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献文;鞠霞;吴德星;
利用2007年7~8月吕宋海峡120°E断面(18.5°N~21.5°N)CTD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断面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特征,并用动力计算方法计算了断面的流速,得到了通过该断面的海水体积通量。计算结果显示,通过断面的海水主要由南海向太平洋输送,总的交换量为3.15 Sv。19°30′N~20°30′N之间,南海水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太平洋,而19°30′N以南和20°30′N以北至21°30′N之间,海水由太平洋进入南海。此外,流出吕宋海峡的表层流速最大可达1.3 m/s,流入南海的表层流速最大可达60 cm/s,位于19°30′N以南。
2009年01期 v.39;No.167 1-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引用频次:28 ] - 郑沛楠;吴德星;陈学恩;韩树宗;陆泽廷;
基于垂向混合坐标系统的海洋模式HYCOM建立了全球大洋气候态环流场。在此基础上与前人研究工作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了全球风生大洋环流场的季节变化情况。从模拟结果看该模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可以合理地模拟南极绕极流、赤道流系、黑潮和湾流等世界各主要大洋流系。从断面温度场、流函数分布和断面流量场等分析显示:南极绕极流堪称世界最强流,湾流整体强于黑潮,3者都具有夏季增强、冬季减弱的特点。HYCOM模式在国外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在国内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该模式的介绍和结果分析,向读者推荐使用该模式。
2009年01期 v.39;No.167 7-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0K] [引用频次:16 ] - 冯琳;林霄沛;
通过对HadISST1资料1945~2006年海表温度(SST)的分析,发现在东中国海SST具有明显的长期升高的线性变化趋势,平均每年升高0.015℃,在这62 a共升高了0.9℃。其中,东海的升温现象最为突出,从福建和浙江两省沿岸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大片海域,是整个东中国海SST变化最大的所在。由于台湾海峡常年向北的流动和台湾岛东北侧向北的黑潮水入侵在1945~2006之间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加强,它们对热量平流输运的增加有利于东中国海SST长期升高。同样起到促进作用的还有海面风场所控制的垂向卷夹过程。海面净热通量的变化抑制了东中国海SST的长期升高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东中国海SST的长期变化趋势极有可能是受到太平洋长期变化的影响。
2009年01期 v.39;No.167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引用频次:77 ] - 郭宇光;王以琳;盛立芳;衣霞;王建;
利用聊城市和菏泽市1963~2007年的降水观测资料和天气形势图,采用历史区域回归试验和天气系统分类回归方案效果检验法,对2004~2007年4年间聊城市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为聊城市人工增雨作业选择有利的作业时机和天气条件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1)采用天气系统分类统计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区域雨量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了统计分析的效率;2)聊城市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比较有利的时节是6月,催化效果最理想的天气系统是南方气旋;3)人工增雨效果的最大值在不同的天气系统条件下对应着不同的自然雨强区间。
2009年01期 v.39;No.167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引用频次:6 ] - 唐衍力;房元勇;梁振林;赵同阳;
采用鱼类行为学方法,观测了短蛸(Octopus ocellatus)对同为PVC材质的3种形状的有孔和无孔模型礁以及对同为管状的3种不同材料的单体和叠加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各组内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未投放模型礁条件下短蛸在水槽四角分布率较高,在鱼礁标志区分布率只有0.5%;PVC材质3种形状的模型礁放入后对短蛸的聚集率均在10%以上,其中内部空间最大的正方体模型礁聚集率最大,每种形状的模型礁中有孔模型礁聚集率高于无孔;3种不同材料的管状模型礁放入后诱集效果均较明显,其中陶瓷材质的管状模型礁效果最好,每种材料的模型礁中3单体叠加后的组合礁聚集率明显高于单体,其中叠加后的陶瓷模型礁对短蛸的聚集率达到39.3%;研究发现短蛸的领域行为对鱼礁模型的诱集效果影响较大。
2009年01期 v.39;No.167 43-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引用频次:22 ] - 吴海一;孙世春;
生物体内金属硫蛋白含量变化,可作为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标志物。通过暴露实验研究了扁额细首纽虫Cephalothrix simula暴露在不同浓度的铜,锌和镉溶液96 h,其体内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离子的胁迫作用均导致金属硫蛋白含量增加,在实验初期(6~24 h),金属硫蛋白含量达到高峰;金属硫蛋白含量与暴露溶液金属浓度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金属离子浓度越高,金属硫蛋白含量越高;锌离子诱导金属硫蛋白合成的作用大于铜、镉离子。
2009年01期 v.39;No.167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引用频次:9 ] - 吴蒙蒙;李吉方;韩照峰;柴鹏;
研究在(16±2)℃的条件下饥饿和恢复投喂不同时间后金鳟(Golden Rainbow Trout,Oncorhynchus mykiss)体组分和糖原含量的变化。试验鱼分为4个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饥饿7 d,恢复投喂44 d(S7组);饥饿14 d,恢复投喂37 d(S14组);饥饿21 d,恢复投喂30 d(S21组),对照组(S0组)正常喂食。研究发现:饥饿使金鳟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粗脂肪和糖原含量显著下降,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饥饿7 d后,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下降极显著(P<0.01)。饥饿至14 d,水分含量上升,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灰分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上升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与试验前和对照组下降极显著(P<0.01)。饥饿至21 d,水分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上升显著(P<0.05),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仍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恢复投喂后,除S21组肌糖原含量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外,其他各组的各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水平(P<0.05)。结果表明:金鳟饥饿过程中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是首先动用糖原然后动用脂肪,而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金鳟在贮存能源物质时优先积累肝糖原。
2009年01期 v.39;No.167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引用频次:26 ] - 唐旭利;刘静;李国强;钟惠民;张静;
探讨中药指纹图谱相关性研究方法,运用Agilent 1100 DAD-HPLC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色谱条件:大连依利特SinoChrom ODS-BP(250 mm×4.6 mm,5μm)色谱柱,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20μL。建立了的相同条件下丹红注射剂、中间体和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所建立的指纹图谱个峰分离度较好,指纹信息完整,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规范。进一步利用相似度分析软件进行了指纹图谱相关性分析,揭示了丹红注射剂与中间体和药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参数,可作为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2009年01期 v.39;No.167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引用频次:9 ] - 李敏;隋正红;易恒;张学成;阎炳伦;朱明;
研究青岛产龙须菜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分类,通过对龙须菜居群内不同个体的5.8S rRNA-ITS区(包括ITS1-5.8S rRNA-ITS2)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得到扩增DNA片段长度均为1 066 bp,包含完整的ITS1(250 bp)、5.8S(159 bp)和ITS2(657 bp);利用GenBank数据库对Gracilaria(江蓠属)和Gracilariopsis属共20个物种的rRNA-ITS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龙须菜和江蓠科19个物种中rRNA的5.8S区的长度和序列非常保守,而ITS区的长度和序列则变异较大,20种江蓠科物种的遗传距离在0.013~0.596之间,龙须菜在5.8S rRNA-ITS区特性上相比江蓠属物种与Gracilariopsis属物种更为相似;采用UPGMA法构建了这20种江蓠科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青岛产龙须菜的居群内不存在遗传差异,且应属于Gracilariopsis属,并且在江蓠科中较早分化,而龙须菜处于Gracilariopsis属中比较古老的位置。
2009年01期 v.39;No.167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1K] [引用频次:24 ] - 吴利;余育和;冯伟松;张堂林;邓文娜;张翔;刘志新;
利用RAPD及DGGE指纹技术揭示牛山湖5个采样点浮游生物群落的DNA多态性,并定性地探讨其与物种组成的关系。结果如下:(1)从4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引物,共获得93条谱带,多态率为58%;各采样点所得谱带平均为67条,其中Ⅰ站最少,为61条,Ⅴ站最多,为74条;(2)PCR-DGGE指纹图谱共含102条谱带,其中原核生物56条,真核生物46条,谱带总数以Ⅲ站、Ⅳ站和Ⅴ站较多,Ⅰ站和Ⅱ站较少;(3)5个采样点共观察到62种/类浮游生物,其中Ⅰ站和Ⅱ站种类较少,Ⅲ站、Ⅳ站和Ⅴ站种类较多,分布概率在100%的种类达19种。多维尺度(MDS)分析表明:基于RAPD指纹和DGGE指纹,Ⅰ站和Ⅱ站最相似,Ⅲ站、Ⅳ站和Ⅴ站最相似;基于物种组成,Ⅳ站和Ⅴ站相似性最高,Ⅲ站和Ⅳ站次之,相对RAPD指纹和DGGE指纹,Ⅰ站和Ⅱ站相似性较低。研究表明: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结构与物种组成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因部分物种信息的缺失导致些许偏差。
2009年01期 v.39;No.167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引用频次:6 ] - 吕俊超;张晓华;王燕;兰建新;韩茵;刘云;
自然发病的养殖大菱鲆幼苗出现口部周围皮下出血,肝脏灰白色并萎缩坏死的症状。从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b14。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早期菌落稍隆起,白色,质地较硬;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75×103cfu/g;生理生化特征测定显示其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achromogenes)相似度最高;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为100%。综合上述结果,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该菌株对复达欣、菌必治、丁胺卡那霉素和氯霉素等较为敏感。通过对人工感染菌株db14的大菱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等器官的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而心脏和脑未发现明显异常。
2009年01期 v.39;No.167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引用频次:32 ] - 张宇;丛艺;张士璀;
嘌呤代谢是动物含氮废物排出体外的重要途径之一。嘌呤代谢终产物在不同动物各不相同。这是由于进化过程中,参与代谢1种或多种酶基因或者酶活性的丢失所致。本文从JGI网站佛罗里达文昌鱼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文昌鱼参与嘌呤代谢主要5种酶(黄嘌呤脱氢酶、尿酸酶、尿囊素酶、尿囊酸酶、尿素酶)的基因,并且将它们与其他12种具有代表性且基因组序列已知的动物包括人、小鼠、狗、鸡、爪蟾、河豚、斑马鱼、海鞘、海胆、果蝇、线虫、海葵的基因结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文昌鱼参与嘌呤代谢的酶基因有的和脊椎动物基因相似(黄嘌呤脱氢酶和尿酸酶),有的和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因都不相似(尿囊酸酶),还有的和无脊椎动物海胆与海葵基因外显子个数与内含子相位都相似但外显子之间缺乏对应关系(尿素酶)。所有这些都支持文昌鱼代表脊椎动物始祖代表类型,同时兼具特化特征的观点。尿素酶基因存在于水生无脊椎动物中,而在陆生的果蝇和线虫中均未发现尿素酶基因,因而我们推测随着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参与尿素分解的尿素酶基因可能在陆生动物中完全丢失。
2009年01期 v.39;No.167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引用频次:10 ] - 杨桂朋;孙璐霓;周立敏;
研究水体系中亚甲基蓝的光化学降解。结果表明,在高压汞灯照射下,亚甲基蓝在人工海水中降解得最快,蒸馏水次之,而在天然海水中降解得最慢。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重金属离子(Cu2+,Zn2+,Cd2+,Hg2+)和腐殖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亚甲基蓝的光降解;而丙酮能促进亚甲基蓝的光降解。由此可见,重金属离子和腐殖酸可能是造成亚甲基蓝在天然海水中降解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9年01期 v.39;No.167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引用频次:5 ] - 于良民;李霞;闫雪峰;于良志;
介绍了3-(1-吲哚基)丙酸(3a)及其衍生物3-(5-溴-1-吲哚基)丙酸(3b)和3-(5,6-二氯-1-吲哚基)丙酸(3c)的合成方法。首先以3,3′-二硫代二丙酸二甲酯为原料与吲哚、5-溴-1-氢吲哚、5,6-二氯-1-氢吲哚的阴离子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再对其碱性条件下进行水解、酸化,得到目标产物3a~3c,收率分别为49.5%,50.8%和35.1%。通过IR,1HNMR对所有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2009年01期 v.39;No.167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引用频次:2 ] - 杨茹君;唐洪杰;王修林;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磷酸盐(PO4-P)、硝酸盐(NO3-N)对新月菱形藻粒度分布类型和MESD的影响,分别从μmax或ε与MESD的关系2个角度研究了细胞生长过程中的粒径效应。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粒径分布类型没有变化,均符合Gauss分布。增大PO4-P浓度,MESD整体上呈现减小趋势;随NO3-N浓度增加,MESD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最大生长速率随细胞中值粒径的增大而降低,μmax与MESD的关系符合Allometric函数模型:μmax=1 133*MESD-5.61(非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为0.85)。吸光系数ε与溶液中的N∶P存在指数正相关关系;细胞即时吸光系数与MESD呈现波动下降的关系,ε最大值出现在3.5~3.7μm粒径范围内。
2009年01期 v.39;No.167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引用频次:3 ] - 谭军;王修田;
针对残余多次波的识别与压制问题,提出了1种应用于成像道集域的变周期预测反褶积方法。与传统的预测反褶积方法不同,该方法首先根据所建立的强波阻抗界面的深度-速度模型,在地震偏移剖面上追踪识别出残余多次波,并根据其传播时间确定出相应变化的多次波周期或预测步长,然后在成像道集上对含有残余多次波的成像道进行变周期预测反褶积压制处理,最后再将剔除残余多次波后的成像道集合成为新的地震偏移剖面。实验处理的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对微屈多次波有效,而且对残余的长周期鸣震多次波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压制效果。
2009年01期 v.39;No.167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7K] [引用频次:2 ] - 李德勇;张金亮;覃利娟;
古近系深层砂岩储层是目前惠民凹陷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研究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凹陷内勘探井位的部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研究,区内沙三段和沙四段砂岩储层物性较好,属于中孔-中渗透性储层,其余层位储层物性较差,多属于低孔-中低渗透性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到沉积条件、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的控制,其中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然后依次是溶蚀作用、沉积条件和胶结作用。
2009年01期 v.39;No.167 133-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7K] [引用频次:18 ] - 石宁;张金亮;
针对文卫濮结合部沙二下亚段潜在油气资源量大,而探明程度相对较低的地质特点,对目标区进行了整体构造格局、局部构造特征、砂体和储层物性展布状况,以及油气聚集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为反向屋脊式半背斜断块圈闭,是非常有利的油气成藏单元;沙二下亚段储层在构造高部位十分发育且物性较好;柳屯凹陷和马寨次洼沙三、沙四段生成的油气沿文西断层向上运移到沙二下亚段储集层,沙一段及沙二上亚段稳定发育的大套泥岩是封盖能力很强的盖层,从而形成了下生、中储、上盖的成藏组合。根据研究成果指出了多个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沙二下亚段滚动勘探提供了建议。
2009年01期 v.39;No.167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引用频次:2 ] - 窦金凤;唐瑞春;蒋永国;
在软件的维护与升级中,回归测试极为重要,但需要很长时间;同时市场又要求软件产品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布出来。文中将数据载入技术应用于回归测试,把测试用例转化成一系列自动化操作,并且可以复用以前的测试脚本,提高了软件的测试效率和质量。这种测试策略可广泛的应用到各种软件模式中,在实际测试项目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2009年01期 v.39;No.167 145-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引用频次:2 ] - 刘毅敏;唐功友;张勇;
研究复合函数高阶导数的计算机算法。给出了组成高阶导数的各项多项式与整数拆分的关系。通过寻找简便的整数拆分的计算机算法,得到了复合函数高阶导数与整数拆分相关的简便公式及计算机算法。
2009年01期 v.39;No.167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引用频次:1 ] - 邹涛;高会旺;孙文心;刘哲;
将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作为研究整体,建立该海区的三维Lagrange正压环流的分阶数值模式,综合考虑径流、东中国海背景环流、风应力和M2,S2,O1,K14大天文分潮的综合作用,运用"流速分解法"将环流分为正压梯度流、风生流、潮致余流及零阶环流的非线性耦合流等4个分量,模拟了冬夏两季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区的Lagrange正压环流结构。结果表明,零阶环流受东中国海背景环流控制;潮致余流是该海区一个重要分量;杭州湾内正压环流主要由风生流和潮致余流控制。
2009年01期 v.39;No.167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0K] [引用频次:5 ] - 王好忠;王宁;高伟;
通过求解低维矩阵问题替代简正波模型的差分算法,提出一种快速获得局地简正波本征波数和本征函数的方法。数值算例的结果表明:局地简正波本征波数和本征函数与KRAKAN的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利用获得的局地简正波信息计算的相干传播损失与For3D的计算结果的均方误差为1.61 dB,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2009年01期 v.39;No.167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引用频次:9 ] - 王廷明;
根据命题逻辑公式的D-随机真度的概念,给出了基于主析取范式中所有极小项的上标向量集合的命题公式D-随机真度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在基本逻辑运算下公式的D-随机真度关系以及逻辑推理的D-随机有效度问题。
2009年01期 v.39;No.167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