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位涡在冷流暴雪短时预报中的应用

    杨成芳;车军辉;吕庆利;张少林;

    利用NCAR/NCEP逐日6 h间隔的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冬季发生在山东半岛的冷流暴雪过程中的位涡演变特征及其对降雪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度阻塞环流形势经历了转型,其发展演变过程有利于冷空气频繁南下从不同的路径入侵渤海和山东半岛地区,造成持续性冷流暴雪;(2)高位涡从高层下传,降雪强度与下伸高度有关;(3)高位涡的移动可以很好地示踪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的冷空气来源于4种路径;(4)对流层中层的高位涡区的强度和影响时间可作为冷流暴雪预报的有益指标,500 hPa等压面的高位涡信号明显,与强降雪的出现有很好的同位相对应关系,700 hPa的位涡场有时候也表现出强劣信号,业务应用中可同时比较分析二者的高位涡区;(5)高层的高位涡冷空气下沉时产生位势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层结,对降雪起到增强作用,500 hPa出现明显槽时可形成"不稳定-稳定-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稳定垂直结构,在短时间内产生强降雪。

    2009年03期 v.39;No.169 361-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引用频次:18 ]
  • 东海PN断面水团分布的季节变化

    张媛;吴德星;林霄沛;

    利用PN断面的高分辨率CTD温度、盐度和密度资料,采用曲线族拟合的水团分析方法分析发现,PN断面处的水团有明显的陆架水和黑潮水的交汇特征,且随着季节的变化PN断面处的水团特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夏季,黑潮水核心离陆架的距离最远且深度较深,陆架水与黑潮的混合水浮置于黑潮水本体之上且向深海拓展的最远,隶属度在PN断面上200 m的分布几乎呈水平状;秋季,黑潮水主体离陆架的距离最近,并将陆架混合水向陆架压迫,使得隶属度等值线由夏季的平直状态向陆地弯曲;冬季,黑潮水团的核心占据了深海区域的整个表层和次表层,且位置相对于秋季更向深海移动,黑潮水与陆架水的交汇处也由秋季的陆架移向陆坡;春季,是唯一可以清楚地看到陆架混合水隶属度分布的季节,此时陆架混合水充满整个陆架海域,而黑潮水的核心进一步远离陆架。海面风场和净热通量场通过改变混合层的深度影响PN断面处黑潮水和陆架水之间的混合,而海面降水对于PN断面上的水团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

    2009年03期 v.39;No.169 369-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引用频次:15 ]
  • 南海北部深水海域温度以及盐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

    邱春华;贾英来;

    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深水海域温度及盐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讨论了季节及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黑潮通过吕宋海峡对南海北部温、盐场的影响。资料分析表明:南海北部深水海域温、盐场存在明显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在气候平均态下,吕宋海峡处黑潮对南海北部温、盐场的影响主要存在于119°E以东;黑潮对南海的入侵程度在冬季最大,可影响到118°E附近;在秋季最小。吕宋海峡以西的温度水平梯度在秋季最弱,而盐度水平梯度则在夏季最弱。在吕宋海峡处黑潮形变的南侧,温、盐场年际变化信号最强。通过EOF(Empirical Othorgnal Function)分析,发现南海北部深水海域盐度和温度场第一模态的最大变率均分布在吕宋海峡处黑潮形变的南部,且均具有2~5 a的年际变化周期。另外,在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南海北部深水海域盐度场受黑潮形变的影响较大,在黑潮流量大的年份吕宋海峡处盐度值较低,在黑潮流量小的年份吕宋海峡处盐度值较高,而温度场则和Nino3.4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变化。

    2009年03期 v.39;No.169 375-380+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引用频次:15 ]
  • 涌浪对风浪能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黄必桂;郑桂珍;丛培秀;

    在实验室风浪水槽中进行纯风浪和混合浪波面位移观测,研究波长较长的规则波对风浪能量的影响。本文用混合浪和纯风浪中的风浪显著波的零阶谱矩之比代表混合浪中的风浪与纯风浪能量之比,并以此表征涌浪对风浪能量的影响。研究了该能量比随涌浪波陡S、风区x、波龄倒数u/C、涌浪频率与纯风浪谱峰频率之比fs/fwp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涌浪对风浪能量的抑制作用随涌浪波陡的增加、波龄倒数的增大及涌浪频率与纯风浪谱峰频率之比的增大而增强。发现该能量比依赖于无因次量R=(1+80(πS)2)1.9fs在实验室风浪水槽中进行纯风浪和混合浪波面位移观测,研究波长较长的规则波对风浪能量的影响。本文用混合浪和纯风浪中的风浪显著波的零阶谱矩之比代表混合浪中的风浪与纯风浪能量之比,并以此表征涌浪对风浪能量的影响。研究了该能量比随涌浪波陡S、风区x、波龄倒数u/C、涌浪频率与纯风浪谱峰频率之比fs/fwp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涌浪对风浪能量的抑制作用随涌浪波陡的增加、波龄倒数的增大及涌浪频率与纯风浪谱峰频率之比的增大而增强。发现该能量比依赖于无因次量R=(1+80(πS)2)1.9〔fs/fwp〕0.9〔u/C〕0.27,并拟合得到2者的经验关系。此外,本文实验还发现,在某些情况下,涌浪的存在使风浪能量增加。

    2009年03期 v.39;No.169 381-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引用频次:13 ]
  • 雄性半滑舌鳎雄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温海深;张葭人;陈彩芳;金国雄;陈晓燕;史宝;何峰;

    利用RT-PCR方法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中克隆了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cDNA的部分序列(434 bp),经BLAST比对与狼鲈(Dicentrarchus labrax)、花溪(Kryptolebias marmoratus)、三斑海猪鱼(Hali-choeres trimaculatus)和三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的雄激素受体同源性分别为84%,82%,82%和81%。组织表达分析表明,AR基因在半滑舌鳎的性腺、肝、胃、脾、肾、头肾、肠、鳃、心、脑和肌肉这11种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量有所差异。肾中表达量最丰富,鳃中最少。根据其他硬骨鱼类表达模式,推测半滑舌鳎可能只含有1种AR。

    2009年03期 v.39;No.169 387-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引用频次:16 ]
  • 不同投喂方式对中国明对虾幼体生长发育及抗病力的研究

    王新霞;麦康森;谭北平;戚成震;艾庆辉;张文兵;徐玮;

    研究β-1,3/1,6-D-glucan及不同投喂方式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体的存活、生长、发育、非特异性免疫及抗副溶血弧菌能力的影响。将β-glucan以0.25%的剂量添加到微黏合饲料中,以不同的投喂方式投喂对虾幼体,即D0(一直投喂基础饲料);D1(一直投喂含0.25%β-葡聚糖饲料);3D1-3D0(3 d投喂含0.25%β-葡聚糖的饲料—3 d投喂基础饲料);1D1-3D0(1 d投喂含0.25%β-葡聚糖的饲料—3 d投喂基础饲料),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随机设置3个重复,对虾幼体养殖于可控温的半开放系统中,每个养殖桶中盛有50 L盐度为30~32消毒海水,养殖密度为100尾/L。实验结果表明,在孵化后14 d,投喂D1饲料组在总存活率,变态指数,体长,特定生长率方面均高于其它各组,虽然有时差异不显著。在免疫指标方面,在9和14 dph分别进行了酚氧化酶(PO)、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投喂D1饲料组的4个免疫指标均高于其它3组,虽然有时差异不显著。在14 dph的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D1组(P<0.05),而1D1-3D0和3D1-3D0的累积死亡率则与其它各组均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间隔投喂方式并不适合于对虾幼体,在中国明对虾幼体饲料中使用β-葡聚糖时,建议添加量为0.25%,并采用一直投喂的方式。

    2009年03期 v.39;No.169 397-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11 ]
  • 探针药物法评价磺胺甲基异唑、甘草和连翘对牙鲆CYP2E1活性的影响

    韩现芹;李健;王群;刘淇;韩华;李吉涛;陈萍;

    采用探针药物法研究磺胺甲基异唑(SMZ)、甘草及连翘对牙鲆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活性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将牙鲆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SMZ组、甘草组和连翘组。依次每日口灌0.9%的生理盐水、口灌SMZ 150 mg/kg.bw、甘草30 mg/kg.bw和连翘100 mg/kg.bw。连续6 d后,第7天时4组牙鲆同时一次性腹腔注射探针药物氯唑沙宗,分别于注射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通过HPLC检测探针药物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间接评价各组对CYP2E1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氯唑沙宗在4组牙鲆体内代谢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甘草组和连翘组氯唑沙宗的半衰期分别增加了0.311倍和0.799倍,均差异极显著(P<0.01);SMZ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药时曲线下面积SMZ组与对照组比较减少了0.277倍,甘草组增加了0.286倍,差异均显著(P<0.05);连翘组增加了0.865倍,差异极显著(P<0.01)。总清除率(CL)SMZ组增加了38.83%,连翘组减少了46.88%,均差异极显著(P<0.01);甘草组减少了21.22%,差异显著(P<0.05)。说明甘草,连翘对牙鲆CYP2E1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翘的抑制作用高于甘草,SMZ对牙鲆CYP2E1的活性具有诱导作用,差异不显著。

    2009年03期 v.39;No.169 404-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引用频次:5 ]
  • 摄食鱿鱼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王玉明;任兵兴;马琴;胡晓倩;王静凤;薛长湖;

    研究高胆固醇食物鱿鱼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酪蛋白对照组、鱿鱼添加组6%、9%和12%(以蛋白质含量计)、猪肉添加组12%(以蛋白质含量计),喂食3周。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肝脏TC,TG含量。称量小鼠体重,肝脏、肾脏重量以及精巢脂肪重量;观察小鼠进食量并计算食物功效比(FER)。猪肉、鱿鱼添加组体重增加均较酪蛋白组明显,鱿鱼添加组肝脏重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猪肉添加组则显著降低(P<0.05)。不同添加量的鱿鱼对小鼠血清TC水平均有显著降低作用,而猪肉则明显提升小鼠血清TC含量。鱿鱼添加组小鼠血清TG、HDL-c浓度及AI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一方面,鱿鱼各浓度添加组对小鼠肝脏TC及TG含量均有明显的增加作用。摄食鱿鱼与猪肉对小鼠血清和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显著不同,进食鱿鱼有助于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摄食鱿鱼并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2009年03期 v.39;No.169 409-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引用频次:6 ]
  • 四种免疫促进剂对日本蟳酚氧化酶和血细胞的影响

    樊廷俊;于苗苗;杨玲玲;史振平;孙文杰;丛日山;杨秀霞;姜国建;

    为查清免疫促进剂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俗称石蟹)自身免疫力的增强作用及机理,对脂多糖(LPS)、β-葡聚糖(-β1,3-glucan)、灭活鳗弧菌和灭活哈维氏弧菌对日本蟳酚氧化酶(PO)的产量与活性以及血细胞的数量与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4种免疫促进剂处理后,日本PO产量和总酶活性都有显著增加,但PO的比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日本蟳血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多糖处理组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的糙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增加,颗粒数量减少、体积增大,而透明细胞的超微结构没有显著变化;灭活弧菌处理组小颗粒细胞中的颗粒数量明显减少,透明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显著增加。由此可见,多糖类和灭活弧菌类免疫促进剂对日本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影响不同,多糖类免疫促进剂主要提高酚氧化酶原激活组分PO的产量,进而提高PO总酶活性,而灭活弧菌类免疫促进剂主要提高透明细胞和小颗粒细胞的吞噬活性。

    2009年03期 v.39;No.169 42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引用频次:12 ]
  • 利用小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评估

    华尔;张志南;范士亮;刘海滨;

    采用Hakanson的生态风险指数法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与底栖桡足类数量之比(N/C比值)的变动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元素Cr,Cu,Zn和As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岸站位受测各污染物均呈现中度污染,离岸站位为轻度污染,其中Zn累积最严重。单个污染物潜在生态危害参数表明,受测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危害非常轻微,其中As和Cu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小型底栖动物群落丰度及分布验证了此结果,对As和Cu累积具有明显的生态响应。N/C比值法对研究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评估结果与Hakanson的生态风险指数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特别是对Cu和As元素的污染评估。结合生物群落分析,利用小型底栖动物两大类群数量之比(N/C)是一个简易可行的沉积环境监测方法。

    2009年03期 v.39;No.169 429-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引用频次:16 ]
  • 两个龙须菜新品系经济性状及琼胶特性的初步研究

    陈伟洲;徐涤;王亮根;孟琳;杜虹;张学成;

    2008年2~5月在广东省南澳县深澳海区对选育的龙须菜新品系07-1,07-2和对照组福建宁德栽培的981品系进行海上栽培比较试验,测定了3个品系的藻体日平均生长速率,试验了敌害生物(藻钩虾和团水虱)对3个品系的影响,比较了琼胶特性。结果显示,在水温11~20℃,盐度32.4~32.8的条件下,品系07-1,07-2的藻体日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3.8%/d和4.1%/d,宁德栽培品系的藻体日平均生长速率为3.2%/d。品系07-1,07-2的生长适应水温下限为16℃,比宁德栽培品系降低了2℃。与宁德栽培的981品系相比较,选育的龙须菜品系07-1,07-2对藻钩虾和团水虱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品系07-1,07-2的琼胶含量比福建宁德栽培的981品系分别提高10.0%和14.4%,凝胶强度也分别提高了5.46%和14.5%,表明2个新品系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价值。

    2009年03期 v.39;No.169 437-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引用频次:23 ]
  • 以rDNA为同源重组位点酵母表达鲑鱼降钙素基因多拷贝整合载体的构建

    姜勇;张学成;孙平楠;陈云松;

    根据酵母整合质粒的设计要求,PCR扩增2.2 kb rDNA片段,导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整合载体pYD1中,设计并合成适合在酵母中表达的鲑鱼降钙素(Salmon Calcitonin),以此为目标基因,构建适合酿酒酵母多拷贝整合的表达载体p-r-sCT。通过载体p-r-sCT引入到酿酒酵母菌株EBY100中,得到酵母重组菌株yAGA2-r-sCT。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目标基因鲑鱼降钙素在重组菌株的yAGA2-r-sCT中得到了表达,实现了外源基因在酿酒酵母菌株中的稳定表达。

    2009年03期 v.39;No.169 44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引用频次:11 ]
  • 2-[[(2-氨基苯基)亚胺]苯甲基]-4-氯苯酚晶体结构的量子化学研究

    范玉华;何连花;毕彩丰;艾小康;王爱东;张栋梅;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运用Gaussian03量子化学程序包,在B3LYP/6-31G*基组水平上对合成的化合物2-[[(2-氨基苯基)亚胺]苯甲基]-4-氯苯酚的晶体结构进行优化,计算了分子稳定构型的总能量、前线分子轨道能量、原子自然电荷布局、自然键轨道(NBO)及稳定化能等。计算结果与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得的晶体结构的实验结果吻合。此项研究可为异双希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2009年03期 v.39;No.169 46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引用频次:1 ]
  •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仓储层运移机理研究

    张善文;王永诗;姜素华;王志英;

    研究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仓储层运移油的机理,揭示断层幕式排烃期仓储层运移油的机理,以油气二次运移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油沿断裂纵向运移及油在仓储层内横向运移的定量研究。首先根据地质模型,建立断层内油压力衰减梯度的数学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出油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压力梯度公式,计算出油沿断裂进入仓储层的初始压力,再根据仓储层的地质模型,建立油在仓储层内横向运移的压力衰减模型及上网层开启时的泄压模型,推导出油沿仓储层横向运移的压力梯度公式及泄压公式,最终得出仓储层运移油的合力公式。并指出当运移动力大于运移阻力,即运移合力为正时,仓储层以运移油为主,当运移动力等于或小于运移阻力,即运移合力为负时,仓储层以临时仓储(成毯)、成藏为主。通过对运移合力的计算,可以判断油在仓储层内运移、成毯和成藏的状态,预测仓储层运移、成毯或成藏的范围,从而指导该体系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2009年03期 v.39;No.169 476-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引用频次:21 ]
  • 惠民凹陷孔店期盆地原型格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姜素华;边凤青;王鹏;袁伟文;

    为了准确评价惠民凹陷古近系孔店组的油气资源,研究盆地原型格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对盆地的构造演化进行分析,发现受构造演化的影响,孔店组不同时期的厚度(或残留厚度)在凹陷不同部位有所不同,导致主力烃源岩生烃条件发生变化;孔店期原型盆地为北断南超的伸展半地堑,盆地长轴方向整体为近东西向,主要的控制性断层是凹陷北部的边界断层—滋镇断层和阳信断层;通过计算盆地的残余厚度和剥蚀厚度,恢复了原型盆地的厚度,孔二亚段地层向南部斜坡带超覆,发育3个沉降中心,分别位于滋镇和临南洼陷东北部及阳信洼陷,孔一亚段沉积具有继承性,但北东向的滋镇、阳信断层对地层的控制更为明显;沉积中心迁移的结果显示:孔二亚期—孔一亚期沉积中心迁移,对在滋镇和临南洼陷内孔店组地层油气成藏及阳信断层下降盘的储层中成藏有利,但孔一亚期—沙四亚期沉积中心的迁移,对油气在孔一—沙四段储层中成藏不利。

    2009年03期 v.39;No.169 483-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引用频次:9 ]
  • 秋初台湾浅滩水体浊度和荧光叶绿素分布特征研究

    胡毅;陈坚;黄财宾;

    阐述了台湾浅滩邻近海域秋初的水体浊度、荧光叶绿素a的分布变化特征,指出荧光叶绿素a的分布除与营养盐的限制相关外,温盐等水文动力条件对其分布特征也起着重要控制作用,尤其在控制荧光叶绿素a极值分布下界方面可能起着关键作用。而在上升流涌升强烈的地区往往出现了浊度最大值,这可能与底层物质的再悬浮有关。

    2009年03期 v.39;No.169 490-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引用频次:8 ]
  • 基于语义规则的普适计算隐私控制方法研究

    康密军;李云情;宋长虹;魏志强;

    针对普适计算隐私保护问题,研究基于策略的用户隐私信息控制方法。根据多类逻辑,定义了隐私策略的形式化模型,采用本体和规则推理技术建立隐私策略模型的语义应用框架。通过支持后向链推理的规则引擎,测试了隐私策略的执行机制,表明语义隐私规则在隐私保护应用系统中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2009年03期 v.39;No.169 501-504+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引用频次:0 ]
  • 一个切换混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王忠林;刘滨;王树斌;

    利用反控制法构造了1个新的混沌系统,分析新系统的平衡点及在平衡点的特征值,分形维数,Lyapunov指数等性质,设计1个由2个混沌系统组成的可切换的实际电路并进行实验,通过1个开关选择器,电路可以实现2个子系统的功能,观察到2个子系统在各个相平面的混沌吸引子。

    2009年03期 v.39;No.169 509-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引用频次:13 ]
  • 混沌系统的变结构同步控制

    李自强;唐功友;李娟;

    研究Lorenz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问题,提出1种在多输入的情况下实现混沌同步的变结构控制算法。利用该算法设计的变结构同步控制律使得同步误差系统的运动在切换面上成为渐近稳定的滑动模态,从而较快的实现了混沌同步。通过对Lorenz混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说明了该变结构同步控制策略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009年03期 v.39;No.169 513-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0 ]
  • 台风诱发暴潮极端潮位的预测方法

    刘德辅;姜昊;

    以杭州湾为例,根据水文站历史潮位资料,采用改进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对台风诱发暴潮的极端潮位进行预测。同时采用复合极值分布理论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潮位进行概率预测,使预测结果更为接近真实数值。

    2009年03期 v.39;No.169 516-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引用频次:6 ]
  • 钢悬链线立管与海床土体接触问题的ANSYS有限元分析

    郭海燕;高秦岭;王小东;

    钢悬链线立管(SCR)与海床土体的接触问题对立管的疲劳寿命影响很大。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中的接触单元模拟SCR与海床接触处的相互作用,考虑海床土体的非线性,建立SCR与海床系统有限元模型,并同已有的等价梁-弹簧模型进行了比较和验证。运用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探讨了管道重量、土体模型和摩擦系数等对管道入土深度和弯矩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SCR与海床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2009年03期 v.39;No.169 52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引用频次:42 ]
  • 基于VOF模型的OWC气室波浪场数值分析

    史宏达;李海锋;刘臻;

    近年来,振荡水柱形式在波能转换装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波况不同,需对气室加以研究并对其形状参量进行优化,从而使空气流速和能量转换达到最大值。利用基于VOF模型建立二维数值波浪水槽,将数值计算的振荡水柱在气室内的升沉运动与物理模型试验进行比较,验证其正确性,并将OWC气室的研究手段予以推广。

    2009年03期 v.39;No.169 526-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引用频次:19 ]
  • 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来源的识别和解析

    郎印海;薛荔栋;刘爱霞;刘洁;

    利用GC-MS测定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浓度,采用低环与中高环PAHs的相对丰度以及同分异构体的比值方法,初步解析出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自于燃煤(工业燃煤、民用燃煤)、燃油(柴油燃烧、汽油燃烧)、焦化、柴油泄漏、木材燃烧等污染源。通过查阅文献获取上述污染源相关源成分谱,应用降解因子修正后的化学质量平衡模型(EPA CMB8.2)对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进行定量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源(工业燃煤、民用燃煤)、柴油燃烧和柴油泄漏,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5.70%,15.05%和9.25%。

    2009年03期 v.39;No.169 535-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引用频次:18 ]
  • 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生物吸附废水中Pb2+的对比研究

    王琳;李煜;

    采用序批式实验,分别以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为吸附材料,考察接触时间、pH等因素对废水中Pb2+生物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对低浓度Pb2+(0~20 mg/L)能在3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当Pb2+浓度在20~100 mg/L时,浓度越低,达到平衡时间越快,以被动吸附为主。在Pb2+低浓度条件下(0~20 mg/L),初始pH为4~5时,Pb2+的去除率达99%以上,且初始pH值是影响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生物吸附Pb2+的重要因素。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对Pb2+的生物吸附符合朗缪尔(Langmuir)方程,在pH为4及25℃下,活性污泥饱和吸附量为59.88 mg/g,颗粒污泥饱和吸附量为80.65 mg/g。因此,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可作为有效的生物吸附剂处理低浓度(0~20 mg/L)含铅废水,且颗粒污泥比活性污泥的生物吸附效果好。

    2009年03期 v.39;No.169 54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引用频次:21 ]
  • 耦合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高精度守恒差分格式

    谢树森;尹丽萍;

    提出解非线性耦合Schrodinger方程的1种差分格式。理论证明此格式关于时间和空间具有二阶精度,保持了连续方程的2个守恒量,并且是收敛、无条件稳定的。大量的数值试验证明了差分格式的精度以及守恒性。

    2009年03期 v.39;No.169 547-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引用频次:1 ]

研究简报

  • 不同类型附着基对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秦传新;董双林;牛宇峰;田相利;王芳;高勤峰;董云伟;

    附着基是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池塘或围堰养殖水体中设置的专用养殖设施,其功能主要是为刺参提供避光场所和培养刺参的天然饵料。本实验比较研究了石头、瓦片、塑料管、空心砖和水泥管5种不同附着基处理对刺参(规格为5.0 g±2.0 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附着基上异养菌含量差异显著,5月附着基上异养菌含量显著的低于11月;石头附着基刺参的成活率最高,但其生长速度较慢;空心砖刺参的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略低于石头;空心砖和石头附着基处理刺参产量显著高于其他附着基,瓦片、塑料管和水泥管上海参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仅从养殖效果上看,目前较为流行的5种刺参附着基以空心砖较好。

    2009年03期 v.39;No.169 392-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引用频次:45 ]
  • 东海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运移特性

    胡日军;吴建政;朱龙海;马芳;

    通过潮流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等实测资料,对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运移趋势、净输运通量以及起动流速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舟山群岛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分布影响明显;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整体由湾口向外海输运,平均日单宽输沙通量由杭州湾内向外海迅速减小;从杭州湾向外海,泥沙起动越来越难,单纯潮流对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作用相对较弱。

    2009年03期 v.39;No.169 495-500+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引用频次:32 ]

技术报告

  • 中国对虾“黄海1号”与野生群体F1代生长发育规律比较

    何玉英;李健;刘萍;王学忠;王清印;

    采用4种生长曲线模型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野生群体F1代15项形态性状的生长规律进行了拟合,以三次函数模型的拟合优度(R2)最高;采用三次函数模型拟合的2个群体各形态性状的生长曲线、拐点月龄以及拐点体重(各形态性状长度)结果表明,中国对虾"黄海1号"的拐点月龄为2.87(拐点体重14.98 g),野生群体F1代的拐点月龄为4.05(拐点体重26.26 g);中国对虾"黄海1号"各形态性状的拐点月龄分布在0.51~3.07之间,达到最大生长速度的顺序分别为:头胸甲长>第1腹节宽>头胸甲高>腹1高>头胸甲宽>体长>全长>腹节5长>腹节3和4长>尾节长>腹节2长>腹节1长>腹节6长;野生群体F1代除第2腹节长的拐点月龄为0.45之外,其它性状的拐点月龄分布在2.38~3.08之间,达到最大生长速度的顺序分别为:腹节2长>腹节1长>腹节3长>腹节4长>头胸甲高>腹节5长>头胸甲宽>全长>腹1高>腹1宽>尾节长=头胸甲长=体长>腹节6长,除第1和第2腹节长2个性状外,野生群体F1代的其它性状均比中国对虾"黄海1号"发育迟缓了1个月左右。

    2009年03期 v.39;No.169 413-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6 ]
  • 东海原甲藻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定量检测

    赵丽媛;于志刚;甄毓;米铁柱;

    建立了检测东海原甲藻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mRNA含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以甲藻Cytb基因的简并引物扩增得到984 bp长的东海原甲藻Cytb基因片段,经克隆、测序,制备并纯化质粒。以光度法测定质粒浓度并作为标准品。对上述基因片段,利用PRIMER EXPRESS 3.0设计引物,以梯度稀释的质粒标准品进行定量PCR反应,以SYBR Green I为荧光染料,制作标准曲线,得到基因拷贝数X与Ct值的关系为:Ct=-3.50 lgX+39.35(相关系数r为0.999)。通过对不同生长时期的东海原甲藻样品的Cytb基因mRNA含量检测,发现该基因的表达量较稳定,平均值为(45.4±4.7)拷贝/细胞,受生长状态影响不大,可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内参基因。

    2009年03期 v.39;No.169 448-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引用频次:14 ]
  • 一种超短基线定位系统阵型的改进方法

    郑翠娥;李琪;孙大军;张殿伦;

    超短基线随着作用距离增加,其定位误差也增大。为了满足远距离作业需要,提高超短基线远距离的定位精度,文中提出通过改进超短基线基阵阵型的方法来提高定位精度,但同时会带来相位模糊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提出一种利用双脉冲信号相位抗模糊的方法以保证在改进的阵型条件下能够正确地定位。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通过阵型改进后的超短基线系统定位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09年03期 v.39;No.169 505-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引用频次:26 ]
  • 钻爆法施工条件下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宋修海;

    针对如何使城市地下开挖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损害最小与损害防治等问题,以钻爆法施工为例,针对开挖设计方法和方案的选取、沉陷预测预报以及损害评价等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其目的在于使城市地下开挖施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确保地下开挖与环境系统达到最优;并以青岛海底隧道青岛接线端隧道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作为实例,进行了论证和分析,从而确保了受开挖影响的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并且保护了地面环境。

    2009年03期 v.39;No.169 531-53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引用频次:4 ]

综述

  • 海洋生物对二甲基硫生产的控制作用研究

    杨桂朋;厉丞烜;

    二甲基硫(DMS)是参与全球硫循环的最主要的海洋生源硫化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酸化产生重要影响。海洋中DMS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浮游植物病毒感染、浮游动物摄食和DMSP裂解酶的活动。根据海洋生物活动在二甲基硫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所起着的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国际海洋科学工作者十几年来在DMS生物生产过程研究方面的进展。

    2009年03期 v.39;No.169 453-460+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22 ]
  • 多环芳烃的海洋环境行为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李先国;张庆红;刘思敏;东野长旭;

    多环芳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三致"作用。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某些不完全代谢产物同样可能具有持久性,有些甚至比母体多环芳烃的毒性更强,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环芳烃的海洋环境行为及其代谢产物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对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进行了总结,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09年03期 v.39;No.169 46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2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