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基础研究

  • 南大洋夏季气旋的统计特征

    刘娜;傅刚;郭敬天;郝燕;

    为增加对南半球气旋及爆发性气旋的理解,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1(°)×1(°)FNL格点资料对南大洋2004~2007年3个夏季(12,1,2月)热带地区以外的气旋及爆发性气旋的位置及路径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月份为南大洋夏季气旋与爆发性气旋发生发展的高峰月,55°S~70°S为气旋分布最大值区,较多的气旋生成于南美洲东部、南极半岛附近,而爆发性气旋则大多生成于澳大利亚大陆西南50°S~60°S内,南极半岛东北部以及20°E,60°E附近,并且随着夏季向秋季过渡,南大洋气旋位置分布逐渐向高纬度集中。南大洋夏季气旋及爆发性气旋路径走向大多为东-东南走向,个别为东北走向。南大洋夏季气旋生命周期平均为2~6 d,水平尺度平均约为1000 km,爆发性气旋一般维持在1周左右,水平尺度平均约为3000 km。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南大洋气旋具有发生频率高、中心气压值低、水平尺度大等特点。

    2007年04期 No.155 517-524+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6K]
    [引用频次:8 ]
  •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邱东晓;黄菲;杨宇星;

    采用1958~2002年海洋同化资料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的海温场,定义了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永久性暖池(简称印-太暖池)指数,即不随季节变化的27.5℃等温面所包含的>27.5℃的暖水体积或强度,并采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洋暖池和西太平洋暖池均具有显著的准10 a的周期振荡和1976~1986年前后的年代际突变特征,暖池由1976年前的"冷"暖池转变为1986年后的"热"暖池;暖池指数的季节循环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特征,特别是西太平洋暖池在异常暖年代其季节变化还呈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暖池三维结构的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在暖年代热带南印度洋暖水的向西向南扩张和西太平洋暖池东边界的向东及北边界的向北扩张,暖异常主要分布在60 m以浅的上混合层中暖池的东边界区域,而其下面的温跃层内则为更强的异常降温,垂向上表现出上暖下冷的斜压模态结构,而温跃层和混合层深度的变化在不同暖池区则有不同的特点,表明东印度洋暖池和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可能由不同的机制引起,尚需进一步分析其海洋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

    2007年04期 No.155 525-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引用频次:38 ]
  • 受迫摆方程的伪概周期解

    朴大雄;辛娜;

    利用伪概周期函数的性质和Banach压缩映像原理研究受迫摆方程的伪概周期解问题,证明伪概周期解的存在性及在条件‖y-π‖L∞<π2下的唯一性。

    2007年04期 No.155 573-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引用频次:7 ]

基础研究_综述

  • 海洋经济贝类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林志华;包振民;王如才;

    分子遗传标记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遗传标记技术,它突破了形态和细胞水平上遗传标记的局限性,发挥着独特的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同工酶、RFLP、RAPD、AFLP、mtDNA、SSR等几种常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概述了这些遗传标记技术在海洋经济贝类群体遗传结构和变异、遗传分化、遗传育种、种质鉴定、基因定位和构建遗传图谱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2007年04期 No.155 53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22 ]
  • 海洋糖苷类成分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李国强;王斌;管华诗;

    海洋糖苷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作者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抗炎等方面对近年来海洋糖苷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2007年04期 No.155 541-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引用频次:2 ]
  • 海水中农药的光化学降解研究

    杨桂朋;孙晓春;

    农药的光化学降解是海水中农药残留污染物去除的重要途径,其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对海水环境的影响很大。文中研究了有机污染物农药在海水环境中光化学降解的反应类型,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光照条件、溶液介质、pH、重金属离子、光敏剂),光降解产物及其分析方法。指出了当前农药光化学降解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7年04期 No.155 550-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引用频次:44 ]
  • 鱼类免疫系统的早期发生

    张士璀;李欣;汲广东;

    鱼类养殖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近10年来对鱼类早期免疫系统发生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新进展。本文就母体免疫因子向卵子转移和早期胚胎免疫、胚胎血细胞发生、淋巴器官和淋巴细胞发生以及体液免疫的发育4个方面,对鱼类早期免疫系统的发育做简要评述。

    2007年04期 No.155 557-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引用频次:28 ]
  • 棘皮动物再生研究进展

    樊廷俊;杜玉堂;丛日山;于苗苗;

    棘皮动物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在进化上和发育上与脊椎动物具有许多相似性,是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后口动物再生过程与再生机理的理想模式动物。本文综合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对棘皮动物再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07年04期 No.155 563-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引用频次:8 ]
  • 海带配子体无性繁殖(克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杨官品;李晓捷;丛义周;曲善村;李志凌;张壮志;罗世菊;

    海带具有异型世代交替,其配子体在单独分离培养时可进行营养生长,形成无性繁殖系(克隆)。本文简要回顾了海带配子体克隆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历程,综述海带配子体克隆在海带种质资源保存、海带生理和遗传学研究及海带育种和苗种繁育中的应用现状。

    2007年04期 No.155 569-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32 ]

工程技术

  • 双壳纲八种贝类的核DNA定量分析及其与进化地位关系的初步探讨

    王昭萍;高凌云;于瑞海;黎筠;

    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双壳纲8种贝类的细胞核DNA含量。结果显示,测定贝类的DNA含量分别为(pg):太平洋牡蛎,2.06±0.03;东方海笋,2.11±0.07;近江牡蛎,2.18±0.13;结蚶,2.59±0.10;青蚶,3.08±0.23;砂海螂,3.24±0.28;缢蛏,3.85±0.10;日本镜蛤,5.00±0.20。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同种贝类个体间DNA含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仅占总差异的0.12%;而种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比例高达97.45%。本实验所测8种贝类的DNA含量与其进化地位间未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2007年04期 No.155 576-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引用频次:9 ]
  • 大泷六线鱼精巢发育的周年变化研究

    温海深;王连顺;牟幸江;陈彩芳;姚珺;陈松林;

    为完善六线鱼的人工繁殖理论,采用石蜡切片,HE组织染色方法研究了性成熟野生大泷六线鱼的精巢结构和精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精小叶间有间质细胞(Leydigs cell),小叶内有支持细胞(Sertolis cell)及精小囊结构,其精巢的周年发育历程可分为:重复发育Ⅲ期,精子形成Ⅳ期,精子成熟Ⅴ期和退化吸收Ⅵ期。8月下旬开始生精活动的启动,生殖季节为11月至翌年1月份,2~4月份为退化吸收期,5~7月份为重复发育Ⅲ期。

    2007年04期 No.155 581-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引用频次:39 ]
  • 荧光标记微卫星分析人工饲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

    朱泽远;王亚菊;施用晖;乐国伟;

    分析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采集来自无锡、苏州和上海人工养殖样品102个,运用毛细管电泳检测荧光标记(FAM或HEX)的10个中华绒螯蟹微卫星DNA位点。在所有的3个群体中,单一位点等位基因数从15~42个,平均值为22.9;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有效等位基因数(E)分别高达0.826和7.699。结果表明10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欧氏遗传距离、遗传相似性和群体各亚群体内固定系数(Fst)平均值分别为0.439,0.825和0.099,结果显示不同的人工养殖群体之间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除上海群体在同步突变模式(SMM)下,近期不会有瓶颈(P=0.35);所有群体在SMM和无限等位基因模式(IAM)下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瓶颈(P<0.01或0.05),结果说明科学的品种保护计划的迫切性。本研究首次选择遗传标记微卫星DNA评估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高精度的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将对中华绒螯蟹的品种保护和合理利国提倡科学依据。

    2007年04期 No.155 591-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19 ]
  • 两种海参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

    王静凤;逄龙;王玉明;高森;薛长湖;

    比较研究菲律宾刺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和日本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菲律宾刺参和日本刺参均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P<0.01),LDL-C(P<0.01)含量及LDL-C/HDL-C比值(P<0.01),提高HDL-C及NO(P<0.01)含量;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P<0.05,P<0.01),并提高其SOD和GSH-PX活性(P<0.05,P<0.01)。其中,日本刺参对血清TC,LDL-C,LDL-C/HDL-C及肝脏MDA水平降低作用和NO含量提升作用显著优于菲律宾刺参(P<0.05)。提示了菲律宾刺参和日本刺参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日本刺参的治疗效果优于菲律宾刺参。

    2007年04期 No.155 597-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引用频次:24 ]
  • 一种蠕虫叉红藻硫酸半乳聚糖的粘度特性研究

    于广利;任玮娜;杨波;周雪峰;赵峡;

    探讨红藻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对蠕虫叉红藻(Furcellaria lumbricalis)中1种硫酸半乳聚糖(FB)的粘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流变仪通过与标准κ-卡拉胶(KCA)比较,分析FB在不同温度、pH、金属离子以及酪蛋白存在下粘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5~50℃下,FB水溶液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下降;在相同温度下,FB水溶液粘度稍受pH值大小的影响;钾离子和钙离子均能降低FB水溶液粘度,但Ca2+的加入能明显提高酪蛋白与FB混合水溶液体系粘度。由于FB和KCA粘度变化行为具有相似性,这为FB用作食品添加剂提供了有用数据。

    2007年04期 No.155 60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引用频次:0 ]
  • 海洋多糖保湿乳剂的制备研究

    赵峡;杨海;于广利;张旭勇;

    为研究海洋糖类物质在化妆品中的保湿作用,分别在相对湿度为81%,43%和干燥的硅胶环境下对壳寡糖、壳聚糖季铵盐、羧甲基壳聚糖、卡拉胶寡糖、鲨鱼软骨素等几种海洋糖类物质和透明质酸的吸湿性和保湿性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壳聚糖季铵盐和羧甲基壳聚糖的保湿性能最好。通过对6种聚糖的两两复配实验,筛选出卡拉胶寡糖、羧甲基壳聚糖、透明质酸3种聚糖与其它多糖复配效果较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配比试验得出了3种聚糖的最佳复合配方比为卡拉胶寡糖∶羧甲基壳聚糖∶透明质酸=1∶2∶2。将该复合多糖制备成的保湿乳剂与已知产品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该保湿乳剂具有良好的保湿效果。另外,本文还在相对湿度43%条件下考察了Ca2+,Mg2+,Zn2+对该复合多糖保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金属离子对多糖的保湿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007年04期 No.155 605-608+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引用频次:28 ]
  • 2006年8月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海陆风特征及三维结构分析

    盛春岩;王建林;刁秀广;

    利用2006年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2006年8月9~31日)的观测资料,对赛场附近的海陆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激光雷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海风的三维结构,结果发现:(1)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海陆风发生的频率非常高;陆风时间一般在03:00~09:00时;在副高控制下,赛场全天风速较弱,一般在2.5 m.s-1以下,风向也不集中,陆风多为东北北方向,海风的方向则以东-东南风为主。海风形成的时间较迟,而副高边缘的海陆风较明显,海风形成时间相对较早。海风形成后,风速一般在3~4 m.s-1,为一天中风速最大的时段;风向也较集中,陆风以北-西北北风向为主,海风以东南风为主;(2)海陆风消亡时,风速往往迅速减小,海陆风越强,风速减小得越厉害。(3)海陆温差不是决定海风强弱的唯一因子。(4)海风在垂直方向一般比较浅薄,多在300 m以下。发展强盛的海风垂直高度可达1.5 km左右,向内陆推进100 km左右。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产品却可以较好地反映赛场附近海风风向的转变和垂直结构。

    2007年04期 No.155 609-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引用频次:37 ]
  • 温度、盐度和pH对冈村枝管藻中性游孢子附着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朱清华;张学成;王连胜;连绍兴;时艳侠;

    用毛细管法分离出冈村枝管藻成熟的多室孢子囊,并对中性游孢子的发育模式及温度、盐度、pH对其附着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中性游孢子正常发育模式如下:附着后,形成盘状体;而后在盘状体中间产生同化丝,大量同化丝产生后,基部细胞变形、聚集,形成假薄壁组织,直立藻丝形成;(2)中性游孢子附着及生长发育明显受温度、盐度和pH条件的影响。中性游孢子附着的适宜温度17~28℃、盐度为20~50、pH为5~10.4;直立藻丝形成的条件为温度17~26℃、盐度20~40、pH 7~10。本研究为冈村枝管藻海上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年04期 No.155 615-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引用频次:7 ]
  • 鼠尾藻和小珊瑚藻对赤潮异弯藻克生效应的初步研究

    曲良;肖慧;王仁君;董栋;冯朝;唐学玺;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比较了鼠尾藻(Surgassum thunbergii)和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新鲜组织、干粉末、水溶性抽提液、培养水的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am akashiwo)生长的克生效应。结果表明,鼠尾藻和小珊瑚藻的新鲜组织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鼠尾藻相比,小珊瑚藻的抑制作用更强。2种大型海藻的干粉末在2个高浓度(1.2,2.4 g.L-1)时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都产生了抑制作用,小珊瑚藻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种大型海藻高浓度的水溶性抽提液(24 g.L-1)在实验的48 h内使赤潮异弯藻完全致死。在2种大型海藻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作用实验中,在一次性添加方式下,小珊瑚藻的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半连续添加方式下,却显著抑制了赤潮异弯藻的生长。与小珊瑚藻相比,无论在一次性还是在半连续添加方式下,鼠尾藻的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都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2007年04期 No.155 62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引用频次:18 ]
  • 新月细柱藻的分离培养及形态和分子鉴定

    李海涛;杨官品;张秀芳;张健;

    自胶州湾分离培养2株微藻(MGB0401和MGB0402)。经形态学鉴定为新月细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MGB0401和MGB0402的18S核糖体RNA基因(rDNA)扩增片段长度为1775 bp,存在10个碱基差异。MGB0401和MGB0402的rbcL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1190 bp,有45个碱基差异,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存在4个氨基酸残基差异。系统学分析表明,2株微藻与已知新月细柱藻相应序列亲缘关系最近。微藻常用系统学分析用基因的序列不仅是分类鉴定的补充指标,也是不同研究结果相互比较的重要基础。

    2007年04期 No.155 627-630+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引用频次:16 ]
  • 多环芳烃对3种赤潮微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及其对UV-B辐射的响应

    王云慧;肖慧;唐学玺;

    评价UV-B辐射增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3种多环芳烃——菲、芘和蒽对3种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菲、芘和蒽处理使3种赤潮微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所提高,而高浓度处理则降低藻细胞内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菲、芘和蒽处理对赤潮异弯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098,0.124和0.139 mg.L-1,对中肋骨条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20,0.147和0.155 mg.L-1,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28,0.153和0.162 mg.L-1。在菲、芘和蒽处理的同时,附加辐射剂量为0.3 J.m-2的UV-B辐射处理,3种赤潮微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

    2007年04期 No.155 631-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引用频次:8 ]
  • 海洋平台桩基周围冲刷过程及冲刷机理分析

    孙永福;宋玉鹏;边淑华;

    对埕岛油田典型平台周边多年的水深地形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平台桩基周围冲刷过程,探讨桩柱周围形成冲刷坑的冲刷深度、几何形态和分布特征,分析其冲刷机理。结果表明,平台建成初期桩基冲刷剧烈,周围海底形成以平台为中心的盆状地形,经历近1年的时间逐步达到冲淤平衡。冲刷坑形态特征主要由水动力条件控制。

    2007年04期 No.155 636-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引用频次:36 ]
  • 波动分析约束下的原型盆地剥蚀量恢复——以惠民凹陷为例

    姜素华;许新明;康恒茂;高平;

    为准确的恢复原型盆地剥蚀量,提出在波动分析法约束下,恢复原型盆地剥蚀量的新思路。即通过波动分析法界定剥蚀的区域和厚度范围,再精确计算原型盆地剥蚀量。并以惠民凹陷新生代为例,首先运用波动分析原理,得出反映凹陷形成与发展的主周期波为57,27和7.5 Ma,根据7.5 Ma的周期波反映凹陷内不同沉积期间断面的剥蚀情况,来确定区域的剥蚀范围。然后根据惠民凹陷的地质特点及资料情况,采用沉积速率法、镜质体反射率差值法、地层对比法等来恢复局部地层的剥蚀量。在波动分析法的约束下,参考地质沉积史和构造演化分析的结果,综合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以确保计算结果精确。研究结果表明:受波动旋回的影响,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普遍存在剥蚀,剥蚀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凹陷边缘或靠近隆起区,剥蚀量最小的区域是阳信洼陷,说明该区沙四上亚段和孔二段烃源岩没有遭受破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2007年04期 No.155 64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引用频次:22 ]
  • 高浓度NO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张正斌;皇华伟;刘春颖;刘莲生;

    以小新月菱形藻为实验对象,从化学角度研究了加入高浓度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次性加入不同浓度NO时,1.4μmol/L NO对微藻生长有促进作用;7,14,28和42μmol/L的NO对微藻生长起抑制作用,并且NO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2)每天一次加入不同浓度NO时,1.4~42μmol/L的NO对微藻生长起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微藻生长周期缩短。藻的生长曲线由S型变成峰型;加入42μmol/L NO,在100 h内完全抑制了微藻的生长。(3)通过进一步检测外加NO在藻液中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采用2种不同加入方式时,1.4μmol/L NO对藻生长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这是由于NO的不断衰变造成的。

    2007年04期 No.155 647-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引用频次:5 ]
  • 北黄海沉积物——水界面反硝化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白洁;王晓东;李佳霖;宋亮;于江华;魏皓;张桂玲;

    探讨近海氮的循环机制,采用乙炔抑制法和现场静态箱法对北黄海夏季局部海域的反硝化速率进行了研究,该海域反硝化速率在2.5~5.8μmol/m2.h之间,平均4.85μmol/m2.h。影响其反硝化速率的主要因素为溶解氧,其次是温度。北黄海的反硝化速率低于珠江口和长江口海域。

    2007年04期 No.155 653-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引用频次:38 ]
  • 浅表土体强度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微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

    许国辉;尹晓慧;王秀海;贾永刚;

    通过在黄河三角洲潮滩现场进行土体强度试验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沉积土体强度浅表存在空间非均匀性,指出浅表土体强度的非均匀性是控制黄河水下三角洲微地貌形态复杂性的基础。

    2007年04期 No.155 657-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8K]
    [引用频次:17 ]
  • 滨海砂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作用和影响因素研究

    孙娟;郑西来;吴俊文;

    在现场自然地理、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对青岛海水浴场采集砂和海水样品进行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分析,探讨吸附机理的影响因素,通过吸附试验建立砂样对可溶性油吸附的动力学方程和吸附等温线,经过批量试验确定温度、盐度和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砂土对可溶性油吸附的平衡吸附量为90~110 mg/kg,吸附平衡时间为14~16 h,符合Henry型直线等温物理吸附。对等温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水相中可溶性油浓度低于一定数值时,不但不产生吸附,反而会使污染沙滩上的残留油分释放出来,造成二次污染。

    2007年04期 No.155 663-666+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引用频次:13 ]
  • 含有控制时滞系统的输出反馈扰动抑制

    唐功友;赵翀;雷靖;

    研究在持续外界扰动作用下,具有控制时滞线性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扰动抑制问题。首先利用模型转换将控制时滞系统转化为形式上无时滞的系统,通过求解Riccati方程和Sylvester方程,推导出前馈—反馈最优扰动抑制控制律。然后构造能同时预估状态和扰动的降维观测器,不仅解决前馈控制和状态反馈的物理不可实现问题,而且得到了近似于最优扰动抑制控制律的动态输出反馈扰动抑制控制器。仿真实例证明此控制律的有效性。

    2007年04期 No.155 667-670+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5 ]
  • 声波在水-多孔介质海底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彭临慧;赵燕鹏;郁高坤;

    声波在海底界面的反射和透射是海底散射、海底混响、海底目标探测的重要问题。利用Biot多孔介质声传播理论对声波在水-多孔海底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进行了分析,具体给出反射声波的反射系数,3种透射声波的透射系数以及声能透射系数随入射波入射角和频率(10~40 kHz)的变化关系,分析了各种透射波对透射声能的贡献。多孔海底介质参数分别采用Stoll和Chotiros给出的2组参数进行理论计算。

    2007年04期 No.155 67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16 ]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海水漫射衰减系数的遥感反演方法

    张亭禄;李肖霞;

    利用NOMAD数据集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漫射衰减系数Kd490的反演算法。该人工神经网络是3层的反向传输神经网络。其结构为输入层有4个节点,它们分别对应4个波段443,490,555,665 nm的遥感反射比,隐含层有10个节点,输出层1个节点对应于漫衰减系数Kd490。利用另一独立的现场测量数据集(COASTLOOC)印证该反演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研究建立的反演算法的性能明显好于业务化SeaWiFS算法,略好于Lee等人的半分析算法。

    2007年04期 No.155 676-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引用频次:11 ]
  • 流形上的空间密度聚类算法研究

    刘峰;刘希玉;刘弘;

    研究流形上的聚类分析,针对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引入了流形概念,提出1种基于流形的密度聚类算法,该方法将流形的概念与聚类相结合,可以适用于样本为复杂分布的聚类。文中通过实例证明此算法的有效性。

    2007年04期 No.155 681-684+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引用频次:2 ]
  • 一类带乘性噪声多通道非线性系统的平滑算法

    褚东升;吴昊罡;于春晓;

    在各通道乘性噪声不同的情况下,针对多通道带乘性噪声非线性系统的状态估计问题,提出1种状态平滑算法。该算法运用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先根据全部观测数据对状态进行滤波估计,并存储一步预测估计值和一步预测估计误差的方差,利用存储的数据进行递推运算,得到状态的固定域平滑估计。仿真结果表明平滑算法较滤波算法精确性更高,稳定性更强。

    2007年04期 No.155 685-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引用频次:0 ]

工程技术_研究简报

  • 温度变化对刺参同工酶的影响

    纪婷婷;董云伟;董双林;

    采用同工酶电泳方法,对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和超氧化歧化酶(SOD)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本文结果显示刺参组织内无LDH同工酶的表达。在10℃到20℃的温度突变处理中,12 h内EST和SOD均有新增酶带,在20℃到10℃的温度突变1 h内EST表达有新增酶带。3 h内SOD表达有新增酶带。在不同变温幅度的处理中,EST和SOD只有1条酶带。这表明,刺参对温度突变可产生积极的响应,对于其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4期 No.155 586-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引用频次: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