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艳镇;刘玉光;刘亚豪;马玉娟;殷晓斌;
作者利用AC9和HS6(442 nm4、88 nm、532 nm、676 nm)在渤海海域的测量数据,通过分析其中3个波段的数据发现:海水所含颗粒的后向散射系数和光束散射系数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二者的关系可用2种不同的函数模型描述:在黄河口外海断面可用二次多项式模型描述;而在渤海湾、辽东湾和秦皇岛断面可用幂函数模型描述。将HS6在对应波段实际测量的后向散射系数与反演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上述2个函数模型的反演值与实测值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分别为85%和96%),平均相对误差较小(分别为24%和18%),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13和0.055。这表明上述函数模型作为反演模式在对应海域可用。因此,通过AC9的测量数据进行计算获得颗粒的后向散射系数,可增加后向散射系数的数据量,这对于推动水色遥感分析模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后向散射系数和光束散射系数之间函数模型随海域的不同而不同的可能原因是:(1)在无机悬浮物含量比较高的海域,无机悬浮物的颗粒形状确定后向散射系数和光束散射系数之间函数关系;(2)在无机悬浮物含量比较低的海域,优势藻类细胞形状对后向散射系数和光束散射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有更重要的影响。
2007年S2期 v.37;No.15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引用频次:4 ] - 朱先德;吴增茂;周淑玲;袁海豹;
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发生了一次强降雪过程,文登最大雪深达到了35 cm,产生此次暴雪的对流云带主要位于烟台和威海沿岸区域,呈西北-东南走向排列。利用气象常规观测和雷达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模拟结果对该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准静止对流云维持了近12 h,并且对流最强时云高在烟台附近海域达到了500 hPa。这次强暴雪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在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受暖湿的渤海和半岛地形影响下产生的。又由于海陆温差较大和风场的非地转性切变,在山东半岛北岸形成海岸锋,它的产生和存在增加了半岛的局部降水量,其次级环流的产生和维持决定了雪暴落区的分布。同时,夜间产生的陆风也对对流云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7年S2期 v.37;No.159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引用频次:9 ] - 徐文玲;苏洁;
利用台风年鉴的台风资料、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气象资料及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选取了6个台风因子和4个SST(海表面温度)因子,研究了2000~2005年西北太平洋在台风影响下的SST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对SST的影响与台风自身强度紧密相关,在所选取的台风因子中,SST降低与气压梯度和气压差的相关系数最高,与台风移速的相关系数最低。台风对SST的影响也受到海洋自身结构的影响,本文给出了不同海区、水深和混合层厚度范围所对应的SST降低规律。在水深>100 m的深水区,随水深的增加台风对SST的影响逐渐减小;随混合层深度的增加台风对SST的影响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并不是单调减小的。
2007年S2期 v.37;No.159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引用频次:9 ] - 丁荣荣;左军成;杜凌;李磊;李培良;
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目的在于掌握其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变化及其可能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文使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资料I、shii(2005)温盐资料、Levitus(2005)温度资料和ICOADS(2005)风场资料对南海海平面高度(SSH),比容高度(SSL)和风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2年,南海SSH平均以4.7 mm/a的速度上升;但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北部海区是典型的上升区,其核心值为10.0 mm/a,西南部海区上升较慢。1996~1997年的海平面高度距平(SSHA)和比容高度距平(SSLA)都快速上升。温度变化引起的SSL变化对SSH变化起主导作用,其贡献大约是89.4%。SSH季节变化的年较差约4 cm,而SSL季节变化的年较差约6 cm,比T/P的大。就整个南海的平均而言,SSL的位相比SSH大约提前2个月。同时,经向风应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非比容高度和经向风应力的同步相关系数达0.7。南海SSH季节变化振幅较SSL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南海SSH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甚至是反相变化),而SSL的空间变化较弱,所以整个南海平均后,会使SSH的振幅变小,而SSL的振幅受影响较小。另一原因是南海西南部的环流和气候特征引起的海平面变化与SSL变化对SSH变化的影响反相。
2007年S2期 v.37;No.159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引用频次:43 ] - 曹越男;左军成;杜凌;李培良;李磊;
利用POP模式对南海海面高度(SSH)、环流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得到的海面高度和比容高度(SSL)分别与TOPEX/Poseidon(T/P)高度和Ishii(2005)温盐资料算得的比容高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较好的模拟了南海海面高度和比容高度的季节变化。海面高度和比容高度在冬季和夏季、春季和秋季的空间变化形态相反。动力高度(DSL)与模拟得到的环流结构对应。冬季,吕宋冷涡和越南南部沿岸流转向形成的逆时针环流对应两个低值中心,南海西岸由于Ekman输运海水向岸堆积使西岸动力高度达到全年最高值;夏季,越南沿岸流转向形成的顺时针环流对应高值中心,东岸动力高度相对较高,西岸动力高度达到全年最低值。在南海周边海区动力高度对总的海面高度的贡献非常大,特别是越南、广东沿岸和泰国湾,约为80%~90%。在深水海区,尤其是主要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动力高度的贡献虽仍比比容高度的贡献大,而其对总的海面变化的贡献却只有50%~60%,这几乎与比容高度的贡献的40%~50%相当。
2007年S2期 v.37;No.159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引用频次:9 ] - 翟萍;林霄沛;吴德星;
基于1992年10月~2006年6月时间间隔为7 d的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异常(SLA)资料,分析了周期短于165 d的高频波动及其能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功率谱密度计算基础上,分析了各频段所含能量占周期在15~165 d的高频波动总能量的百分比,发现随着最显著波动周期从1个月增大到5个月,其对应的纬度从7°增加到32°,最显著波动周期在全球呈明显的纬向带状分布。由二维方向谱分析上述高频信号主要是第一斜压模Rossby波的信号,并且在每个纬度带上的最显著波动周期与该纬度的Rossby波阈值周期一致。
2007年S2期 v.37;No.159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引用频次:0 ] - 赵京华;黄菲;李元妮;
利用1948~2004年美国月平均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根据经向风的垂直切变定义了亚澳越赤道季风环流指数(IAAM),分析了亚澳季风(AAM)系统中越赤道季风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AAM的年际变化主要以2~3 a和准5 a周期振荡为主。利用合成分析,探讨了年际尺度上亚澳越赤道季风环流的空间分布特征。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整个东亚季风区冬季风环流的异常减弱和热带季风区夏季风跨赤道季风环流的异常加强,以及夏季赤道沃克环流和南亚高压的减弱。
2007年S2期 v.37;No.159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引用频次:4 ] - 慈航;罗德海;
计算了黑潮延伸体区域冬季海表温度异常的平均值,并选取了正、负异常年份,对正、负异常年份的气旋活动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正异常年份相对于负异常年份气旋的分布在中、西太平洋明显偏北,而且正异常年份气旋生成区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日本以东的洋面上,成熟和消亡区域则集中在中太平洋区域,西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区域也有相当数量;负异常年份的气旋生成区域则覆盖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西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在中太平洋的中纬度区域也有相当数量,成熟期虽然也有部分集中在西太平洋区域,但是消亡期则几乎没有在西太平洋出现,而是主要出现在中太平洋偏东的区域。随后的1 000 hPa位势高度场合成分析和斜压性的分析则进一步证明了这些结论。
2007年S2期 v.37;No.159 49-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引用频次:2 ] - 贾磊;马甡;
采用组织学和生化方法对三疣梭子蟹亲蟹在越冬和抱卵期间的卵巢发育进行研究,对越冬和抱卵期间卵巢发育过程中脂肪和蛋白的积累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亲蟹在越冬期间性腺指数没有显著变化(P>0.05),组织学观察表明越冬期间卵母细胞变化不显著(P>0.05),抱卵期间性腺指数显著增加(P<0.05),卵母细胞在很短的时间内经过小生长期、大生长期、近成熟期形成成熟卵母细胞。在越冬期间亲蟹卵巢的脂肪含量呈缓慢积累状态,抱卵期间显著增加(P<0.05),肝胰腺的脂肪含量与卵巢的脂肪含量呈负相关性。亲蟹卵巢的蛋白含量与其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但肝胰腺的蛋白含量与卵巢的蛋白含量相关性不大。
2007年S2期 v.37;No.159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引用频次:8 ] - 杨天燕;高天翔;孟玮;孙利元;
运用PCR技术,扩增了3种鲻科鱼类梭鱼(Chelon haematocheilus)、棱梭(Chelon carinata)和鲻鱼(Mugil cephalus)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并比较分析了3种间的序列差异。测序得到510 bp的碱基序列,3种间均未出现碱基的插入与缺失。序列中G平均含量最低,且A+T含量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COⅠ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在COⅠ基因片段中,梭鱼和棱梭样本各出现2种单倍型,而3个鲻鱼个体均为同一单倍型。计算得出3种鲻科鱼类遗传距离在0.085~0.219之间。以库里玛鲻(Mugil curema)为外群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显示,梭鱼与棱梭间的遗传关系较近,而与鲻鱼的遗传关系较远,这一结论与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一致。
2007年S2期 v.37;No.159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引用频次:8 ] - 高荣祥;李琪;于瑞海;
利用紫外线照射精子遗传失活方法和6-DMAP抑制第二极体的染色体加倍法,诱导出太平洋牡蛎的雌核发育二倍体,观测了幼体不同时期的成活率,生长速度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卵裂率、早期胚胎成活率、D形幼虫发生率,孵化后3,6,9,12,15和18 d的幼体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生长速度方面,在孵化后6 d内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大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但在6 d后显著大于对照组。这显示随着致死隐性基因因纯合而被自然排除,太平洋牡蛎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长性状可能逐渐优于正常个体。
2007年S2期 v.37;No.159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1 ] - 卢伟丽;许加超;高昕;刘天中;王明亮;
研究氯化钙浓度、温度、褐藻酸钠中甘露糖醛酸与古罗糖醛酸比值(M/G)对褐藻酸钙纤维拉伸强度和吸水率的影响,找到最佳的制备条件。采用湿液纺丝法制备褐藻酸钙纤维,并借助红外光谱和光学显微镜对纤维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凝固浴浓度为2.0%、温度为50℃时,纤维的性能最佳;高G含量的褐藻酸钙纤维的拉伸强度优于高M,但是吸水性能却不如高M含量的褐藻酸钙纤维。
2007年S2期 v.37;No.159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0 ] - 赵玉然;薛长湖;王静凤;唐庆娟;杨文鸽;梁君妮;李丹;
采用Trizol法提取非细菌性感染的儿童腹泻粪便样品中Norovirus(NV)的RNA,经RT-PCR和测序,分别获得RNA聚合酶基因保守片段和衣壳蛋白基因的序列。基于RNA聚合酶基因保守片段序列的变异,可将该病毒归属于Norovirus Hu/GⅡ-4。此外,将衣壳蛋白基因插入pQE30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M15,经IPTG诱导,获得一相对分子质量约60 kDa的具有6xHis标签的蛋白。本实验对新分离出的病毒株进行了归类,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了NV衣壳蛋白。
2007年S2期 v.37;No.159 77-8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3 ] - 乔文文;姜玮;李赟;
为确定种质库4株微藻(库存号为C73、C74、C151、C152)的亲缘关系及确切种类,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其核糖体5.8S rDNA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结果在4株微藻上获得大小分别为593 bp、632 bp、596 bp、591 bp的序列。与GenBank中高相似度的瑞典四爿藻(T.suecica)和另一四爿藻属的微藻T.stiata比较发现,4株微藻与瑞典四爿藻和T.stia-ta5.8S rDNA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而2个间隔区(ITS1和ITS2)碱基序列存在一定差异,其中4株微藻ITS1变异位点占到总位点数的26.7%,ITS2变异位点占到总位点数的2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4株微藻与瑞典四爿藻聚集为同一群,其中C73和C152与瑞典四爿藻完全聚为一支(获得100%的支持率),而C74和C151彼此间距离仅为0.074,而与瑞典四爿藻的距离在0.2以上,结果说明,C73和C152是瑞典四爿藻的不同株系,C74和C152可能属于同一个有待确认的种。
2007年S2期 v.37;No.159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引用频次:5 ] - 张小霞;党宏月;杨官品;
由于抗生素药物的大量使用和相当程度的滥用,使得水产病原菌耐药性十分严重,多重药物抗性细菌也时有发生,大大增加了微生物病害防治的难度。为探讨抗性细菌的抗药性分子遗传机理,从而为控制抗药性细菌的产生和传播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以大连海参、海胆养殖水体多抗性细菌筛选为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这些抗性细菌进行了土霉素、氯霉素及氟氯霉素抗性基因的筛选。研究发现,大部分耐药细菌都携带多种抗性基因,证明它们的耐药性都是由相应抗性基因决定的。
2007年S2期 v.37;No.159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2 ] - 赵瑞祯;戴继勋;刘秋明;杨堃峰;季士治;苏伟;
用海螺酶游离条斑紫菜叶状体单细胞作为饵料,与底栖硅藻、配合饵料、鼠尾藻磨碎液在稚参育苗过程中进行了饵料效果的对比研究。紫菜细胞组稚参30日龄时的存活率高达90.17%,高于底栖硅藻组,极显著高于配合饵料组及鼠尾藻磨碎液组(P<0.01);紫菜细胞组稚参的体长、日增长及体重的特定生长率在开始阶段高于配合饵料组与鼠尾藻磨碎液组;紫菜细胞组稚参的变色率高达11.82%,与鼠尾藻磨碎液组接近,显著高于配合饵料组(P<0.05)。试验表明:紫菜单细胞可以替代底栖硅藻、配合饵料、鼠尾藻磨碎液用于稚参育苗。为研究稚参育苗的饵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007年S2期 v.37;No.159 91-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引用频次:2 ] - 王晓红;池振明;
从采集自南海、南极、烟台长岛、青岛近海的沉积物样品及鱼类肠道内容物样品中分离得到海洋酵母菌并筛选目的菌株,对菌株所产粗酶的最适pH和温度、目的菌株的生理和生化特征及18S rDNA部分序列进行分析。得到8株能够产淀粉酶的海洋酵母菌,并确定菌株Ba,H,M和W1a是解脂耶罗威亚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DMC是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W13a,G7b和N13d是普鲁兰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发现解脂耶罗威亚酵母、平滑假丝酵母和普鲁兰短梗霉是可以产生淀粉酶的新的酵母菌菌种。
2007年S2期 v.37;No.159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引用频次:21 ] - 张亮;池振明;
从实验室的海洋酵母菌种库中筛选得到19株能产纤维素酶的海洋酵母菌,经过复筛得到1株纤维素酶活力相对较高的菌株98,该菌株分离自青岛东风盐场表层海水。通过传统的酵母菌种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鉴定该株海洋酵母菌属于普鲁兰类酵母(Aureobasidium pullulans)。对其发酵产酶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其最适产酶培养基组成为(w/v):2.0%可溶性淀粉,0.5%蛋白胨,2.0%酵母粉,海水,起始pH值调至7.0。在28℃,160 r/min振荡培养24 h后,产葡聚糖内切酶(CMCase)活达到4.51 U/mg,滤纸酶活达到4.75 U/mg。并对粗酶液的水解产物进行了薄层层析研究,发现纤维素酶水解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滤纸的酶解产物大部分是单糖,另外有少量的二糖。
2007年S2期 v.37;No.159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引用频次:43 ] - 陈云松;张学成;孙平楠;
评价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的安全性。取转基因酵母分别以高(5 g/kg)、中(0.5 g/kg)、低(0.1 g/kg)3种剂量组对大鼠连续灌胃给药,30 d后观察其行为,测试大鼠体重、血常规、生化指标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转基因酵母各剂量组动物的一般状况、体重、主要脏器系数、血液学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主要脏器组织形态学改变。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对实验大鼠安全无毒,且在试验期内本试验所用剂量对于试验大鼠来说是安全的。
2007年S2期 v.37;No.159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引用频次:1 ] - 张晓青;张学成;臧晓南;
通过研究培养基中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等单因子对转牙鲆生长激素基因的集胞藻PCC6803生长的影响,再对以上3营养因子进行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得到培养基中硝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的优化组合。还对培养温度、光照强度、pH值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以确定最适的培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集胞藻PCC6803在30℃,光照强度3 000lx,pH值8培养条件下,培养基中NaNO31.25 g/L,K2HPO40.04 g/L,Na2CO30.03 g/L(其它同BG-11培养基),藻细胞的生物量得到有效提高,特定生长速率达到20.64,这为转牙鲆生长激素基因集胞藻PCC6803进一步高密度放大培养提供了依据。
2007年S2期 v.37;No.159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4 ] - 李雪洁;刘万顺;韩宝芹;
目的:探讨羧甲基壳聚糖(CM-CTS)、交联型羧甲基壳聚糖(C-CM-CTS)和交联还原型羧甲基壳聚糖(D-CM-CTS)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CM-CTS为原料,采用戊二醛交联法制备了C-CM-CTS和D-CM-CTS,用MTT比色法测定了它们的促细胞生长活性和细胞毒性,并评价了三者的组织相容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M-CTS,D-CM-CTS和CM-CTS均能促进L929细胞的生长,其中,CM-CTS的促细胞生长作用为最佳,D-CM-CTS次之。动物实验证明,CM-CTS和D-CM-CTS比C-CM-CTS具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
2007年S2期 v.37;No.159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引用频次:4 ] - 董开升;王悠;杨震;唐学玺;
于2006年夏季(8月)和2007年冬季(2月)对胶州湾叶绿素a的分布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并对该海域叶绿素a的季节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整个调查海域夏季的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3.80 mg/m3,冬季为1.32mg/m3,夏季的明显高于冬季。(2)在空间水平分布上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①水平分布上:夏季胶州湾湾口的平均叶绿素a浓度明显高于湾内的平均浓度,而冬季则正好相反,即湾内的平均浓度高于湾口;②垂直分布上,夏季次表层(5 m)叶绿素a的浓度最高,表层次之,底层的浓度最低;而冬季的叶绿素a浓度则呈现出由表层向底层逐渐下降的趋势;③另外,24 h昼夜连续调查的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变化呈现出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其白天的浓度高于夜间。结果表明,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同期的环境因子(如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等)调查结果分析后发现,调查海域中环境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导致本结果的最可能的原因之一。
2007年S2期 v.37;No.159 127-13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引用频次:12 ] - 高兴爽;刘万顺;韩宝芹;梁晔;
以异丙醇为介质,用环氧丙烷与碱化壳聚糖反应合成水溶性羟丙基壳聚糖,并用FTIR,1H-NMR和XRD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元素分析法测定其取代度;以MTT法研究该衍生物对兔角膜基质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壳聚糖的C6—OH上成功引入了羟丙基基团;MTT实验结果表明:该衍生物对角膜基质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为其在组织工程化角膜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07年S2期 v.37;No.159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8 ] - 江翠芸;马启敏;杨晓飞;
采用自制的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HACC)为混凝剂,对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的生活污水进行了混凝试验研究,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搅拌条件和pH值的影响,并与壳聚糖的混凝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HACC)对生活污水浊度和CODCr的去除率随着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去除浊度的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16 mg/L,去除CODCr的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22 mg/L。pH<5时,HACC对浊度和CODCr去除率随pH值增加而迅速增大,pH>5时,这种趋势变缓。HACC的混凝效果相对壳聚糖有了很大提高,投加量和pH适用范围更宽。
2007年S2期 v.37;No.159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引用频次:3 ] - 杨晓飞;马启敏;江翠芸;
利用多分散团簇-团簇凝聚模型,模拟了扩散限制条件下的凝聚过程,对生成的小粒度凝聚体的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凝聚体的回转半径与包裹半径随粒度的增加表现出近似一致的幂律变化趋势,但当模拟初始颗粒浓度接近和超过0.03时,二者会偏离分形标度,向更小值的方向发展,说明凝聚体形态结构对浓度的依赖性与凝聚体粒度无关。得到的二维凝聚体分形维数理论值为1.45。
2007年S2期 v.37;No.159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引用频次:2 ] - 丁玲;邢磊;赵美训;金海燕;陈建芳;
本文研究了东海陆架区悬浮颗粒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比例变化及其作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替代指标的潜力。通过对11个站位不同水层菜子甾醇和甲藻甾醇进行的测定,发现它们的比值变化不大,证明水柱中的氧化降解对其比例的影响不明显。所以此比值基本可以反映水体中硅藻和甲藻的比例。不同站位的菜子甾醇和甲藻甾醇相对比例有明显的水平变化趋势,即离岸越远硅藻越高,与用其他方法所得到的硅藻和甲藻分布趋势相似。研究结果为生物标志物作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替代指标提供现场依据,显示此方法可以用来重建东海过去生态种群结构变化。
2007年S2期 v.37;No.159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引用频次:9 ] - 郭健;郭秀军;杨发昌;魏丽;贾永刚;李鸿江;
基于垃圾渗滤液渗入地层后引起地下介质导电性变化规律,设计用于垃圾场运营期和废弃后地下环境污染的预警系统。在垃圾场建设期将电极传感器网状布设于防渗层的下方,垃圾场启用后通过电极向下部地层供电和测量来实现对地下介质电性分布特征的测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测得视电阻率剖面变化特征,可以确定垃圾场渗漏与否、渗漏点的位置及数量、渗滤液形成的羽状体在地下的形态和扩散规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渗滤液造成严重的地下环境污染。室内模拟实验证实了渗滤液的渗入会引起被污染土层的电阻率降低,污染区的扩散表现为不同时期测得电剖面上低阻异常区的变化,异常区的分布范围和实际污染区具有良好的吻合。该系统的设置是实现环保型、智能型垃圾填埋场的重要举措。
2007年S2期 v.37;No.159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引用频次:14 ] - 胡连波;刘智深;
利用2006年4月份在黄海现场测量的海洋光学数据集测试准分析算法(QAA)在黄海的适用性。QAA从实测的遥感反射比数据反演水体总吸收系数、黄色物质和碎屑、浮游植物的吸收系数,反演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4.4%,26.1%,44.2%。结果表明QAA可以很好的反演黄海海域包括沿岸水体的总吸收系数与黄色物质和碎屑的吸收系数,但反演浮游植物的吸收系数有较大的误差。根据实测数据分析发现,在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的吸收对总吸收(去掉纯水体吸收)在蓝绿波段的平均相对贡献为20%,远低于黄色物质和碎屑的贡献。因此文中对QAA进行了修正,用浮游植物的光谱模型代替QAA算法中黄色物质和碎屑的吸收光谱模型。修正后的QAA反演的黄色物质和碎屑、浮游植物的平均误差分别为:23.4%和28.1%,可以有效改善原来算法反演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能力。
2007年S2期 v.37;No.159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引用频次:16 ] - 李春丽;张前前;王磊;王修林;吴莉宇;
本文选取了15种东海常见的浮游植物,其中有5种硅藻、6种甲藻,金藻、隐藻、绿藻和蓝藻各1种,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并测量其在不同生长期的吸收光谱。将原始测量数据进行平滑和归一化处理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浮游植物吸收光谱的代表谱。结果表明:等边金藻、隐藻、岛国大扁藻和聚球藻光谱形状特征明显,能将其与硅藻和甲藻分开;但硅藻和甲藻光谱相似,谱图直观上无法区别。进行了吸光度比值分析,发现:波长为440和463 nm的吸光度之比A440/A463可以很好地将硅藻和甲藻区分开。
2007年S2期 v.37;No.159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引用频次:10 ] - 刘鹏霞;陈洪涛;邓春梅;米铁柱;姚庆祯;于志刚;
根据2003-09和2004-9~10月份的现场调查资料,对三峡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无机态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受该海区的水文状况影响明显,整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特点。在研究海域,硝酸盐和硅酸盐与盐度呈较好的负相关,表明物理过程对其影响较大;而磷酸盐与盐度相关性不如氮和硅,说明磷酸盐除了受冲淡水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活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三峡工程完成蓄水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无机态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尚没有明显变化。
2007年S2期 v.37;No.159 165-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引用频次:6 ] - 孙勇;王昕;范文涛;刘子峰;黄传顺;徐静;
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对可加工陶瓷Ce-ZrO2/CePO4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500~1 550℃之间烧结的Ce-ZrO2/CePO4陶瓷试样,其相对密度、力学性能、可加工指数都有较高值。可见烧结温度在此范围内,材料在具有可加工性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力学性能。同时研究不同的烧结温度下材料的断口形貌变化。
2007年S2期 v.37;No.159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引用频次:2 ] - 焦叙明;刘怀山;童思友;
基于广义S变换将时间域叠前地震信号变换到时间-频率域,利用地震信号与噪音在时频域的差异,去除地震资料中的噪音,然后用广义S反变换到时间域,其结果就是去除噪音的有效地震信号。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压制不同时段、不同频率的噪音,并保持了地震记录的有效信息,同时还具有适应性强、应用效果好等特点。
2007年S2期 v.37;No.159 177-18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引用频次:14 ] - 刘俊斐;李华军;
结合海洋平台物理模型的动力响应数据,研究加入伪信号技术的HHT方法在模态密集结构模态参数识别中的应用,并对伪信号参数的选择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两自由度系统数值算例说明了改进后伪信号技术结合HHT方法用于模态参数识别的优越性及可行性。进而运用模态参数识别频域方法中的峰值法(PP)和时—频方法中的HHT方法结合伪信号技术对海洋平台物理模型进行了模态参数识别。分析结果表明,该类方法对模态密集结构参数的识别效果良好,适用于模态密集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
2007年S2期 v.37;No.159 18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引用频次:7 ] - 王品;高存臣;田明;
针对离散时间系统的变结构控制,对离散趋近律方法进行研究,给出新的改进的离散趋近律,提出时变的准滑动模态带。由于时变准滑模带的带宽递减趋于零,从而消除了系统的抖动,极大地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使系统在有限时间内趋近原点。仿真结果表明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07年S2期 v.37;No.159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引用频次:2 ] - 仉晓芳;谢树森;
利用广义迎风差分法建立一维非饱和水流问题的数值模型,并给出误差估计。数值结果表明,该格式对求解非饱和水流问题具有可行性。
2007年S2期 v.37;No.159 193-19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