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献文;李娜;姚志刚;吴德星;
利用2006~2007年夏冬春秋4个季节北黄海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北黄海温度和盐度大面以及典型断面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2007年冷水团势力范围强于2006年,北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受地形影响。黄海暖流冬春季较强,冬季最强,夏季最弱,秋季开始形成。鲁北沿岸流冬季最强,春季减弱,夏秋季消失,但夏季鲁北沿岸存在冬季鲁北沿岸流水的残余体,即鲁北沿岸水。辽南沿岸水4个季节都以低盐为特征,除夏季低盐中心位于庄河口外,其它3个季节低盐中心均位于调查区域的东北角。渤海与北黄海之间的水交换4个季节都存在。春季,断面盐跃层形成滞后于温跃层;秋季,断面盐跃层消失滞后于温跃层。
2009年04期 v.39;No.v.39 553-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7K] [引用频次:106 ] - 高会旺;顾明;王仁磊;薛宇欢;
根据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北黄海海区海洋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2007~2008年间该海区4个不同季节的大气湍流强度并与其他海区及陆地下垫面大气湍流值相比较。北黄海海区大气湍流强度量级为10-2,比陆地下垫面大气湍流强度低一个量级。由于海洋的特殊性质,对秋季大气湍流强度日变化的分析发现,在大气湍流强度的影响因素中,海洋的热力作用相对较大。对水平方向风速标准差是否满足Monin-Obukhov相似关系进行了探讨,数据显示,在不稳定层结下冬季水平方向无量纲风速标准差与Z/L的关系,基本满足1/3次方律。秋冬在不稳定层结下垂直方向风速标准差满足Monin-Obukhov相似理论。
2009年04期 v.39;No.v.39 563-568+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引用频次:26 ] - 盛立芳;郑元鑫;陈静静;王丹;
用2006年夏~2007年秋在北部湾获得的船测气象资料,由块体公式计算了海-气通量。结果表明:北部湾春、夏季节获得热通量,而秋、冬季节失去热通量。春季通过湍流交换造成的热通量对海面热平衡的贡献最小,其次是夏季、冬季和秋季。在年平均尺度上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占净辐射通量的7.4%和77.4%,15.2%的净辐射热量通过海洋过程消耗掉。感热通量随海-气温差的加大而增大,而与风速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海-气温差增加1℃,感热通量增加6.7~12.7 W/m2;较大的感热通量(>30 W/m2)容易出现在5~10 m/s风速条件下。潜热通量与风速和相对湿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风速增加1 m/s,潜热通量增加约18 W/m2,而相对湿度下降1%会导致6 W/m2潜热通量的增加。
2009年04期 v.39;No.v.39 569-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9K] [引用频次:5 ] - 祁建华;乔佳佳;徐文兵;刘苗苗;
2006年7月~2007年10月对北黄海海域大气气溶胶及其负载的营养元素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浓度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大气颗粒态总碳、钠、钙、镁、氮和磷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是不同元素的季节分布规律不同。TSP、总碳和氮浓度都是春冬季较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钠的季节变化与TSP不同,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水溶性钙和镁分别呈现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及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而水溶性磷酸盐浓度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冬季浓度很低。春、夏、秋、冬4季TSP、总碳和氮在不同采样海域的分布特征类似,即在离岸较近海域采集的样品TSP浓度较高,尤其是靠近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海域。钠在不同采样海域的分布与TSP完全不同。各航次内钙、镁在不同采样海域的分布特征较复杂,呈现出与TSP和钠都不尽相同的分布特征。
2009年04期 v.39;No.v.39 579-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2K] [引用频次:8 ] - 张龙军;郭朝;薛亮;
根据2007年10月在北黄海走航连续观测所得pCO2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该海域pCO2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秋季北黄海表层海水pCO2值在354~435μatm之间,统计平均值为395μatm。受河流输入影响的辽南沿岸流区域,山东半岛以北沿岸受渤海沿岸水输入影响的泥沙沉积区,是大气CO2的源区;在北黄海中部,黄海混合水范围内,由于强烈的生物活动,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大气CO2汇区;而黄海混合水的其他区域仍然是大气CO2的源。总体来说,秋季北黄海表现出大气CO2弱源的性质。
2009年04期 v.39;No.v.39 587-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引用频次:9 ] - 白洁;时瑶;宋亮;李正炎;
分别研究了2006年7月(夏季)和2007年1月(冬季)、5月(春季)、10月(秋季)黄海西北部海域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盐度和Chla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平均细菌生物量春、夏、秋和冬季分别为:41.083,8.34,16.68和6.20 mg/m3。4个季节表层细菌生物量分布均呈现出从辽东半岛近岸区域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春、秋季除浮游植物Chla外各生态因子与细菌生物量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夏、冬季与温度、盐度和Chla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2009年04期 v.39;No.v.39 592-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引用频次:30 ] - 刘光兴;杜秀宁;
利用冬季(2007年1月)和秋季(2007年10月)在北黄海中部昼夜连续观测所获浮游植物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丰度在各层存在昼夜变化,冬季10~20 m层主要在白天出现高丰度,而20~30 m层和30~底层都是在夜间出现高丰度,冬季丰度垂直分布相对较均匀。秋季各层都主要在夜间出现高丰度,丰度垂直分布是下层水体明显比上层高。2个季节优势种昼夜组成都比较稳定。冬季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主要分布在下层水体。秋季罗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auderi)和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成为优势种,两者分别以下层和上层水体分布较多。冬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昼夜变化都不明显,秋季0~10 m层和20~30 m层多样性和均匀度昼夜变化较明显。从季节变化来看,秋季多样性要高于冬季,均匀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
2009年04期 v.39;No.v.39 597-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5K] [引用频次:13 ] - 高爽;李正炎;
依据2006~2007年夏、冬两季的北黄海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浅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夏季北黄海Chla的平均含量为30.75 mg.m-2(7.64~92.57 mg.m-2),冬季平均含量为18.72 mg.m-2(3.04~50.55 mg.m-2),与夏季相比显著偏低(P<0.05)。夏季Chla浓度的垂直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最大值基本出现在次表层;冬季大部分海域垂直分布均匀。夏季水柱初级生产力含量的平均值为471.2mg.m-2.d-1(70.1~1 308.2 mg.m-2.d-1),其分布大致呈现近岸海域高、东部开阔海域较低的格局;冬季平均值为125.4mg.m-2.d-1(72.6~245.5 mg.m-2.d-1),约为夏季的1/4,且分布较均匀。北黄海夏季磷酸盐可能成为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因素,而冬季无机氮和磷酸盐可能同时成为限制因子。夏季和冬季的海表温度与表层Chla浓度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R2分别为0.44(P=0.01,n=73)和0.41(P=0.01,n=71)。
2009年04期 v.39;No.v.39 604-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5K] [引用频次:43 ] - 杨世民;刘光兴;
根据黄海西北部2006年夏季3个连续站和2007年春季1个连续站垂直分层拖网的调查资料,研究了黄海西北部典型海区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变化。夏季共检出浮游植物79种,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梭角藻Ceratium fusu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春季检出51种,主要优势种为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具槽帕拉藻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夏季L01站受潮汐的影响各水层低潮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于高潮期,垂直分布趋势为表层细胞丰度最高,底层最低。而由于底栖硅藻的细胞再悬浮作用夏季L02、L03站和春季L02站底层细胞丰度高于表层,但各水层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相对较平缓。
2009年04期 v.39;No.v.39 611-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引用频次:18 ] - 田琳;陈洪涛;杜俊涛;王秀海;
于2007年春季和秋季对我国北黄海海域进行调查,采取溶剂萃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Cu,Pb,Zn,Cd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的含量呈现出沿岸海区高,中央海区低,浓度自近岸向远海逐渐减少的趋势,受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明显。除秋季个别站点的Pb,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良好。
2009年04期 v.39;No.v.39 617-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引用频次:29 ] - 张晓霞;叶振江;王英俊;高东奎;杨永桓;
利用2002年6~12月期间采自青岛海域商业渔获的286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标本,以耳石长、耳石宽、周长、面积、矩形趋近率、充实度为基本形态学参数,结合其中傅里叶变换获得的形态特征变量,研究了小眼绿鳍鱼幼鱼生长过程耳石形态的逐月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耳石为不规则卵圆形或近四边形,背部弧状隆起,腹部相对略平,前部有一明显缺刻,后部常呈锯齿状尖突。小眼绿鳍鱼耳石长、耳石重、耳石面积皆与体长呈显著相关,耳石长宽比与体长不呈显著相关。随着小眼绿鳍鱼生长,该鱼耳石形态特征随月份变化差异显著;经多因子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小眼绿鳍鱼耳石形态可分为3个特征区间:6月份与其他月份间形态差异显著;7~9月耳石形态特征处于变化间状态;10~12月各方面形态特征趋于稳定。
2009年04期 v.39;No.v.39 622-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引用频次:46 ] - 王悠;窦勇;唐学玺;杨震;
于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2月(冬季)2、007年4月(春季)、2007年10月(秋季)对山东黄海近岸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调查海域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808.798,372.23,324.717和246.146 mg.m-2.d-1,春季的初级生产力最高,冬季的最低。(2)春、夏、秋季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在水平方向上总体呈现出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征,而冬季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在垂直分布上,4个航次初级生产力均以相对海平面光强30%~10%的水层为最高,其中夏季初级生产力分层现象明显,春、秋、冬季各水层间的差异不显著。(3)环境因子的变化对初级生产力的作用不同,利用同化指数法求得的初级生产力比14C同位素示踪法测得的数值高出1~70倍。
2009年04期 v.39;No.v.39 63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引用频次:12 ] - 肖慧;张艳;张喆;朱琳;游偲;唐学玺;
以青岛、威海水域夏冬两季表层沉积物中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沉积物样品中细菌的16S rDNA片段,并构建其相应文库。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并与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个站位沉积物样品细菌分别属于11个主要细菌门类,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omycene)、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硝化螺菌门(Nitrospirae)、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l)、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高G+C含量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低G+C含量革兰氏阳性菌梭菌门(Clostridiales)。其中变形菌门是主要类群,且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占优势。与QD2站位相比,QD1站位沉积物细菌多样性随季节变化不大。
2009年04期 v.39;No.v.39 64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引用频次:26 ] - 杨震;王悠;董开升;唐学玺;赵星;
在青岛潮间带布设了显浪咀、太平角和石老人3个断面,进行了为期1 a(2006年8月~2007年11月)的大型底栖海藻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中红藻种类最多,其次是褐藻,绿藻最少。2.群落中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中、低潮带均大于高潮带;在水平分布上无明显差异。3.底栖藻类群落优势种无季节性变化,第一优势种为孔石莼。4.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43种,其中红藻门22属24种,占55.8%;褐藻门9属11种,占25.6%;绿藻门6属8种,占18.6%。
2009年04期 v.39;No.v.39 647-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23 ] - 肖慧;张喆;张艳;于庆云;唐学玺;
分别于2007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山东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了该海区浮游细菌丰度、生物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溶解氧(DO)、总氮(N)、总磷(P)、硝酸盐(NO3-)、铵盐(NH2+)及活性磷酸盐(PO4-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浮游细菌生物量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春季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要高于秋季,2个季节近岸细菌数量高于远岸区域;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与温度、DO、总P、NO3-、NH2+及PO4-P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1),表明上述因子可能是该海域浮游细菌数量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
2009年04期 v.39;No.v.39 652-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引用频次:10 ] - 陈海燕;周红;慕芳红;杨世超;
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1,4和10月在北黄海陆架浅海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的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099±634),(664±495),(1601±837)和(524±37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46.34±764.66),(428.63±294.84),(1580.53±1041.23)和(793.50±475.83)μg.dwt.10 cm-2。共鉴定出18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4个航次的优势度分别为72%,90%,85%和74%,其他优势类群依次是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介形类;按生物量依次是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和双壳类。97%的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沉积物的比例分别为86%和87%。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在由4个航次所代表的春、夏、秋、冬各季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春、夏高于秋、冬),在4个航次的5个相同取样站位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和底盐呈负相关性。北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2009年04期 v.39;No.v.39 657-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2K] [引用频次:32 ] - 张东;隋正红;易恒;仝舟;包振民;
采用优化的基因组总DNA提取方法,按照经典的AFLP分析路线,对30株青岛近海野生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体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进行了AFLP分析。利用1对引物扩增出38条清晰可重复的带,其中32条呈现多态性,多态位点比例为84.21%,根据引物扩增的指纹图谱,计算出的种群内部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842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754、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即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351,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3684。该种群内遗传距离的分布范围从0.0267~0.8044,结果显示,野生种群内个体间各项遗传指数水平均较高,种群内遗传变异丰富。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21的阈值处,30个个体划分为2大类群,推测青岛野生裙带菜进化上在遗传距离为0.21时发生第一次分化。
2009年04期 v.39;No.v.39 664-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引用频次:19 ] - 傅秀梅;王长云;邵长伦;韩磊;李国强;曾晓起;管华诗;
对中国珊瑚礁生物物种组成、资源状况、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功能进行了调查和评价。中国珊瑚礁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海域和唬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近岸海域。中国造礁石珊瑚已记录21科,56属295种,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八放珊瑚亚纲中柳珊瑚已记录7科,28属,75种,软珊瑚有6科,23属,113种,是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热点生物资源。中国珊瑚礁具有造礁与消波护岸、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资源和材料、生物地球化学与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与生态旅游等多种生态功能与价值。
2009年04期 v.39;No.v.39 676-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引用频次:60 ] - 傅秀梅;邵长伦;王长云;韩磊;李国强;刘光兴;管华诗;
对中国珊瑚礁资源衰退状况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南海珊瑚礁资源衰退状况严重,珊瑚礁破坏率高达90%以上,其中,占全国珊瑚礁总面积98%的海南,80%~95%的珊瑚礁受到破坏。除自然因素外,对珊瑚礁资源的不当的、过度的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海洋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是珊瑚礁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建立南中国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正确评估珊瑚礁的生态功能与价值,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及监测网络系统,是中国珊瑚礁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可行对策。
2009年04期 v.39;No.v.39 685-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引用频次:30 ] - 邵长伦;傅秀梅;王长云;韩磊;刘新;方玉春;李国强;曾晓起;刘光兴;管华诗;
对中国珊瑚药用状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有造礁石珊瑚、柳珊瑚、软珊瑚等珊瑚物种490种,民间药用的仅有22种。目前,已经对100种南海软珊瑚和柳珊瑚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中,软珊瑚以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短指软珊瑚Sinularia,柔荑软珊瑚Nephthea和异花软珊瑚Xenia等属研究较多,柳珊瑚以小月柳珊瑚Menella,竹节柳珊瑚Isis和灯芯柳珊瑚Junceella等属研究较多。主要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二萜、甾体、倍半萜,含氮化合物等,其中部分化合物显示较强的抗肿瘤、抗菌、抗氧化、防生物附着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药物开发应用价值。
2009年04期 v.39;No.v.39 691-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引用频次:19 ] - 王亚楠;傅秀梅;邵长伦;王长云;李国强;刘光兴;孙世春;曾晓起;叶振江;管华诗;
对中国红树林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红树林具有6项主要生态功能,包括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生物资源和材料,预防和减少风浪灾害,促淤保滩与造陆,净化大气与海洋环境和维护海岸景观;其生态价值体现在10个方面,主要有保持土壤价值(46.45%),消波护岸价值(40.01%),文化与科研价值(4.01%),生物资源生产价值(2.79%)等,总生态价值484.16×106美元。本文首次对中国红树林总体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估。
2009年04期 v.39;No.v.39 699-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引用频次:20 ] - 傅秀梅;王亚楠;邵长伦;王长云;李国强;刘光兴;孙世春;曾晓起;叶振江;管华诗;
对中国红树林物种组成、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红树林天然分布南界为海南三亚(18°12′N),北界为福建福鼎(27°20′N)(人工引种北界为浙江乐清28°25′N)。中国红树林区系有红树植物20科26属37种。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是中国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地区。近50年来,红树林面积先是锐减(1950年,48266 hm2;1997年,14877 hm2),2000年后略有回升(2002年,22024.9 hm2;2008年,23081.5 hm2)。合理评估红树林湿地生态效价,完善红树林保护区制度,推进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红树林湿地保护网络系统,是中国红树林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可行对策。
2009年04期 v.39;No.v.39 705-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引用频次:38 ] - 邵长伦;傅秀梅;王长云;韩磊;刘新;方玉春;李国强;刘光兴;管华诗;
对中国红树植物药用状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共有红树植物20科37种,已发现具有药用价值的有23种,民间药用的红树植物主要有13种。已经有26种红树植物涉及到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中木榄、秋茄、老鼠勒、榄李、海漆、木果楝、桐花树、白骨壤和玉蕊等研究较多。主要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二萜、三萜、甾体、黄酮、木脂素和生物碱等,显示抗菌、抗肿瘤、拒食、酶抑制、降压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较高的药物开发应用价值。
2009年04期 v.39;No.v.39 712-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引用频次:52 ] - 傅秀梅;王长云;邵长伦;韩磊;武云飞;伍汉霖;钱树本;管华诗;
首次对中国海洋药用生物濒危珍稀物种及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中国海洋药用生物及具有药用开发价值的海洋生物物种被列入濒危或保护物种的达235种,濒危比率达14.0%。极危物种9种,濒危物种112种,易危物种88种,近危物种5种,珍稀物种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4种。过度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恶化是造成海洋野生药用生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是保护海洋药用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遏制资源衰退的有效途径。
2009年04期 v.39;No.v.39 719-728+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引用频次:14 ] - 李蓉;唐旭利;李国强;张敏;王长云;管华诗;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三斑海马的参考指纹图谱。运用DAD-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条件:Agilent Zorbax XD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0μm),乙腈-0.1%磷酸水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00 nm,参比波长360 nm,柱温30℃。结果显示建立的指纹图谱包含11个共有峰,方法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试验RSD值均小于5.0%。研究表明所建立的三斑海马的参考指纹图谱可用于药材的真伪鉴别。
2009年04期 v.39;No.v.39 729-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引用频次:16 ] - 王长云;刘海燕;孙雪萍;李秀保;孙玲玲;刘新;邵长伦;管华诗;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技术,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对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sp.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β-羟基-24-亚甲基胆甾-5-烯-7-酮(1),孕甾烯醇酮(2),cembrene A(3),epoxycembrane A(4),4,8,12-trimethyl-1-(1-methylethenyl)-3,7-cyclotetradecadien-10-one(5),(3E,7E,11E)-11,12-dihydroxy-1-isopropyl-4,8,12-trimethy-icyclotetradeca-1,3,7-triene(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和十九烷-2-酮(8)。化合物5和8为首次从珊瑚动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短指软珊瑚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显示较强的卤虫致死活性。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是该短指软珊瑚中的重要活性成分。
2009年04期 v.39;No.v.39 735-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引用频次:13 ] - 孙雪萍;刘海燕;黄晖;孙玲玲;陈敏;邵长伦;王长云;管华诗;
采用卤虫致死和细胞毒活性筛选模型,对蕾二歧灯芯柳珊瑚Dichotella gemmacea (valenciennes)乙醇提取物及各有机相进行了克生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克生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石油醚相中。采用GC/MS技术对石油醚相进行了分析,鉴定了20个低极性化合物,主要为甾醇类、脂肪类化合物。推测甾醇类化合物是蕾二歧灯芯柳珊瑚的主要克生活性物质。
2009年04期 v.39;No.v.39 739-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引用频次:4 ] - 方玉春;李凌绪;朱天骄;蔡生新;顾谦群;朱伟明;王长云;郝双红;
研究海绵来源真菌Aspergillus repens发酵产物中的活性代谢产物。分离培养微生物进行活性筛选,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利用色谱手段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根据波谱分析及其理化性质确定其结构,利用SRB评价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利用纸片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抗植物病菌活性。获得1个萘并吡喃酮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3,4-二氢-9,10-二羟基-7-甲氧基-3-甲基-1H-萘并[2,3c]吡喃-1-酮(Semivioxanthin)。该化合物对肿瘤细胞A-549、HL-60和BEL-7402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植物致病菌作用较强。海绵微生物代谢产物是发现活性物质重要资源,值得深入研究。
2009年04期 v.39;No.v.39 742-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引用频次:6 ] - 杨桂朋;宿鲁平;
为研究陆源输入对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的影响,于2007年春季和秋季对山东半岛南部近海进行气溶胶采集工作。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水溶性离子中主要无机离子无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其中二次离子(nss-SO42-,NO3-,NH4+)浓度最高,占总测定离子浓度的80%以上。甲磺酸离子浓度春季明显高于秋季,分别为(0.041±0.022)和(0.012±0.0031)μg.m-3,导致生源硫酸盐对非海盐硫酸盐的贡献率分别为4.5%和1.5%;另一方面海盐源硫酸盐分别占总硫酸盐浓度的3.3%和3.9%,以上结果表明人为输入源占山东近海大气气溶胶中硫酸盐来源的主要部分。春季与秋季气溶胶中nss-SO42-/NO3-值分别为1.43和1.34,反映出近年来中国大气中SO2/NOx呈现出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来自陆源的人为活动输送导致山东南部近海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呈现出明显的陆源特征。
2009年04期 v.39;No.v.39 745-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引用频次:15 ] - 张洪海;杨桂朋;
根据2006年7~8月和2007年1月对北黄海进行的大面调查,分析研究了夏冬季表层海水中二甲基硫(DMS)的浓度分布和海-气交换通量。研究表明:表层海水以及大气中DMS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平均值分别是冬季的3.2和3.7倍。相关性分析显示,海水中DMS和Chla浓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DMS浓度分布的1个重要因素。利用Liss和Merlivat公式(LM86)估算了北黄海夏冬季DMS的海-气交换通量,其平均值分别为7.31和4.98μmol.m-2.d-1。另外,根据测定的大气中甲基磺酸盐(MSA)和非海盐硫酸盐(Nss-SO42-)的浓度及比例,估算出夏冬季北黄海生源硫释放对气溶胶中Nss-SO42-的贡献比例分别为10.1%和2.8%。此结果表明北黄海大气中Nss-SO42-主要来源于人为排放。
2009年04期 v.39;No.v.39 750-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引用频次:19 ] - 石晓勇;臧璐;张传松;王丽莎;
在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对北黄海两个典型断面4个航次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并讨论了两断面上生源要素的分布情况及其四季变化。结果表明DO的含量与饱和度自春至冬,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秋季降至最低点;而PO4-P和DIN的含量,亦是先减小后增大,其浓度的极低值出现在夏季;SiO3-Si的季节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自春季至冬季,它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此外,自春季开始形成,至秋季消亡的黄海冷水团是海区中部重要的营养盐贮库。
2009年04期 v.39;No.v.39 757-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2K] [引用频次:14 ] - 张婷;米铁柱;石晓勇;祝陈坚;
通过对2006年夏季对北黄海的现场调查,对该海域磷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夏季北黄海海域总磷(TP)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00~1.63μmol/L,其中溶解无机磷(DIP)是最主要的存在形式,占TP的44%,溶解有机磷(DOP)略低,颗粒磷(PP)最少,总磷的分布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高的趋势。北黄海海域水体中各种形态磷(除DOP外)均是表层低于底层,表底层PP的含量相差不大,表层以DOP为主要存在形态,而底层则以DIP为主,大部分DIP浓度高的区域恰好是DOP浓度的低值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负相关关系(r=-0.34)。这样的分布趋势除了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外,在底部海域还与黄海冷水团密切相关。
2009年04期 v.39;No.v.39 767-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引用频次:5 ] - 张辉;石晓勇;张传松;王丽莎;
根据2006-07~2007-10 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春、夏、秋、冬四季北黄海营养盐结构分布变化特征及营养盐限制状况。结果表明:春夏季表层,10 m层N/P,Si/N和Si/P值分布变化较大,呈现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近岸高中部海域低的分布态势,高值区分别自鸭绿江口和夹河河口向外扩散,且均高于Redfield比值。秋冬季表层N/P,Si/N和Si/P值明显降低,且分布变化不大。10 m层,底层各季节分布相近,高值区位于鸭绿江口和夹河口附近。营养盐结构的分析表明,北黄海海域春夏季大部分站位表层浓度低于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阈值,且春、夏、秋三季主要是受P的潜在限制,冬季营养盐限制状况消失。
2009年04期 v.39;No.v.39 773-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6K] [引用频次:56 ] - 钱国栋;汉红燕;刘静;梁生康;石晓勇;王修林;
根据近30年胶州湾海域的历史监测资料和2007年5,8,10月3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氮(DIN)、磷酸盐(PO4-P)、石油烃和化学需氧量(COD)等化学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和平面分布的长期变化规律,并应用富营养化状态指数(E)对海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代至今,胶州湾海水中DIN年均浓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6.14~33.19μmol.dm-3;PO4-P、石油烃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PO4-P浓度变化范围为0.32~0.92μmol.dm-3,石油烃为28.26~79.13μg.dm-3;COD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变化范围为0.57~1.60mg.dm-3。从污染物平面分布看,DIN、PO4-P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海域,进入21世纪后向西部海域转移;石油烃呈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COD呈东北和西北沿岸海域浓度较高,向中部和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1980年代,胶州湾海域E值<1,未达到富营养化状态;1990年代至今,E值超过1并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重,2007年E值达到4.15。从E平面分布看,富营养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部沿岸邻近海域,这主要是受到陆源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大量排放的影响。
2009年04期 v.39;No.v.39 781-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7K] [引用频次:40 ] - 温婷婷;张传松;王丽莎;石晓勇;
根据春季和秋季对北黄海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北黄海春秋两季节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并简要讨论了其成因。结果表明:(1)春季北黄海DIN,PO4-P,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46±2.66),(0.18±0.17)和(3.29±3.06)μmol.dm-3,含量较低;到秋季则分别升高至(6.45±3.64),(0.40±0.24)和(7.64±3.84)μmol.dm-3;DO则表现出了相反的变化,秋季较低,春季为秋季的1.42倍。(2)春季DIN,PO4-P,SiO3-Si在各个层次的分布趋势较为类似,表层和10 m层表现为北黄海中部低,近岸较高,30 m层以下则在冷水团盘踞区及海域东部有高值。DO表层和10 m层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在30 m以下表现出与营养盐相反的分布规律。秋季,DIN,PO4-P,SiO3-Si在各个层次分别具有相同的分布趋势,表层和10 m层表现为北黄海中部低,近岸较高,30 m层以下则在冷水团盘踞区含量较高。而DO由表到底都表现出与营养盐相反的趋势。
2009年04期 v.39;No.v.39 78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2K] [引用频次:12 ] - 赵霞;谭丽菊;王江涛;曹靖;
根据2006年8月、12月和2007年4月、10月山东近海海区4个航次海水中溶解无机营养盐等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5种溶解无机营养盐(包括PO4-P,NO3-N,NO2-N,NH4-N,SiO3-Si)的平面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种营养盐在胶州湾内出现高值,平面分布整体上呈现沿岸浓度高、外海浓度低的趋势;根据绝对限制和相对限制法则,春季和夏季P为限制因子,秋冬季营养盐结构发生变化,由缺P向缺Si转变;SiO3-Si浓度随季节变化逐渐增加,其他营养盐浓度在春季和夏季较低,秋季达到最大值。秋冬季溶解无机营养盐周日变化受潮汐影响明显。
2009年04期 v.39;No.v.39 799-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1K] [引用频次:9 ] - 李佩佩;张桂玲;赵静;杨晶;陆小兰;宁宇;王振;
分别于2006年8月,12月和2007年4月,10月采集胶州湾及周边海域大气和海水样品,对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浓度进行了测定,并设置1个连续站进行24 h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大气中N2O春、夏、秋、冬的平均浓度(体积分数)分别为(3.17±0.03)×10-7,(3.24±0.15)×10-7,(3.19±0.02)×10-7和(3.08±0.25)×10-7;大气中CH4春、夏、秋、冬的平均浓度(体积分数)分别为(1.89±0.04)×10-6,(1.79±0.04)×10-6,(2.09±0.21)×10-6和(2.01±0.09)×10-6。胶州湾表、底层海水中N2O和CH4的浓度和饱和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N2O浓度和饱和度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CH4浓度和饱和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利用Liss and Merlivat(1986)公式和Wanninkhof(1992)公式估算出胶州湾海域N2O的年平均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11.16±14.15)和(22.42±27.56)μmol m-2.d-1;CH4分别为(7.75±6.19)和(17.76±14.84)μmol m-2.d-1。胶州湾大部分海域表层海水中N2O和CH4呈过饱和状态,是大气中N2O和CH4的净源。
2009年04期 v.39;No.v.39 805-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引用频次: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