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风浪波群中波高分布研究

    文凡;刘冬梅;高志一;

    在实验室风浪槽中观测风浪,发现波群连长是影响波群中波高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波群连长增大,波群中波高分布信息熵增大。当以平均波高无因次化,连长较大时波群中波高累积概率明显大于连长较小时情形。波群中波高分布受谱宽度影响。当谱宽度增大,波群中波高累积概率降低。谱宽度和波群连长对波群中波高累积概率的影响相当。引进体现波群特性的1个无因次化波高参量研究波群中波高累积概率。

    2006年06期 845-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引用频次:0 ]
  • 渤、黄、东海M_2和K_1分潮潮流场的有限元模拟

    李磊;杜凌;左军成;李培良;

    使用有限元模式(QUODDY)数值模拟了渤、黄、东海浅水区的M2和K1分潮潮流场。对于M2分潮潮流场,东分量和北分量的潮流调和常数与16个测站观测资料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8.23 cm/s,23.74°();7.36 cm/s,27.78(°)。对于K1分潮潮流场,则分别为8.39 cm/s,36.48(°);9.40 cm/s,38.04(°)。文中得到的M2分潮流在模拟海区共有9个圆流点(秦皇岛附近1个,莱州湾口1个,山东半岛北部海域2个,黄海北部2个,苏北辐射沙洲的外侧1个,舟山群岛东南海域2个)。K1分潮流在模拟海域也存在9个圆流点(秦皇岛附近1个,莱州湾口1个,北黄海2个,南黄海1个,苏北辐射沙洲的外侧1个,济州岛东南海域3个),其中黄海北部偏北的圆流点(39°25′N,123°05′E)和济州岛东南海域最东南的圆流点(32°50′N,127°50′E)以前未见过报道。

    2006年06期 851-858+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引用频次:18 ]
  • 海平面上升导致渤、黄、东海潮波变化的数值研究 Ⅰ——现有的渤、黄、东海潮波的数值模拟

    于宜法;郭明克;刘兰;

    采用球面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利用开边界强迫水位条件和考虑天体引潮力,对渤、黄、东海现有的潮波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包括19个理论系数最大的分潮波,其中半日潮波10个,全日潮波9个,对如此多数目的分潮波进行模拟是第一次尝试。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作了比较。根据模拟获得的调和常数绘制了同潮图,并对潮波运动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2006年06期 859-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引用频次:11 ]
  • 氯甲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陆小兰;杨桂朋;高先池;

    对氯甲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介绍了氯甲烷在海洋环境中的来源、分布、去除、海-气通量、大气氯甲烷的源、汇估算及海水中氯甲烷的分析方法等方面,并提出在国内海域进行氯甲烷研究的几点设想。

    2006年06期 868-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13 ]
  • 分子生物学在微藻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甄毓;于志刚;米铁柱;

    通过与传统微藻分类方法的比较,说明微藻分子分类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并从线粒体DNA(mtDNA)、叶绿体DNA(cpDNA)和核基因组DNA(nDNA)3个方面列举了分子分类技术在微藻鉴定和生理生态方面的应用,着重说明了核基因组在藻类分子检测中的作用。并对微藻分子分类技术的问题与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2006年06期 875-878+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引用频次:55 ]
  • 蟹类线粒体DNA的研究与应用

    徐敬明;

    线粒体DNA作为理想的分子遗传标记已被广泛用于蟹类种群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本文阐述了蟹类线粒体DNA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蟹类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概况及其多态性在蟹类系统学、种群识别、起源和进化、地理分化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2006年06期 879-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引用频次:34 ]
  • 一种分布式数据流有效数据识别方法研究

    王金栋;戎晓霞;丁秋林;

    针对分布式数据流应用中,如何在高速、海量的输入数据中识别重要数据单元的问题,给出了有效数据的概念,并提出了1种有效数据识别算法。该算法以缩略图技术为基础,能够在用户给定的误差范围内,以接近1的概率输出有效数据,而且占用较少内存。实验和算法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2006年06期 885-888+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引用频次:0 ]
  • F阵广义积的运算保持性质及其应用

    刘文斌;李敏;

    给出F阵广义积的概念,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讨论F阵与布尔阵的运算保持问题,得到F阵与布尔阵运算一致性的法则,为F阵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2006年06期 889-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引用频次:0 ]
  • 一类广义Sine-Gordon方程的概周期解

    朴大雄;邱汶华;

    用最大值原理和Banach压缩映像原理研究一类广义Sine-Gordon方程的概周期解问题,证明概周期解的存在‖u‖L∞<π2中的唯一性。

    2006年06期 892-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引用频次:4 ]
  • 环境制约下厂商生产行为改变的路径设计——兼论对消费者环境偏好的揭示

    戴桂林;王海峰;高金田;

    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入研究。著名“Coase论”中现实对理论层面污染权“归属”的多重争议;Pigou基于对污染物征税思想而付诸实践中的有效“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实施质疑;Lindahl的林达尔均衡(Lindahl Equilibriun);Arrow“偏好说”;Clarke的克拉克税(Clarke’s tax)等等,已经从理论层面上大大提高了政府与消费者对环境的关注程度。但均没有涉及到一个问题:即随着消费者对良好环境的日益偏好,厂商行为也必将相应改变。本文在设定基本假设和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和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及其对厂商间竞争行为的影响,讨论了如何显示消费者对良好环境的偏好。指出厂商在进入目标市场前,应首先揭示消费者对良好环境的偏好,判断消费者的环境敏感度。据此偏好,讨论得出在两厂商竞争博弈中,大厂商应当按照不同的市场类型选择环保产品和非环保产品的生产。小厂商则应当根据大厂商的选择做出与大厂商相同的选择;在多厂商博弈中,大厂商数量越多,生产环保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大,以期对消费者环境偏好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依据。同时本文验明生产环保产品不一定会降低厂商的利润。

    2006年06期 895-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引用频次:5 ]
  •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张金亮;戴朝强;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总结出各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界面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判识标志,识别出研究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在研究区内短期旋回层序可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浅”非对称型2种基本结构类型。通过柯坪地区露头剖面与全区钻井剖面进行对比,结合塔中地区层序地层划分,将全盆地划分出了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建立了全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进一步的等时追踪对比、砂体几何形态、沉积相研究和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6年06期 901-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引用频次:47 ]
  • 山东半岛一次强冷流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林曲凤;吴增茂;梁玉海;朱先德;苏博;

    利用高空和地面的常规观测和天气加密观测资料,以及MM5V3.6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03年1月3~5日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发生的暴雪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研究。实况资料表明:在高空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控制下,不断入侵的冷空气作用下,受渤海暖海面的热力作用和山东半岛地形作用,产生了中尺度的海岸锋。在强冷平流、海岸锋锋生及半岛地形的摩擦抬升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这次强冷流降雪。海岸锋环流形成的对流云能引起降水量的局部增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岸锋生过程及其产生的沿岸辐合带是形成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主要原因,同时海岸锋同低层大气重力波耦合形成了海岸锋陷波。本文给出了山东半岛北岸海岸锋的概念模型。

    2006年06期 908-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引用频次:57 ]
  • 一种灰树花菌丝体多糖GF4F1的结构特征及其抗肿瘤活性

    于广利;李春林;赵峡;杨晓华;宋乐天;高昊东;

    以灰树花发酵菌丝体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纯化得到1种水溶性多糖GF4F1,经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红外光谱(IR)以及核磁共振波谱(NMR)等分析表明,该多糖是1种β-1,3/1,6-葡聚糖,且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在1 mg/kg时,对小鼠抑制率为67.3%。

    2006年06期 915-918+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引用频次:18 ]
  • 液相色谱法测定鱼肌肉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

    林洪;付晓婷;邱绪建;江洁;李振兴;

    孔雀石绿(MG)和结晶紫(GV)曾作为渔药使用,在鱼体内可分别代谢为无色孔雀石绿(LMG)及无色结晶紫(LGV),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已被许多国家禁用。本文研究了同时检测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和无色结晶紫的液相色谱方法,建立了检测前处理方法及色谱条件。经过液液萃取和丙基磺酸阳离子树脂纯化,采用C18分离柱后串联二氧化铅柱氧化衍生的方法,同时检测母体药物及其代谢物,回收率>70%,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15%,定量限分别为2μg/kg及1μg/kg。经样品实测,在一份鲈鱼样品中检测到无色孔雀石绿残留97μg/kg。

    2006年06期 919-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引用频次:30 ]
  • 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大黄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张璐;麦康森;艾庆辉;谭北平;

    以初始体重(1.88±0.01)g的大黄鱼(Poseudosciaena croceaR.)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大黄鱼生长、体组成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对大黄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却显著提高了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大黄鱼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及身体总能均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黄鱼鱼体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及身体总能也无显著影响,但却显著提高了鱼体的灰分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后,大黄鱼胃和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有上升趋势,并且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能显著提高大黄鱼胃和肠道淀粉酶活性,添加植酸酶能显著提高大黄鱼胃和肠道蛋白酶活性(p<0.05)。然而,大黄鱼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并没有受到2种酶制剂添加的显著影响。

    2006年06期 923-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引用频次:60 ]
  • 灰树花糖蛋白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杨晓华;于广利;赵峡;宋乐天;高昊东;

    探讨糖蛋白中总糖含量测定的简捷方法,以2种灰树花糖蛋白(GF6A,GF6B)为原料,分别以硫酸-苯酚法和次亚碘酸钠法对其中的总糖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前者方法测定多糖含量分别为85.45%和38.46%,采用后者方法测定结果分别为87.03%,36.51%,2种方法测定的结果相近,其中以硫酸-苯酚法因不需对样品进行预水解,方法简便、可靠,更适合于糖蛋白中总糖含量测定。

    2006年06期 929-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引用频次:22 ]
  • 东海带鱼食性的季节变化

    林龙山;张寒野;李惠玉;程家骅;

    探讨带鱼摄食生态及东海食物网现状。根据2002年12月~2003年11月收集到的带鱼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带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60余种,鱼类和甲壳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带鱼的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以细条天竺鲷、磷虾和带鱼为主要食物;夏季以带鱼、磷虾、糠虾和刺鲳为主要食物;秋季以口足类幼体、七星底灯鱼和竹荚鱼为主要食物;冬季以带鱼、七星底灯鱼、小带鱼和糠虾为主要食物。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P>0.05),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的主要饵料类群组成存在差异,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均最高;饵料多样性指数季节差异并不显著(P>0.05),秋季最高,冬季和夏季较低。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东海带鱼的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由过去以磷虾为主转变为以鱼类为主,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同类相食的现象。

    2006年06期 93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引用频次:74 ]
  • 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的AFLP分析

    杨淞;叶星;卢迈新;黄樟翰;白俊杰;

    运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荷那龙罗非鱼(Oreochromishornorum)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提取2种鱼的基因组DNA,经EcoRⅠ和Mse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并加接头,从16对选扩引物组合中选出3对扩增结果较好的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PAGE胶电泳、银染,检测其多态性。3对引物在2种罗非鱼的4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9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6条,占总扩增条带的80.9%,2个群体的多态性条带比例分别为71.6%和52.4%。根据Nei氏(1978)统计分析得出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种群内遗传相似系数为0.765,荷那龙罗非鱼的为0.821,表明2个罗非鱼种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种群内遗传多样性相对更高些。2种罗非鱼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279,推测该杂交组合可能具有杂种优势。

    2006年06期 937-940+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引用频次:24 ]
  • 温度及其波动对孔石莼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郭赣林;董双林;董云伟;

    研究孔石莼(Ulva pertusaKjellm.)在7个恒温处理(5~35℃)下的生长,以确定其适宜的温度范围;并在此适温范围内,对比研究了3个变温处理(23±3),(26±3),(29±3)℃和相应的5个(20,23,26,29,32℃)恒温处理下的生长及光合作用;最后,以25℃恒温为对照,研究了4个[(25±2),(25±3),(25±4),(25±5)℃]不同变温幅度处理对孔石莼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孔石莼在20~25℃生长最好(P<0.05);以25℃特定生长率最高,(28.33±3.39)%.d-1;(2)变温对孔石莼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与相应恒温相比,(23±3)℃和(26±3)℃变温下特定生长率升高(P<0.01),(29±3)℃变温下特定生长率减小(P<0.05);光合速率与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呼吸速率则变化不大,仅在(26±3)℃变温下显著升高(P<0.01);(3)与25℃恒温相比,孔石莼的特定生长率随着变温幅度增大而减小(P<0.01),光合速率在(25±2)℃下显著增强(P<0.05);呼吸速率在不同变温幅度下均显著提高(P<0.01)。

    2006年06期 941-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引用频次:38 ]
  • 运用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鉴别两种红藻

    胡自民;曾晓起;段德麟;Alan T.Critchley;

    Chondrus crispus(皱波角叉菜)和Mastocarpus stellatus是2种形态特征和生境极为相似的红藻,依据外部形态特征很难将它们鉴别开来。本研究测定和分析了这2种红藻的核糖体18S rRNA基因全序列,结果表明:M.stellatus的18SrRNA基因序列长度和A,T,G,C 4种碱基的含量与C.crispus差异甚小,但核苷酸差异率达到了2.75%,远超过角叉菜属种内和种间的水平(0.00%~0.45%)。另外,根据该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能清楚的将C.crispus和M.stellatus区别开来,表明核糖体18S rRNA基因可从种的分类水平上对这2种红藻进行分子鉴定,具有广阔的分类学应用前景。

    2006年06期 946-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14 ]
  • HDPE圆形升降式网箱下沉时最大倾角的研究

    黄六一;梁振林;万荣;赵芬芳;朱立新;宋伟华;

    分析了1种HDPE双浮管圆形升降式网箱的沉降过程,并利用几何分析方法找出该升降式网箱沉降的最大倾角与网箱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制作1个圆形升降式网箱模型,在静水池中进行沉降实验。试验过程中,通过水下摄像及图像处理软件找出网箱沉降时的最大倾角。模型网箱最大沉降倾角的理论计算值为22.77(°),实验观测值20.80(°),二者误差为9.4%,最大倾角的理论计算值和试验测量值基本吻合,说明理论计算方法是可行的。据此,计算出国内常用的周长40 m的HDPE双浮管圆形升降式网箱的最大沉降倾角为31.29(°)。并以周长40 m的双浮管HDPE圆形升降式网箱的尺度参数作为参考,分析该网箱浮绳框边长、沉降水深和网箱直径与网箱最大沉降倾角的关系,得出这三者与沉降倾角呈线性关系的结果,为HDPE双浮管圆形升降式网箱的设计及安全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6年06期 953-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引用频次:22 ]
  • 仿刺参水溶性海参皂苷的分离制备及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丛日山;袁文鹏;樊廷俊;郭瑞超;宣昭;张春阳;蔡慧坤;

    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天然抗真菌新药的开发,从冻干海参加工废液中提取了水溶性海参皂苷,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提取水溶性海参皂苷,经Libermann Burchard反应等对提取物的性质进行鉴定后,利用管碟法对所得提取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利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所得水溶性海参皂苷对6株供试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提取物在Molish反应、沉淀反应和泡沫实验中均为阳性,说明提取物中确含有皂苷类成分;在Libermann Burchard反应中,液体的颜色处在红色与紫色之间,显示提取物可能是1种三萜类皂苷。水溶性海参皂苷对6株供试真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浓度为0.5~4 mg/mL的范围内,其抑菌活性与所用浓度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在浓度为4 mg/mL时,水溶性海参皂苷对6株供试真菌抑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裂殖酵母菌、啤酒酵母菌、白色念珠菌、葡萄炭疽病原菌、黄瓜枯萎病原菌和黑曲霉,海参皂苷对6株真菌的MIC值依次分别为0.002,0.016,0.063,0.063,0.125,0.250 mg/mL。

    2006年06期 959-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64 ]
  • 青岛近岸特征环境中海洋异养细菌的分布规律及其分子鉴定

    李筠;周宏霞;刘佳琳;张跃峰;陈吉祥;张晓华;

    研究海洋微生物特征,从青岛近岸养殖密集区、工业区、洁净区分离了428株海洋异养细菌,采用BIOLOG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和聚类,从中选出13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克隆其16SrDNA片段,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属于弧菌属(Vibrio)、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海单胞菌属(Oceanimonas)、噬纤维菌属(Cellulophaga)、赤细菌属(Erythrobacter)和Rhodovirga。在3种特征环境中,海洋异养细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洁净区的特征类群属于弧菌属(Vibrio),工业区的特征类群属于弧菌属(Vibrio)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养殖密集区的特征类群属于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海单胞菌属(Oceanimonas)、赤细菌属(Erythrobacter)、噬纤维菌属(Cellulophaga)和噬冷菌属(Algoriphagus)。

    2006年06期 965-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引用频次:30 ]
  • 青岛小珠山水库水环境容量研究

    赵淑梅;郑西来;李玲玲;张晓辉;

    水环境容量是以水环境目标和水体稀释自净规律为依据。水体中污染物的排入,要与水环境容量相适应,如果超出水环境容量,就必须采取保护措施,以保护水体水质不受污染。本文根据水库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确定BOD耗氧系数和CODMn耗氧系数,确定了小珠山水库的水环境容量,并推求出小珠山水库允许排污量。研究结果表明,小珠山水库适合作为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BOD5和CODMn水环境容量理论允许排放量分别为287 kg/d和347.9 kg/d,但实际允许排放量应保证<71.8 kg/d和86.9 kg/d。

    2006年06期 971-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23 ]
  • 宁波-舟山海域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

    蔡惠文;孙英兰;张越美;张燕;余静;

    基于宁波-舟山海域潮流场,建立了该海域三维变边界的污染物扩散模型,对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浓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界面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在海域内呈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的趋势;COD浓度在大部分海域满足一类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在研究海域超出二类水质标准;研究海域的界面源对该海域污染物浓度”贡献”在85%以上。

    2006年06期 975-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引用频次:22 ]
  • 两种海洋微藻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唐洪杰;王修林;祝陈坚;李雁宾;张传松;

    对6种常见海洋微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确立了离体法和活体法的提取(振荡)时间及酶促反应时间,分别为:5 min,30 min(离体法)和6 min,10 min(活体法),并对2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本文条件下,离体法较活体法更适于进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新月菱形藻(Nitzchia closteri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活体法更适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nase)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2006年06期 981-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16 ]
  • 湿度变化对气体污染物扩散影响的研究

    梅宁;尹凤;陆虹涛;

    完善污染物扩散基本方程,结合多组分扩散理论针对湿度变化对气体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气体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基本方程进行修正,得到在无边界大气条件下1个稳定污染点源连续排放的扩散模型,并对方程进行了简化和求解;通过变湿度气态物扩散特性试验装置,对不同湿度条件下气体扩散性质进行了试验确定,得到了湿度变化条件下气体污染物扩散的一般规律。

    2006年06期 987-990+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引用频次:52 ]
  • 海洋立管复模态动力特性分析

    郭海燕;齐晓亮;娄敏;

    考虑阻尼的影响,研究海洋立管的动力特性。通过分析管内流体及管外海洋环境荷载的共同作用,建立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偏微分方程,进而得到立管动力特性方程,用复模态分析法求解动力特性方程得到立管考虑阻尼的自振频率。算例计算表明:考虑阻尼的立管自振频率略小于不考虑阻尼的立管自振频率;立管的自振频率随着内流流速的增加而减小,但内流流速不大时,影响较小;管道长度对立管的自振频率影响较大。

    2006年06期 991-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20 ]
  • 日照帆船港港域波高的数值计算

    董胜;冯春明;张华昌;

    考虑波浪的浅水变化、折射、绕射、反射和破碎等现象的影响,以文氏谱作为输入谱,建立了浅水区域随机波浪传播变形的改进数值模型。对日照帆船港港域波高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没有越浪的情况下,计算值与物理模型试验观测值吻合。改进的数值模型成为求解港口水域波高的1种有效方法。

    2006年06期 995-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5 ]
  • 防波堤断面结构型式及护面块体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2008北京奥运会青岛帆船比赛基地水工模型试验

    史宏达;韩桂萍;范天会;

    为确保2008北京奥运会青岛帆船比赛基地内工程的水工建筑物安全可靠,对给定的2种防波堤断面结构型式及护面块体稳定性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准确掌握在极端高水位、设计高水位、设计低水位和极端低水位时,SW向、25 a和50 a一遇波浪作用下,试验断面所承受的波浪作用力,及SE向50 a一遇波浪作用下块体的稳定重量。并绘制各工况1%峰值波压力分布图,得出断面波压力的分布规律。对断面结构和护面块体稳定性进行分析。

    2006年06期 999-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引用频次:4 ]
  • 含确定扰动的线性离散时滞系统的前馈-反馈最优控制

    唐功友;郑师;张宝琳;

    研究在外界持续干扰的动态特征已知的情况下,线性离散时滞系统的前馈-反馈最优控制问题。给出了前馈-反馈最优控制存在的唯一性条件,提出了前馈-反馈最优控制律的逐次逼近算法;通过截取最优控制序列解的有限项,得到系统的前馈-反馈次优控制律,并利用扰动观测器解决了其物理可实现问题。该算法容易实现,计算工作量小,且对外部持续扰动有良好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2006年06期 1008-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引用频次:1 ]
  • 基于活动目录的通用授权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唐瑞春;毛健;徐建良;任丽婕;

    考虑应用系统中如何安全、高效的进行统一的人员管理及权限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微软活动目录构建通用中间件并以WebService方式发布的解决方案。具体内容包括把活动目录作为统一的人员库;构建通用授权管理平台统一管理用户在不同的软件系统中的角色和权限;该管理平台以WebService的方式向其它的应用系统提供接口。文中示例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应用范围广。

    2006年06期 1013-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引用频次:3 ]
  • 南海北部海底沙波研究

    吴建政;胡日军;朱龙海;马芳;刘剑伦;

    南海北部水深100~250 m的陆架和陆坡斜坡海底分布着大片沙波地貌,本文采用底形相图参数近似计算和泥沙起动流速2种计算方法,结合海底微地貌的实际形态,研究了沙波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认为,区内的沙波为现代沉积地貌;控制沙波形成发育的主要水动力因素是潮流与风暴条件下风海流的叠加;区内泥沙颗粒粒径适宜,海底坡度平缓,有利于海底沙波的发育。

    2006年06期 1019-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引用频次:39 ]
  • 2006年《中国海洋大学学报》总目次

    2006年06期 1024-1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