波浪的振动和孔隙流体的共同作用下,土颗粒重新排列,细粒物质向上迁移,土体底部土颗粒粒径较为粗大,振荡层范围内土颗粒粒径组成相似,粒径分布范围较小;其内部孔压比随深度和波浪作用次数的增加而较少,土体内部积累的超孔压逐渐消散,海床土体逐渐趋于稳定。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13-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引用频次:13 ] - 庄振业;王永红;包敏;胡广元;
海滩养护是根据设计方案,向海滩大量抛沙,或者同时辅以硬工程,使受蚀海滩增宽和稳足的工程,是抵御海岸侵袭灾害的最佳措施。上世纪末发达国家已普遍开展,我国目前尚属起步,但近年发展迅速。该工程分调查,重建和修补3个阶段,三者相互补充和制约。重建前必须充分调查目标岸段,以为设计养护方案提供依据;重建阶段应注重抛沙位置、沙成分、抛沙量和沙源选择等工序;重建后应进行多年的剖面监测和再抛沙的修补。在那些浪大,沙少和岩礁裸露的侵蚀岸段,应辅以丁坝或岸外潜坝等硬工程加以抵浪,维持所填沙的稳定。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19-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引用频次:49 ] - 范德江;齐红艳;孙晓霞;郭志刚;杨作升;
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层中高分辨生物硅(Bio-Si)曲线具有明显的波动规律,记录了该区硅藻生物量的季节性差异,据此对近14年来的沉积速率进行了估算。在1992~2005年里,该处沉积速率变化于1.2~3.4 cm/a之间,平均沉积速率2.1 cm/a,沉积速率与长江入海沙量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水下三角洲Bio-Si沉积记录类似于季节性湖泊中的"年纹",可作为沉积速率估算的新指标。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25-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引用频次:12 ] - 王宁;张海青;高大治;王好忠;高伟;刘进忠;
2005年夏末、秋初在黄海南部进行一次多家联合海洋声学实验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浅海内波(线形、非线性)及其海洋温度峰面对远距离声传播的起伏效应及其声学方法监测海洋新方法研究。文章综述这几年实验数据处理的一些结果。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29-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2K] [引用频次:17 ] - 陈戈;李文庆;李小宁;
从底层研究和构建一个虚拟海洋场景快速编辑平台。对平台的整体组成结构、工作流程和用户交互功能进行了设计,使用水面水下分开渲染、以方向确定路线的海洋生命路径规划以及水下刻蚀动态纹理叠加等关键技术和方法,基于VC++、OpenGL和GPU对海洋环境中海上、海面及海下各种可见要素进行3D虚拟,重点在海洋生命行为模拟、行为仿真和海洋特效动态展示。平台的运行满足实时性和交互性的各项要求。最后,还对VR-Ocean平台应用和技术拓展进行了论述和展望。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37-1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引用频次:23 ] - 赵犁丰;李新;王栋;
针对多类样本数据,提出1种多核模糊聚类算法。通过选取子核函数及其参数构造多核函数,使得输入空间的样本经多核函数映射后,增大不同类别样本间的差别,提高核函数的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聚类实验表明,多核函数模糊聚类对于多类样本数据具有比单核更好的聚类效果。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47-1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引用频次:24 ] - 马君;黄阳玉;曲业飞;史晓凤;于增慧;郑荣儿;
模拟深海热液口环境(最高压力40 MPa,最高温度350℃),对深海热液区的主要成分CO2、CH4及其混合物的水溶液在不同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的拉曼光谱进行探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常温低压下CO2水溶液的Fermi双峰分别位于1 384.9 cm-1和1 278.3 cm-1处,CH4的水溶液拉曼峰υ1位于2 912.1 cm-1处,均比其气相的拉曼频移小;常温下CO2和CH4水溶液的拉曼特征峰随压力(≤40 MPa)的变化均不明显;在40 MPa的压力下随着温度的升高(≤350℃),CO2水溶液的Fermi双峰分别向高波数区移动了约3.4 cm-1和7.0 cm-1,而CH4水溶液的拉曼峰υ1向低波数区移动了约3.1cm-1;混合后升温过程中CO2的双峰分别向高波数区移动了约4.3 cm-1和3.8 cm-1,CH4的特征峰υ1向低波数区移动了4.5 cm-1。说明在室温到350℃范围内温度的变化对CO2和CH4水溶液拉曼频移有影响,频移量与温度线性相关,而压力在≤40 MPa范围内的改变对拉曼频移影响不明显。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51-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引用频次:1 ] - 魏志强;王栽毅;刘振宇;康密军;周炜;
在智能家庭环境中,用户对设备的操作具有透明性和沉浸式的特点,因此系统需要从用户的行为或者情境变化中识别出用户的行为意图或者需要,推断出需执行的用户任务,然后自动寻找合适的功能资源以完成任务。针对这一需求并基于参数化模型,提出具有自动适配机制的智能家庭软件基础平台框架。该软件基础平台框架可以支持家庭用户对异构智能家电设备的透明式操作,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增强用户的使用感受。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56-1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引用频次:4 ] - 杨桂朋;张亮;陆小兰;尹士序;
挥发性卤代烃(VHCs)是大气中的痕量气体,对臭氧层损耗和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海洋是大气中VHCs的重要自然排放源,开展海洋VHCs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洋对大气VHCs和全球变暖的贡献。于2006年4月对中国黄海微表层、次表层中6种挥发性卤代烃的浓度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表层中CHCl3,CCl4,C2HCl3,C2Cl4,CHBrCl2和CHBr2Cl的浓度分别为2.91~45.88(10.31±8.07),0.20~2.74(0.80±0.64),1.13~32.07(11.43±6.53),0.16~73.68(17.10±15.57),0.08~1.64(0.43±0.34)和0.22~14.20(4.35±3.53)pmol.dm-3;次表层中各浓度分别为2.02~38.55(10.38±7.80),0.12~2.14(0.80±0.54),1.50~26.80(11.90±6.74),0.96~73.45(16.58±14.97),0.06~1.88(0.42±0.34)和0.27~25.24(4.95±4.92)pmol.dm-3;总的来说,在微表层、次表层中CCl4,CHCl3,C2HCl3和C2Cl4浓度的水平分布由于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从近岸往远海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具有生物来源的CHBrCl2和CHBr2Cl在微表层和次表层中的浓度与叶绿素a(Chl-a)的分布相似,从近岸往远海呈现增高趋势。从微表层的结果来看,6种VHCs并未得到明显的富集,可能与微表层水与本体水的垂直混合有关。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6种VHCs在微表层和次表层的浓度与盐度、温度、风速、Chl-a等参数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估算出CCl4的海-气通量为-83.50×10-5g.m-2.a-1。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77-1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7K] [引用频次:11 ] - 李先国;阎国芳;周晓;虢新运;王岩;刘金燕;
建立了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海水中多环芳烃的方法,优化了色谱条件和萃取条件。除苊不能用荧光检测器检出外,其余15种多环芳烃的空白加标回收率在64.5%(苯并[g,h,i],茚并[1,2,3-cd]芘)~88.7%(苯并[a]蒽)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5)为4.9%(荧蒽,苯并[b]荧蒽)~11.1%(苯并[g,h,i],茚并[1,2,3-cd]芘),方法的检出限在0.72(蒽)~14.10 ng/L(荧蒽)之间,基本上达到了痕量分析的要求。利用该方法测得青岛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在0.125(苯并[k]荧蒽)~25.996 ng/L(萘)之间,但苯并[a]芘未检出。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87-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引用频次:36 ] - 赵美训;张荣平;邢磊;张海龙;刘光;
生物标志物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本文利用这种方法重建了日本海末次冰盛期以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生物标志物含量在末次冰期最盛期21~19 ka和14~4 ka时有高值,而在19~14 ka、4~0 ka有低值。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生物标志物的高含量是由于分层导致的底层水缺氧,生物标志物得到较好保存的结果,而此时日本海盐度很低,使颗石藻相对含量很低;19~14 ka陆源输入减少,日本海生产力水平较低,不断增加的盐度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由硅藻、甲藻占优转变为颗石藻占优;14~4 ka对马暖流流量的加大提高了日本海的初级生产力,同时高营养盐利于硅藻、甲藻的生长,使颗石藻的相对比例减小;4 ka以后随冬季风的增强和黑潮减弱,对马暖流减弱,供应的营养盐减少,日本海生产力水平降低,使颗石藻的相对比例增大,硅藻、甲藻的相对比例减小。
2009年05期 v.39;No.172 1093-1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引用频次:10 ] - 杜敏;张静;王宁;
咪唑啉及其衍生物是油田行业常用的耐二氧化碳腐蚀的缓蚀剂,其缓蚀机制主要是化学吸附作用。本文采用失重法、弱极化法、交流阻抗法等手段研究了1种新型咪唑啉缓蚀剂对Q235钢在饱和CO2盐溶液中不同浓度随时间的缓蚀行为变化,探讨了吸附膜的形成与衰减规律。结果表明:85℃存在极值浓度40 mg.L-1,此时缓蚀剂达到最佳状态,24 h即可成膜,膜寿命较长,可以维持至少120 h。
2009年05期 v.39;No.172 110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引用频次:22 ] - 刘德辅;谢波涛;庞亮;姜昊;王风清;
台风灾害是影响中国2.5亿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鉴于现行台风防灾减灾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维复合极值分布"理论及相应的"双层嵌套多目标概率模式",并应用于美国卡特列娜飓风巨灾预测和验证、上海设防标准、杭州湾特大超高水位,三峡设计洪水的概率预测及风险分析,显示了新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2009年05期 v.39;No.172 1105-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引用频次:4 ] - 褚东升;于宇;张玲;
研究带乘性噪声广义系统的观测噪声最优估计问题。在假设系统正则的情况下,针对乘性噪声为一般随机矩阵即各观测通道乘性噪声同时刻相关的情况,通过受限等价变换和状态扩维的方法,给出了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的观测噪声最优滤波算法和最优平滑估计算法。数字仿真结果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2009年05期 v.39;No.172 1115-1118+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引用频次:1 ] - 董胜;许鹏婧;刘伟;
以胶州湾30 a风暴潮过程的极值增水值为统计序列,按照年、季、月等不同时段,分别抽样极值增水样本,提出泊松最大熵分布,采用年极值法和过阈法对增水重现值进行长期预测,统计分析结果对于胶州湾防潮减灾有参考作用,其随机分析方法对于遭受风暴潮影响的海岸区域有借鉴意义。
2009年05期 v.39;No.172 1119-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引用频次:10 ] - 郭海燕;孟丹;徐思朋;
考虑钢悬链线立管大变形的特性以及内流的影响,利用Kane方法和拉格朗日应变理论建立钢悬链线立管的二维动力学模型。将顶部浮体的激励简化为一个沿顺流向的周期作用力施加于立管顶部,采用平均加速度法求解立管的动力响应。探讨顶部浮体不同激励频率下立管的非线性动力响应以及内流流速的大小对管道共振响应幅值的影响。
2009年05期 v.39;No.172 1125-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引用频次:12 ] - 梅宁;丁爽;刘小军;
氨水溶液解吸-压缩制冷循环(简称ADAR循环)是1种以氨水溶液解吸-吸收过程取代蒸发和冷凝过程的制冷循环。对该循环进行理论分析和热力计算,并对循环的关键步骤低压发生过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高低温下ADAR循环的理论制冷系数随低压发生过程压降幅度的减小而升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冷却水进口温度,循环COP下降;增大低温热媒进口温度,循环COP升高;低压发生器的变压解吸过程可以实现。
2009年05期 v.39;No.172 1131-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引用频次:8 ] - 刘新国;张宏伟;
Brezinski等人给出了最小二乘问题近似解的一族误差估计。该误差估计含有1个实参数。本文的贡献有3个方面:其一是给出了1种参数选择策略;其二是对该族误差估计的性质做出进一步分析;其三是分析了应用于Tikhonov正则化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2009年05期 v.39;No.172 1137-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引用频次:0 ] - 朴大雄;董心雷;
在有界区域上研究时间周期哈密顿-雅克比方程的黏性解,将Hitoshi Ishii和Hiroyoshi Mitake关于自治哈密顿-雅克比方程的比较定理推广到适用于时间周期的哈密顿-雅克比方程的比较定理。
2009年05期 v.39;No.172 1145-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引用频次:0 ] - 谢树森;朱丹;
将基于二维简化浅水波模型的间断Galerkin有限元与连续Galerkin有限元耦合方法推广至形式更为复杂的浅水波方程,并给出了误差分析以及模型问题的数值算例。
2009年05期 v.39;No.172 1148-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引用频次: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