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肇廷;陈旭;吕红民;沈国光;
分析水平阻力与内波波要素的关系,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水平桩柱与内波的相互作用,焦点是研究内波波要素与波阻之间的关系。实验中的密度分层采用典型跃层型剖面,而内波是由自行研制的造波机生成。实验结果表明,当内波的频率不变时,水平桩柱所受到的阻力随着内波的振幅增加而增加,它的量值与分层有关。对于强跃层的密度分布,当桩柱处在跃层中时,受到的水平波阻较小,而在跃层之外则受到较大的水平波阻。
2007年01期 No.15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引用频次:39 ] - 于宜法;刘兰;郭明克;
采用球面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利用开边界强迫水位条件和考虑天体引潮力,对海平面上升后渤、黄、东海的潮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权威性的IPCC报告和论文,选取了模拟过程所需的海平面上升量。模拟包括19个理论系数最大的分潮波。根据模拟结果绘制了分潮同潮图,并与现有分潮的同潮图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海平面上升后的分潮同位相线相对于现有的分潮同位相线沿逆时针方向发生偏转,海平面上升后的分潮无潮点的位置相对于现有分潮无潮点的位置发生偏移,海平面上升后的分潮振幅与现有分潮振幅之差有一定的分布模式。从利用模拟结果推算的主要潮位极值可以看出:海平面上升1 m后,有些地方的天文最高潮位升高量可达12~16 cm,海图深度基准面降低量可达10~12 cm。
2007年01期 No.152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引用频次:25 ] - 刘琳;于卫东;
对热带印度洋海区逐月降水资料的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海区降水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东、西方向反位相的偶极子模态,该模态与热带印度洋海区低空纬向风场异常有较强的相关,并且与太平洋ENSO事件存在显著相关。另外对偶极子型降水主要模态的周期分析表明,偶极子型降水距平还存在1.5 a和4 a左右的变化周期。
2007年01期 No.152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引用频次:2 ] - 张燕;孙英兰;袁道伟;余静;蔡惠文;张学庆;
考虑了近岸海域影响氮、磷含量、时空分布的主要物理、生物化学过程,建立了胶州湾海域非保守物质(氮、磷)的水质预测模型。模型将氮、磷及与其相关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作为状态变量,模拟了胶州湾海域夏季各状态变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胶州湾北部氮、磷浓度最高,湾中央及湾口海域水质较好,各变量垂向分布均匀。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及历史资料较为符合。
2007年01期 No.152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引用频次:19 ] - 翟毓秀;郭莹莹;耿霞;张翠;宁劲松;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是1种三苯甲烷类工业染料,曾广泛用于治疗水产动物的水霉病、烂鳃病、寄生虫病等,但由于具有高毒、高残留、“三致”等毒性性质,许多国家禁止其在经济鱼类(观赏鱼除外)的养殖过程中使用,成为药物残留监控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孔雀石绿的化学性质、代谢规律及机理、生物毒性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药残的监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007年01期 No.152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178 ] - 刘光兴;林坚;
研究回顾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洋桡足类分类学、群体遗传学、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2007年01期 No.152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97 ] - 王小柯;池振明;吴龙飞;
趋磁细菌能够形成纳米级的磁小体,磁小体排列成链作为生物磁针使细菌沿氧化还原梯度在地磁线上移动。磁小体独特的晶体和磁性特征使其在生物技术、医药和地质生物学应用等领域有巨大的潜力,磁小体的细胞生物学特征也使其成为原核生物细胞器研究的理想模型。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趋磁细菌基因组和磁小体链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2007年01期 No.152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引用频次:3 ] - 余多;刘新国;
给出2类双结构矩阵的标准型。作为应用,还利用新得出的标准型对这2类双结构矩阵特征值问题发展了结构算法,其中对第一类双结构矩阵特征值问题发展了只用实运算的结构算法。
2007年01期 No.152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引用频次:1 ] - 陈长春;
建立一类四阶色散耗散方程全离散有限体积元格式,并给出格式的收敛性和误差估计,同时还给出数值结果。
2007年01期 No.152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引用频次:1 ] - 高天翔;王玉江;刘进贤;马凌波;今井秀行;
研究青蟹属4种青蟹的系统发育关系,阐明分布于中国沿海青蟹的分类地位,本研究采集了青蟹属4种青蟹以及中国沿海的青蟹样品,测定分析了其线粒体12S rRNA部分片段序列。结果表明4种青蟹的12S rRNA基因片段长度存在差异,每一种的个体都单独聚为1支,中国沿海的青蟹样品全部与Scylla paramamosain聚为1支,结果提示分布于中国沿海的青蟹主要是S.paramamosain。S.serrata,S.paramamosain和S.tranquebarica3个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这3个种形成1个单系群并且具有很高的自展置信值。S.olivacea与其他3个种互为单系,与以上3种青蟹的亲缘关系较远。
2007年01期 No.152 57-6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引用频次:34 ] - 万荣;朱文斌;何鑫;崔勇;刘莉莉;
中层拖网是开发利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重要工具之一,能否有效实施对拖网作业水层的控制,是实现瞄准捕捞和提高捕捞生产效率的关键。本文提出了1种基于有限元原理的拖网曳纲形状与张力的理论计算方法,以期依据中层拖网拖曳过程中不同拖速、曳纲长度和重锤配备条件下曳纲响应的计算机模拟结果,预测拖网可能的作业水层,以实现中层拖网网位控制,为中层拖网曳纲设计和网位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2007年01期 No.152 6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引用频次:14 ] - 介子林;董双林;赵夕旦;孙卫明;王芳;
探讨盐碱地池塘的对虾养殖,利用池塘陆基围隔系统研究了滨海盐碱地缺K+池塘咸水Na+/K+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当Na+/K+为40(mmol/mmol)时,对虾的成活率和产量最高,增重率最大,食物转化效率最高。本文还根据这一结果提出了对虾养殖生产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007年01期 No.152 65-6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引用频次:8 ] - 冯翠梅;田相利;董双林;郑振华;
利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var)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2种方式搭配放养,旨在查明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及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设2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7尾/m2和34尾/m2;牡蛎、石莼各设1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 700 g/m2,140 g/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50 d的实验,2个密度下对虾的生长均是混养明显快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04±0.19)g,(5.20±0.22)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89±0.34)g,(5.66±0.30)g)。总产量也是混养模式稍高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330.92±8.91)g,(189.47±8.05)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264.97±11.46)g,(135.82±7.27)g]。混养模式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含量高于分室循环水模式中的含量,其它水化学指标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养循环水模式下虾室中水体过清、透明度过高,从而导致水中光照强度和光色的变化可能是其中对虾生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2007年01期 No.152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引用频次:31 ] - 薛莹;金显仕;赵宪勇;梁振林;李显森;
研究鱼类与饵料生物之间食物定量关系进而为多鱼种资源评估提供依据,2000~2002年秋季(10~11月)在黄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Eggers模型,计算了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等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总摄食量约为309万t,其中,鱼(Engraulis japonicus)的摄食量最高(在250万t以上),占总摄食量的80.9%。中上层和底层鱼类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分别为262万t和47万t左右,占总摄食量的84.7%和15.3%,鱼和细纹狮子鱼分别是中上层和底层鱼类中最主要的捕食者。磷虾类是中上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桡足类、端足类和毛颚类;虾类和鱼类是底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磷虾类。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长脚虫戎(Themisto gracilipe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鱼同时是黄海中南部被摄食量最高的5种饵料生物,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之和约为233万t,占总摄食量的75.5%。
2007年01期 No.152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引用频次:25 ] - 田涛;张国胜;张旭光;张秀梅;
探讨淡水养殖尤其是大水域网箱养鱼中由于投饵方式的不当和投饵量过多导致过剩饵料沉积引起水域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法。本研究利用鱼类的听觉生物学特性,参考音响驯化技术的有关参数,结合投饵用400 Hz正弦波连续音对鲤(Cyprinus carpioLinnaeus)进行了音响驯化实验。结果表明,最初放声时,实验鱼产生惊愕反应,迅速离声源而去;但驯化6 d后,实验鱼在放声后迅速游向声源,摄食时间由最初的150 s缩短到实验后期的60 s。整个实验阶段放声组与对照组摄食时间差异极显著(P<0.01),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实验鱼的生长参数,求得了参考投饵量曲线和方程。本实验结果为音响驯化技术在淡水鱼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2007年01期 No.152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引用频次:8 ] - 刘相全;方建光;包振民;王如才;
结合土池育苗的试验,对中国蛤蜊的繁殖习性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中国蛤蜊在山东省海阳市丁字湾海区的繁殖期为6~8月,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鲜出肉率的变化与性腺发育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产卵前达到最大,为45.3%。水温在20℃以上时性腺发育速度明显加快,23~24℃肥满度最大。可用阴干、流水或降低盐度等方法诱导其排放精卵,也可进行解剖受精。中国蛤蜊雌雄异体,个别雌雄同体。胚胎发育可在盐度18~30,温度20~28℃条件下进行,超过30℃则引起幼虫大量死亡。
2007年01期 No.152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引用频次:31 ] - 王静凤;王奕;赵林;逄龙;薛长湖;
采用日本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匀浆灌胃移植性肿瘤模型小鼠,探讨了日本刺参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日本刺参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提高小鼠脾指数及胸腺指数(P<0.05);显著提高荷瘤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P<0.01)和抗体形成细胞数(P<0.05);提高迟发型变态反应水平和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P<0.05,P<0.01);促进NK细胞活性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P<0.05,P<0.01)。提示日本刺参能全面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
2007年01期 No.152 93-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48 ] - 钟英斌;张晓华;陈吉祥;孙铂光;李筠;
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水产养殖动物(鱼、虾)的重要致病菌。已发现哈维氏弧菌对鱼类的致病性与其分泌的胞外产物中的溶血素相关,致病力最强的菌株VIB 645有2个碱基序列非常相似的溶血素基因,vhhA和vhhB。本研究将vhhA克隆于pET-24d(+)表达质粒,VHH溶血素蛋白作为1种带6组氨酸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了过量表达。重组菌在鱼血平板上表现出很强的溶血活性,并且在卵磷脂平板上表现出磷脂酶活性。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蛋白的分子量约为43 kDa。在17,25和37℃时重组的VHH溶血素蛋白都能得到很好的表达,达到最大表达量的时间分别为9,6和3 h。在25℃进行诱导时,分泌到上清液中的表达蛋白的量最多。
2007年01期 No.152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引用频次:20 ] - 周一江;张学成;王玉梅;臧晓南;
人工合成人/鲑降钙素嵌合基因,用同尾酶法构建多拷贝串联基因表达质粒pLEX-nCT(n=1,2,3,4,5)(单个降钙素基因之间用一段编码柔性连接肽的DNA连接),并在大肠杆菌GI724中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串联多肽具有人源降钙素的抗原性。
2007年01期 No.152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引用频次:11 ] - 郭新梅;戴继勋;王娟;徐矫健;
采用不同浓度Zn2+处理坛紫菜叶状体,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光合色素的含量。研究了金属Zn2+对坛紫菜叶状体中光合色素:叶绿素a、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Zn2+在0.5~5.0μmol/L时,有利于光合色素的合成;但在5μmol/L时,叶绿素a含量开始下降,在Zn2+浓度>10μmol/L时各光合色素含量也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对光合色素产生毒害作用。除去Zn2+后,都表现出向对照组恢复靠近的趋势,但别藻蓝蛋白的恢复较慢。
2007年01期 No.152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引用频次:9 ] - 孟范平;刘强;刘娇;
将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传感器与流动注射系统(flow injection analysis system,FIA)相结合,通过光学方法测定固定化酶受农药抑制后的残余活性,对海水中微量甲基对硫磷进行定量分析。该系统的适宜工作条件为:温度30℃;固定化酶的用量0.05 U;载液流速0.45 mL/min;进样时间20 min;底物(碘化硫代乙酰胆碱)溶液浓度0.100 mol/L,注射量100μL。在0.1~100μg/L之间,农药浓度的对数值与固定化酶活性的抑制率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 3)。利用该系统检测含甲基对硫磷分别为0.8μg/L和5.0μg/L的模拟海水样品,获得了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平均相对误差和变异系数均小于10%。
2007年01期 No.152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6 ] - 杨金玉;张训华;张志;杨慧良;
利用Delphi结合MapX开发的可视化船测海洋重力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系统MGDPS,从专业角度详细论述了软件各模块的功能。使用实测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准确可靠,易掌握,方便使用等特点,对我国海洋重力测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使用价值。
2007年01期 No.152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引用频次:6 ] - 孟凡顺;黄伏生;宋德才;刘关;
根据测井曲线,运用费歇准则导出了识别砂岩油层大孔道的判别函数,判别函数是测井曲线的线性组合。利用此判别函数实现了在微机上用费歇方法识别大孔道的问题。针对大庆某地区一模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正确率达85%以上,结果表明,费歇判别法是识别大孔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007年01期 No.152 121-12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引用频次:48 ] - 杨桂朋;李静;高先池;陆小兰;
采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OPA—HPLC-FLD)联用技术分离测定了海水中的14种主要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通过邻苯二甲醛—3-巯基丙酸(OPA—3-MPA)柱前衍生后,在XDB-C18柱上分离。不同氨基酸测定的精密度(RSD)为1.62%~3.80%,检测限为11.4~69.7 ng.L-1,海水加标回收率在92%~110%之间。利用该方法测得青岛近海表层海水中氨基酸浓度为0.015~0.284μmolL-1。
2007年01期 No.152 125-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引用频次:17 ] - 王爱萍;杜敏;陆长山;曹圣山;王庆璋;
了解阴极保护电位分布是合理设计阴极保护工程的必要条件和评价阴极保护效果的重要依据。本文应用有限元素法(FEM)计算海洋平台复杂节点表面的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在实验室通过边界条件试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海水中被保护的I,Y,K型复杂节点电位分布情况。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吻合得很好,说明FEM能够应用于海洋平台复杂节点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的计算,所获得的边界条件合理。
2007年01期 No.152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17 ] - 谢亮;任景玲;张经;刘素美;魏皓;
本文利用改进的铝-荧光镓(Al-LMG)荧光光度法测定了2001年夏季和秋季胶州湾水样中的痕量溶解态铝,分析了夏、秋季胶州湾内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胶州湾中悬浮颗粒物对溶解态铝的贡献,并进一步探讨了溶解态铝在研究水团运动中的作用。计算了河流输入、大气干、湿沉降向胶州湾中溶解态铝的输送,及湾内外交换对胶州湾内溶解态铝的影响和胶州湾铝的存留时间。
2007年01期 No.152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引用频次:7 ] - 于定勇;曾渊;柳枝;刘华兴;
采用不同年代的水深图和物质来源测量资料,研究了青岛港外航道开挖区的海床演变情况。分别利用等深线、区域地形及海底地形剖面来对比水深地形变化,研究开挖区的地形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拟开挖航道区近70 a来,其海床演变主趋势为轻微侵蚀,而其南北两侧的邻近海域海底地形变化则既有局部侵蚀又有局部淤积;通过外航道开挖区域11个观测点测量的有关水流、底沙粒径等数据计算分析,得到其开挖后淤积厚度在0.453~4.149 cm/a之间。青岛港外航道开挖区年平均回淤速率不大,适合扩建。
2007年01期 No.152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引用频次:9 ] - 董胜;丛锦松;孔令双;
沧州港建成投产以来,其开敞式航道在大风作用下常常发生严重的骤淤现象。文中以能量平衡为基础,建立计算粉砂骤淤的经验公式。通过近期实测骤淤量数据,率定公式中的待定参数。根据1979~2003年期间的大风观测数据,后报得到每年最大风况产生的开敞式航道的粉砂骤淤量。比较选择多种单因素极值统计模式,对年最大粉砂骤淤量序列进行长期统计预测,估计骤淤量的重现值,为港口航道的防淤减淤工程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
2007年01期 No.152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13 ] - 史宏达;唐晓辉;黄燕;
采用二维潮流数值模拟方法,对拟建的日照港岚山港区30万t原油码头工程平面布置方案进行了模拟计算,预演工程实施后码头前沿、港池回旋水域及附近海区的流场变化,并对泥沙输移进行分析计算。
2007年01期 No.152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引用频次:1 ] - 魏志强;张凯临;吴东;
基于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我国首台机载海洋激光荧光雷达系统及其测量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的方法;对该系统在烟台至荣成沿岸海域进行实验的情况作一回顾,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采用拉曼校正归一方法,反演了海表层的叶绿素a浓度,同时利用激光雷达方程反演出了海水的衰减系数;另外,提出了最小二乘拟合提取信号峰值的新反演算法。反演结果与往年同时期采集数据较为吻合,使用最小二乘拟合提取信号峰值的算法反演的叶绿素a浓度更接近于近期实地测得的结果。
2007年01期 No.152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引用频次:13 ] - 刘峰;姬光荣;周立俭;屈新岳;
多聚焦图像融合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持原始图像的细节。基于多小波分析具有多个分析基函数和产生更多分解子图像的特点,本文提出1种基于多小波分析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根据小波变换域分解信号的特点,分别对细节信号采用基于局部区域能量指导下的融合规则和对粗大信号采用局部均方误差加权均衡的融合规则,最后考虑了焦点区域的一致性调整。通过实验证明,在采用空间频率和清晰度作为客观评价条件之下,该方法比基于单小波分解、塔式分解和其它的融合方法都具有更好的融合效果。
2007年01期 No.152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引用频次:11 ] - 李文东;王春艳;高居伟;郑荣儿;
可变角同步荧光法(VASF)是在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种特殊形式的荧光光谱,在用于光谱相互重叠的多种组分的同时分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中基于实验得到的原油样品三维荧光光谱数据EEM(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引入二维三次卷积插值,通过Matlab软件实现了对所选扫描路径中各数据点的荧光强度值的获取,编写了用于模拟所选扫描路径下的可变角同步荧光光谱VASFS(Variable-angle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um)的VAS-FS程序。此程序为三维荧光光谱和可变角同步荧光光谱的获取和分析提供了1种模拟方法,也为可变角荧光分析中最优扫描路径的选取提供了1种快捷、方便的途径。
2007年01期 No.152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引用频次: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