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肇廷;贾村;陈旭;文凡;
本文导得了1个研究内波分裂的射线型二维KdV方程。利用这一方程的一维退化方程进行了实验室尺度下孤立子型内波分裂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深水区的初始内孤立波和实测的内孤立波(内潮)在通过陆坡区时都会产生分裂,并在陆架上(浅水区)生成一内孤立子波列。这表明在实际海洋条件下,深海区内潮的分裂是陆架上海洋内孤立子波包(或波列)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2006年03期 345-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引用频次:2 ] - 姜霞;刘秦玉;王启;
采用改进的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热带降水测量卫星(TRMM)、快速散射计(QuikSCAT)等最新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气象研究中心(NCEP/NCAR)多年平均再分析资料,揭示出气候态下菲律宾以西海域30℃以上高温暖水的出现和面积突增可以作为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先兆,高温暖水具有生命期短的特征。研究指出高温暖水导致的局地对流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温暖水的年际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早晚关系密切。
2006年03期 349-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3K] [引用频次:16 ] - 钱峻屏;黄菲;王国复;刘万侠;崔祖强;郑志宏;
利用2002年10月~2003年8月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数据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和华南沿海及海上能见度观测数据,对华南海域连续的、长时间序列的能见度遥感监测和定量反演进行了试验。将MODIS影像分为:晴空(Ⅰ);雾和低云(Ⅱ);有降水积云(Ⅲ)和其它(Ⅳ)4类,并按照通道间相关性最小和与大气水平能见度相关最大的原则进行通道筛选。初步分析表明,水平能见度确实与MODIS卫星表观反照率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进行通道筛选和特征因子提取,建立分类的反演经验模型进行大气水平能见度的遥感反演,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Ⅰ和Ⅲ类大气状况条件下,能见度的反演结果较好(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和0.9,远大于95%信度检验水平),而大气状况较为复杂的II类反演精度较低,相关系数只有0.5(仅达94.2%显著性检验水平)。由此可见,对于海上下垫面均一、而大气状况复杂的遥感反演问题,根据大气状况分类简化的统计反演是较为有效的1种方法。同时,对大气的辐射消光特性的了解和MODIS通道特性的分析,也是决定反演结果的重要因素。
2006年03期 35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引用频次:14 ] - 张秀芳;杨官品;刘永建;李瑞香;朱明远;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是中国沿海频繁发生的大规模赤潮的原因种之一,大规模分离鉴定东海原甲藻功能基因是理解东海原甲藻赤潮形成过程和机理的重要基础。取对数生长期藻体,经微量总RNA抽提、cDNA合成、cDNA扩增和克隆等步骤,构建了东海原甲藻cDNA文库并进行了尝试性表达序列标签分析。从含有约5000个转化子的文库中随机取150个测序,获得126条EST序列。经网上BlastN及BlastX分析,共发现11个是已知功能的基因的标签。这些基因与东海原甲藻生长发育、物质转换和能量代谢相关。
2006年03期 361-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引用频次:8 ] - 顾谦群;温江妮;朱天骄;刘红兵;方玉春;朱伟明;
近年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已成为发现新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源泉。结合作者的工作,文中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06年03期 365-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引用频次:32 ] - 李国强;张艳玲;林文翰;
综述了近年来海洋天然产物,127个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的分离、结构鉴定以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海洋生物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06年03期 370-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引用频次:31 ] - 王娟;戴继勋;张义听;杨堃峰;
紫菜的减数分裂是紫菜育种和遗传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文中综述了紫菜减数分裂的研究现状,对前人在减数分裂的细胞形态学观察、色素突变体和性别决定的遗传分析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减数分裂这一遗传现象进行了重新认识,提出紫菜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在壳孢子形成至壳孢子萌发的第一次细胞分裂时期。根据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及初步研究,认为紫菜减数分裂的争论问题,还未得到满意的解决,因此仍有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的必要。
2006年03期 37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21 ] - 张前前;唐晓静;王修林;祝陈坚;
海洋沉积物中的脂类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有机物质源,沉积过程的古环境条件等。由于脂类生物标志物提供的信息准确、稳定,成为研究海洋环境的有力工具。本文介绍了其在古气候效应、河口系统的有机物质检测、降解以及污染物溯源的研究应用进展。
2006年03期 38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引用频次:9 ] - 曹圣山;梁娉婷;杜敏;王庆璋;
研究超长管线阴极保护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并将介质电阻、金属面电阻及金属自身电阻作了系统处理。通过数值试验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肯定了所提出的数学模型及所用边界元法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2006年03期 386-389+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引用频次:20 ] - 徐清;高存臣;王君杰;
基于平稳随机振动理论,推导了一般阻尼结构体系反应谱组合方法,以满足大跨度桥梁等结构抗震设计的需要。从实际应用出发,采用两步近似处理,得到了组合系数的近似解析公式。数值结果的对比表明,近似解析组合系数公式具有很高的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工程抗震设计的需要。为考虑地面运动位移的影响,在组合系数中增加了1个描述地面位移特征的频率参数。
2006年03期 390-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引用频次:3 ] - 孙姝;
研究二阶非自治微分系统.x=P(Q(y)-F(x)),y.=-g(x)+e(t)解的有界性及渐近性态,通过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获得了该系统每个解有界及收敛于原点的充要条件,所得结果推广与包含了潘志刚,杨启贵,周进等的相应结果。
2006年03期 397-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1 ] - 闫信州;张炳根;
讨论了中立型差分方程Δ(xn-λxn-k)+pnf(xg(n))=0的非振动解。首先证明可以根据非振动解{xn}当n→∞时的渐近性质把非振动解分成两类;其次分别给出存在这两类非振动解的充分条件;最后给出例子说明定理的应用。
2006年03期 40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0 ] - 宋协法;路士森;
根据网箱养殖的特点,结合网箱养殖的经验,设计了1种深水网箱投饵机,并进行了相应的试验,测定了不同情况下产生的真空度以及在冲饵管和吸饵管不同开度时的下料时间。此投饵机使用水力环流供饵、水力抽负吸饵、水动力投饵,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海水资源,用汽油机水泵作动力,利用管道将饵料抛向网箱,可向多个、距离不同的网箱供饵。作为1种新的投饵机具,可用于网箱养鱼和池塘养鱼的投饵。
2006年03期 405-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引用频次:45 ] - 石建高;王鲁民;徐君卓;
给网箱设计与渔用材料的合理选配提供参考,初步研究了渔用高强度聚乙烯菱形网目经编网片(简称HSPE经编网片)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等条件下,36股HSPE经编网片网目强力、网片纵向断裂强力分别比36股普通聚乙烯菱形网目经编网片(简称PE经编网片)增加了48.9%,11.6%,而前者的网片纵向断裂伸长率比后者减少了29.4%;(2)在相同网目长度条件下,36股HSPE经编网片网目强力、网片纵向断裂强力分别比42股锦纶菱形网目经编网片(简称PA经编网片)增加了27.2%,37.9%,而前者的网片纵向断裂伸长率比后者减少了33.6%;(3)36股HSPE经编网片较36股PE经编网片和42股PA经编网片具有性能价格比优势;HSPE经编网片在网箱养殖等渔业生产中推广应用上具有可行性。
2006年03期 410-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引用频次:12 ] - 宋益民;陈西广;唐学玺;刘成圣;孟祥红;刘晨光;贺君;于乐军;
为改善卡托普利治疗效果、降低其不良反应并为开发理想的水溶性药物缓释系统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采用乳化分散法制备卡托普利/壳聚糖明胶网络多聚物微球,湿法制粒制备Cap生物粘附型缓释胶囊,研究结果表明,Cap生物粘附型缓释胶囊具有良好的胃肠道粘附特性、对胃肠道粘膜的粘附力与处方中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用量呈正相关,而与碳酸钙和碳酸镁的用量呈负相关.体外释药试验证明,Cap生物粘附型缓释胶囊与Cap普通片相比具有明显延缓Cap释放作用,药物释放速率与HPMC用量呈负相关,释放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其体外释药行为以希古切(Higuchi)为最佳拟合模型,结果说明,Cap生物粘附型缓释胶囊药物释放行为是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的结果。
2006年03期 415-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引用频次:9 ] - 冯蕾;唐学玺;王仁君;肖慧;李杨;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致死效应,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建立指示UV-B辐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射对2种轮虫都有严重的伤害作用,且当辐射强度达一定强度阈值会对其产生急性致死作用。实验测得:UV-B辐射对2种轮虫的急性致死强度阈值为:(50±10)μW/cm2;24h,48h和96h的半致死剂量:褶皱臂尾轮虫为4.393,2.694和1.720kJ/m2;壶状臂尾轮虫为5.856,4.516和1.730kJ/m2。由此可知,本实验UV-B辐射剂量范围和观察时间内,褶皱臂尾轮虫在UV-B辐射处理后的24h和48h内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相对要大于壶状臂尾轮虫,而在UV-B辐射处理后的96h内2种轮虫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则相近。
2006年03期 42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引用频次:13 ] - 梁英;冯力霞;尹翠玲;曹春晖;
研究高温胁迫(35~50℃)对三角褐指藻和纤细角毛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利用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测定了: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PS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yield);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等主要参数。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温胁迫下2种硅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和qP均明显降低,并且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也逐步增大;NPQ则先升高后下降。另外,还对高温胁迫下2种硅藻的响应机制以及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高温微藻品系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6年03期 427-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引用频次:70 ] - 李继秋;谭北平;麦康森;艾庆辉;徐玮;张文兵;刘付志国;马洪明;
鉴定1株分离自中国对虾养殖水体的益生菌XE-7。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和细菌鉴定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菌株XE-7与烟草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细菌的表型特征非常相似。为了进一步确定XE-7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菌株XE-7与烟草节杆菌(Arthrobacternicotianae)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结果,菌株XE-7可鉴定为烟草节杆菌(A.nicotianae)。
2006年03期 434-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14 ] - 谭培功;赵仕兰;曾宪杰;李静;
以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莱州湾海域水体中22种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浓度范围为N.D.~32.7ng/L,底层水中的浓度范围为N.D.~11.7ng/L。在该海域水体中共检出有机氯农药3种,β-666是水体中主要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物。多氯联苯类在底层水样中检出2种,总浓度范围在4.5~27.7ng/L之间。该海域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分布特征是近岸高,离岸低,由近岸向湾外延伸方向依次递减。并对莱州湾表层水中总有机氯农药与海水盐度、氯度、溶解氧和pH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得出总有机氯农药与盐度、氯度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为0.59。方法测定5种有机氯农药化合物的空白加标回收率为97.3%~126.0%,相对标准偏差为2.8%~8.6%;测定5种多氯联苯类化合物的空白加标回收率为88.6%~151.8%,相对标准偏差为6.7%~10.4%。
2006年03期 439-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引用频次:83 ] - 陈斌林;贺心然;展卫红;田永祥;
通过对连云港港口海域水质现状监测评价,发现了该海域的污染状况和主要污染物。在对污染源调查分析基础上,利用建立的港口海域潮流数值模型、浓度模型,计算了港口海域各个排污口CODCr的总量控制目标,并提出港口海域不同时期污染物控制规划,对解决港口海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006年03期 447-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引用频次:22 ] - 李正炎;傅明珠;王馨平;高会旺;
分析青岛胶州湾及其临近河流中丁基酚、辛基酚、二氯酚和双酚A等环境激素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水体中上述4种污染物的浓度分别为<1.2~28.0,<1.2~16.1,<2.7~9.5和<3.8~161.5ng/L;胶州湾沉积物中上述4种污染物的浓度分别为<1.0~1.4,<1.0~2.8,<0.8~1.6和<0.7~5.4ng/g。胶州湾内上述污染物均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说明湾内污染与沿岸工业分布和河流输入密切相关。胶州湾周围河流中上述污染物浓度远远高于湾内,其中墨水河污染最严重。文中同时讨论了酚类环境激素对当地生物的潜在危害。
2006年03期 45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引用频次:74 ] - 李冰;孙英兰;李玉瑛;
目前多采用分批实验法和呼吸测量仪测量耗氧速率,而耗氧速率的测量对于研究活性污泥数学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及废水特性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OUR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1种简易的OUR测量装置,为检验测量装置的有效性,设计了相关实验进行验证。在内源呼吸实验中,测定了所用活性污泥的内源呼吸速率是5.1mgO2/L·h,污泥的衰减系数是0.0137h-1,比文献值略高。基质降解实验对人工配水(葡萄糖和淀粉)的耗氧速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显示有3个显著不同的耗氧速率,分别为35mg/L·h,13mg/L·h,6mg/L·h,它们各代表葡萄糖降解、淀粉降解和内源呼吸的速率。内源呼吸速率高于前1个实验是由于基质降解过程中污泥量增加所致。并计算出异养菌产率系数Kd为0.63mgVSS/mgCOD,Kd略低于文献值。实验结果证明,该装置能很好的实现测量目的。
2006年03期 456-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引用频次:30 ] - 祁建华;李培良;李先国;冯丽娟;张曼平;
了解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运用改进了湿度计算方法的Williams干沉降模型和同步观测的气象数据,计算了不同粒径气溶胶粒子在青岛海区海水表面的干沉降速率,并结合实验测定的Al,Fe,Mn,Cu,Pb,Zn6种金属元素的平均浓度,估算了它们从2001年5月~2002年4月在仰口(1#)、八关山(2#)和沧口(3#)3个采样点的每月和全年干沉降通量。结果显示,地壳元素Al,Fe,Mn在春、冬季对海域的输入量较大,而人为元素Cu,Pb,Zn则在秋、冬季较高。总悬浮颗粒物和这6种金属元素的干沉降通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3#>2#>1#。PM10(空气动力学粒径<10μm的颗粒)颗粒物的干沉降通量远低于TSP(总悬浮颗粒物),仅占TSP干沉降通量的6.6%。PM10与TSP中6种金属元素的浓度比和干沉降通量比表明,Cu,Pb,Zn更容易分布在PM10颗粒物上。除Pb外,PM10及PM10颗粒物中Al,Fe,Mn,Cu,Zn干沉降通量的月际变化和TSP基本一致。
2006年03期 461-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引用频次:13 ] - 王江涛;赵春霞;尹晓楠;王秋璐;
海洋细菌生长过程中,不但能利用体系中的有机物质,而且也能利用无机营养盐。本论文通过小麦岛细菌接种实验发现,细菌大量繁殖时吸收利用体系中的营养物质,生成颗粒态氮(PN)和溶解有机氮(DON),体系中溶解无机氮(DIN)、总溶解氮(TDN)降低至最低值。进入细菌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后,颗粒态和有机态氮不断降解向体系中释放出无机营养盐,DIN和TDN呈现回升趋势,颗粒氮(PN)与细菌数量变化正相关。体系中,初始氮源的量决定了细菌体内POC/PN的比值,氮源充足,细菌繁殖数量多,POC/PN值低,氮源不足,细菌数量相对较少,POC/PN比值高。
2006年03期 468-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引用频次:8 ] - 毕彩丰;马少华;薛尧森;言亮亮;
以乙二胺和氯乙酸为原料,在低温常压下合成乙二胺二乙酸(EDDA),再以EDDA与癸酰氯反应制得N,N’-双癸酰基乙二胺二乙酸钠。采用核磁共振波谱确证了其结构;对产品的临界表面张力、起泡及稳泡能力、乳化能力及润湿渗透性能进行表征。在25℃时,N,N’-双癸酰基乙二胺二乙酸钠溶液的临界表面张力为28.1mN/m,临界胶束浓度为1.6×10-3mol/L。显示出该产品有优良的起泡稳泡性能、乳化性能及润湿渗透性能,是1种优良的表面活性剂。
2006年03期 473-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引用频次:9 ] - 陈国华;王娟;黄瑞华;陈蓉;
羧甲基甲壳素(CM-CH)溶液浇铸在聚丙烯腈超滤膜上,并与环氧氯丙烷(ECH)交联制得1种新型的复合纳滤膜,研究了复合膜的制备影响因素及操作条件对膜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羧甲基甲壳素的浓度为2.0%,环氧氯丙烷的浓度为2.5%,60℃下交联24.0h,然后50℃下热处理10min条件下制备的复合纳滤膜的截盐效果最好。表征结果表明:对聚乙二醇的截留分子量为550Da,孔径在(6.6~7.8)×10-10m之间,离子交换容量为2.94mmol·cm-2,静电位为-0.20mV。对1000mg·L-1的K2SO4,Na2SO4,MgSO4,KCl,NaCl,MgCl2和CaCl2溶液的截盐率分别为93.33%,91.00%,42.61%,36.10%,44.00%,9.26%和14.21%。研究表明,复合膜对不同盐的截留行为主要决定于荷电膜与电解质离子之间静电斥力的大小。另外还发现该膜具有较好的耐藻类吸附性。
2006年03期 47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引用频次:14 ] - 乔淑卿;杨作升;潘燕俊;赵晓辉;
研究河流和浅海陆架沉积物中的碳酸盐成因和生成环境,探讨河流和陆架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的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明显受沉积物粒度组成和物源的影响。1mol/LHAc+lmol/LNaAc(在沸水浴加热30min),0.3mol/LHAc(室温下5h)和1mol/LHCl(室温下2h)分别做碳酸盐相+离子交换相的浸取液,lmol/LNaAc(在沸水浴加热30min)做离子交换相的浸取液,然后用ICP-AES测得浸取液中Ca和Mg离子含量,差减法计算样品碳酸盐相中Ca,Mg离子和碳酸盐含量。其中前两者与第四种相结合的方法,都能得到河流沉积物碳酸盐相中的Ca离子含量。而第三种方法,即1mol/LHCl(室温下2h),破坏了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不能用来作为沉积物碳酸盐相+离子交换相中Ca和Mg离子的浸取液。与使用ICP-AES测定离子含量计算得出的碳酸盐含量的方法相比较,容量法是1种操作简单、花费低廉且有效的方法。
2006年03期 48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引用频次:18 ] - 董胜;丛锦松;余海静;
将涠洲岛海洋站1961~1989年极值波高与风速的长期观测资料作为统计样本,基于二维皮尔逊Ⅲ型联合分布,估计了年极值有效波高与风速的联合出现概率。以导管架平台基底剪力计算为例,给出了相应的荷载设计组合,与单因素频率分析法相比,联合概率分布法所得百年一遇剪力值约降低18%,条件分布法所得百年一遇剪力值约降低12%。结果表明,考虑环境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合理降低荷载设计标准,从而减小海洋工程投资费用。
2006年03期 489-492+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引用频次:18 ] - 褚东升;赵爱美;
利用小波变换和多尺度分析的思想,将基于模型的动态系统分析和基于统计特性的多尺度信号变换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在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的带乘性噪声系统的多尺度最优滤波融合算法。并用计算机仿真说明了融合算法的有效性。
2006年03期 493-49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引用频次:7 ] - 徐菁;冯启民;杨松森;
混凝土强度评定的准确性对结构物的安全性评价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充分利用钻芯法和回弹法这2种常用混凝土测强方法的特点,建立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模型来综合评定结构的混凝土强度。将回弹值的常用对数和碳化深度值作为模型的输入,钻芯值的常用对数作为模型的输出。模型参数采用混合算法确定。其中,条件参数采用梯度下降法来调整;结论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来调整。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映射出训练数据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对已有的钻芯、回弹试验数据的对比计算,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方法的强度预测精度高于常规的回归方法。
2006年03期 497-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引用频次:3 ] - 赵犁丰;王昱;赵永韬;
应用经验模式分解(EMD)将恒电量瞬态响应信号分解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内在模函数(IMF)分量,去除其中的小时间尺度的干扰噪声分量,然后经过拉普拉斯变换获得恒电量频谱以研究电化学腐蚀过程。
2006年03期 501-504+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引用频次:3 ] - 马君;朱玉平;毛伟征;李颖;史晓凤;郑荣儿;孟继武;
探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神经网络法(简称PLS-ANN)分析血浆自体荧光光谱的二阶导数光谱识别胃癌的优势,对20例胃癌病人和23例健康人血浆进行以405nm为激发光的自体荧光光谱检测,采用PLS-ANN法分别对血浆自体荧光光谱和二阶导数光谱进行判别分析。PLS-ANN分析血浆的自体荧光光谱法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83%,准确率为79%,PLS-ANN分析血浆的二阶导数光谱法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96%,准确率为93%。结果表明PLS-ANN分析血浆的二阶导数光谱法识别胃癌,优于PLS-ANN分析血浆的自体荧光光谱法,有望成为快速识别胃癌的较理想方法。
2006年03期 505-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引用频次:5 ] - 王晶;王珍丽;江萍;李文东;
利用快速分步傅里叶方法数值计算了孤子在光子晶体光纤中的传输。计算结果表明:光子晶体光纤中会产生较强的拉曼散射,非线性越强,孤子分裂得越快,同时分裂出更多孤子。而且,初始啁啾对光子晶体光纤中的拉曼散射有较大的影响,正初始啁啾会增大拉曼孤子的红移速度,而负初始啁啾则会减小拉曼孤子的红移速度。随着光子晶体光纤非线性加强,初始啁啾的作用减弱。
2006年03期 509-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引用频次:0 ] - 谢国秋;程和平;
研究不同的功率密度35GHz毫米波对离体皮肤组织的辐照温升的问题。低功率辐照10min皮肤温度上升13.6℃;高功率辐照10s内,皮肤表面温升达10℃左右,皮肤的失水量较大。温升曲线和热传导方程计算结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低功率辐照下2mm厚样品的温升曲线和理论曲线较吻合,很显然,对于理论计算而言,35GHz毫米波辐照下2mm厚度以上的离体皮肤组织可以视为是半无限大的组织。聚焦的高功率毫米波的辐照温升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相差较大,文中对导致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
2006年03期 513-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引用频次:8 ] 下载本期数据