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2005年12月上旬山东半岛暴雪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李鹏远;傅刚;郭敬天;刘娜;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FNL(Final Analyses)资料、红外卫星图像、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图像以及位于烟台的Doppler雷达图像,对2005年12月3日~8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暴雪进行了观测和数值模赔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高空冷涡从西北方向持续不断地向山东半岛输送冷空气。此次暴雪过程中,渤海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平均海温在11℃左右,远高于气候平均值8.2℃,表明渤海对过境冷空气的增温增湿作用是此次暴雪形成的重要原因,山东半岛的复杂地形对降雪带分布也有重要影响。降雪地点、持续时间、降雪量以及雪带方向等主要特征都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中尺度模式(MM5)较好地模拟再现。模拟结果分析表明:此次暴雪过程属于浅对流过程,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部。

    2009年02期 v.39;No.168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引用频次:14 ]
  • 近岸典型养殖海区的潮流垂直结构特征

    樊星;魏皓;原野;赵亮;

    2006年7月在我国北方典型养殖海域桑沟湾进行现场观测,探讨养殖生物和养殖设施影响下潮流垂直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①夏季的桑沟湾,大量养殖生物和养殖设施的存在造成了潮流垂直结构中出现了潮流上边界层这一独特现象;②建立1个双阻力模型来描述这个现象,得到湾口北侧海带养殖区的潮流上边界层平均阻力系数■=5.4×10-2和底边界层平均阻力系数■=1.5×10-2;湾中部贝藻兼养区的■=4.9×10-2,■=1.9×10-3,并与同在黄海的自然海区青岛外海做比较;③在半日潮占优的桑沟湾海区,养殖阻力和底应力均具有1/4潮周期特征。在养殖阻力大于底应力的情况下,该海区出现了表层海水先涨/落潮的现象,这与浅海潮流底层海水先涨/落潮的一般规律截然不同。

    2009年02期 v.39;No.168 181-18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引用频次:25 ]
  • 东亚地区春季一氧化碳的输送特征研究

    葛萃;张美根;

    以ECMWF ERA-40再分析资料构建的气象场为驱动场,利用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MOZART-2,模拟了2001年3月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全球时空分布,并以一氧化碳(CO)作为示踪剂分析了春季东亚污染物向西太平洋地区输送的路线和机制。为了检验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对TRACE-P期间典型天气过程下的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模拟结果可以较好地再现2001年春季冷锋过境期间与东南亚深对流运动加强的天气形势下,东亚污染物向西太平洋地区输送的2大主要路径及其特征:(1)污染物被冷锋系统提升后,在对流层中层向西太平洋快速传输;(2)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可以导致东南亚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在对流层上层向西太平洋输送。

    2009年02期 v.39;No.168 18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引用频次:6 ]
  • 一种新方法——低渗诱导虾夷扇贝三倍体的研究

    王昭萍;赵婷;于瑞海;张晨晨;

    研究开发了1种多倍体诱导的新方法,采用低渗抑制受精卵第2极体(PB2)的释放诱导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三倍体。结果表明:以低渗盐度S=12,在第一个PB2出现时开始处理,持续处理20min,诱导率可高达(84.74±3.82)%;三倍体处理组的幼虫比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但是幼虫存活率低于二倍体对照组。

    2009年02期 v.39;No.168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引用频次:33 ]
  • 6种海洋致病性弧菌36kDa外膜蛋白特性分析

    唐小千;战文斌;周丽;绳秀珍;

    研究本着筛选和制备弧菌共同外膜蛋白亚单位疫苗,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抽提并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鱼肠道弧菌(V.ichthyoenteri)、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和创伤弧菌(V.vulnificus)6种海洋致病性弧菌的主要外膜蛋白,SDS-PAGE图谱比较发现这6种弧菌都存在36kDa的外膜蛋白条带。通过电泳洗脱分离纯化这6种弧菌的36kDa外膜蛋白,并制备了鳗弧菌菌株SJ060621的36kDa外膜蛋白多抗。ELISA和Western-blot印迹结果显示,仅鳗弧菌SJ060621、S010610-1和哈维氏弧菌的36kDa外膜蛋白存在免疫交叉反应;双向电泳分析了鳗弧菌SJ060621、S010610-1、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的36kDa外膜蛋白,2-DE图谱显示出鳗弧菌SJ060621和S010610-1均由3种等电点相近的蛋白组成,存在很高的同源性,2株鳗弧菌与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在蛋白质组成数量和等电点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结果说明通过主要外膜蛋白的分子量和免疫特性研究,可为筛选不同弧菌共同外膜蛋白的亚单位疫苗提供有利参考。

    2009年02期 v.39;No.168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16 ]
  • 大菱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免疫应答

    冯守明;战文斌;绳秀珍;韩进刚;王菁;杨凯;李军;张丽;

    用制备的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全菌和主要外膜蛋白(OMP)对大菱鲆进行腹腔注射及肛门灌注免疫,以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为指标,评价和比较大菱鲆对不同抗原的免疫应答水平。结果显示,注射2种抗原后,外周血中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注射OMP大菱鲆的外周血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不显著低于注射灭活全菌大菱鲆(外周血Ig+细胞:P=0.390;抗体效价:P=0.300);肛门灌注2种抗原后,大菱鲆外周血和后肠中Ig+细胞数量及血清凝集效价亦均呈增加趋势,灌注OMP大菱鲆后肠、外周血中Ig+细胞数量和血清抗体效价均不显著高于灌注灭活全菌大菱鲆(外周血Ig+细胞:P=0.056;后肠Ig+细胞:P=0.163;抗体效价:P=0.195)。结果表明,注射和肛门灌注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全菌和OMP均能够诱导大菱鲆产生针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本文结果对鱼类疫苗的研制具有参考价值。

    2009年02期 v.39;No.168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引用频次:7 ]
  • 刺参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研究

    郑忠明;董双林;白培峰;高勤峰;董云伟;秦传新;金波昌;

    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模式对池塘底质的影响,于2007年5~11月间从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采得底泥样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泥耗氧率(SOD)及沉积物—水界面的N、P等。结果表明,投饵对SOD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本实验条件下投饵没有造成实验围隔底泥中的有机物积累;7月份的SOD与其它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且不同月份之间的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模式之间的变化较复杂;在硝酸盐(NO3-+NO2-)通量结果中,投饵模式下的平均通量为非投饵模式下通量值的2~3倍,夏季的交换通量为冬季交换通量的2倍;当养殖密度较大时,非投饵模式中沉积物吸收氨氮的通量大于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其它密度下投饵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氨氮的通量大于非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并且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通量值降低。

    2009年02期 v.39;No.168 20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引用频次:20 ]
  • 西北太平洋柔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马金;陈新军;刘必林;李思亮;曹杰;张广文;

    耳石是头足类生态的重要信息载体,掌握其形态特征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连续采集的202尾柔鱼,对其耳石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研究发现,柔鱼耳石具有宽大的翼区和长窄的吻区。对耳石9项形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耳石总长(TSL)、吻区长(RL)、翼区长(WL)可以作为耳石长度特征的代表,吻区宽(RW)、翼区宽(WW)则可代表耳石宽度特征。耳石长度参数TSL、RL和WL与胴长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5),而耳石宽度参数RW和WW与胴长之间则无显著函数关系(P>0.05)。性成熟对耳石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性成熟等级为Ⅰ~Ⅱ期的个体,其TSL增长较快,而Ⅲ~Ⅳ期个体的TSL增长不明显。

    2009年02期 v.39;No.168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引用频次:38 ]
  • 饲料中不同糖源对皱纹盘鲍体脂组成的影响

    王蔚芳;麦康森;张文兵;徐玮;艾庆辉;姚春凤;李会涛;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饲料中分别添加6种不同糖源(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对皱纹盘鲍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实验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只鲍,壳长:(29.98±0.09)mm,体重:(3.42±0.02)g;在水温18~20℃的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2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摄食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和小麦淀粉组鲍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血清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摄食玉米淀粉组鲍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C16∶0含量显著低于小麦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肌肉和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C18∶0含量在摄食糊精组鲍中最低;肌肉C18∶3n-3含量在摄食木薯和马铃薯淀粉组鲍中最低并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而肝胰脏C18∶3n-3含量则在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中最低;摄食糊精组鲍肌肉C20∶4n-6含量显著低于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摄食糊化小麦淀粉组鲍肝胰脏C20∶4n-6含量显著低于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肌肉C22∶6n-3含量在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中显著低于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总体来说,皱纹盘鲍摄食结构相对简单的糖源(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和小麦淀粉)能够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以淀粉为来源的多糖(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使鲍体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

    2009年02期 v.39;No.168 22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引用频次:10 ]
  • 墨西哥刺参对大鼠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

    王静凤;高森;王玉明;马琴;任兵兴;薛长湖;

    研究墨西哥刺参(Isostichopus fuscus)对大鼠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及其机理。采用灌胃高脂乳剂方法建立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检测模型大鼠血清总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肝脏TC、TG含量和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terase-1,CPT-1)、过氧化物酶体β-氧化酶系(perox-isomalβ-oxidation enzymes)、磷脂酸磷酸酶(Phosphatidic acid phophyhydrolase,PAP)等脂质代谢相关酶活力;粪便总脂质、TC和胆汁酸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墨西哥刺参能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清TC(P<0.01)、LDL-C(P<0.05)含量及LDL-C/HDL-C(P<0.05);显著降低肝脏TC(P<0.01)、TG(P<0.01)含量,提高肝脏CPT-1(P<0.01)、peroxisomalβ-oxidation enzymes(P<0.05)和PAP(P<0.05)活力;显著提高粪便中总脂质(P<0.01)、TC(P<0.01)和胆汁酸(P<0.01)含量。提示墨西哥刺参能有效调节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脂质代谢,其主要作用机理是促进脂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同时抑制消化道内脂质的吸收。

    2009年02期 v.39;No.168 228-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引用频次:5 ]
  • 鲢鱼抗氧化肽对冷藏鲅鱼肉脂质氧化的影响

    董士远;刘尊英;赵元晖;姜兆鹤;曾名湧;

    研究鲢鱼抗氧化肽对冷藏鲅鱼肉脂质氧化的抑制效果和保鲜效果。将不同浓度的鲢鱼抗氧化肽(SAP)添加到鲅鱼肉中,测定了该鱼肉冷藏期间(2℃,12d)的脂质水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二级氧化产物的量(TBA-i值)、初级氧化产物的量(过氧化值:POV)、产生的荧光物质的量及多烯指数(PI)等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SAP对冷藏期间鱼肉的TBA-i、FFA、FR(荧光比值),POV的值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贮藏结束时,添加浓度为1.0%SAP与添加PG的鱼肉的PI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这表明SAP主要通过抑制脂质氧化的初级氧化产物、二级氧化产物的生成及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降解而发挥作用。

    2009年02期 v.39;No.168 23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引用频次:24 ]
  • 亚临界流体中酶催化制备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于刚;徐伟;栾东磊;孙兆敏;薛勇;薛长湖;

    研究亚临界流体中酶催化制备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采用亚临界R134a作为固定化脂肪酶Nonozym435催化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合成的反应介质,并利用响应面法对影响甘油酯合成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反应时间、酶用量、底物摩尔比、初始水分是影响酯化率的显著因素。通过对转化率的拟合模型响应面分析,得到了优化工艺条件:在亚临界R134a体系中,体系压力4MPa,温度40℃,反应时间3.59h,酶量:底物量的3.44%,底物摩尔比质量分数为4.55∶1(甘油/游离脂肪酸),初始水分含量0.81%;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酯化率的预测值为78.89%,试验值为84.06%。试验值与预测值的相符性很好,RSM模型的有效性得到验证。

    2009年02期 v.39;No.168 238-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引用频次:11 ]
  • 利用鳕鱼皮蛋白制备热反应型肉香调味基料的研究

    孙丽平;汪东风;张莉;徐玮;

    以复合酶深度水解鳕鱼皮蛋白为主要原料,通过与半胱氨酸和葡萄糖的美拉德反应制得肉香风味,并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技术检测鉴定出大量的肉香味物质。为鳕鱼皮蛋白水解物制备肉香调味基料提供理论依据。

    2009年02期 v.39;No.168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引用频次:39 ]
  • 龙须菜微卫星DNA标记筛查及系统分析

    张学成;贺扬;徐涤;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公共核苷酸数据库中筛查到8条含有微卫星DNA的序列,并根据筛查出的微卫星DNA序列设计合成了5对引物,此外还使用了细江蓠的4对已知微卫星DNA引物共9对引物在采集自青岛的26株野生龙须菜个体中进行扩增,结果筛选到2对引物可扩增出具有多态性的产物。然后利用5对龙须菜的微卫星引物对6个龙须菜品系和另外2个种外物种细基江蓠和菊花心江蓠进行系统学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不同样品之间Nei氏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显示青岛野生龙须菜QD与栽培品系981、石岛的龙须菜样品SD与龙须岛的龙须菜样品LD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而来自委内瑞拉的龙须菜样品LV与青岛野生龙须菜之间的差异远远高于种内水平的差异。

    2009年02期 v.39;No.168 259-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引用频次:13 ]
  • 坛紫菜EST-SSR筛选及其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实用性

    杨惠;茅云翔;孔凡娜;王莉;严兴洪;

    微卫星标记作为1种重要的分子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遗传图谱构建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EST文库搜索法是获得微卫星标记的途径之一,本研究对坛紫菜EST数据库中6035条序列进行搜索,发现340条EST包含SSR序列,其中三碱基重复最多,占总数45.95%;其次是两碱基重复,占总数的45.38%;再次是六碱基和五碱基,分别占总数的5.78%和2.02%;四碱基最少,仅占总数的0.87%。在两碱基中AG,GA,TC,CT类型数量最多,占所有两碱基SSR的82.8%;在三碱基中CCG,CGC,GCC,GGC,GCG,CGG类型数量最多,占所有三碱基SSR的52.83%;其它重复次数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相差不大。进一步比较坛紫菜与条斑紫菜EST-SSR序列,发现2种紫菜SSR类型及比例存在明显差异。根据EST-SSR序列设计合成了10对引物,其中4个位点在8个不同来源坛紫菜叶状体间存在多态性,说明从坛紫菜EST中筛选的SSR标记可以用于进行坛紫菜遗传多样性分析。

    2009年02期 v.39;No.168 265-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引用频次:21 ]
  • 中国沿海花鲈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江鑫;杨官品;危起伟;邹桂伟;汪登强;罗相忠;李忠;梁宏伟;陈大庆;

    用23个微卫星DNA标记分析了2000年前后北海、威海和舟山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地理群体(A组)和2006年2个烟台花鲈群体(B组)的遗传结构。A组内各群体Nei氏期望杂合度相似、有轻微遗传分化、属同一自由交配群;A组组内及威海和北海地理群体内存在瓶颈事件。B组内2群体无显著遗传分化,组内及群体A发生过瓶颈事件。尽管威海群体与B组2个群体的Nei’s期望杂合度、平均等位基因数相似,遗传距离小,属同一自由交配群,但威海群体与2个烟台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山东半岛沿海花鲈群体遗传结构从2000~2006年已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2009年02期 v.39;No.168 271-27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引用频次:12 ]
  • 深基坑内支撑等效刚度数值计算影响因素分析

    刘小丽;陈芳;贾永刚;

    深基坑平面内支撑结构等效刚度的计算常采用有限元等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深基坑支护结构的4种典型平面内支撑结构型式,探讨了数值计算模型中内支撑结构的单元划分长度、约束弹簧刚度、约束弹簧间距、约束弹簧布置型式等因素对内支撑等效刚度计算结果的影响。经计算分析可知,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而只改变某个影响因素时,平面内支撑结构的等效刚度随腰梁单元长度的增加、约束弹簧刚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随约束弹簧间距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但基本不受约束弹簧布置型式、除腰梁之外的其他内支撑构件单元长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数值计算中上述各影响因素的建议取值范围和约束弹簧的布置型式。

    2009年02期 v.39;No.168 275-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引用频次:39 ]
  • 淹没植物对河道糙率的影响

    拾兵;王川源;尹则高;吴航;

    基于河道水动力及植物柔性变形分析,建立淹没状态下的植物河道糙率计算的理论关系,同时,利用试验资料及理论分析成果,进一步获得了植物河道糙率的附加值,借此可以分析与评价河道植物对水流阻力的影响程度。

    2009年02期 v.39;No.168 295-298+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引用频次:27 ]
  • 青岛劈石口断裂的构造特征和现代活动性研究

    栾光忠;赵淑娟;王庆帅;景春雷;丁文洁;谢汝吉;

    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断裂平、剖面图的绘制,阐述了青岛劈石口断裂的空间展布、构造特征和构造作用。并应用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年代方法对劈石口断裂的现代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上述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其活动性趋向稳定状态,属于晚第四纪不活动断裂。

    2009年02期 v.39;No.168 299-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引用频次:10 ]
  • 莱州湾东岸沿岸输沙率及冲淤演化动态分析

    冯秀丽;董卫卫;庄振业;王园君;陈之贺;

    采用美国《海岸防护手册》的CERC公式对莱州湾东岸的沿岸输沙率进行计算;同时根据莱州湾东岸自身特征,采用岬间海湾平面平衡形态经验模型-抛物线模型对莱州湾东岸的平衡状态进行预测,结合两者分析得出莱州湾东岸的冲淤演化动态:屺姆岛南侧西端略有冲刷;龙口湾顶基本无泥沙进出;招远岸段遭受严重的侵蚀;石虎咀处于淤积状态。针对侵蚀岸段提出了防止海岸蚀退的对策。

    2009年02期 v.39;No.168 304-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引用频次:34 ]
  • 二百年来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邢磊;赵美训;张海龙;孙耀;唐启升;于志刚;孙晓霞;

    对位于南黄海的柱状样10694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其生物标志物含量及比例变化重建了黄海过去210a来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0694站位在过去100a来生产力有上升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过去40a来尤为明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过去100a中有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的趋势。通过与近期历史资料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黄海过去100a生产力上升及硅藻比例增加主要是与东亚冬季风和ENSO增强有关。结果表明,可以用生物标志物法重建过去百年来中国近海生态变化,并可以初步区分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

    2009年02期 v.39;No.168 317-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引用频次:51 ]
  • 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溶解单糖和多糖

    张艳萍;杨桂朋;

    碳水化合物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是海洋中有机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测定海水中溶解单糖和多糖的TPTZ分光光度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的精密度为1.82%~8.25%,检测限为0.56μmol/L,海水加标回收率在93.7%~108.4%之间。利用该方法测得中国北黄海海水中溶解单糖、多糖、总糖浓度范围分别为1.44~3.21,0.13~3.55,2.38~5.22μmol/L,并与其它海域的文献结果进行了比较。

    2009年02期 v.39;No.168 327-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引用频次:8 ]
  • 羧甲基壳聚糖铜配合物凝胶的合成及其在人工海水及海水中缓释性能的研究

    徐甲坤;毕彩丰;范玉华;刘优昌;刘善斌;

    通过戊二醛交联合成羧甲基壳聚糖铜配合物,用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测定羧甲基壳聚糖铜中铜的量,分别考察其在人工海水及海水中的缓释性能。产品中铜的质量百分数为10.4%,在人工海水中缓释32d的累积释放度为0.2390%,在海水中缓释30d的累积释放度为0.2112%,且均释放平稳,说明其具有优异的缓释性能。

    2009年02期 v.39;No.168 33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引用频次:8 ]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击剑训练优化

    魏振钢;李庆强;马丽晶;徐可;

    在击剑训练中,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正向推理和逆向推理模型,发现训练过程和生理指标的相互关系。结合经验知识和样本数据,对该模型中网络结构的构造和网络参数的赋值方法进行详细说明。以女子重剑队的数据进行实验,并与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性能比较。实验表明,该模型能有效的为教练员提供决策支持。

    2009年02期 v.39;No.168 337-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引用频次:1 ]
  • 浒苔纤维吸声的测评研究

    傅圣雪;么光;冯遵成;李钢;王欢;郭克涛;

    采用驻波管法对不同厚度、不同结构的浒苔样品进行吸声系数的测定,并与相近的有机和无机纤维吸声材料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浒苔具有很好的吸声性能,并且其微管结构对吸声性能的提高有较大的贡献。这些新的发现将给研制新型无机纤维吸声材料提供有益的仿声学启示。

    2009年02期 v.39;No.168 34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引用频次:5 ]
  • 光在胃组织中传输特性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

    姜永清;马君;

    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研究405和632nm波长的高斯光束和均匀光束照射胃正常和肿瘤组织时,光在组织内的传输特性。得到漫反射率和透射率随径向半径r的分布规律和组织内能流率随组织厚度z和径向半径r的二维变化关系及等值线分布。模拟结果表明:632nm波长光照射时,漫反射率和透射率以及穿透深度均>405nm波长的值;相同功率和光束半径下,高斯光束的径向传播范围比均匀光束小,中心光场附近光能量集中但衰减较快,穿透深度小于均匀光束;对于632nm激发光,光在胃正常组织中的穿透深度小于在肿瘤组织中的穿透深度,而对于405nm激发光,光在胃正常组织中的穿透深度大于在肿瘤组织中的穿透深度。

    2009年02期 v.39;No.168 345-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引用频次:0 ]
  • RNA二级结构的一种新的图形表示及其应用

    于正刚;赵熙强;

    生物序列的比对是计算生物学中的1个基本问题。最近有些生物学家给出了RNA二级结构序列的一些3-D和4-D图形表示方法,它们能给出RNA序列的比较直观的表述。文中提出RNA二级结构序列的1种新的图形表示方法。首先依据RNA中碱基分类,将RNA二级结构序列分为8个子序列,并分别对8个子序列建立特征曲线,得到相应的数字指标,构造特征向量,用以进行比对。最后用该方法对9个不同病毒的同一段RNA二级结构序列进行比对以验证其可靠性。

    2009年02期 v.39;No.168 349-352+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5 ]
  • 改进的同伦内点方法求解非线性规划问题

    苏孟龙;王建;蔡华;

    最近学者们提出了组合同伦内点法(简记为CHIP方法)去求解一类非线性规划问题。在求解凸规划问题时,与内路径跟踪算法相比,文中在没有要求对数障碍函数是严格凸的以及解集是非空有界的条件下,取得了CHIP方法的全局收敛性结果。文中对CHIP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改进的方法去求解更大一类的非凸规划问题。数值例子表明此改进是有效的。

    2009年02期 v.39;No.168 353-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引用频次:0 ]
  • 基于T-S模型不确定时滞系统的保成本控制

    李延波;考永贵;高存臣;

    针对一类基于T-S模糊模型描述的具有输入与状态时滞的不确定系统,研究了保成本控制问题,得到了保成本控制律存在的充分条件,并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了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最后仿真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09年02期 v.39;No.168 357-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引用频次:3 ]

研究简报

  • 褐藻寡糖激发子诱导烟草抗低温作用研究

    刘瑞志;江晓路;管华诗;

    研究褐藻寡糖在低温下对烟草的保护作用,探讨褐藻寡糖作用机理,将褐藻寡糖溶液均匀喷施到烟草叶面后置于(4±1)℃下进行低温胁迫,间隔不同时间检测相关指标。研究发现,浓度是影响褐藻寡糖抗冻性能的重要因素。0.05%,0.20%和0.30%褐藻寡糖具有诱导激发因子作用,能够诱导烟草CAT、SOD和POD活力提高,清除体内产生的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和叶绿素结构,减少烟草叶片损伤,提高烟草耐低温能力,其中以0.20%褐藻寡糖诱导效果最好;0.10%褐藻寡糖具有抗冻保护剂作用,在24h内烟草各项指标均没有明显变化,可保护细胞免受低温伤害,但48h时冻伤指标增强,其保护作用减弱或者消失;高浓度1.00%褐藻寡糖具有毒副作用,在烟草细胞表面形成较强渗透势,胞内物质外渗严重,烟草细胞结构受到破坏,加速低温下烟草叶片损伤。

    2009年02期 v.39;No.168 24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引用频次:30 ]
  • 淋巴囊肿病毒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孙颖杰;周优;岳志芹;陈晓;梁成珠;应骏;王哲;汪东风;

    选取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主衣壳蛋白(MCP)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 Express2.0软件设计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的检测方法,并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分析。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反应体系的最佳引物浓度为0.5μmol/L,方法的检测限为30个病毒拷贝,扩增产物的Tm值为74.5℃。该方法对淋巴囊肿病毒有特异性,不能扩增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虎纹蛙病毒(TFV)、蛙虹彩病毒(BIV)、新加坡石斑虹彩病毒(SGIV)、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及真鲷虹彩病毒(RSIV)。对12份发病牙鲆鱼样品进行检测,均感染淋巴囊肿病毒;20份无临床症状的牙鲆经检测不含淋巴囊肿病毒。建立的LCDV的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方法,具有成本低、特异、灵敏、快速等优点,可用于淋巴囊肿病毒的早期诊断。

    2009年02期 v.39;No.168 25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引用频次:8 ]
  • 南海沉积物图解法和矩值法粒度参数计算及对比

    刘志杰;龙海燕;

    粒度参数是海洋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其计算方法的选择导致粒度参数的差异成为制约沉积物粒度数据同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传统图解法的基本原理,发展了分段低次线性插值方法用于图解法的粒度参数快速计算,使用该方法和矩法分别计算了南海172个表层沉积物粒级参数,并对2种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相关性验证。结果表明:2种方法得到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和峰态分别呈显著相关,且相关性依次降低。通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2种方法计算的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相关性较为稳定,基本不受沉积物类型的影响;而偏态和峰态值与沉积物物质组成密切相关,物质组成单一稳定,则相关性较高,反之表现为不相关。因此,在资料整合同化处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2种参数计算结果的差异。

    2009年02期 v.39;No.168 313-316+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引用频次:39 ]
  • 表面改性的C-18硅胶吸附剂萃取水中的雌激素

    周昕;王江涛;赵志超;谭丽菊;

    为了有效富集水体中的痕量雌激素(雌酮、雌二醇、雌三醇、雌炔醇),对常用的C-18硅胶颗粒表面进行了改性。将含疏水烷基的20碳烷或25碳烷加入到C-18硅胶吸附剂中,通过正交试验选择改性作用的最佳条件。用填有上述改性填料的SUPELCO小柱富集水中的雌激素,浓缩后的目标组分经TFA或MSTFA衍生化后进行GC-FID色谱分析,并采用GC-MS法测定了河水中的雌激素含量。结果表明,C20与C25的添加量为120μL/50μL时,C-18硅胶吸附剂富集水体中痕量雌激素的能力大为提高,回收率为80%~120%。

    2009年02期 v.39;No.168 323-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引用频次:5 ]

技术报告

  • 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线差异沉降的安全性分析

    常方强;贾永刚;

    针对胜利油田埕岛海域海床土体强度的非均匀性和可能引起的海底管线差异沉降破坏,提出1种海底管线差异沉降安全性分析方法。具体介绍差异沉降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管线的受力状态,建立管线因差异沉降引起的附加应力的表达式。针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油田常见的3种规格管线,建立不同土质条件下的管线附加应力表格,方便工程师查询。考虑附加应力和流体对管线的应力,与管线材料的允许应力比较,可以判断管线的安全性。

    2009年02期 v.39;No.168 28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4 ]
  • 东海陆坡海底块体运动地形分析方法

    胡光海;阎通;吴永亭;陈义兰;赵月霞;

    随着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水区发展,迫切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块体运动的特征以及分析块体运动对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可能性。本文阐述了东海陆坡块体运动地形分析方法以及多种数据处理技术的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直观的海底地貌形态特征,地层剖面仪系统能探测海底以下沉积物性质和结构的变化。GIS、Fledermaus、Delph等软件系统可以定量分析海底微地貌形态特征。

    2009年02期 v.39;No.168 309-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引用频次:5 ]

综述

  • 多溴联苯醚(PBDEs)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研究进展

    孟范平;李卓娜;

    多溴联苯醚(PBDEs)被称作"二十一世纪的多氯联苯",是一类具有生态风险性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文在介绍PBDEs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分析了PBDEs在海洋中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重点总结了PBDEs在海洋中的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生物转化行为及其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探讨了海洋环境中PBDEs未来的研究方向。

    2009年02期 v.39;No.168 285-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引用频次:27 ]
  • 国外深水钢悬链线立管研究发展现状

    黄维平;白兴兰;李华军;

    介绍国外在新型深水立管系统——钢悬链线立管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发展现状,论述浮体一、二阶运动对钢悬链线立管疲劳寿命的影响、浮体升沉运动对钢悬链线立管触地点疲劳寿命的影响;钢悬链线立管与海底相互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及结果;钢悬链线立管涡致振动与疲劳的研究现状。并简要论述钢悬链线立管触地点问题的研究结论。

    2009年02期 v.39;No.168 290-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引用频次:6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