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研究论文

  • 胶州湾大沽河口洪水期三维水沙数值模拟研究

    韩树宗;赵瑾;魏福宝;林俊;

    大沽河是胶州湾最大的入海河流,每年都会给胶州湾带来大量泥沙。本文利用三维的ECOMSED水动力-泥沙数值模型对洪水期的大沽河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洪水存在期间以及洪水结束后胶州湾的余流分布、大沽河河道上中下游各层盐度、泥沙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以及入海冲淡水和泥沙对胶州湾的影响。

    2007年05期 No.157 689-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引用频次:20 ]
  • 加拿大海盆冰下表层海水湍扩散系数估计

    张莹;赵进平;

    海洋的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是研究海洋动量传输、热扩散和物质扩散的物理基础,是海洋模式的重要参数。北冰洋是海冰覆盖的海洋,其湍粘性系数和湍扩散系数与其他大洋有显著不同。本文以Pacanowski&Philander的参数化方案为基础,采用二次北极科考的连续观测冰站和单次观测冰站的资料,定量计算了加拿大海盆74°N~78°N,144°W~164°W区域冰下60 m以浅的垂向湍粘性系数v和湍扩散系数kT,并分3个区域比较。结果表明:v和kT的垂向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层和60 m处量值较大,中间较小;区域的不同主要体现在24 m以浅。

    2007年05期 No.157 695-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引用频次:13 ]
  • 栉江珧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于瑞海;王昭萍;李琪;郑小东;周维武;王世党;

    通过亲贝强化营养和升温促熟培育,提早栉江珧人工育苗时间;合理控制幼虫密度,前期4~5个/mL,后期2~3个/mL,严把饵料质量关,投喂新鲜无污染的饵料,科学换水与充气,及时分级筛选等系列技术措施,克服栉江珧育苗中易发生幼虫粘连的技术难题,使育苗生产顺利进行;开展了多种附着基投放的采苗方法试验,选出了铺砂浮动网箱采苗和网袋装网片附着基和细砂吊在池中采苗2种比较理想的采苗方法,提高稚贝的附着变态率,其附着变态率达30%以上,促进稚贝的生长和成活,在1 000 m3水体中育出2 mm以上的稚贝1.096亿粒。

    2007年05期 No.157 704-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10 ]
  • 一种基于有限元原理的养殖网箱耐流特性的数值计算方法

    万荣;崔勇;崔江浩;王欣欣;朱文斌;

    对养殖网箱在海流作用下变形而导致的网箱养殖空间减少的有效把握,是网箱设计计算的核心课题之一。本文提出1种基于有限元原理的用于预测养殖网箱耐流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以期依据计算机模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的模型试验和海上实际测试,寻找提高网箱耐流特性的技术措施和解决方案。

    2007年05期 No.157 709-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15 ]
  • 方型人工鱼礁水动力性能试验研究

    唐衍力;王磊;梁振林;姜昭阳;史红卫;

    人工鱼礁水动力性能的研究对于鱼礁的设计、礁区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设计2种方型人工鱼礁模型,在回流水槽中测量不同水流速度下的鱼礁阻力,并计算阻力系数(Cd)与雷诺数(Re)。结果表明:无盖礁体模型正面迎流时(θ=0(°)),当Re超过7.5×104时,Cd为1.64,其自动模型区域为Re>7.5×104;45(°)方向(θ=45(°))迎流时,当Re超过6.36×104时,Cd为1.3,其自动模型区域为Re>6.36×104。有盖礁体模型正面迎流时,当Re超过6×104时,Cd为1.69,其自动模型区域为Re>6×104;45(°)方向迎流时,当Re超过8.48×104时,Cd为1.43,其自动模型区域为Re>8.5×104。1种礁体模型在不同迎流方式下所受的阻力不同,45(°)方向迎流比正面迎流时的阻力大。在相同的迎流方式下,有盖礁体所受的阻力比无盖礁体大。

    2007年05期 No.157 713-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引用频次:43 ]
  • 墨西哥海参和菲律宾刺参的化学成分和降血脂作用比较

    徐杰;王静凤;逄龙;董平;薛长湖;

    比较研究了墨西哥海参(Holothuria mexicana)、菲律宾刺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的化学成分和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墨西哥海参的Arg/Lys比值和降血脂氨基酸(Gly,Arg)含量明显高于菲律宾刺参,而菲律宾刺参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含量高于墨西哥海参。墨西哥海参和菲律宾刺参均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C,LDL-C含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P<0.05,P<0.01),提高HDL-C和NO(P<0.05,P<0.01)含量;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P<0.05,P<0.01),提高血清SOD和GSH-PX(P<0.05,P<0.01)活性。其中,墨西哥海参对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降低作用显著优于菲律宾刺参。提示了墨西哥海参和菲律宾刺参能有效预防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可能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有关。

    2007年05期 No.157 723-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引用频次:24 ]
  • 一种AHL降解菌株的高效筛选方法

    史晓;宫倩红;于文功;王为善;魏岚;

    酰化高丝氨酸内酯化合物(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是革兰氏阴性细菌(G-)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本文建立1种从环境微生物中高效地筛选AHL降解菌株的方法。首先利用AHL作为唯一能源对环境微生物进行初筛,再利用顶层琼脂法和报告菌株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ATCC 12472、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A136等进行复筛,共筛选得到21株具有AHL降解活性的菌株。对其中活性最高的菌株A11进行初步的菌种鉴定,通过形态观察、16S ribosomal RNA(16S rDNA)基因分析最终确定为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sp.A11。

    2007年05期 No.157 728-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引用频次:3 ]
  • 几种喜树碱-糖缀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赵育;李春霞;玉坤宇;李英霞;

    以喜树碱为母体,分别以甘氨酸和己二酸为连接臂与喜树碱的20-羟基以酯键缩合,再将其分别与半乳糖、甘露糖、乙酰氨基葡萄糖、乳糖的衍生物缩合定向半合成了3个水溶性(4-6)和1个脂溶性的喜树碱-糖缀合物(7),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确证。对已有的α构型喜树碱糖缀合物(1-3)和本文合成的β构型的喜树碱糖缀合物(4-7)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水溶性糖缀合物(1-6)具有与喜树碱相当的活性,脂溶性糖缀合物(7)的活性有明显下降。

    2007年05期 No.157 73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5 ]
  • 小球藻紫外线诱变及高产藻株筛选

    张学成;时艳侠;孟振;

    利用单细胞分离技术和紫外诱变育种技术,筛选高产小球藻株。通过单细胞分离技术获得的藻株Chlorella vul-garisQ7,生长速度和蛋白含量均优于其它藻株。以C.vulgarisQ7为出发株,进行紫外诱变,从120株诱变单克隆中筛选出3个株系:M51,M59,M73。与出发株相比,突变株M51,M59,M73的生长速率分别提高了6.23%,3.8%,5.92%。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2.5%,3.1%,1.9%。研究了诱变株的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在140μmol.m-2.s-1,25℃时,诱变株具有最大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探讨了诱变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诱变株可稳定遗传。

    2007年05期 No.157 749-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引用频次:50 ]
  • 牙鲆Myogenin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的研究

    徐芃;谭训刚;张培军;王先磊;张玉青;

    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及pProEXTMHTc表达载体对牙鲆肌肉发生调节因子myogenin基因进行了体外重组表达研究。通过对诱导时间、IPTG诱导浓度以及诱导温度的优化,确定了最佳诱导条件为:诱导温度31℃,IPTG终浓度0.6mmol/L,诱导时间2 h。在该条件下,重组蛋白表达量最高且是可溶性的。Myogenin融合蛋白的成功表达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在牙鲆肌肉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2007年05期 No.157 754-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引用频次:1 ]
  • 抗菌渔药筛选中最佳参数的选择与论证

    王晓洁;杨立红;安艳;梁建光;孙东红;

    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8种常用抗菌药对致病性鳗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MIC为单位,采用1,5,10,20倍MIC下抑菌圈直径为参数,分别比较8种常用抗菌药抑杀菌效果,通过分析比较优化最佳参数。利用优化出的最佳参数,比较8种常用抗菌渔药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对鳗弧菌的抑杀菌效果。结果表明:5倍MIC下抑菌圈直径是本实验筛选抗菌药的最佳参数。在此参数下,鳗弧菌对庆大霉素和氟哌酸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土霉素、盐酸诺氟沙星、氟甲砜霉素和甲砜霉素中度敏感。盐酸诺氟沙星与甲砜霉素的联合效果最好。

    2007年05期 No.157 775-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引用频次:3 ]
  • 日本新糠虾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吴志强;姜国良;项鹏;

    对日本新糠虾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日本新糠虾消化道可分为三大部分:前肠、中肠和后肠,组织结构由内向外均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其中,前肠由口、食道、胃等组成;中肠有中肠前盲囊和中肠腺等附属结构。中肠腺腺管上皮细胞由4种类型细胞组成,分别称为胚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泡状细胞(B细胞)。

    2007年05期 No.157 781-784+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引用频次:16 ]
  • 锦鲤疱疹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范万红;刘荭;岳志芹;吕建强;何俊强;江育林;

    研究建立并完善了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锦鲤疱疹病毒(KHV)的方法。首先通过选取KHV病毒TK基因的保守序列(GenBank AB182940),利用PRIMER EXPRESS 2.0设计引物和探针。其中Taqman探针的5’端标记FAM,3’端标记TAMRA。然后利用梯度稀释的阳性样品克隆质粒进行定量PCR反应,制作标准曲线,得到病毒拷贝数与Ct值的关系为:Ct=-3.45 lgX+42.73(相关系数R2=0.989)。通过试验检测得到实时荧光定量PCR对KHV的灵敏度为32个病毒核酸拷贝数,同时,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对于鱼类细胞系和其它鱼类病毒没有扩增反应,表现出较好的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HV的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速度,非常适合口岸进出口检验检疫的要求。

    2007年05期 No.157 785-788+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引用频次:30 ]
  •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

    刘光兴;陈洪举;朱延忠;齐衍萍;

    长江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1日~10日进行一期蓄水。为研究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口环境的影响,在一期蓄水后组织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的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大中型和中小型浮游生物样品的分析数据,结合环境参数,对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多元分析,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浮游动物种类数为289个(含31种浮游幼虫)。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水域的浮游动物分为4个群落。整个调查海区,中华哲水蚤最占优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

    2007年05期 No.157 789-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引用频次:48 ]
  • 溶解无机态营养盐在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通量研究

    王修林;辛宇;石峰;韩秀荣;祝陈坚;石晓勇;

    了解无机态营养严在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速率、通量基控制因素,于2002-08-06~08-24,应用船基沉积物培养方法,现场测定了硅酸盐(SiO3-Si)、磷酸盐(PO4-P)和溶解无机氮(DI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νN)和交换通量(FN)。结果显示,νSiO3-Si变化范围为2 220~4 317μmol.m-2.d-1,平均为3 466μmol.m-2.d-1,νPO4-P为0.4~77μmol.m-2.d-1,平均为39μmol.m-2.d-1,νDIN为667~2 167μmol.m-2.d-1,平均为1 308μmol.m-2.d-1,其中NH4-N和NO3-N的贡献分别为48%和47%左右。进一步分析表明,νSiO3-Si主要由溶解和扩散2个过程控制,前者决定于沉积物黏土矿物含量和含水率,后者决定于营养盐浓度和温度。νPO4-P主要由在以黏土为主的细颗粒和氢氧化铁上的吸附-解吸和扩散过程控制,前者分别决定于沉积物粒度和上覆水中DO浓度,而后者决定于间隙水与上覆水之间的浓度差。结果表明,FSiO3为2.59×1013mmol,FPO4为2.95×1011mmol,FDIN/SE为8.62×1012mmol。这样,为维持夏季渤海初级生产力,沉积物交换过程可提供大约65%的SiO3-Si、12%的PO4-P和22%的DIN,远远高于以河流径流为主的陆源排放。

    2007年05期 No.157 795-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引用频次:17 ]
  • 8-羟基喹啉锰配合物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

    夏树伟;赵燕燕;范玉华;毕彩丰;杨立荣;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8-羟基喹啉锰配合物进行理论研究,探讨配合物的结构,分子轨道成份和能级、电荷分布、自然键轨道等。Mn与8-羟基喹啉中的N原子和O原子形成不对称六配位的稳定配合物,其中Mn与N的平均配位键长为0.207 2 nm,Mn与O的平均配位键长为0.188 7 nm。金属Mn对前线轨道的贡献很大,在HOMO轨道中占29.39%,在LUMO轨道中占58.62%。

    2007年05期 No.157 807-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引用频次:1 ]
  • 溶解有机碳在混合水中的行为研究

    谭丽菊;王江涛;付强;

    研究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水和黄河水所组成的混合水中的迁移转化行为,结果表明,海水和已过滤黄河水混合时,DOC呈近似的保守性;海水与未过滤的黄河水混合时,DOC呈明显的非保守性。通过研究沉积物对DOC的解吸过程,发现沉积物在盐水中能解吸出DOC,随着盐度的增大,其解吸量也迅速增大。因此可以认为,DOC在河口区的非保守行为是DOC的絮凝和颗粒物的解吸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7年05期 No.157 811-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引用频次:5 ]
  •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渗流场的数值分析

    刘贯群;韩曼;宋涛;陈浩;

    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水幕系统进行了概化,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无水幕和有水幕条件下的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区的渗流场。利用所建模型预报了2种条件下涌入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涌水量、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展情况及洞库上方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等。由预测结果可知,2种条件下洞库涌水量均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而有水幕条件下的地下漏斗扩展范围和速度均比无水幕条件小;在洞库开挖初期水幕作用较小,随时间延长作用愈加明显,因此水幕系统在保证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储油安全和保护周围地下水资源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2007年05期 No.157 819-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引用频次:43 ]
  • 生物活动对黄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扰动作用的研究

    陈友媛;刘道彬;贾永刚;刘红军;刘小丽;

    以螃蟹扰动作用下黄河口刁口地区潮滩表层沉积物为例,对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运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螃蟹扰动作用使表层20 cm以内沉积物的含水率明显增加,渗透性略有提高,表层30 cm以内土体贯入强度降低,下层土体贯入强度增高;螃蟹每日掘出的细粒物质达502.08 g/m2(干重),远大于螃蟹洞穴在涨落潮过程中所捕获的细颗粒物质,并使潮滩表层沉积物细化。从螃蟹扰动对沉积物组成、性质和运移产生的作用,可以得出生物活动对黄河口潮滩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2007年05期 No.157 829-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引用频次:13 ]
  • 具有高阶奇点的2n+1次系统

    宋立温;

    研究1类具有2个零特征根和1个4n2+2n+1阶奇点的2n+1次系统,并给出了极限环存在与否的条件。

    2007年05期 No.157 834-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0 ]
  • 多参数特征值问题的敏度分析

    刘新国;马洪余;

    研究多参数系统单特征值及相应特征向量的向后误差及条件数。发展Hochstenbach和Plestenjak近期得到的一些结果。

    2007年05期 No.157 837-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引用频次:2 ]
  • 东营港扩建工程码头船舶靠离泊数值模拟研究

    史宏达;范天会;韩桂萍;

    通过对东营港扩建工程码头2种设计代表船型的进出港和靠离泊操纵数值模拟,分析风、浪、流等环境条件对船舶操纵的影响,论证船舶进出港和靠离泊的安全性,验证水域布置的合理性,为工程建设、船舶操纵和港航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07年05期 No.157 841-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9K]
    [引用频次:2 ]
  • 基于扑翼原理的帆板摇帆推进模型研究

    王树杰;李冬;刘文霞;

    比较鸟类扑翼飞行与帆板摇帆运动在结构、运动过程、气动升力构成和外界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相似性,提出基于扑翼原理的帆板摇帆推进机理,建立帆板摇帆过程的扑翼运动描述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帆板摇帆运动推进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007年05期 No.157 847-850+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引用频次:9 ]
  • 离散时滞双线性系统的近似最优控制

    马慧;唐功友;马磊;

    研究具有二次型性能指标的离散时滞双线性系统最优控制问题。对既带有时间超前项又带有时间滞后项的非线性两点边值(TPBV)问题,通过逐次逼近算法(SAA)构造不含超前滞后项的线性非齐次TPBV问题迭代序列。最优控制律由精确的线性反馈项和非线性时滞补偿序列的极限项组成。取补偿项序列的有限次迭代值,获得次优控制律。通过仿真,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2007年05期 No.157 851-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引用频次:8 ]
  • 一种基于边缘信息的车辆检测和跟踪方法

    刘鹏;王国宇;

    针对智能交通系统中运动车辆的检测和跟踪问题,提出1种基于边缘信息车辆检测和跟踪方法。利用背景边缘提取模板提取当前帧的精确背景边缘,进而获得前景车辆边缘,用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修复,寻找车辆的外轮廓,确定跟踪区域;由于车辆运动的特殊性,以当前帧的车速作为下一帧车速的预测值,并结合跟踪区域的外形信息进行匹配。从实验效果来看,该算法简单有效,适合于实时的车辆检测和跟踪系统。

    2007年05期 No.157 857-860+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引用频次:9 ]

综述

  • 海胆标志方法的研究进展

    曾晓起;郑友德;尤凯;

    分析研究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海胆标志方法,讨论各种标志方法的优缺点。较理想的外部标志方法是尼龙螺丝钉标志法,适用于海胆的行为研究;较理想的内部标志方法是PIT标志法,适用于海胆的生长研究,但在海胆标志放流等群体研究中注射四环素标志法较为实用。

    2007年05期 No.157 717-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引用频次:5 ]
  • 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及检测技术

    张晓华;钟英斌;陈吉祥;

    哈维氏弧菌是1种革兰氏阴性、发光的海洋细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它是最近10多年才被认识到的水产养殖动物的重要致病菌。文中综述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密度感应系统、检测技术、疾病的防治及其应用。

    2007年05期 No.157 740-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引用频次:84 ]
  • 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刘海滨;张志南;范士亮;邓可;

    论述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国际研究的某些研究热点及最新动态,并对河口、盐沼、红树林、沙滩等不同潮间带生境的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总结了我国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现状,并根据我国目前研究的状况提出了未来主要应对策略与重点研究方向。

    2007年05期 No.157 767-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20 ]
  • 海洋荧光溶解有机物质的研究

    王江涛;关哈斯高娃;赵卫红;

    海洋溶解有机物质参与海洋中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对认识海洋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海洋溶解有机物中的荧光组分即荧光溶解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分布变化及其地球化学行为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述。海洋中其可能的来源包括陆源输入,浮游植物生长、代谢及分解产物,沉积物释放,降雨等。其主要的去除途径则是光化学降解。

    2007年05期 No.157 801-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引用频次:14 ]

研究简报

  • 大菱鲆鳍细胞系的建立

    樊廷俊;耿晓芬;丛日山;姜国建;于秋涛;付永锋;王晶;于苗苗;杨秀霞;吴建东;

    建立大菱鲆(Scophthalus maximus)鳍细胞系,文中采用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启动大菱鲆鳍组织的原代培养,并通过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进行大菱鲆鳍细胞的继代培养。研究结果显示,在pH=7.0~7.4、温度20~24℃的培养条件下,培养于含有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羧甲基壳多糖、N-乙酰葡萄糖盐酸盐的Leibovitz-15培养液(20%胎牛血清)中的大菱鲆鳍细胞,其生长分裂状况最好,细胞形态为成纤维细胞样。经继代培养后,细胞生长分裂依然十分旺盛,第60代大菱鲆鳍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为62.4 h,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仍为44条。该细胞系细胞经液氮冻存后仍保持有原有形态和较高存活率。现已成功建立了连续性大菱鲆鳍细胞系,目前已传至第65代。该细胞系的建立对于查清病毒对大菱鲆细胞的感染途径与感染机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病毒疫苗研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007年05期 No.157 759-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8K]
    [引用频次:63 ]

研究论文 A

  • 波浪作用下埕岛海域海底土液化分区

    冯秀丽;刘晓瑜;董立峰;

    根据埕岛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结合该区的波浪实测资料推算的波浪要素,利用动三轴实验得到研究区土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的增长与振动次数的关系,计算研究区内海底土层的液化可能性和液化所需的时间,并根据土体在不同水深情况下达到液化所需的时间对研究海域进行了液化分区。结果显示,7~8 m等深线之间的海底土体由于受到波浪破碎作用的影响,最易发生液化,液化影响深度也最深,自该海域向近岸和远海,液化可能性降低;土层埋深为2.5 m以浅时,研究区大部分区域液化可能性为高,而到埋深为4 m时土层液化可能性明显降低。

    2007年05期 No.157 815-818+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引用频次:18 ]

技术报告

  • 黄河三角洲堤前泥沙起动现场观测研究

    单红仙;秦昊;贾永刚;

    使用波潮仪、流速计以及浊度计现场测量记录海堤前的波高、潮高、流速和浊度值,与室内测定的浊度和水中悬浮颗粒物含量对应值比较,分析计算浊度与现场测量波高、潮高、流速水动力因素间的相关性,得出堤前泥沙起动的决定性水动力因素。在悬移质运移为主情况下,由于海堤的阻挡,波浪破碎产生的旋涡和紊动是泥沙起动的主要动力因素,泥沙起动量与波高值呈现较高相关性;海堤前复杂水动力条件中,波浪破碎前的流速值与悬移质泥沙起动量相关系数较小,启动流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破波产生的旋涡和紊动的流速。

    2007年05期 No.157 825-828+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引用频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