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基础研究

  • 热带三大洋海表温度和云水关系的初探

    刘秦玉;秦婷;

    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热带印度洋是全球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显著的海域。为了探讨热带三大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中的某些特征,利用新的卫星遥感资料对热带三大洋的云水和海表温度(SST)异常变化进行了统计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在赤道太平洋和赤道大西洋云水和SST二者在超前或滞后5周内都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3个赤道海域云水和SST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在热带西印度洋SST异常超前CLW异常一周时,正相关系数最大,SST的变化导致云水的变化;而在以较冷海水为下垫面的赤道外东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以及赤道外的南大西洋海域,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云水的变化会引起SST的变化。位于菲律宾以东的热带西北太平洋区,云水量的变化引起SST的变化;而赤道东印度洋暖池区即存在云水量的增加(减少)引起SST降低(升高)的现象,也存在SST降低(升高)引起云水量的减少(增加)的现象。以上结果将为进一步理解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在数值模式中正确设计海洋-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提供参考。

    2007年03期 No.154 345-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引用频次:3 ]
  • 南海季风型海-气耦合模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黄菲;王宏;戴平;

    使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SST)、海面10 m风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联合SVD(CSVD)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南海的海气耦合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海-气耦合模的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模态为最显著模态,模态协方差贡献比在四季均超过80%,空间上SST表现为与南海等深线相一致的海盆模态,风场上主要表现为弱的冬季风或弱的夏季风,各个季节的海-气耦合模态都主要反映了SST-蒸发-风反馈这样1种正反馈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且冬季风期间这种相互作用要更强烈些。时间系数均主要表现为一致的上升趋势和1976年前后的年代际突变,以及与ENSO相关的年际变化特征。冬、夏季弱的季风对应暖SST的特征体现了这种耦合模态隔季相关的特征,都对应夏季华南旱(涝)、江南涝(旱),华北、山东半岛旱(涝),东北涝(旱)这样1种波列状的旱涝相间分布。

    2007年03期 No.154 35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引用频次:4 ]
  • 琼州海峡冬季水量输运计算

    陈波;严金辉;王道儒;侍茂崇;

    琼州海峡是海南省与雷州半岛之间重要交通通道,也是南海与北部湾2个海区水交换通道。其最大涨落潮流速位于海峡北部,且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海峡中间和南部的流速都小于北部,涨潮流速小于落潮流速;余流方向基本都是由东指向西,量值北部最大,中间次之,南部最小;冬季平均水量通量为0.055 Sv。输运方向自东向西。

    2007年03期 No.154 357-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23 ]
  •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模态

    武术;刘秦玉;胡瑞金;

    利用多种海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其对应的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其第一模态对应El Nino事件成熟位相时的空间分布,即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为一冷中心,西南印度洋和赤道东太平洋为暖中心;第二模态对应着El Nino事件过渡期的空间分布,太平洋10°N附近以及赤道带为变化中心,而印度洋的变化中心主要在苏门答腊岛西部的赤道东印度洋海区。这2个模态基本刻画了ENSO循环过程中热带两大洋热含量变化的关键海区。利用合成分析结果与EOF分解结果的相似性,探讨了EOF分解前两个模态之间的转换过程,发现第一模态可能主要是通过海洋波动的传播过程调整到第二模态的,而第二模态还可以作为El Nino或La Nina事件的预报因子。此外,分析结果还表明,El Nino事件与La Nina事件对应的热含量变化并不是反对称的。

    2007年03期 No.154 365-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引用频次:11 ]
  • 利用博弈模型分析和评价日本渔业管理

    杨立敏;刘群;

    分析日本渔业协同组合的建立对日本渔业管理活动的改进,针对这种政府、渔业协同组合和渔民的行为选择结果能够达到相对均衡状态,并且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单一监管模式的不足的管理模式,本文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渔民、政府、渔业协同组合的行为选择依据,得出了渔业协会是政府有效监管的必要前提,进而对我国渔业管理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2007年03期 No.154 372-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引用频次:10 ]
  • 《京都议定书》的缺陷分析

    王璟珉;魏东;

    自我加强型(self-enforcing)机制是促进气候变化国际协议中各缔约国积极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最为关键的激励机制,然而却是《京都议定书》这一国际协议所最欠缺的,致使诸多缔约国消极应对,甚至单方面退出协议,令协议至今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如何建立并完善自我加强型的激励机制是《京都议定书》在未来的机制和内容改进中应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作为这个研究领域的1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必须对目前议定书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具有充分和深入的认识。

    2007年03期 No.154 391-394+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引用频次:27 ]
  • 层Lowen函子及其应用

    方进明;邱岳;

    引入联系Top和L-Top的函子ωr和lr,其中Top和L-Top分别表示经典拓扑空间与L-拓扑空间范畴,具有很好的性质,并且构成从Top到L-Top的伴随。层Lowen函子ωr和lr与经典Lowen函子有自然的联系,其若干应用也在文中给出。

    2007年03期 No.154 395-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引用频次:2 ]

基础研究_综述

  •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朱伟明;张敏;方玉春;朱天骄;顾谦群;

    海绵独特的摄食、滤食系统使其体内体表富集了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产生多种结构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对海绵共附生微生物的研究正在成为开发海洋药物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按化合物的生源途径及其结构类型简要介绍近几年来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2007年03期 No.154 37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14 ]
  • 海洋鱼类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

    张敏;张波;李春雁;

    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海洋鱼类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生化组成与能量含量与鱼体某个易于测定的指标(如水分含量、体重、体长、肥满度等)之间显著的相关关系,则可以较方便、准确地对有关指标进行间接估计。本文对国内外此领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以期进一步探讨饵料营养质量变化对食物产出的影响。

    2007年03期 No.154 385-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引用频次:9 ]

工程技术

  • 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成活与生长发育的研究

    李琪;杨青;于瑞海;

    利用筛选出的精子遗传失活法和卵染色体加倍法,批量诱导出第二极体抑制型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观测了幼体不同发育时期的成活率、发育速度和个体大小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卵裂率、胚胎畸形率、D形幼虫发生率、孵化后3,6,9,12,15,18 d的成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栉孔扇贝基因组中可能存在大量有害隐性基因,雌核发育个体中有害隐性基因的纯合导致了成活率的显著下降。在发育速度方面,D形幼虫期之前,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明显低于对照组个体;壳顶期后则相反,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高于对照组个体。在个体大小方面,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在孵化后3 d前,壳长和壳高均小于对照组个体;孵化3 d后,壳长和壳高逐渐大于对照组个体。这一结果显示随着致死隐性基因因纯合而被自然排除,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长性状逐渐优越于正常个体,通过将这些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培养至成体,则可望培育出栉孔扇贝的优良品系。

    2007年03期 No.154 399-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引用频次:17 ]
  • 虾池中桡足类及其休眠卵携带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初步调查研究

    张家松;董双林;董云伟;闫冬春;田相利;刘相义;

    探讨对虾白斑综合症(White Spot Syndrome WSS)与虾池中桡足类之间的关系,于2003年5~10月份,在暴发过对虾白斑综合症的池塘中采集桡足类样品共128个,并从冬季底泥样品分离出桡足类休眠卵样品20个,以及此种休眠卵孵化得来的桡足类幼体样品5个。利用PCR斑点杂交法以及巢式PCR法检测样品中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携带情况。结果表明,5~10月份桡足类样品中均能检测到阳性样品,总的阳性率为56.3%;其中,5月份样品阳性率为37.5%,6,8,9,10月份各取样1次,每次样品中的阳性率均在60%以上。在20例桡足类休眠卵样品中有1例为阳性,阳性率为5%;并且实验室中孵化此种休眠卵得来的桡足类幼体样品中检测到阳性,阳性率为40%。本研究初步表明,桡足类是WSSV的携带者或传播媒介之一,且冬季池塘底泥中携带WSSV的桡足类休眠卵可萌发出带病毒的桡足类。

    2007年03期 No.154 405-408+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引用频次:13 ]
  • 花鲈和鲈鱼群体的遗传分化研究

    胡自民;高天翔;韩志强;宋林;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3个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群体(威海,舟山和北海)和4个日本鲈鱼(L.japonicus)群体(东京湾、山口、有明海和八代海)进行了遗传分化研究。18条随机引物在7个群体中共扩增出15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33条(83.65%)。花鲈和鲈鱼群体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836 5和1.524 2,Nei’s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分别为0.3075和0.4586。花鲈和鲈鱼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分别为0.3156~0.3669和0.2982~0.5150。UPGMA聚类分析显示,舟山、威海和北海3个花鲈群体亲缘关系较近并形成一分支,而日本有明海与八代海的鲈鱼群体同花鲈关系较远,它们与另2个鲈鱼群体(东京湾和山口)形成另一分支。本文结果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支持将中国产花鲈和日本的鲈鱼划分为2个种的观点,并且RAPD数据表明花鲈和鲈鱼群体内都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2007年03期 No.154 413-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引用频次:29 ]
  • 吸附交联法和包埋法固定壳聚糖酶的比较研究

    潘晓榕;王艳;周培根;

    采用吸附交联和包埋法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CUY8产壳聚糖酶进行固定,并对游离壳聚糖酶和2种固定化酶的特性进行比较。游离壳聚糖酶的最佳pH值为5.0,最佳温度为55℃;采用吸附交联方法所获得的壳聚糖酶的最佳pH值为4.0,最佳温度65℃;采用包埋法获得的壳聚糖酶的最佳pH值为5.5,最佳温度为35℃。壳聚糖游离酶,吸附壳聚糖酶和交联壳聚糖酶的米氏常数依次分别为1.92 mg/mL,14.71 mg/mL和5.91 mg/mL;半衰期为18 d,45 d和37 d。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吸附交联法所得的壳聚糖酶的半衰期是最长的。

    2007年03期 No.154 419-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引用频次:16 ]
  • 氯霉素的糖基化修饰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杨桂华;房俊强;张厚程;杜宇国;于广利;

    制备5种氯霉素糖基化衍生物,并对这些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测试。实验结果表明:1)氯霉素被糖基化后水溶性得到了明显提高;2)氯霉素糖基化衍生物时未产生抗菌活性,但经相关糖苷酶水解后,可重新表现出抗菌活性;3)小鼠急毒试验证明,氯霉素糖基化衍生物的毒副作用与原药相比显著降低。该项研究对于设计和合成类氯霉素前药开辟了新领域。

    2007年03期 No.154 423-426+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8 ]
  • 柱前衍生-RP-HPLC方法测定水产品中生物胺

    李志军;薛长湖;封锦芳;周蕊;周雪飞;吴永宁;赵云峰;

    建立同时测定水产品中多种生物胺的丹磺酰氯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用5%TCA提取样品中生物胺,正己烷脱脂,正丁醇/氯仿(1/1,v/v)萃取,以1,7二胺庚烷为内标,丹磺酰氯为衍生剂衍生后,采用CAPCELL PAK C18MG(4.6 mm I.D.×1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5 mL/min。荧光检测器的激发波长(Ex)350 nm,发射波长(Em)520 nm。结果显示: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精胺和亚精胺等8种生物胺在30 min内完全分离。在给定的浓度范围内,待测生物胺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同其相应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0.99)。仪器重复性良好(RSD<1.34%),方法重复性也在可接收范围内(RSD<10%)。除色胺(57.7%)外,其它7种生物胺的样品平均回收率均在94.2%~110.3%之间。结果表明生物胺的HPLC检测方法,分离度好,灵敏度高,可快捷、准确地对水产品中生物胺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2007年03期 No.154 427-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引用频次:25 ]
  • 褐藻胶裂解酶产生菌Vibro sp.QY102的发酵条件优化

    傅晓妍;李京宝;韩峰;路新枝;于文功;

    对海洋来源的Vibro sp.QY102的产褐藻胶裂解酶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液体培养基成分为(w/v):0.5%褐藻酸钠;0.4%蛋白胨;0.3%KH2PO4;0.7%K2HPO4.3H2O;2%NaCl;0.01%MgSO4.7H2O,pH=6.0。按3%的接种量接入培养基,30℃150 r/min振荡培养120 h,产酶达到10.2 U/mL,为优化前的4.5倍。Mg2+是该菌株产酶所必需的,这在其他褐藻胶裂解酶生产菌株中未见报道。该菌株产酶发酵条件的研究,为褐藻胶裂解酶的大规模制备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7年03期 No.154 432-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29 ]
  • 摄食转基因集胞藻牙鲆的安全性评价

    刘顺梅;臧晓南;张学成;刘滨;张维芬;孙平楠;况成宏;

    评价转牙鲆生长因子基因集胞藻作为鱼类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将摄食转基因集胞藻的牙鲆肌肉以10.0 g/kg.BW.d剂量给小鼠连续灌喂8周,对试验鼠的摄食量、体重、血液常规和血生化指标、脏体系数以及生殖机能进行了检测,对组织器官进行了病理学检查。研究结果显示,灌喂摄食转基因藻牙鲆的小鼠,其摄食量、体重、血液常规、血生化指标及脏体系数与对照小鼠无显著差异(P>0.05),其生殖机能和肝、肾等组织器官未受损害。表明转基因集胞藻作为牙鲆饲料添加剂不能通过食物链对食鱼生物造成不良影响,是安全无毒的。

    2007年03期 No.154 437-442+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9 ]
  • 壳寡糖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质量作用的研究

    魏长征;韩宝芹;刘万顺;梁晔;段以祥;

    探讨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 COS)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质量的影响,研究壳寡糖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组织微观结构的保护作用,为壳寡糖在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切除3月龄雌性大鼠两侧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并灌服不同剂量的壳寡糖。收集骨组织标本,分别进行骨密度、骨矿元素含量、骨组织生物力学、骨组织形态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测定。结果显示:中、低剂量壳寡糖能够显著提高股骨干骺的骨密度,增加Ca,Mg元素在股骨、胫骨中的含量,保护胫骨远端的微观结构,提高骨小梁体积百分比和宽度,显著降低骨小梁的分离度以及平均矿化率;中剂量壳寡糖可显著提高股骨最大载荷和最大弯曲力。说明低分子量的壳寡糖能显著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高转换状态。

    2007年03期 No.154 44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引用频次:15 ]
  • 乳酸-赖氨酸/壳聚糖自组膜的制备

    麻金海;刘万顺;

    由乳酸-赖氨酸(PLA-LYS,mLA/mLYS=22/1)星型共聚物与壳聚糖(CS)通过分子间作用自组装成自组膜。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膜的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测定了自组膜的溶胀度。发现2种分子间存在强的氢键作用并有较好的相容性,PLA-LYS与CS比例为1:1得到的自组膜,具有稳定性高和溶胀度低的特点。

    2007年03期 No.154 449-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引用频次:2 ]
  • UV-B辐射增强对泥鳅红细胞遗传毒理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李美芹;肖慧;唐学玺;

    利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遗传毒理学方法,研究UV-B辐射增强对泥鳅红细胞核的细胞遗传毒性效应,评价2种毒理学指标在UV-B辐射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持续上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微核细胞率与辐射剂量显著正相关。而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无规律性的变化,没有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核异常率与辐射剂量无相关性。脱离UV-B辐射处理6 d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不能够恢复正常的对照水平,而核异常细胞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得以恢复。结果指示泥鳅红细胞微核率是用于UV-B辐射监测的灵敏和可行的细胞遗传毒理学指标,而核异常率不能用于UV-B辐射的监测。

    2007年03期 No.154 453-456+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1 ]
  • 硫应激单环刺螠差异表达的初步研究

    霍继革;张志峰;胡晓丽;王思锋;康庆浩;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研究了100μmol/L硫化物环境与正常海水中耐硫生物单环刺螠mRNA的表达差异,初步筛选出7条体腔液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个cDNA克隆片段与其它物种的MAP kinase kinase kinase(MAPKKK)有较高同源性。进一步采用RT-PCR技术对其在硫化物刺激前后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对照和应激后2 h6、h的个体中表达较弱;刺激12 h后表达量增高,并随应激时间增加,呈明显上调趋势。表明单环刺螠MAPK信号通路可被硫化物刺激激活,进而通过该信号通路调节下游生理反应,为进一步研究单环刺耐硫特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2007年03期 No.154 457-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引用频次:12 ]
  •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砂岩储层大孔道方法研究

    孟凡顺;孙铁军;朱炎;冯庆付;

    通过对测井原理、水淹层解释、大孔道形成机理的研究,总结大孔道形成后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并利用层次分析原理对各个因素综合分析,提出1个准确合理的综合参数,最终实现人机交互式识别大孔道,称之为大孔道参数法。将其应用到大庆喇嘛甸油田大孔道判别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正确率达80%以上。结果表明:大孔道参数法识别大孔道是行之有效的。

    2007年03期 No.154 463-468+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引用频次:86 ]
  • 地下气库(LPG)洞室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刘红军;刘泉维;王秀海;王本洲;

    地下气库的围岩稳定性关系到地下气库的安全与使用。影响地下洞室稳定的因素很多,解析法虽然可以得到精确解,但是只能针对圆形洞室。而数值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各种情况下围岩的应力、变形、塑性分布等情况。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洞室形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洞形;讨论了围岩应力应变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的支护类型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确定了经济合理的支护类型。最终为该地质条件下的洞室围岩稳定设计提供了依据。

    2007年03期 No.154 469-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引用频次:4 ]
  • 基于VRP sdk的虚拟海大校园导航系统

    陈勇;马纯永;白生祥;陈戈;

    以“虚拟海大校园导航系统”为例,将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VRP sdk,创建1个方便直观的信息查询导航系统。该系统除了虚拟校园基本的自主漫游功能和按固定路径漫游外,还提供了按目的地自动生成漫游路径、定位鸟瞰图、漫游中途经的楼宇和景点介绍等导航功能,对虚拟现实技术从展示转向实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07年03期 No.154 481-48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引用频次:14 ]
  • 一种自动分类的加权模糊C均值图像分割算法

    潘伟;付佳;王秀芬;郝重阳;

    加权模糊C均值算法(WFCM)是1种有效的图像分割算法,该算法的分类数需要人工确定。为了提高算法的自动化程度,本文提出了先采用基于直方图平滑的峰点检测方法自动确定图像的分类数,再利用WFCM分割图像的算法。大量实验结果显示,此算法能够正确地对图像分类,并且合理地分割图像。

    2007年03期 No.154 485-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引用频次:15 ]
  • 多维联合概率理论对三峡工程设计洪水的计算

    逯义军;刘德辅;谢波涛;姜云鹏;

    首次将多维联合概率理论应用到三峡大坝设计洪水的风险分析,并用随机模拟方法(ISPUD)对四维联合概率分布进行了求解,得出在长江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来水量出现的不同组合和最不利组合情况下,相应三峡大坝不同联合重现期的设计洪水。可用于三峡工程的风险分析及防洪调度。

    2007年03期 No.154 497-502+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引用频次:1 ]
  • 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制备及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

    徐甲坤;毕彩丰;范玉华;郭锋;何雪涛;刘冬雪;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CMCS-GA)对阿司匹林的吸附性能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以羧甲基壳聚糖作为骨架材料,采用戊二醛交联法制备CMCS-GA,进而制备阿司匹林载药凝胶。测定凝胶在人工肠液中的溶胀动力学特点,观察载药凝胶在人工肠液中的体外释放行为。在pH=7.4的人工肠液中CMCS-GA 2 h达最大溶胀度1.38。CMCS-GA的载药量为4.6 mg/g,凝胶在人工肠液中96 h的累积释放度为99.91%,具有优良的缓释性能,药物的体外释放模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2007年03期 No.154 503-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引用频次:31 ]
  • 甲壳素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共混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陈国华;高复生;

    以甲壳素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共混液为铸膜液,在聚丙烯腈超滤底膜上流延成膜,以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PTGE)的乙醇溶液为交联剂交联制得一种新型的复合纳滤膜。该膜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甲壳素钠溶液与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质量混合比为2∶1,交联剂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浓度为0.6%,在50℃交联20 h。膜负电荷来源于底膜部分水解。膜的静电位为-0.12 mV,电压渗系数为-13.07 mV/MPa;截留分子量为610 g.mol-1,膜孔半径约0.7 nm。该膜对电解质溶液的截留性能主要决定于荷负电膜对不同电解质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大小。

    2007年03期 No.154 507-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引用频次:6 ]

工程技术_研究简报

  • 四产地卤虫休眠胚胎的发育期及细胞数的初步观察

    王素凤;孙世春;

    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青海尕海(GH)、新疆阿其克库勒湖(AQK)、西藏(XZ,具体产地不明)、新疆鲸鱼湖(JYH)4个卤虫种群休眠胚胎所处的发育期,发现4个种群卤虫休胚胎均处于原肠期;通过压片染色法对4个卤虫种群休眠胚胎的细胞核计数显示,其胚胎细胞数分别为3441±164(GH),3412±171(AQK),3736±212(XZ),3861±155(JYH)个。

    2007年03期 No.154 409-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4 ]
  • 青岛市近岸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其相关分析

    张延青;孙英兰;王燕;谭培功;

    利用采样及分析检测程序对青岛市近岸6个功能区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浓度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评价了该地区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水平。青岛近岸大气气溶胶中PAHs平均浓度范围在16(清洁对照区)~308 ng/m3(工业区),PAH总平均浓度为74.5 ng/m3。冬季浓度水平高于其他季节,工业区浓度水平高于其他功能区。以相关分析法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煤的燃烧、燃料和油品的不完全燃烧是多环芳烃的可能来源。

    2007年03期 No.154 475-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引用频次:17 ]

工程技术_技术报告

  • 2008奥运会帆船基地平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史宏达;韩桂萍;樊勇;

    2008北京奥运会青岛帆船比赛基地的平面布置对港内泊稳条件、比赛效果、场地外观等提出较高要求。文中总结帆船比赛基地平面布置的水工物理模型试验成果,分析赛船区的泊稳条件,讨论布局合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2007年03期 No.154 48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引用频次:1 ]

译文选登

  • 黄海锋区环流与鳀鱼卵的聚集

    魏皓;王玉衡;万瑞景;苏健;

    鳀鱼的补充量决定了黄海渔业产量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海州湾是鳀鱼传统的产卵场和育肥场。研究表明,鳀鱼生活史早期阶段在该海域的存留与观测到的海洋锋有关,海上观测证实了鳀鱼卵的分布有高密度的斑块,并且多存在于潮汐锋区;在夏季,锋区和鱼卵的高密度斑块都会向近岸移动。采用HAMSOM水动力模式(Hamburg Shelf Ocean Model)对黄东海的锋区环流及颗粒物输运进行了研究,以月平均风场及实测温度作为强迫。结果表明,锋区的射流和上升流都对鱼卵的输运有重要影响。锋区的剪切不稳定以及地形作用下的位涡平衡经常会产生辐聚和辐散的区域。数值实验的结果表明,对于鱼卵一类颗粒物的聚集,潮混合锋起了重要作用。当鱼卵进入辐聚区后,会被聚集到一起形成斑块。辐聚区有良好的觅食条件,有利于鱼卵的孵化和仔鱼的生长。

    2007年03期 No.154 512-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引用频次:2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