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东海夏季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

    张媛;吴德星;林霄沛;

    基于31°N和PN断面高分辨率的温度、盐度和密度(CTD)资料,分别选取1992,1998和2001年东海夏季长江径流量偏小、偏大和正常的3个年份,运用4种跃层计算方法计算了2个断面的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的深度。计算结果与实际跃层上界深度比较发现,在3种不同条件下,采用垂向梯度法计算的东海夏季跃层上界深度,无论在浅海海区还是深海海区均较为理想。长江径流量偏小和正常的年份,在东海的浅海海区(水深<200m)运用S-T法计算的跃层上界深度与垂向梯度法的结果比较一致,都与实际跃层深度符合较好。在具有高分辨率资料的情况下,垂向梯度法是4种方法中计算东海夏季跃层上界深度的最佳方法。在缺乏高分辨率资料且长江径流量不大时,夏季东海浅海海区也可以运用S-T法计算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深度。

    2006年S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引用频次:29 ]
  • 波浪和太阳短波辐射对渤、黄海夏季温度垂直结构的影响

    陈新平;吴德星;林霄沛;

    基于普林斯顿(POM)模式,采用不同的垂直混合方案并考虑太阳短波辐射的作用,对渤海、黄海夏季垂直热结构进行了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夏季波浪混合控制着渤海、黄海上混合层的形成,加入波浪混合能明显改善陆架浅海的夏季温度垂直结构。太阳短波辐射对渤海、黄海夏季上层垂直热结构有一定的作用,研究夏季海洋上层垂直热结构应该包括太阳短波辐射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水深相对较深的黄海。

    2006年S1期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9K]
    [引用频次:8 ]
  • 块体空气动力算法的再计算湍通量与NCEP湍通量的比较

    史剑;赵栋梁;孙建;

    以NCEP资料提供的水文气象参数作为输入量,利用4种块体空气动力算法重新计算了动量和热量通量,与相应的NCEP自身提供的湍通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再计算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偏差值随风速增加而增大;在中高风速下,再计算动量通量的相对误差较小,其他情况下再计算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的相对误差最高能达到50%左右;相对误差一般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不协调性。研究还表明,改进后的NCEP2资料与NCEP1资料相比,这种不协调性并没有得到改善。

    2006年S1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引用频次:3 ]
  • 对虾、青蛤和江蓠三元混养效益的实验研究

    王大鹏;田相利;董双林;常杰;包杰;马甡;王继业;

    通过海水陆基围隔实验,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青蛤(Cyclina senensis)、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投饵混养的适宜配比、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验结束时对虾的体重、成活率和净产量分别为5.30~6.12g,62.96%~78.21%和1 065.0~1 367.6kg.hm-2。青蛤体重和净产量分别为6.85~7.15g,和51~328kg.hm-2。菊花心江蓠净产量为3 900~9 380kg.hm-2。混养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优于对虾单养。在本实验条件下,混养系统的最佳结构为凡纳滨对虾30ind.m-2,青蛤30ind.m-2,菊花心江蓠200g.m-2;其N,P绝对利用率分别为52.94%和26.09%。

    2006年S1期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引用频次:36 ]
  • 对虾、青蛤和江蓠混养的能量收支及转化效率研究

    包杰;田相利;董双林;王大鹏;常杰;

    发展虾池生态系统功能,采用围隔实验方法,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n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nsis)、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混养生态系统能量收支和能量转换效率。结果表明,实验期间所接受的总太阳辐射能为1 854.4MJ.m-2。各混养处理光合能显著高于对照。混养各处理光能利用率为0.23%~0.36%,随江蓠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显著高于对虾单养(0.14%)(p<0.05)。各混养处理与对虾单养相比,系统总能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13.4%,94.2%,116.02%和41.91%,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则平均比对虾单养降低62.22%,但各处理饲料能转化率差异不明显(p>0.05)。各处理底泥沉积能量为0.71~1.38MJ,分别占总输出能的3.66%~8.61%,沉积量平均比对虾单养(1.65MJ)降低20.14%。可以看出,江蓠和青蛤混养可以显著提高对虾池光能利用率和投入系统总能的转化效率,降低虾池能量的沉积,进而大幅提高系统能量利用率。

    2006年S1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引用频次:20 ]
  • 对虾、青蛤和江蓠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

    常杰;田相利;董双林;王大鹏;包杰;马甡;孙怡超;孙静;

    为减少养殖污水中营养盐的排放量,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sis)和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不同混养系统的氮(N)、磷(P)收支状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的单养组投放的饵料占N总输入的75.5%,占P总输入的93.6%,混养组投放的饵料占N总输入的54.7%~64.8%,占P总输入的81.6%~88.7%;在支出项目中,单养组和混养组收获的养殖生物分别占N总输入的25.0%和44.4%~51.5%,占P总收入的11.2%和25.1%~31.8%;底泥沉积N,P为其主要支出项目,单养组和混养组分别占总输入的45.1%和30.0~32.5%,68.3%和50.3%~57.1%,其中混养组N,P的底泥沉积量低于单养组。

    2006年S1期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引用频次:102 ]
  • 凡纳滨对虾对温度变化的免疫响应

    景福涛;潘鲁青;胡发文;

    研究了温度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吞噬率、酚氧化酶原活力、血淋巴抗菌和溶菌活力的影响显著(F>F0.05),且无论向低温还是高温变化,温度变化值越大,各免疫指标变化亦越大。在6d内各指标呈峰值变化,但是达到峰值和趋于稳定的时间具有不同步性。血细胞数量至1d时达到最低值,3d或6d后保持稳定,酚氧化酶原活力至1d时达到最低值,向低温变化组于1d达到稳定;而向高温变化组于3d达到稳定,稳定后除了温度为18℃和21℃的处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外,其它各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溶菌、抗菌活力在0.5d或1d时达到最低值,3d后趋于稳定,其中向高温变化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向低温变化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温度越低,活力越低;血细胞吞噬率0.5d或1d达到最低值,1d或6d后保持稳定,稳定后各处理组血细胞数量和吞噬率均与温度成正相关。

    2006年S1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引用频次:43 ]
  • 菊花心江蓠对中国明对虾养殖环境净化作用的研究

    牛化欣;马甡;田相利;邓锦松;安振华;陈强;

    通过陆基围隔探讨了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养殖环境的净化作用。虾的放养密度为32ind.m-2,混养不同放养密度的江蓠(120,240,360,480g.m-2)。经90d的养殖,实验统计结果表明,混养江蓠的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总产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方式下,各处理组NH4+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O43-和叶绿素a的含量也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混养江蓠可以改善水质条件和提高混养对虾的生长和成活率,菊花心江蓠对中国明对虾的养殖具有一定的净化产作用。在菊花心江蓠不同放养密度的处理中,在此对虾放养密度的池塘中混养江蓠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60g.m-2。

    2006年S1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引用频次:29 ]
  • 重金属离子对日本蟳血淋巴抗氧化酶(SOD,CAT,GPx)活力的影响

    张红霞;潘鲁青;刘静;

    探讨重金属离子对日本的致毒机理,实验研究了4种重金属离子(Cu2+,Pb2+,Hg2+,Cd2+)对日本血淋巴SOD,CAT,GPx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对日本血淋巴SOD,GPx活力影响显著(P<0.05),并在实验时间内均呈现峰值变化,而空白对照组变化不显著(P>0.05)。在低浓度重金属离子(Cu2+≤0.1mg.L-1,Pb2+≤0.5mg.L-1,Hg2+≤0.005mg.L-1,Cd2+≤0.05mg.L-1)作用下,各处理组SOD活力在实验时间内均呈激活状态,而高浓度处理组(Cu2+≥1mg.L-1,Pb2+≥5mg.L-1,Hg2+≥0.05mg.L-1,Cd2+≥0.5mg.L-1)SOD活力在暂时升高后逐渐下降,均在第9天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呈现一定的时间剂量效应;GPx活力在短时间被暂时激活后逐渐下降,除低浓度Cu2+(0.05,0.1mg.L-1),Pb2+(0.25,0.5mg.L-1)处理组外,各处理组酶活力在21d均下降到对照水平(P>0.05)或受到显著抑制(P<0.05),但未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CAT活力未检出。4种重金属离子对日本血淋巴SOD,GPx活力的毒性大小为:Hg2+>Cd2+>Cu2+>Pb2+。血淋巴SOD活力变化可以作为日本毒理学的评价指标和重金属污染监测指标。

    2006年S1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引用频次:65 ]
  • 1-烷基-3-取代-4-氨基-5-吡唑甲酸酯与1-烷基-3-取代-5-氨基-4-吡唑甲酸酯的合成研究

    于凌波;李伟章;李英霞;

    合成了化合物1-烷基-3-取代-4-氨基吡唑-5-羧酸酯(1)和1-烷基-3-取代-5-氨基吡唑-4-羧酸酯(2),并对重要中间体3-取代-4-硝基吡唑-5-甲酸酯(6)的N-烷基化反应条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运用HMBC,INEPT等核磁技术确证了1-环戊基-4-硝基-3-正丙基吡唑-5-甲酸乙酯(7-1A)和1-环戊基-4-硝基-5-正丙基吡唑-3-甲酸乙酯(7-1B)等异构体的结构。

    2006年S1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引用频次:1 ]
  • 岩藻聚糖硫酸酯低聚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董平;薛长湖;李兆杰;徐杰;赵雪;蔡跃飘;张永勤;

    探讨H2O2降解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条件及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Cu2+-H2O2体系降解原料Fucoidan,结果发现反应时间越长得到的高分子量的组分越少,而低分子量的低聚糖产量增加;H2O2浓度增高,水解所得主要组分的分子量明显减小;温度升高,水解速度明显加快;产物的硫酸根含量随反应温度和H2O2浓度的降低而增加。用Pyrogallol—Luminol系统对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硫酸根含量低的Fucoidan水解产物除O2.-的活性较好,其中15%H2O2降解得<5KD的低聚糖清除O2.-的活性明显高于肌肽(IC50为0.65mg/mL),IC50为0.17mg/mL。

    2006年S1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引用频次:39 ]
  • 皱纹盘鲍贝壳沉积过程的研究

    董瑞娜;麦康森;张文兵;艾庆辉;刘付志国;赵建民;

    利用“平珠”生成法,通过对插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Ino)外套膜外腔中的玻片上沉积物质的分析,探讨皱纹盘鲍贝壳沉积的过程。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玻片上沉积物质的超微结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玻片上沉积晶体的晶相,透射电镜(TEM)观察与玻片接触部分的外套膜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在将玻片插入外套膜外腔后的4~88h内,有机质首先在玻片上规则沉积。插入玻片88h后方解石晶体开始沉积,104h后出现圆形方解石晶体单位。8d后在方解石晶体表面出现文石晶体突起,15d后出现明显的堆垛型文石片层。27d后突然转变为方解石晶体的沉积。由此可见皱纹盘鲍贝壳的沉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方解石→文石→方解石的转变为1个周期。透射电镜观察外套膜结构表明在不同的插片时间,外套膜的超微结构不一样。插入玻片24h后,高柱状细胞中的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消失,高尔基体数量减少。3d后,大颗粒细胞增多,细胞内充满分泌颗粒。7d后,外套膜上皮细胞新分泌的有机质染色较浅。本研究证明了“平珠”生成法能够模拟贝壳的自然沉积,外套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与贝壳沉积过程所处不同阶段有关。

    2006年S1期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2K]
    [引用频次:4 ]
  • 羽毛复合氨基酸钙配合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研究

    耿娟;汪东风;孙继鹏;苏琳;李雷;

    有机磷农药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常因使用不当造成作物产品中残留超标。采用硫酸水解羽毛制取复合氨基酸,并与碳酸钙反应制得复合氨基酸钙配合物,该配合物可以通过水解有机磷农药中的磷酸酯键降低作物中的农药残留。将配合物分别喷施已施有机磷农药的茶叶、黄瓜和西红柿,5d后采摘茶叶鲜叶,按绿茶加工工艺进行处理,测定其毒死蜱含量,毒死蜱的残留量减少了75.80%;喷施配合物次日采摘黄瓜和西红柿样品,并测定其毒死蜱与乐果的残留量,黄瓜中毒死蜱残留量为空白对照的70.75%,乐果完全降解;西红柿中毒死蜱残留量为空白对照的71.33%,乐果的残留量为67.79%。

    2006年S1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引用频次:13 ]
  • 低聚古罗糖醛酸数均分子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王菲菲;赵峡;于广利;张真庆;

    分别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了低聚古罗糖醛酸的数均分子量。结果表明:DNS比色法可直接测定低聚古罗糖醛酸的数均分子量,以麦芽糖和古罗糖醛酸标准三糖分别作为标准品,其测定结果相近,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HPGPC法简便易行,可通过测定低聚古罗糖醛酸的重均分子量(Mw)和分子量分布宽度D间接计算数均分子量,该法测定结果与前者结果相比有较大差别,可能与2种方法使用的标准品不同有关。

    2006年S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引用频次:1 ]
  • HPLC法测定兔血清中海洋硫酸多糖聚甘古酯的浓度

    马振宇;吕志华;王远红;姜廷福;

    建立了测定兔血清中硫酸多糖药物聚甘古酯的高效液相-柱后衍生荧光色谱方法。以盐酸胍为衍生试剂,采用离子排阻柱Aminex HPX-87H(300mm×7.8mm),0.005mol.L-1H2SO4为流动相,流速为0.5mL.min-1,荧光检测,外标峰高法定量。方法线性范围为10~100μg.mL-1。高、中、低3种浓度的日内及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4.28%,4.05%,5.97%,6.78%,5.32%,7.68%。高、中、低3种浓度的相对及绝对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92.32%,94.76%,94.44%,72.07%,73.42%,70.77%。本方法可准确、快速测定兔血清中聚甘古酯的浓度,为其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了1个灵敏、可靠的分析方法。

    2006年S1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引用频次:4 ]
  • (S)-3-苄氧羰基氨基戊酸的合成

    张伟;宋妮;李英霞;

    以(S)-2-氨基丁酸为起始原料,经过氨基保护、重氮化、Wolff重排三步反应合成了海洋天然环酯肽Obyanamide中的β-氨基酸单元,总收率为65.2%。

    2006年S1期 83-8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引用频次:2 ]
  • 盐度胁迫对许氏平鮋鳃、头肾、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王晓杰;张秀梅;姜明;

    对慢性盐度胁迫对许氏平(Sebastes schlegeli)鳃、头肾、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经盐度为5的低盐胁迫30d后,鳃氯细胞顶端小窝较浅,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较松散,线粒体数量少且不发达,而经盐度为40的高盐胁迫后,鳃氯细胞的顶端小窝较深,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发达且分布密集,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表明细胞的泌氯功能和细胞代谢水平明显提高。水体盐度变化使实验鱼头肾中细胞排列的紧密程度、粒细胞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未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时水体盐度变化对许氏平脾脏中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影响也较显著。

    2006年S1期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引用频次:53 ]
  • 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袁伟;张志南;于子山;邓可;

    自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胶州湾西北部养殖区内外隔月取样,共获得7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用PRIMER软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内站位的丰度值、生物量及群落结构与外面站位差别较大,经相关检验站位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养殖区内因为养殖活动已经引起大型底栖生物的剧烈扰动;还发现胶州湾养西北部海域群落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数量明显减少,软体动物特别是菲律宾蛤仔是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种。根据LUSTER聚类和MDS标序的结果,把底栖生物群落划分为四大生物组。比较发现,胶州湾西北部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底栖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分析认为,造成变动的原因可能是渔业活动的加剧和湾内水体污染的压力。

    2006年S1期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引用频次:31 ]
  • 青岛太平湾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

    范士亮;刘海滨;张志南;邓可;袁伟;

    于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对青岛太平湾砂质潮间带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逐月采样,对丰度和生物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为(1 025.40±268.84)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 195.87±476.53)μgdwt.10cm-2,平均生产量为(10 762.80±4 288.77)μg dwt.10cm-2a-1。小型底栖生物在丰度和生物量上呈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高值主要出现在4,5,6月,而低值在8,9月。共鉴定出l2个类群,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89.2%)。按生物量,多毛类占46.9%,其次为线虫31%。其它较多的类群还有涡虫、桡足类、腹毛虫、寡毛类等。50%以上的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0~4cm表层,冬季部分向下迁移。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对间隙水溶氧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而与盐度、pH和沉积物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2006年S1期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引用频次:49 ]
  • 致病性鳗弧菌W-1外膜蛋白ompU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杨慧;陈吉祥;公衍军;李彩风;李筠;杨官品;

    从致病性鳗弧菌W-1基因组DNA扩增并克隆了1 156bp的特异性片段,含有完整的外膜蛋白ompU基因阅读框,由99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3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与国外已发表的鳗弧菌外膜蛋白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100%,与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2%,69%,68%和64%。将该外膜蛋白基因克隆于pBV220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蛋白分子量约38kDa,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表达蛋白能与鳗弧菌外膜蛋白抗体很好的反应。

    2006年S1期 105-10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引用频次:12 ]
  • UV-B辐射对指状许水蚤效应的初步研究

    李扬;唐学玺;于娟;冯蕾;

    探讨UV-B辐射增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指状许水蚤(Schmacheria inopinus,Burckhardt)雌雄成体的致死率、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设定的辐射剂量下,指状许水蚤雄性成体对UV-B辐射的致死率明显高于雌性成体的致死率;UV-B辐射对雄性成体的24h的半数致死剂量(24h.LD50)为5.77kJ/m2,而对雌性成体48h的半数致死剂量(48h.LD50)为5.04kJ/m2。在较低剂量下(0~1.728kJ/m2),UV-B辐射对雌雄成体的摄食率(F)和滤水率(G)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006年S1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引用频次:8 ]
  • 三峡库区蓄水后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粒级叶绿素a

    宋书群;孙军;沈志良;栾青杉;于子山;

    了解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现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及浮游植物对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现状的指示作用,根据2004年8月30日~9月4日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报道了调查区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及其粒级组成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叶绿素a浓度在长江河道内和口门外水域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0~2.13mg.m-3,0.48~4.89mg.m-3,平均值分别为1.09mg.m-3,1.70mg.m-3;与三峡库区蓄水前相比叶绿素a浓度偏低,高值区向口门方向西移,其水平分布与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基本一致。垂直方向上叶绿素a浓度峰值出现在20m以上水层,与浮游植物丰度垂向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在调查水域<20μm粒径叶绿素a的平均浓度比>20μm粒径叶绿素a要高。统计分析表明磷酸盐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

    2006年S1期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引用频次:26 ]
  • 龙须菜四分孢子体和雌配子体多糖的比较研究

    张昆;张全斌;李智恩;徐祖洪;张学成;

    对青岛野生龙须菜四分孢子体和雌配子体中多糖的化学特性和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热水提取法从四分孢子体和雌配子体中获得2种多糖(分别用TP和FGP表示),测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分子量,并根据红外光谱和13C-NMR光谱分析比较它们的结构。结果表明:两者的主要单糖组分均为半乳糖和3,6-内醚半乳糖,其中FGP含有较多的硫酸根和较少的3,6-内醚半乳糖;二者的粘均分子量分别为83 400和130 575;结构分析表明二者结构极为相似,都是主要由1,3连接的-βD-半乳糖与1,4连接的-αL-3,6-内醚半乳糖组成的二糖重复单位构成的多糖,含有少量琼脂糖前体。

    2006年S1期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引用频次:11 ]
  • 黄河利津水文站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含量的研究

    刘立芳;张龙军;张向上;

    估算不同粒径TSS中POC的入海日通量,对黄河利津水文站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solid,TSS)样品,采用基于stokes原理的沉降法分为Ⅴ级,对分级后的样品测其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和粒度组成。在此基础上,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数据进一步处理,准确得到样品中不同粒径TSS中POC的含量。研究表明,黄河口淡水端水体TSS,<8μm的粘土和极细粉砂、8~16μm的细粉砂中,POC的含量为0.600%和0.400%左右;16~32μm的中粉砂中,POC的含量不足0.200%;而32~63μm的粗粉砂和>63μm砂中POC含量仅为0.050%和0.004%左右,80%以上的POC主要集中在<16μm的TSS中,而<32μm的TSS承载了95%以上的POC。

    2006年S1期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引用频次:12 ]
  • 海绵铁对活性艳红K-2BP废水的脱色动力学研究

    王延敦;高孟春;佘宗莲;顾莹莹;

    为了开发新型的脱色填料,进行海绵铁对活性艳红K-2BP的脱色动力学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绵铁对活性艳红K-2BP具有较高的脱色率,在10min,30min和60min脱色率分别为58.78%,85.2%和93.89%。在海绵铁表面衰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脱色动力学模型,并研究了pH值、温度、粒径和投加量对反应速度常数K和表面衰减系数Ka的影响。

    2006年S1期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引用频次:13 ]
  • 壬基酚对栉孔扇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高永刚;李正炎;

    研究不同浓度的壬基酚(0.05,0.10,0.20,0.40,0.80,1.60mg/L)对扇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试验进行6h,24h和48h后,分别测定扇贝鳃和消化盲囊组织中2种酶的活性。结果显示:①鳃组织中,0.05,0.10和0.20mg/L处理组中的SOD和CAT活性在试验6h后被轻度激活,24h和48h后出现抑制;0.40,0.80和1.60mg/L处理组的酶活性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被抑制。②消化盲囊中,0.05和0.10mg/L处理组中的SOD和CAT活性在试验6h后被轻度激活,24h和48h后被抑制;0.40,0.80和1.60mg/L处理组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被抑制。③扇贝消化盲囊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均高于鳃组织,对壬基酚的敏感性也高于后者。④扇贝消化盲囊和鳃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对壬基酚的反应变化趋势相似,二者结合,可以作为壬基酚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2006年S1期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引用频次:37 ]
  • 黄河不同区段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及物源

    宫敏娜;张龙军;宫萍;

    研究黄河流域正构烷烃的迁移、转化。2003年10月在黄河兰州附近的新城至山东的利津设站,系统地研究了黄河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特征、来源和空间分布变化。结果表明:黄河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总浓度基本分布在1.29~7.56μg/L之间。碳数分布特征为:上游以单峰型为主;中、下游区域分布为双峰型。说明上游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主要是受陆源影响,中游和下游正构烷烃除主要受陆源影响之外,具有明显的水生生物源的特征,水生生物源正构烷烃的变化规律与陆源明显不同。

    2006年S1期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引用频次:12 ]
  • 黄海海域表层海水表观铜络合容量

    程娟;马启敏;王爱红;王修林;

    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nodic Stripping Voltammetry),测定了黄海海域25个站位表层海水样品的表观铜络合容量(Apparent Copper Complexation Capacity)和条件稳定常数(K)以及络合容量指数(Complexation Capacity Index)。得到该海域表层海水的表观铜络合容量在127.7~950.6 nmol/L之间,平均值为385.3 nmol/L,条件稳定常数对数值(lgK)在7.07~8.05之间,平均值为7.65,络合容量指数在58.60%~86.40%之间,平均值为76.94%。结果表明:黄海海域表层海水的表观铜络合容量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

    2006年S1期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5 ]
  • 南黄海夏季海水pCO_2研究Ⅱ——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_2通量的贡献

    江春波;张龙军;王峰;

    根据2001年7月对南黄海的大面积调查,研究了南黄海夏季pCO2的分布机制,着重讨论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并给出了南黄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总体上是CO2的1个弱源,大约向大气中释放45.05×104t C。夏季南黄海表层海水pCO2分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均性,其汇区主要由长江冲淡水造成,影响区域占汇区吸收CO2的99.9%;而在源区,下层海水涌升虽然面积较小却占源区释放CO2的35.2%。可见陆架边缘海区源/汇格局的地域差异非常之特别。

    2006年S1期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引用频次:24 ]
  • 壳聚糖改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张艳雅;马启敏;

    利用壳聚糖与香草醛反应生成的希夫碱壳聚糖(VCG),通过在其一级羟基上进行交联,制备出壳聚糖缩香草醛螯合树脂(S-VCG)。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对重金属离子Cu2+和Pb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壳聚糖缩香草醛螯合树脂(S-VCG)对Cu2+的平衡吸附时间4h,最大吸附量的pH≈3.2,吸附量约为43.1mg/g,对Pb2+平衡吸附时间5h,最大吸附量的pH≈4,吸附量约为110mg/g。S-VCG具有较强的抗酸性。

    2006年S1期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35 ]
  • 海上溢油粒子追踪预测模型中的两种数值方法比较

    龙绍桥;娄安刚;谭海涛;徐艳东;杨媚媚;

    在海上溢油粒子追踪预测模型中,关键的是对拉格朗日微分方程的求解。本文首先通过数值实验比较了欧拉法和龙格-库塔法求解拉格朗日溢油轨迹微分方程的优劣,然后将其应用到2005年4月3日发生在大连附近的“ARTEAGA”油轮溢油事故的油膜粒子追踪模型中。数值实验和应用结果表明,在近岸不均匀流场下,用龙格-库塔方法解拉格朗日油粒子微分方程比用欧拉法求解精度高,用龙格-库塔方法模拟“ARTEAGA”油轮轨迹及其扩散范围与实际观测更为接近,而用欧拉法模拟溢油扩散的面积偏大。

    2006年S1期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引用频次:47 ]
  • 磷酸盐对两种东海典型赤潮藻影响的围隔实验

    侯继灵;张传松;石晓勇;陆茸;王修林;

    采用了围隔生态实验方法,研究了围隔中营养盐含量及结构变化和磷酸盐对东海典型赤潮藻种(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磷条件下,中肋骨条藻快速增殖,稳定期缩短,细胞数很快下降,而东海原甲藻由于氮源的限制生长期明显缩短。在磷限制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生物量偏低,而东海原甲藻受到的影响较小。磷可能是东海原甲藻及中肋骨条藻生长的限制因子。氮磷比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较高的氮磷比可能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利,较低氮磷比则可能有利于中肋骨条藻生长。东海原甲藻能在营养盐浓度较低的生长环境中占有优势,相反,营养盐浓度较高的环境更适合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中肋骨条藻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2006年S1期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引用频次:46 ]
  • N-(3,4-二甲氧基苄基)丙烯酰胺的合成

    程文华;徐焕志;于良民;杨志范;

    以1,2-二甲氧基苯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合成了含辣素衍生结构的丙烯酰胺类功能单体-N-(3,4-二甲氧基苄基)丙烯酰胺(DMBA),并通过元素分析I、R光谱和1HNMR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该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制备了DMBA丙烯酸树脂,初步研究了树脂的防污性能。

    2006年S1期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引用频次:6 ]
  • 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硅藻生长的影响

    王爱军;王修林;王江涛;李雁宾;韩秀荣;唐洪杰;

    2005年3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的ZA3和ZC18b站通过现场培养探讨了光照对东海硅藻生长和演替的影响。培养期间,ZA3站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没有发生演替现象;ZC18b站,当光照低于6.7MJ.m-2.d-1,由角毛藻演替为中肋骨条藻,光照高于6.7MJ.m-2.d-1,角毛藻为第一优势种,浮动弯角藻为第二优势种。Logistic生长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不同光照下硅藻的生长状况,其拟和系数为0.92±0.03。终止生物量以及优势种生长速率与光照的关系表明,温度13.0℃左右,中肋骨条藻的最适生长光照为5.0MJ.m-2.d-1,角毛藻sp.和浮动弯角藻的最适生长光照均为6.7MJ.m-2.d-1。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光照是影响硅藻生长和演替的因子。

    2006年S1期 173-17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引用频次:34 ]
  • 胶州湾大沽河口湿地现状的遥感分析

    马妍妍;李广雪;史经昊;乔磊;王艳玲;

    通过对1988,1997和2005年3个时相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的解译,得到了胶州湾北部大沽河口地区3个年份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对比研究表明:该区域人工建筑物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97年以后加大了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力度,使耕地面积减少速度相对降低,而河口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主要转变为耕地和养殖池,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考虑到大沽河口经济和自然方面的特殊属性,提出了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保护河口湿地的建议。

    2006年S1期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6K]
    [引用频次:28 ]
  • 浅海回填区域的地震映象效果分析

    王林飞;薛荣俊;许艳;朱晓明;薛巍;

    地震映象法是近期工程物探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勘察中新出现的1种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该方法的实用方法技术与主要特点及其实际应用效果。并通过奥运工程勘察实例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在复杂的浅海人工回填区域中不同的填入物与地质体在时间剖面上所展现的各种不同波形特征。

    2006年S1期 185-18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9K]
    [引用频次:9 ]
  • JASON-1与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数据在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的一致性分析及印证

    于振涛;陈锐;

    利用JASON-1和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在相互校正阶段的观测资料,对两者在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测得的海面风速、有效波高、后向散射截面、海平面高度等参数进行一致性分析;利用j,v模型及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对中国陆架浅海的JASON-1海平面高度数据进行浅海潮汐修正,使用验潮站月平均水位资料对修正结果加以印证。结果显示,2颗高度计观测的海洋环境参数具有强相关性,JASON-1具备了完成延续TOPEX/POSEIDON数据集这一使命的条件。但是,2套系统对于同一海洋环境参数的观测还是存在不能忽略的差异,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修正模型。所使用的浅海潮汐修正方法有效地抑制了中国陆架浅海潮波对海平面高度反演的影响,所使用浅海水域的5个验潮站月平均水位资料与JASON-1高度计经过浅海潮汐修正后的海平面高度的相关系数为0.738,标准偏差为0.096m。通过进一步融合JASON-1和TOPEX/POSEIDON在并行飞行期间的海平面高度数据并与验潮站资料比较显示,两者的相关系数提高到0.83,标准偏差为0.067m。

    2006年S1期 18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引用频次:10 ]
  • 健康人与心脏病人心电信号混沌特性比较研究

    王丹丹;王怀阳;李晓燕;

    Lyapunov指数是混沌理论的重要参数之一,对分析心电信号特性有重要意义。分别计算健康人和3种心脏病人心电信号的Lyapunov指数,并首次采用室上病变病人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对比发现健康人与各类心脏病人的Lyapunov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同时在重构相空间过程中采用1种同时估计延迟时间τ和嵌入维数m的新方法,并与自相关函数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在二维相空间重构图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优于自相关函数法。

    2006年S1期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6 ]
  • 海洋声信道R-ω平面“纹理”特征与形成机理

    李鹏;王宁;高大治;

    采用数值模拟给出水平均匀波导环境下的声场强度在R-ω平面上的“纹理”图案,根据相位及任2号简正波之间的水平相干距离[1]随频率的变化,分析了平面中存在的“分裂”和“孤立的干涉线”2种干涉“纹理”的形成机理。

    2006年S1期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引用频次:1 ]
  • 基于星载微波辐射计的海洋大气参数反演算法研究

    李乐乐;管磊;陈锐;

    利用3个辐射传输模式对无冰无降水情况下的星载微波辐射计亮温测量进行仿真研究,通过模拟计算结果与同步卫星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确定了用于反演算法研究的前向模式;利用该模式,提出了基于物理的星载微波辐射计海洋大气参数(包括海面风速、海表温度、大气垂直积分水汽量以及积分液态水量)多重线性回归算法。

    2006年S1期 205-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引用频次:19 ]
  • 时滞广义时变系统的渐近稳定与镇定

    毕淑慧;高存臣;

    研究了时滞广义时变系统的渐近稳定和镇定问题。首先利用相关不等式,通过建立Lyapunov方程,给出了1个时滞广义时变系统无脉冲、渐近稳定性的充分条件。然后,基于这一工作,利用Riccati方程,进一步研究了时滞广义时变系统的镇定问题。最后,举例说明该结论的可行性。

    2006年S1期 212-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5 ]
  • 一维Burgers方程的一类交替分段并行算法

    孙海燕;谢树森;

    研究并行算法解决应用并行计算机完成规模尽可能大的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问题。利用Hopf-Cole变换,将一维非线性Burgers方程转化为线性扩散方程,基于第二类Saul’yev型非对称格式和Crank-Nicolson格式对扩散方程进行差分离散,建立解Burgers方程的交替分段并行差分格式,并讨论该方法的稳定性,给出了数值算例。此算法把剖分节点分成若干组,在每组上构造能够独立求解的差分方程,因此具有并行本性,适合在高性能多处理器的并行计算机上使用。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此方法是有效的,且有较高的精度。

    2006年S1期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引用频次:7 ]
  • 比较原理在多有理数时滞区间系数离散系统的应用

    张彩虹;高存臣;

    应用多组有理数时滞离散系统的比较原理和频域法,将多组有理数时滞区间系数离散系统化为多组有理数时滞定常离散系统,以判定其时滞无关稳定性,并举例说明了新定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06年S1期 219-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引用频次:2 ]
  • Stirling数的概率表示的新应用

    毛俊超;祝丹忱;赵熙强;

    运用两类Stirling数的概率表示得到两类Stirling数的一些特殊值,证明并得到了一些有关两类Stirling数的新的递推公式和恒等式,从而丰富发展了孙平、王天明关于“Stirling数的概率表示和应用”中的内容。

    2006年S1期 22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引用频次: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