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凡;高志一;
通过分析实验室风浪资料,研究风浪波高间的相关性以及波群中波高累积概率问题,发现风浪波高间相关性虽然主要发生在相邻波之间,但在隔1个波和隔2个波的波高间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谱宽度对波高间的相关性产生影响,但在相邻波、隔1个波和隔2个波情形下,谱宽度对波高间的相关性的影响方式不同。在相邻波情形下,谱宽度主要影响较大波高间的相关性,对各种高度波高间的总体相关性影响很小。而在隔1个波和隔2个波情形下,谱宽度对各种高度波高间的总体相关性有明显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含有波高相关因子的波群中多个波波高累积概率分布。
2006年05期 68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引用频次:1 ] - 汤晓荣;潘光华;许东海;
紫菜因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而颇具研究价值。近年来,紫菜遗传学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得以迅速发展,本文从分子标记技术在紫菜遗传学中的应用以及紫菜基因组的研究两方面对紫菜的分子遗传学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2006年05期 687-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引用频次:28 ] - 汪岷;马广勇;
淋巴囊肿病毒是最早发现的鱼类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盐水和海水中,可感染140种以上鱼类,危害巨大。本文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化学组成和理化特性、基因组及编码多肽、细胞培养特性和该病的致病机理、传播方式、诊断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2006年05期 693-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引用频次:11 ] - 辛立国;李广雪;李西双;马妍妍;
拟通过中国东海相对海平面与全球海平面对比分析,来获得东海构造沉降数据。但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断裂作用对中国东海150 m以深海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作用使东海150 m以深海底至少下降了30 m,这是我国学者先前误认为中国东海末次冰盛期最低海面位置位于现今海面下150~160 m一带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水与冰川重力均衡、沉积物压实和构造沉降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重力均衡不足、沉积物压实作用微弱,构造沉降是造成东海相对海平面与全球海面之间差异的又一重要原因。同时发现东海构造沉降随水深呈规律性变化。断裂作用的表现结果所赋予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是,在17 ka B.P.以前,中国东海水深150~160 m一带是1个相对隆起带,其存在对陆架区圈闭和捕获中国大陆古水系和沉积物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05期 699-704+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引用频次:29 ] - 夏冬明;王修田;蒋卫焱;
根据Snell定律提出了透射射线的非线性效应的概念,从理论上证明了当地震射线的轨迹在1个界面上为1条直线时在另1个界面上可为1条曲线;并进一步通过射线追踪实验证明:当地下介质为非水平层状介质时,即使对应于地面同一条直线段上的接收点,来自地下同一个界面上的反射点的轨迹仍可为一条曲线。
2006年05期 705-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引用频次:0 ] - 姬光荣;王硕;年睿;冯晨;赵静;
分数维是分形分析的重要特征量。目前普遍采用的分数维计算方法是盒维数算法。但是对于数字灰度图像,该算法所得到的分数维非常粗糙,以至于难以作为图像分析特征。基于面积度量精确性和计算的相对简单性,提出1种利用面积覆盖的分数维计算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对于灰度图像计算所得的分数维几乎是连续的,为分数维作为图像分析特征开拓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2006年05期 709-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引用频次:11 ] - 王怀阳;王朋朋;
由动作引起的突触变化对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其变化的程度和方向是由突触前后动作电位的精确定时引起的。通过对海马神经元中“三峰电位组激励”和“四峰电位组激励”范例的研究结果分析,得出描述突触前后多个峰电位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即当前-后峰电位对出现在后-前峰电位对之前时,突触增强和抑制相互抵消;而当发生相反时序时,突触增强以指数的形式递减。
2006年05期 712-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引用频次:1 ] - 熊凤兰;郑素华;刘晓东;
给出t模糊等价关系及相应的t模糊商空间的定义,讨论其性质,证明了全体t模糊等价关系与t模糊知识基的集合构成同构的完备格。
2006年05期 715-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引用频次:0 ] - 赵熙强;张丽超;
在Faàdi Bruno公式和Lagrange反演公式的基础上,得到一些有关Bell数和第二类Stirling数的恒等式。
2006年05期 721-722+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引用频次:2 ] - 孙卫东;高存臣;考永贵;
应用李雅普诺夫函数方法研究自治系统的渐近稳定性,给出该系统为渐近稳定的充要条件和2个新的充分条件。其充分条件在理论上比Красовскийб-арбашин定理更一般,条件的验证比LaSalle不变性原理更方便。最后,给出示例说明新充分条件的有效性。
2006年05期 723-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引用频次:2 ] - 梁英;冯力霞;田传远;尹翠玲;
利用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研究了盐度(1~120)胁迫不同时间(12,24,48 h)后,塔胞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变化。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PS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yield)、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塔胞藻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盐度为20。高盐胁迫使塔胞藻的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qP均明显降低,NPQ则先升高后降低,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密度也显著降低。还对盐胁迫下塔胞藻的响应机制以及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盐微藻品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6年05期 726-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80 ] - 宋协法;贾瑞;马玉霞;
解决网箱养殖过程中网衣的清洗问题,设计涡旋式网箱清洗设备。应用伯努力方程和动量定理,对设备的水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通过公式推导和计算机程序模拟,设计出动力圆盘的结构参数及最佳喷水孔尺寸。通过水池模型试验,研究设备的水动力性能,制造出生产样机,并进行了海上清洗实验。结果显示,对藻类及其它附着物清洗效果良好,但对牡蛎及紫贻贝的清洗效果较差,可通过缩短清洗周期或采用其它方法来解决。
2006年05期 73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18 ] - 任素莲;傅郁;
运用HE及AB-PAS染色方法,在光镜下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s irradians)外套膜的组织学结构及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部位具有双壳贝类外套膜的典型结构特征,即由中央膜和边缘膜组成,边缘膜具有3个突起,分别为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内外上皮层、结缔组织与肌纤维。不同部位外套膜各组织成分的含量与分布有差异。AB-PAS染色反应显示,在上皮层中分布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粘液细胞,分别为Ⅰ、Ⅱ、Ⅲ、Ⅳ型。Ⅰ型着色为红色,AB阴性,PAS阳性,含中性粘多糖;Ⅱ型为蓝色,AB阳性,PAS阴性,含酸性粘多糖;Ⅲ型染色后呈紫红色,AB,PAS均为阳性,PAS阳性较强,含混和性粘多糖,以中性粘多糖为主;Ⅳ型为蓝紫色,AB,PAS均呈阳性,AB阳性较强,含混和性粘多糖,以酸性粘多糖为主。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与数量均有差异。
2006年05期 739-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引用频次:14 ] - 邱绪建;林洪;王联珠;江洁;王建华;
研究了孔雀石绿及其主要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在鲫鱼肌肉组织内的残留消除趋势。对鲫鱼以200 ng/mL浓度孔雀石绿进行药浴1 h,取肌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孔雀石绿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的残留状况。结果表明,孔雀石绿代谢相对较快。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残留时间较长,可以作为检测的标志物。
2006年05期 745-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引用频次:75 ] - 绳秀珍;战文斌;
探讨病毒传播途径,运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对患淋巴囊肿病毒病的牙鲆和鲈鱼的组织进行显微观察,并对病毒感染的靶器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牙鲆体表皮下结缔组织中,当大量成纤维细胞膨大、变圆,大小为10~18μm时,细胞膜外未出现囊壁,少数细胞的细胞质中观察到嗜碱性物质;18~20μm的膨大细胞在细胞膜外出现囊壁,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物质;>20μm的细胞具有了淋巴囊肿细胞的典型特征。另外,在牙鲆鳃、肠上皮下结缔组织和粘膜下层中,脾、头肾边缘组织和表面系膜、肝表面系膜,以及鲈鱼的鳃等部位均观察到淋巴囊肿细胞,并在牙鲆和鲈鱼脾内观察到膨大细胞。因此,淋巴囊肿病毒的靶器官主要是鱼体表皮下结缔组织,其次是鳃、体腔膜、肠、脾和头肾。鱼体表皮下结缔组织是淋巴囊肿病毒病的检测、检疫和早期诊断的最佳样品。
2006年05期 749-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引用频次:28 ] - 张学成;孟振;时艳侠;王培磊;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光照、温度和营养盐对3株盐生杜氏藻株系(BJ,OUC38和OUC8)生长和色素积累的影响,旨在探明适于盐生杜氏藻生长和β-胡萝卜素积累的光照、温度和营养盐条件,并对实验中3株株系生长和β-胡萝卜素积累速率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结果表明,盐生杜氏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和温度分别是145.3μmol.m-2.s-1和23℃;适于β-胡萝卜素积累的光照和温度分别是218.2μmol.m-2.s-1和23℃;适于生长的营养盐条件是NaNO30.4 mmo/L、尿素0.6 mmol/L和NaHCO318 mmol/L,而当NaNO3、尿素和NaHCO3浓度分别为0,0.2和18 mmol/L时有利于β-胡萝卜素的积累。高光照、低温有利于杜氏藻细胞β-胡萝卜素的积累,在218.2μmol.m-2.s-1光强和15℃条件下藻细胞β-胡萝卜素积累平均值可分别达10.39和12.46 pg/cell。3个株系中OUC38积累β-胡萝卜素的能力高于另外2株,但差异不显著。
2006年05期 754-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引用频次:38 ] - 王军;肖慧;冯蕾;蔡恒江;唐学玺;
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在调节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采用生态毒理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叉鞭金藻(Dicrateria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光合速率降低。同时,膜相对透性增大,细胞内H2O2含量上升,微粒体膜中磷脂减少,游离脂肪酸增加。表明UV-B辐射增强使2种微藻的膜受到了严重伤害,而且膜伤害的加剧与活性氧的积累和由此引发的膜脂脱酯化有关。2种微藻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而微粒体膜的MDA含量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显著提高。这表明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可能是由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作用共同引起的。
2006年05期 763-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引用频次:6 ] - 樊廷俊;王丽燕;耿晓芬;丛日山;李明玉;于秋涛;杨秀霞;
探讨大菱鲆病毒疫苗的研制,以牙鲆鳃细胞(FG细胞)为增殖体系,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为判断指标,对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的体外最适增殖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接种量、病毒吸附时间、细胞培养条件对TRBIV的体外增殖均有明显的影响,以0.2 mL病毒液接种FG细胞、吸附2 h、用含10%胎牛血清的MEM培养液于22℃培养时,病毒的增殖速度最快。研究还发现,病毒的收获时间和病毒液冻融次数对所得病毒的感染力均有显著影响,在最佳增殖条件下,病毒在FG细胞中增殖至第4天时进行收获,且只冻融1次,其感染活性最强,反复冻融后病毒的感染活性会显著降低。
2006年05期 767-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引用频次:22 ] - 黄维平;李华军;
1种全新的深水立管系统———钢悬链线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SCR)在墨西哥湾(Golf of Mexico)、坎普斯湾(Campos Basin)、北海(North Sea)和西非(West Africa)得到了成功应用。它的适用水深为300~3 000 m,且适用现有任何浮式结构,从浅水的固定式平台到极深水的浮式生产储运系统(FPSO)。因此,它取代了传统的柔性立管和顶张力立管,成为深水油气开发的首选立管,被认为是深水立管系统的成本有效的解决方案。
2006年05期 775-780+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引用频次:158 ] - 陆建辉;李玉辉;付方;刘玲;
研究海洋平台适应恶劣海况的设计理论,应用ANSYS软件对位于渤海湾的CII导管架海洋平台进行动力分析,得到CII平台基本动力学参数和在随机波浪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CII平台是以管件为主的空间框架结构,将管件外径作为固定约束,以其壁厚作为设计变量,考虑刚度、强度和稳定性等约束条件,以结构的总重量为优化目标,对平台进行构件尺寸的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目标函数值比原设计减小4.33%,经济效益明显。此研究方法对近海导管架海洋平台的结构设计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2006年05期 781-784+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引用频次:11 ] - 孟海平;杨永春;杨风艳;
提出将基于动态特性的检测方法与局部物理检测手段相结合的探伤思路。利用动力学方法进行实时监测及损伤区域的粗略定位,再由物理探测方法实现损伤程度和位置的精确判断,从而降低对动态检测方法的精度要求。此外,文中尝试直接由结构的动力响应信号构建能量指标识别结构损伤的方法,不需要进行模态参数识别,算法简单,有望应用于海洋平台、高层建筑等可简化为串联多自由度体系的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损伤初步定位。
2006年05期 785-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引用频次:4 ] - 张凯临;贺岩;李志刚;
发展机载激光荧光雷达系统测量叶绿素a的浓度,模拟了采用三倍频355 nm波长激光作为激发光,机载海洋激光荧光雷达在不同飞行高度和测量不同深度水层的情况下,测量海表叶绿素a浓度的相对误差。依据模拟的参数建立机载激光荧光雷达系统并进行初步机载实验,获得了同经验数据较为一致的测量结果。
2006年05期 790-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引用频次:7 ] - 熊建设;石雷;徐洪梅;
介绍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OFDM(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和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概念,给出了OFDM系统模型,参照802.11 a物理层的规范给出了OFDM符号帧结构,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思想构建了OFDM传输系统,并用Sys-temView对OFDM传输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
2006年05期 795-798+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引用频次:6 ] - 王琳;孙德栋;黄海萍;
采用复合生物反应器,对应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进行了研究。2个相同的复合生物反应器平行运行,1个作为对照系统,1个作为氧化系统。反应器内装有半软性填料,投加量为10%。曝气池中悬浮污泥浓度为1 500 mg/L左右,生物膜浓度为2 000 mg/L左右。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氧化污泥比例的增加,污泥表观产率系数也随之降低,当臭氧投量为0.05 g O3/gSS,每天氧化的污泥分别为反应器内污泥的10%,20%,30%时,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分别减少28.2%,44.9%,75.8%。虽然随着污泥氧化比例的增大,氧化系统出水CODcr略有增加,但氧化系统仍能保持其生物处理能力,CODcr去除率在92%以上;2个系统之间氨氮的去除率相差不大,氧化系统的硝化能力基本没有受到臭氧氧化的影响。
2006年05期 799-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16 ] - 单宝田;周爱华;梁生康;王修林;
首次发现从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的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产生絮凝剂,研究了该菌株所产絮凝剂的理化性质和絮凝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所产絮凝剂MBFQ-7是1种酸性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组成。絮凝实验表明,当微生物絮凝剂用量为7~8 mg/L,pH=3~7,温度20~80℃时,MBFQ-7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
2006年05期 804-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引用频次:14 ] - 刘贯群;朱新军;王淑英;陈浩;韩曼;
根据内蒙古孪井滩灌区的自然地理、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在室内外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利用VS2DT模型对灌溉入渗水的运移进行了模拟,计算了现有灌溉量下的渗漏量,提出了灌区春小麦和夏玉米的节水灌溉模式。春小麦第一次灌溉的节水灌溉量为150 mm,第二次灌水的节水灌溉量为97.5 mm,以后4次灌水的灌溉量在60~75 mm之间。夏玉米第一次灌水的灌溉量也以150 mm为宜,以后5次灌溉量分别以127.5 mm,90.0 mm,97.5 mm,82.5 mm及67.5 mm为宜。此灌溉模式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而且能够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展。
2006年05期 809-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引用频次:11 ] - 刘晓云;王琳;林跃梅;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研究SBR反应器中的好氧污泥颗粒。结果显示,不同成熟度的好氧污泥颗粒呈现不同的超微结构特征:成熟度高的污泥颗粒中细菌的微群落化程度高,细菌密度大,颗粒中富含构成细菌之间及微群落之间连接结构的胞外多聚物。而在成熟度低的污泥颗粒中细菌微群落化程度较低,细菌密度相对较小,构成菌间及微群落之间连接的胞外多聚物结构松散或缺失;以电镜钌红染色技术标记好氧污泥颗粒中的多糖,显示了好氧污泥颗粒中多糖的分布与结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污泥颗粒的形成机制、多糖对污泥颗粒稳定性和沉降性能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2006年05期 817-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引用频次:13 ] - 王金辉;徐韧;秦玉涛;孙亚伟;刘材材;
探讨长江口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生物栖息环境的保护措施,2004年对长江口海域的基础生物资源进行4次监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5月份有5门39属86种,8月份有6门48属139种,河口锋附近水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多,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浮游动物5月份为77种,8月份为91种,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在河口锋附近水域较高,主要优势种有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等,大型浮游动物种类数量较高的区域位于长江冲淡水以外的海域,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2004年共鉴定底栖生物146种,5月份63种,8月份108种,其中多毛类41种、甲壳类41种、软体动物32种、棘皮动物6种、鱼类21种、其他4种;长江口沿岸的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共鉴定潮间带生物126种,其中5月份86种,8月份71种;鱼卵仔鱼计8目20科30属34种,鱼卵中绝大部分为凤鲚,其数量占95.7%,仔鱼以中华小公鱼出现频次最多。通过年际变化分析表明,长江口门以内区域浮游生物种类明显下降,长江冲淡水区域的生物资源基础饵料生物种类数基本保持稳定,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硅藻比重减少,甲藻增加,长江口区域的潮下带和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口门以内区域下降明显。
2006年05期 82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引用频次:39 ] - 张爱滨;刘升发;范德江;颜文涛;
探讨影响双壳类元素组成的可能因素,从胶州湾沿岸不同取样点采集黄海近海常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褶牡蛎(Oystrea denselamellosa)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分别测量了3种壳体的矿物物相类型和壳体中的Ca,Mg,Mn,Sr元素组成。研究表明:3种壳体分别属于文石质、方解石质和混合质壳;Ca,Mn元素含量在菲律宾蛤仔、褶牡蛎和紫贻贝壳体中没有差别,而Mg元素含量在菲律宾蛤仔壳体中含量较低,在褶牡蛎壳体和紫贻贝壳体中含量较高,Sr元素恰好与Mg元素相反。双壳类壳体中元素组成主要受壳体矿物物相类型的制约,而与水体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弱。
2006年05期 829-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引用频次:8 ] - 刘素美;赵颖翡;张经;任景玲;张桂玲;
2003年5月将Karl and Tien(1992)提出的Mg(OH)2共沉淀方法应用于东海赤潮高发区水体中磷酸盐的调查。本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测限为0.004μmol/L。将该方法与传统的磷钼兰方法进行对比,常规磷钼兰法高于共沉淀法。说明水体中可能存在大量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的磷化合物,且其不能被Mg(OH)2共沉淀,如1-磷酸核糖。此时,共沉淀法的测定值更接近水体中真实的正磷酸盐含量。共沉淀法可为赤潮爆发过程中低磷阶段的样品分析提供较可靠数据。用共沉淀法提供的测定数据分析赤潮爆发过程中水体中磷酸盐的变化,长江口磷酸盐总的分布趋势是沿岸含量较高,向外海逐渐递减。赤潮爆发过程中,随着赤潮藻类增殖,水体中磷酸盐被大量消耗,表层磷酸盐浓度迅速降低;赤潮消亡阶段,表层水体磷酸盐浓度逐渐回升,而底层由于藻类死亡后逐渐沉降磷酸盐浓度升高。
2006年05期 836-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引用频次:2 ] - 姜素华;陈敬义;姜雨;李涛;
研究在滩海地区实现少打井多探明油气储量。首先给出利用地震数据求取容量维(振幅维)、关联维和R/S分析分形维等3种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并阐明它们各自的物理意义。在分析滩海地区地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制作地质模型和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分形维数计算,探讨了应用地震道的分形维数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的方法。在胜利滩海地区的应用实践表明,分形分维技术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由地震波形等引起储层和油气层的变化,是1种比较好的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方法,在滩海地区的油藏描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05期 841-84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引用频次: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